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二、般若起信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4-9 15:24
標題:
二、般若起信
摘自《大安法师净土百问》
二、般若起信
(1)问:“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与“口念
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请问法师如何正确理解?
答:前面的一个偈子是古德所开显的,意思是我们所执持的阿弥陀佛名号就像清水珠,
清水珠投到浑浊的水里,便能澄清浊水。用这个来比况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投到我们凡夫
众生浑浊散乱污染的心中,我们的心念亦法尔自然地趋近佛心,因为佛号即是实相,即是阿
弥陀佛的心,所以我们的心也一定会像阿弥陀佛那样,具有他的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
广大心、光明心,这就是凡心不得不佛,说明这个名号就像清水珠那样的功能作用。“口念
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这是憨山大师《费闲歌》中说的话。这个偈子意谓:如果不
具备信愿,只是口头上去念弥陀名号,也没有信愿求往生的心,那么就很难与阿弥陀佛的愿
力相应,不能感通佛力,就不能带业横超往生净土,所以才称作“喉咙喊破也徒然”。如果
具足信愿持名,虽然内心还有散乱,但也绝对是能往生的,不是喉咙喊破也徒然的。所以这
个偈子大家不要随便乱用,不要断章取义,要把前面两句话联系起来理解。信愿持名,虽然
散乱,绝对往生;如果没有信愿,只是口念,当然就不能往生,这时候可以说是徒然。这里
应当辨识清楚,不可颟顸自昧。
(2)问:法师慈悲,我们常听您讲念佛要感应道交,到底怎么才算是感应上了弥陀的
慈悲愿力?
答:我们讲念佛法门的奥妙,理则是感应道交,这是这个世间上,这个法界当中,最
深邃的心性上的学问,属于这种悟境的范围,不是属于第六思维逻辑范围。就是用我们至诚
恳切念佛的心,这叫“能感之机”。法界存在一种所应之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阿弥陀佛的四
十八大愿的愿力,这就是所应。这个道,是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愿
体乃是同体,这就是深邃之道,或曰清净之道。透过这样的同体的渠道,我们跟阿弥陀佛的
慈悲愿力能交融在一起,能互动,能沟通,这就叫感应道交。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念佛,
也不要去追求什么境界,你说在念佛的时候,能在这句佛号当中找到一种安心,获得一种欢
喜,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欢喜光就在我们身上体现了。我们这句佛号能够念得绵绵密
密,不中断,相继,那么这是阿弥陀佛名号当中的不断光在加持我们了,我跟阿弥陀佛感应
道交上了。在念佛的时候,这句名号让我们生起了这种惭愧心、悲痛心、感恩心,这些都是
阿弥陀佛的力量愿力名号在我们心性上开显出我们自性的一些善的力量,这就是感应道交
了。这是一般的用平常心去理解感应道交。再就是如果从瑞相上来看、灵验上来看,也是具
有的。但这不要去追求。比如我们念得比较清净的时候,会忽然闻到一种异香。这个如果是
有心去求,一定闻不到。往往在无心的时候,会忽然传过来。名号沟通着娑婆世界和极乐世
界,在我们的一种无作妙用的心性当中,名号法尔自然地把西方净土的宝香传到我们这个地
方。音乐、光明、莲华,这些也都是存在的。你出现这些境界,也不要去执著它;没有出现
这个境界,也不要懊恼。我在弥陀心中念佛,佛在我心中应和;即念即应,妙感难思。是故,
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就是最好的境界,也就算最妙的感应了。
(3)问:关于临终往生是否需要正念“忆佛念佛”的问题。是否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
名,临终不论什么情况,乃至昏迷,亦得往生?
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往生的条件问题。往生的条件乃是信愿持名。有一个观点
认为临终时一定要有正念,一定要念头落在阿弥陀佛名号上才能往生。否则便不能往生。这
个说法听起来好像蛮有道理。然就净土特别法门往生而论,却要慎言。如果净业行人念佛功
夫良深,临命终时,正念在阿弥陀佛上,则决定往生。对此我们要提倡,要鼓励。身体力行。
但是却不能把这视为往生的唯一标准。念头没有放在阿弥陀佛上就不能往生,正念才能往生,
意味着把自力功夫还是放在了第一要素。真如此,则在往生这一紧要关头,阿弥陀佛在起什
么作用呢?难道阿弥陀佛那么的被动?五劫的思惟,无量劫的修行,整个的大愿都是要救度
每一个众生,法界当中不遗留一个众生滑入轮回。有着这样的大悲心,难道在我们往生之时
不施展威神愿力,予以帮助,这可能吗?我们平时只要具足信愿持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的
大悲愿力便会法尔自然地展现在被救的众生身上,令其往生净土。这是有圣言量依据的。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支娄迦谶译),是五种原译本中最早的译本。其中谈到
三辈往生及边地疑城的情况。先看中辈和下辈疑城往生的情况,以明了阿弥陀佛在众生临终
时是如何令其往生的。
经中谈到中辈往生时,主要是指不能出家行作沙门者,然应饭食沙门,建造佛寺佛塔,
烧香散花燃灯等等。然这类行人平时做这些功德,“若其然后中复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
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不信往生其国中”。他中间有怀疑了,不信
这些事了。或者“暂信暂不信”,他便或不念佛了,或以轻浮心来念。那么“其人寿命病欲
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象,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便心中欢喜踊跃”,此
人临命终时自因业力必然会下三恶道,阿弥陀佛在这个时候开始他的愿力作用了。就自己变
化成佛的形象,让这个亡者亲眼目睹。这个人口里都不能说话了,但是心里非常踊跃。同时
他后悔原先的疑心,悔过原来的过失并忏罪,接续念佛求生。这样,“其人寿命终尽,则生
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生到边地疑城,不能见佛,不能闻法,不能亲
近比丘僧。这种人生到边地疑城是由于生前修净土法门时,心口各异,没有真诚心,狐疑佛
经所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求往生的志向不是很坚定。这种人按自因自果,应当落三恶
道中。阿弥陀佛哀愍之,以威神愿力接引他的神识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这句“威神引之去
耳”,证知往生全凭佛力,无关行人有否自力正念。即有正念,也是阿弥陀佛加持所致。
下辈往生条件中,如连中辈往生者那种广做福德的条件也不具备。没有能力去饭食沙
门、广修供养、建塔建寺等,然而宜应专心致志地念佛。“要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
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皆慈哀之,悉令生无量清净佛国”,是阿弥陀佛哀
愍令他生到西方净土!甚至于十日十夜念佛亦不堪,经中又开出了更方便的方法。“下当绝
念去忧……,一心斋戒清净,至意念生无量清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
国”。只要我们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念佛,阿弥陀佛悉能令行人生到安养刹土。
因为佛力佛智不可思议啊!
