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行三十七颂讲记七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8-24 22:53
標題:
行三十七颂讲记七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七
上师从来没有把任何人强制在跟前,写信给你或强制你,就让你做弟子的。切记,在任何一个时候,要断弃贪恋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我们的心目当中,或多或少地会有一些贪心,就比如我的弟子、我的施主、我的亲戚、我的朋友等等,想到这些,虽然是嘴上没有说,但是心里头会产生一丝贪恋的,这也是现实的情况。当想到这些的时候,应该感到非常可怕;因为自己内心原来如此不清静。所以,要经常反省自己,这是尤为重要的事情。然后,不论是在任何一个环境当中对于这个法你要知道,亲友方就是不论是自己的施主什么的,你要是一去施主家,对他产生贪心的时候,别人恭敬你供养你,你就会很自负,这个时候会产生一种我慢心;那么,可能当施主恭敬的其他人一出现的时候,你的嗔恨心还有我慢心就会生起,内心就不接受他的出现,然后对你的弟子也好亲友也好施主也好,就开始产生很多要求,就开始向别人以嗔恨心进行攻击等等,这样一来,你所有的功德就都丧失了,你的所谓修行人,所谓修学佛法的人,这一切功德和名字都会荡然无存。所以说,贪是扼杀一切功德的罪魁。所以在这个上头,应该非常小心。
要知道,一切都是因缘的合集,不论是亲友或者是自己的施主等等,他们会如何,这些都是因缘;应该对任何人都高高兴兴地作平等的对待,这样才是正确的。我们对法上应该是这样的任持。除此之外,断弃贪恋也是因为我们要知足的缘故。正如戒经上所讲的,知足第一富。在任何时候知足都是很重要的。阿底峡尊者他们都是这样说的。对于僧众知足尤为重要。何以故呢?少欲知足,为行者之法财。也就是说,你要是真正能够在任何一个交往的环境当中,都能少欲知足的话,那你就不会产生任何烦恼,那么功德就会自然地增长;你如果不知足的话,碰到任何外境的时候,你都会对他产生一种贪恋分别和执着。这样一来的话,各种贪嗔痴我慢的苦就会由此而滋生,从此就堕落到无边的轮回当中去了。所以这个是非常可怕的事。
这里不是说比丘就需要这个样子,对于居士、我们密咒士就不需要如此。对于密咒士、居士这些事情当然也都是需要认真地观察;但是比丘呢,因为我们舍俗出家,已经远离世间的缘故,就更应该立誓当一个少欲知足的人,不去收集财物,不去积攒财物,而且不贪执财物,那自己就能够永远精进修行佛法,这是出家的法相。因此,任何时候,把握自己的心境,不要对外界产生贪执,这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不可以等闲视之的。如果对施主或弟子产生贪执,那么,邪见或者谤法之罪等等都会从这出现。这是非常可怕的。
如果从这个地方走出来的话,我们就会趋向清净和安乐。
一定要记住,在法与法之间,上师和上师之间,善知识和善知识之间,只要你没有产生我慢心,大家都可以和平共处的;但是如果是你贪执了:我的弟子如果跟你学法的话,那不成了你的弟子了?那我的施主如果是怎么样就怎么样等等。这都是因为我执的缘故,才产生了法与法之间,上师和上师之间这样的各种不必要的斗诤。如果这样的话,都会使众生对佛法产生巨大的邪见。汉地有没有不知道,在藏地是有这种情况的。过去,比如说活佛和活佛之间,伏藏师和伏藏师之间,法师和法师之间,堪布和堪布之间,寺庙和寺庙之间都会有各种各样争执。这种过失是非常可怕的!有的甚至是因为寺庙和寺庙之间某一种不和,为了一个人的缘故去拎起刀子出去杀人。这不仅是丧失了佛法的根本,而且造成了无边的过失。这些就是王魔和烦恼魔入心的缘故。
所以,在任何时候,不观察自己的话,会造成很大的过失。因此,作为一个学习佛法的人,怎么能够不观察自己的心续呢?
