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阿彌陀佛破瓦法導論(節錄)-夏壩仁波切
[打印本頁]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5-11-26 08:40
標題:
阿彌陀佛破瓦法導論(節錄)-夏壩仁波切
一、破瓦法修法概要
1.
往生之理
在第四世班禪洛桑卻吉堅贊所著的《甚深道上師供養儀軌》中有這樣四句偈頌:
假使臨命終時未入道,強令正覺上師遷識法,
清淨五力合和之教授,往生清淨刹土求加持。
是說假使我等凡夫,於臨終前,未能生起菩提心進入資糧道,未能通過道次第的修持進入永斷惡趣之門的大乘加行道忍位,祈請諸佛菩薩加持於我,令我等生起正覺,集中於上師遷識法
(
頗瓦法
)
,以清靜五力和合之教授的修持,強行將神識遷入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從而往生西方佛國。
我今天要傳授的頗瓦法,正是令未入道者臨終時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最殊勝、最適用的方便法門,欲修頗瓦法者,首先要對此法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其一,確信修持頗瓦法能夠在臨終時將神識遷往西方極樂世界。
其二,決不因修此法放棄修學其他大乘佛法,放棄發菩提心、修無上道以及積累福德智慧資糧。
我之所以如此強調,是因為目前在我們學佛人之中存在兩種非常突出的問題:
一、是堅定不移地念“阿彌陀佛”洪名,誦《無量壽經》,及修頗瓦法等,但除此之外不去積累廣大的福德智慧資糧,更不去發無上菩提的大願、修菩薩的廣大行。因為他們認為,只須念佛修頗瓦法等便能往生西方極樂佛國,不須再修學其他法門,這種錯誤見解導致其唯念佛或修頗瓦法,而不去修持出離心、菩提心和清淨見,行持菩薩廣大行等。且強調說自己無法即身成佛,有的說年事已高,無暇修其他的法,還是以念佛或修頗瓦法為要。
二、對念誦阿彌陀佛名號、誦《無量壽經》及修頗瓦法等淨土法門沒有信心,只是一心修菩提心,行廣大菩薩行。此等人認為既然僅靠念佛號、修頗瓦法不能保證臨終必定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所以還不如穩穩當當地修習菩提心,行廣大菩薩行。然而欲真實生起菩提心進入菩薩道,需勤修廣大菩薩行以積攢福德智慧資糧,但要做如此廣大的事業,又擔心時間不充足。須知一生修習菩提心,未必能入菩薩之數,即使進入資糧道,亦不能永斷惡趣,唯有進入大乘五道之加行道忍位後,才能永閉三惡趣之門,如此一來,臨終時便不能保證自己有足夠的能力不墮三惡道。
上述兩種想法都不圓滿。我們應精進地修菩提心、行菩薩廣大行,力爭此生能進入見道位或至少進入加行道忍位,這樣永不墮三惡趣的堅固之道。同時亦不應捨棄念誦佛號、修持頗瓦法等淨土方便法門,以便在今生因種種業力所阻,未能得入堅固道的情況下,於臨終時以遷識法往生西方極樂佛國。
“假使臨命終時未入道”中之“假使”是指我等活著的時候便從依止善知識起精進修學,然而終究未能臻至止觀雙運之意。進一步詮釋,便是我們必須以畢生之精力,依道次第努力修學:從依止善知識,到修暇滿人身大義難得,至共下士道所修之死無常、三惡趣苦,皈依三寶、思維業果,繼入共中士道思維六道輪回過患及解脫功德,再修上士道之知母至增上意樂,最終生起菩提心,乃至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蜜多等菩薩廣大行。然而,于此行道中,我們無法保證今生就能趣入堅固道,因此,同時要修頗瓦法以防止來世墮入惡趣。
為證得佛陀之無上菩提果位,我等須精進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但若僅以頗瓦法往生西方極樂佛國,是否也需要積集福德、智慧二資糧呢?對此,便需先從佛法之基礎——因果業報之理談起。
因果業報之理含攝四種法則:
一、業果決定;二、業果增長;三、未作業不受報;四、已作業不失壞。業果決定——“造作何等業,即生何等果
”,這條法則決定了惡因唯得苦報,不可能招感絲毫的樂果;唯有善因方能招感樂果,絕不會感得苦報。無因,則不可能感果。因緣一旦具足,亦絕不會沒有果報產生。因此,我們必須承認,往生西方極樂佛國必須具足殊勝的善因緣,因緣不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有可能。如果我們連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最基本的因果道理都不認同,又何談什麼佛法或自詡為佛教徒呢?
