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楞嚴經(第七講)四禪九天
[打印本頁]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12-16 20:26
標題:
楞嚴經(第七講)四禪九天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3-21 23:46 编辑
楞嚴經(第七講)四禪九天
翻開目次〈44〉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目次〈44〉頁,中間,四禪凡夫,
我們上一個星期講四禪天,
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三禪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四禪有九天,這個禪,進入這個色界的禪,顧名思義就是要有定,要修十善業,同時要有定,才能夠進入這個禪,這個色界天。
那麼,欲界天顧名思義,就是男女的欲執著不放,雖然有修行十善,但是,男女的欲重,所以是六欲天。「禪」就是禪定,要有定,才有辦法投生四禪天。那麼,這個四禪天分九天,凡夫跟外道有四天,三果的聖人有五天。
1.凡外四天,「凡」就是凡夫,和外道,修定、修十善業,持戒或修定,或是有慧,但不是佛陀的三摩地的大智慧、三摩地的如來正定,只是有世間凡夫、外道的定和福,那麼就投胎
①叫做福生天,這個福生天,就是在世間的苦樂二心同時頓捨,就是在這個世間所有的苦,他都可以忍受,樂也不著,這個苦樂的粗相統統除,而這個捨心不動。要生這個天就很不容易了,就要學習如如不動的心了。捨心不動,就是捨掉苦跟樂,統統放得下,這個不動的淨福之性就生了。把苦樂二心放下,有定、修十善,這一類的眾生叫做福生天。
②福愛天,這個捨的定就更深了,功行就更純熟,就是把苦樂全部都放下,得無量福,這個叫做福愛天。
第③叫做廣果天,這個顧名思義,就是廣大的果報,就是廣大的福德之報。意思是說:他心有無量的淨光,福德圓滿,修證而住,有無量的福德,但不是佛的福德。
第④無想天,這無想天,看到這個名詞就知道,幾乎沒有想,就是身心統統滅,心慮灰凝,「心」就是心靈的心;「慮」就是思慮的慮,心慮灰‥‥‥化成灰燼那個灰,凝:凝固的凝。這個心慮灰凝,怎麼樣呢?經五百劫,能夠達到五百劫,相當長了!初半劫滅,可以把這個想滅掉;但是,後半劫的定力漸漸消失,他有一定的壽命,後半劫又生。前半劫滅,後半劫又生,到最後,還是壓不住這個想。所以,無想天就是暫時的沒有想,這也是屬於外道,這個都沒有依照佛陀正確的智慧在修持,有修十善、有定、有福德的凡夫或者是外道,但畢竟不能超出三界。
所以,2.結語:苦樂不動,於有為法達純熟。什麼叫做苦樂不動呢?加幾個字更清楚:「一切世間」,苦樂不動,那這樣子更清楚了。是不是?一切世間的苦,跟一切世間的樂,樂也不著;苦也不覺得苦,也能忍,心不動。您看,要生四禪的凡外四天,就這麼困難了,何況我們天天在起煩惱呢?連外道都不如!底下再加四個字,一切苦樂不動,底下加:雖非無為,雖然不是達到無為法,於有為法達純熟,於有為法,心的功用達到了純熟,因為沒有聽聞到正法,沒有用空慧的思想斷除煩惱,出不了三界,沒有辦法!
(E)四禪五淨居天,叫做五不還天,五不還天就是阿那含──三果的聖人所居住的地方,一投胎到五不還天,就不再回到欲界來受生了,因為他已經沒有欲了,是三果的聖人所居住的地方。在這個五不還天證阿羅漢果,就直接入涅槃,超出三界。
這阿那含的功夫,已經相當的不得了,講一個阿那含高人、聖人的故事,我們知道,中國的譯經師,有一個叫做鳩摩羅什大師,這個鳩摩羅什大師,因為被視為是譯經的神才,他也是七佛的譯經師。
我看到這一段傳記,非常的感動,因為所有的朝臣都尊敬他,皇帝也非常的佩服他,都知道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經典的功夫所向披靡,首屈一指。因為受到皇上的賞識,皇帝怕說後代沒有人,沒有這樣的人才,於是就命令十個宮女來服侍他,希望鳩摩羅什能夠傳這個後代,因為他實在是太厲害了,又找不到這樣的人才。皇帝因為疼惜這樣的人才,也不希望這種神才斷滅,希望他傳一個後代,結果賜了十個宮女。
鳩摩羅什大師知道二條路可以走,一、就是反對、反抗,那麼就是殺頭,皇帝賜了宮女,抗命就是殺頭。第二個就是應付應付,應付應付,好!賜十個宮女,好!因為他已經證三果阿那含了,三果阿羅漢就不得了了!他
重要的是:如果我現在被皇帝砍頭,這些梵文,後來的人看不懂。我們現在所念的《彌陀經》,就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還有其他的經典,梵文你也看不懂。他知道,要續佛的法身慧命,就是忍一忍、退一退,不敢跟這個皇帝對抗、翻臉,翻臉就殺頭啊!這個皇帝沒有想清楚,他只有想到爸爸;你配上這十個宮女,會不會白癡呢?萬一生出來像媽媽,那不就完蛋了嗎?所以,他沒有想清楚。
鳩摩羅什大師畢竟是個聖人,應付應付,說:好!那麼,這件事情在宮廷傳開來,以前都是千僧,一叩鐘、撞鐘的時候,就一千個比丘集合,那麼,這個事情在宮廷傳開來,大家不知道鳩摩羅什大師的用意,只看眼睛看到的為憑,然後就頗有微詞。
鳩摩羅什大師知道眾生心裡的想法,有一次撞鐘,集合了千僧,鳩摩羅什大師‥‥‥這是傳記這樣寫的,把他的缽拿出來,說:你們身上都有一支針;就是出家眾要縫衣服的針。他就把缽拿出來,走到所有的出家人面前,把針拿出來,把他們的針拿出來,一個一個就把他們的針放到缽裡面‥‥‥一個一個收‥‥‥整個缽統統是針,收來,放在鳩摩羅什大師的前面,就在千僧、大眾面前把針拿起來吃,這樣吃,往肚子裡面塞、吃。鳩摩羅什大師說:如果你們有我這種功夫,可以批評。
這一下子看到聖人示現這種神通、大神通,大家都嚇壞了,被他的神通、威德震懾住,震懾住:喔!這種功夫不是普通人!好!99%的人都被降伏了,還剩下1%那一些特別頑強的,就是不信這一套,還是頑強的對鳩摩羅什大師不尊敬,聽經聞法,回去還是批評,還是有微詞,可是,不敢正面衝突,他知道他(鳩摩羅什)是聖人。
鳩摩羅什大師經過了一個月,再一次的撞鐘,再集合大眾僧,這一次用法來講了,他說:聖弟子們!你們來聽經聞法,就像一個人來到蓮花池,你們來到蓮花池,是要取蓮花,還是取污泥呢?當你取蓮花,你會見到鮮艷的蓮花色,同時聞到蓮花的清香味;如果你取這個污泥,染污了自己。我們到蓮花池來,是要取蓮花,或者是要取污泥呢?
所有的比丘都回答:我們要取蓮花!
