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周安士居士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7-16 16:56
標題: 周安士居士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3/130044.html)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清]周安士居士述

《阴骘文广义》原序
  《易》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书》言:“作善,降之百祥。”左氏言:“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故知福善祸淫,乃宇宙中必然之理。三教宗旨,无异同也〖犹言互不矛盾〗。儒者闻因果之说,出于释氏,遂以惠迪从逆,吉凶影响之事,尽归佛门。谓人死无复有后世,善恶不皆有报。而无忌惮者,遂乐得为小人矣。文昌帝君,现圣贤身而为说法,著《阴骘文》,以训士子。发端即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明乎人生必有后世,未尝断灭也。继之以“如我存心,天必锡〖锡,同赐〗福。”明乎善恶必有征应,纤毫不爽也。迨其篇终,直曰:“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尤见救世苦心,真诚切挚。非皆吾儒所当奉以周旋,罔敢陨越者乎?玉峰周子,纵观三教之书,折衷百家之论,为之句诠字释,缕析条分。而又推广其未尽之旨,发所未闻,扫尽迂腐之庸谈,大破管窥之陋说。滔滔十万余言,号为《阴骘文广义》。萧子颂僖读而快之,惜其剞劂〖剞(jī)劂(jué),雕板刻书〗未半,即捐赀领袖〖赀,同“资”。领袖,意为发起〗。又得顾子受祺、金子尧封、罗子允枚,协力襄赞,于是清河昆仲,踵而成之。工既竣,周子索序于余。余读讫叹曰:君可谓垂训以格人非,敝邑诸公可称捐赀以成人美,善与善遇,相得益彰。但愿见者闻者,身体力行,更相化导。罔俾元皇宝训〖罔俾,勿使。元皇,即文昌帝君〗,徒托空言。则相与有成者,又不独在二三君子矣,跂予望之〖跂(qǐ)望,形容盼望心切。跂,踮起脚尖。予,我〗。娄东唐孙华撰。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
  于是训于人曰: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忠主孝亲,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怜贫。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施棺椁(guǒ)免尸骸之暴露。家富提携亲戚,岁饥赈济邻朋。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奴婢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印造经文,创修寺院。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或买物而放生,或持斋而戒杀。举步常看虫蚁,禁火莫烧山林。点夜灯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济人渡。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勿宰耕牛,勿弃字纸。勿谋人之财产,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争讼。勿坏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权势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穷困。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常须隐恶扬善,不可口是心非。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垂训以格人非,捐赀以成人美。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pián)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目次

  上卷(自首句至“上格苍穹”皆帝君实事,出《文昌化书》)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天赐兴儒 补衮和衷 惇睦亲族 初闻佛理 情动入胎 不愧孝友 殛罚淫神 降嗣赤帝 邛池化龙 遇佛得度 幽明交理 流矢集体 隶掌桂籍 当来证果 附问答五则)
  未尝虐民酷吏(酷虐改行)
  救人之难(奇冤立判 除暴佑良)
  济人之急(贫富富贫)
  悯人之孤(慰友重泉)
  容人之过(举不避仇)
  广行阴骘,上格苍穹(清河善政 雪山大仙)
  人能如我存心(心不在内 心不在外 心不在中间 心非有在有不在 心含太虚)
  天必锡汝以福(欲界六天 色界十八天 无色界四天 附问答二则)
  于是训于人曰(人种从光音天来 人禀四大而生 人为四生六道之一 人有十时 人面如地形 人有六根六尘六识 人须知十二因缘法 人寿有古延今促之异 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 人福有古重今轻之验 人死有六验)
  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慎刑诸图 决狱平恕 辨雪冤狱 三子皆贵 不逮妇女 执法无后)
  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鬻田济人 免死得元 蠲租得第 逆旨害民)
  救蚁中状元之选(救蚁延龄 蚁王报德)
  埋蛇享宰相之荣(方便行杀 毙蛇抵命)
  欲广福田,须凭心地(三福田图 八福田图 世间七事不齐图 十恶所感正报余报图 二十七种业报图 有果无用 有用无果 先富后贫 先贫后富 劳而致富 逸而得富 贫而能施 富而不施 施多福少 施少福多 同忧异果 异寿同果 为恶善终 为善恶终 身乐心不乐 心乐身不乐 大施小福 小施大福 吾遇顺境正当修福 吾遇逆境亦能植福 他人作善我能受福 他人作恶我亦受福 五里铜盆 一月布施 指上植福 身小声宏 十粒除贫)
  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世间善愿 出世宏愿 三童发愿 号同古佛 发愿先度 四十八愿 有愿易度 即胜二乘)
  利物利人(碎碑刻碑 潜消弊政 小常平仓)
  修善修福(广置义田 独成胜举 乐善不倦)
  正直代天行化(检校善恶)
  慈祥为国救民(设法救民 帝君示敕)
  忠主(鞠躬尽瘁 主为画像)
  孝亲(五母悲哀 举国孝养 异香远闻 出家报父 修忏遇母 树德资亲)
  敬兄(爱敬交至 至性感人)
  信友(千里赴约 度友全信)
  或奉真朝斗(七星救焚 礼斗免盗 道藏源流 道藏摘语)
  或拜佛念经(阿难结集 此土闻经 得免驴胎 得免猪胎 经救全城 枷锁自脱 僧作天王 盲者得视)
  报答四恩(礼塔度亲 诚感父骨 酬恩护法)
  广行三教(助扬王化 培植真儒 潜消祸乱 毁教现果 附问答二则)
  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免难济厄 遥救堂崩 免官救吏 赎罪得子)
  矜孤恤寡(矜恤交至 为主存孤 逼孀现报)
  敬老怜贫(牛杀三人 鬼能止焚)
  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饿夫酬德 速得贵子)
  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掩骸现果 作子酬恩)
  家富提携亲戚(菜羹得名 大愉快事)
  岁饥赈济邻朋(因荒酿祸 增价免饥 种豆代谷 抗疏救辽 自讳其德)
  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遭谴不悟 作牛示罚 干蛊裕后)
  奴婢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死无奴婢 小奴为祟 难忍能忍 悍妇产蛇 宜革世仆之弊)

