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行行出状元,丽水男子卖烧饼年入百万
[打印本頁]
作者:
umdchyrd647
時間:
2015-8-22 18:20
標題:
行行出状元,丽水男子卖烧饼年入百万
推荐阅读主题:
张口笑转炉烧饼机创业好选择
行行出状元,丽水男子卖烧饼年入百万
3月28日,本报报道了杭州胖子烧饼的故事,许多读者感慨:“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缙云烧饼居然也能挣大钱? 毙∩毡澈笃涫登辈刈胖疃嗖聘还适隆3晒ο嗨疲J接斜穑匆嫡呙腔蛟霞遥虼车匆煜纾蜃映懈敢担虬肼烦黾遥派毡南闫咴谥赂坏拇蟮郎稀?
[模式一]:立足本土,做出响当当的名气小吃
在缙云老城的槐花街上有这么一个无名烧饼摊,经营者是一对夫妻。附近的人都传,就这么个不起眼的烧饼摊,夫妻俩一年能挣好几十万元。
烧饼摊的老板娘应伟春今年44岁,说起烙烧饼的年头,她脱口而出道:“已经20多年了。”
“我老公是舒洪镇洪岭脚人,16岁开始学做烧饼,那时候一边做烧饼一边还要种田,所以都在村里转悠。”应伟春说,后来,考虑到县城里消费水平高些,就出来打工了。小桥头的巷弄、老实验中学门口……但凡是人流量大的地儿,都出现过他俩的身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夫妻俩做的烧饼名气越来越大,回头客络绎不绝。每到傍晚时分,夫妻俩手中的擀面杖几乎停不下来。
每到法定节假日,应伟春的烧饼也同步进入销售旺季。“正月、清明、五一、国庆都特别忙,很多人一买就是30只、50只、100只。”应伟春说,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杭州的顾客,他是缙云女婿,仅他一人一年就能在她的烧饼摊消费好几百只烧饼,“最多的时候他一口气定了300只,带回杭州送人。”
20多年经营下来名利双收,可小两口依然守着烧饼摊过日子:5点半起来和面,6点半开张,一直营业到晚上6点半。即便是过年,小两口最多也就歇上一两天。
尽管几乎全年无休,日日重复劳动,但应伟春十分满足于这样的生活,在她看来,这样的生活“比打工来得好”。她给记者粗粗算了笔账,“像我们这样没有文凭的,到厂里打工一个月挣上个3000元就算很好了,倒不如自己做饼自由自在。”应伟春透露说,靠着烙饼,“多的时候每月能赚1万多,少的时候也有7000元。”
[模式二]:带着祖传手艺,到经济发达的地方谋富
吕旭华和丈夫李源飞在永康市石柱镇经营着一家有40多年历史的烧饼老店——宅兴烧饼。
在当地,宅兴烧饼名气很大。据说,初到石柱的人哪怕没有确切的地址也不愁找不到店铺,因为只要拉个路人稍加询问,对方就会明白地指出方向。
店门好找,可要采访老板娘吕旭华却不容易。记者多次电话联系才最终敲定在次日中午1点前后进行,因为一天当中只有这个时候,吕旭华才有时间坐下来喝口茶歇歇脚。
吕旭华是缙云县壶镇镇北山村人,做烧饼对吕旭华来说是一项祖传的事业。做烧饼的手艺由祖父传给父亲,如今又传给了她。
吕旭华说,爷爷吕土福18岁学手艺,推着小车、拉着饼桶做了一辈子烧饼。“宅兴”的铺名取自父亲之名。
在吕旭华爷爷生活的那个年代,没有肉,面皮里刷点油,撒点盐,再搁点葱花,一只饼就卖5分钱。现如今,宅兴烧饼店最普通的烧饼也要卖到4元一个。倘若顾客有要求,吕旭华还可以进行“私人定制”。“10元一个经常有,20元一个的也没少做。”吕旭华说,如今不仅在永康做生意的缙云人爱吃她家的烧饼,不少永康老板也爱领着外国客商直奔店里尝鲜。虽然听不懂洋文,但是她能从老外竖起的大拇指中知道自己的手艺得到了认可。
40多年的苦心经营,两代人已经数不清报废了多少个饼桶,更别说卖了多少只饼了。量变到质变或许都在食客的口碑里。