临命终时,当我们的神识最后离开身体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会在亡者最深层
的阿赖耶识中产生作用,引导神识回归净土。《普贤行愿品》中谈到临命终时引领神识往生
一事。“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他只是一经于耳的功德,就能够超过微尘数佛刹
相续不断地上供诸佛下化众生所有的功德,那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
陀分亦不及一”,说明一经于耳的功德就这么大。然后“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
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它就能够消除宿世的业障,能够得到人天的恭敬,能够速得
成就微妙色身。“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
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
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证知,闻到十大愿王,乃至书写一四句偈,其愿王能够渗入众
生阿赖耶识中,临命终时引导神识到西方极乐世界中去。同样阿弥陀佛五大劫思惟的大悲愿
力,我们常常去读诵它,常常去思惟它,依教奉行,亦能够在我们一切诸根悉将散坏,一切
亲人悉将舍离,一切都不复相随的时候,这个四十八大愿王,引导我们一刹那中到西方极乐
世界中。要知道阿弥陀佛是以众生心为心的,阿弥陀佛所有的法身报身化身和四十八大愿的
全体愿力都在我们众生的心内。我们的业报身以何种形式死亡,何时死亡?这都是虚幻的泡
影。我们认为的非正常死亡,在阿弥陀佛眼里它都是很正常的。吾人生生世世曾造作诸多的
恶业,还会有多少善终的呢?但是阿弥陀佛就要救度我们这些不得好死的人。他的愿王力量
已经达到我们阿赖耶识的深层。临终的昏迷是第六意识的昏迷,而渗入藏识中的弥陀愿力会
为离体的神识导航的。
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乃至一昼夜的工夫。阿弥陀佛保任我们往生。经典如是说,
我们还担什么心呢?甚至睡梦中亡故,也能往生。睡梦时,亡者第六意识都在睡眠状态,他
是怎么往生的呢?对此,我们得站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的角度去思惟。我们与阿弥陀佛是
同体的,佛怜念我等,如母忆子。我们平素信愿持名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至少念过一昼夜的
佛号了,阿弥陀佛都能够保证我们往生。我只要在因地当中符合一昼夜念佛条件,阿弥陀佛
决定保证我们往生。经典如是说,吾人亦当如是信顺,深信佛智。
第十八大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请注意这个乃至十念。这个十念
通平时,也通临终啊。通平时,有很多的包括宗门教下的祖师大德,只要修十念法门,都能
往生。对阿弥陀佛为我们设立的底线往生保证要有决定信心。这样才能得到安心,得到安乐。
如果坚执临终一定要正念才能往生,或云要有清净心才能往生,或云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如
果被这些观点所牢笼,我们就难免忧虑、恐惧、不安,如是便偏离了净土法门安乐的特质,
亦有违于阿弥陀佛“一切恐惧为作大安”的悲愿。吾人当服膺永明大师“无禅有净土,万修
万人去”的慈示(信愿称名即为有净土),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自知当往生,心生大欢喜。
因弥陀大悲光明,摄持不舍吾等众生故。
(4)问:我集中思想念阿弥陀佛时,心中有一种空旷、充满、柔和的感觉,这是不是
一瞬间感受到的佛性?
答:心空即佛性,佛性是吾人本自具有的。无奈无明烦恼厚重,佛性无能透显。而执
持六字洪名,正是开启佛性的金钥匙。何以故?这得从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原理予以观照。
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遍入众生介尔一念里面,即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
心想中。所以我们至诚念佛,就能将阿弥陀佛的三身功德召唤出来,由此阿弥陀佛果地上的
功德就会体现在凡夫众生浊染的心里面。佛号如摩尼宝珠,能澄清凡夫的污染心,能使凡夫
的散乱心有序化;名号内具的无量光寿令念佛人身心柔软,开发智慧,开显自性。我们声声
佛号都是与阿弥陀佛的光明互动,光光互摄,就能化解种种厄难,就能开发吾人的菩提善根,
就能增上吾人信愿持名的力量,最终令我们横超三界,往生净土,快速成佛。所以至诚执持
名号,称扬赞叹弥陀的光明,如是哪怕一昼夜的持念,也能够成办往生大事。所以念佛是神
妙的法门。此法门的建立全体是佛果地上的境界,诚为大不可思议。释迦、弥陀两土世尊,
以大悲心以神道设教,教化我等众生,生信启愿,感应道交。自古迄今,有许多念佛人在念
佛的时候,或闻到异香,或看到莲华,或在助念的时候见到西方三圣等,这些不是齐东野语,
乃真实之事实。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念佛,三次见到阿弥陀佛,刘遗民居士也有定中见过阿
弥陀佛的感应。对这些不可思议的事例,无法以逻辑思维来作论证,但事实却凿然存在。释
尊在宣说《无量寿经》的时候,与会的两万地球人都看到了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是两土的
世尊慈悲加持,令与会大众断疑启信所致。空中现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如黄金山,光明炽
盛,西方净土全部现前,娑婆的此土和极乐的彼土打成一片,其清晰程度就像手拿明镜照见
面像一样。净土法门一一事相悉可销归自性。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即是涅槃的常乐我净,
亦是一切众生所本具的。念佛法门别无奇特,但至诚恳切,无不感通。一念相应一念佛,念
念相应念念佛。如空印空,似水投水。执持名号,显我自性,立竿见影,但愿辛勤精进。
(5)问:往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我念佛到什么程度才能往生?
答:往生的必要条件是信愿持名,尤其是信愿。“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蕅
益大师语)。净业行人往生西方净土,全仗阿弥陀佛威神愿力作为强缘,并不仅从一己功夫
上论。西方净土乃实报庄严土。如从通途法门之修因证果来判,靠自力的功夫,不唯凡夫无
能生彼,即断见思惑的阿罗汉也去不了。然业力凡夫以深信切愿执持名号(此为能感之机),
阿弥陀佛即以果觉愿力加持接引(此为所应之法)。一念感通,弥陀的全体功德便显现在念
佛人的身心,令其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往生安养,速成佛果。是故信愿持名乃净业三资粮。
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由行证所信满所愿。有深信切愿,其持名功行,自会如决江河,沛然
莫御。念佛能达到功夫成片,乃至事一心理一心,固是嘉事,能增上往生品位。念佛功浅,
心未清净,然具足信愿,亦可蒙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加持,成办往生大事。是故不必过分执著
念佛功夫的高低。念佛法门乃安乐法门,信心建立(信关透过甚难),深知自己已然蒙阿弥
陀佛救度,作得生想,庆快平生。孜孜持名念佛,坚固落实信愿。净宗念佛大体即获,无须
寻枝摘叶,自寻困扰,令心不安。
(6)问: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太,年轻学佛人往往对禅、密感兴趣,对净土法门漠然,
这是什么原因?