所以说,自己能够生起贪执的任何对境都要断弃;要是不能够这样断弃的话,那对于法上来讲,就会产生很多粗重的分别,如此就会破坏了佛法,破坏了自己的善业。从内心深处观察自己的过失,少欲与知足,这是一切当中最为殊胜的。在任何时候,都要谨防自续勿贪外境。要能把握自己的心境,在任何时候,能够对产生贪执的,全部断弃贪心,并且生起一个清净心,让自己经常在少欲知足状态下,少说话,少做没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一来,就能保证自己的过失会很少。安安静静地来修行,调伏自己的心续,是一切诸佛佛子所稀有的行径。
所以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为名闻利养所动,还有自己是不是真正安住在法上,如果自己学法多年都于法没有任何收获的话,就象冷水泡石头一样,这是非常有过失的。因此,希望大家真正的好好的观察自心。特别是对于名闻利养方面,大家尤其是要谨慎一些;如果大家在这个上头没有好好的观察,自己的心逸于外境的话,那很容易丧失自己的功德的。
就我来讲也是如此。虽说自己有一些弟子,但是真正地是从内心深处不是为了有多少弟子,或者有多少供养,或者能够怎么样的;要说没有一点所得心,一点都没有名闻利养之心的,也不是这个样子的。就比如说,你们大家拿来供养的时候,你不管供养的或多或少,只要是供养的话就好,供养的我就拿走,就这样;但是,不会说你必须得供养我,或者必须是要什么的,没有这种必要的。又比如名声吧,好听的和不好听的两者之间,你要说一些赞叹的话,心里就会很高兴的;你要是说一些诽谤呀或者什么话,心里会不高兴,肯定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没有专门的取舍,这也是一种自然的行径。我们在平素的时候,交往任何一个人的时候,都需要这样观察的。
做为我们来说,就呆在寺庙当中哪儿都不去。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过去的一些大善知识还有诸佛菩萨他们的教言当中是这么说的:任何一个修行人,都要好好地调伏自己的心,对于一切所显现的东西,要少欲知足,然后安住在自性当中,好好习法就对了。我们也是尽量在做好这一切的。
比如说,咱们年龙寺这个地方没有多大个地方,可是在这个地方是非常地安心的,因为在这里能够好好地修行佛法,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只是说弟子们能来了也很高兴,要是没有人的话也很好,没有什么不同的。但是,有的时候你们会产生一种很清净的发心、意乐,颂扬上师的功德,然后让很多有缘的弟子聚集在上师周围,这当然也是一种法行;可是,这一切都要仰仗过去世的因缘,时机成熟才可以做到的;如果是没有这样的因缘的话,你到处去找,到处去强迫别人说,你必须要给年龙上师父母做弟子,或者必须要怎么样,这肯定是做不成的;但是,如果他有缘的话,那么就会产生信心,并且能够好好地修行的。比如说,有些人听到上师名字的时候,或者有的人看到照片的时候,那么他马上会哭起来,或者有的人会产生很强的信心,这样的话,就是过去有缘的缘故。只要有缘分,一切事业都能够成办的,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因缘的话,那么你即使怎么跟他讲也没有用,你要说起了上师,他说不知道,不清楚这么回事;莫说是提到了年龙上师父母,或者是年龙寺,你要提到色达县都不一定知道的;你要说是四川省的话,从地图上他们也许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因此,一切都仰仗自己过去世的因缘。如果有这样的因缘的话,一切有缘的弟子都会聚集到周围的。
就像我们年龙寺,从九五年开始有了汉族人,然后越来越多,像现在我们有了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弟子,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缘故,就是因缘成熟,所以这一切都会自然出现;如果你是故意地专门地去希求一些什么的话,那是了不可得的。
就以南京王居士来说,因为她的缘故,有三、四百个人皈依了年龙上师父母,并且学习这个法系的法,修行这样的法,这样对我们来讲,恩德是很重的;但是,另一个方面,也都是有缘的缘故;如果没有缘的话,我们强迫也强迫不来的。
所以说,在任何时候都要知道,名闻利养这些事情不要去专门希求它,而且自己要好好地防护自己的心境,不要为了名闻利养浪费自己的修行时间。
