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楞嚴經(第十一講) 微細識陰魔境 [打印本頁]

作者: 佛教    時間: 2011-12-22 12:20
標題: 楞嚴經(第十一講) 微細識陰魔境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3-22 00:11 编辑

楞嚴經(第十一講) 微細識陰魔境

說明:〔  〕中括號內表須造字者,造字規則詳見範例說明表

翻開2457頁,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457頁,

第五節  識陰魔境


      這個識陰魔境,就是指第八意識,非常的微細,在《楞伽經》講:非二乘人所能覺知,也就是說:證阿羅漢果,或者是證辟支佛果,仍然無法窮盡第八意識的微細意識。

      所以,它對凡夫來講,可以說是幾乎覺察不到,證阿羅漢果都沒辦法,何況凡夫?


一、識陰區宇相(定中初相)

經文,「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沈細綱紐,沈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因為第八意識接近涅槃,所以叫做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沈,發現幽祕,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翻過來,2458頁,因為這個第八意識非常微細,大家對它很陌生,所以,這個註釋全部都要看

「行陰盡者」:謂行者若在想陰盡,行陰顯現之後,開始修斷行陰,為什麼要叫做斷呢?因為生滅就是苦,只要是生滅,它就是會敗壞,就無樂可言。於此修斷過程中,若能始終不起狂解,或一有妄念生起,便能覺知不為所惑,常住於圓定,因此終能達到行陰盡的地步。

      所以,修行的關鍵就是:你在生滅的法當中,起了一念貪瞋癡、嫉妒;或者其他的煩惱;或者是我慢的煩惱的心起來的時候,趕快覺察,就同時放下,那麼,這樣是真正修行人。慢慢慢慢把萬法回歸到當下,不要被境界和煩惱拖著走,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如果我們的覺察,沒有辦法達到這個微細,來釜底抽薪的解決人生、宇宙所發生的種種痛苦和煩惱,那麼,就會離佛遙遠。要是會用功,就在現前當下這一念;不會用功,就會變成百千萬億劫,因為佛在哪裡,一直找不到。對不對?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已經很清楚的告訴你了:自性就是佛。「諸世間性」:指世間之生滅性。萬法都是這樣子,你發射太空艙到外太空;你住哪一個星球,其實,答案都是一樣的,生生滅滅,緣起緣滅,萬法空無自性,都是這樣子的。

      所以,大悟的人,沒有什麼叫做稀奇古怪的東西;只有無知的人、無明的人,世間才有稀奇的東西,沒有的!「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同分」,叫做眾同分。眾同分,這樣你們看不太懂,要用大家聽得懂的名詞,就是:共業所感的世間。譬如說:虛空,或者是我們大家所看到的山河大地,人類看的,可以看到虛空,是無色的;可以看到山河大地,這個是人類共業所感的一個世間,是眾同分。但是,如果是以一隻螞蟻來講的話,你把一隻螞蟻放到森林裡面,牠不知道那個叫做森林,因為牠的境界不夠;牠在一棵樹上爬來爬去‥‥‥牠怎麼知道,那個是一棵樹呢?所以,就人類的角度,能看到山河大地、虛空;就一隻螞蟻的角度來講,牠的眾同分跟我們不一樣。所以,人類的共業所感,看出來的世間;跟居住在地球的眾生,看出來的世界完全不一樣。譬如說:魚生長在大海裡面,牠看出來的世界,跟我們人是完全不一樣的世間。雖然說:同處在這個地球;可是,這個眾同分,就是共業所感的,看出去的相不一樣,不一樣。

      「生機」,生滅之機。「機」,同基,動之始也。此句謂幽隱輕清、而擾動不息、眾同分的生滅之機。所以,我們共業所感的,答案就是:只要是相,統統是生滅的;既然是生滅,就會敗壞,所以,執著也沒有用。所以,你執著會痛苦,與其你執著過日子,不如放下。但是,記得!要守住因果的法則,等到惡業開始來纏住了,才要說:我怎麼活得這麼痛苦?來不及了!因為你的惡因已經造了,惡果就一定要受報,來不及了!

      底下,這個叫做「倏然隳裂」:「倏然」,就是突然。「隳」,就是毀。「裂」,就是破裂。「補特伽羅」:梵語,義為數取趣。這個不念數 ㄕㄨˋ這個要念 ㄕㄨㄛˋ「數」,就是數數,一次又一次‥‥‥數數就是多之義。「取」,就是得也。「趣」,就是六趣。數取趣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投胎,去六道輪迴。謂數數不斷地由取而得六趣之果報。叫做數取趣亦即是眾生。換句話說:你只要執著的心不斷,輪迴就跳不出來。要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把緣起緣滅的這個假相的世間看得很開,念佛也是不得力,力道不大。

      所以,萬緣放下,一念提起,就是這個道理;你一直執著也沒有用,因為它會毀滅的。但是,你不珍惜它也不行,你沒有借重這個色身,也沒辦法修行。所以,修行是有點麻煩,太愛惜這個色身,變成著相;你不愛惜它,放棄,你不能成佛,沒有這個假相,你怎麼成佛呢?所以,要拿捏得剛剛好,不可以讓它太享受;但是,也不可以像外道,吃盡苦頭!是不是?那個無益的苦行,那個也沒有意義,太糟蹋了自己!有的人動不動就跑去自殺;有的人動不動就跳樓;有的人動不動就喝農藥,這個對佛法來講是不行的。因為這個色身雖是假相,可是,它可以讓我們修行;可以讓我們做功德,變成一個工具,可以發揮。同樣一個人的人身,但是,大悟,可以救無量無邊眾生。

      底下說:「酬業深脈」:「酬業」,就是酬答宿業,即受宿業之報。所以,認命比算命更重要,認命,接受這個事實,結婚了,夫妻再怎麼樣苦,儘量不要離婚,除非不得已啦!因為這個業已經造成了。

     「深脈」,深潛之脈絡,即指行陰。「感應懸絕」:「感應」,即因果感應。為什麼因果的感應會懸絕呢?因為第八意識就像一個倉庫,前七識是在造善業跟惡業,統統搬來第八意識放著,變成種子。是不是?所以,你前七識行陰突破了,因果就斷了,所以,叫做因果的感應,「懸」,就是遠。「絕」,就是斷絕、絕跡。謂行陰為能感應因果者,而今行陰已盡,因果之深潛脈絡便斷,就是生死了……因喪果亡,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還沒有造這個惡業,就好好的警惕自己;眾生是等到受到痛苦的果報,他才發現:啊!我不應該這麼做!來不及了!故不復受生,因此說感應因果之行陰已斷絕懸遠,亦即是說行陰已經遠離。

     「將大明悟」:即天亮,得大醒覺(大覺悟)。「精色」:精明之色;天將亮之時,天上雖有精明之色,但未大明。這用以象徵於性天之中,行陰已盡,識陰顯現,故於性天中現有精明之曙色,但仍未放大光明。

     「內外湛明」:內六根、外六塵湛然明徹,什麼叫做湛然明徹呢?就是清楚透徹,不被迷惑。根塵化為一味,為什麼?都是同一個本性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這個道理,內四大、外四大,本來就是同一個本體;地、水、火、風,本來也是同一個本體。是不是?歸於一體,而無復內外相隔之相。我們受於業力,我們變成分內四大、外四大,還執著得不得了!為了這個假相,貪瞋癡、造無量無邊的惡業,臨命終,雙手一撒手西歸,遵循著業力的因果法則,繼續去輪迴。所以,眾生沒有聽到佛法,就很笨,用這個色身拼死命的造業,卻帶不走;拼死命的貪錢,財、色、名、食、睡,卻不能擁有。是不是?而今安在哉?赤壁賦裡面講的:而今安在哉?

