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佛学问题解答]佛学问题解答系列06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11-12 08:16
標題:
[佛学问题解答]佛学问题解答系列06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佛学问题解答]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06
问:因果关系是什么?
答:「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灭;反之,不造作业因,也不会得到其相应的结果。由此可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不虚弃,果不浪得。前因后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循环不断。一因产生果,其果遇缘又成因,其因遇缘又成果。这种因果关系,永远是前无尽头,后无终止,即果也是因,即因也是果,相续交替互为因果。因果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并不是佛教的规定或发明,只不过是佛陀把它揭示出来而已。
问:何谓三世因果?
答:「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今生所受的善恶果报,都是自己前世所种的业因;即使是远在百千劫前种的业因,也不会自行消失,一旦现在因缘成熟,就会自食其果。「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问:何为现世报应?生报、后报又是什么?
答:现世报应,就是现在做的善事、恶事,今世即受到福报或恶报。生报,是今生做善恶,来世受福报、苦报。后报的迟早,则是取决于因缘何时成熟。但只要种下业因,一定受果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问:什么叫修行?
答: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我们的想法、看法错误,就是心里的观念不当,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所以简单的说,真心正错误的行为就是修行。
问:什么叫学佛?
答:佛法的修学,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发心要真诚,真诚就是菩提心;发心要真实,真实就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发心以后认真修行,学佛修行绝对不只是在佛菩萨像前念经、祷告、礼拜,更重要的是真正能做到身、口、意三业清净,正确而没有过失。拜佛、念经是形式上的修行,真正学佛要学菩萨,菩萨修行是在红尘中修,万马奔腾,一心不乱,最终达到最高标准。
由于我们的错误很多,但自己并不知道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他们所教导我们的,实际上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言行、处世待人接物。学生们把它记录下来,就变成生活的规律,在佛教称为戒律,在儒家称为礼。学生记录下来给我们参考的是圣贤的生活行为,他们的生活是正常的,我们的生活不正常;他们的思想是正确的,我们的思想是错误的。处处向他们学习,这就是学佛。
问:把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是谁?
答: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汉朝,非正式传入的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续传过来。正式是指国家派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最初的两位法师,是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两位法师把佛教的法器、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为中国朝野所接受。
问: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哪个寺?
答:中国佛教第一间佛寺,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洛阳当时是国都,所以国家把从西域迎来的高僧竺法兰、迦叶摩腾,安排在鸿卢寺招待。「寺」是汉朝政府办事的机构,皇帝直接管的有九个寺,寺的领导者叫卿,称为公卿。鸿卢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所以迎请来的大德高僧由鸿卢寺接待。后来想把两位师父常久的留在中国,鸿卢寺属于外事机构不能长久作招待所,为此皇帝下令从原来九个寺又增加一个,为十个寺,这个寺就是佛寺。
问:中国的第一寺为何称白马寺?
答:在两千多年前,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当时从西域请来的高僧所带的佛经、佛像等法宝,是由一匹白马驮载而来的,为了不忘记白马的功劳,中国古代的大德们把这第一寺定为白马寺,作为纪念。从这点表明,中国古人心地非常厚道,就连畜生做有意义的事,都不埋没,要让后人不忘记牠的功劳。
问:所有的经典都是佛说的吗?
答:经这个字是通题,凡是佛教教科书都用经字做为总题目。经不全是佛说的,因为佛是开放、自由民主的,这一点与其它宗教不一样,其它宗教只有教主的话才能称经。而佛教的经有佛说的、佛的学生说的、仙人说的、天人说的、变化人说的,但是有一个共通的原则,只要所说的义理与佛所说的意义相同,在佛教里面都承认它是经。如果所说的不是事实真相,与佛说的意思不一样就不能称为经。
问:什么叫经?