鳩摩羅什大師就回答:是的!我們親近善知識,應當取其蓮花,不應取污泥。你們親近我,應當依佛的教法,依善知識所講的法,好好的調伏自我,取了蓮花,就聞到了蓮花的香味。因此我們了解,智者從師之長,愚者求師之短,大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會跟著師父的優點去學,叫做智者從師之長。愚者求師之短,愚癡的人,一天到晚吹毛求疵,就是找師父、找善知識的麻煩。聽經聞法,有的人會得到蓮花,聞到蓮花的清香味;有的人卻挖了一堆污泥回去,這個就是鳩摩羅什大師一再的強調。
各位比丘、各位尊敬的法師、各位慈悲的護法居士大德,我們《楞嚴經》開完,三年以後,各位各奔前程,有的到國外去,不管你親近哪一個法師,在哪一個道場,你是法師,或者是居士大德,都應當謹遵鳩摩羅什大師的教誨,取其蓮花,不要取其污泥,取污泥,染污了自我。你們今天來聽講佛法,也是這樣子,將來散播出去,不管你親近哪個道場、哪一個善知識,都應當如此的虔誠的求法,這樣才是正信的佛弟子。這是講到「阿那含」,我們順便講到,鳩摩羅什大師是個了不起的聖者,為了傳法,委屈自己;為了降伏眾生,特別的開示這一段,讓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要好好的珍惜聽法的可貴。
那麼,四禪五淨居天,
1.五淨居之因,五淨居之因就是苦樂雙亡,下無卜居,這個「卜」,就是1234的1,中間一點,占卜的卜。意思就是說:三果的聖人,對於世間的苦跟樂,根本就不放在心上,苦不覺得委屈;樂也絕對不著,他有這種心的定的功夫了。下無卜居,也就是欲界、色界,其他的比他境界差的,他都不來轉世了,不來欲界投胎了,就是三果的聖人,這是五淨居之因。換句話說:愈不貪著這個世間的人,愈能超越三界,就這麼簡單!
有一個弟子;在《阿含經》有一段對話,說:請慈悲的世尊開示,一個人修行,要修到什麼程度,才算是有所成就?世尊回答:一個修行人,要修到對於娑婆世界一針、一草、一木、一錢,任何一種東西都不貪著、都不貪染、都不執著,這樣算是一個很有成就的人,看到什麼都不貪著,如是看,如是無所看,因為色就是空。
2.五淨居天,淨居五天,
①叫做無煩天,這個無煩天是苦樂兩滅,忻厭爭鬬之心不交,煩熱寢息,「寢」就是就寢的寢,初得清涼。無煩就是煩惱停止了,苦、樂二個都滅掉了,「忻」就是同欣欣向榮的欣,欣欣向榮。
有一個小學生;現在的小學教育,有一點失敗,這個小學生寫了一篇作文,作文怎麼寫的?他說:我的哥哥長得欣欣向榮!我看了這個報紙,快笑翻天了,「欣欣向榮」是形容樹木,他竟然拿來形容他的哥哥,說:我的哥哥長得欣欣向榮!現在的孩子的中文程度真是糟糕!說:哎呀!我不好好的大學聯考,對不起「劣祖劣宗」!這「列」寫成惡劣的「劣」,就是我的祖宗很惡劣,對不起「劣祖劣宗」,糟糕!現在的小孩子的中文程度,真是很嚴重,對不起「劣祖劣宗」!
無煩天,顧名思義就是苦樂兩滅,忻厭, 厭離的厭;欣欣向榮的欣,欣厭爭鬬之心不交,煩熱寢息,初得清涼。
第②叫做無熱天,「熱」就是惱的意思,一個人內心發火了,是不是?就是熱惱。這個苦樂二心,了不可得,連微煩惱之熱也是沒有,這個無熱天,比無煩天更高一層。換句話說:我們如果在世間,苦樂二心,了不可得,了解空義的思想,就可以進入這個無熱天,要有相當禪定的功夫,連微煩之熱也沒有。
第③叫做善見天,這個善見天,就是證天眼通的三果聖人所住的一天,他能夠妙見圓滿大千,能夠澄清明徹,所見之處,塵跟境都沒有煩惱,善見天。這善見天,顧名思義就是說:他見一切相,就知道一切相是空,有天眼通,善見天。
那麼,第④善現天就是神足通的意思,就是東邊現,一下子就可以到西邊出現,東沒,西就現;南邊沒,北邊就現,就是善現天。那麼,這一天更勝於善見天,因為他的定慧力,證得這個神足通,叫做變現無礙,叫做善現天。
第⑤叫做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就是有頂,有沒有的有,三有的有,有頂天。梵語叫做阿迦尼吒天,「阿」就是阿彌陀佛的阿;「迦」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迦;「尼」就是比丘尼的尼;阿迦尼,吒,左邊一個口,右邊一撇,然後,一二三四五六七的七,國字,中文一二三四五六七的七,哪吒的吒,左邊一個口,右邊一撇,然後七。
這個是色界的極頂。這個色究竟天,就是推窮諸色法之性,至於空性,這色究竟就是窮諸色法達到究竟,就是空。這裡還附帶的,五不還天最上頂的,卻不是聖人所居住的,卻是魔王所居住的。色界的魔王,叫做魔醯首羅天,也在色究竟天裡面這一天,只是區域不一樣,一個是三果的聖人,一個卻是魔王,不依如來教法,也是在此天。雖然在五淨居天,但是,它卻是不同的區域。翻過來,
第3.結語:五淨居天為四禪諸凡夫天所不能知見。
第4.就是總結色界天:色界總共有十八天,為什麼總結色界十八天呢?因為尚有化生的色質,我們在欲界,有父母所生的身體;到色界是微細的四大,更微細的,類似一種光,靈界的一種光,已經不是我們這種色身了,所以,尚有化生的色質。不出色界,就是未盡形色之累,他認為這個色身還是會拖累,會拖累。
那麼,這個五淨居天,為四禪諸凡夫天所不能知見,好!諸位!打開下冊,2138頁,
2138頁,倒數第一行,
3.結語:五淨居天為四禪諸凡夫天所不能知見就是三果的聖人住的這個,不是凡夫有辦法看得到的。經文,「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麤人所不能見。」所以,你到山林、水邊,要有禮貌,是不是啊?也許那個是三果阿羅漢在那邊修行的,你只是看不到而已。
2139頁,倒數第一行,義貫
「阿難,此」聖人所居之五「不還天」即使對於「彼諸」第「四禪」天中之「四位天王」而言,亦唯「獨有欽聞」其事,而「不能知見」其依報和正報。猶「如今」之「世間」中,於「曠野深山」中若有「聖道」之「場地」,以「皆」是「阿羅漢」等聖眾之「所住持故,世間」煩惱「麤」重之「人,所不能見」,非其境界故。因為頻率不同。看下去,
4.總結色界天:不出色界
經文,「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獨行無交,就是因為沒有情欲,所以,他清淨單身,叫做獨行。「無交」就是跟五欲六塵不交涉,但是,未盡形累,就是因為還有化生的色質。自此已還,這個就是五淨居天以下,到梵眾天這一段,統統是。
看義貫2141頁,
「阿難,是十八」禪「天」之天人,無欲、無侶,離愛「獨行」而與五欲「無交」涉,雖已離欲,以尚有化生之色質(色界天質)故仍「未盡形累,自此」五淨居天「已還」,下至於梵眾天,統「名為色界」。總共十八天。
C.繼續看下去,這個無色界天對於我們欲界人來講,很迷茫、很陌生,如果不按照經典稍微解釋一下,看不懂。無色界天,(A)無色界中在無色界天中,有迴心之大阿羅漢迴心就是迴小向大,叫做迴心,想要利益眾生了。
經文,「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2142頁,倒數第二行,「復次,阿難,從是」色界之「有頂」天(色究竟天)與無色界相鄰之「色」界「邊際中,其間」之增上者「復有」利鈍「二種」人所行分「歧」之「路」:利的解脫生死;鈍的就要繞一大圈。其利根者,「若於捨」定「心」中開「發明」了無漏人空之「智慧,慧光圓」明「通」達,「便」超「出塵」世境「界」,離分段生死,「成阿羅漢」,然彼若不以得小果為已足,而更「入菩薩乘」,進修大菩提。「如是一類」聖人,「名為迴」其小「心」向於大心之「大阿羅漢」。迴向就是迴小向大。
接下來講(B)四空天四空天,顧名思義就是沒有色身,連這個色身都厭離,就變成空。
①空無邊處天
經文,「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這八個字要畫線,這個就是為什麼會進入空界天,就是這八個字,覺得這個身、色身,還是一種障礙,還是要把它放下。銷礙入空,把這個罣礙的色身消除,進入空,連色身都沒有。如是一類名為空處。」就是空無邊處。
翻過來,2144頁,義貫
在色究竟天中之鈍根者,「若在捨心」之定中,仍欲進而「捨」其色界質礙身之「厭」離心「成就」,以「覺」有色之「身為」罣「礙」,故堅修空觀,而入空處定,從而依彼定力「銷」泯色「礙」之身,「入」於「空」境。「如是一類」眾生「名為空」無邊「處」天。
②識無邊處天
空無邊處,就是把這個色身消掉了,進入空了,就是空無邊處;那麼,識無邊處,就是連這個空都消掉。
經文,「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惟留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是非常微細的,凡夫不能覺知的。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什麼叫做全於末那半分呢?