依佛經中所說,往生西方極樂佛國要具備三方面因緣:
一、往生極樂淨土的意願;二、往生極樂淨土的資格;三、往生極樂淨土的能力。
一、要有往生西方極樂佛國的意願。
發起這個意願的前提和基礎是出離心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言:“修已於輪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於六道輪回中的一切苦、樂,已不產生絲毫貪欲和執著,而願悉皆捨棄,一心只欲出離世間,此心便是出離心。出離心的因是什麼?了知死無常、三惡道苦,了知六道輪回的三苦、六苦和八苦……最終,了知六道輪回苦的體性,由此對六道輪回產生厭離之心,繼而生起一心希求往生西方極樂佛國的出離心,此乃絕對不可或缺的,所以,我們必須具備出離心。單純欲到達西方極樂佛國的心,未必是真正的出離六道輪回之心,可以說是相似的出離心。因為一旦到達西方極樂佛國之後,此身定會脫離輪回證得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這種在出離心基礎上欲往生西方極樂佛國之心,便是前去極樂淨土之意願。
二、具備往生西方極樂佛國的資格。到達西方極樂佛國者,未必均為大乘佛子——聲聞、緣覺阿羅漢亦有很多。但在《觀無量壽經》與《無量壽經》中,對往生彼國的殊勝弟子都有個共同的要求,即一定要發菩提心。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與《觀無量壽經》是大乘法門。修大乘法者,必須是大乘人。小乘人不可能修大乘法,因為一旦修大乘法門,便不再是小乘人。作為大乘人的首要前提,就是發菩提心。何時生起了真實無偽的菩提心,何時便成為大乘人,因此,能得以到達西方極樂佛國者,一定是發起菩提心之人。另一個方面:小乘的聲聞、緣覺中得果位者,往生西方極樂佛國也是可以的。但普通凡夫去往西方極樂佛國,則必須發起菩提心。這是極其重要的。
三、有去往西方極樂佛國的能力。
即使有了往生彼國的資格,但若沒有廣大的福德智慧資糧,是不可能到達西方極樂佛國的。比如,你雖已獲得去往美國之簽證,具備去彼國的資格,但因無力購買機票,仍無法成行。
也許有人說:沒有關係!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只要我們一心祈求阿彌陀佛加持,由其深廣的願力、加持力一定能令我們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佛國。
帶業往生是可以的,但我們還必須知道,沒有廣大的福德、智慧資糧是不行的,特別是若期望惡業產生善果更是絕對不可能的。
此處,應對“帶業”善加理解。帶業,即業障未消盡之意,一切業障消盡就成佛了,如果你已經成佛,還有前去西方極樂佛國的必要嗎?自然沒必要,既然未成佛,就還是業障尚未消盡的凡夫或聖者。往生西方極樂佛國者,一定是帶業往生,區別只不過是業力多一些還是少一些罷了。因此,絕不可以將“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佛國”作為不積極行持菩薩廣大行、積聚福德智慧資糧的理由,相反,更應該積聚福德、智慧資糧、修菩薩廣大行才是。
《阿彌陀經》中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此經明確指出缺少善根、福德、因緣不得往生西方極樂佛國。然而,很多修學淨土的人並不重視這句話,而是更喜好下面這句經文:“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對此句人們異常熟悉。可對於“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卻視而不見。既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西方極樂世界佛國,那麼就必須積累廣大的善根、福德、因緣,方能往生西方極樂佛國。這是毋庸置疑的。
如何積累廣大的善根福德?唯有修菩提心,通過修持菩薩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蜜等,方可聚集廣大的福德、智慧善根因緣。因此,我們必須修持菩薩六波羅蜜多及其他的廣大行,若在此基礎上執持名號,修持遷識法,則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佛國。另外,為了抵達西方極樂佛國,我們還應修三福,在《觀無量壽經》中說:“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另外,《無量壽經》中說:“佛語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此中“十念”指十種心,在《寶積經》裡有關於十種心的解釋。其中,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
“
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
”。即大慈心。愛一切眾生如愛一子,願一切眾生悉得安樂。
“
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
”。即大悲心,願一切眾生遠離損惱的大悲心。
“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即正法久住心,為利有情願正法久住,並且不惜付出生命而守護的心。
“
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即於一切法能夠遠離一切執著的聖人心。
“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
”。即對一切利養恭敬均無貪心,內心遠離一切貪欲的清淨之心。
“
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
”。此為菩提心。將利益一切有情視為最終目的;以及為此而尋求無上菩提。對此時時刻刻永不忘失。
“
七者與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即對一切眾生起大慈大悲,以及尊重恭敬之心。
“
八者不著世論於菩薩分生決定心
”。對一切世間的榮華富貴不產生任何執著。以決定心希求菩薩三十七分法之心。
“
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
”。所修善根均無雜染。即無執著的雜染,也無貪嗔癡的雜染。
“
十者於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
”。對一切如來不起諸相,不起諸相中生隨念之心。
以上所述,簡而言之,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清淨見的內容。圍繞此三個內容,可概括為兩方面:一是發菩提心,二是行菩薩廣大行。
2.