答:中国古人称最好的书本为经,这是对好的书本极其尊重的意思。古代的法师,常用贯、摄、常、法四个字加以解释。
「贯」是将它的语言文字有条理、有层次,一点不乱,从头到尾都能贯穿。「摄」是它能够摄受人心,让接触者的心与义理融会贯通,自然欣乐欲罢不能,犹如磁石吸铁一般,经典有这个能力。我们看一般的报纸,看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因为它没有摄受人心的能力。可是佛经无论看几遍都看不厌,而且愈看愈欢喜,也愈能体会佛所要传达的讯息。这是经典摄受人心的能力。
「常」是经典里面的道理与修行方法永远不会改变,无论是在什么时代、在怎样的环境,它都是正确的,都是对有缘接触的众生有利益的。「法」是法则,无论在什么处所、什么年代,任何人依照这个法则修学,决定可以成就。所以,凡是能够达到以上四种标准的书,都称之为经。
根据《杂阿毘昙心论》记载,经典有五种涵义:
(1)、出生,能出生一切诸法。经典能产生一切解脱的方法,使人的生命绽放出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光明,引导你走向正确的人生,包括现在的幸福。
(2)、涌泉,经典义味无尽,就像泉水滚滚不断涌出。所以只要能好好的研究佛法,经中具足有无量无边的智慧,能如泉水般涌上你的心里。
(3)、显示,是指经典可以显示出一切的义理。
(4)、绳墨,绳墨是辨别曲直的工具,木工用墨绳一拉、一弹,就能绘出一条笔直的黑线,顺着黑线裁剪木料便正确又笔直。经典同样有这种功用,能使亲近的人舍离邪恶、趋向正途。
(5)、结鬘,把一朶朶的花用线穿起来就是花鬘;同样的,经典可以将义理连贯起来使不散失。
问:什么是般若?
答:般若译成中文是甚妙的智能,古代圣贤对语言翻译非常认真,所以经典中有些字词的涵义太多,中文无法完整的表达出它的涵义时,便保留梵文原来的发音,般若就是译音不译字。这个音读「班若」是不正确的,古时候读做般若(BO RUO)。般若波罗密是智慧,这不是一般的知解,而是对于内在的感官、外在的世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也不迷惑,是一种觉悟的慧观。
问:什么是「波罗蜜多」?
答:波罗译成中文是彼岸,蜜多译为到;所以波罗蜜多译成中文有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度等涵义。
(1)、事究竟,以这名词显示菩萨是大行者,菩萨的大行能究竟一切自度化他的利生事业,故名事究竟。
(2)、到彼岸,乘此大行能由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故名到彼岸。
(3)、度无极,因此大行能深入广大的度诸法,故名度无极。
问:什么是三宝?
答: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合称为三宝。十方一切已经成佛的佛,是佛宝。佛所教导的世出世间的道理、修行的方法,是法宝。遵循佛教导的方法修行的人,是僧宝。依据《法华经?方便品》曰:「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这是佛在世时三宝初成立的情况。
问:什么是僧?
答:僧是僧伽的略称,中文译为和、众。四个出家人在一起和合学习,这团体就可以称为僧团。《大智度论》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一一树不名为林,除一一树亦无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
问: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人的专称吗?
答:是的!比丘,是指已授具足戒的出家男众。比丘尼,是指已授具足戒的出家女众。式差摩那尼,是指已授式差摩那尼戒的出家女众。沙弥,是指已授沙弥戒的出家男众。沙弥尼,是指已授沙弥尼戒的出家女众。这些都是出家人的专称,依出家后所授的戒而得名。
问:什么是住持三宝?
答:「住持」是形相上护持三宝,形式上寺院、庵堂、佛像、经典、出家人代表的就是住持三宝。住持虽然是形相,但如没有这种形相佛法就不能利益广大众生。佛不在世时,佛菩萨形相就是佛宝,看到佛像就想到佛、想到「觉」。见到经典就想到「法」,想到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就想到「净」,净而不染。
问:什么是正法、像法、末法?
答:佛虽然已不在这世间了,但是佛的法运还没有结束。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从佛入灭算起,佛灭度第一个一千年是「正法」;第二个一千年是「像法」;第三个一千年以后,共有一万年的时间叫「末法」。现在是属于末法时期的第一个一千年,往后还有九千年。
问:什么样的人称为居士?
答:居士在印度指优婆塞、优婆夷,其意思是清信男、清信女,或近善男、近善女,是指在家的修行者。因很多修学佛法的人,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不能出家,所以受持三皈依后,在家里按照佛陀的教诲修行,这样的人就称为居士。
问:什么是自性三宝?
答: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自性三宝。皈依是三自皈,皈依自性三宝,是指内心的觉、正、净。表现在日常生活、处世待人接物上,属行为上的三宝,如六根接触六尘时,确实做到不迷惑是自性觉,没有邪思是自性正,没有污染是自性清净。如转成行为上的三宝就是三自皈。所以自性三宝,是学佛者真正的依靠与皈依处。
问:什么是六根与六尘?
答:六根是指六种认识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它是接触六尘的六种认识机能。六尘是色、香、味、触、法。此中色、声、香、味、触,是具体的物质。其相应的认识机能分别是眼、耳、鼻、舌、身。而法可以是具体的物质性的,也可以是抽象的非物质性的,以及抽象的非物质性的,例如概念,这是意识的认识对象。
一般而言,凡是可以感触以至思想的,都可以是法,而为意识所认识,故意识的对象最为广泛。
问:什么是三途八难?