看倒數第二行,「全」,保全。不但不滅阿賴耶識,連第七末那識亦保全其中一半。因為末那係一半向內緣第八識為我,就是以第八識的見分為自我。本來第八意識見相二分都是平等,物質跟精神領域都是平等;可是,透過第七意識的強烈的執著,與生俱來的執著,變成我法二執。另一半向外緣前六識為我所;今諸色已不存,故六識已滅,因此第七識之半分(向外緣的部分)亦已不存在。第七意識是對內執著第八意識為自我;對外作為前六識的依靠,叫做意根。
所以,一半一半,一半對內,是執著第八意識;一半對外,是作為前六識的依靠,所以,第七意識又名意根,這個沒有一點唯識基礎的,聽起來有一點困難。且既保留住第八識,故向內緣的半分第七識仍在,因此而仍有微細之我相存在,所以,這個我相很難破的。以末那為我執中心故。這個就是識無邊處天,這一天的天壽為四萬大劫,很長很長!
義貫
此類天人,「諸」質「礙」之色「既」已「銷」泯,所依之「無」質「礙」之「無」(空)亦已「滅」,以厭離色空,唯依於識,就是連這個空跟色統統放下,剩下識,又進一步了。故於「其」心「中惟留」第八「阿賴耶識」而不滅之,並保「全於末那」識向內緣之「半分」(一半)而維持其「微細」之我相。所以,我們一出生,這個執著就破不了,包括晚上我們作夢,還是「我」;起心動念還是「我」,二六時中,統統有一個「我」。而微細的我相,很難破的!「如是一類」天人,「名為識」無邊「處」天。
③無所有處天
經文,「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迥無攸往就是不再前進了,用現在的語言就是這樣子,外道通常到這個地方就停止了,進不去了,他不是用佛陀的智慧,用意識心。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2148頁,義貫
於前二天中「空」與「色既」皆已銷「亡」(初天滅色歸空,二天滅空歸識),此天則更進而將猶存的半分末那「識心都」以定力伏「滅」之(以其覺半分向內緣之識仍易啟散動,而為苦故);此時第七識既伏滅,唯有第八識仍在,而因為阿賴耶識非有分別之作用故,因此這時但覺「十方寂然」安穩,而「迥無攸往」,是故彼即以此天為恆久究竟安身立命之處。「如是一類」眾生,「名無所有處」天。就是連識也伏住;不是斷喔,這個不是斷,斷跟伏不一樣,伏就是還會起現行,將來還會繼續起作用;阿羅漢是斷,是出三界的。斷跟伏是不一樣的,斷惑跟伏惑也不一樣的,伏惑是暫時不起;斷惑是徹底的,不再起來的。
2148頁,中間,
④非想非非想處天
非想:也不能說想;非非想:也不能說無想,也不能說想,也不能說無想,叫做非想非非想,說不出所以然,說想,不對;說無想,也不對。
經文,「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識性不動」:「識」,指阿賴耶識。「不動」,就是不可動搖之性,意思就是:藏識之性,本來常住,不可動搖。叫做識性不動。「以滅窮研」:這個「滅」,就是滅盡定。謂以滅盡定之力欲窮研第八識之不動性。其實,也是頭上安頭,本來空,不知道,強迫它如如不動的意思,以滅窮研,強迫它如如不動,就變成動了。「於無盡中發宣盡性」:本來如來藏性是無盡的,無盡的,藏識之性本來是無盡的,而這一天是強迫它,用定力要盡發其性,就是強迫它,愈強迫,就愈沒有辦法恢復如來藏性,叫做頭上安頭,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就是這個道理。
外道始終不能成佛,就是強迫它,強迫它要永恆,就是外道。永恆是本來就存在,是體悟到眾相本空,放下,如如不動的心性叫做永恆,永遠不執著叫做永恆;永遠不分別叫做永恆。現在外道用一種意識觀念,強迫它,認為有一種東西叫做永恆,這個就是頭上安頭,逼得第八意識起不了作用,藏性起不了作用。
「如存不存」:此天人之阿賴耶識由於受其定力所逼故,雖存而猶如不存,以不再起現行故;因為暫時伏住,起不了現行,這一種境界就是所謂「非想」。
那麼,「若盡非盡」呢?且其阿賴耶識又好像已盡,其實呢?而實非盡,因為他不是用如來藏性修行,他是強迫它,不讓它起現行而已,暫時伏住,沒有斷,把永恆的東西強迫它,變成另外一種永恆,變成頭上安頭。人家本來就永恆了,放下,歇即是菩提,他不是,他要強迫它有一種東西:我要伏住,我要伏煩惱‥‥‥我要修行‥‥‥就是像這一類的眾生,想盡辦法要修行,要修‥‥好像要修出一個什麼東西,就把永恆的如來藏性,化作一個好像永恆的東西,就是這樣子。
此境界即所謂「非非想」。也不能說無想,因為第八意識沒有窮盡,若盡:好像盡;可是,確實是沒有盡,因為你不是用大般若智慧去徹底放下,圓滿清淨自性,你弄一個動作出來,那個都是頭上安頭。「非想非非想處」:此天之天壽八萬大劫。又更長!
