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大方广圆觉经(第三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7-26 20:39
標題:
大方广圆觉经(第三集)
摘自《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
大方广圆觉经 (第三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03
请看第六页,继续说明「了义」:
讲义【《大宝积经 》:「佛告舍利弗:若诸经 中,宣说世俗,名不了义,宣说胜义,名为了义。若诸经 中,宣说作业烦恼,名不了义;宣烦恼业尽,名为了义。若诸经 中,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盘,名不了义;宣说生死涅盘,无二无别,名为了义」。】
《大宝积经 》里面有这么一段经 文,『佛告舍利弗:若诸经 中,宣说世俗,名不了义,宣说胜义,名为了义。若诸经 中,宣说作业烦恼,名不了义』,作业就是造业的意思,这是不了义。『宣烦恼业尽,名为了义』。『若诸经 中,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盘,名不了义』,这一句大家要特别注意到,『宣说生死涅盘,无二无别,名为了义』。这是大师引佛在经 中给我们说明什么叫做「了义」,什么叫做「不了义」,经 文里面讲得很清楚。由这一段经 文来看,大概小乘经 典多半是不了义,大乘经 典里面有一部分也是不了义。在这里我们要想到,我们自己所修的净土法门,你们说是了义还是不了义?我们厌离娑婆世界,欣乐极乐世界,这是不了义,能不能往生?真能往生,所以这个法门叫特别的法门,诸位要记住这一点,这是带业往生,不了义,但是真能往生。事一心不乱也是不了义,可是理一心不乱就是了义,所以净土法门初级、中级是不了义的,高级是了义的,其他法门里头没有这种情形,这个法门很特别,了义不了义它都具足。再看本经 ,本经 的确是了义,这是没话说的。
讲义【此经 如来住法性土。】
这就是常寂光净土。
讲义【现受用身。】
他受用的是报身,自受用的是常寂光净土。
讲义【凡圣同源,主伴俱会,为十二法身大士。】
十二位菩萨都是等觉菩萨。
讲义【直指众生,本来成佛。】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在一切经 里只有《华严》与本经 说过,其他经 里面都没有这种话,所以这是真正了义经 。
讲义【圆满觉性,与佛无别,直截分明,毫无隐覆,是契经 中,了义之法,非不了义之法也。】
这是把「了义」给我们解释明白了,我们对这个意思要搞清楚。修学当然是依了义经 为依据,不了义经 为方便,这是要懂得的,我们要想达到究竟了义,必须要有方便法,所谓是善巧方便,这都是不了义,可是这个不了义能够帮助我们达到了义,因此这个方法也是非常的殊胜。前面是别题,后面「经 」字是一切经 的通题:
讲义【经 之一字,是能诠文字,即契理契机之教。】
『经 』也翻作契经 ,圆瑛法师在此地注解得很简单,《华严经 疏钞》里面,清凉大师解释「经 」字有十种意思,解释得非常圆满。通常我们一般讲经 ,总是以「贯、摄、常、法」这四个意思来解释经 字,在这个地方不必多说,因为这是每一部经 都不例外的。题就介绍到此地。
诸位再看「教起因缘」,教就是教学,教学总得有个原因,教起因缘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学的原因、因由。
讲义【如来教法,决不孤起,起必有由。】
不是突然发生的,总是有原因的。
讲义【究其教起因缘,有总有别。】
我们要追究世尊出世说法利生的因缘,『有总有别』,所谓「总」就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到这个世界上来教我们这些方法,这是总因缘;别因缘是说这部《圆觉经 》的因缘。我们晓得,佛住世的时候讲经 三百多会,每一会都有它的因缘,这个因缘我们叫别,个别的因缘;佛住世这是总因缘。讲到总因缘:
讲义【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
到底什么叫一大事?古德有很多的讲法,这个地方所讲的完全依《法华经 》。
讲义【一大事因缘者,就是如来要开示众生,本有佛之知见,要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而得成佛是也。此为一代时教总因缘。】
这几句话全是佛在《法华经 》所说的。有人说「一」就是一心,就是一真,也讲得通,也很好。什么叫「大事」?大事是指生死大事,的确世出世间再没有比生死这个事情更来得大。世间所有的学问,科学、哲学、宗教,几乎世间所有的问题,不但人间的问题,乃至於天上的问题,他们也有办法解决。像印度有很多宗教学者,他们的定力神通可以到四禅天、四空天,换句话说,天上的问题他也有办法解决,唯独没有办法出三界;换句话说,三界的生死无法了脱,变易生死就更不必说了。这是大事!唯有佛法能解决这个问题,佛要不出世,我们这个迷惑是愈迷愈深,没有解脱的希望。如果这个世间有人能解决得了这个大事情,你们想想佛还来出世吗?佛不是一个好事的人,也不是好名的人,他看到大家都解决不了这个事情,不来不行,不得已而来的。只要有别人能做,他就享清福去了,他不干,没有人能做那他当仁不让,这是他本愿当中分内的事情,他必须要做,这一点我们也应当要学习。别人可以做的劝他们去做,我们帮他去做就好了,他不能做那我们就做,或是他有能力而不愿意去做,那只好我们自己做,这些都是佛早就留了榜样给我们。