答:三途,是指畜生、饿鬼、地狱三道。众生作坏事,就会堕入这三途,受苦的果报。地狱是火途,饿鬼是刀途,畜生是血途。
八难,又称为八无暇,是指八种没有机会听闻佛法的障难。
一、是地狱;二、是饿鬼;三、是畜生;四、是北俱卢洲,北俱卢州人的寿命千岁,暨不短命也不生病,由于太享福了故不能接受佛法;
五、是四空天,又称为长寿天,由于长寿且安稳享乐,没有佛菩萨弘法,即使佛在人间说法时曾下来听法,但很快就因过多的享乐而忘记;
六、是盲聋喑哑者,盲人没办法看经,聋人无法听经,哑者有疑问不能问,这都是修学佛法的障碍;
七、是世智辩聪,自以为聪明智慧,自以为佛菩萨不如他,不能接受佛法;
八、是佛前佛后,出生在前一尊佛已入涅槃、法灭,与后一尊佛未出世之前,二佛中间的空档没有机会信佛闻法。
问:什么是五体投地?
答:五体投地,又称五轮着地,即两臂、两膝与头着地礼拜,这是最尊敬的礼方式。
问:什么是五乘佛法?
答:可以运载人到果地的教法,名为乘。在佛的教义中大致可分为五种层次,包括:
一、人乘,乘五戒之行法,而生于人间者。
二、天乘,乘十善之行法,而生于天上者。
三、声闻乘,乘四谛之行法,而到达阿罗汉果者。
四、缘觉乘,乘十二因缘之行法,而证辟支佛果者。
五、菩萨乘,乘六度之行法,而到于佛果者。
五乘佛法每一个阶层,所修的行法都不一样,但是有一个不变的原理,凡是利益众生的事业,就是善业;凡是利益自己的事业,就是恶业。佛法和世间法的目的不一样,佛法的目的是要成佛,而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却轮回在六道里,是因为自私自利的心太重。佛是觉悟而没有我执的,如果有自私自利就不能超越三界、十法界,有我执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
问:什么叫安居?
答:佛在世时制定,每年四月十六日到七月十五日,这三个月期间出家人不外出,集中于一处专心修行。这段时期的修行称为结夏安居,一般简称安居。
问:三藏法师是什么意思?
答:三藏是经、律、论的合称。藏,是指一切佛教的文书、教义的储藏之意,梵文的意思是筐、篮或笼,故举凡佛教一切圣典,都是藏。这些圣典通常分成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故称为三藏。对于通晓经、律、论的僧人,则尊称为三藏法师。如玄奘法师是唐朝时期的和尚,精通经、律、论,故被后人尊称为唐三藏。
问:什么是魔怨?什么是魔?
答:魔怨是指烦恼,佛在《八大人觉经》里有提到四种烦恼,也就是四种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魔是折磨,怨是犯害,所以必须要认清楚、要精进,你的精神、时间都集中在道业上,魔怨虽多,没有空隙它进不来,由此可知魔怨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源于自心,自己折磨自己。
大小乘经论佛说的很多,「十善厚友,十恶冤家」,如果起心动念落在十恶业,是自己做自己的魔怨。所谓的魔,就是人的自心之魔,自己折磨自己。
问:学佛应该如何下功夫?
答:学佛要下功夫修行,一般人会想到多礼拜、高声念佛、大把的烧香供养,然而这些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学佛想要真下功夫,在于换心。心如何换呢?就是改变念头,过去起心动念总是以我为主,把我排在第一;现在起心动念是为他人,不是为我。就是转一个念头,不是为我个人,而是为一切众生着想,起心动念不为自己,从这里下手才是真正下功夫学佛。
问:四弘誓愿是什么?应如何理解?
答:四弘誓愿是:1、众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
第一条是教我们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第二条是教我们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而烦恼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无明烦恼要破几分,才能进入
第三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如果学佛一开始就广学多闻,那是颠倒了;所以用尽心思精力,到后来一事无成,这是没听从佛陀的教诲。
第四条「佛道无上誓愿成」,善财童子最后一参,参访普贤菩萨请问佛道如何成就?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成就无上道。这清楚明白的告诉我们,学佛一定要依教奉行,精进无间,才能得自在。
问:佛学为何称之为内学?