答:年轻人学佛,多有好奇务胜者。是故一入佛门便对谈玄说妙之法,颇有好乐。加
之自己稍有些文化知识,常以上根利智自许(或口头谦虚,内心如是自肯),这是可理解的
正常现象。而老头老太太,文才不足以广阅经论,体力不能支撑长久坐禅。且桑榆已晚,感
到腊月三十快到,渴求出离生死心较切,是故一闻简易而究竟的念佛法门,便全身归命阿弥
陀佛,靠佛力带业往生,了办生死大事。这种心态与行持,乃是以他(她)们大半辈子人生
苦痛经历为代价,所获得信仰上的硕果,可庆可贺。这种愚夫愚妇实是根器深厚的念佛人,
《无量寿经》指称为佛的第一弟子,所谓愚不可及也,大智若愚也。而我们一些有点世智辩
聪的年轻人,看得几本佛经,了解几则禅宗公案,或密宗的神通感应等,便空腹高心,轻视
净土,这山望到那山高,实则并未在心地上下过真实的功夫。大概等到学佛过程中碰得头破
血流,痛定思痛之余,或有浪子回头之一时。待到那时,自认是愚夫愚妇,舍阿弥陀佛慈悲
救度,莫由出离生死苦海,如是死心念佛,方是真正的上根利智,是乃人中芬陀利。
(7)问: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不能以通途法门的法理解释,那么净土法门能解释通
途法门吗?请慈悲开示,阿弥陀佛。
答:净土法门在佛的一代时教当中被称为特别法门。所谓胜异方便,殊胜特别方便。
但是它跟通途法门之间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并不是说不能够去融通的。蕅益大师有
一句话:这个净土法门跟八万四千的通途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
它有相同的一面:比如这个通途教理要修戒定慧,要修六度万行,心净则佛土净……对于净
土法门,它也要修净业三福,也得要持戒,念佛也包含着止观和定慧在里面,所以它跟通途
法门有相同的东西,这是 “竖与一切法门浑同”的共性;同时净土法门又与其它的法门有
不同的特点。通途教理是从因向果,靠自力修戒定慧,断贪瞋痴,断一分烦恼证一分佛性,
是这样的一个修因证果的过程。念佛一法是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果地觉作为我们的因地
心,是靠佛力。而且就“了生脱死”这一点来说,它可以带业往生的。通途教理,如果你修
戒定慧,见思惑没有断,哪怕断了多分还有一品没有断,你生死了不了,三界出不去。然而
念佛一法,你只要信愿持名,尽管你一品烦恼都没有断,但可以横超,带业往生。而一到西
方极乐世界,又得弥陀大悲愿力加持,他成佛就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和无量劫这样漫长的时
间,他很快就能证到阿鞞跋致,很快就能证到一生补处,很快就能圆满普贤十大愿王。普贤
十大愿王的圆满就是成佛。所以它是一个成佛非常快速的法门。这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建立
的法门,他令我们众生从果上修。阿弥陀佛果上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传达给我们众生,
把这个果觉转化成众生因地的功德,这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就不可思议了。所以念佛一法是全
体建立在佛的果地悲智威神的基础上的,它全体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能令我们得到不可思议
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用通途的那种修因证果的一般的因果法规去考量净土大不可思
议的因果事理,它就摸不到边。净土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二乘的圣者乃至于等觉以还菩
萨不能明了。我们凡夫众生,唯有从仰信佛语入手。吾人念这句名号就安立在无上正真之道,
就在阿弥陀佛慈悲愿海当中。只要至诚去念就能解决我们一切生死问题,成办我们的一切道
业。这就是圆顿中至极圆顿,了义当中无上了义,方便当中第一方便。它下手方便,得到利
益非常快捷、圆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十方三世诸佛伸出广长舌相来赞叹、来证明的
一个法门,所以今生能够遇到这样一个法门,我们能够相信,我们就是不可思议的人;我们
能够信愿持名,往生净土,就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这就是无上真实大利,无上真实
大利就是了脱生死,快速成佛。希望大家生稀有难遭之想,老实念佛。
(8)问:有关临终往生有两种说法,一直困扰着净业行人。其一说,临终必须有正念
才能往生;其二说,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无须计较临终是否有正念,决定蒙弥陀愿力加
持得以往生。这两种观点,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答:针对这个问题,《净土》二零零五年冬季刊已经有过答复,也许是仁者未能悉心
细看、玩味,或率意读过,生起异解。据说,网上对这个问题也有若干争论,这也是好事,
存疑辩论,有助于对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义理的深入把握。
从理则上说,往生的条件纯是信愿持名,称为净土三资粮。我等众生以信愿持名为能
感,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为所应,感应道交,证得往生。净业行人首先得建立这个正知见。有
了深信切愿,自然会孜孜于执持名号。以真如名号熏习无明,如是功夫纯熟,临命终时,正
念在阿弥陀佛上,则决定往生,对此我们要提倡,要鼓励,要身体力行。由此,东林祖庭倡
导每日至少念佛一万声,组织每月两次的十天百万佛号闭关,每月一次的昼夜经行念佛,以
及一年三次精进佛七,悉是这种倡导的表证。
临终念头在阿弥陀佛上,固然往生无疑。问题是,临终念头没有在阿弥陀佛名号上能
否往生?对此,需要细加辨析。一种情形是:平时不具备信愿持名,临终念头又不在阿弥陀
佛上,可以断定不能往生。另一种情形是:平时已具足信愿持名,临终因种种因缘,念头未
能在阿弥陀佛名号上,然愿往生之心尚存,那么吾人一定要坚信,阿弥陀佛悲愿威神力一定
会以种种善巧方便令这念佛人往生。在这个往生问题上,我们宜从自力念佛功夫的计较上摆
脱出来,转而注目思惟阿弥陀佛由同体大悲心所成就的大不可思议威神力量,了知只要我们
至心信乐,欲生极乐,乃至十念(含平时),即可乘佛愿力往生(第十八愿);了知如果有
人有过信愿持名乃至一昼夜的功夫,中途悔转,复造恶业,然阿弥陀佛在此人临终之际,兑
现摄生弘愿,令此人得以往生(参见汉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边地疑城”章)。这
些圣言量教喻我们:我们只要关注凡夫应作的事情,即信愿持名或尽形寿,或十日十夜,或
一日一夜,或十念,至于临终最后一念出现何种情形,乃是我等凡夫无法把控、也无法判断
的,因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故。由于吾人无法把控,才会生起恐惧不安心。阿弥陀佛五眼圆明,
悉知我们有此恐惧,便以临终放光接引令吾人获得往生的安心、安乐。是故,我们只要关注
平时信愿行的培植,老实念佛,安心念佛,无疑无虑地念佛,无须在临终一念是否在佛号上
这个难以确定的问题上生起分别、执著,封拙怀迷。
兹举两则佛言祖语用作佐证,令净业行人摆脱无谓之困惑。证一:《大智度论》卷十
八云:“摩诃男释王(迦毗罗卫国接任净饭王的国君)来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毗罗人众
殷多,我或值奔车、逸马、狂象、斗人时(国王难免率兵打仗),便失念佛心,是时自念,
我今若死当生何处?’佛告摩诃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时不生恶趣,必至善处,譬如树常
东向曲,若有斫者,必当东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坏死时,善心意识长夜以信、戒、闻、施、
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证知,不以临终一念,而是以平日善法熏习的惯势作
为神识的归趣要素。吾人信愿持名,有阿弥陀佛临终接引愿的加持以及十方诸佛的护念,往
生净土有何忧哉!
证二:《印光大师永思集》中,有王慧常居士撰文云:“是年冬,大吐血一次,时人
命何只在呼吸间!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张,二不恐惧,但觉佛尚未念好为憾。愈后,与一缁
友朝江浙诸山。至苏谒师(即印光大师),禀告病危时心理。师闻之,大喝曰:‘汝若如此
想,西方去不得矣!甚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聆言之下,生大感泣,师破去我自障矣!