佛自己说的跟我刚才讲的「一大事」,说法不一样,意思都可以相通。我们就《法华经 》这两句来说,「开示众生,本有佛知佛见」。「佛」,是觉悟的意思,这种觉悟是正确彻底圆满的觉悟,就叫做佛。「知」是我们现在讲知识,「见」是讲见解,这种知识与见解都是建立在究竟圆满大觉的基础上,我们就叫做『佛之知见』。这一句话诸位总得要搞清楚。每一个众生,这样的知见,就是究竟圆满彻底大觉的知见,我们是各个人都具足,的确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一乘了义经 典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我们这个信心,相信自己具足佛知佛见。
「开」是打开,「示」是指示,俗话说「顿开茅塞」。我们自己虽然具足佛知佛见,可是我们现在的佛知见被蒙蔽,有障碍了,虽有不能现前;不能现前,虽有还是等於无,还是等於没有。所以一乘了义经 典,我们在讲堂讲的时候也常常提醒同修,不可以直下承当,又不能不直下承当,这个事情麻烦了,真的是事在两难。直下承当了,有障碍,容易落在狂慧里面;不肯直下承当也有障碍,落在无明里面,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佛说一乘了义经 的目的在哪里?目的教我们信,信了以后要求解,理解之后,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行,「行成证入」,目的在此地,到证入的时候才完全承当,真正的承当。
「开」之一字,是要帮助我们打开悟门,利根的人,佛菩萨将我们这个悟门一点,他就通了,一点就通了,这是利根的人容易得度,他就可以悟入。根性钝的人,佛给他开启了,不行,他还是不觉悟,那用什么方法?用指示,一桩一桩指给你看,叫我们觉悟。开示是老师教学的手段,佛法里面称之为善巧方便,开示是善巧方便,是老师的。做学生的要如何?要悟入,老师没有办法代我们悟,没有办法代我们去证得,入就是证得,这是老师没有办法,这两个是学生的。换句话说,老师给我们打开悟门,我们自己就要开悟,老师指示我们,我们就要证入。老师开的是什么?示的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本有的佛知佛见,做学生要悟、要入的也是自家的佛知佛见。
这几句话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一代时教的总因缘,也同时是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教学的总纲领。如果我们对这个总纲领、大前提没有能够掌握得住,我们的修学必定落入歧途,就是你会走到岔路上,岔路会愈走愈远。所谓岔路就是与这个路子相反的,这个道路是觉道,佛是觉的意思,岔路是迷途不是觉道。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觉道上,觉而不迷,悟入就不难了。为什么不能悟入?就是常常走到岔路上,这才不能悟入。特别是末法时期,这个岔路太多了。末法时期,民主的社会,自由开放的社会,所以现在外面所谓宗教派系多得不得了,几乎是一个人一个教,一个人有一个门道,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著这个总纲领、大方向,不迷才怪,换句话说,不可能不迷。这是今天学佛最困难的一个所在。
有一些真正有悟有入,我们俗话说有修有证,有修有证在此地就是有悟有入的,的确有入。他入的浅深是有差别的,譬如我们就圆教的经 典里来讲,了义经 典,这是圆教,圆教菩萨有五十一个等级,这五十一位都可以说入,十信位里面初信不能说他没有入,他入得浅,入一分,譬如我们讲深度有五十一分,他入了一分,不能说他没有入。二信位的菩萨入二分。可是十信位他进进退退,有的时候悟入得很深,但是他会退转,他不稳定,所以在《华严经 》里面,十信没有地位,它从十住说起,从初住说起,为什么?初住就不退转了。往后去是有进无退,但是进的快慢各人不相同,根利的、用功的人进得快,根钝的、懈怠懒惰的人进得慢,所以进的速度各人不相同,这些都是悟入。在我们现前这个世间确实有修有证(有悟有入)的人不是没有,是真有,这些人劝勉我们的话必定是与佛、与古来的祖师,所谓是一鼻孔出气的,一模一样的,即使说法不相同,意思总是相同的。我们听了之后怎么样?这是老生常谈,不奇怪,不希奇。要学什么?要学希奇的,古人都没说过的,这个麻烦就大了。愈是好奇心重,愈容易步入歧途,愈迷愈深,真正的大道非常平凡,一点奇怪都没有,希望诸位要留意这一点。凡是标新立异,好奇骛怪,总不是正法,正法必定是循规蹈矩。