对于名声上来讲的话,如果是为了希求名声,是有这样的机缘的。就拿佛母来讲,佛母的父亲阿傍大师,他的转世现在印度--大家都知道的萨迦法王。萨迦法王是很了不起的,我们要去印度的话,当然能够得到很多的名声啊、利养啊,不仅是在自己富足方面的利益,而且在利益众生和佛法中也是有利益的。拿我自己来讲,弟弟就是依清贝若扎那,他也是一个活佛,而且在印度也好,在美国也好,这些地方都有很大的法会,也有很多的弟子;而且现在美国这边,我也有很多的弟子啊亲戚啊,也都是很有事业、很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这样说,你们要是来的话,所有的事情由我们来办,有任何需要的时候,我们来承办。都是这样说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去过,一步也没有朝那边迈过。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名闻利养的事情去做很多。莫说是专门的为名闻,这里还参加着有利于宏法利生的事情呢。这个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应该少欲的,在年龙寺这个地方待着就非常地好。即便在外头能够得到很多赞叹,或者有很大名声,或者有很多富足和财宝上的收获,这也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成千上万的弟子有是肯定有的,可是待在年龙寺,待在这个地方这就很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的就是一个少欲知足的环境。
我们既然身为你们的上师,那么就必须自己怎么说就怎么做,要言出必行。如果我们跟你们讲,你们不要有世间上任何地希求,不要到处跑来跑去,自己老老实实待在一个阿兰若处好好精进地修法;跟你们说完之后,我们却到处东跑西颠地,就是为了几个徒弟呀,或者是为一些名闻利养呀。这样的话,做为弟子肯定会想:我们上师嘴是这么说的,实际上还是很贪着名闻利养的。这样一来的话,彼此就毫无意义了。因此,做为你们的上师,自己也是尽量做到少欲知足,待在自己的寺庙当中;你们能够带一个人来,我都非常高兴。大家好好地修行。为什么我们不到处走,为什么没有其他的希求呢?因为,我们需要的是让自己有一个闲暇的舒适的一个修行环境。真正能够好好修行的话,这就足矣,别的任何事情都非所需。
所以说,你们也要这样好好观察自己的心境,对于任何的外界的无常不实的东西,要断弃对其妄想;对任何事情不要去刻意去追求。要知道,只要你有这样的愿力和因缘,当因缘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展现出来一切的景象,你自己所有需要的都会出现。所以说,你现在不是需要刻意地求什么,而是需要如何地调伏自己的心境,让自己远离一切对名利的贪着,自己安住在清净的正法当中,断弃我慢和各种分别,能够在法上获得利益。这才是我对大家的希望。所以说,从上师到弟子大家都要认真观察自己的心境,能够调伏自己的心续,并且远离名利。这是对大家衷心的希望。
说柔软语的支分。颂中说:
即便粗语恼害他人心 亦能毁坏佛子所应行
故于他人不喜之粗语 悉皆断除是为佛子行
这里所说的,就是不论是你自己说任何话的时候,应该说柔软语,因为这是菩萨的法行。以这种柔软的、大家听起来非常中听的、而且是趣入众生心意的语言来向他们宣说;如果用一些粗语或者是恼害语宣说的话,会使众生产生烦恼。比如说让别人听起来心中觉得不痛快的,还有觉得有刺伤的,或者是觉得非常忧恼的,这种话说出来,对你自己的菩提发心和菩提法行是有伤害的。因此,不论任何时候,对自己的语言都要谨慎斟酌之后再说。说话要说柔软语,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别人听起来不喜欢的粗语就应该断弃,这是佛子的法行。大家对这个上头一定要注意。因为,往往就是在说话的时候不小心,比如说看到别人的一些行为,你抱着烦恼心来说的时候,会让别人听着非常地不高兴;那么,菩萨说的是正直语,是柔软语,让别人听起来是悦意语;能够深入他的心间,能够滋润他的心田。如果是这样的语言,就是非常好的。
就像平素对大家要求的,所谓年龙法流的弟子应该是怎么样呢?自己说话的时候语言应非常的柔和,而且真实直爽。是这样的。你的自相续调柔而清净,这是对咱们年龙弟子的要求。