由是常生自信,我决定往生西方,我决不再分段生死,我已是西方人。尔后凡作事动念,均
以西方人况比。”证知,王慧常居士原先亦存临终正念才能往生的想法,以佛号未念好,恐
不能往生为遗憾。这一遗憾实则是对阿弥陀佛决定救度众生力量的怀疑。是故,经印祖之棒
喝,幡然醒悟,作得生想。
综上所述:我等众生不怕罪业深重,只要具足信愿持名,无论功夫浅深,悉能乘托阿
弥陀佛愿力成办往生大事,是故吾人宜在信愿持名感通佛力上下功夫。至于临终能否正念,
可交由阿弥陀佛料理。我等凡夫惟在“至心信乐,欲生极乐,乃至十念(第十八愿)”之上
获得决定往生的信心,在“敦伦尽分,系念佛号(第二十愿)”上增强自己的净业修为。这
样,万修万人去,决非虚语。伏冀净业行人放下我执情见,投入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之中。
至祷!
(9)问:《西方合论》的作者袁宏道生到西方边地疑城,请问师父边地疑城是如何形
成的?哪些念佛同修会生到边地疑城?
答:念佛法门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九法界众生凭自己的福慧所不能信解。因其事
理因果全都是佛地大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所致,是故我等修习念佛法门者,大多都有程度不
同的怀疑,《观经》上品中生者(解第一义谛即开悟者),往生时尚存疑虑。阿弥陀佛故言:
“我来迎汝。”令其释疑心安。明代袁宏道居士信愿持名,栖心安养。后在僧寺无疾而终。
据其弟袁中道梦叙净土一文记述。袁宏道开初只是生到极乐边地,因撰述《西方合论》的功
德,很快从边地疑城出来,居住净土。袁宏道居士的智慧与行持,在此土净业行人中,当属
优等,然尚且只生到边地,可见净信往生殊为不易。
在三辈九品往生之外,别列的边地疑城往生,乃是比喻之语,此类净业行人以疑惑心
修诸功德,念佛生到西方净土界边地七宝城中,于中五百岁不见佛,不闻经法,不知菩萨声
闻僧,类似此土障碍闻修圣道八难中的边地(无圣人应化之地)之难,是故,比喻为边地。
此边地七宝城为疑人所居,故又称为疑城。生到边地疑城者,有中辈与下辈功行的差异,然
有一共同点是:智慧浅陋,对净土妙法信得不深,然亦执持名号,勉力修持或多年乃至或一
昼夜,其人中途,业力所覆,不信作善后世得福,不信往生净土之事,这种疑悔导致修行功
夫怠荒,如是众生,临命终时,病苦缠绕,自业牵引当堕三恶道。这时,阿弥陀佛以慈悲心,
令彼于睡梦中见到阿弥陀佛极乐刹土,彼人见已,欢喜踊跃,以忏悔心念佛求生,接续原来
的念佛善根,蒙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得生极乐世界。彼人疑心所现二千里的七宝城,于
中住止五百年。阿弥陀佛又放光照触彼人,令其了知滞留疑城的罪本是疑根,彼人遂忏除疑
根,得至阿弥陀佛所。可见,吾人只要信愿持名乃至只有一昼夜功夫,阿弥陀佛便将令吾人
往生之大事预先安排妥帖。阿弥陀佛悲心不舍众生,悉令往生的威神之力,真实不虚。我等
当如是信解。
(10)问: 近来,有些居士专弘净土的音像与书籍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在大量流通,
我等群盲不辨真伪,请师父开示,如何明辨是非邪正?
答:目前,弘扬净土的音像与书籍广泛流通,总的来说,是好现象,说明信佛学佛的
人员增多,社会人士渴望了解佛教的人数增多。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能够以种种方式,传
播正信正见的佛教,饶益众生,功德无量。然毋庸讳言的是,在弘扬佛法的音像与书籍中,
亦有一些相似法,蒙蔽了一些初入佛门的同修,误人慧命,罪过不浅。末法之际,法弱魔强,
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吾辈净业行人应惕然警觉,明辨是非邪正,方可不至以好心求法,误
蹈魔网。兹略标三条原则,以资参考。
1、遵循释尊四依法之遗训。
释尊悬知末法邪师魔外盛行之事,临涅槃时,特别开示佛教行人四依法,以免上当受
骗。何为四依?⑴、依法不依人。法性常住,能执持善法,模范人天。而人心惟危,情执厚
重,不堪依怙。 ⑵、依义不依语。谨依第一义谛,真空妙有,中道了义。语言文字只是诠
显实相真理的工具,得意忘言,不可寻文摘句,执指亡月。⑶、依智不依识。谨依般若智慧,
离念灵知,毕竟空无所有中,炽然建立因果善法。不可依八识妄心,分别执著,凡夫知见悉
皆迷惑颠倒。宜以谦逊心,仰信圣言量,以佛知见为己知见。⑷、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谨依
大乘了义,佛说大小乘八万四千法门,随顺众生根机而说。然据圆顿至道,乃是真空妙有第
一义谛妙境界相,不可思议的诸佛境界,生佛一体,感应道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西
方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即是了义中无上了义。吾人当以上述四依法为准绳,方不辜负释
尊之顾命,识别魔外邪见,保全一己法身慧命。
2、不可盲目崇拜,酿成造圣运动。
恭敬三宝,乃至奉事师长,理所应然。但宜智慧观照,以至诚心、恭敬心对待一切。
应知大善知识悉是谦抑自处,如善导大师自称是“罪恶生死凡夫”,澫益大师的证位亦属“名
字位中真佛眼”(烦恼未能伏断,然知见与佛同齐)。印光大师云“常惭愧僧”“粥饭僧”。
这些道盛德隆的祖师尚且以凡夫自居,以此相较,某些人或自称或令他人称述是某佛菩萨再
来,或云自己如何修苦行、面壁断食等;或云自己开悟得三昧、或云自己得神通与天人交往
等,悉属大妄语。按佛教戒律,真实证果,尚且不能公开对大众说,更何况未证谓证,未得
谓得。若犯大妄语,入地狱如箭射,不可不慎。末世魔外,为求名闻利养,多有大言不惭者,
吾人当深自警觉,不可随声附和,加入盲从膜拜之列,后果堪忧。宜熟读大乘经典,尤其是
《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其中的想蕴十魔宜反复研读,便可锻就识魔之慧目。
3、建立圣言量与祖师思想两大参照系,用作辨别是非邪正之准绳。
净业行人当依净宗五经一论圣言与中国净宗祖师思想作修行指南。欲知山中路,须问
过来人。历代祖师大德既是过来人,值得信赖,现代善知识的种种言教,虽听起来不错,然
尚须时间勘验。以古为师,老实行持,才能稳妥,尤其《印光法师文钞》弥契现代人的根机,
字字见谛,语语归宗,千叮万嘱,婆心切切,吾人反复研读,依教奉行,便可一了百了。若
其他法师大德的光盘与书籍,与圣言量及祖师思想相应,能帮助吾人正确理解经义和祖师观
念者,亦不妨参阅。
以上三条,只是原则性提示。伏冀净业同修,随机运用,不无裨益。净宗念佛法门,
只要信得及,守得稳,持念佛号,矢志净土,便可直接以阿弥陀佛作大导师,我在阿弥陀佛
心中念佛,阿弥陀佛在我心中接引护佑,生佛一体,感应同时,即凡心为佛心,转尘劳为觉
华,蒙佛愿力,决定往生,何庆如之!共勉。
(11)问:《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请开示其意义。