義貫
此類天人、於阿賴耶「識性」中之堅固「不」可「動」搖之本性、妄「以滅」盡定之力而「窮」究「研」推之,而「於」本來「無盡」之藏性「中」,注意聽底下這一句,很重要:強欲以定力「發宣」而滅「盡」其「性」。一切外道,統統是這一句話出問題,強迫清淨自性,讓他暫時伏住煩惱,而不是讓清淨自性起作用、起妙有。對不對?所以,大悟就是隨緣顯現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而他們卻把無盡的清淨自性綑起來,把它包裝起來,變成用外道的意識心伏住,認為:我這個才是!變成多一層包裝。強欲以定力「發宣」而滅「盡」其「性」,其阿賴耶為由其定力所逼故,即顯出「如存」而「不存」之相就是(非想之境界),以不起現行故,及「若盡」而實「非盡」之狀(非非想之境界)。
也不能說他無想,前面是如存而不存,「不存」就是無想;這裡卻是非盡,沒有窮盡第八意識,那麼,就是不能說無想,還是有意識心。「如是一類」天人「名為非想非非想處」天。因為單看這個名詞很難解釋,一定要看經文,繼續看下來,
(C)無色界中有一類鈍根的阿羅漢,他不迴小向大,叫做不迴心鈍羅漢及外道天
經文,「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對空義的思想不了解。從不還天聖道窮者,窮。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就是一直想要讓它空,卻不知道本來就空。法性本來就空,不須要你頭上安頭,放下,他就是體悟到萬法本來空,放得很自然,不是勉強自己放下,體悟到眾相本空,叫做無生法忍,心中就沒有所謂忍辱這種委屈感,不須要忍,自然就忍得住了,因為本來就空了,讚歎也是這樣子;毀謗還是這樣子;富有也是這樣;貧窮還是空。所以,這個執著不放下,就很麻煩!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諸位!翻過來,義貫,我們念一遍,時間有限,2152頁,義貫
以上所說之「此等」四空天的天人,強欲「窮」盡一切法,令達於「空」無,然實「不」能「盡」達如實真「空」之「理」,其中甚至亦有「從」五「不還天」而轉生此天者,彼等天人雖本係修習如來「聖道」,然於中途忽迷而強欲「窮」空,以是因緣而來生於此四空天「者,如是一類」,最後即在彼天,乘其窮空之力,斷四諦惑、就是苦、集、滅、道。三十六品盡,證我空理,成阿羅漢道,這個我們在唯識學都講過了。此等「名不迴心鈍」根之「阿羅漢」。其次「若」有凡外諸天之天人「從」第四禪之「無想」天及四空處之「諸外道天」,這個就走錯路了。一心修習有漏定,強欲以定力「窮空」而「不歸」於無漏正智之道,所以,這個正知正見有多麼的重要!一念錯,就百千萬劫回不來,沒有正知正見,就不能產生無漏的正智的智慧。「迷」於有「漏」境界以為真實究竟,「無」有正「聞」之慧,要聽聞正法有多困難!此輩天人於其八萬劫天報受盡之後,「便」即下墜「入」於「輪轉」,一切所修盡歸泡影。所以,外道不究竟,就是這個道理。
(D)結語
a.結語一:通於凡聖
經文,「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繼續輪迴,叫做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地,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修行路。」翻過來,倒數第一行,「阿難,是諸」六欲、四禪、四空諸「天上」其中「各各天人」(天眾)「則是」依於「凡夫」有漏「業果」之「酬答」(以其於因地中修有漏之戒定,「有漏」就是有所執著。而得獲諸天之勝福,凡此不過是酬答其因地中所修善業之報而已),福報「答盡」之後,仍須散「入」諸趣而受「輪」迴生死之苦。然而「彼」諸天「之天王」,皆非凡夫,「即是」大乘「菩薩」寄居於天王之位,而遨「遊」於其「三摩地」中之變化境界,彼諸天王即以此形相而「漸次增進」其所修證,終究「回向聖倫所」共「修行」之無上菩提「路」。
b.結語二:不出無色界
經文,「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後面加一句:但是,有定果色。沒有業果色,就是沒有業報;但是,入定,他還是有色,只是對我們欲界、色界,來稱無色界,還是有定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翻過來,2157頁,義貫「阿難,是四空天」之天人,以其定令其「身心」暫得相似「滅盡」,且令「定」果色之「性現前」,故暫「無業果」所生之「色」現出,「從此」以後便在此天中住於此無色界定,「逮」於天壽「終」了,「名無色界」。
(E)總結三界:迷本積妄而生
經文,「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
諸位!這一句就是重點:妄有三界,我們今天就是生活在虛妄的欲界、色界、無色界,而不知道是妄。我們今天活得很辛苦、很累,做人還好,可以聽經聞法,可以學佛出三界,做畜生怎麼辦?沒有福報的,像我這幾天,看到那個田小妹妹,才六歲,夫妻離婚,弟弟由爸爸帶,姊姊由媽媽帶,帶了以後,又去跟另外一個男人,她的媽媽又跟另外一個男人住在一起。結果,不是自己生的,那個跟她媽媽住在一起的同居人,就抓起來打,然後,吊起來,吊起來。表兄弟二個大人,合起來打那個小女孩,這樣活活打。他怕鄰居聽到,雙手把她綁起來、吊起來以後,怕鄰居聽到,用那個抹布還有膠帶,把她的嘴巴摀起來,這樣活活打死,活活打死!死了以後,那個靈位也沒人拜,因為是被打死的,屍體要解剖,也沒人來看,你看這個小女孩的福報有多糟糕,如果在隔壁,我就去看她一下,好可憐喔!六歲而已喔,活活被打死,是一個健康的小女孩,很漂亮呢!講到這個,所以,這個世間人,只要沒有聽到佛法,不知道因果很可怕的,這個也是這個小女孩的業,逃不掉的。是不是?
妄有三界;但是,對眾生來講,這個果報卻是很苦,雖然三界是虛妄;但是,果報卻是很苦!中間妄隨七趣沈溺,補特伽羅補特伽羅,翻譯成中文叫做數取趣,「數」就是數學那個數,念破音字,叫做數 ㄕㄨㄛˋ一次又一次叫做數;「取」就是取捨的取;「趣」就是七趣的趣。數取趣──補特伽羅,意思就是:六道輪迴、七道輪迴改頭換面,一次又一次的轉世,叫做補特伽羅。用現在你聽得懂的語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輪迴;一次又一次的改頭換面;一次又一次的投胎;一次又一次的轉世,苦不堪言,而自己不知道,叫做補特伽羅,好可憐喔、好累喔!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2159頁,義貫
「此」三界一切眾生「皆」以「不了」自己本「妙覺」性、本「明」真「心」,於一念妄動之後復「積」聚諸「妄」業變成業相、轉相、現相,業相就是無明業相,就是相分;轉相就是見分。這個見分一攀緣到相分,境界就現出來,現就是現出境界來,就是現相,現出種種山河大地,我相、人相、眾生相,山河大地的相,統統現出來了。三細六粗等,我們講過了,而「發生」諸苦報之依正身,爰就是於是乎虛「妄」而「有三界」之相,且於三界「中間」虛「妄」境地中「隨」著「七趣沈溺」,
著
,這個字就是重點,你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著。
諸位!經典有這樣比喻,諸位!看這裡的比喻,一隻鳥,一隻鳥這樣飛,一隻鳥這樣飛,這鳥,如果你把這個左腿跟右腿各綁一塊石頭,跟牠的體重相當的,跟這隻鳥的體重相當的,這個鳥這樣飛,還可以飛一點點起來;如果稍微重一點,這個鳥振翅欲飛,可是,飛不起來。左腳,鳥的左腳綁一塊石頭,鳥的右腳也綁一塊石頭,讓這隻鳥飛,飛得起來嗎?