在店铺的墙上张贴着不少荣誉证书,比如“永康市首届乡土美食大赛优胜奖”“永康市第四个‘文化遗产日’肉麦饼手工技艺现场比赛优秀奖”等等。吕旭华说,每年永康市举办农展会,宅兴烧饼几乎都会收到主办方的邀请,作为唯一一家缙云烧饼制作单位参展,并进行现场销售,通常不到半日的光景里,就能卖出1000多只烧饼。
永康市以五金产业闻名,不乏身家千万的老板,可城里不少大老板反倒羡慕起吕旭华来,理由是“现在生意不好做,还贷压力大。还不如老板娘做烧饼来得好,稳赚。”
随着宅兴烧饼名气日盛,不少从中看到商机的阔老板前来洽谈合作。一位在市区有店铺的老板开出优厚条件,力邀吕旭华到城里开分店,表示这样自己就不用再专程跑到石柱吃烧饼了。
面对永康老板的盛情邀请,吕旭华却只是笑笑,谢绝了对方的好意。在她看来,守着老手艺,把每一天的饼做好,自己就心满意足了。当问及收入,吕旭华坦率地说“一年净赚二三十万基本没什么问题”。
[模式三]:现代经营理念,与传统小吃融合
在市区大洋路与解放街的交叉路口,有家名叫炉麦烧的烧饼铺。铺子横跨两个店面,透过大大的落地窗可以看见,店内一张张长桌铺着清新的格子桌布,墙壁上还绘有壁画。在众多烧饼店中,这家店铺的装修颇有点“高大上”的意思。
店老板吕建林是个地道的水阁人。做烧饼,吕老板是半道出家,在此之前,他的身份是艾莱依常州区域的总代理。放着大生意不做,怎么干起烧饼这等小买卖了呢?
2007年的一天,一拨外地经销商到丽水开订货会。期间,有经销商问及丽水的特色小吃,吕建林第一个就想到了缙云烧饼。他热情地领着经销商找到市区一家老字号烧饼店,自信烧饼的美味一定会征服他们的味蕾。可当他把热气腾腾的烧饼捧到经销商面前时,却遭到了他们的嫌弃。
“一是店铺形象不佳,二是卫生状况不好,他们觉得烧饼是地摊货,档次很低。”吕建林说,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经销商们开玩笑时还总拿那次请客说事,笑他抠门儿。
从那时起,征战商场多年的吕建林意识到烧饼消费的中高端市场是一个空白。
2011年,吕建林决定把思量已久的“烧饼高端化”项目计划付诸实施。餐饮行业,好吃是王道,为学技术,吕建林专程跑到缙云找了当地一家颇有名气的烧饼摊拜师学艺。
“毕竟是外行,第一天做饼笨手笨脚的。第二天,师傅把2000元学费掏出来还我,说我不是做这个的料。”回忆起当初学艺的情形,吕建林憨笑道。
缙云学艺归来,吕建林买了个饼桶放在柴火间一遍遍地练习,并隔三差五邀请朋友来家里试吃。以至于到后来朋友们都不敢接他的电话。朋友们都觉得吕建林一定是哪根筋搭错了,“又不是没饭吃,总不至于落魄到要去做烧饼糊口的地步吧。”
在亲朋好友异样的目光中,2012年,吕建林在市区中东路开出第一家“炉麦烧”,主打缙云烧饼。
吕建林说,自从小店开张后自己几乎没有一天是在夜里12点前合眼的,因为小店时常到“夜里1点还打不了烊”。
尽管辛苦,但短短一年的时间,小店经营就进入了轨道。谈及经营状况,吕建林透露:“一年的销售额可以达到100多万元。”随着生意的扩大,今年1月,吕建林又开出了第二家门店。
采访中,吕建林告诉记者,自己正计划投入500万元成立食品公司,并组建产品研发部和营销团队,目前已有2位职业经理人舍弃现有30万元年薪的职位加入自己的团队。
“千百年来,缙云烧饼能够流传下来,本身就说明了这个产品没问题。而且经营缙云烧饼创业门槛低、投入小,一旦模式固定下来,可复制性强。”吕建林介绍说,自己之所以看好缙云烧饼这个项目正是基于以上两点。
在他看来,相比西餐,中餐制作大多凭经验,缙云烧饼想要发展和扩张,面临的是标准化和数据化的问题。吕建林表示自己正在设计研发一台全自动烤饼机。他憧憬着在不久的将来,炉麦烧不仅有直营店、联营店,还能跨区域开出加盟店。更希望未来,人们在看到炉麦烧时就能想到缙云烧饼,就像现在大家一提到肯德基、麦当劳就能联想到汉堡一样。
“缙云烧饼”扬帆起航