  下卷
  印造经文(法界唯心图 娑婆四洲图 五福八难图 龙求斋法 八关斋法 写经脱苦 枕经失荐)
  创修寺院(须达施园 修塔获果 天人散华 同为夫妇 难为夫妇 舍宅为寺)
  舍药材以拯疾苦(多劫无病 疮发人言 预绝诸病神方)
  施茶水以解渴烦(施水福报 以水卖贫)
  或买物而放生(放豚放儿 卖猪卖子 救羊救女 鞭马鞭亲 曹翰宿因 救物同登)
  或持斋而戒杀(怨亲颠倒 饿狗示报 一钱荐帝 父杀羊女 夫杀羊妻 杀生冥累 河神受戒 破斋酬业 卖斋立毙)
  举步常看虫蚁(忍渴护虫)
  禁火莫烧山林(以身济兽 烧虫受谴)
  点夜灯以照人行(贫女施灯 窃油现果)
  造河船以济人渡(志存济溺)
  勿登山而网禽鸟(鹦鹉始末 鸽得人身)
  勿临水而毒鱼虾(神鱼送子 鳝救回禄)
  勿宰耕牛(耕牛乞命歌 三十二头 一牛三还)
  勿弃字纸(捐灰减算 弃文速果)
  勿谋人之财产(冤鬼诉母 执枪自刃 三次投胎 以客作子)
  勿妒人之技能(十子异疾)
  勿淫人之妻女(丑诃美女 人是革囊 男根不净 女根不净 引经策发)
  勿唆人之争讼(累世未讼 见机免祸 贵子忽夭)
  勿坏人之名利(入闱偿业)
  勿破人之婚姻(得书改过 离书现果)
  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邑神示罚)
  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诱子倾家)
  勿倚权势而辱善良(希旨诬良 仆犬证赃 因辱至毙)
  勿恃富豪而欺穷困(不欺穷困 动人恻隐)
  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执贽十往 遇恶不校 党恶杀身)
  常须隐恶扬善(宿世口业 口业余报 绮语花报)
  不可口是心非(咒诅酷报 一目准誓)
  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拔荆得金 梦人赠桂)
  修数百年崎岖之路(七十里塘 熔锡灌闸)
  造千万人来往之桥(海神示约 延龄裕后 建桥福果 毁桥获谴)
  垂训以格人非(立命之学 国策去毒)
  捐赀以成人美(乐善不倦)
  作事须循天理(不弃疯女 弃妻重娶 雷诛母子 邪淫负托)
  出言要顺人心(鲁使对薛 随宜说法 巧为讽谏)
  见先哲于羹墙(孔氏三代出妻 忠恕之外无一贯 雍也可使南面 执鞭之士 物有本末节 补格物致知章 服尧之服)
  慎独知于衾影(见猎心喜 偶动邪念 举念戒牛)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失目因缘 增价自毙 雷诛赌逆 一脔三命)
  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累劫无病 鬼神默佑 寇不能劫)
  近报则在自己(公主自福 亵袈裟报 火神示报 十倍酬业 梦示鸡骨 酷令自烧)
  远报则在儿孙(尽诚训导 贵子复来 神示葬地)
  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地上天福 举家福泽 累世科第 一疏昌后)

附录:
 了凡四训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补阙】 安士先生撰辑此书,事理文义,悉皆周到。唯于帝君末后一世,及于公治狱、窦氏济人、宋郊救蚁、叔敖埋蛇五事,皆未曾录。或以他书俱载,后世咸知,故略之耳。然未曾博览者,不得而知,实为一大憾事。因按《阴骘文注证》,录而补之于此。则事实明晰,而原文了不更动也。释印光识。

  帝君末后一世
  帝君生于晋,姓张,讳亚,越人也。后徙蜀,即梓潼居焉。其人俊雅洒落,其文明丽浩荡,为蜀中宗师。感时事,托为方外游。及门诸子,建祠祀之,题曰文昌君。唐玄宗、僖宗,避寇入蜀,显灵拥护。难平,诏封晋王。后人加称曰帝,盖尊之也。(四川七曲山清虚观碑记)
  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
  汉于公,东海人,为县狱吏。郡有孝妇,寡居守节,养姑甚谨。姑恐妨其嫁,自缢死。姑女诬告妇迫死其母,妇不能辨。公争之不得。孝妇死,东海旱三年。后太守来,公白其冤。祭孝妇墓,遂雨。凡所平决,民皆允服。公门坏,父老谋治之。公曰:“可高大其门,令容驷马车盖。我治狱多阴德,并无冤枉,子孙必有兴者。”后其子定国,果为丞相,封平西侯。孙永侣,为御史大夫。

  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
  五代窦禹钧,燕山人,年三十外无子。梦祖父告曰:“汝不但无子,且不寿,宜早修德以回天。”禹钧由是力行善事。有家人盗钱二百千,自书券系幼女背,曰:“永卖此女,以偿所负。”遂遁。公怜之,焚券养女,及笄(jī)择配嫁之。同宗外戚,有丧不能举,出钱葬之;有女不能嫁,出钱嫁之。公量每岁所入,除伏腊供给外,悉以济人。家唯俭素,无金玉之饰,无衣帛之妾。于宅南建书院,聚书数千卷,延师课四方孤寒之士,厚其廪饩〖廪(lǐn)饩(xì),膳食津贴〗,由公显者甚众。不久,连生五子,皆聪明俊伟。复梦祖父告曰:“汝数年来,功德浩大,名挂天曹,延寿三纪〖十二年为一纪〗,五子俱显荣。汝当益加勉励,无惰初心也。”后长子仪,礼部尚书;次子俨,礼部侍郎;三子侃,左补阙;四子偁(chēng),右谏议大夫,参大政;五子僖(xī),起居郎。八孙皆贵。公享寿八十有二,无病谈笑而逝。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救蚁中状元之选
  宋宋郊、宋祁,兄弟同在太学。有僧相之曰:“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不失科甲。”后春试毕,僧见大宋贺曰:“似曾活数百万生命者。”郊笑曰:“贫儒何力及此?”僧曰:“蠕动之物皆命也。”郊曰:“有蚁穴为暴雨所浸,吾编竹桥渡之。岂此是耶?”僧曰:“是矣。小宋今当大魁,公终不出其下。”及唱第,祁果状元。章献太后谓弟不可先兄,乃易郊第一,祁第十。始信僧言不谬。

  埋蛇享宰相之荣
  楚孙叔敖,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及归,忧而不食。母问其故,泣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今儿见之,恐弃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后人又见,已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必获善报,汝必兴于楚。”后果为令尹,执楚政。