平素的时候,我们大家要好好的观察,看看说话是怎么样的,做事是怎么样的。像寂天菩萨说的那样,以欢喜的容颜面对别人,以慈悲的眼光来看着别人。就是说,你跟人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慢慢地讲,轻柔地跟人说话,不能瞪着眼睛看着别人,这个样子是不行的。
就比如说我们在汉地的有些习惯是非常好的。在成都的时候,有很多汉族人都是非常好的,性情非常调柔,说话干什么也非常懂得礼貌。这是很好的。像打电话的时候,接起电话先说一声:喂!你好!打完电话还说一声再见。这样非常有礼貌。这是很好的。而在藏地,这些观念就会差一些,藏族人见面之后,互相说话或干什么很少有这样礼貌的用语,有时因为说话的缘故,起了嗔恨心,互相的谩骂,并且动刀子来实现这种嗔恨。这是非常不好的。大家说话的时候互相都非常尊重,这非常好。比如对居士来讲的话是某某居士,对上师来讲是某某上师等等,这样都非常好,活佛也是什么什么活佛,这样来称呼,大家都很懂得敬重别人、尊重别人,这本身就是佛菩萨的一种善法,这是一种功德。因为你所说出来的语言能够趋入众生的心间,然后他听起来非常的欢喜。
我们都应说礼貌、恭敬、能令别人听起来欢喜的柔软语,不说令别人听起来不欢喜的粗语这类的话。粗语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粗语的粗语,一种是柔软语的粗语。当然,对面见了就骂人的时候,粗语是有的了;但是,还有另一方面,就是说起来很柔软的那个骂人话,这是最气人的了。就是这个样子。就比如说有一个人本来不认识字,可是,你面带微笑的,满脸堆笑的看着对方,然后说的却是:啊,你真是了不起、很有功德,你真是博通经藏啊!这样说,别人心里是非常恼火的。这种粗语是柔软语当中的粗语,这个是既羞人,也是非常可恶的,所以说是应该注意断弃的。像我自己的脾气就不太好,经常喜欢骂人,不管是当官的也好,有钱的也好,还是什么人也好,见了之后想起什么直接就说。脾气是这个样子;但是,因为学习佛子行的缘故,也慢慢调整。就比如说,有人来了问候一声辛苦了,有的时候,满脸微笑非常柔和地跟对方说:你辛苦了!这样地说,但有的时候有些人他不懂得这个样子:瞪着眼睛说你辛苦了!这样的态度别人会吓一跳的,根本不是这样的问候吧?所以说,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啊,还有自己的行为啊,各个方面都要小心一些。
就像在一个续经当中是这么说的,菩提萨垛的法行,需要具足一种正确的作意的,他的语言应该是非常轻柔的。就比如说,在一个美妙的莲苑当中有莲花,还有蜜蜂,同时也有不净。那么,我们所应取的是清净的东西,不净的东西是应断弃的。
一切的言语当中,有真实语、虚假语、柔软语、粗鲁语、贤善语、邪恶语,我们应该取的是真实语、柔软语和贤善语,而应断弃的是虚假语、粗鲁语和邪恶语。
我们在任何时候调整好自己的心境是很重要的。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当中是这样说的,“如果你以粗语伤害到别人的话,就证明你的菩提心没有真正的生起,而且你的心尚不柔软。”所以说,在任何的时候调伏自己的心是至关重要的事情。那么,平素观察周围人们的时候,也要对大家都非常的随和,互相的善解对方的心意,而且对对方都要非常有益的进行交往,这样就非常地好;但是,如果瞪着眼睛粗声恶调地来往,就是非常不好的,这既损害佛子的行为,而且又使自己道德丧失,因此,这是应该断弃的行为。这个大家应该知道。
当然了,断弃粗语最主要的是断弃我们心中对别人的我慢。所以,调伏自心中的我慢,对自己所学的法增强信心,对众生产生爱敬之心,要视一切众生如父母、为大师一般,然后,你以轻柔语与大家交往,这就很好。
像阿底峡尊者他们都是这样说的。“平素的时候,我们要想不造口业的话,尽量少说话。”当然了,所谓少说话并不等于说别人问你什么问题了,你好像跟谁生气一样的扭过头去不理他,然后回过头冷不丁冒了一句:我怕说了伤害你的话。这也让人觉得是非常不善妙的事。因此,作为一个学习菩萨法行的人,语言上应是真实而美丽,就是你用非常轻柔的语言说出来非常美丽的文词,使别人听起来非常中耳,而且非常合他的心意,又能对他有意义,使他改变了恶习、趣向善法,如此的话这是菩萨的语言。
但是,如果你自己说话的时候,就是粗语、恶语、颠倒语,这样的话,使别人产生了嗔恨心,这样,你既伤害了自己的法行,也伤害了别人的心境。所以,善护他人心念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说话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如果太少了,人们觉得你好像生气了一样,表情也太严肃,那样很可怕的;如果说得太多了的话,又好像一句话反反复复、没完没了似的,听起来耳朵都好像起了茧子了,这样一来人家不想听,这两样都不好。因此,语言一定适中。一定要懂得如何运用语言,说出来美丽,听起来又让人特别地高兴,又能够对他有意义,如此的话,这是我们菩萨的法行了。