    「受命元由」:「受命」,即受生。受生之根由即是第八識。受命元由。「觀由執元」:「由」,就是根由,即識陰。「執」,就是計執。「元」,就是本元真心。謂此行者觀自己受命之元由(識陰),便計執它是本元真心。

     「諸類不召」:「諸類」,就是指十二類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或化生、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等等。「召」,就是召引。謂十二類生皆不能召引他再去受生,因為他的行陰已盡故。

翻過來,2460頁,「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獲」,就是得,得證。「同」,就是同一識性。因為萬法唯心所造嘛!謂已證得十方界皆是同一識性,亦即同是唯識變現。「精色不沈」:其識精元明之色不再沈溺而復現黯冥。「發現幽秘」:「發現」,就是開發顯現。「幽秘」,幽暗隱秘之處,即識陰之體。以行陰既滅,識陰即顯現,故有如開發顯現出幽暗隱秘之處。慢慢的開發微細的第八意識顯現出來。

義貫「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以修斷行陰、但一向不起狂解,狂解就是如外道的狂解,就是錯覺。因而得達「行陰盡者」,因而得達「行陰盡者」,其「諸世間」生滅「性,幽」隱輕「清擾動」不息,眾「同分」之「生」滅「機」樞「倏然隳」壞破「裂」,深「沈」微「細」之大「綱」樞「紐」,亦即一切「補特伽羅」(眾生)「酬」答宿「業深」潛之「脈」絡(行陰)已斷,故因果「感應」之根本便已「懸」遠斷「絕」。當此之時,行者「於涅槃」之性「天,將大明悟」因為第八意識接近清淨心。(天將亮),「如雞」於微明之「後鳴」啼,早上起來,天空顯現這個魚肚白色,雞就叫了。此時「瞻顧東方,已有精」明之「色」出現,但仍未大明。是時「六根」皆不受外塵故一片「虛靜」,其心「無復」奔「馳」散「逸」,是故「內」六根與「外」六塵皆「湛」然「明」徹,湛然明徹有什麼好處?就不再被迷惑了。

      學佛有什麼好處?學佛就是:凡是所有相,都騙不過他。且根塵化為一味、一體,無復內外之相,故「入無所入」。從而「深達十方」世界「十二種類」眾生投胎「受命」之根本「元由」,由是第八識便顯現。行者雖得「觀」見此元「由」(識陰之體),然而卻「執」此為其本「元」之真心,錯認了!是故仍不能破之;雖不能破識陰,但由於行陰已破,故「諸」十二「類」生皆「不」能「召」引他再去受生,因他「於十方界已獲」證「其同」一識性,即十方同是唯識變現。其識「精」元明之妙「色不」復「沈」溺汩沒於無明。

      因為一切痛苦來自於無知,無知就是無明。佛陀講的:一切痛苦來自於無知。什麼叫無知?就是無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因為我們沒有智慧。又,以其行陰已盡,識陰顯現,故有如開「發」顯「現幽」暗隱「秘」之處一般,亦如脫下外衣,然猶無法破之,「此則名為」本心被「識陰區」拘於其狹「宇」中之相。這個是識陰的初相。

二、識陰盡相識陰盡了,就快成佛了!(定中末相)


經文,「若於羣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瑠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命濁就是命根,所以,第八識一般通稱為靈魂,靈魂,佛教講第八意識,世間講靈魂。所以,靈魂在佛教的解釋是:迷了清淨的妄動的微細意識,就是靈魂。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註釋「若於羣召已獲同中」: 「羣」,就是眾也,指十二類生。「召」,就是召感,果報之牽召。「獲」,就是得,證。「同」,就是同一唯識性。「中」,境界之中。謂於十二類生之果報召感,已證得其同一之唯識性。「銷磨六門」:這「銷磨」,就是銷鎔。因為我們眾生是隔閡的嘛;他把六根統統融為一性。所以,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就是這個道理。隨緣顯現,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統統在六根顯現。「六門」,六根。謂六根隔別之相已經銷鎔,六根便得融通為一性。因為本來就是同一個清淨自性。「合開成就」:「合」,合為一。「開」,開為六。謂不論是令六根合而為一,或開而為六,此行者皆已得自在成就。六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見、聞通鄰」:「見、聞」,此係攝「見、聞、覺、知、嚐、嗅」當然也是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等六用。「通鄰」,不隔,指六用不隔。「互用清淨」:謂六根之互通而共用,共用一個清淨自性,統統是清淨。而全無浮塵與勝義之隔障。

      浮塵就是我們所講的肉,肉,就是肉眼,耳,耳朵也是肉做成的。勝義就是我們所講的類似,類似神經系統,叫做勝義根。一個叫做浮塵根;一個叫做勝義根。注意!浮塵根就是我們眼睛的肉眼;而勝義根是類似神經系統;但它卻不是神經系統,是意識。所以,媒介通靈的人,大部分都是透過神經系統,來跟我們有形的人類講話,因為靈界跟人無法相通,所以,必須透過靈媒;那麼,這個靈媒,大部分都透過神經系統來作為媒介。譬如說:一個人被附身,神經系統被控制住了,都是從神經系統。

      所以,記得!如果你家有人著魔,著魔,喃喃自語,不能克制,好像鬼魂附身,鬼魂怕什麼呢?怕鎮定, 怕鎮定。所以,這個時候,你晚上睡覺,用一點安眠藥給他吃,這是不得已的,因為他長期以來被鬼附身嘛!偶爾去打一下鎮定劑,鬼附不起來,因為他控制你的神經系統。然後,用大悲咒水給他喝,大悲咒水給他喝,大悲咒水給他喝,也要佛力,也要人力。因此,如果你受到鬼魅所纏,晚上不能睡覺,用這個方法,一點點安眠藥讓他休息,鬼跳不起來,他一定要透過你的神經系統。

     「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瑠璃」:「十方世界」,指外器世界。「身心」,為有情世間;即依報與正報。「吠瑠璃」,即瑠璃, 又作琉璃、毘瑠璃,意為青色寶,為七寶之一。其寶青色「瑩徹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慧琳音義》)。據經典中說:虛空之色(青色)即是由須彌山南方之瑠璃寶所映現者。(《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隨寶威德色現於空,故贍部洲空似吠琉璃色。」)

「識陰盡」:識陰盡時即得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故生滅和合之相俱滅。一念不生,就是十方諸佛所宣說的共同道理,一切法無生;所謂生是妄念生。我們庸庸碌碌的過一生,從來不覺悟、冷靜下來,剖析一下人生和宇宙的真理,停不下來。拼命的衝,想要追到什麼快樂,抓到的東西又很快消失,從希望當中,得到一點點希望;得到一點希望以後,後來毀滅,又變成絕望,到最後,人在絕望當中,交出我們的生命。你所貪染的東西帶不走,可是,那個惡業,卻會繼續作為下輩子的種子,沒有學佛就是很悲哀。

「超越命濁」:前面經中釋命濁云:「汝等見聞元無異性(即一性也),(然)眾塵(令之)隔越,無狀(無端)異(相)生(起,成為六用)。(此六用之)性中(本)相知,(但於)用中(卻)相背,(其)同(與)異失(去一)準,相織妄成,名為命濁。」現在由於合開皆已成就,一六俱亡,也不著一個一的清淨自性;也不著六根。所以,無復相織,故能超越。所以,要超越,就是相一定要看得破,

就是這個。2464頁,「觀其所由」:「觀」,就是返觀,回觀。謂識陰破後,返觀識陰之所由來。「罔象虛無」:「罔」,就是無。謂識陰本無相,其體本自空寂。所以,萬境本閒,庸人自擾,就是這個道理。萬法本來就空,我們從畢竟空,因為妄動,變成畢竟有,拼老命的就是要執著它,造了無量無邊的惡業,繼續輪迴。

「顛倒妄想以為其本」:謂識之體本空寂無相,但以顛倒妄想而令無相而現相,就是分別心。識陰乃得於中生起,此為識陰生起之本。義貫修三昧者「若於羣」生果報之牽「召, 已獲」證「同」一唯識性之境界「中」,以諸法一性故,即得「銷」鎔「磨」盡「六門」之差別相與用,於「合」而為一及「開」而為六兩方面皆得自在「成就」,故其「見、聞」等六用便能「通鄰」而不隔障,六根「互」通共「用清淨」而無所染著。

      外器界之「十方世界及與」內「身心」有情界,一切依報正報,皆「如吠瑠璃寶,內外明徹」, 換句話說:什麼叫做佛?佛就是能透視這個四大的假合,能透視一切萬象都是緣起,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能了悟一切相總是因緣和合的,它不實在的東西。所以,萬法無有真,離假一切真,就是這個道理。說:吠瑠璃寶; 簡單講:內外明徹,意思就是說:佛有貫穿相的能力,能穿越一切相都是假相,他知道執著沒有任何的意義,只會變成心靈、清淨心的絆腳石;變成生命內在世界的壓力。所以,我們簡單講:就是拿一塊大石頭壓住自己,不肯放捨那些不必要的觀念和爭執,我們把自己壓得死死的,是佛所同情的。我們把神經系統緊繃著,斤斤計較,晚上連睡覺都睡不著。為什麼?何苦來哉呢?正因為我們沒有悟,不知道說,執也要過日子;放下也要過日子,當然就是放下的日子比較快樂囉!是不是?