[编者按]:缙云烧饼亦称桶饼,历史悠久、世代传承、久负盛名,为缙云民间一大著名特产。为了做大做强缙云烧饼产业,使之成为促进缙云农民增收的“新引擎”,缙云对以“缙云烧饼”为代表的一系列缙云小吃的发展高度重视。并于2014年1月8日至1月18日举办了二期的缙云烧饼师傅培训班,受培人数为119人,受到了缙云广大烧饼师傅的欢迎。接下来,缙云还将加快推进“缙云烧饼”品牌建设,使其成为缙云县对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为此,本报特刊出几位缙云烧饼师傅的创业故事,听听他们念念烧饼经,谈谈对缙云烧饼产业发展的建议,以飨读者。
刚刚出炉的缙云烧饼,冒着热气,饼皮金黄色,略焦的糖油上粘着满天星一样的芝麻。饼一入口,顿觉表皮松脆,内质软糯,用芥菜做原料的霉干菜肉馅散发着诱人的麦香、肉香、葱香,混和着芝麻香、糖油香,经高温烧烤融成一气,咸淡适宜、油而不腻,再加糖油,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令人垂涎。
据《缙云县志》记载,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缙云人外出烤烧饼每年多达上千人,足迹遍布长江南北及甘肃、陕西、新疆和北京郊区等地。1989年,缙云烧饼被省商业厅评为浙江省优质点心;2008年,缙云烧饼制作工艺被市政府列入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统计,目前缙云在外经营缙云烧饼有300多个饼桶,从业人员达到700多人,缙云烧饼产业营业额达到7500多万,主要遍及本省及华东地区。
传说,当年朱元璋征战到缙云,吃上缙云烧饼,念念不忘;后来做了皇帝,还派人到缙云,找到当年的师傅接到宫中,专做烧饼给他吃。有刘基的《烧饼歌》为证:“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礼毕。帝问基曰:先生深明理数,可知碗中是何对象?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
“烧饼世家”的烧饼缘
摘面、擀面、包馅,出自“烧饼世家”的赵一均娴熟地一收一捏,将手中的面团挤压成饼坯,尔后在正面涂一层糖油,饼坯做好。随着“哧”地一声,粘上凉水的一面饼坯牢牢地贴在了烧饼炉里,没过一会儿,颜色金黄、令人垂涎的烧饼出炉了。
今年45岁的赵一均有着20多年做缙云烧饼的历史,现今在县城仙都宾馆旁摆了一个做缙云烧饼的摊位。老丈人鲍瑞良是缙云有名的烧饼届元老。现在,赵一均夫妻俩经营着的这个烧饼摊位,加上小姨子、小舅子、姨夫等一共有6人在烧饼摊上忙活着。赵一均也成了一位典型的家族式烧饼“掌门人”。
赵一均告诉记者,他每天凌晨4点50分雷打不动地起床发面,6点钟就有生意,一家6口人要一直忙到晚上6点多。平常一天要做出五六百个烧饼,烧出三四百碗馄饨,生意好时,一天要卖上千个烧饼。“这个烧饼摊一年能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赵一均告诉记者。
今年1月8日至1月18日,赵一均应邀当上了“缙云烧饼师傅培训班”的教员。从制馅、调制面坯、成型、熟制到实际动手作,赵一均都进行了详细地讲解。
“如今,政府这么重视缙云烧饼的发展,是我们这些从事烧饼业的人所没想到的。这次,我又有幸当上了教员,就‘倾囊相授’了。”赵一均说道,“要把烧饼做得好吃,最关键的就是发面这一环节。比如,发面时的水温太低,就容易掉饼;糖油最好用麦牙糖煎成;烧饼颜色讲究色泽金黄,这样的饼卖相好……”
“以前一直觉得做烧饼是小打小闹,干这一行的人社会地位也不高,没想到县领导这么重视以缙云烧饼为代表的缙云小吃,还举办了免费的培训班,这让我们做烧饼的人倍受鼓舞。”赵一均直言,“有很多学员都说通过学习受益匪浅,还有的学员说要再到我的烧饼摊上深造一番。”
赵一均说:“缙云烧饼若发展地好,不会比‘沙县小吃’差。这就需要在品质和宣传上下功夫。”比如:烧饼的肉馅首先要在原材料上把好关。像三层肉和猪腿肉都是肉馅不错的选择,总之要选上好的猪肉做馅,且要力保新鲜。霉干菜要选颜色黑点,口感绵软些,闻起来香一点的……赵一均念起烧饼经来毫无保留。“要打出缙云烧饼品牌,还要在宣传上下足工夫。比如举办美食节、举办烧饼大赛等等,都能给缙云烧饼加分。”赵一均坦言。