集中援引三教书目:
  书经     礼记     周礼    周书异记
  孔子集语   左传     列子    墨子传
  史记正义   汉书     资治通鉴  皇明通纪
  文献通考   晋书     梁书    北魏史
  隋书     唐书     宋史    金史
  古史谈苑   史林     隋唐纪事  梦溪笔谈
  朝野佥载   昌黎文集   小学    苏州府志
  松江府志   吉安府旧志  瑞州府志  南昌府志
  袁州府志   昆山县志   铜仁府志  名臣言行录
  圣学宗传   韵语阳秋   琐闱管见  日知录
  学仕要箴   绣虎轩次集  荒政备览  功过格
  广仁录    广慈编    笔乘    三教平心论
  华严经    大般若经    大宝积经   楞严经
  大集经    大方广总持经  大阿弥陀经  法华经
  三千佛名经  大般涅槃经   阿阇世王受决经
  弥勒下生经  杂宝藏经    贤愚因缘经
  法句喻经   楼炭正法经   出曜经
  折伏罗汉经  日明菩萨经   业报差别经
  优婆塞戒经  禅秘要经    百缘经   树提伽经
  发觉净心经  五母子经    阿育王经  正法念处经
  起世因本经  分别功德经   卢至长者经
  杂譬喻经   福报经     付法藏经  大藏一览
  四分律    沙弥律     金刚经解  婆沙论
  大智度论   立世阿毗昙论  法界安立图
  经律异相   梁皇宝忏    水忏缘起  传灯录
  梁高僧传   宏明集     佛祖通载  法苑珠林
  金汤编    天人感通纪   护法论   法喜志
  尚直尚理编  汉法本内传   冥祥记   冥报拾遗
  缁门崇行录  竹窗三笔    解脱要门  现果随录
  文昌化书   老子升玄经   太上清净经
  大权菩萨经  灵宝经     步虚经
  上品大戒经  上清经     道藏法轮经
  消魔安志经  道藏全集注   群仙珠玉
  净明真经   感应篇劝惩录  长生要旨  云笈七笺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
昆山周梦颜安士氏述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发明]篇中所言,皆帝君现身说法,故以“吾”字发其端。曰“一十七世”,特将吾身中亘古亘今,生生不坏之物,指示后人也。人惟生不知来,死不知去,便谓形神消灭,无复来生,所以肆行罔忌。帝君深惧此种自误误人,流毒不浅,故以自己之一十七世,晓然正告天下也。帝君既有一十七世,则吾侪皆有一十七世。由是将为善,思及身后之福,必果〖果,果敢〗。将为不善,思及身后之福,必不果。(人唯知道有来春,所以留着来春谷。人若知道有来生,自然修取来生福。)识得此篇开端语,亦思过半矣。
  人读善书,每心粗气浮,不能沉思默会。即如“吾”字、“身”字,未有不蒙笼混看者。若识得吾可为身,身不可为吾,方知吾是主人,身是客矣。主则旷劫长存,无生无死。客则改形易相,乍去乍来。譬如远行之人,或乘舟坐轿,或跃马驱车,种种更变,人无更变。舟车轿马,身也;乘舟车轿马者,吾也。又如人作戏,或扮帝王,或扮官吏,或扮乞儿,种种改易,人无改易。帝王、官吏、乞儿,身也;扮帝王、官吏、乞儿者,吾也。以一身言之,其能视听者,身也;所以视听者,吾也。身唯有生死,故目至老而渐昏,耳至老而渐塞。吾唯无生死,故目虽昏,而所以视者不昏;耳虽塞,而所以听者不塞。(若作视听即吾,又是认贼为子。)是故大人从其大体,身能为吾用。小人从其小体,吾反被身用也。
  既可以十七世,即可以十七劫,即可以无量无边劫。帝君之吾无穷,则吾辈之吾亦无穷矣。既可以士身、可以大夫身,即可以天龙八部、地狱、鬼、畜身。帝君之身无定,则吾辈之身亦无定矣。且托生既多,则宿世父母六亲亦多。帝君宿缘既多,则吾辈宿缘亦多矣。然则“吾”者,主人也。“一十七世”,旦暮也。“为”者,机缘也。“士大夫”,傀儡也。“身”者,革囊也。诚难与俗人道也。
  前世后世,犹之昨日来朝,吾生合下自有,并非佛家造出。譬如五脏六腑,本在病人自己腹中,奈何因其出诸医人之口,竟视为药笼中物乎?
  人若无有后世,不受轮回,则世间便有多少不平事?即圣贤议论,亦有无征不信者矣。且如孔子言“仁者寿”,力称颜子之仁,而颜反夭矣;极恶盗跖之不仁,而跖偏寿矣。君子枉自为君子,小人乐得为小人,何以成其为造物?唯有前世后世以为销算,而后善有所劝,恶有所惩。上帝不受混帐之名,孔子可免无稽之谤。大矣哉!一十七世之说也。
  虚无寂灭之学,非吾儒所痛恨乎?既已恨之,不可身自蹈之。今之述佛理以劝世者,必曰:“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明有因果,幽有鬼神;已往者是前生,未来者为后世。”步步据实。试问“虚无”二字,如何可加?而谤佛者,则以地狱天堂为荒诞,前世后世为渺茫,谓此身来无消息,去无踪影。静言思之,恰中虚无二字之病。学佛者之言曰:“肉躯虽有败坏,真性原无生死。”而谤佛者辄云无有前生,无复后世。夫曰舍一身复受一身,则是虽寂而不寂,虽灭而不灭也。若其舍一身不复受一身,则是一寂而长寂,一灭而永灭矣。平心自揣,试问“寂灭”二字,毕竟谁当受之?嗟乎!身若侏儒,而反讥防风氏〖防风氏,大禹时代的巨人〗为短小,亦已过矣。
  以刀杀人,不过斩人肉躯。若言无有后世,直是断人慧命。斩肉躯者,害止一生。断慧命者,杀及世世。故知劝人改恶修善,犹是第二层工夫。先须辨明既有今世,必有来生,方是根本切要语。
  无后世之语,出之凶恶小人,人皆轻而忽之,譬诸投鸩毒于臭食之中,啖者自少,故其为害浅。若出之正人君子,人必尊而信之,譬若置砒霜于膏粱之内,食者必多,故其为害深。苟能侃侃凿凿,唯以救世为心,不作以顺为正之妾妇,则其阴功大矣。
  吾辈一为书生,即有书生习气。闻三世轮回,无论不信,即信,亦不肯出诸口。今悟一十七世之说,出自帝君宝训,可明目张胆告人矣。何则?向惟不知有后世,所以屈指将来,光阴无几。今悟肉躯虽死,真性不亡,可知当身寿算,原来地久天长。是能易短命为长年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知有前生,故见天帝天仙,帝王卿相,不觉自顾渺小。今知六道轮回,互为高下,则夫豪贵之途,宿生何者不历?是能等贫贱于富贵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昧于宿因,故每逢失意,不免怨尤。今悟荣枯得失,皆宿业所招,则虽横逆相加,亦可安然忍受。是能消忿怒为和平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达祸福,所以无恶不为。今知行善始足庇身,损人适以害己,则暗室屋漏之中,自存战兢惕厉之想。是能化贪残为良善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信因果,故见善人得祸,恶人得福,便谓天道难凭。今能参观前世后世,则知福善祸淫,本是毫发无爽。是能转愚痴为智慧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识得此言真意味,何劳读尽五车书。
  下附征事(二十二则,俱出《文昌化书》)

  天赐兴儒
  帝君曰:予方游人间,至会稽山阴。见一隐者(即圣父),年五十许,焚香叩天祈嗣。时仲春丙夜,天文焕烂,张宿昭然在上,而隐者适姓张,予于是生焉。然予乡剪发文身,习为夷俗。予既成童,心甚不乐。乃寻冠履,自习礼文(儒服儒冠,自此而始)。内外莫不以予为异。及其久也,从予者十有七八。一日有耆(qí)旧谒予父,口诵唐虞大训数篇(即成王《顾命》所陈者),曰:“中国有使人传此。”予好之,就彼习焉,随口记授无遗。于是愿学者,从而习之,皆以予为师焉。
[按]孔子之生也,以圣母祷之于尼山。帝君之生也,以圣父祈之于苍昊。诞生皆不凡矣。然孔子振木铎于周之衰,而显示微言于万世。帝君扬文教于周之盛,而阴操黜陟〖黜(chù)陟(zhì),科举功名的罢免与提升〗于千秋。岂非为道不同,同归于治者哉!