      通同如一,無有隔礙,此「名識陰盡」之相。以識陰盡故,「是人則能超越命濁」;既超越已,反「觀其」識陰之「所由」來,乃知全是以非有之「罔象」、體性空寂之「虛無」等「顛倒」的「妄想」,換句話說:一切眾生,都是因為執著、分別、顛倒、妄想,繼續造業,繼續輪迴,而輪迴得很悲哀、很可憐,就是多此一舉,本來就空,沒有輪迴。但是,我們對這個虛無的假相看不破,就拼死命的以為有一種東西可以追求,因此妄想不斷、顛倒不斷、執著不斷、爭執不斷,吵吵鬧鬧過一生。致令非有而現有,「以為其」生起之「本」。「以為其」生起之「本」。2465頁,那麼,前面這二段是初相跟末相,師父講得就比較詳細,因為識陰對大家來講很難,因為它很微細,連二乘人都無法窮究,何況我們凡夫?


三、識陰十境相(中間過程諸相)如果弄不清楚,就會墮入外道種。

(1)墮「因所因」之邪執──生外道種

經文,「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行」就是行陰,行陰空,因為現在是進入識陰。於識還元;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涾-水+勿〕,能入圓元。若於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諸位!迷佛菩提,亡失知見,就是本來已經快接近成佛了,卻搞錯了,第八意識這一關沒通過,變成外道,所以叫做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所以,建立這個佛的正知正見,有多麼的重要!你是學佛?還是學外道?要冷靜一下。不是披著袈裟,就一定叫做佛門,有時候,自己搞一搞,搞到外道去,自己不知道!不是現居士身,受五戒、菩薩戒,就說:我就是佛弟子!那可不一定,你有沒有佛的正見呢?正知正見,不是那個「證件」,不是通過海關那個「證件」,是正知正見。

      一個為佛弟子,有沒有正知正見呢?是不是?沒有,沒有就是摸不出方向。解如目,行如足,解這個經文,就像眼睛一樣,一個眼睛瞎掉的人,說:我要從高雄走到台北!行得通嗎?解如目,行如足。所以,自稱為佛弟子,就應當要解這個佛義,要擁有正知正見,才是真正的佛弟子;要不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變成外道,自己都不知道。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很悲哀!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那麼,我們前面已經用了一點時間了,我們時間要控制一下。

2468頁,義貫

「阿難當知,是」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行陰)而達於「空,於」八「識」返本「還元」,於是識陰顯現;他雖「已滅」七識遷流「生滅」之相,然「而」彼「於」識陰之「寂滅」之性、真「精妙」明,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覆」就是蓋住了。此時他已「能令己身」六「根」之間的「隔」礙銷鎔,而達到六根「合開」自在之用。「亦與十方諸」十二「類」生「通」一見聞「覺」知;見聞「覺知」等六用既已「通」同「〔涾-水+勿〕」合,此人即「能入」於「圓」滿根「元」(識陰)。他「若於所歸」之圓元不達乃是識陰,而妄「立」之為「真常因」,還在第八意識而已,他就立為:這個就是永恆!且「生」殊「勝」之「解者」就是把微細的第八意識弄不清楚,(以為那是究竟極果),「是人則墮」於外道的「因所因」之「執」(能依所依之執),於是入於「娑毗迦羅」(黃髮外道)「所歸」之「冥諦」而「成其伴侶」(即學佛反成外道),「迷佛」果「菩提,亡失」佛「知見」。「是名」於定中識陰所現之「第一」境,此為由能令身根開合,而「立」有「所得」之識「心,成」立其為「所歸果。成」立其為「所歸果,違」悖「遠」離「圓通」之道,「背涅槃城」而行,當「生」於「外道」之「種」類。很可怕,知見搞錯了,本來佛道就變成外道。

2469頁,

(2)墮「能非能」之邪執──生我徧圓種

經文,「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覽為自體,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徧圓種。」

翻過來,
2471頁,義貫「阿難,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行陰)之相以達於「空,已滅」第七識遷流「生滅」之相;行陰(七識)既盡之後,識陰(八識)即顯現,然「而」彼「於」識陰「寂滅」之性,其真「精妙」明則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此行者「若於所歸」托之圓滿根元(識心)「覽為自體」,把第八意識執著為自體。遂見「盡虛空界十二類」生「內」之「所有眾生,皆」是從「我身中一類流出」者;若於此而妄「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於我「能」生彼,而彼「非能」生我之計「執」;於是感得色界天魔王「摩醯首羅」天為之「現無邊身」以攝化之;彼於是為自在天魔所攝,而「成其伴侶」(與天魔同一類),自計能生,而不信眾生之生滅非彼所主。以此計執,

2472頁,而「迷」失「佛」果「菩提」,並且「亡失」正「知見」。「是名」於定中識陰所現之「第二」境,「立能」生眾生之識陰「為」因「心,成」就「能」生眾生之「事果」,「違」悖「遠」離「圓通」之道,「背涅槃城」而行,當「生」於「大慢天」(色界魔天),而計「我徧」一切處,能「圓」攝一切「種」性之眾生。

(3)墮「常非常」之邪執──生倒圓種

「倒」就是顛倒;「圓」就是圓滿,生顛倒圓滿之種性。

經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就是行陰已經空了。已滅生滅,已經滅掉生滅了。而於究竟的寂滅精妙未圓。不圓滿,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咸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提早認為那個是真常,叫做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沈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翻過來,2474頁,倒數第二行,「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陰相,已達於「空,已滅」七識遷流「生滅」而盡了行陰;行陰(七識)既盡之後,識陰(八識)即顯現,然「而」彼「於」識陰(八識)「寂滅」之性,其真「精妙」明則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此行者「若於所歸」之圓滿根元(識陰),覺為「有所歸依」處,且「自疑」我之「身心」乃「從彼」識心「流出」者,甚至「十方虛空」中一切依正「咸」為「其」所「生起」者,「即於」能「都起」一切法「所宣流」之「地」就是(識元),當「作」是「真常」之「身」,而起「無生滅」之「解」。如是即是「在生滅」法「中」過「早計」之為「常住」,如此「既惑」於真「不生」之性,「亦迷」於現前「生滅」之法,而「安」心「住」著於「沈」墮「迷」惑之法,不以為咎,反而「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於以識陰為「常」我及以萬物為「非常」之計「執」,且「計自在天」為萬物之生因,因而「成其伴侶」,與魔一類。以此計執,不但「迷」失「佛」果「菩提」,而且「亡失」正「知見」。「是名」於定中識陰所現之「第三」境,「立」識能生我身心為「因」及識是我歸「依」處之「心」,因此「成」就「妄計」之「果,違」悖「遠」離「圓通」之道,「背涅槃城」而行,當「生」於顛「倒圓」滿之「種」類。

2476頁,
(4)墮「知無知」之邪執──生倒知種「知」就是知覺,顛倒的知覺。

經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知,知徧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徧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把一切十方的草木都認為是有情的,不知道佛義、佛理。翻過來,2480頁,將來我們講到這個地方,再徹底的分析,限於時間,我們瀏覽一遍。