答:自古至今,发心学佛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有成就的人不多,为什么学习到最后都落空了呢?其主要原因是不知道佛是什么,对于佛真正的意义不了解。佛在经论里说得很清楚,佛是我们自己的自性。经论里说「当人自性」,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在世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的,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是我们的自性,所以佛学称之为内学。如果心外求法,就称为外道。学佛者有这种认识是很重要的,我们不是跟别人学,而是向自性里面学。
问:为何要替亡者超度?
答:在我们这个时代,为亡灵超度在佛门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以前佛教是教活人的,现在的佛教大多数是为度死人的,所以社会上一般人认为佛教是迷信,是低级的宗教,极力排斥。然而佛教确实不是为亡人超度的,这只要详细阅读大小乘经典,不难明白。在经论中,世尊当年在世没有这种事情,而佛教传到中国早期也没有发现这种记载,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事情发生?又为什么会演变成今天这种状况?这种超度事情的起源,应该源于唐明皇的时代。唐明皇因为宠爱杨贵妃,引起朝野的不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这个动乱几乎危及了整个国家,当时得力于大将郭子仪把这动乱给平定了。在这场动乱中,死伤的军民很多,所以在平定动乱之后,朝廷在每个主要战场建立一间寺庙,这寺称为开元寺,因为唐明皇时代的年号叫开元,用开元做寺庙名称,请高僧大德诵经拜忏,追悼死难的军民。换言之,这是国家举办的大型追悼会、超度法会。国家这么一做,老百姓也就学会,所以民间有老人家过世,也请法师做超度的佛事,超度是从这样演变下来的。在当时这种情形并不很多,寺院庵堂主要的工作还是讲经教学,如同学校一样,所以替亡人超度,就是追悼、悼念的意思。
问:超度亡人为什么念经?
答:超度的时候念经,是超度亡人渡过苦痛之海,而到于无苦难之境地。这个意义比世间追悼会更深刻,世间追悼会只是纪念怀念一下,仅仅是一种回忆纪念,顶多是在大会上宣扬一下,这个人在世时候所做的一些好事。可是佛门里超度念诵经文、念佛菩萨名号,这种追悼是有实质上的意义。因为经文里面提醒我们断恶修善,佛菩萨教我们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教我们以这样真实的心行,来追悼这个亡人,这意义就更深刻了。
我们以佛来追悼过世的亡人,这有真实功德;真实功德用现代话说,就是实质上的意义。而亡者知道我们这样做,他也会得到安慰、欢喜。如果我们做得如理如法,亡者所得到的利益不可思议,这个道理很深,不是普通人能够理解的。经典上讲的有些人会以为是神话,因对实质内容不懂,所以效果不会很大,只要依照佛教导的认真去做,才能达到一定境界,了解实际情况,才能理解事实真相。
问:佛门里见面为何相互称念阿弥陀佛?
答:阿弥陀佛是梵语Amita的音译,又称阿弥陀如来。这一词的全名,为Amitayus,或Amitabha,前者为无量寿佛,后者为无量光佛。Amita是有无量功德的佛之意。阿字是观法的对象,是万有的根源。就像祝您健康、恭喜发财、事事如意、心想事成等等,见面互念阿弥陀佛,即是把所有的祝福全都包括在里面了。
阿弥陀佛,是代表世间最美好言语的一句话,这是很圆满、很完备的一句祝福话,因此佛门里见面开口的第一句话就念阿弥陀佛。每次听到这句话,就会警觉自己一下,我们人在这世间,一生要求的光明是无量光,心地光明磊落,无私的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私自利是黑暗的、不光明的。我们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社会、人类、一切众生着想,全心全意做出贡献,我们的心底就是正在光明。阿弥陀佛有深刻、圆满的涵意,懂得它的意思,称念阿弥陀佛就更圆满了。
问:什么是六度?
答:六度又称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为了获致涅槃境地而修行的科目。波罗蜜是梵语,巴利语Prmita的音译,为到达彼岸之意,汉译为度。其意思是完成、达成理想。六波罗蜜多是指(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
按在六波罗蜜中,前五种波罗蜜可归于慈悲,第六波罗蜜则是般若智慧。这六波罗蜜与菩萨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菩萨最重要的工作,是要破除自我意识,以臻于人己同一的精神境界。菩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行动方面自我牺牲和无私服务;在认识方面透彻无我、自我非实在之理。
这前一做法的基础即是慈悲,后一做法的基础即是智慧,两者合起来,即是六波罗蜜,又称六度,这是佛教导我们的六种生活的原则与规范。
问:什么叫布施?