  补衮(gǔn)和衷
  帝君曰:予在周成王时,姓张,名善勋。成王置予于言路。时虽盛明,而忧君忧国,未尝少懈。方王少时,听政于周公,后常怀不平。予恐左右得乘间也,每以君臣始终、祸福几微为戒。而谏草屡焚,人无见者。故公之东征,虽四国流言,召公不悦,而卒能保全者,予亦少有力焉。
  [按]张氏本黄帝后裔。帝君降生,在周武王乙巳岁。其后示现,每多姓张。世传二月初三日为圣诞者,止据帝君生于晋武帝太康八年之一世也。若论帝君多生以来,则自元旦以至除夕,何日而非圣诞耶?

  惇(dūn)睦亲族
  帝君曰:予在京周十年,久违桑梓。一日见周公《鸱(chī)鸮(xiāo)诗》,恻然有感,因告老乞骸。既归里,见族人多贫,遂兴义庄。困乏者,周急之;疾病者,疗治之;男女长成者,婚嫁之;子弟俊秀者,教养之。闻风者翕然相效,义庄滋广。
  [按]时帝君以岐黄之术济人,经理义庄皆帝君之子也。

  初闻佛理
  帝君曰:予在朝时,闻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国(是天竺国,非极乐国),有大圣人(是释迦牟尼佛,非阿弥陀佛),不言而自化,无为而自理。以慈悲为主,以方便为门,以斋戒为常,以寂灭为乐。视死生如朝暮,等恩仇如梦觉,无忧喜悲愤之情。盖知浮生不久,而求无生者也。”予尝慕之。及辞荣归,道逢隐者,行歌于市,深契于衷。予乃下车拜恳。行歌子仰天而叹,指予以心印,授予以正诀,曰:“此西方圣人归寂法也,子能念而习之,可度生死,证无量寿。若得到于彼岸,则可成正觉。如中道而废,犹不失为神仙。”予受教后,尘缘既毕,百虑俱灰。时值仲秋,会集亲朋,留颂而逝(颂载《化书》)。
  [按]或疑佛教自汉明帝时方传东土,帝君当日,何自而闻方外之言?然历观记载,乃知西周之时,此间已有佛法。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为释迦如来降诞之辰,其时但见日有重轮,五色祥光,入贯太微,遍照四方,宫殿震动,河井泛溢。王命太史苏由筮之,得“乾”之九五,曰:“此西方圣人降诞之相,却后千年,教法来此。”王命镌石记之,置南郊祠前(出《周书异记》及《金汤编》)。至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穆王造中天台以居之(出《列子》)。故山西五台山及终南山、苍颉造书台(在秦地都城南二十里)、檀台山(在唐时玉华宫南)数处,皆有穆王所造佛寺古迹。而《列子·仲尼篇》亦引孔子之言曰:“吾闻西方有大圣人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孔子又有一书,名《三备卜经》,次篇几章,亦言西方圣人事。唐敬宗时,犹见有人引及此书。)又尝考秦缪公时,扶风得一石像,缪公不识,置马厩中。公骤得疾,梦天神谪谴。问诸侍臣,由余答曰:“臣闻周穆王时,有化人来,云是佛神。穆王信之,于终南山作中天台,高千余尺,址基现在。又于苍颉台,造三会道场。君今所患,得毋此耶?”缪公曰:“近得一石人,衣冠非今所制,今在马坊,将非此欤?”由余见之,骇曰:“是矣。”(高丽、日本,昔年佛法未至时,土中有祥云涌出,皆掘得阿育王塔。)公迎置净处,像忽放光。缪公以为瞋怒也,宰三牲祭之。时有善神,擎掷远处。公大惧,以问由余。由余曰:“臣闻佛好清净,不进酒肉,爱惜物命,如保赤子。君欲祠之,果饼而已。”公大悦,欲造佛像,而无其人。由余曰:“昔穆王造寺之侧,应有工匠。”遂于苍颉台南村,得一老人名王安者,年已一百八十,自言曾于三会道场,见人造之,今年老不能。于是复于他村,购得四人,造一铜像。公喜,于土台上建重阁,高三百尺,以供养之。时号为高四台(出《天人感通记》及《法苑珠林》)。而扬雄、刘向,寻觅藏书,往往见有佛经。然则孔子所语,及帝君所闻,有自来矣。惜教未东来,言之略耳。

  情动入胎
  帝君曰:予既迁化,将往西方,适至洞庭君山,爱其胜境,因少留焉。予时上无君相临制之威,下无骨肉系累之念,超然物外,此乐何穷。久之,有二仙童自天而下,以予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一日见一妇人,年三十余,呼号而来,祭且祝曰:“良人〖丈夫〗不幸,得罪于君〖即周厉王〗,窜死南荒。家乡万里,旅榇〖榇(chèn),棺材〗难归。痛念堂有二亲,身怀六甲。若山川神灵,察吾夫君,以忠获罪。怜吾姑嫜〖婆婆和公公〗,暮景无依。使得诞生一男,以续张氏。纵妾命不保,亦无憾焉。”予在云路中,不胜其悲,涕泗从出。(谨按天人之身,无有涕泗,唯当命终之候,五衰相现,腋下始有微汗耳。帝君既有涕泗,尚在神道中可知。)忽身堕妇怀,懵(měng)然无觉。久之,闻人语曰:“是男,是男。”予开目视之,身在浴盆中,盖已生世矣。
  [按]生死海中,一经耽染,便成堕落。苟非大修行人,未有独往独来,不迷真性者。帝君宿生闻道,本欲为西方之行,特以一念恋著山水,遂被洞庭君山粘住。纵意中绝无作山灵、河伯之想,不觉已堕血食之神矣。至于心怜张妇之祷,本一片善念,岂料遂为其子。然而情之所注,便堕其怀,迨见身在浴盆,即欲毅然跳出,不可得矣。帝君此际犹乃尔,何况茫茫业识人!

  不愧孝友
  帝君曰:予皇考姓张,讳无忌,事周厉王,为保氏〖古官名〗。时王耻闻过失,至于监谤,怒皇考谏诤,窜死番阳。时予尚幼,从母黄氏,迎丧,归葬河朔。十岁就外学,名予曰忠嗣,追先志也。既冠,王父〖祖父〗平子,字予曰仲。母氏慈祥明辨,笃于教训。(帝君自言母氏日诵《观经》,晚年无疾坐化。益信此时已有佛法。)值宣王即位,诏先朝臣子,死于非辜者,咸录其后。予禀母命,诣京师,登肺石以自明。有诏复皇考官,谥曰“献”,仍以予为保氏。予先有兄允思,不幸早世,母氏痛之。遂以次子楙阳,承其后,以慰母心。王母〖祖母〗赵氏终,王父寻亦不起。予以孙承子,服斩衰三年〖斩衰(cuī),古代子为父守孝所穿的丧服,用粗麻制成,服期三年〗,哀毁闻于中外。时以孝友称予,字而不名。
  [按]此即《诗》所谓“张仲孝友”也。帝君母夫人乃前日祷于君山之妇,未为母之时,帝君受其拜,既为母子后,彼复受帝君拜矣。然毕竟谁当拜,谁不当拜。是故观于儒,而后知五伦之方。通于释,而后知五伦之圆。