義貫「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行陰)已達於「空,已滅」七識遷流「生滅」之相;行陰(七識)既盡,識陰(八識)即顯現,然「而」彼「於」識陰「寂滅」之性,其真「精妙」明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此時行者「若於所」觀「知」之識陰,而計此「知」係普「徧圓」滿一切法「故」,他便會「因」此遍一切之「知」而「立」邪「解」,他認為,謂「十方」之「草木皆」得「稱」為「有情,與人無異」;且「草木」死後得「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有情與無情互為輪轉,「無」有揀「擇」意思就是:(並無差別),一切情器(有情、無情)普「徧」皆有覺「知」;於此謬理而「生」殊「勝」之「解者」(覺得很殊勝),「是人則墮」於有「知」與「無知」相混淆之邪計「執」,外道師「婆吒」及「霰尼」計「執一切」物皆有知「覺」,便會「成其伴侶」,與其同類。以此計執,行者不但「迷」失「佛」果「菩提」,並且「亡失」如來正「知見」,而墮為外道(即學佛成外道)。「是名」於定中識陰顯現之「第四」境,「計圓」徧一切「知」為本修「心,成虛」妄「謬」誤之「果,違」悖「遠」離「圓通」之道,「背涅槃城」而行,當「生」於顛「倒知」覺之「種」類(成為外道種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師父在前面已經解釋過了。

(5)墮「生無生」之邪執──生顛化種

經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2482頁,若於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便於圓化一切發生,求火光明,樂水清淨,愛風周流,觀塵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羣塵發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則墮生無生執。諸迦葉波並婆羅門,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五,計者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2484頁,義貫「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陰相,已達於「空,已滅」七識遷流「生滅」,而盡行陰;行陰(七識)既盡已,識陰(八識)即顯現,然「而」此人「於」識陰「寂滅」之性,其真「精妙」明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此時行者「若於圓」滿「融」通六「根互用」之「中」,雖未自在無礙,但「已得隨順,便於圓」融之「化」理、「一切」諸法之「發生」(諸法之源起)妄計為四大之功,於是向外尋逐,或「求」於「火」大之「光明」性,或「樂」於「水」大之「清淨」性,或「愛風」大之「周流」性,或「觀塵」(地大)之能與「成就」性;此人即於此四大「各各」皆予尊「崇事」奉,且「以此羣塵」

(四大),就是外面的地、水、火、風,為一切「發」生造「作」之「本因」,而「立」能生、能造之四大為「常住」不生滅之理「解」,意思就是:不在心法下手,卻在外面地水火風緣起的假相下手,剛好錯用心,顛倒,佛法是心法,他卻把塵來當作是覺悟的地方。然而卻計四大的一切所造皆屬無常;如此,「是人則墮」於外道之「生無生執」意思就是:(執四大為能生,而自體乃無生)。以此計執故墮於「諸迦葉波」等外道師,「並婆羅門」之境界,「勤」勞其「心,役」使其「身」,以奉「事」於「火」、就是拜火教。尊「崇」於「水」,拜水。並以此等崇事而欲「求出」離「生死」,如是外道即「成其伴侶」,從而不但「迷」失「佛菩提」,並且「亡失」如來正「知見」,墮於邪知、邪見、邪行。「是名」於定中識陰所現的「第五」境,以「計」無情(四大種)為常住之邪惑「者」及「崇」奉四大之愚「事,迷」於真「心」以「從物,立妄」論以「求」真「因」,追「求妄」因而「冀」得真「果,違」悖「遠」離「圓通」之道,「背涅槃城」而行,
當「生」於「顛」倒「化」理之外道「種」性中。

      我們現在也是迷惑顛倒到極點,你看這個新聞報導就知道,像過年,門一開,大家都要搶頭香,搶頭香。搶頭香,搶到二個人打架、吵架,說:只要農曆年這個廟門一開,跑第一的插頭香,就會消災,今年就會過得很順利!這個就是迷惑顛倒,迷惑顛倒。是不是?還沒有消災,在廟裡面已經打起來了!今年都還沒開始,還沒消到災,就幹起來了,怎麼能消災呢?所以,只要我們沒有學佛,說實在話,我們的生命是很悲哀的!

      我很慶幸,在大學就聽到佛法,小時候,我媽媽也是這樣子啊,拿幾顆水果就去拜那個神,我們小時候也不知道,我媽媽就盯著神,然後,拿香看著神,這樣念念有詞;我不是,我是盯著水果看,看什麼時候會拜好?反正對象盯的不太一樣。如果說:沒有佛法,你想想看,我們今生今世怎麼辦呢?也是一樣啊,拜神,我說:媽媽!你拜什麼呢?她說:我不知道啊!就上面統統拜啊!我說:喔!上面這麼多神,你才只有買這四顆水果,你沒有切,神怎麼分呢?哎呀!小孩子閉嘴啦!就叫說:小孩子要靜靜的,你不要亂叫!要拜神!是不是?我記得最清楚的,每年初九,一定要拜天公,拜玉皇大帝,那時候也沒學佛,每年都在等那個蔴粩、米粩,還有那個椪柑。她起來拜,她就說:你怎麼這麼早起來?當然囉,等嘛!等玉皇大帝吃過了,就換我囉!還沒有等,拜完了就差不多了,沒辦法!讀到大學了,就知道:萬法唯心現量,悲哀啊、可憐啊!


       所以,師父願意把我的一生一世奉獻給佛陀,把我的生命貢獻給人類,死而無憾,就算犧牲生命,吾願已足,夫復而求?生命的意義就是這樣子,一切眾生都是吃下去,經過腸子消化,大、小便,如果沒有聽到佛法,他就跟機器一樣,跟樹木一樣,跟樹木一樣,樹木就是灌了水,樹木慢慢的長大,開花、結果。人就是這樣子,出生、受教育、讀書、結婚、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再來就變成阿公阿婆、爺爺奶奶;再來就牽二條豬,現在就流行小豬,到公園走一走‥‥‥再來就死了、走了!

      所以,我們要了解,生死一瞬間,覺悟一瞬間,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我們出家、在家,能為三寶做點事,是不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其實也是對自己好,犧牲不是不好,反而是更好;吃虧不是不好,有時候反而更好,因為更接近佛的菩提,能夠容忍,能夠退讓。是不是?當我們跟眾生相處在一起,我們就會發現,有時候不是容忍跟退讓,就有辦法解決問題的,沒有辦法的!是不是?這個世間,它就是這樣子的,眾生吃定你的時候,他還看不起你呢,說你是弱者呢!所以,我們在講堂講的這一套,記得!總原則是退、讓、忍;但是,大原則是智慧,智慧,該硬的時候就是要硬,看什麼時間跟空間,要拿捏得準,就是這樣子。

      徒弟也是這樣子,我總是秉持一個:不要太過分就好,能夠出家,太不簡單了,師父珍惜這個因緣。我們能夠和合在一起,流通處、大家,我就像一個家長,你們就像我的兒孫子;嗯!不是,兒女,說孫輩,哪那麼年輕?大家都快五十了!就像我自己的兒女一樣的。所以說:大家有因緣住在一起,為什麼不珍惜呢?是不是?為了一點小知見這樣吵,不好!所以,學佛以後,有了大智慧以後,該硬的時候就要硬;該軟的時候就要放軟,軟硬當中要保持一個平衡,必須讓人感覺你有慈悲心,但是,有原則性;你的原則性,不失慈悲的發心,這樣軟硬兼施,能夠成就菩提之道。你說:哎呀!我什麼統統退讓!世間不信你這一套的,他把你的財產吃掉,他還瞧不起你、還罵你、還毀謗你呢!真的就是這樣子。所以,佛教的這一套,不一定在每一個人的身上用得著,沒辦法的!眾生那種可惡,那是可惡到極點的。是不是?

2486頁,一講到憤怒的時候,就忘記了。好!