飛不起來。這個就是比喻:我執和法執,就是修行人最重的二塊石頭。
我執,所謂的執著這個四大假合為自身相;法執,認為四大、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乃至於聽到正法,也認為有一個實體的東西,這個就是法執。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正法統統要捨,何況那一些邪法呢?是不是?所以說:我執和法執,是所有修行人二大塊的石頭;鳥就是比喻我們這一顆心,每一個人都想解脫,每一個人都想解脫;可是,一碰到境界那種執著,有時候,比沒有學佛的人更糟糕、更執著、更強烈,說他懂,他根本就不懂;說不懂,還懂一點,還懂一點,就執著這麼一點,就認為是無上的大法,就認為自己是大徹大悟的聖人,所以,不再前進了,不再前進了。
因此,你想要這隻鳥飛起來,就是我們這一顆心靈想要解脫,想要解脫,就是要把那隻鳥的腳的二顆石頭,怎麼樣?剪掉,剪掉啊,就是放下。修行是怎麼修行呢?就是要做放下的功夫,現在就看誰比較厲害了,簡單一句話就是:先放下的人先見佛;徹底放下,現在就見佛,就這麼簡單!
每天放下,每天跟佛住在一起,因為每天都清淨心嘛!不是佛嗎?是不是?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萬法就是這樣子,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就是說一說而已,曾經叱吒風雲的這一些英雄好漢,而今安在哉?
考試!!
考試:秦始皇活1.五十歲,2.五十五歲,3.六十歲,4.七十歲,
五十、五十五、六十、七十,秦始皇活幾歲?
1 2 3 4?
嗯?秦始皇活幾歲?你不知道啊?
1.五十歲,
五十歲,秦始皇活五十歲。併吞六國,統一中國,秦始皇!對不對?五十!如果我像他的年齡,五年前就Out!就不在人間了,有什麼用呢?是不是?
每次我看到厚片土司,那個土司很厚,就想到了慈禧。有人拿供養給師父,那個土司拿這麼大一塊,我就說:哎呀!這個就是慈禧嘛!他說:啊?什麼是慈禧?就是太厚(后)嘛,太厚啊!這樣聽不懂嗎?慈禧,意思就是太厚(后),太厚,此厚非彼后。供養師父,拿一塊這麼大,也沒有切。是不是?我們法師吃麵包,在戒律學裡面,是要很有氣質的,我們戒師說:我們吃饅頭,去戒壇,撕起來,饅頭用撕的,一塊一塊。我們法師、比丘吃饅頭,是不可以拿起來‥‥‥這樣有犯威儀的。是不是?可是,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我想到一個很好的辦法,很快,又不失威儀的辦法,我就饅頭拿來,把門窗統統關起來,接下去你就知道下一個動作要做什麼,很多事情要做啊,吃一個饅頭,慢慢的吃‥‥‥是不是?所以,記得以後要供養師父那個麵包,不要供養慈禧‥‥‥接著就是太厚(后),這麼厚!
好了,底下,爰虛「妄」而「有三界」之相,且於三界「中間」虛「妄」境地中,「隨」著「七趣沈溺」,各種「補特伽羅」(數取趣)「數」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趣向於七道輪迴。皆「各從其」同「類」而造相同之業、受同樣的果報。
好!把上冊拿出來,翻開目次,〈46〉,〈46〉頁,
C.無色界天,
(A)無色界中迴心之大阿羅漢,
(B)四空天,
①空無邊處天,
②識無邊處天,
③無所有處天,
④非想非非想處天,
(C)無色界中不迴心鈍阿羅漢,以及外道天。
結語一:通於凡聖,
結語二:不出無色界。
(E)總結三界:迷本積妄而生,迷本積妄而生。
第十節,四種阿修羅,阿修羅。
講到阿修羅,我就被一個女居士笑得半死,她寫信來,她說:最近情緒很不好,常常發脾氣,唉!她說:師父!我怎麼辦?我已經快變成「阿羅漢」了!怎麼辦呢?我常常發脾氣。她這個「阿修羅」搞成「阿羅漢」了,你看看,這個多嚴重啊!你看看!她說,常常發脾氣,說她現在已經快變成「阿羅漢」了。我跟她回信說:很好,很好!發脾氣可以證阿羅漢,就趕快繼續發脾氣囉!因為她搞不清楚阿羅漢跟阿修羅的分別。
阿修羅,這有二種,一、男眾,就是二種解釋;女眾也是二種解釋。
男眾,男眾,翻譯成無端,「端」就是端正的端,端正的端,這個臉不端正,阿修羅男就是很醜陋。是不是?再來就是鬥爭心堅固,很強的,翻譯成無端、鬥爭,就是阿修羅男。
女的就是善嫉,善於嫉妒、瞋恨、佔有,這個就是阿修羅女,阿修羅女。
有一次,逢甲大學的同學說:師父啊!我們要聽您的《楞嚴經》。我說:那個台語的呢!他說:台語的聽得懂啊,同學都聽得懂。結果拿回去聽;這是同寢室的人告訴我,這個女孩子聽了,有一個女同學、學妹長得很醜,可是,她很會搞笑,她聽到師父講到這個,喔!女的長得很漂亮,然後,嫉妒心很強、佔有欲很強的,叫做阿修羅,因為她長得很醜,然後,她就跟同寢室的說:啊!我一定是慧律法師講的阿修羅來轉世的!她自己認為很漂亮,旁邊那個就說:喔!你少噁心了!然後,她自己把那個臉拍一拍:唉!自古紅顏多薄命!旁邊的人說:喔!我們快要受不了了!她說:哎呀!我連謙虛的空間都沒有!全部都倒,整個寢室統統倒,我連謙虛的空間都沒有,受不了!所以,長得醜的人,要稍微認命一點。
男眾就是無端、鬥爭心強;女眾就是美、善於嫉妒。好!
①阿修羅,鬼趣攝修羅(卵生),是卵生,
②人趣攝修羅(胎生),
③天趣攝阿修羅(化生),那是跟帝釋天王常常打仗的,「帝」是皇帝的帝;「釋」是釋迦牟尼佛那個釋,跟帝釋天王常常打仗的,天趣阿修羅。
④畜生攝修羅(溼生)。
好!問你一個嚴肅的問題,看看你答得出來答不出來?
人,
人,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人是什麼生?
胎生?嗯?Are you sure?really?
再問一遍:人類是什麼生?
胎生?零分,zero 零分!
人類四生具足,一、神識入母胎叫做化生,一剎那間進母胎,叫做化生。二、所有的生命,都是母親的卵,排卵結合而成的,稱為卵生。精血和合,父精母血和合,有濕氣,繼續移入母親的子宮著床,叫做濕生,沒有濕氣不能活。最後,人形成長,投胎從母親產門出來,叫做胎生。知道嗎?(日語)好!就是這樣子,
人類具足四生。
知道嗎?
第十一節,總結七趣,
1.總結一:七趣虛妄因果,為什麼呢?因本空,緣本空,果還是空。是不是啊?因空、緣空、果空。
2. 總結二:隨順妄惡為因,虛妄的惡業為因,我們前面所講的十習因、六交報。
〈48〉頁,
3.總結三:正定能除三妄惑,把筆拿起來,三妄惑就是殺、盜、淫,殺、盜、淫,如果你有定,就可以除殺、盜、淫三種惡業。
第4.總結四:同業別業俱妄,同業就是共業,共業所感的世間,和別業所感的、受的果報,統統是虛妄的,不實在的;但是,對眾生來講,苦是實實在在的,沒有定、沒有慧,就什麼都看不開。就像鳥綁了二顆石頭,飛不起來,心靈有了種種的痛,卻放不下那種回憶,這個就是很糟糕的!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做一種功夫,早上起來,要用珠算那一句,早上起來,三個字,怎麼講?