答: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方法。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当中排列在第
二十四,属于根大圆通。七大的排列是: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个根大就是见大。
吾人的心性,本来是圆明通达常住,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作为感知外部世界的六个窗户,却
将心性能量分散在六个方面。六根接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生六识(眼识乃至意识),
这十八界就把吾人内在的功德法财劫夺掉了。吾人如今修行佛法要返本还源,不让六根向外
面驰骋,而是向内心回复,在净土法门就是用一句佛号把六根摄住,那么我们念这句南无阿
弥陀佛,心里想这句佛号,口里念出来,耳朵听进去。六根当中,最重要的是把耳根和意根
摄住,擒贼先擒王,我们的耳朵容易听外面的声音,因为耳根最圆。四面八方的声音都听得
到,所以就要摄住耳根,耳根怎么摄呢?就是自念自听,听自己念出来的声音,不要去听外
面的声音,因为我们的耳根总是听外面的声尘啊!这就驰骋六尘了,声尘,现在要入流亡所,
用这个闻性入法性之流,消泯能闻与所闻,暗合道妙,吾人念佛的时候常会心猿意马,口里
念着佛号,心里打很多的妄想,这就意根没有摄住。摄意根有种种的方法,或者观想阿字,
或者观想佛的白毫相,印光大师还介绍过一个最简便的方法,用意根去算数,念一句佛号,
记一,念二句佛号,记二……次第记到十的时候,再倒回来记一、二、三、四,每句佛号都
伴随着数量呵,这样就用意根去记数,如果你意根一跑,记数就中断了,这时候你就知道意
根跑了,就把它抓回来。
如果耳根和意根摄住了,那么其他的四根便不摄自摄。眼睛自然微垂,看到面前的三
尺左右,不可东张西望;鼻根自然闻念佛堂的香味;舌根自然在念佛啊!身根结弥陀印,开
始念佛时是合掌,表明散乱的心合在一起,万法归一,经行到第一个转弯的地方便放手结弥
陀印,念佛的时候身体不可摇摆,就好像头顶着一碗油一样,这样也就有威仪了。都摄六根
于这句佛号上,这句佛号就是阿弥陀佛清净心,如摩尼宝珠,投到众生浊染的心中,能令我
等烦恼染浊的心转为清净,所以执持名号就是净念,这个净念能够不间断、不夹杂,就是相
继,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用这个方法专修念佛法门,就能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念到全心即
佛,全佛即心,心佛能所融为一体,就契入到不二的法性,法性就是不生不灭的自性。忍是
慧心忍可的意思,忍可在不生不灭的自性里,这样一句佛号便能打开吾人如来藏性这无尽的
宝藏,将吾人心里巨大的势能开发出来。是故专修念佛法门,以六字洪名打开心里的势能,
生到极乐世界疾速成佛,这就是大势至菩萨给吾人的无上开示。我等净业行人若以如子忆母
的恳诚,专修念佛法门,矢志往生,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能这样依教奉行,个个都能成为
大势至菩萨。
(12)问:弟子烦恼不断,意恶重重,甚至还造作身口意罪业,这种情况下信愿持名能
够往生吗?带业往生是否只带旧业不带新业?
答:首先我们要认知到凡夫众生都是烦恼重重的,每天妄想杂念纷飞,我们与生俱来
的贪、瞋、痴、慢、疑诸多的无明烦恼,一定会驱使吾人身口意三业造作恶业,正因为我们
是这样罪恶的根机,才有阿弥陀佛这种同体大慈悲心所流现的念佛法门和西方净土的设立
啊!他就是令我们这个烦恼不断的众生能够带业往生啊!只要我们在烦恼当中还有这个信愿
持名愿往生心,我们决定能蒙弥陀愿力的加持,能横超三界啊!这不会有问题的,如果一定
说我信愿持名,我没有烦恼,我心很清净,我能够功夫成片,事一心乃至理一心都去往生,
能达到这个水平固然好,那往生不在中下,然而自己业障深重,还有烦恼不断,每天还造作
这样那样的恶业,然而只要信愿持名,那也一定能往生!
带业也带旧业,也带新业,你说我们学佛以后就都没有造业吗?你观察一下每天你的
念头在想些什么?起个坏的念头就是个业啊!就有一个因果啊!我们因无明的烦恼没有断,
俱生我执坚固,会有什么清净啊!有什么慈悲啊!有什么无我啊!我们内心朋从尔思的大多
还是贪瞋痴三毒烦恼,这些都是业啊!阿弥陀佛悲悯我们,不舍一切众生,旧业新业一揽子
解决,这个大航船啊!比如我们原来的业力四十由旬的大石头,然后我们再加点新业五十里
的大石头放在这个航空母舰上,它照样运输过去呀!但是并不意味着反正带业可以往生,我
现在就造作很多恶业吧。不能这样啊!一个真心学佛的人,一定要持戒,一定要净业三福,
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啊!念佛行人尽最大努力消旧业,尽可能做更多的善业净业,但在
起心断恶修善业的过程当中,掺合着贪、瞋、痴的烦恼,这种杂毒之类是在所难免的,在这
世间上做事,我们常会犯错误,能找一个不犯错误的人吗?我们就是在错误当中成长的啊!
如果这个念佛法门搞得非常严格,只能带旧业,不能带新业,那我们都没有办法啦!所以这
个一定要把它辨识清楚,我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好好地净化自己的心,然而确实烦恼重重
啊!我做不到的地方,那就全交给阿弥陀佛了,他老人家会怜悯我等,会有慈悲愿力,一揽
子给我们解决问题的啊!带业往生,横超三界,疾速成佛,这净土法门的异胜方便,圆妙妙
法,吾人当深信不疑。
(13)问:净土宗学人常见这么一句话,《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
惟依念佛,得度生死。”曾看到一位居士说:《大集经》没有此说,这是以讹传讹。弟子没
有余力去通看全部《大集经》,所以特此请教如何看待?
答:这句经文很多祖师大德都引用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人否认“带业往生”一说,
组织查经小组,说所有经典都没有“带业往生”四个字。于是就否定净土法门的带业往生。
虽没有“带业往生”四个字,然带业往生的义理随处可见。现在找不到原文,不等于可以否
定这句佛语。永明大师《宗镜录》中引用的许多经文,现在也有些找不到出处和经典,然不
可由此否认所引经文的真实性。由此来看,经典当中处处都说,末法众生靠自力修行很难解
脱。末法人修道,谁能得道呢?“得道”就是“证”的意思,谁能断见惑、思惑得小乘四果?
又谁能断尘沙惑、无明惑成就大乘圣贤位呢?可以断言,在五浊恶世,靠自力断见思惑、尘
沙无明惑确实是稀罕的。净宗祖师大德常常作如是开示,欲令我等凡夫谦卑地全身心靠倒阿
弥陀佛,度脱生死苦海。《无量寿经》里面就谈到,有一亿菩萨由于没有听闻到净土法门,
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连这么多菩萨不闻净土法门,尚且退转,更何况具缚凡夫呢。五
浊恶世,非念佛法门无能度脱。炽燃火宅内,无须戏论纷然。信奉佛言祖语教诲,死尽偷心,
珍重念佛法门,矢志不移,方能当生成办了生脱死之大事。
(14)问:如何正确理解和实践“信愿行”?只要有了信愿持名,就一定能往生吗?