  殛(jí)罚淫神
  帝君曰:予既为诸山之王(在周朝末年),凡所部山川,水旱丰凶,妖祥功过,皆得治之。青黎山神高鱼生,悦部民孙涤女,拘其魂而乱之。(可以拘其魂而乱之,亦可拘其魂而罪之矣。然则所谓“锉烧舂磨,且无所施”之说,岂非儿童之见?)为邻封白池龙神所察。予觇〖觇(chān),察看〗之,与女俱讯,既伏其辜,归其魂,女乃苏。鞭鱼生背三百,黜之。而山下有故孝子吴宜肩,尝为父刺血写《楞伽经》四卷(观此,则扬雄、刘向所谓尝见佛经之说,益有据矣),寿终三年,未有所受。予为保奏以代之,帝报曰可。自是大小之神,咸知敬畏。
  [按]六天皆有欲念,但天福愈重,则欲事愈轻耳。山川之神,大抵罪福参半者多。悦女拘魂,理所有也。

  降嗣赤帝
  帝君曰:予见秦任酷法,视民如草芥。乃飞章奏帝,愿以化身,援天下于涂炭之中,跻〖跻(jī),升〗斯民于和乐之地。奈何帝命,以予为赤帝子之后。玉音可畏,予不敢抗。俄有九天监生大神,逼予受生。于云霄间,下视人间,见火秦之后,宫阙鼎新,汉帝方与戚姬晤语。监生谓予曰:“此即赤帝子也。”予纵目间,为监生所挤(此即中阴身矣,帝君特未知耳),堕于帝侧戚姬之怀(凡人托生,必见父母会合。若是男胎,于父生瞋,于母生爱。若是女胎,反此。至于南洲生三洲,三洲生南洲,人间生天上,天上生人间,善道生恶道,恶道生善道,各有形相,详载《藏经》,不能俱述),恍然而觉。帝以予神骨相似,举动不凡,甚钟爱予。晚年欲以予为太子,既不果,帝万岁后,卒为吕氏所杀。予母之死,尤被酷毒(须知张良、四皓,宿生亦必有怨)。予深怨之,每思为率然(大蛇名)之相,尽吞诸吕而后已也(后果化蛇,可见一切唯心造矣)。
  [按]予初读佛书,见怨亲平等,及怨从亲起之说,心窃讶之。迨静观事理循环,乃知此种议论,非出世圣人不能道也。就戚夫人言,未有不以吕后为仇,高祖为恩者。然吕后之恨戚姬,皆由高祖之宠眷。迨宠眷渐深,至于欲易太子,而吕后之隐恨,遂不可复解矣。向使高祖当日,以等闲待之,不至若此宠眷。则戚夫人被祸,夫何至于此极也。然则吕后固戚之仇,而高祖亦岂得遂为恩耶?噫!此即怨从亲起之说也(即此便是格物之学)。夫怨也,而从亲起,即欲不作平等观,不可得已。

  邛(qiǒng)池化龙
  帝君曰:予自罹(lí)吕祸后,思报宿愤,不顾已往修积。虽诸吕死后,冥间备受苦楚,孽尚未清,然此时已共生于东海之滨,邛池邑矣。邑令吕牟,吕后之后身也。予母夫人亦生于彼,复为戚氏。以前生享福太过,故至此贫悴。所嫁张子,老而乏嗣,以芟刈为业。一日至野外,自伤无子,泣而祷天。乃相与割臂出血,沥石凹中,且祝曰:“若此石下有动物生焉,亦遗体也。”予方感母氏心,不觉神识已经托彼。明日揭石视之,血化为蛇,金色寸长,余所为也。母收养逾年,顶上生角,腹下生足,能变化,每天欲雨,予为助之。身既长大,腹量宽廓,见羊豕犬马,辄食之。邑令有良马,吕产后身也,予拘而噬焉。令遂逮予父母入狱,限三日不得予,罪之以死。次日,予化儒生,谒令解之。令曰:“张老夫妇,家养妖蛇,食人六畜久矣,今又食吾马。吾欲为民除害,而不肯放出,是彼自为妖也,必将戮之。”予曰:“物命相偿,宿业所致。君欲为畜杀人,可乎?”令叱予使退。予曰:“君面有死气,宜善自爱。”语毕,予隐形不现。左右皆以为妖。予乃奏天称怨,陈前世母子无辜,死于诸吕,今欲报之。词上而未报,乃不胜其愤,遂变化风雨,呼吸云雾,复借海水,灌注城邑,周四十里皆陷。予乃身载父母而出焉。时孝宣之世,今所谓陷河者是也。
  [按]帝君虽以累世孝友,积功励行,然毕竟是人天小果,未修出世大法,是以一生帝王家,忽然立脚不住。幸得后来遭遇释迦,终成解脱耳。不然,怨怨相报,正无已时。所以菩萨苟欲救度众生,必得先乘般若之船,而后可入生死之海也。

  遇佛得度
  帝君曰:予以吕后怨怼(duì)奏帝,未报而擅行之,虽一时快意,然气平即悔。翌日玉音荐降。以海神晁闳,劾予擅用海水,陷溺平民五百余户,以口计之,二千余命。除予前身仇怼八十几人外,余俱夭枉。帝命赐谴,以予为邛池龙,羁囚积水之下。连年旱虐,水复为泥,身既广大,无穴可容,烈日上临,内外热恼,八万四千诸鳞甲中,各生小虫,咂啮不已,宛转困苦,不计春秋(地狱一昼夜,人间五百年)。一日晨凉,天光忽开,五色祥云,浮空而过。中有瑞相,绀(gàn)发螺旋,金容月莹,现诸妙相,希有光明。山灵河伯,万圣稽首,欢喜赞叹,声动天地。复有天香,缭绕四合,天花纷堕,堕处生春。予乃耳目聪明,鼻观通彻,心清口润,声音发扬。仰首哀号,乞垂救度。诸圣咸谓予曰:“此西方大圣正觉世尊释迦文佛也(大丈夫当如此矣),今以教法,流行东土。汝既遭逢,宿业可脱。”予乃踊身入天光中,具陈往昔报应之理。世尊曰:“善哉帝子,汝于向来,孝家忠国,作大饶益。特以人我之相,肆兴残害。汝今复有怨亲之想,与瞋恚愚痴之念否?”予闻至理,心地开明,无人无我,诸念顿息。自顾其身,随念消灭(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复为男子。得灌顶智。予归依焉。
  [按]龙有胎、卵、湿、化四种,其间苦乐相去,不啻天渊。所以娑竭罗龙王云:龙趣之中,或有享福如天神者,或有受苦如地狱者,或有等于人、畜、饿鬼者,各随宿业受报。昔世尊与无量菩萨说法,有一盲龙,居热水中,遍身鳞甲内,为小虫所唼(shà)食,号呼望救。又有无量饿龙,泪下如雨,各问宿世因缘。佛为一一开导,令其受三归五戒,而后诸龙得脱苦趣(详《大集经·济龙品》)。信乎!佛为三界大师,四生慈父,光之所烛,能使盲视聋闻,跛行哑语也。帝君往昔,因闻歌有感,遂至下车投拜,则智慧灵根,植之者良厚。宜其面睹慈容,顿捐宿业也。