答:布施,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尽心尽力为一切大众服务。用我们的财力、智慧,努力为人民、社会、众生服务,这就是布施波罗蜜。布施分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1)、财布施,主要布施钱财、衣服等物;财布施是来世得财富的果报,例如现实社会中有钱的人,都是前世有施财之因,而得今日有钱的结果。
(2)、法布施,是教与真理,圣贤教书,法师讲经说法,教人技术不计报酬,刻经、印善书送人等等,称为法布施;法布施能得聪明、智慧的果报。
(3)、无畏布施,主要是令人除却恐惧而得安心,比如有人遭遇大难后,得到你的帮助,哪怕是几句真诚的话,使他得益,从而减少恐惧得到安心;而放生小动物、常年素食等,均属无畏布施,无畏布施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如现代社会上的老年人,七、八十岁的,甚至上百岁的寿星老人,不但长寿而且健康,这都是过去施无畏布施的果报,不只是营养保健而能取代的。
问:什么叫持戒?
答:持戒的意思就是守法,戒是法律,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章,遵守每个地区、每个族群的风俗习惯、道德风俗,这叫持戒。只有持戒,我们才能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族群和睦相处,平等对待。
问:何谓忍辱波罗蜜?
答:忍辱是指耐心,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善法,我们有耐心慢慢地来推广,不能操之过急;不善的,我们要有耐心慢慢地把它革新。中国谚语「欲速则不达」,要有耐心等待时节因缘的成熟,操之过急有时会弄巧成拙,反而造成错误。积久恶习想要赶快把它改掉不容易,有时不但改不了,可能还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善的要积极推广,也会产生许多障碍,所以一定要有耐心,而且愈是大事愈要有大的耐心。
问:什么叫精进?
答:精进,就是专心的断恶修善,儒家讲「日新又新」;佛家讲精进,精是专一不杂,进是前进不退,所以是精纯的、有秩序、有条理的进步,不是杂乱的进步。现代的科学讲究有层次、有条理、有系统的学术,这样求进步日新又新,所以佛法不是保守的,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带领所有众生走向正确光明智慧的方向,这就是精进。
问:何谓禅定?
答:禅定是梵语dhyana,巴利语jhana的音译,其意为瞑想,汉译作定、静虑、思惟修。这是透过一种方式使心念安定下来的修行。修禅定波罗蜜能使人心安定自主,不受外界诱惑,也不会受烦恼干扰。永远不起是非人我、贪瞋痴慢的念头,这是定;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会受诱惑,这是禅。佛来了不会受诱惑,魔来了也不受诱惑。佛教我们要有定,见到好的没有贪恋的心;见到不好的也没有厌恶心;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这称为禅定。
问:何谓三皈依?
答: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一切错误的地方回过头来,依靠正确的,这叫皈依。三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实质比形式重要,在形式上,只要有出家人在佛前替你证明,做一个仪式,证明你是佛弟子就可以了。因为你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哪一个法师,这个观念一定要清楚明白。如果是皈依一个法师,那你就错了,这个观念有很大的过失。皈依三宝,你是三宝弟子,三宝是佛、法、僧。僧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出家人都是僧,你怎么能皈依一个人?
所以三皈依的意义要弄清楚。这一件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就知道皈依的观念,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皈依佛,佛是觉悟,你对人对事对物能够觉而不迷,这叫真正的皈依佛。皈衣法,是将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转过来,以正确的思想见解对待人事物,这是皈依法。在三皈依里这一条最重要,因为正邪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呢?标准是经典。
凡是依照我自己的意思,我的想法、看法、做法,这就是错。把自己的成见,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放弃,从这里回转过来,随顺经典的教诲,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是清净、和睦的意思,僧团修六和敬。我们如与人相处不和,要从不和回转过来,与大家和睦,这是皈依僧。
我们的心不清净,要从不清净回转过来,以清净心处世、待人接物,不起贪瞋痴慢,用真诚清净、平衡、慈悲心,这叫皈依僧。所以三皈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明白这个道理,自己在佛菩萨像前受三皈也可以,自己发愿依照这个道理、方法去做,你就是三宝弟子,只要真正发心,在找不到出家人的情况下,自己在佛菩萨面前发愿受三皈,都能得到皈依。
问:什么叫功德?
答:功就是经典里所说的修行功夫,修行一定有所得,但是这里所说的功不是练气功,而是指内在修行的功夫;得定是德,因戒得定;修定是功,开慧是德,你的智慧开了,这是德。功是修因,德是正果所得的果报,修因证果都与性德相应,称作功德。所以功德不是指在佛门、或是在社会上多做一点善事就算是功德,功德也不是用钱能够修得的,这观念一定要弄清楚;出钱做善事,或用身外之物去做的,都是福德。福德与功德不一样,福德不能断贪瞋痴、名闻利养、自私自私,功德能够做到。
所以生死轮回大事,六祖惠能大师讲「福不能救」,修再大的福报也救不了这件事。
问:何谓火烧功德林?
