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學習壞苦的方法論-益西彭措堪布
[打印本頁]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6-3-9 08:25
標題:
學習壞苦的方法論-益西彭措堪布
像學習無常、苦、空這一類的教法,我們常常容易有下面的這些偏差:
第一、簡單地記住了一個結論,就認為自己懂了、學會了。這些結論本來要借助道理觀察後,才證明其成立,才生起佛法的認識。
很多人都不要因,直接就說一個結果。如果記住了結論就等於學會了佛法,那麼佛法的結論並不多,比如“萬法都是緣起,所以是無自性”這一句很容易記住;“輪回周遍是苦”,也很容易記住。
這會犯自欺的毛病,自以為懂了,其實並沒有懂,內心沒有發生實際上的轉變。拿著諸佛菩薩的法語認為是自己的,這會障礙自己的聽聞、思維、修習。
第二、觀察不能具體落實。往往離開生活實際談一種抽象的理論。
這會導致沒有具體、鮮活的體驗。雖然理論上頭頭是道,但一落到自己當下的身心境界上,就不知道該怎樣觀察對應。不知道自己這個五蘊是怎樣苦的、怎樣空的、怎樣無常的。這個世界的人是怎樣苦的、怎樣空的、怎樣無常的。
第三、不知道觀察方面要反反復複地練習,才能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和心態
。
由於不去做基本功,導致對佛法不能以心深深地融會、契入。
第四、觀察不能準確定位
本來觀察應該嚴密、具體,應當明確觀察的對象是什麼,在哪一點上觀察,按哪幾步觀察。這些沒有定好,只是漫無章法、盲目雜亂地觀察,並不會成功。
世間的生活現象多如牛毛,每個現象又有方方面面的相狀,如果在觀察時分別心無規律地隨意移動,從東想到西,從南說到北,這樣隨便地跳動,不可能由觀察證明到所求證的結論。
下面再結合壞苦談談這些問題。
要由觀察引生結論
本來佛法的東西,像“一切有為法都是刹那性”、“一切有漏法都是苦性”等等,都是通貫一切有為法或有漏法的大公式、大共相,能證明一條,也非常了不起。
能在心中得出一條,也高出一切世間智慧。但這需要如理觀察才能得出。
如理觀察是因,這些佛法上的大結論是果
。
一般人容易犯自欺的毛病。什麼是自欺呢?自己本來一點沒觸及到的深廣佛法,因為聽過了好幾遍,心裡記住了,就認為懂了,這就是自欺。
我們和人交談時,說起來有一種感覺,似乎他都懂了,他是以一種通達佛法的姿態在說話。只聽到說:“這些很簡單,諸行無常嘛,就是有為法都是刹那無常的;輪回嘛,都是苦,我們應當發出離心;空性嘛,就是無自性……”仔細檢查起來,一個也不懂,心態和行為也沒見什麼轉變。這在學佛的心理上犯了自欺、不誠實的毛病。
一個佛法上的結論只有一句話,一種重要的原理方法的提示,也只有幾句話。我們很容易就記住了,但並不代表我們內心得到了這個結論經、掌握了這種原理方法。很多人犯自欺的錯誤,記住了就說懂了、掌握了,以這種自以為懂會障礙進一步的思維,後面的路會被完全截斷,導致很多年連最初步的修行也無法如量生起。
法本的話都是指示,尤其結論性的話,需要自己逐步地思維認定、修行求證
。
如果只是簡單地重複書本上的話,那答錄機最會重複,但不代表答錄機懂什麼道理,也不
可能產生真實的作用。一定要通過觀察努力地引生定解,直到能破除原有的觀念,出現新的行為方向為止。