  幽明交理
  帝君曰:予以先世有善政,天年甫尽,即生于顺帝永和间,所谓张孝仲者,即予也,盖犹不忘其故称也。虽未登显仕,然蒙上帝旨,俾予日应世务,夜治幽冥。凡人隐微之事,予皆知而籍之,以至灵鬼邪祟,无不预焉。
  [按]太仓有人,曾见役于冥,每至丙夜,举体僵冷。冥司授以一牌一杖,牌上皆列所拘人姓名,杖一入手,顷刻穿山入海,将所拘人负杖头,虽多至几十,其轻如羽。一至天明,便与平人无异。心甚厌之,百计莫逃。有僧劝以出家,受菩萨戒。从之,而后其役遂绝。

  流矢集体
  帝君曰:予以善功世修,渐复神职,而命债未偿者,犹不吾置,复生于河朔(经云:宿世身骨,过于须弥山;所饮母乳,多于大海水)。从邓艾伐蜀时,予为行军司马,劝艾从间道出,省锋镝(dí)之祸。迨其深入,遇诸葛瞻,许以封王瑯琊,瞻不听,至于交绥〖两军交战〗。瞻之中坚〖军中的精锐〗,予所当也,流矢遍集予体。瞻方就擒,予欲营救之,而予已创甚矣。盖向者邛池未偿之报也。
  [按]《楞严经》中,言杀业之报,纵使经于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然则邛池之报,尚属瞬息间事耳,遂谓从此帐清无欠,恐犹未也。

  隶掌桂籍
  帝君曰:上帝以予累世为儒,刻意坟典〖坟典,古代典籍〗,命予掌天曹桂籍。凡士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乃至二府进退,皆隶掌焉。
  [按]世俗若闻有人将为试官,则钻营者多方结纳,虽昏夜乞哀,弗恤也。然彼试官者,只操一方之柄,不能揽天下之权。止管一任之中,不能及三年之外。且典司小试者,不能参乡会之权。执掌科名者,不能任铨选之务〖铨(quán),选拔〗。即或黜陟由我,而亦有时不效,夤缘盖若斯之难也〖夤(yín)缘,攀附拉拢关系〗。乃有一试官焉,至公至明,不病不老,不去任丁忧〖丁忧,为父母服丧〗,不采择门第,不必费钱财,不必仰情面。自县试以至廷对,由典史以至台衡,无不经其进退予夺。而钻营者,反不委心结纳,投其所好,可谓明智乎哉?投其所好奈何?曰:仰学帝君而已矣,流通宝训而已矣。

  当来证果
  帝君曰:予从释教,顿超不二法门。居清凉宝山,仍司民疾苦。时蜀患水灾,人多飘荡,又苦疫疠痼瘵(zhài)痈疽之疾。予化里人,为作篙师〖篙,撑船的竹竿〗,拯合溺者数千人。又化太医生,亲为诊候,全活甚众。会鹫峰古佛,为予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安乐不动地、游戏三昧定慧王菩萨、释迦梵证如来。”(知帝君将来必成佛,则吾辈将来,亦必成佛矣。)
  [按]鹫峰古佛者,即灵鹫山释迦如来也。释迦为现在贤劫千佛中第四尊佛,而曰古者,以其既入涅槃也。“安乐不动”圣号,乃帝君将来成佛之称。正不知尚当经历若干恒沙劫,供养承事若干佛,而后得证此位也。岂曰现今即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坐菩提树而成正觉哉。帝君位次,尚在玉帝之下。夫以玉帝而望菩萨,犹远之又远,况帝君之于佛乎?若云现今即证斯果,则欲尊帝君,而适以诬帝君矣。

  问:轮回之说,现所固有,但出诸释典,孔子未尝明言耳。
  答:理之所在,便当信受,何论释典,何论儒书。必待孔子之言而信,则孔子一生言语,得传于后者,无几矣。(一部《论语》,不过一万二千七百字,孔子所言者,止八千五百零三字。)若因记载所无,便为儒者所弗道。则六经四子书中,孔子从无一言道及自己父母。将身为儒者,亦不当谈及自己之亲耶?况“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说,即是轮回之理。《中庸》论诚,不曰物之始终,而曰物之终始。《周易》六十四卦,不终之以既济,而终之以未济。皆寓循环无穷之意。其不能如释典之详明者,只因入世圣人,不能洞见过去未来,及天上天下之事耳。《中庸》明明说:“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何足为病?
  桃李虽遇春始花,然萌芽初伏,即在叶未黄落之时。暖气虽遇春始见,然一阳初动,已在冬至凝寒之候。世间万事皆然,何独于人而疑之(此亦格物之学)?
  问:佛教之来,始于东汉,故轮回之说,多在汉后。唐虞三代时,未之前闻也。
  答:噫,可谓枉读古人书矣。且而不闻鲧殛羽渊,其神化为黄熊乎(出《史记正义》,熊音乃平声)?不闻卫康叔,见梦于襄公之妾乎(出《史记》)?不闻齐襄公所见大豕,从者以为公子彭生乎(出《左传》)?不闻杜伯现形,挟朱弓彤矢,以射周宣王乎(出《墨子传》)?不闻狐突遇太子于下国,老人报魏颗以结草乎?不闻二竖居晋侯膏肓之际,即向所杀之赵同、赵括乎(俱《左传》)?不闻吴王杀公孙圣于胥山,太宰三呼之而三应乎(出《法苑珠林》)?不闻越军祭伍子胥,杯动酒尽乎(出《吴俗传》)?若是者,试问在汉明帝前,抑在汉明帝后乎?吴季子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此言可以悟已。
  问:忠臣孝子,自当千古不磨。帝君七十余化,固无足疑。至庸夫俗子,一死之后,魂魄散矣,安在旷劫长存?
  答:形有大小灵愚,性无大小灵愚。若一为庸夫,遂尔磨灭,则帝君邛池方化时,不过寸许小蛇耳,散莫易散于此,今日何以复有帝君。
  问:历观记载,信知三世之必有。但近见朱子《小学》,谓“死者形既朽灭,神亦飘散”,是以生疑耳。
  答:《小学》所引范文正公〖范仲淹〗语,谓“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此亦朱子之言乎?客曰:亦朱子之言也。答:然则既已形灭神散,更有谁人羞见祖宗耶?且祖宗亦已散灭,谁复见此不恤宗族之人耶?前后所言,本相矛盾。(此段文义,本于空谷大师《尚直编》。)夫啖果者先除其核,食肉者务去其骨。子读《小学》,何乃偏取其骨而食之,取其核而啖之乎?且尧舜周孔,儒宗之山斗也〖山斗,泰山、北斗〗。然在《虞书》,则曰:“祖考来格。”周公告三王曰:“予仁若考,能事鬼神。”孔子则弹琴而晤文王,梦寐而亲姬旦。明明皆以前人为不散灭也。谓先儒之言当信,则尧舜周孔愈当信。若谓尧舜周孔不足信,何有于先儒?况人死果若散灭,则先儒虽贤,今日亦在散灭之数,春秋二祭,可以不设。若现今尚行春秋二祭,则散灭之说,为后人者先不信奉矣,又何以服天下后世乎?孟子读《武成》,尚止取二三策。何况《小学》?
  问:神明不灭,还复受生,既闻命矣。若谓以人化兽,以兽为人,吾不信也。
  答:形随心变,一念仁慈,人天侪(chái)伍。一念凶恶,鬼畜胚胎。善恶既互为而不纯,则人兽亦迭化而不恒。若云人定为人,兽定为兽,则初分人、兽时,不亦偏枯之甚乎?
  有人问一僧云:“人之体何以直行,兽之身何以横走?”僧曰:“人之前世心直,故今世之身亦直。兽之前世心横,故今世之身亦横。”夫心直心横,顷刻变异,其形则为人为兽,岂非颠倒无常者乎。又人唯有惭有愧,故人则有衣。兽唯无惭无愧,故兽独无衣。又人唯有福,故随冬夏而递更裘葛。兽因无福,故历寒暑而止此羽毛。又人于宿世,常发善语、慈和语、利益语、诚实语、尊信三宝语,故今世随心所发,口中能历历道之。兽于前世,常作恶语、妄语、讦(jié)人隐私语、斗构是非语、秽语、谤佛谤法语、不信因果语,故今世有口无言。纵饥渴垂毙,而不能索食。白刃刺心,而不容置辩(此亦格物之学)。