頗瓦法與誦佛名號之差別
在傳授頗瓦法之前,我先講授一下,念誦佛號與修頗瓦法之間的區別所在。
這是非常重要的,所有念誦佛號的功德,以及所作的一切善行、所集的一切福德、智慧資糧,最後都歸攝在前面所引經文的最後一句“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上,這樣的理解會不會有所偏頗?不,完全不會。因為來世去往何處,全看我們臨終時的心態。
善的心態轉生善道,惡的心態墮入惡趣,這是因果緣起規律所決定的,要想往生西方淨土,則必須如《阿彌陀經》中所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而在臨終時是否能夠生起善念或心不顛倒,關鍵在於平時的修持,若在臨終時,能夠生起無顛倒之心,並能夠念誦佛號,才得其功用。阿彌陀佛、八大菩薩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固然毋庸置疑,但臨終之時,如若不能生起無顛倒的信心,阿彌陀佛、八大菩薩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也無可奈何。所以,認識這一點極為重要。
而頗瓦法這一淨土法門,卻有所不同,它是一種比較主動的方法。與持佛號祈請阿彌陀佛臨終時現身接引有所不同,頗瓦法是通過迎請阿彌陀佛和八大菩薩,將自己的神識直接送往西方極樂佛國的一種修法,其殊勝之處就在於遷識往生。
然而此法也有一個缺陷,就是在意外橫死或暴病而死的情況下是不適用的。如遇車禍而死這種方法是用不上的,因為連去思維都來不及;暴病而死時,由於巨大的痛苦恐怕也很難生起觀想,也不適用。
因此,我們必須要做好兩手準備:既要修“頗瓦法”,又要勤修菩薩廣大行,修出離心、菩提心和清淨見。兩者均不可偏廢。將頗瓦法與菩薩廣大行有機地結合,方可有更大的把握。
3.
聞思修結合之修持
修頗瓦法,如果能在修大乘菩提心的基礎之上修持便是非常之殊勝。
同時對經論的聞思也不能偏費,有許多信眾,持有一些無論對佛法抑或對自身修行都不利的種種想法。比如有人大肆宣揚,學習大量經論毫無用處,一心念佛或念咒即可;又有人認為,聞思僅是浪費時間,不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還有人雖不認為聞思無用,卻認為自己年事已高、無力聞思,不如趁早多念咒、念阿彌陀佛、多修法——此是將修法與聞思拆分開,是不對的。
其實,在閱讀每一本如法的書時,實際便是在修法。而且,此種修法比念咒、念佛號、念六字真言,更加有用。因為你的內心在看書的過程中,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而你念咒之時,一邊念咒、一邊在想:某人對我有偏見,某人對我如何態度惡劣,某人我該以何種手段去報復等等,本來念咒的加持力極強,可如此一來,念咒、念佛的加持力便消失殆盡。念咒也好、念佛號也罷,其中有一個至關重要並且絕不能忽視的問題,即《阿彌陀經》中所說的“一心不亂”。
倘若你的心早就亂了,念佛念咒還能有效果嗎?不能。而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一心不亂?當你得到了九住心後即一禪以上禪定之際,才可以真正地避免一切掉舉、沉沒之心,達到一心不亂。在此之前,真正要做到一心不亂,是非常困難的。另外,經中所說:“一心不亂”。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集中注意力,不胡思亂想之意,“一心”是禪定之意,即禪定中的不動搖之心;“不亂”,是不起任何掉舉、沉沒之心。
人心經常起伏不定。起信心的時候,淚流滿面,激動和感激之情簡直難以言表。但煩惱一起,他人怎樣勸說都是枉然。有時執迷不悟,難以自拔,過一段時間,又會恢復正常。總是好好壞壞,壞壞好好——這是自然規則。另外,千萬不要讓自己對任何一件事,產生執著而無力自拔。一定不要!在自己的一生中,要努力守護自己的身、守護自己的口、守護自己的意,不令其趣入惡行,盡可能引向善行,這不僅是一天或者兩天,而是需要漫長的歲月。所以,我們一定要恒時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守護自己的身——不殺生、偷盜、邪淫,守護自己的口——不妄語、惡口、綺語、兩舌,守護自己的意——不生貪心、嗔心、邪見。這是極其重要的。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12-17 19:53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