答:当我们种一片森林,如果树木长得快的话,大约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培植一片森林,但是只要一把火就能烧光了。同样的,勤修戒、定、慧培植成功德森林,但是瞋恚之火,一发脾气会被烧光,就什么功德也没有了,所以临命终时一发脾气就全部完了。
所以福德烧不掉,当你离开人世间时你会带走;可是功德很容易被毁掉,功德难修而易失,妖魔鬼怪就怕你积累功德。佛劝人积功累德,魔看到这事就嫉妒,他没有办法把你的功德毁掉,就想方设法挑拨让你发脾气,让你把自己的功德毁掉,这就是佛经中常说的愚痴、可怜悯者。只有真的明白了这道理,六根在六尘境界中不起贪瞋痴慢,功德才能保全。
问:何谓开悟?
答:真心学佛的人决不会自以为是,所以在我们现前环境里面,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过失、烦恼。佛教常说开悟,什么是开悟呢?知道自己的毛病、烦恼称开悟,每天反省检点找自己的毛病、烦恼,就天天有觉悟。找到自己的毛病、烦恼时,把毛病改过来,将烦恼去除掉,这就是修行。我们自己没有能力辨别是非,要以圣人的言行做标准,时时处处都能找出自己的毛病、烦恼来,这是小悟,累积小悟最后就能成为大悟。
问:什么是菩提心?
答:佛在《观无量寿经》里告诉我们,至诚心是菩提心之体,真诚到极处名至诚。何谓真诚呢?心里若有夹杂着丝豪的虚妄就不诚。众生所以不能成佛,就是错用了心,不是用真诚心而是用虚妄心,就是虚情假意。就这么一点差别,我们羡慕佛菩萨,而佛菩萨是由人修成的,因而只要念头转过来,凡夫就成佛了。真诚心决定没有虚妄,决定没分别、执着,真诚是清净平等的,清凉大师注解为:「道无不通,则自他引摄。」道是凡夫成佛之路,大乘经说菩提心是道。何谓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菩提心。
我们在经典上看到,有人供养释迦牟尼佛一钵饭,饭分成两半,一半供多宝如来,用另一半去供养狗,这显示出什么涵义呢?多宝如来跟狗是平等的,对佛供养的心跟供养狗的心没有两样,也是平等的。从行中显示出大道理,让我们在一切境界缘中,保持慈悲心、菩提心,不生高下心、分别心。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把这道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大自在。
问:人的相貌是随心变的吗?
答:在世间法里我们常常会发现,很熟悉的老朋友隔了几年没见面,再见面时几乎不认识了,相貌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忧虑烦恼的事情太多,所以相貌改变。这正应了算命看相的人说的,相随心转,如果心清净、心善良,身体相貌会愈变愈好;如果心地不善,常常有恶念恶行,相貌会愈变愈恐怖。所以每个人的相貌是自己造就的,不是别人,任何外缘都没有影响,是自己接受外缘,心念转变逐渐的相随心转。
我们的心刹那刹那的在变化,心是一切法的主宰,身相是所现、所变的,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这个身相就是一切法,无不是从心想生,心想刹那刹那不一样,所以相貌刹那刹那在改变。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没有看出来,诸佛菩萨看得很清楚明白。前一念与后一念的身相,决定不是一个;虽不是一个但相差无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一个相是前面那个相的相续相,决定有变化,但变化不太大所以看不出来。
现在很多人把圆寂错用了,出家人死了都称圆寂。如果认为死了就是圆寂、就是入大般涅槃,那我们都不需要修行就会入大般涅槃,这个意思搞错了。入大般涅槃的人,不一定是死了,活着的时候一样能入,例如唐朝的惠能大师,他要不入大般涅槃,五祖忍和尚就不会把法传给他。大般涅槃在中国称作得道,即修行证果、得道的意思。
所以,出家人死了不说死了,都说是圆寂,用意是称赞他们像佛菩萨一样的涅槃了。涅槃是梵语,完整的说法是摩诃般若涅槃,译成中文是大灭度。灭是灭生死,度是度众生。佛菩萨在各界度众生,等到有缘没佛菩萨的相,也自然不现了,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说佛菩萨涅槃了,就是这个意思。涅字,又可以当做不灭解释,所以涅槃两个字就是不生不灭,也就是了脱生死。
问:什么是圆寂?