我现在话就有点太多了,因为年纪大了的缘故。小的时候根本没有这么多的话,现在老了就喜欢多说了。这就像那机器一样,机器新的时候,你按键按下去了,它才会转动的;有点旧了之后,你还没按呢,他自己就响起来了。像我们老了之后就是这样子,没等别人问什么问题,我们就不断地说,不断地说,絮絮叨叨地说。 1 在任何时候,大家要记住了,就是自己经常要讲轻柔语、清凉语、美丽的语言,还有善语、真实语、爽直语,用这样语言来跟别人说话,跟别人交往,这样对大家都好。
千万不要说话时抱任何嗔恨心,也不要像放的破旧的机器一样絮絮叨叨,所以轻柔和蔼地、简洁明了地讲话,不以恶目视众生,就这样面带微笑、非常坦然、真诚地用柔和的目光看着对方,这样来说话就非常好。这些方面大家当然都知道它的分寸,所以说希望大家尽力而为之。
3、现在讲的是如何断除烦恼的支分。
颂中说:
成无明习对治亦难转 念知士夫当持对治器
贪等烦恼初念才生起 当下铲除是为佛子行
在任何一种外境现起的时候,如果我们发现产生对外境的贪执,并由此产生贪嗔痴各种烦恼的时候,须知,如果时间一长,它就会变成一种习气,即便是对治也非常不容易;就像一个病刚产生的时候去治的话,就非常好治一样,我们发现自己心中产生烦恼的时候,就立即以正知正念来予以对治。一切的修行当中,调伏自心乃最胜。如果调伏的话,应以正知正念来调伏自己的心境;那么,这个时候要把自己一切的烦恼视为敌人;如果见到敌人的时候,是需要用武器来消灭敌人的;所以,我们烦恼现起的时候,也要以正知正念这个武器来把烦恼敌消灭。这样,时时刻刻来观照自己的心境,当贪嗔痴等等烦恼刚刚生起的时候,当下发现,并且就好像是看见敌人一样,马上把它消灭了,这是佛子的行为。
如何对治烦恼呢?我们平素的时候,很难发现自己的心处在何种的境界上,往往难以产生一种比较明确的分辨;那么,就需要我们恒常保持正知正念,发现了自心对外界任何事情产生贪执,马上消除才行。就像阿底峡尊者所说的,如果贪嗔等烦恼出现的时候一定要马上对治它,如果忘失了正知正念的话,烦恼就从此得以增长;所以要经常调伏自己的心境,要观察自己的心是否于外境产生贪执。
《入菩萨行论》等书上也都是这样讲的,如果自己心中产生了对外境的执着的时候,要马上知道以何因缘产生执着,执着的自性为何,烦恼是由何而来,应该如何破除等等。这些都要知道的。还有像其他续经上,像阿底峡尊者他们也都是这样讲的,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善巧观察自己的心境,倘若自己的心被外境所迷乱的时候,马上知道这是执着,立即就像对待敌人一样把它给消除了,烦恼消失的时候我才可以放松。这当中所说的一切都是比喻,但是意思呢,大家要清楚的,目的就是如何调伏自己对外境的粗重执着,执着产生的时候,烦恼就由此产生。因此,对治烦恼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外境上产生了善、恶、是、非等等执着的时候,当下观察它的自性,然后你用各种方式来对治它,使烦恼消除。
无著菩萨也是一直这样讲的,“如果我们的心丧失了正知正念的时候,就会被烦恼所持;那么,当下发现的时候,当下就以对治的方式消灭它。”
所以说,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以正知正念来都摄自己的心境,对外境是否在执着,烦恼是由何而生的,以何方便来对治它,这些方法都要从自己的心性上来成熟,时时刻刻非常谨慎,在谨慎当中来把握这种正知正念的话,一切烦恼所生之境就会被破坏;经常来都摄自己的心境,对任何的烦恼让它不出生,让它不延续,初念生起当即斩断。
仲敦巴也是这样讲的,他说,“如果不能够对治烦恼的时候,执着就会转而力量增胜;因此,应于烦恼出现之时,当即斩断,这是最胜的一种方式。”
所以说,大家在任何时候都摄自己的心境,观察烦恼的出现和它的原委,然后去对治它,这是佛子的行为。
4、就是综上所说之义讲说具足正知、正念,饶益有情的支分。颂中说:
总之于何威仪作何行 自问己心此时是何等
时时具足正知与正念 成办他利是为佛子行
我们应该如何才堪称为佛子行呢?你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是什么样子呢?是利益众生的吗?要观察自己的心境,念念之间是否具足正知与正念具足自他二利?