生起定解後,還要安住在定解中串習,才能扭轉原有的顛倒心態。
釋迦佛的教法是經得起考驗的,你可以不斷地去觀察,越觀察,道理越明晰;越觀察,越對法生信心。
觀察要具體化
觀察必須結合生活實際來做,離開了觀察生活,不會再有其它觀察方式
。
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所見所聞的生活現象和歷史上的故事,在這些材料上展開觀察,看看能否印合上佛法的道理。經過審思明辨而生起的智慧,會像眼目一樣指導我們的行為。
事與理是不能脫開的。所謂的理,是原本在生活現象中存在的原理、法則。
所以,一定要在生活現象上來印證佛法。生活現象是我們最重要的觀察之處,佛法就在那裡,就看有沒有智慧發現。正確地見,就是正見;顛倒地見,就是邪見。
這些具體的生活,由於是曾經發生的事實,是經驗過的現象,因此可以對應它來衡量前因後果、相狀作用,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尤其是親身經歷、見聞的事件,內心有親身感受,一旦觀察認證了,就會認同,生起堅定的信解。
總之,憑空是生不起佛法認識的。學習壞苦,要用心去觀察生活中各類快樂的苦性。要非常如實地看到:是這樣生起樂受的,是這樣貪著的,變壞時是這樣引發痛苦的。這就是在運用思維印合壞苦的法義。如果能夠一一地觀察到,就會深信這是真理,無可否認。一條上證明到了,又一條上也證明到了,輾轉地觀察,完全與真理吻合,就一點點地從心裡對法生信。這樣生起的就是不可奪的勝解,在此基礎上就能掃除顛倒的見解、心態和行為。佛法稱地前凡夫修學的地位為勝解行地,因為這時的一切修行都是由勝解把握心來行持,所以叫做勝解行地。
現在,大家生活在一派享樂的環境裡,每天看到鱗次櫛比、高聳入雲的大廈,大街上跑著一輛比一輛高檔的轎車,來來往往的是時髦的俊男美女,超市里商品琳琅滿目,各種娛樂層出不窮……,一切都以很美好、很溫馨的形象呈現在眼前。一般人不明事理,會覺得生活真的很美好。注意!這樣的想法就是四顛倒中的樂顛倒。
因為我們從沒有觀察到“樂後是苦”的事實,才導致我們行為的邏輯如此簡單:既然快樂,就應該享有。因此,我們身處在天堂般的都市里,都全副身心地投入,夢想大幹一場,心情享受一番。是這麼顛倒的衝動。
現在要遏制它,必須生起對治的力量。這又需要在觀念上取得完全的轉變,要生起非常深刻的壞苦觀念。每當快樂的境界現前時,內心有深刻的壞苦觀念,就能立刻起作用。這時候,心中有很強的正念力,能作意眼前的快樂是壞苦,貪著它只會帶來痛苦,由此就能有效地止住享樂執著,否則比登天還難。因為面對的是層出不窮、一個比一個更具誘惑力的五欲快樂,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門頭,快樂的魔咒不停地鼓動人心,全身陷在快樂假相的包圍中,有幾個人能超越呢?幾乎全軍覆沒。
但觀念要從根本上轉變並不容易,必須經過一段艱苦的觀察修。注意,這是指深刻的觀念轉變,並非表面、浮淺地一點兒知道,是在觀念上真正翻了身。好比一根毒樹,不是只在枝頭上摘掉些葉子,那是起不到作用的。每個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檢視自己意識深層裡究竟有沒有壞苦的觀念。
問:怎樣才能使觀念從根本上轉變,而不只是簡單地瞭解呢?