答: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只要把三种烦恼:见思烦恼、法烦恼、无明烦恼消除,自性的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脱自然现前,这是德;灭妄想分别执着三种烦恼,谓之功,这是功夫。这三种烦恼灭了,所得到的就是法身、般若、解脱,这是圆满的功德,称为圆寂。
问:何为四摄?
答:四摄是佛教我们,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往来,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四摄法里:
第一条是布施,佛教说的布施,意思如中国古代儒家教人的礼尚往来。我们与人见面,无论是初次见、还是老朋友,乃至家中夫妻、父子、兄弟姊妹,礼不能少。中国古时有礼仪之邦之称,这个礼是表示关怀,很重要的特别是人的彼此关怀。
第二条是爱语,爱语不一定好听,是真正爱护对方的话。比如对方有缺点、过失,他自己不知道。我们看到一定要劝勉,要帮助他提升德行,这是对他真正的爱护。
第三条是利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作所为,对他人决定是只有利益没有损坏。对家庭、亲戚朋友、邻里乡党、对国家社会,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利益的,决定没有破坏,名曰利行。
第四条同事,同事是共同生活在这个社会,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我们对地球各方面事物,都要真诚的爱护。
四摄是与一切人事物交往,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问:什么是四依法?
答:四依法,是佛陀教导弟子们随顺教诲的原则。学佛的人,在没有取得正觉之前,唯一的办法就是随顺佛陀的教诲;但要有智慧的随顺佛陀的教诲,感情的随顺是错误的,要理智的随顺。而理智的随顺就是:
1.依法不依人,依法是依靠经里所教导的,认识宇宙、人生真相的方法。不依人是不管你多么有名、有地位,如果你所讲的与佛法不一致,都应以佛法为准则,不能感性的依某个人为准。
2.依义不依语,读过历史的人都晓得,佛学所有的经典,都不是释迦牟尼佛自己写的,而是佛圆寂后,由弟子们回忆写出来,这到底可靠不可靠?佛经翻译成中文或其它的文字到底对不对?是不是翻译人自己的意思?像这类的疑惑太多了。所以佛这一句「依义不依语」,破除了我们的疑惑,只要意思合于佛义,言语上多说少说、怎么说没有关系。因此在中国译经史上,有义译与直译两种,罗什大师的翻译是依据经文大意而翻,所以属于意译;玄奘大师则是直译,依梵文一句句的翻译过来。鸠摩罗什大师是翻译经文的大意,没有顺着经文更容易契机与理解。
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经的义理,有些是随顺真理法相而说,有些是曲就众生的根器而说,所以对于是胜义说或世俗说,如果不分别清楚,而以佛随机的方便法作为思考的依据,修行就难免多走冤枉路了。那什么是了义呢?如果这个法是正确的修行方法,修学以后能断除烦恼、能真实的利益众生,这就是了义;反之,这方法修学以后,不能断除烦恼、真实的利益众生,又增长贪瞋痴,就是不了义。
4.依智不依识,佛法以正觉的解脱为目标,但是如果依执着取相的分别心识而修行,是怎样也不会解脱的。必须亲近善知识,依戒、定、慧、离相、无分别的智慧而修,才能引发无漏正智向于解脱。
问:何为引业与满业?
答:人道、天道是善道;不善的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人天虽说是善道,但人天里面也有没福报的。我们要问没有福报为什么会生天?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的是两个业因,法相唯识里面讲很得清楚,第一个业因名「引业」,能引导你到哪一道投胎;第二种名「满业」,满业是投胎之后一生中所受的果报。像我们世界有几十亿人口,都到人道来,这是引业相同;但虽得人身,有的人一生富贵享福,有的人一生贫贱受苦,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业报不同。业就是善恶业。
六道十法界都不出这个定律,现在世间人对于这一件事不了解、也不信。何为善业、恶业?善恶没有标准,一定要看果报。善果,因就善;果不善,因就不善。从果我们就能想到因,修因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果报,因果永远在循环。如果把这问题弄明白了,一定要修善业,修善业必然得善果,造作恶业也一定遭恶报。
问:别人对我们不善怎么办?