在我们修行佛法过程中,要发世俗菩提心,希求解脱道,为了利益一切等空众生的缘故。自己精进修持佛法,要有一个最殊胜的助道,那就是正知与正念。如果没有正知正念摄持的话,一切行为都很容易趋向偏堕。因此,具足正知正念,在修行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为正知呢?那就像续经上所讲的,正知就是彻见一切诸法自性并且自己能够安住于自性之中;
什么是正念呢?正念的意思就是法与非法能够善于分别,能够坚持调柔自己的心续。
无著菩萨是这么说的,倘若经常有正知正念在调伏自己心续的话,烦恼就不会生起。任何时候都能让自己的心安住于清净之中。当心外逸的时候,你自己能够发现它,而且能够收回;当你的心执着的时候,发现它并能够摧毁;因为有这样殊胜利益的缘故,所以说,正知正念是一切修行当中的精华。
还有一位菩萨也是这样说的,我们自己在修行的时候,正知正念是必不可少的利器;丧失了正知正念这种利器,自己在修行过程中将无可支撑;所以,修行的根本是靠这种正知正念来维持的。
那么,你是否在利他?你是否在行为当中具足了佛子的行径?自己要做经常的观察。比如说在我们平素的生活当中,自己的心常外逸的时候,你马上要想这是利他的心吗?还是一种执著?如果是执著,自他二利将具不得成,因此,需要认真观察,马上铲除。果如是,你的心马上又回到清净上,这是一种清净的意乐。所以说,我们经常观察自己的心,用广大的菩提心来摄持自己的心境。现在是为了一切众生的缘故来修学佛法;于一切法与非法善于分别取舍,而且心常住于正知正念之中,让自己的心不外逸,安住于法。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方式。所以说,自己要经常如此的观察,如此的安住,这样也能使自己经常安住于律仪当中,虽然没有那么多一条一条的说法,但是能够这样把持的话,必然与律仪相合,那么,这样一来就必定趋向解脱。因此,具足正知正念的利他行是一切佛子稀有的行径。
5、是修学善根回向的支分。颂中说:
如是精进所成善业众 为除无量众生之苦痛
仰仗三轮清净般若智 回向菩提是为佛子行
我们所做的任何善行,无论是在修行佛子行也好,发菩提心也好,一切的善业都摄集一处,为了一切六道如母众生出离苦海的缘故,依靠这个能、所、所为三轮体空的证悟无我的甚深般若智慧的力量,成就自他二利。为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果,使自己所造的一切善业都不空耗,而且能够令它增长,从而成就究竟菩提而做回向,这是一切诸佛佛子所做的行为。如是行为乃具足一切功德,并令一切功德不丧失且不断增长的一种稀有的法行。
修行回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一切的修法当中,回向都是非常重要的。自己在修行任何善法的时候,心中没有一种回向心,这个善业就会穷尽;因此,让这个善业能够增长不坏,并且能够遍满的话,就要有一个真正的回向心。
那么,什么叫真正的回向?就像《维摩诘经》上所说的,像一滴水溶入大海当中一样,到大海没有干涸之前这一滴水也不会干涸,我们的善业也是如此,哪怕只是丝毫的善业,如果回向无上大菩提的话,直至未成菩提之间它只能增长,不能消失。因此,回向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在回向当中,应该具足三轮体空的这种智慧。我们正做善业的时候要用无执来任持;那么做了善业的时候要用无愿来任持;在做善业的这件事上要用无相来任持,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这样摄持的话,这种善业就称为一种真正无漏的善业,就可以回向无上菩提并且令它增长不坏。
像其他的经续当中都是这样讲的,如果善于回向的话可使自己的功德增长。因此,我们要善于回向才行。
那么回向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对于善业无贪执的任持,从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善业都了无贪执,回向一切众生,众生都能得到自己所修行的那种善业,这是回向的支分;回向的时候,把自己所做的一切善业都摄集一处,为除众生苦的缘故作回向;在我们的大乘法行当中,大家在回向的时候能够以无缘无执之心来摄持,比如在觉性当中善护于觉性本来自性面目的话,这是列入大圆满回向当中的;即便我们不能这样做到的话,相顺分也是应该生起的。相顺分就是以世俗谛菩提心当中愿菩提心来任持。比如说我们所做的任何善业,随做任何善业都全部摄集一处,为使一切众生出离轮回苦的缘故,为自他获得究竟菩提果的缘故而做圆满的回向,如果能够这样回向的话就称为相顺分的回向。
回向的时候应该念诵,像《普贤行愿品》也好,或者是像任何一种广大的愿词也好,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一样,所做的一切善业都摄集一处,为一切众生成就圆满菩提的缘故,而做圆满回向。如果自己能够生起这种真诚意乐的话,这是相顺分的。比如说像《普贤行愿品》中的“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那样,我们也要做这样圆满的回向。那么,只要有善根清净之心,任何一种善业都要回向;我们现在尤其重要的是刚做完善业马上就回向,这是很重要的,否则自己再掺杂后念分别的时候这种善业就会退失或者力量变得非常的薄弱,那时再做回向,所回向的力量就不会那么广大。因此,回向是为了使一切功德能够增长广大,不退不坏不虚耗的缘故所以才做回向的。这时,我们也要以清净心这样的去做。任何一种善业都要做圆满的回向,这是回向当中的一个支分。