6)墮「歸無歸」之邪執──生斷滅種就是外道斷滅之種性。

經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明計明中虛,非滅羣化,以永滅依為所歸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想天中諸舜若多舜若多就是虛空,舜若多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2488頁,義貫
「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陰之相而達於「空,已滅」七識遷流「生滅」,而破行陰;行陰(七識)既盡已,識陰(八識)即得顯現,然「而」此人「於」識陰「寂滅」之性、真「精妙」明則尚「未圓」滿。此時行者「若於」已顯露的識陰之「圓」徧湛「明」之相,不知仍為罔象,「罔象」就是虛無的,它是緣起的。而「計」執此圓「明」相「中」之「虛」無體性為究竟地,轉而欲「非」毀「滅」盡一切「羣」塵所「化」之身土, 欲達灰身泯智,甚且「以永滅」羣化所「依」之頑空,「為」其「所」究竟「歸依」之處。若更於此計著「生」殊「勝」之「解者」(覺得此解十分殊勝),「是人則墮」而「歸」於「無」所「歸」的灰泯頑空之計「執」,如是來世即感得外道「無想天中諸」趣頑空之「舜若多」天眾,「成」為「其伴侶」,與其同類。如此即是以虛無為因,而「迷」失「佛菩提」,並且「亡失」如來正「知見」,墮入邪知、邪見、邪行。「是名」於定中識陰所現之「第六」境,乃於「圓」明中以「虛無」之「心,成」就住著頑「空,
亡」失菩提智「果,違」悖「遠」離「圓通」之道,「背涅槃城」而行,當「生」於外道「斷滅」之「種」性中。

(7)墮「貪非貪」之邪執──生妄延種

      這個「妄」就是妄冀,「冀」就是一個北,再一個田,再一個共,妄冀;「延」就是延生,我們說:延生堂,延生堂。意思就是說:生妄延種就是希望活長一點。「妄」就是妄冀,這個「冀」就是希望;「延」就是延生,希望長壽的意思。可是,我們這個色身是不可能的,我們所謂的永恆,那是如來藏性叫做永恆。我們這個色身是一定會毀滅的,提早做心理準備,免得死得那麼痛苦!


經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常,固身常住,同於精圓,長不傾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諸位!這個「阿斯陀」很重要,跟佛陀有關係的,2491頁,看第二行,「阿斯陀」:這個阿斯陀跟佛陀有關係的,所以,我們要看。阿斯陀仙,即長壽仙人,又作阿私陀。為中印度迦毘羅衛國之仙人。釋尊降誕時,阿斯陀曾為之占相,並預言其將成佛。依《佛本行經》卷七至卷十所載,此仙人具足五神通,常自在出入三十三天集會之所;曾於南印度增長林中觀釋迦菩薩托胎之瑞相,後聞太子誕生,遂與其侍者那羅陀至淨飯王宮,為太子占相,見有大丈夫之相好,預言其出家必成正覺,可得菩提,轉無上最妙法輪。又自顧已老,知不及太子成道,就是來不及了,來不及等到他成道了,受其教化,而悲歎號泣,就是哭了,聽不到佛陀的開示。後令侍者那羅陀出家,以待太子成道。由此可知,即使長壽仙,其命亦有盡期;且長壽仙只得有漏之長壽報,不能成就無漏勝福,故他便與如來出世擦身而過,哎呀!很可惜,差那麼一點點!菩提涅槃失之交臂,滋可惜也。

      我也是,我為了做這個法寶,國語、台語的花了十幾億!是不是?我告訴你:當我發心‥‥‥


      因為麥老師跟我講說:很多人打電話來,中國大陸佛弟子,還有台灣的佛弟子,很多人都希望聽師父講《楞嚴經》,師父如果身體健康,應該講一講《楞嚴經》。因為麥老師她老人家很慈悲,好!就答應了!你知道嗎?當天晚上夢到什麼?夢到一尊觀世音菩薩,十幾層樓高,而且他不是畫像,是立體的,這個立體的,而且非常的活,是真的一樣,而且他是玉做的,所有的線條的微細‥‥‥那個玉是這個世間稀有之寶,你絕對找不到!十幾層樓的玉,觀音現身。我說:哇!觀世音菩薩怎麼會這麼大、這麼高呢!就發一個大願,要講《楞嚴經》,瑞相就顯現了!


       當然,因為我們看過《楞嚴經》,知道五十種陰魔,我們不會被他騙走。我們知道,我們發這一念,想要利益眾生,其實是利益到自己,利益到自己。你今天支持正法,其實,也是支持你的法身慧命。今天你犧牲時間,來為講堂做義工,其實,最後的果報,是你自己得到。是不是?所以,來這裡當義工,要這樣子的觀念:我感謝恩師給我這樣的因緣!要不然,你哪兒修福報呢?是不是?要感謝我給你這個因緣才對,不要一直老是覺得說:我來跟師父幫忙的啊!這樣的觀念是不對的,來這裡是種福田,是為自己好,將來果報是你自己收回去的。所以,你要感謝師父建立這個文殊講堂,給大家這個因緣,觀念要正確。所以,來到這個地方,就當作自己的地方,發大心清掃:這個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就是文殊講堂!要有這樣子的認同度,當作是一體的,這樣你再做得怎麼苦,你就不感覺累,而且是法喜充滿。記得!都是為自己的道業。

      我有一次,那時候剛出家,不太懂事,就去參訪廣欽老和尚,參訪廣欽老和尚,就去問他,去跟老和尚頂禮,老和尚不太理我,然後,跟他頂禮說:請示老和尚開示!他問我說:你為什麼要出家?我就跟他講說:替佛做做事情啊,為佛教做做事情啊,替佛菩薩做一點事啊!他就說:啊?替佛菩薩做一點事喔,佛要你泡茶嗎?還是掃地?為你自己做的!意思就是:搞不清楚狀況,喔!我聽了:嗯!真的是大悟的人,就是不太一樣,每一句話都是一針見血的告訴你:萬法回歸自性,原來我們出家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眾生;我們所付出去的,原來獲得到的最大的受益者,還是我們自己。所以,諸位義工要有很清楚的觀念,來這裡要有感恩的心,所有的付出,其實都是為了自己的道業,果報,你還是自己得到。

2492頁,義貫
「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陰之相已達於「空,已滅」七識遷流「生滅」,而盡行陰;行陰(七識)既盡已,識陰(八識)即得顯現。然「而」此人「於」識陰「寂滅」之性、真「精妙」明則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此時行者「若於」識體所現湛然之相計為「圓」滿「常」住,又觀見識陰能持身令不散壞,因而欲以種種方法來堅「固」此無常之「身」,令得「常住」不壞,令「同於精」湛「圓」明之識陰,恆久「長」生而「不傾逝」,成為長生不死之長壽仙人。若於此計著而「生」殊「勝」之理「解者」(覺得非常殊勝),「是人則墮」於「貪非」可「貪」之計「執」。如是來世即感得「諸」長壽仙如「阿斯陀」等,「求長命」不死「者成其伴侶」,與其同類;以此計著而「迷」失「佛菩提」,並「亡失」正「知見」,入邪知、邪見、邪行。「是名」於定中識陰所現之「第七」境,係「執著」識陰為受「命」之根「元,立」視若堅「固」,實乃幻「妄」之色身,記得!這個色身是幻化出來的假相,貪著不得,一定要死的!以及顯現圓常相之識陰為「因」心,於是「趣」向「長」戀塵「勞」之「果」報,「違」悖「遠」離「圓通」正道,「背涅槃城」而行,當「生」於「妄」冀「延」長無量壽命之凡外「種」性。我們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作者: 佛教    時間: 2011-12-23 20:20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1-12-23 20:41 编辑

回复 佛教 的帖子

好!2493頁,
2493頁,

(8)墮「真無真」之邪執──生天魔種

經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觀命互通,卻留塵勞,恐其銷盡,
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這個「媛」就是美女。恣縱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吒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2495頁,第一行,「吒枳迦羅」:「吒枳」,梵文taki,叫做愛染。「迦羅」,作、能作,所作。合稱愛染所作,為天魔之異名。義謂天魔以一切世間皆愛染之所作,而愛染本身即是能作、能生一切法,此人以此知見,是故放恣自己於五欲之境,而無所忌憚。就是縱欲主義者。