請歸零,珠算‥‥‥
放下,請歸零
。而且每天都要做這種工作,早上睡醒,昨天所有的恩怨,哪一個人對不起你;哪一個人怎麼樣傷害你;哪一個人不愉快的,記得!一定要統統放下,要觀想,感謝他、感恩他,要有這樣子的胸懷,要有這樣的胸懷。
但是,諸位!很難做到,很難!當他殺死你家人,你恨不恨呢?很難喔!你不要認為很簡單,沒有怨恨是很不容易的。是不是啊?他意見跟你相左,又咄咄逼人,你寬不寬恕他呢?不簡單喔,諸位!請歸零很好講,但是,歸不了。但是,請歸零不要一直加零,一萬、二萬、十萬、二十萬、一百萬一直加,本來恨的只有一,後來再一個零,就變成十了,再一直加了,這樣是不對的。所以,同業、別業都是妄,簡單講:三界是虛妄,唯心所現,才是佛陀的正確的語言。是不是啊?
總結五:正修須除三惑,就是殺、盜、淫,也是一樣。
總結六:邪正之判,什麼是邪正之判呢?正說就是:勸人欲得菩提,要先除殺盜淫三妄惑,如是說,名如來說,名為正說;不如是說,名為波旬說,就是魔說。所以,邪說就是殺、盜、淫;正說就是一定要斷殺、盜、淫,這個是依如來正說,就是要除殺、盜、淫三惑,三惑。
好!我們下一堂課就很精彩了,五十種陰魔,這個非常精彩!《楞嚴經》最精彩的部分就來了:五十種陰魔。它就像照妖鏡一樣,末法時期,你可以看到,統統在佛陀的預言之下,跑不掉!什麼男佛、女佛,自稱自己什麼佛,這個統統跑不掉!五十種陰魔是《楞嚴經》的特色,其他經典找不到,叫做破魔證通。我們休息一下,十五分。
*******中間休息*******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12-17 08:35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好!〈48〉頁,
第三篇,五十陰魔(破魔證通),這個就是禪定當中、禪修當中,有五十種現象,色有十種陰魔;受有十種陰魔;想有十種陰魔;行有十種陰魔;識有十種陰魔,也就是說:禪中、禪定中,有五十種境界,總歸一句話:千萬執著不得,執著就壞,所有的末法時期,所發生的亂象,統統在佛陀的預言當中。
這五十種陰魔,是修學佛道必經的過程,如果有發生種種的狀況,底下所指出來的狀況,千千萬萬不能迷惑、不能貪著,以為自己是證聖,這樣子就會墮地獄,因為會狂妄、會無知,總認為自己很有修行。
所以,這五十種陰魔是照妖鏡,使魔無所遁形,也是一切修行人所必須注意的事項,一定要特別的注意。
好!翻開2177頁,下冊,2177頁,因為這一段特別的重要,我們要用一點點的時間;但是,也不能太長,因為現在是講大綱。第三篇,2177頁,第三篇五十陰魔(破魔證通)第一章 習禪須知魔事你要知道什麼是魔,要很清楚,免得被干擾、被迷惑。
經文,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牀,攬七寶几,迴紫金山,再來凭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我今已說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
2178頁,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汝應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
好!翻過來,我們時間有限,看2181頁,義貫「即」於此「時」就在這個時候,正當「如來將」欲「罷法座」,離席而起時,乃「於師子牀」上「攬」按「七寶几」就是(講經桌),「迴」其如「紫金山」之身,「再來凭倚」法席(又再坐下),離席又再來,坐下來。而「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尚未證聖道的「有學緣覺」及「聲聞」眾,「今日」已經「迴」小乘「心趣」向「大菩提無上妙覺」之道,而「我今」雖「已」為你們闡「說」了「真修行法」,然而「汝」等「猶未」能「識」別「修」習自性定慧之「奢摩他」自性定慧就是要見性,那一種見性的自然的定跟慧。
奢摩他,所謂(無止而止)就是不要刻意的去止它,自然就止,煩惱自然就止。及「毗婆舍那」(非觀而觀)清淨自性自然能觀,觀無所觀,也無所能觀,也無所觀。除非你見性,否則這個很難體會。止而無止,非觀而觀,中之「微細」難覺之「魔事」,故當「魔境現前」之時,恐「汝」等仍「不能識」知。
若光欲以禪定水「洗」滌「心」垢,滅除心相而入於灰心泯智之定中,此「非」有「正」知見,極易為魔所趁而「落於邪見」,且認邪為正。一切魔事,「或」是由「汝」自五「陰魔」所生,非為外魔,「或復天魔」所作、「或」是「著鬼神」之境,「或遭魑魅」精怪所弄,然行者若「心中不明」識究竟是誰造成的境界,便會「認賊為子」所謂認賊為子,就是(把有害的人當作可愛的人)。
「又復於」世間禪「中」,以「得少為」滿「足」,例如過去已得「第四禪」之名為「無聞比丘」者,便於得四禪後「妄言」他已「證」得「聖」道說自己證(阿羅漢道),並謂入第四禪即是入涅槃。認為第四禪天就是涅槃。後來在他四禪天的「天報已畢」,五種「衰相現前」時,方知自己將死,便反而「謗」佛為妄語,言「阿羅漢」不受後有,因為阿羅漢叫做無生嘛,不受後有,不再轉世了。而他今既已得四果之無生,且已入於涅槃,為何卻再從涅槃出,而「身遭後有」將復受輪迴?可見實在並無涅槃,而阿羅漢亦非證無生;這位比丘以此謗佛、謗法、謗僧之罪,即「墮阿鼻」地「獄」受苦報。所以,我還是再一次的勸大家:不可謗佛、謗法、謗僧,這個罪是很可怕的!
阿難,「汝應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解說禪定中五十種魔事。阿難起立,並其會中,同有學者,阿羅漢是無學;初果、二果、三果以前,統統叫做有學。歡喜頂禮,伏聽慈誨。「阿難」即「起立,並其會中,同」是「有學者,因為都還沒證阿羅漢果。歡喜頂禮,伏聽」如來「慈誨」。
這個詮論很重要,2183頁,中間這個詮論非常重要!