那么回向的目的何在呢?回向一方面是自利,一方面是利他,这是回向的自性。所以大家修学善法,不忘回向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圣者所说的,“若令功德不退失,修行回向是首要”,从内心深处要对一切善业了无贪执,而做这种广大的回向,这是一切诸佛佛子稀有的行径,而且是我们现在随学的一种法行。
那么回向当中最重要的,即使是不能做胜义的这种回向,至少是相顺的这种回向一定要圆满完成的,哪怕仅仅是四句颂词。所有带有回向大菩提的愿词都是一种回向的支分,只要你以清净意乐心来发心任持自己所有的善业,并且回向到众生成就无上菩提的这个事情上的话,统统列入到回向的支分。所以希望大家由衷地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善业了无贪执,把一切善业回向一切等空的众生,那么这个是诸佛佛子稀有的行径,也是我们所应随学的稀有的行径。
第三部分:尾义
以下四个颂词是本论的第三部分――尾义,具足四种圆满的结尾,而做总回向的支分:
追随一切经续论典义 以及一切正士之所云
将诸佛子所行三十七 为利学彼道者而著成
这是无著菩萨说的,《佛子行三十七颂》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分别心而造作的,而是根据三世如来的经、续还有乃至一切大乘善知识他们的论点,依靠所有的善知识他们自己所修行的精华,把这些摄集一处,把一切佛子行归纳成三十七条,为了利益那些修学无上菩提道的人,安住于学习菩提道当中的一切随学者,所以才著成文字。
智慧低劣所学寡少故 未作智者所喜之诗文
然依经及圣士所说语 想此佛子行论无违乱
无著菩萨说,因为我智慧非常低劣的缘故,不能够博学多闻,精通三藏,没有那种智慧,所以这个时候,我没有能力写成大智者所喜欢的那种诗句呀,文章呀让大家看起来非常优美;但是我考虑呢,是根据经书还有大乘至圣诸佛菩萨语言的缘故,想我所写的这个论著是不可能有什么错误的。只要这样奉行,一定是一个准确无误的解脱道修行者。这是造颂者自己的谦逊和自信。
然则佛子广大诸法行 乃是劣慧如我难测境
若有相违未释罪咎生 祈请一切圣士住宽忍
虽然说无著菩萨他认为自己所写的句论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但是他又说,这里面肯定是有对于一切诸佛菩萨广大的行为,不是像我这样智慧低劣的人能依自己的分别心和妄想所能猜测出来的,所以在这个所写的过程当中倘若出现与佛子行、与佛的甚深殊胜正见与究竟解脱的这种功德产生一些相违的地方,还有与词、句、意互相之间没有获得一种正确的解释等等,如果产生了各种罪咎的话,希望一切的圣士宽忍原谅我。
最后四句颂词为作者做圆满的回向:
由此所生善业令众生 仰仗殊妙胜俗菩提心
愿成不住有及寂边者 与尊怙主观音悉同等
最后就是说,我造此颂如果有少许善业的话,那么就像一切的诸佛菩萨圣士所说的那样子,为了不贪执于自己的利益,而且为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的缘故,把一切的善业回向于众生,令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究竟的佛果。
那么这当中是仰仗殊妙的、能够见到一切诸法真实并且以大悲之力作为基础的世俗菩提心,以及现见一切诸法无实、现见无我智慧、空性等持这种胜义菩提心,因为这两种菩提心所成就的缘故,以甚深般若智慧之力于一切轮回当中不住的这种自性,那是因为大悲之力于涅槃边也不住的;那么这样的一位圣者是谁呢?那就是能够于世间做救怙,一切诸佛菩萨大悲的自色--大悲观世音菩萨。那么,愿一切众生能够因为这种世俗和胜义菩提心的缘故,及甚深般若的缘故,都能够成就观世音菩萨一样的果位。这是一个究竟圆满的回向。这是最后的回向。
大家要清楚,无著菩萨所讲的这些词句,不是说真的有什么错误,而是谦虚的语言。
虽然说无著菩萨他在谦虚,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没有办法那么谦虚了。我们这么多天以来一直在讲述,但由于时间的缘故不能广讲,讲的时候用优美的语言讲颂,讲广大的教证和理证这是完全可以的,但是确实因为时间的缘故,就用通俗讲话的方式给大家做一个大概的摄略的讲解,希望大家心中有所得,并且安住于真正菩提心当中。倘若在讲法过程中产生任何的过失,我面向所有僧众也好,密咒士也好,还有一切居士们面前,以非常懊悔之心,发露忏悔,希望大家住于宽忍。如果在讲法当中产生任何的丝毫的善业,也是愿一切的众生都能成就无上菩提,以甚深般若智慧断除一切烦恼执着,能够依靠大悲心的缘故,令一切众生都能于解脱之中获得安慰,为了这种目的,为了成就如来的果位,就像文殊师利菩萨还有观世音菩萨等等一切诸佛菩萨如何做回向,我们现在也做如是圆满的回向。
此乃为利自他故,由宣说教理之僧人无著 (萨迦·妥美桑波大师)著笔于水银宝洞之中也!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因为上师父母仁波切讲的时候引用很多的经论,而这些经论很多不是平常咱们都会的,所以说在翻译过程中,只能把其中大概意思说出来的,丢失和漏掉的在这当中也是非常多的,这在大众面前发露忏悔。然后把上师父母仁波切今天讲法的一切功德和大家听法的一切功德,乃至于一切诸佛菩萨还有一切三界六道众生三世所积的善业摄集一处,为了一切众生成就圆满菩提的缘故做圆满回向!)