答: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这三者是有机的整体,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由行
落实信愿。信要深,深信极乐世界的真实存在,深信阿弥陀佛具有救度我等凡夫的威神愿力,
虽然吾人烦恼厚重,但不会障碍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我与阿弥陀佛同体,阿弥陀佛悲心不
舍任一众生,当然也不会遗弃我这个苦恼的浪子。愿要切,深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以般
若正观觑破世间的幻相,一心系念极乐妙严,净业行持中有烦恼习气是正常的。凡夫的心都
是不清净的,在烦恼的中间只要信愿持名,就好像在水火(所谓贪欲如水,瞋恨似火)二河
中有一条四五寸宽的白道,走在执持名号的白道上,就能得到释迦、弥陀两土世尊的加持,
能令我们从娑婆此岸到达极乐的彼岸。因为这是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庄重的承诺,是阿弥陀
佛十劫以来成就的大愿,惠以众生的真实大利。我们同阿弥陀佛有着一个神圣的契约。我等
众生只要信愿持名,阿弥陀佛决定度脱我等到极乐世界。换言之,阿弥陀佛只要我们“南无”,
即全身心交托,这“南无”(归命)就含摄信愿持名。阿弥陀佛就帮我们解决一切问题。信
愿能感通弥陀大悲愿海,持名顺应弥陀因地“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的愿
心,证知我们只要信愿持名就能往生!无须其他任何条件,我们应随顺佛语,生如是决定信
心。
(15)问:弟子念佛一年多了,总感觉烦恼越念越多,请开示如何对治?
答: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伴随着烦恼习气,这是正常现象。所述越念佛烦恼妄念越多很
正常,不念佛时烦恼妄念也很多,只是未能察觉而已。通过念佛才知道有这么多的烦恼妄念,
这是用功初步得力的表现。
如何对治这些烦恼呢?首先得分析自己哪方面的烦恼最重,擒贼先擒王,对准最重的
烦恼加以对治。一般来说,贪、瞋、痴、慢、疑是五种根本烦恼。
贪,就是淫欲心,欲界众生最重的烦恼,乃轮回之根本,不加以降伏淡化,便会障道。
持名念佛单刀直入,以名号内具的清净光降伏淫欲污染心。当贪欲烦恼汹涌时,赶紧静心自
念自听六字洪名,欲心烦恼就会减轻其强度直至被清净光化解。同时亦配之于种种观想,如
不净观、死想、如母如妹想等,念佛与观想双管齐下,立见奇效,宜于烦恼境中时习之。
瞋恨心来自人我的对峙,宜以同体慈悲来对治。阿弥陀佛名号内具欢喜光,正是对治
瞋恨的一帖良药。要以同体的慈心等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多生多劫互为六亲眷属,孝悌
爱敬,惟恐不及,何可放纵恚恨,伤害对方呢?念佛人要有柔软的慈心,这是成佛的种子,
宜应善护念。
愚痴是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不相信因缘果报,所以要观察诸法缘起的事理。至诚
念佛,佛号中内具的智慧光,正是对治愚痴的。愚痴黑暗的内心有着佛号光明的注入,如同
千年暗室一灯照亮,是故念佛能开启智慧,有智慧光明便自然没有愚痴黑暗了。
其次是与生俱来的贡高我慢,这是极为障道的。我慢高山,不留法水。净业行人要卑
以自牧,要生惭愧心。六字洪名内具的平等觉能对治骄慢的烦恼。
最后是怀疑的烦恼,这在净土法门来看,是“罪本”,有怀疑,就不会产生信心。随
着众生的慧浅障深,疑根会更加坚固。环顾现代,众生普遍都有怀疑的心理。从整个社会的
道德来看,这是一个诚信度极为低落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竖起一道怀疑的高墙,加上所谓的
科学怀疑精神,实在对净土这一超然存在的信心树立了强固的屏障。《无量寿经》讲,“人
有信慧难”,真实不虚。对此,吾人宜以谦卑的心态,首先仰信佛言祖语,依教奉行,持戒
念佛,渐次心地开朗,融化疑结,方可从仰信契入智信。另外,多看《净土圣贤录》以及净
宗祖师的著作,听闻净土经论,时时熏习,慢慢深植信根。在这个五浊恶世,真信净土,老
实念佛者,堪称人中白莲华,要自珍、自重、自勉。
(16)问:“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古德多有言及。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下自己一念
心性之中,所以不必求生距此十万亿佛土之遥的净土,弟子甚感困惑,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诸佛说法,事理双备,不可执事迷理,尤不许执理废事。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是从理上立言,道理虽是,然不是凡夫的境界。首先得明了何谓自性,何谓唯心。自性乃清
净妙明本性,又云自性天真佛。心这个概念,在佛经中有时指妙明真心,有时指攀缘心,有
时指八识的妄心。说自性阿弥陀佛,是对吾人介尔一念体性而言,性具无量光寿,寂照不二,
即阿弥陀佛;唯心净土是对妙明真心而言,此心广大无边际,究竟如虚空,量周沙界,西方
极乐世界亦不越一念心之外。是故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与吾人心性同体相关,心、佛、众生等
无差别,斯言确哉!然这悉是从理上建言。那么从事相上来说,距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之遥
远的西方确有极乐世界。净土在妙明真心之内,却在凡夫八识妄心之外。我等凡夫眼下全体
是心意识用事,烦惑重重,是故不可执理废事,宜从事修入手,持戒念佛,读诵经典,广修
福德,求生净土,俟往生到极乐世界,方可现量亲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故,唯心净土,
实有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极乐世界可到;自性弥陀,彼土实有一尊阿弥陀佛可以亲炙。如是
认知,不执边见,理事圆融,这才是大乘中道了义,才是净业行人之正见,于此不可颟顸。
(17)问:有人预知时至要往生,叫来佛友助念,但几次都没走,是不是这里面有偏差
呢?
答:有些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正信正见确实是非常
重要的,动不动就向大家宣布,我什么时候往生了,我要表演给大家看了,这些心态都有其
他的杂念在里面,自己出问题了。念佛往生是真诚地面对自己的,解决自己无量劫以来的切
身大事,不是向外面去表演的。念佛人要平实,昔慧远大师在念佛禅定中,三次见阿弥陀佛,
皆沉厚不对他人讲。大行法师念佛三七日,见琉璃地,亦未对人说。预知时至,只是将往生
的日期及生平念佛的感应,写在字条上,夹在《阿弥陀经》中。往生后,弟子门人才了解到
他念佛修行的功德,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即便预知时至,也不是说你有多了不起,有多大的功德,这是由于我们至诚念佛,阿
弥陀佛怜悯我等众生,以种种方式诸如在梦中给我们预告一下,让我们得到安心安乐,在这
时候你也不要到处张扬自炫,我有多大本事,有这样的躁妄心,大多要吃亏栽跟头的。在什
么时候往生,如何往生,你不要挂在心上,你只要念佛嘛,只要至诚恳切,称念佛名,阿弥
陀佛慈悲不舍我这个苦恼的众生,解决生死大事,至于度众生一事,阿弥陀佛自然会有种种
的善巧方便令众生产生信心。我们业障深重的凡夫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嘛,不要念念都想着表
演给别人看,这之间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夹着虚荣心,其结果自己真就成了闹剧演员了。
中国大陆若干年来发生的几起往生闹剧,一则疑误众生,让社会人士对佛教产生鄙视,另一
方面也伤害了当事者本人。所以念佛行人的正信正见是不可或缺的。
(18)问:我学净土法门,也念佛。我觉得如果阿弥陀佛能经常示现让人看到,人们对
净土的信心会增强的;念佛过程中阿弥陀佛能经常鼓励,那念佛也一定会更加精进的;阿弥
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为什么不这么做,而让人难以生起信心呢?