這就要有觀察上的具體練習,要對種種快樂現象做扎實到位的觀察。每一次要衡量到此種樂的後面必定有苦相連,沒有衡量到,就不停止、不放棄。
就像做幾何題,要完全證到了才停止一樣。能按這樣操作,經過多次觀察,“快樂是壞苦”的觀念就會形成。
開始時,也會東摸西碰,始終定不准它的體相、因果關係、心理狀態等等,這也很自然,因為我們的心處理現象的資訊有一個過程,資訊是多方面的,一時很難把握準確:到底從哪一點入手,到底在哪個側面觀察。但只要堅持觀察,最終會準確地衡量到位,這時會在心中明確現出緣起上的法則,法本上的內容開始在心中呈現。之後,再擴展開來,往其它現象推究,一一都是如此。
有時候,心裡忽然抓到某些線索,得到一些靈感,但不是很明確、很肯定。等到沿著線索,細緻地一一對應,就會非常確定、落實下來。這時信心會加強,理解會更深刻,一旦量上達到了,理解會越來越穩固,最終壞苦觀念會深深地刻在心裡。再碰到快樂的現象時,就能提得起,用得上。
像我們一般人,佛法的認識是不容易從心中得到的。像《廣論•中士道》引用《瑜伽師地論》,教授怎樣不讓自心在三種受中成為三毒之因,其中對樂受,應觀是苦,滅除貪欲。這一點,直到經過了一定量的思維之後,才懂得它的內涵。懂得一點,就很尊重諸佛菩薩的言教,最後確實會相信,這是初學者的一條路——一定要生起壞苦的觀念,一定要清楚地衡量到“有漏樂的後面有苦相連。”
從觀察的過程中產生力量
這裡,力量有兩種,一、心中定解的力量;二、觀察自身的力量(觀察練多了,觀察的能力就很強,這是由等流作用決定的)。
力量要從實戰中練出來。就像打拳,只看拳譜是學不會的,必須通過實戰來體會。只要勤於實踐,善於觀察,拳譜裡的一套東西自自然然就會打出來,一步步的功夫境界都可以達到。而且,拳的力量是漸漸打出來的,不必要管其它,一門心思地去練,力量自己就會形成起來。一般人容易犯“眼高手低”的毛病,當然,就那麼幾招,沒什麼難懂的,但不去練習,始終也打不出來。
學習佛法也要反反復複地練,不是用手腳去練,不是用口去練,是用心去練。這個練,很大一部分是屬於觀察。
觀察的力量只在實際觀察的過程中產生,按照佛法的理則正確地做觀察,觀察力就會生起來。一般人不肯低處做死功夫,認為簡單、容易,在心理上首先犯了“輕法”的大病,導致練不出觀察的力量、引生不出定解的力量。
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是扎扎實實地做基本功,就像小學學四則運算,學會了是很簡單,但沒有當時一道題一道題地去做,能學會嗎?每當學習一個新的運算法則時,都要練習幾十、幾百遍的習題,才能真正掌握。
原因很簡單,因為以前我們的心從沒有觸摸過這些運算法則,它需要用自己的心實際地運轉幾十次,才能記得住,才能按照那套程式去運轉。話又說回來,就那麼幾個法則,練熟了,就能運用自如,拿它來解決各種問題。所以,要記住:通過實際操練才能掌握,老師只能起指導的作用。
有些學生只在上課時聽老師講,下課後書本就扔在一邊,去玩其它的,一遇到考試,就打零分。他沒有自己動手用過那些公式,根本不知道怎麼運用,所以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老師講的並沒有錯誤,但這只是老師心裡的東西,自己不按要求去練習,只是耳朵聽一聽,根本不知道如何動手、怎麼按步驟來解決。所以學了很多,卻沒有成為自己內心實實在在能起效用的東西。
同樣,我們聽了“有漏樂是壞苦”這條公式和以理證成的方法後,緊接著,就要自己獨立開動思維,做大量的觀察,以求達到透徹決定。不然,在面對實際境界時,就不可能生起敏銳的觀察智慧,而看破、放下。既不知道眼前的樂受是怎麼生起的,也不知道快樂時自己是怎樣的心態,更不知道快樂過後有什麼事發生,一切都糊裡糊塗。
全知麥彭仁波切對於壞苦的指點只有幾句話,如果考問你:真的學會了嗎?真的學好了嗎?你作何回答呢?只有那麼簡單的幾點,為什麼一到紅塵裡面,全都糊塗了呢?有幾個人真正知道快樂是苦呢?
問:為什麼會成這樣的狀態?
答:因為我們的非理作意已經串習過億萬次了,所以不必勤作就覺得五欲快樂“那個很好”、“這個我要”,這套程式是非常任運地在運行的。
面對五欲快樂,串習上有兩個方向。顛倒的方向:認為這是很好的快樂,由此發動心立即奔撲上去;不顛倒的方向:認為這個樂後面有苦,由此遮止心貪求。作用機制是一樣的,方向卻一正一反。
我們沒有在具體的快樂現象上觀察它和苦相連,沒有通過大量的觀察來引生深刻的定解,又沒有反復不斷地作意“樂是苦”。所以,在碰到境界時,根本不能有力地提起“樂是苦”的正念,正念尚提不起,怎麼能遮止貪欲現行呢?總之,我們沒有好好學“壞苦”,所以就得不到受用。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