義貫「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陰相已達於「空,已滅」七識遷流「生滅」,
而盡行陰;行陰(七識)既盡已、識陰(八識)即得顯現。然「而」彼人「於」識陰之「寂滅」性、真「精妙」明則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此時行者於定中「觀」自己受「命」之元(識陰),為與諸有情類「互通」(故見一切身命都是以識陰為本),「卻留」住不捨世間的「塵勞」(以諸識離塵無體),只「恐其銷」亡淨「盡」,則我之身命便無所依託。此行者「便於此際」現「坐蓮華」臺之「宮」殿,並「廣化七珍」寶物,「多增寶媛,恣縱其心」於五欲樂,以為是在受最勝之妙樂。若於此邪行而「生勝解者」(覺得十分殊勝),「是人則墮」妄以業識命元為「真」常、其實亦「無真」之計「執」。「是人則墮」妄以業識命元為「真」常、其實亦「無真」之計「執」。於是來世感得「吒枳迦羅」(天魔愛染所作)「成其伴侶」,與其同類;以致「迷」失「佛菩提,亡失」正「知見」,墮於邪知、邪見、邪行。「是名」於定中識陰所現之「第八」境,謂於定中「發邪思」縱欲以為「因」心,且「立熾」盛之「塵」勞愛染以為「果」覺,遂「違」悖「遠」離「圓通」之道,「背涅槃城」而行,當「生」於「天魔種」性之中。


第(9),墮「定性聲聞」之計執──生纏空種纏空種的意思,纏就是永遠纏於偏空的聲聞種性,就是證得了空性,斷了我執,可是,就不想再進一步。什麼叫定性?他已經固定了,你改變不了他,沒有辦法迴小向大。小乘,他就是固定了,叫做定性聲聞,你改變不了他,沒有辦法讓他迴小向大,叫做定性聲聞。

經「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命明中分別精麤,疏決真偽,因果相酬,惟求感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這個就是四諦。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定性聲聞就是你改變不了他,不迴小向大。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只要你沒有辦法趣向於無上大菩提,都是被佛所呵叱的,包括定性聲聞,佛也是呵叱。

2499頁,義貫
「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陰之相,已達於「空,已滅」七識遷流「生滅」,
而盡行陰;其行陰既盡已,識陰便得顯露。然「而」彼人「於」識陰「寂滅」之性、真「精妙」明則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此時行者「於命」元之由緒,已達了然「明」白「中」,乃至能「分別」凡聖、分段變易之「精麤,疏」通「決」擇聖道、外道之「真偽」;由觀世間一切皆為「因果相酬」,故起大厭離,於是一切修行「惟求」真「感」實「應」,俾得證實際,速出三界,遂「背」於一乘實相「清淨」之「道」,一心只求「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見苦」就是見一切世間都是苦。「斷集」,「集」就是貪瞋癡,集合貪瞋癡,就會生死,就是苦,這是斷,斷集。「證滅」,這個「滅」就是寂滅,就是涅槃的意思。「修道」就是修八正道,八聖道、八正道,修道,三十七道品等等。一旦得「居」於「滅」諦之證「已」,即停「休,更不前進」求大菩提,自謂所作已辦,生死已盡。彼人若於此「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於不能回小向大、沈空滯寂之「定性聲聞」,是為鈍阿羅漢;若如是者,即「諸無聞」慧之比丘「僧」,如四禪天之無聞比丘,
以及諸「增上慢者」,便「成其伴侶」,與其同類。彼以如是計執故,不但「迷」失「佛」果「菩提」,並且「亡失」佛「知見」,墮聲聞知見。「是名」於定中識陰所現之「第九」境,乃「圓」滿易粗為「精」以求速「應」為因「心,成」就沈空「趣寂」之定性小「果,違」悖「遠」離「圓通」大道,「背」於無上「涅槃城」而行,當「生」於永「纏」於偏「空」、偏空就是不究竟的空,只斷我空,沒有斷法空。無一乘志之定性聲聞「種」性中。這是被佛所呵叱的,要求佛道,就要求究竟大菩提果。


2501頁,

(10)墮「定性辟支佛」之計執──生不化圓種
不化圓種就是不能融化‥‥‥圓種,就是進趣於圓滿的種性,生於不能融化、進趣圓滿種性,就是固定了,就是辟支佛,只是比阿羅漢更進一步而已,但是,不能圓滿菩提。

經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緣」就是緣覺;「獨」就是獨覺。緣覺就是生在有佛世,叫做緣覺;獨覺是生在無佛世,叫做獨覺,沒有佛教導,叫做獨覺。統統是修十二因緣,但是,有一個碰到佛,有的沒有碰到佛,緣覺就是有碰到佛;獨覺就是沒有碰到佛。倫就是倫類,這一類的,諸緣獨倫,就是緣覺,還有獨覺這一類的。不迴心者成其伴侶。不迴小向大。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涾-水+勿〕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2503頁,義貫
「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陰相,已達於「空,已滅」七識遷流「生滅」而盡行陰;其行陰既滅已,識陰即得顯露。然「而」彼人「於」識陰「寂滅」之性、真「精妙」明則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此時行者「若於」六根「圓融」一相、互用,諸塵不染之「清淨」法體,及照見命元之「覺明」用,及照見命元之「覺明」用,「發」心「研」究而得「深妙」之悟,彼人於是「即立」此妙悟之境以為究竟「涅槃,而」於菩提道上「不」再「前進」,而」於菩提道上「不」再「前進」,爰止於化城,於是止於化城。不求真如不生滅之地。不求真如不生滅之地。若於彼所得如是小果而「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於不能回小向大,住著灰定境界之「定性辟支」佛乘。「定性辟支」佛乘。因此感得「諸緣」覺及「獨」覺「倫」倫就是(類)「不迴心」向大「者,成其伴侶」;彼即以此計執而「迷」失「佛」果「菩提」,並且「亡失」佛「知見」,墮緣覺知見。「是名」於定中識陰所現之「第十」境,以「圓」徧諸類、「覺」知通「〔涾-水+勿〕」為因「心,成」就識陰寂「湛」與「明」徹之小「果」(獨覺果或緣覺果),「違」悖「遠」離「圓通」大道,「背」於無上「涅槃城」而行,當「生」於緣「覺」或獨覺、妄計所悟理已「圓」、所證智已「明,不」能融「化」透過所悟無常,而進趣真常之「圓」覺「種」性。這詮論很重要,識陰十境中,前八境皆是以計著陰境,而墮於外道、凡夫之境界,因而成其魔事。最後二境,則是墮於聲聞、辟支佛。


      《楞嚴經正脈》中亦載有人問:聲聞、辟支佛也是內教的正乘,號為出世小聖,今為何亦列為魔數?今嘗試答之:首先須先弄清楚,識陰十境,並不一定都非是魔事不可,魔與非魔,但在自心計執與否:若自心計執,不但識陰十境會成為魔境,連全部五陰的五十境,乃至於諸法萬境,在在皆可能成為魔境。反之,若自心不計著,則法法本如,莫說識陰最後二境不會成為魔境,即五陰之五十境,亦皆不成魔境。故經中前面分明說:「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第二須知道的是:這五陰五十境,本質上並非「魔境」,而是禪定中各個階段「必經的現象」。如同考試,過得了關的,考試便及格了,即於無上菩提得以上上昇進,由秀才、舉人而進士,由小學、初中、高中、而學士、碩士、博士。若考試不及格,即是落第。因此若透不過「魔考」,即落於凡、外、邪、小等境界,不能再向上增進,這種情況,我們即稱之為魔事,為魔所阻撓、所沮壞,為魔所沮壞。