答: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阿弥陀佛深知众生难以起信,是故以名号光明
加被我等业重众生,令生信解。当吾人持念名号时,阿弥陀佛当下显现在面前,因名号即具
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故。吾人只要一见阿弥陀佛,即可获得决定往生的信心。即能横截生死急
流,永断众苦根株,最终圆成无上佛果。《观无量寿佛经》中,韦提希夫人于第六华座观中,
见到虚空住立的阿弥陀佛,即获如是大利。《无量寿经》中,释尊慈悲加持,令阿难及与会
二万弟子众见到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庄严景象,亦获如是大利。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大
力,确实婆心切切,时时示现,令我等见。只是我等念佛,口弥陀,心娑婆,泛泛悠悠,对
这句佛号不能坚持长久地持念,天天在烦恼杂念堆中过日子,内心浑浊如黄河水。虽弥陀示
现,亦无由见。犹如水清月现,水浊何由见月?只应反省自己未能深信切愿,老实坚久地持
念佛号,不可辄谓佛言无验,佛心难感。伏冀自今日始,死尽偷心,老实念佛,每日持念或
一万,或二万,或三万佛号。有机缘,或打佛七,或做十日百万佛号闭关。平日忆念佛号,
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坚持一念,如生铁铸成,浑钢打就,如一人与万人敌,如是久久,必
然感通阿弥陀佛的慈心愿力。但能一念感通,便可横超三界,往生安养,直登不退转位,稳
成佛果,冀从这里信入力行。
(19)问:本来念佛应该越念越清净,为什么越念越觉得杂念纷飞?
答: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
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
扑鼻香”。能知道自己妄念纷飞,是一个进步。如果不念佛,整日妄念还浑然不觉呢。就像
幸亏窗隙的阳光透入,我们才知道室内充满灰尘一样。同时,要相信,妄念本空,佛号功德
真实,只须我们在妄念纷飞时咬住一句佛号,如一人与万人敌,把得住,守得稳,如是坚久,
自然云薄雾轻,性天渐朗。要知道,我们心里存的有善种子,也有恶种子。有时侯不念佛好
像没事,一念佛时就把恶种子逼出来。遇到这种情况,不要以为是退转。要一心依靠佛号,
突破过去就有一个飞跃。曾经有一位同修,念佛很精进,曾经每天念三四万声。后来他也是
遇到很多恶念翻腾出来,自己很害怕,就不敢念了。这是很可惜的!由此也可以看到学习教
理的重要性。
(20)问:东林寺为何确立净土五经一论的圣言量和中国净土宗祖师的著作为两大参照
系?
答:东林寺作为净土宗的祖庭,确立这两大参照系意谓:念佛法门乃佛教中之不可思
议的圆顿大法,其事理境界惟佛与佛方能究竟,是故宜以圣言量作为至高标准。佛陀在涅槃
时所开示的四依法亦云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世间的
人每每将圣言量淡化处理,是因为对圣言量没有深入、恳切的体悟,常常省心省时地看看光
碟、小册子之类,知见混乱,莫衷一是。所以净业行人一定要以圣言量作为判别知见是非邪
正的标准。净土宗五经一论就是我们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一定要把五经一论的佛之知见建立
起来,才能生起我们的正信、正行。第二个以净土宗祖师著作作为参照系。能被后人推尊为
净土宗祖师者,悉是获证念佛三昧、成办往生的,是故读祖师的著作可靠,依教修行,不至
有走错路、走弯路的风险。
净土一法,惟佛无问自说。净宗祖师依教奉行,得念佛法门之真实利益,教行理果在
佛言祖语中完整体现,等同一味。是故我等净业行人掌握佛言祖语的精髓,便获得了判别是
非的标准,其他邪知邪见及相似法在这面明镜前便原形毕露。在这个见浊日炽的末法时代,
提倡并实施净土五经一论圣言量和祖师著作理念作为参照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故东林寺
的弘法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来开展的。
(21)问:《无量寿经》中所讲的边地疑城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答:边地疑城是一个比喻的说法,不要理解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旁边有一个真实的城存
在。“边地”是八难中闻不到佛法的地方,称为边地。“疑城”亦指往生者夹杂疑心求生到
极乐净土,住在由识心所变现的城中,不能见佛法僧三宝,不能闻佛法,由此喻称为边地疑
城。汉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载,中辈和下辈都有边地疑城。比如有人曾相信念佛法
门,也有过至少一日一夜的念佛功夫,然而中途他怀疑、后悔了。由于生起了疑障,便把其
他的烦恼也激活了,甚至他连世间的善恶、因果报应也不相信了,于是便在五欲六尘中随波
逐流。就这样的一个众生,临命终时,按他自己的业力因果来说,决定要堕三恶道的,但阿
弥陀佛大悲愿力不舍任一众生,于是阿弥陀佛在他的梦中示现净土依正庄严。这个众生在梦
中见到佛的显现,顿然又欢喜又后悔。欢喜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真的存在,如果
我当时没有疑悔退转的话,那多好啊!他就带着这一念后悔的心接续念佛,也能够蒙阿弥陀
佛慈悲愿力加持带业往生。但由于他有怀疑,他会往生到西方净土界边,自然看到一座纵广
约二千里的七宝城,心里便大欢喜,止其城中,则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应念而生种种资
生用具,快乐如忉利天人。然于城中不能得出,亦不能见佛闻法。由不能见三宝,故类似于
生到边地。然边地疑城乃往生者识心变现出来的,亦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本土。止住疑城时,
阿弥陀佛仍然放光加持他。边地往生者透过佛光来反省自己见不到佛、闻不到法、见不到菩
萨声闻僧的原因,乃是自己有怀疑,由此生起惭愧、忏悔心。忏除疑根,便从疑城出来,见
阿弥陀佛了。可见,生到边地疑城乃疑根所致。在疑城最迟五百年便可出来。这是属于修中
辈与下辈之净业因行而夹杂疑心所致。
(22)问:怎样理解感应道交?