“未尝虐民酷吏”
  [发明]此下至“上格苍穹”,皆帝君自言十七世以来功行,以为训人张本也。下六句,是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此一句,是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民之称吾也,如父母然,虐使之则不仁。吏之事吾也,如君长然,酷待之则非义。然所谓虐者,非必峻法严刑也。或征取钱粮而催科无术,或私加色目而羡耗有余,或凶荒不能速报,或民隐壅于上闻,或决狱无听断之明,或两造多株连之累,或因小事而化为大事,或限今日而改至来朝。凡若此者,以帝君言之,则皆虐矣。所谓酷者,非必恣情鞭扑也。或因小失而诛求,或以过误而谴责,或任一时喜怒而役使不均,或听萋菲浮词而厚薄唯我,或出远而多随人役,或驱使而罔察饥寒。凡若此者,以帝君言之,则皆酷矣。噫!当权若不行方便,如入宝山空手回。一十七世以来,帝君所未尝为者,独此两端乎哉。
  下附征事(一则)

  酷虐改行
  帝君曰:蜀之牛鞞邑令公孙武仲,治邑以廉,而待人不恕,左右小有过,辄笞之。莅邑逾年,而胥吏无全肤,吏甚怨之。资水邑令赖恩,性贪吝,以苞苴为常〖苞(bāo)苴(jū),指收取贿赂〗。日用饮食,皆取资于民,恣吏诛求,民甚苦之。予以二邑吏民,遭此荼毒,乃化为蜀郡丞长孙义,行于诸邑,观风俗,劾武仲之虐吏,赖恩之酷民。二令叩头乞免,予戒励之,寻隐而不现。后知郡丞初无行邑事,二邑咸以为神。由是武仲改为忠恕,赖恩亦变为廉焉。
  [按]帝君疾人酷虐如此,则己之于吏民可知矣。
  读蒋莘田先生《居官慎刑条》,可谓字字药石。居官者当刻于内衙屏墙上,朝夕寓目,永作韦弦〖指随时诫勉自己〗,阴功无量。

“救人之难”
  [发明]难有多端,约言之,不出七种:一水、二火、三官非、四盗贼、五刀兵、六饥馑、七疾疫也。在水、火者,以拯拔为救。在官非者,以昭雪为救。在盗贼、刀兵者,以脱离为救。在饥馑者,以财帛为救。在疾疫者,以医药为救。救均发于至诚,见人之难,如己之难,尽其智谋,竭其财力,使救之之念,十分圆满而后已。难至而救,救之有形者也,孔子所谓听讼吾犹人也。复有一法,使人自然无难,其功更有倍焉,则孔子所谓使民无讼矣。何则?人之患难,皆前业所致,今世不种苦因,来生自无苦果。若能劝人不造杀盗淫妄之业,则救人之难亦多矣。是故救难于已然,所救有限;救难于未然,其救无穷。救难于已然,凡夫之善行;救难于未然,菩萨之修持。二者并行不悖。
  下附征事(二则)

  奇冤立判
  帝君曰:龟山之下,有何志清者,生二子,长曰无方,次曰良能。长男娶侯釜女,逾年,釜疾,女请归宁,与夫偕往,而忘其所欲持归之金环。正徘徊间,良能持环至,且言母亦有疾,望兄亟归。兄遂嘱弟送去,而自亟返省母。移时,嫂悔曰:“吾家不数里可到,何烦叔送?”于是良能亦返。而是夜侯家望女不至,明晨候于途,见女死而无首。釜遂物故。而釜家疑良能之逼嫂不从而杀也,乃控于所治。良能不胜刑,遂诬服,将就戮矣。时龟山神艾敏,以冤来告。予察之,盖其夜有强贼牛资,与妻毛氏有隙,路逢侯氏,劫而逼之,取侯之衣,与毛相易。毛与侯,年相若也。枭毛之首藏之,弃尸于道,而私携侯氏归,故人皆莫识。予为追毛之魂,附资之体,借资之口,吐毛之辞,自陈而得实。于是资戮于市,女归于侯。而良能之冤始释。
  [按]肉眼但能见人之身,鬼神则能见人之心,故阳法有枉而阴谴无逃。

  除暴佑良
  帝君曰:北郭富室智全礼,仲春修祀,一室尽醉。暴客王才劫之,缚其男女九人,婢妾七人。唯全礼之妻,与二女舜英、舜华未系焉。二女抱母而泣。才欲逼之,幼女骂曰:“饿贼犯吾家,张神君知汝矣!”语毕,其家司命崔瑄,与智之祖祢〖祢(nǐ),亡父〗,告急于予。予立遣功曹辅兴,领阴兵百人治之。全礼以下,绳皆自解。尽执其贼,闻于郡而诛之。
  [按]王才所以敢于劫者,止因一室尽醉耳。一室所以尽醉者,必因全礼先自沉酣耳。向使主人惺然不乱,则家中大小,犹知警惕,何至自招外侮乎?甚矣!主人之不可不常惺惺也。人无正知正见,则六种劫功德贼(眼、耳、鼻、舌、身、意),各引其徒(色、声、香、味、触、法),自劫家宝矣。独全礼乎哉?