第三,所謂「魔事」,即是若有人發心修無上菩提,他就來阻擾你的好事,廣作留難,令你於無上菩提道或延宕、或退墮、或放棄、或違反、或破壞;簡言之,即不讓你輕易成就,或不讓你順利成就無上菩提;縱使他不能完全破壞你,也要設法阻撓你,或讓你退而求其次,或讓你退墮(如退為小乘),或讓你敗壞(如退為凡夫、乃至成外道)。

      所以《大智度論》說:「退墮聲聞、緣覺是菩薩魔事。」何以故?以菩薩若退大菩提心,不求無上菩提,而轉求聲聞緣覺,成為自了漢,則菩薩不能成佛,因此不能廣度眾生;眾生不得度,眾生不得廣度,即長處輪迴,永在魔數之中,永為魔所宰制,魔民昌盛,魔力增長;是故菩薩若退墮小乘,魔即大歡喜。至於其他修行人,若墮為凡夫、或外道、邪道,也同樣是墮進魔數之中,因而成魔伴黨,增魔勢力。因此《華嚴經》亦說:若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法,一切所修皆成為魔業。亦是此義。所以,修行就是八個字:發菩提心,提起正念,就是這八個字。

問:「魔為何要壞人修行?」

答:「有三原因,魔要壞人修行:
一、以嫉妬故;魔以自心邪,不能修行無上菩提道,出離生死,因而嫉他人修行。故須知:嫉妬心重的人, 即易與魔心相應,易成魔事。諸位「男眾」特別小心!且一切惡心中,以嫉妬心之破壞力最強大,嫉妒就是不耐他榮,別人比我們強、比我們優,我們就受不了了;別人有成就,他就受不了了!甚至大於瞋恨心;因為嫉妬心即同魔心。諸位啊!務必要改過自新。

二、魔王以無明貪愛故,計我我所,執下界眾生為其所有、或為其所生,是其臣民,故絕對不許其臣民超越其境,出於魔掌;若大家都修如來正法,而得出生死、成就菩提,則魔的子民及魔之領土、勢力,便即縮小、減少;魔王如何能坐視此等事發生,而不大興魔軍來『剿除』、『弭平』這種『叛民』?當魔王興兵或派魔軍、魔使來『剿亂』時,怎麼樣?兩造交接所發生的種種現象、或幻相,我們便稱之為『魔事』、或者『魔境』。倘若行者於此等現象,能夠持心不動,於彼一切魔所顯現之順逆境界,盡皆不貪、不取、不計、不惑、不隨,則魔之計謀便不能得逞,於是魔之意志便受挫折(frustrated),我們便把這現象稱為『破魔』,或『降伏魔軍』(不是要真的把魔殺死,才稱為降魔。)以此因緣,若有人正修菩提,欲出輪迴,魔必定以種種方便來擾亂或作留難,這也可說是魔王身為統治者,維護其治下『領土』或國度,必須履行的『責任』,不足為怪。」

三、所謂魔事,以密教的觀點來看,其實是諸魔護持如來正法的一種方式:為護如來正法,令究竟清淨,故諸天鬼神常現作魔事,作種種障難,為了不令發心不正、修行不勤、心中仍有深重貪愛、以及邪妄染污的行者輕易過關。必須是發心純正、廣大、無私、福智俱修成就之人,方得通過。因此,一般所謂的魔事,其實以更宏觀的立場來看,應稱為「魔考」,也就是修行者應「無上菩提」的考試;而種種魔境就是種種魔考,作為種種階段的「成果驗收」,也可說是一種「品管」,不能令濫竽得以充數,矇混過關,如是於佛果菩提的清淨莊嚴,才能「品質保證」。

       否則,不發心的、假裝發心的、虛偽的、貪染的、懈怠放逸的破銅爛鐵都得證菩提,那怎麼行呢?因此諸魔可謂是「以不同的方式在護持正法」,是如來正法的考試官、是菩提海關的檢驗官,要入如來境,必須先通過他這一關。也就有如小說中的「少林十八銅人巷」,過得了這一關,你的武術就出師了,便可出山去行俠仗義、度化眾生。又,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些天龍鬼神,在此雖說是魔,而諸經典中也常說他們都是佛教的護法,包括兩尊魔王:欲界天魔王、及色界摩醯首羅天王,也都是佛教最大的護法,連本經前面佛在重誦楞嚴咒後,各天王、天眾、八部鬼神、乃至金剛明王也都發願護持正法。這不是令人很納悶嗎?前面剛說要全心護持正法,現在卻又拼命擾亂正法修行人,作種種「魔事」,豈不是矛盾衝突?不會,當知他們所現的「魔事」,正是他們仔細、努力地在護法,為佛正法「把關」,也是在驗收你修行的成績──為你的修行作「體檢」,好讓你知道你的修行有哪些缺失、或不圓滿之處。因此,換言之,他們所作的「魔事」即是「佛事」!魔事就是佛事。也是依於此義,故本經稍後亦有此偈:「佛界如、魔界如、一如無二如。」其實,萬法皆如,無佛無魔。其義如是。是故,若心正、行正,即轉魔事為佛事;若心不正、行不正,即轉佛事為魔事。諸天鬼神靈明,任何人都矇混不過的,修行成敗,也都不是偶然的。修行是點滴的功夫。

       最後應提的是:若行者自心正,則這些諸天鬼神不但不會化作諸魔來破壞你修行,反而會依其本願來護持你,而不讓惡人、惡鬼神來嬈亂你修行──當然,在重要關口的「段考」或「期末考」,乃至「畢業考」等等大小「魔考」還是會有的!此點不能不知。

翻過來,2510頁,


四、結語:迷則成害,囑令保護經文,「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沈孽,保綏哀救,「綏」就是平安;「哀」就是悲愍。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不遭歧路。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翻過來,義貫;2512頁,中間,「無令見魔自作沈孽」:「見魔」,識陰的前七境是「見」,第八境則「見」與「愛」皆俱。第九、第十境為二乘,於三界內之「見、愛」雖盡,而三界外之見愛猶存。其於涅槃,則迷於真境而執相似;於諦理則厭有著空,不達於諸法也是空,但求自利等,這些都是二乘的分別見。若徹見諸法本不生,則一切諸見之見魔自寢。「自作沈孽」,沈孽而言自作者,顯非外魔來擾,乃是自心中之見魔所自作。就是知見又立知。

2513頁,義貫
「阿難,如是十種」於行陰盡後之「禪那」修習中,識陰將盡未盡之「中途成」八種「狂」,因而墮於凡、外、邪、魔境界,或如最後二種,「因依」自心「迷惑」,而「於」實「未」滿「足中生滿足證」之妄覺,遂墮於定性二乘;凡此「皆」非外魔所為,而「是」自心之心魔於「識陰」將破未破之際,「用心」不純正,以致正心與妄念「交互」陵替,「故生斯」十「位」之境。前八境之「眾生」冥「頑迷」惑,「不自忖量,逢此」等境界「現前」,即「各以所愛」而執取自「先」世以來,宿「習迷」暗之「心,所以,這個薰習很重要,墮外道也是根據生生世世所薰習的知見,而作知解。而自」以為已到可「休」止將「息」、安心立命之處,且「將」其視「為畢竟所歸」依、且「將」其視「為畢竟所歸」依、得永安「寧」之「地」;遂「自言」已「滿足無上菩提」,未得言得,未證言證,「大妄語」罪於焉「成」立。前八種「外道邪魔所感」有漏禪福之人其「業」報「終」了,必「墮無間」地「獄」。至於最後二境之墮於定性「聲聞、緣覺」者,則於無上菩提「不成增進」,永閉化城之中,不達寶所。「汝等」須「存」大悲救世之「心,秉」持「如來」覺地之「道,將此」辨魔「法門,於我滅」度之「後,傳示」於「末」法之「世,普令眾生覺了斯」中途成狂及退墮等十種差別之「義;無令」自心邪「見」妄見之「魔,自作沈」溺之障「孽,保綏」三昧行人「哀救」正修佛子,「消」除「息」滅諸顛倒分別見愛等「邪」見之「緣」,令障盡理現,俾「令其身心入」於「佛知」佛「見」之境界,「從」開「始」以迄於「成就」,中途皆「不遭歧路」阻隔。「如是」深奧微妙的五陰辨魔之「法門」,乃「先」前「過去世恆沙劫中」之「微塵」沙數「如來」,皆是「乘此」辨魔法門,而得破內外魔境,因而「心開」證悟,方「得無上道」。把筆放下來,看這裡,我們之所以把五十種陰魔詳盡的講解,最主要的,是因為末法時期的亂象特別的昌盛,末法時期的眾生,福報不夠,可憐、可悲,也很可愍!