回 向 偈
具德根本无上大宝师 安住于我心间莲月轮
祈请大恩门中随摄引 身口意三悉地使我成
吉祥上师解脱诸胜相 乃至刹那邪见亦不生
所作悉见善巧大虔敬 愿师加持无余入我心
一切生世与我清净师 受用正法吉祥不分离
五道十地功德极圆已 大金刚持佛果愿速证
愿以此福于佛一切智 证已能败一切罪怨敌
生老病死恶浪所覆蔽 世间有海众生尽永离
以此珍贵善妙资粮力 众生恒于正法不分离
究竟圆满自他二利已 法鼓猛震世间极严丽
大觉教法广遍极增长 一切有情安乐且欣怡
昼夜诸时修行殊妙法 惟愿任运成办自他利
从于普贤金刚大持始 乃至大恩根本上师间
为利众生任发何誓愿 彼等一切自他愿成办
吉 祥 圆 满!
年龙上师父母仁波切简介
当代宁玛派大伏藏师年龙上师父母:南卡朗巴仁波切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多罗黛卧空行母是依稀措嘉空行佛母的化身。他们乘愿再来,悲心广大,堪为南瞻部洲有情众生之依怙。(注:莲化生大师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的共同化身)。
据莲师伏藏授记,年龙上师在吉祥庄严劫本初怙主鼓因王佛前,为大婆罗门菩提伽罗;尸弃佛时代为摩诃菩提尊者,在毗婆尸佛时为代哇那美尊者;在迦叶佛时为切悟嘎迷敖尊者;释迦佛时为天眼第一阿那律尊者;莲花生大师时为阿舍黎南喀娘波等等。
年龙佛母在法身界中为普贤母,她的圆满报身为哇
河,化身为依稀措嘉空行母等等。
佛父在童年时即具足无量悲心,当见到有人残害生灵,便心如刀割,而尽其所能以作救护。曾亲见释尊及莲花生大师、文殊师利等本尊。对于中阴境界众生的苦乐,以无碍的天眼洞察无余。上师初学文字时,示现无师自通之智慧神变。佛母自幼即深知轮回过患,不仅没有贪染世间的习气,而且生具无缘大悲,对于三宝信心坚定。后曾因个别众生之因缘成熟而示现各种神变为作调伏,如:以期克印制止巨石滑落,拯救数十余人生命的神变等等。
一九七八年,上师父母随往世因缘与愿力,以及阿旺洛珠聪美仁波切(即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再三劝请,开始了共转*轮的法行。
上师父母常住四川省色达县年龙寺,依宁玛巴噶妥派实修之宗风,坚持半年闭关修法,半年传法利生,以伏藏传承为主摄授弟子。一九九五年,上师父母与汉族弟子结下最初的法缘,八月,为首批汉族弟子开启了深密大圆满口授之门。
一九九二年,西藏桑耶寺重修宝塔时,因魔力所致,塔石一再崩爆,不知何故。后经查阅,在莲花生大师授记中曰:只有莲师化身再来,才能修成。此时,正巧上师来到了桑耶寺,便念经加持,塔石不再崩爆,宝塔圆满修成。上师来到了桑耶清浦,并在一块岩石上踩入足印,堪为末世众生增上信心之圣迹。
上师父母为调伏摄授众生,曾方便善巧示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神变,如:八十年代末,于吉祥多门寺传法时,法器自然漂浮空中为五十人灌顶加持。一九九一年,于热贡迎请吉祥天母现量降临,致使数十人被唐卡像引导奔走。弟子请为依稀措嘉佛母之塑像加持后,佛像自然增大等等。
上师父母发大誓愿,要将以伏藏传承的深密大圆满之实修教授传向整个南瞻部洲,使一切有缘众生都趋于解脱。
上师住世祈请颂
有寂无畏断证悉圆满 显现所化敬仰知识身
殊胜引导吉祥上师尊 请师享年本体无量寿
所作事业现如日月光 众生福德精熟如虚空
同时圣教水生盛开已 五浊恶世痴暗愿永尽
佛母住世祈请颂
爱玛火!三身胜者独母空行尊 为化此界示现女子形
开启无边利乐门至友 至诚祈请多罗黛卧足
粗身成熟不坏清明点 动荡业风悉入都帝中
散漫寻思成熟法身性 与您缘成平等求加持
身俱无变七类金刚法 请师享年如佛无量寿
贤善事业七马光明鬘 愿于轮回虚空悉周遍
此二篇《住世祈请颂》是阿旺罗珠宗美仁波切(即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专为年龙上师父母而作。
(全文圆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