“济人之急”
  [发明]急与难不同,难以遭遇言,急以财帛言。世人以财为命,于资生也,莫急于衣食;于疾病也,莫急于医药;有子女者,则以婚嫁为急;遇死亡者,则以丧葬为急。必随力随势周之,斯之谓济。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又曰:“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诚明乎此。则急虽在人,不敢视为人之急,而直视为己之急矣。夫至同于己之急,此生生世世所以不急也。
  陈几亭曰:谚称富人为财主,言能主持财帛也。家业虽不可废,然须约己周人。今之多财者,皆役于财者也。能惜能用,方为财主。但惜不用,不过财奴。
  《优婆塞戒经》云: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又云:若给妻子奴婢衣食,有怜悯欢喜心,未来得无量福德。若见田仓中有鼠雀犯谷米,生怜悯欢喜心,亦得福无量。
  下附征事(一则)

  贫富富贫
  帝君曰:蜀帝初立,适岁大荒,而巴西尤甚。有富农罗密,积谷五千余斛,闭而不粜〖粜(tiào),粮食卖出〗。而义士许容,竭产赈贫,力不能继,终夜炷香,祈天请佑。邑神来和孙以告。予奏上帝,有旨,取罗之谷雨之。予乃敕谕风神,发罗之屋,谷随风旋,自空而下,各以色聚,邑中人皆饱。罗之所蓄,一日而尽。邑人感许之惠,往往酬还。幸罗之灾,从而称快。蜀帝以容为邑佐。密闻之,自经〖经,缢死〗。
  [按]所谓游戏神通也。雨谷事,虽因帝君启奏,然此种玩弄,天帝往往为之。姑录卢至长者一事,以备参阅。
  天竺国有卢至长者,巨富而吝,妻子奴婢,备受其苦。一日遇佳节,密取四文(四文乃四小金钱)买酒食,至冢间啖之。而卢素不嗜酒,既醉,发为高歌,其歌曰:“吾今庆节会,畅饮大欢乐,过于毗沙门(即北方天王也,宫殿在须弥山之腰),亦胜天帝释(即忉利天王)。”帝释闻之,笑曰:“此人所啖,不过四文,乃谓其乐过我,我当设法恼之。”即化为卢至,到其家曰:“吾昔薄待汝等,只因有悭吝鬼相随耳。幸今出游,脱离此鬼,今日各随汝欲,可恣意取。”于是悉开库藏赐之,又告曰:“此鬼貌甚类我,少顷必来,当驱出之。若放其入,吾复悭吝。”家人唯唯。俄而卢至醒归,遂被守门者驱逐,急呼妻子,妻子亦各执杖驱出。卢至骇甚,哀诉亲友。亲友送之归舍。妻子皆言:“此是悭吝鬼,奈何信之?”亲友见家中卢至,固自在也,亦出骂曰:“汝诚悭吝鬼。”卢至有口难辩,遂借绢一端,将献之王,而诉其冤。阍人不纳〖阍(hūn),守门〗,卢至大呼曰:“吾欲进贡!吾欲进贡!”王呼之来前。卢至将献绢,两腋忽自夹紧,乃尽平生力拔之,方能出诸肘间。帝释忽令此绢,化成束草。卢至大惭。王笑曰:“吾不须绢,有冤可速道之。”卢至含泪以诉。王敕两卢至,及妻子,同来讯对。见其声音相貌,无不相同。令两卢脱臂验痣,莫辨。又令两卢至各坐一处,密书生平至隐秘事,而字迹毫不可辨。王叹曰:“凡夫肉眼,如此易惑,吾当往问释迦如来。”于是载两卢至,同至祇洹。佛遂呼化卢至,帝释于是忽复天帝形。王见帝释,投身下拜,因遣真卢至归。卢至曰:“吾即归家,财物已散。”帝释曰:“汝肯布施,库藏当无恙也。”卢至怒曰:“吾但信佛,不信帝释。”世尊曰:“汝但归家,帝释之言不谬。”卢至归,视库藏毫无所损,大喜过望,由是渐行惠施,无复鄙吝之态。

“悯人之孤”
  [发明]痛哉!天下有茕茕无告,如孤儿弱息者乎。往昔父母无恙时,亦曾恩勤顾复,爱若掌珠;亦曾捧负提携,恐其不寿。谁料中道丧殂,骨肉捐弃。此固九泉之下,所痛恨于无如何者也。嗟乎!人唯推己及人之念,最为平恕耳。假令吾之子女,零丁孤苦,忽有仁人君子,扶持而卵翼之,吾之感恩为何如者?或有凶暴恶人,凌虐而耻辱之,吾之饮恨又何如者?故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少失父母,固为孤矣。推而论之,外无叔伯,内鲜兄弟,皆孤也。门衰祚〖祚(zuò),福〗薄,晚有儿息,皆孤也。又或宦游服贾,寄迹他乡,亦孤也。甚至道高毁来,德修谤兴,亦孤也。孤之途既广,悯之端亦多。举帝君一则,可充其类。
  下附征事(一则)

  慰友重泉
  帝君曰:师氏〖古官名〗韦仲将,与予为同事,相知且久。死后无子,唯女五人,茕无依怙。予为备礼而嫁三人。其二幼者,寄膳于司谏高之量家,后纳为然明、楙阳之妇。
  [按]孤儿失所,犹可言也。孤女失所,尤当悯也。韦氏何幸,而获此良友!
  然明、楙阳,帝君二子也。后生于西晋,为谢东山之子。而唐相张九龄,宋相张齐贤、司马光,皆其后身也。

“容人之过”
  [发明]孔子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又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自求其过耳。自求其过,则时时反己,无暇责人矣。
  人有有心之过,有无心之过。无心之过易恕,有心之过难容。然学者有志容人,偏要从彼有心处容起。有心者尚容,况无心乎?
  事到必无可容处,而强欲容之,诚难事也,然而不可不强也。强之法奈何?一曰谅彼无知。天下大抵庸人多耳,奈何欲以圣贤责之,是不智原在吾也。二曰怜彼寿短。人在世间,无异白驹驰隙,过一日则少一日,如囚趋市,步步近死,奈何于此种人而不生怜悯?三曰是吾药石。过之所在,自己不知,今见不贤,方能内省,是吾师矣,敢与较量?常作是想,则能容矣。是故未容之先,心常躁。既容之后,气自平。心躁,则荆棘满前,即虫蚁亦足碍路。气平,则城府不设,虽吴越皆可同舟。又不能容人,则必与之相角,求其无过,而彼过愈多。苟能容人,则将使之自惭,不求无过,而彼过自少。故曰:见人不是,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
  下附征事(一则)

  举不避仇
  帝君曰:先人之死(为周厉王所窜),盖出于南风成之谮(zèn),朝士悉知。终天之恨,予未之忘。后风成死,其子温叔,才而且贤。韦师氏尝谓予曰:“风成之子,好学无厌,语言可法,当今贵游子弟中未有。天道难知,不意风成有子如此。”予时虽有不共戴天之隙,而闻其善行,心常慕悦。予既升大夫,保氏缺人,遂荐而举之,卒善其职。
  [按]鲧虽殛死,禹则嗣兴。管、蔡为戮,周公右王〖右,辅佐〗。帝君不以父故,而使国家失良佐,贤士屈下僚,可谓善用其孝矣。
  余读《礼记》,则有曰:“父之仇,不与共戴天。”继读内典,则有曰:“一切怨仇,皆不得报。”两说似乎相反,而实各有至理也。吾儒据现在论,若不报父仇则忘亲矣,此不共之心,所以为孝也。佛知过去未来事,见宿世父母,其数无量。与父母为仇者,其数无量。即父母中自相为仇者,其数亦无量。不与共戴天,安能一一相报?又况今日多一仇杀,徒累父母增一怨对。所以觑(qù)破幻缘,隐忍不报,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