      所以,我們把五十種陰魔,用比較詳盡的來解說。那麼,因為現在是講大綱,如果我們要講到五十種陰魔,再把它整理成VCD,或者是DVD,要三年後,要三年後才有辦法!為了讓佛弟子在剛剛看到我們《楞嚴經》的目次,就是大綱,就能夠受益,所以,我們願意花一點時間,來把五十種陰魔詳盡的講一遍。

      現在要灌輸非常重要的唯識學的觀念,諸位!你要全神貫注,注意聽師父在講什麼,這個八識和本性,到底怎麼個變化來的?

      要了解唯識的三能變。

      第一能變,就是把清淨本性一念不覺,化作第八意識,這個叫做第一能變,也就是動念,這個是非常微細的。第二能變,就是把第八意識化作第七意識,加一個我法二執,我執跟法執。第三能變就是前六識,從第七意識再延伸、輾轉,變化出來,就是第六意識,還有前五識。

      所以,它切割變成三個段落,三個段落,三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清淨自性一念不覺,就是變成第八意識,第一能變。第二能變,把第八意識執著為自我,我法二執變成第七意識,延伸下來,第七意識,第二能變就變成我法二執,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第三能變,再往下,就是第六意識。八,第八意識;第七意識第二能變;前六識就是第三能變,第七意識作為前六識的依靠。

      簡單講:第六意識依靠第七意識,所以,第七意識叫做意根。所以,第三能變就是前六識,意識,第六意識,然後,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意識再來就第八意識,第八意識就是第一能變,清淨自性一念不覺,生第八意識,第八意識;執著、一念不覺,第二能變就變成一種執著性,妄動、執著,變成第七意識(第二能變);第三能變就是前六識。好!在五十種陰魔裡面,我們說:行陰魔跟識陰魔,是這樣子一層一層的來斷、來進步,進趣於菩提。

      諸位!這是為了講解方便,所以,我們的觀念就認為說:第七意識,再來,接下去第八意識比較微細,諸位!話這樣講,是為了講解方便,在斷證的時候,我們不是這樣子,在斷證的時候,不是這樣子,不是說:第七意識斷完了,再來斷第八意識,這個觀念要徹底打破,它不是這樣子的。第八意識跟第七意識的關係,要弄得很清楚,在修證的過程當中,它是一直緊扣住在一起的,第七意識是牢執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就是在精神起作用的時候,加一個我執、一個法執。那麼,他一直到成佛,金剛地的時候,第七意識如果斷,第八意識同時就沒有,同時就沒有第八意識。

      這個我用二個來比喻,一個,譬如說:連體嬰,第七意識、第八意識,譬如說連體嬰,這連體嬰一出世就連在一起,七、八二識,無量億劫來,統統連在一起。好!如果有一天,經過了醫生把他切割了,這二個人同時自在,各人過各人的生活,同時沒有!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也是這樣子,當斷證到等覺的時候,一念生相無明,這個也是微細的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所產生的後果。並不是說:把第七意識全部斷完,再來斷第八意識,其實,不是這樣子;而是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一直相扣住,相扣住。譬如說:我的手是這樣子,這第七意識,第八意識,一放,就二個統統放,統統沒有。所以,只要第七意識斷盡的最後一念那一剎那,第八意識就轉成大圓鏡智,第八意識、第七意識已經不復存在。所以,當第七意識的微細法執斷盡的時候,第八意識叫做大圓鏡智;第七意識叫做平等性智;第六意識叫做妙觀察智;前五識叫做成所作智。為什麼?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環環相扣,那一剎那一斷掉,七、八識同時沒有;不是第七意識斷完,才斷第八意識。而第八意識本身並沒有執著,第八意識本身並沒有執著,沒有東西可以斷,它本來就是清淨自性,只是因為妄動,妄動是哪兒引起?是因為第七意識,是因為前面七識所引起的妄動。

      所以,我們要很清楚的,很清楚的,當等覺菩薩斷一念生相無明,這一念生相無明,就是最微細的法執,與生俱來的微細的法執。所以,只要一斷,七、八識同時轉,同時轉,同時不存在,但轉其名,不轉其體。但轉其名,就是只有轉這個名相,他的如來藏性沒有轉,本來就不生,本來就不滅,沒有東西可以轉,入於無所入,本來就存在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沒有轉來轉去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理解,七、八二識是牢不可破,永遠存在的,永遠存在的。一切動物、一切昆蟲、一切人類,他一出生,他就是一直執著我執;眼睛一看,就是什麼法統統執著──法執,包括學佛的人也是這樣子,所以,一直爭論不休‥‥‥所以,我們為了解說,才有色十種陰魔;受十種陰魔;想十種陰魔;行十種陰魔;識十種陰魔,色、受、想、行、識,這樣按照排列,是由粗往細,往細。那麼,前面三個比較容易了解;而後面這個行陰跟識陰,其實是環環相扣,環環相扣。為了解說,必須要排列順序;但是,在斷證的那一剎那,七八二識同時‥‥‥斷微細的生相無明的時候,七、八二識同時不存在,不是第七意識全部斷完,再斷第八意識,這樣聽得懂嗎?聽得懂!就像連體嬰連住了,七、八二識一割,連體嬰同時怎麼樣?同時自在。知道嗎?就沒有所謂第八意識;也沒有所謂第七意識;沒有所謂前六識,沒有了,就化作一念無上清淨圓滿的覺性,是這樣子的,唯識學應當理解一下。

      那麼,本性跟第八意識是什麼關係呢?是非一,也是非異,你講一個,也不對;講異,也是不對。清淨自性跟第八意識,你講一,不對,清淨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是不是?第八意識是一念不覺。你講異,也不對,若不同,第八意識不同於清淨自性,那麼,永遠不能成佛了,你怎麼修也不能成佛,因為它不同嘛!所以,清淨自性跟第八意識的關係,叫做非一非異。知道嗎?初能變是清淨自性化作第八意識,叫初能變。第二能變,是第八意識變成第七意識的我法二執。第三能變,就是第七意識再影現、變化出,輾轉變成前六識,叫做第三能變。

      識者,能變也,什麼叫做「識」?「識」就是會變,這個世間的特色就是會變。所以,你把它透視住,哪一個人背叛你,那很正常,因為他會變!這個人長得帥帥的,沒隔多久,糖尿病、洗腎,怎麼會變成這樣子,臉無血色呢?因為是變嘛,「識」就是會變嘛,這個就是會變的世間嘛,很正常的,好的會變壞;年輕的會變老;有錢的人會變窮;有時候,窮人就會變富有,你只要把這個世間搞清楚,因為它會變!所以,你只要盡力,盡己之力,竭己之心,你只要盡你的能力了,再來就看你的福報了。沒有盡力,不能講聽天命,沒有盡人力,不夠資格講聽天命。知道嗎?不能說渾渾噩噩、迷迷糊糊的過一生:隨緣啦!都沒有盡力,怎麼講隨緣呢?是不是?所以,要講盡人力,才講聽天命,因為冥冥當中有個定數。

      所以,我們唯識學稍微有一點點觀念,觀念,五十種陰魔,其實,還是來自於自心,但莫貪、莫住著即得。好了!因為我們要講到五十種陰魔,要三年後,所以,我們一定要提前,在這個《楞嚴經》大綱,就是目次,先把它很正確的瀏覽一遍,時間雖然是短,但是,能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



出處: 楞嚴經-11 (國語) -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影音專集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amitabha1117/3357416#ixzz1hEXZmncu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