答:诸佛菩萨教化众生,对中下根性众生教因果。十善业道就是属于因果,佛在经中说能够断十恶、修十善,能得种种殊胜的果报。如果不肯修善,还造十恶业,就得种种的恶报、不善报。这是自己造成的,与别人不相干。但是世间有一些迷惑颠倒的人,他认为自己的苦难是别人给的,怨天尤人;这是罪上加罪,往后果报更苦,我们要懂得这道理。别人对我们不善、毁谤、侮辱、陷害,没有智慧的人会怀恨在心,常常想着报复,这就错了。
别人为什么对我不好?这里有因果关系。我虽然对他很好,但他对我不好,这是过去世的业因。能想到这方面,我们的心就会平静,不再有怨恨,面对什么样的陷害都能忍受;欢喜忍受偿还,这过去生的帐就结束了;也就是过去我造的不善业,在这一生中恶报受完了。我们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净,智慧天天在增长,同时我们也清楚知道将来果报殊胜,死后必定转生到好的地方。如把这功德回向求生西方,决定得生净土。
问:什么是修道人重要的原则?
答:如果别人到我们这里来说是非,古德说得好,「来言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不能听。修道人最重要的原则,要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善心,决定不允许别人破坏。别人破坏最常见的是口舌,挑拨是非。我们没有亲自听到,只是传闻而已,然而传闻靠得住吗?靠不住。轻易相信传闻,这是愚痴没有智慧,必受其害。
我们希望这一生中,永远保持对人有善意、好意,我们与这些人相处,彼此都有恩德。我们的行为,别人偶尔有不满意,这是情有可原的,哪个人做事能做到十全十美大家都满意呢?不太可能,连释迦牟尼佛尚且不能令一切众生个个满意,我们怎么能做得到?所以别人对我们不满意,说几句闲话,何必放在心上呢!所以有些人来传闻某人、某事,不管他是有意无意,他一开口我们应该立刻让其终止,不让他说下去;不听、不受污染,这很重要。
我们总是希望在这一生中,所认识的人,过去、现在有过来往的人,心里都是一片真诚善意,我们永远怀念别人对我们的恩德。他曾经帮过我一次忙、照顾我一天,永远感恩不忘,决不能因小小的过失就恩将仇报,否则就大错特错!我们学佛学到哪里去了?经论里教我们「知恩报恩」,佛说的这句话要记住,「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同时守住一个原则:念人之善,不念人之恶;感人之恩,绝不埋怨任何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心境多舒畅快乐。不要天天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个事情过不去,老给自己找麻烦,生活在烦恼忧虑痛苦之中,来生哪里会有好果报呢!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12-19 08:21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6-25 18:44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求善知识。佛言善男子。求善知识应当如是成就四法。一者数往请问。二者起精勤心。三者意乐清净。四者尊重爱法。执金刚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住阿兰若。佛言善男子成就四法住阿兰若。一者舍离俗家。二者远恶知识。三者尽舍财物。四者常摄自心。尔时执金刚菩萨白佛言世尊。观自在菩萨者。以何因缘名观自在。世尊告曰。常以净眼观察世间所有众生。慰喻成熟慈悲利益便得安隐。若称名者有所愿求咸令满足。以是因缘名观自在。尔时观自在菩萨。告执金刚菩萨言。此妙经典难可值遇。薄福众生于其国内。虽有此经不能得见。亦复不能书写读诵听闻受持。何以故由有恶魔为障碍故。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书写读诵此经典时。有四恶魔而为恼乱。云何为四。一者情生懈怠。二者起不信心。三者于法师处不生尊重。四者心不能定。此人即应知是魔事。复有四种恶魔之业。云何为四。一者远离善知识。二者不如理作意。三者不解文字。四者唯见现在言无未来。造诸恶业心无怖惧说无因果。我说者是余皆非法。乐营俗务贪染所缠。如是众生当堕地狱。经无数劫受大苦恼。复次有四种魔云何为四。一者贪着财物。二者观近恶友。三者障碍法师。四者于法师说陈其罪过。是等众生由此业故当受贫穷。不见善友远离尊师。作邪见想说无因果。堕于地狱受诸剧苦。佛告大众我今再三实言告汝。勿为放逸轻此经典。一心信受莫生诽谤。尔时持国天王乾闼婆主。从坐而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当来之世有诸众生。常行不善不信如来。于此经典不能供养书写读诵。亦不行施不信布施有现世乐报。世尊大慈为如是等不信人故。说此经典令彼受行。佛言善男子有二种事。令诸众生堕大地狱生死轮回。一者淫欲二者嗔恚。复有四法令诸众生生人天中云何为四。一者于诸众生心行平等。二者于三宝所起殷重心。三者所有资生皆悉能施。四者坚持梵行无所有缺。 (因果 六度 佛说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
净空法师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amtb.tw/
地藏孝亲网
http://www.dizang.org/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