本經的基本架構,可說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因為從阿難示墮淫室,文殊將咒解救(此即是破魔之始)至阿難請示修定(因為光持戒,定力不足,境界現前,便把持不住,因而墮落,成就魔事);佛方便示導,歷七處破妄(七處徵心)、七次問阿難:你的心在哪裡?「徵」就是問、詢問,佛問,阿難要答,可是,都答錯。十番顯見、顯出見性,十番,「番」就是十次,十次顯出不生不滅的見性。同時開示,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本來就是如來藏,無所執著,也無所分別,那是眾生因為妄想、顛倒、執著,才變成內四大跟外四大的分別、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一切昏擾相,從之妄想、無明而生。然後,二十五聖自證境界、再來,重說大咒、開示建壇、結界、修楞嚴大定之法、詳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四種清淨明誨。經歷大乘六十位修證之真菩提路、細述三界十習因、六交報,及四生、七趣種種眾生(種種地獄、十種鬼趣、十種畜生趣、十類人趣、十類仙趣、諸天趣──欲界六欲天、色界四禪諸天、無色界四空諸天,以及四種修羅趣),至此,聖凡種種境界,以及信、解、悟、修、證、果之真菩提路亦皆開示明白;
2184頁,接下來的「五十陰魔」,詳論五十種禪定中的魔境,及破除之法,可說是達到本經的最高潮處,對修行人或習禪者來講,也是最最重要、最為實用的地方。
因為本經始自以神咒破魔,中間七處破妄,及四種清淨明誨、四加行、乃至詳論六道諸趣時,其實也皆是在破斥:或破魔、或破邪、或破妄;而種種邪妄,亦正是魔因。故《大智度論》云:「除諸法實相外,皆是魔事。」以不出魔數故。然而以上所破斥之邪妄境界,並未像最後這一節「五十陰魔」中所說的,那麼詳盡、實際。修行菩提或習禪者,對於此部分,不可不知,不可不深入解了、奉行,否則習禪必然魔事重重,而菩提必定難成。又,釋尊坐菩提樹下,破四魔軍,成等正覺;故知成菩提是必然要破除魔事的;雖然依理上而言,魔事與魔境皆是依自心妄現,然而佛若不開示,世間無人能覺知其為魔事,因而被內外種種妄境所惑亂,而魔事成矣。由於得聞佛之開示,事先知道,心理有準備,且依自善根力、及佛力加持、法力護持,諸天護法擁護,一旦境界現前,即能立刻覺知、識破,而得持心不動,不為所惑、不隨它去,也不信它,也不跟從它。如是則魔之惡圖即不得逞,魔意一旦受挫,魔事即破。
故知,破魔之事無他,也就是:
一、多聞、研求、所以,師父一再開示:不能說一句佛號念到死、一部《無量壽經》誦到死,其他都不聽經、不聞法,這樣子沒有辦法成就,應當理解佛陀的大般若智慧;應當理解佛陀的涅槃妙心,從一實相,然後,好好的來念佛,雖生而無所生,無所生,如是求生。所以,我們應當要多聞、要研求,深入知解魔所行事及所現境界。
二、持心不貪世間一切,尤其是財、色、名、利、權、位等。這些都是電視新聞常常報導的,首富跟什麼名人一起啦,什麼政治人物啦,這個在電視上常常看得到。有的人很羨慕,但是,我們修行人看起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生命就像一場戲一樣。
三、任何時候,境界現前時,立即「覺知」。
四、「持心不動」、不信它、不隨它、也不喜歡它、也不悲泣它。(不以所見境界為喜、為悲、乃至自以為尊、為勝等。)就是不能起驕傲的念頭,要牢牢記住這一句話,五十種魔事,奈何不了你。所見一切境界,也不能歡喜得不得了,忘記繼續念佛、繼續求生極樂世界。所以,老實告訴諸位一句,就是說:你今天念佛念到見到南無阿彌陀佛、西方三聖,也不可以動一念說:喔!我已經是聖人了,我很有修行了!不可以,這個很容易墮入魔的。見西方極樂世界現前,如是見,如是無所見,一心念佛,還是求生極樂世界,不理它、不管它,臨命終,自然轉化這個清淨念,為極樂世界蓮池裡面的蓮花,蓮花化生。
總而言之,修行者要完全不遇障難,可說是不可能的;要完全沒有境界現前(不論善境界或惡境界),也不太可能。但我們不能期求完全沒有障難或魔事,而應希望我們有能力克服障難及破除魔事。又,境界不在善,只要自心不貪愛取著,便都不成問題;「
只要自心不貪愛取著
」,這個要畫雙紅線,這個就是破魔的秘笈,你什麼統統要放下,你管它放光、見佛、見光、見花、聞香,你統統放下,這個就不成問題;要是動一個貪著,就麻煩大!若自心貪著,即使是善境界也會變成魔事。這一點就是佛在本節經文中一再強調的:於每一重陰魔之末,佛都會說:「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意即:這種修行境界,只是定力所引起的暫時的作用,不久它就會消失的;因此這些現象並非表示你已達到聖人所證的境界,所以你心中也不要以為你已得聖人的證境。這樣不妄想貪著,這個境界也還可稱為善境界,但你若把它當作你已「證聖」之解,便馬上受諸邪群魔所趁、所用、所纏,而胡里胡塗入於魔數,而不自知,亦不自知。
又,所謂「魔事」之魔者,其實不只是天魔;依通教所說有四魔:通教就是藏、通、別、圓(中的通教),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依通教所說的四魔:天魔、死魔、煩惱魔、五陰魔。若依本經,則還包括種種鬼、神、魑魅、精怪等等。因為這些眾生,或者自懷惡心,喜歡壞人修行;或者為魔所使、為魔所用,故皆能成就魔事,破壞修行。
因此本經前面所述之種種鬼趣、旁生趣等,讓我們於眾生界有全面的瞭解,因而在專修三昧時,對覺知魔事、防範魔事、乃至對治或破除魔事,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了解整個習禪過程、方法、果報,及眾生界的狀況故,非對於「敵人」一無所知,亦非「敵暗我明」,而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因此一旦魔事發生,也不會胡里糊塗、一無所知,而驚慌失措;也才能沈著穩定地對付。
最後,愚意這是成觀法師自謙。以為本經這「五十陰魔」章,可說是本經最為稀有、最為寶貴的部分,因為其他經典都沒有如是之法;或也有涉及魔事的,但也沒有這麼詳盡、這麼完備的「破魔大全」。因此諸修菩提者及習禪人,皆應深入精研、信解、諷誦再三,為他人說。
附及,這「五十陰魔」章,實是習禪的「破除魔事品」。若以世間法來比喻,有如:我們買一部機器或汽車等,機器的說明書中,最後大都會有一節「故障排除法」,詳列這機器在操作中可能發生的種種故障現象,及其排除之法。這「五十陰魔」章,等於操作駕駛「禪定三昧」這條「法船」的故障排除法,依於此法,舟中之人方能安抵涅槃正覺彼岸。
第一節由妄生空,迷生世界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就是因為我們迷了;就是因為我們妄想。癡愛發生,就是拼命的愛、拼命的執。生發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翻過來,2190頁,「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三界「有漏」依報之「世界」中之正報「十二類生」有情,其「本覺妙明,覺圓心體」本「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然而「由」於「汝妄想」,而「迷」本有之「理」體,以此「為咎」,而令無明之迷「癡」更起「愛」念,致令清淨本心化成真妄和合,因而「發生」阿賴耶識,接著更「生發」能見之見分,進而「徧迷」於外,欲有所見,而發生頑空之相分;是「故有」所見之相分「空性」產生;能所既立,相因相成,展轉變「化」與癡「迷」相續「不息」,因而「有世界生」起。「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之世界「者,皆是迷」於本覺真心「頑」因而起「妄想」之所「安立」。
換句話說:科學家再怎麼研究,就是迷惑、顛倒,不知道萬法唯心。就是把你送到外太空去生活,從這裡坐太空船,一直送到外太空,仍然離不開佛陀所講的真理,一切法不淨、苦、空、無常、無我,緣起緣滅,盡法界是一大緣起,跑到哪裡,都是生滅無常;跑到哪裡,都是緣起無自性,宇宙跑遍了、坐太空船跑遍了,也是這樣。就像你去出國旅遊,跑遍了整個地球,全世界的國家你都去,答案還是一樣:緣起緣滅,妄想生、妄想執,都是這樣子,走到哪裡,處處都可以見到佛陀所講的真理,只要你心中有智慧,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不離本處,即得菩提,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當知」此無邊之「虛空」,實「生」於「汝」本覺真「心」之「內」,此心內虛空之大小與本心相比,「猶如」一小「片雲點」綴於茫無際涯的「太清裏」(太空中),何其渺小,且不久住。而「況」依空而立之「諸世界」、及身心,更「在」本已渺小的「虛空」中「耶」?豈非更是微不足道?