答:“感应道交”是净土法门的重要特质。感,是从凡夫众生的层面来看,净业行人
信愿持名为能感之机;应,是从佛的角度来看,阿弥陀佛的悲愿威神为所应之法。能感与所
应通过生佛平等的心性来传导、互动、交融。通过同体的通道,就能召唤弥陀名号的德能,
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把握感应道交的原理,便能体认净土法门的本质理念,信根、信力也
能顺利建立起来。得生与否,全凭能否感应。阿弥陀佛对我等众生所应的救度力量十劫以前
已成就,这种悲愿威力也在吾人的念头中。既然念头具足,故能念之心与所应的佛力即时感
通。阿弥陀佛整日伴随着吾人,须臾不离。如同洪钟待叩,亦如寂而不动之易体,感而遂通。
阿弥陀佛愿力亦复如是。是故净业行人宜以至诚心念佛,便可望契入感应之道,成办往生大
事,万修万人去,斯语真实不虚。
(23)问:何为见地?修净土宗没有见地能否往生?见地、修证、行愿是修行整个过程,
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
答:净土宗也讲见地的,各宗各派都有见地的问题。见地就是我们的知见所能到达的
一个地步。我们对净土法门事理因果的了解所引发的信愿,就是净土宗的见地。没有这种见
地是很难产生信心的,很难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心,如果没有对娑婆世界苦空无常无
我的切实了解,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一念当中完整具足、是涅槃的常乐我净的事相上的
表达,没有这些见地的话,包括真空妙有的中道智慧的把握,是不可能产生真正的信愿的,
你的信根就很难建立,没有信根就不会有力量,于是就会怀疑,就会受很多的别解别行的法
门所动摇。所以净土宗是非常重视见地的,见地就是信愿。能否往生的关键取决于信愿。见
地、修证与行愿密不可分。你见到什么程度,也就是你信到什么程度,你的愿才能恳切到什
么程度,你执持名号的功夫才能到什么程度,这里面就是净土宗修因证果的完整表达。然而
净土法门的见地的建立,主要是仰信佛语。比如,能确信释尊所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
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并依信愿,执持名号,即是
以佛知见为己知见。老实持名念佛就是佛的第一弟子。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念兹在兹,
要把我们所见闻觉知的一切境界都作为往生净土的增上缘,一切的逆境成就我们的厌离心,
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熏习增强我们的欣慕心,顺逆境界都是成办吾人往生的好境界,往生
成佛度众生,这样的修道生活即是沐浴在阿弥陀佛光明中的快乐生涯。念佛人乃人中妙好人,
斯语不虚。
(24)问: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答:《阿弥陀经》的这句经文宜从净土法门“以果地觉作因地心”的特点加以理解。
有些人会自然地从通途教理来理解善根福德,认为往生西方净土,就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
积累广大的福德,否则便不能往生。这种理解并不符合这句经文的法义。蕅益大师深契佛心,
于《弥陀要解》中有一精辟的诠释:阿弥陀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
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证知吾人信愿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乃善
中之善,福中之福,是以佛的大愿作为我们因地修行之因心,以佛的名号具足的大行作为我
们因地修行之强缘。这是阿弥陀佛以其果地上的功德加持我们,我们凡夫众生只要信愿接纳、
感应道交,即可成就往生大事。
(25)问:请开示“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的经义。
答: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的经文,大势至菩萨向释尊禀白以念佛法门契
证圆通的过程。念佛法门是从佛的果地上起修的,把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所积累的无量功德,
作为吾人修行的因心。这无量的功德是透过六字洪名传达给行人的,能令行人顿获如来藏的
功德,喻为“如染香人”。这个“香”是五分法身之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
脱知见香。凡夫众生本来也有这样的五分法身之香,但由于烦恼无明厚重,无由显现。由此,
阿弥陀佛施设称念佛名之胜异方便,托彼名号果德,显发行人性德。就好像身上没有香的人,
日日置于香木房中,他自然就染上香气了。具缚凡夫,称念佛名,亦复如是。声声佛号,召
唤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染上了佛的香。于是凡夫业报身就具有了阿弥陀佛的五分法身的香味,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4-9 15:26
续-《二、般若起信》
摘自《大安法师净土百问》
这就是“身有香气”。佛的果地上的功德就庄严着念佛人的心,以五分法身之香、般若智慧
之光来庄严念佛者的身心,这就是“香光庄严”。是故,这三句经文把念佛法门名具万德、
名召万德、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的奥义和盘托出,吾辈净业行人当依教奉行。
(26)问:一些讲法者在讲法的时候,特别强调冤亲债主的问题,认为如果没有解决好
与冤亲债主的关系,那么在临命终时就会受到冤亲债主的障碍而无法往生。请对此问题慈悲
开示。
答:从通途教理来看,冤亲债主常于临命终时,诈亲含笑,导引人的神识入三恶道,
所以亟须忏悔业障。然而念佛法门与此不同,那就是阿弥陀佛具有救度众生的大威神愿力。
当我们执持名号的时候,名号里面内具的阿弥陀佛光明就在护佑行人,行人五阴魔、外面的
天魔乃至多生多劫的冤亲债主是靠拢不了的。如果我们念佛的时候,冤家债主还能找我们的
麻烦,能障碍我们往生,那就说明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力量是有局限的,实际上不是这个样
子。如果我们先要解决冤亲债主这种业障才能往生,那我们这些烦恼众生就难得有几个能往
生。因为无量劫以来,我们结了多少冤亲债主啊!别说是多生多劫,就说今生,我们骂人、
得罪人的事情做得还少吗?所以我们只是说: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今生开始学佛了,
知道冤亲债主是有障碍的,所以我们要化冤解怨,同时也深感冤亲债主的障碍我们在短时间
内难以解决,那么就请阿弥陀佛帮我们解决。我们投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就好像欠了很多债
的人,与国王是亲戚关系,于是便躲进皇宫,这些债主没有可能到皇宫里找你的麻烦。这就
比喻我们信愿持名,有弥陀光明的护佑,就好像得到了皇帝威神的保护力量,所以不必担心。
带业往生乃念佛法门的特质,更何况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吾人但至诚恳
切念佛,悉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无须担忧冤亲债主的问题。
(27)问:善导大师的弘愿门是怎么回事?
答:善导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第二代祖师,他在《观经四帖疏》玄义分中,叙述释迦牟
尼佛因韦提希夫人之请,“即广开净土之要门”,阿弥陀佛在释尊演说净土法门过程中,“显
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的主要内容,是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福九品往生章。而“弘愿”的
内涵是,如《无量寿经》所示,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细味善导大师这段精辟的开示,可以明了弘愿的涵义,与要门的释义是一体交融的,不是将
弘愿与要门打成两橛的。定善十三观的观想念佛与观像念佛,无阿弥陀佛弘愿加持,亦难以
成就。九品往生章中,无论是上品上生,还是下品下生,都是凭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往生
的,上智下愚、善人恶人,悉由弘愿所摄受。所以,阿弥陀佛弘愿是贯穿、融摄于要门始终
的。赞叹要门,即是赞叹弥陀弘愿;推尊弥陀弘愿,即是倡导释尊要门。众生根机乐欲不同,
随机说法,侧重面亦宜不同,无须高扬弘愿,贬抑要门。
须知,阿弥陀佛“显彰别意之弘愿”,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于第七观显现于虚空,
向韦提希夫人传达慈悲愿力:净业行人可以读诵大乘经典往生,可以随修净业三福往生,但
更核心的是,信愿持名,往生更究竟、更圆满、更快速,更符合佛的度生本怀,所以要处处
彰显信愿持名之胜异方便。然为体现净土普摄一切众生的特点,释尊开显的要门,摄机更广。
然无论是执持名号往生,还是以宗门教下的修行功德回向往生,都有阿弥陀佛弘愿的加持。
所以,一切众生往生,都是靠阿弥陀佛弘愿加持得以成就,要门和弘愿相辅相成。
大安法师净土百问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