对于自己个人如何在烧饼业有进一步的发展,赵一均心里已有了新打算:“原本想就这样安于现状,摆个烧饼摊就行,但现在我的思路发生了变化,总觉得自己肩头的责任重了,想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赵一均说,“接下来,我要争取开一家缙云烧饼的示范店,让真正想从事烧饼行业的人员能有一个实习基地。如果发展地好,还想开烧饼的连锁店。”面对缙云烧饼事业新的发展机遇,赵一均信心满怀。
80后夫妻异地卖烧饼
开着经过改装的电动三轮车,随车播放着基地小虎演唱的《缙云烧饼》歌曲,车两边悬挂着“想家就吃缙云烧饼”等自创的宣传标语……80后夫妻麻坚杨和潜晓珠就这样带着他们的“家当”闯荡永康、金华市场,誓将缙云烧饼事业进行到底。
麻坚杨是新建镇河阳村人,这位80后在原树人学校教过书、会电脑平面设计,还当过电脑培训师傅。他的妻子潜晓珠是胡源乡茶源村潜源自然村人,也曾经是位教师,还做过外贸单证员。在外人看来,两人从事的都是令人羡慕的职业,为何偏偏做起了辛苦的烧饼买卖?
因常年在外奔波,夫妻二人萌生了自主创业,自己做老板的念头。“2012年,县城金龙广场上曾举办过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活动,当时我替一位台州老板打工,发现饮食业有成本小,收益快的优势。那时我就决定,若创业就从事饮食业。”麻坚杨告诉记者,“因自小对缙云烧饼情有独钟,加上当时县里对缙云美食的挖掘重视,我们夫妻二人就定下了做缙云烧饼的创业计划。”
“2013年1月10日,我老公跟着一位远房亲戚学做了一二次的烧饼后,我们就开张做生意了。”提起当初的大胆之举,妻子潜晓珠笑言。
刚开始,因资金有限,夫妻俩就推着烧饼桶到处找点售卖烧饼。因起步较晚,麻坚杨夫妻俩常常落后于他人,找不到好的地点做生意。不仅如此,刚开始,因做饼技术不过关,把饼烤焦、饼掉饼桶里的事常有发生。但夫妻两人并未因此气馁,而是想方设法从烧饼的品质和宣传上下功夫。麻坚杨利用自己懂电脑、会设计的优势,设计了多条缙云烧饼的宣传语。如:“有你一口,就有我一口;想家了就吃缙云烧饼”等等,还播放《缙云烧饼》之歌,边唱边跳招揽顾客。同时,夫妻俩注重烧饼的品质:“我们坚持每天购买上好的猪肉当馅,宁可成本高些,也要保证烧饼的质量。”
为了有更好的发展,麻坚杨和潜晓珠夫妻俩将烧饼摊设到了永康,之后又辗转到了金华。因人生地不熟,加上又无固定的摊位,夫妻俩的烧饼创业之路走得磕磕绊绊。
2013年12月4日,麻坚杨夫妻俩决定骑着电动车到金华做烧饼,中途一波三折,花了将近一天时间才到达目的地。“目前,我们在金华职业学院附近摆了一个烧饼摊,生意渐渐好了起来,也拥有了一些固定的顾客,很是感谢他们。”潜晓珠说。
“在外面,看到有缙云的烧饼摊,很多缙云人都会过来买,感觉很亲切。其时,缙云烧饼在外地市场前景不错。”麻坚杨说。“等我们积攒了一定的资金,想在金华租间店面,做大我们的烧饼事业。现在,距这个目标不远了,到时,我们还要配上馄饨、缙云土索面、豆腐丸等美食,拉长缙云烧饼的食品链。”潜晓珠告诉记者。
“如今,我们县里对缙云烧饼这一产业的发展很重视,还举办了缙云烧饼师傅的培训班,这让我们这些做烧饼的生意人更加坚定了做好缙云烧饼的信心。”刚刚接受过缙云烧饼师傅第二期培训的麻坚杨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如果我们能成立一个缙云烧饼协会就好了,大家可以相互交流、扶持;如果政府以加盟连锁的形式,把缙云烧饼统一包装、统一装修,你沙县小吃一样就好了;如果能有些创业的优惠政策就更好了……”潜晓珠满怀希翼地说,“下一次,我也要参加缙云烧饼师傅的培训。”
(2014年01月29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