第二節發心歸元,震裂空界為什麼?因為你回光返照,要入三摩地,見到圓滿的清淨自性的時候,為什麼魔宮震動?虛空是魔住的地方,你要轉識成智的時候,會影響他所居住的宮殿,他當然會怕了!經「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脗,當處湛然。」
翻過來,2192頁,義貫
假使「汝等」之中果有「一人」心光內照,「發」明本覺「真」心,返本「歸」於「元」有之佛性,如是由迷返覺,則「此十方」由晦昧所成的頑「空」,應時「皆悉銷」滅「殞」亡;連虛空本身都會因而銷殞了,「云何」虛「空中所有」結暗成色、依空所立之「國土,而不振裂?」「汝輩修禪」,嚴「飾三摩地」,亡塵照理、心住三昧,心光一發,即能與「十方菩薩及諸」證「無漏」之「大阿羅漢」之「心精」相「通脗」合,故能破愚除暗,因此不離「當處」即得以「湛然」一心,你看,還是要回歸當下。是不是?
回歸當下,佛法不能等到死才受用,念佛要念到現在就除煩惱;現在就能夠享受清涼、安樂、自在、解脫,這個才是佛法。如果現在念佛,只期待在臨命終,你有把握嗎?那你現在過得這麼辛苦,怎麼辦呢?佛法現在派不上用場,還期待臨命終做什麼呢?是不是?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就是在當處;就是在當下;就是現在就要受益,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
你知道嗎?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把個性改一改。與諸聖泯同無二。(此即修首楞嚴三昧行者所歷的境界之一:當他內伏煩惱不起現行,而將破我法二執之際,如瓶不塞孔,故內空與外空自然相通,即是此時之境界。)
第三節 魔怖而來擾經文,「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慴,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神通,惟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
2194頁,倒數第三行,「一切」欲界天之「魔王」、魔民、「及與」一切「鬼神、諸凡夫天」,忽然「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於「水」中及「陸」上居住、以及於空中「飛騰」之眾生,「無不」因而「驚慴」,然而一般人道之「凡夫」未具五通,則因「昏」迷「暗」鈍,而不知「不覺」此一切異相之真因,反而「遷」轉「訛」誤,以為是天地陰陽失度等因所造成。「彼等」天魔鬼神「咸得五種」報得之「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惟除漏盡」通漏盡就是煩惱斷盡,叫做漏盡。(未得漏盡通),故皆知其住處之所以振裂之因;然彼等皆十分貪「戀此」有為「塵勞」之世間,「如何」能任「令汝」更修成三昧,而由你的三昧定力之光「摧裂其」結暗所成、因為他們是住在暗,心無明結暗,你現在要發揮這個如來藏性的光,震動虛空,剛好破除他住的地方,等於把他的建築物打掉,他無處可住,因為他貪戀嘛!深心所愛之住「處?是故」,一切「鬼神、會來惱害你修三昧;諸天魔也會來惱害你;魍魎也會、妖魔也會,於」你修「三昧時,僉來惱汝」,就是皆,統統來惱害你。不令汝三昧順利成就。
第四節不迷魔即殞,迷則魔得便
經文,「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意思就是:了不相觸。風吹光,風吹這個陽光,不損陽光普照。刀割水,斷不了水,刀子在水上畫字,切,水又縫合了,就是說:你修三昧的人,只要你有定,這些都不傷大雅,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消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消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消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祇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翻過來,2200頁,
2200頁,把這一段看完,義貫,第二行,
「然彼諸魔」見其宮殿無故崩壞,「雖」心中「有大怒」,但是「彼」猶在「塵勞內」之生滅法中,而「汝」所修的楞嚴大定則是在「妙覺」真常之「中」,非生滅法;就是生滅法拼不過非生滅法。故他若欲害你,則猶「如」欲以「風吹」散日月之「光」,毫無著力處,亦「如」欲以「刀斷水,了不相觸」。又「汝」習定之觀智熾然猶「如沸湯」,而「彼」瞋惱之邪執雖「如堅冰」,但汝之定慧熾然之「暖氣漸鄰」於彼堅冰,彼冰「不日」即告「消殞」,「不日」就是不久。彼魔「徒」然仗「恃」五通「神力,但」終「為其客」,「客」意即不是主人,我們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才是主人,他只是來作客的。不得久住,亦不能成害。
譬如說:我們出國,我們是客人,到酒店或者飯店去住,今天一住,明天就走,再換飯店,我們是客。是不是?客就是生滅、來去不定,叫做客;如來藏性不生不滅,就是主。所以,我們要掌握得主,修學佛法就是能夠掌握自己的生命,作得了主。諸魔鬼神及外道之所以能「成就破」汝戒行「亂」汝定心之魔事,其咎端「由汝心中」之「五陰主人,主人」自身「若」自生「迷」惑,則「客」乃「得其便」。「當」行人「處」於此「禪那」正定之中,能常自「覺悟」而「無」所「惑,則彼魔事」之力雖強,以技無所施(沒有破綻可趁),亦「無」能「奈汝何」。待你五「陰」之境「消」除(五陰盡)之後,「入」於本覺大光「明」藏中,「則彼群」魔妖「邪」本來「咸」秉「受幽」暗之「氣」以成之形,汝定慧之光「明」便「能破」彼愚迷陰「暗」,因此他若接「近」你,則其暗性但「自」取「消殞」,自身難保,因此他「如何敢」再停「留」下來「擾亂」你的「禪定」?反之,「若不明」其是魔,不能「悟」知其所現者並非善境,而「被陰」相「所迷」,以致誤以為是證得了聖證,「則汝阿難必」落魔道,淪「為魔子,成就魔人」之事業。又「如摩登伽」母,其身份及法力實俱「殊為眇」小下「劣」,且「彼惟」以邪「咒」欲令「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祇」欲「毀」汝之「一戒」(不淫戒),但你以「心」本來是「清淨故」,並非你自己主動起淫念,故「尚未淪溺」。
而「此」陰魔與摩登伽母相比,「乃」欲「隳」壞「汝」能成就無上「寶覺」的「全」體法「身」(亦即要將你的法身整個都毀滅,並非只要破你一戒一定就好了);這譬「如宰」相大「臣」之「家」,一向得勢,「忽」然觸犯了大律,便「逢籍沒」家私,就像皇上一下令,連誅九族,財產全部沒收。便「逢籍沒」家私,全家大小「宛轉」飄「零」、流落他方,淪「落」四方,「無可哀救」。
意思就是:(習禪之人,若迷五陰相,而為魔所趁,為魔所壞,亦復如是,即喪失寶覺全身,不但道果之位被除,一切功德法財亦當盡失,且從而淪落六道惡趣,無可救拔。)
好!因為它這是白話文,我們今天也是講大綱,這幾天,明天也是講大綱,我們簡單念一念,把這個白話點到為止,否則我們要用很長的時間,我們已經講了第四個禮拜了,你看,這個大綱還沒講完,這個《楞嚴經》有多辛苦、多難啊!是不是?這個還不是一般法師說你要講就講的,沒辦法!如果沒有貫通三藏,或者是精通經教,或者心性不明,那沒有辦法!所以,因緣具足了,我們就來團結、來合作。所以,明天我們就從下冊的五十種陰魔,2203頁開始。好!把楞嚴咒請出來。
迴向,
願以此功德,
底下師父念:
消災在座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大德,
迴向參加講堂消災點燈,及亡靈拔度者,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出處: 楞嚴經-7 (國語) -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影音專集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amitabha1117/3349111#ixzz1ghQl9pis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