我们学正法就得按照规矩来修学,读经 看注解一定要选择大藏经 里面所搜集的,大藏经 里面还没有的,我们暂时把它放在一边,为什么?那就是大藏经 没有收进去的,还没有被社会大众,也就是这些有修有证的大德们所肯定。我们是初学的人也不晓得哪个法门是正、哪个法门是邪、哪是真、哪是假,我们没有能力辨别就得依照古人的慧眼、法眼所拣别的,我们来依他的。在大藏经 里面,这就是依佛菩萨、古大德这些善知识为我们做增上缘,奠定我们悟入的基础,然后你要有时间为弘法利生,也可以看看今人种种的说法,听听他们的见解,这是可以的。我们自己根基没有奠定,脚跟还没有站稳,是要以古注为第一。
说到这个地方,同学们讲古注都是文言文,我们看不懂,这个话也是事实,可是这桩事情不是难题。你真正想学佛,想研究经 论,你就应当花上三年时间学文言文,三年的时间不算太长。文言文是《大藏经 》、《四库全书》的钥匙,你花上三年将文言文的基础奠定好,这把钥匙你拿到了,经 律论三藏、《四库》你就有能力受用,你这一生受用无穷,为什么不肯花个短短的几年时间把它学好?你们要问:文言文应当怎么学法?修学文言文的秘诀就是背诵古文,你能把古文熟背一百篇,这个钥匙你就拿到了,教材从《古文观止》里面选就够了。《古文观止》里有三百多篇,你背上三分之一,这个钥匙你就得到了。你要能全背了,你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可以称之为古文学家。可见得这个东西不难,就是要熟背,要背得很熟,这是学习文言文唯一的方法。暂时不必求解,只是求背,熟透了自然就通达,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用不著老师来讲解,你念上一千遍,自己都通达了,里面意思全都了解。所以念的遍数要多,遍数少不行,一定要遍数多,要熟透,这是讲奠定我们学佛之基础,这个可以说预备的基础,然后才有能力阅读《大藏经 》。
在这几句当中,诸位特别要留意的,那就是「悟」、是「入」,所以佛法讲求的,这个地方跟诸位讲总因缘,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之法都离不开这个原则,不是教你求解的。这部经 这一段经 文是什么意思、怎么讲法,不注重这个,著重在开悟。我们在讲堂也常常劝勉诸位同修,我说学佛有两个目标,近的目标要求开悟,远的目标要证果,所以诸位学佛要向这两个目标迈进,这就正确了。如果你只求这部经 怎么讲法,我要来学著讲,将来我讲给别人听,你目标错了,你会不会开悟?不会开悟,为什么?你根本没想开悟。你不是走开悟的路子,你走什么路子?走知见的路子。就像六祖在《坛经 》里面对神会讲的,那是讲反面话,「知解宗徒」,这一句是骂人的话,那是不会开悟的,只晓得讲经 而不开悟。印宗法师在没有遇到六祖之前,在广州法性寺讲《大涅盘经 》也是讲得津津有味,听众也是很赞叹他,那时他没有开悟,所以遇到风动、幡动就争论不休了,到六祖给他点了一点,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他才有所体会。
「知解宗徒」,也就是儒家学记里面所讲的「记问之学」,是这种学问。他记得很多,他到处请教别人,人家给他讲,他听了很多。他听得很多,看得很多,记得很多,全是别人的,自己没有开悟,统统都是别人的,儒家给我们讲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没有资格为人师。可见得儒家要想做个大宗师,做个老师,要开悟,儒家也讲开悟。佛法所重在出世间法,这个悟入更是重要,不但讲开悟,而且证入。悟是悟自己的佛性,就是佛知佛见,入就是所谓见性,真正见道,就是得到佛知佛见。这个佛是自家不是别人,千万不要弄错,「悟入佛知佛见,悟入释迦牟尼佛的知见,悟入阿弥陀佛的知见」,那就搞坏了,那就错了,那你还是变成记问之学,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如何能解决众生的问题?这一段很要紧。下面讲别因缘:
讲义【别,即就本经 ,有十因缘。】
别因缘是当会,就是圆觉一会,我们要来看这一会是什么因缘。读这一段文必须反省自己,这些因缘与我们相不相应,如果与我们也很相应,我们就是这一会的当机者。十条完全相应,没话说,你是当机者;十条里面有一半相应,你也就有资格学《圆觉经 》;如果有一、二条相应,这个东西也对你有帮助,有好处,虽然你得不到真实的利益,也有薰修的功德。十因缘:
讲义【乃以本觉真如,内熏为因;十二菩萨,请问为缘。】
这两句,凡是发心学佛的人都具足,如果你不是『本觉真如内熏』,你怎么会想到学佛?你怎么会想到看经 ?你怎么会想到到这个道场来听经 ?谁叫你来的?「本觉真如内熏」,把你薰来了,就这么回事情,这是根本的因缘,第一因缘。换句话说,你学佛对佛法爱好兴趣浓与淡,就是本觉真如内熏力量的强弱,如果这个力量强,换句话说,你天天都来听经 ,每一会你都来参加,你一会也不缺;力量弱一点,你就若有若无,高兴就来听一下,不高兴就到别的地方玩玩,这是力量弱的。力量强的,一会他都不肯放弃。读经 也是如此,力量强的他天天要读,力量弱的不见得天天读,偶尔去翻一翻,这就是内薰的力量弱。这个东西与烦恼薰习成正比,本觉真如力量强,烦恼就弱;烦恼的力量强,烦恼也是内薰,力量强,你的本觉真如力量就薄弱。一个是真本,一个是妄本,本经 里面要详细跟我们讨论。『十二菩萨,请问为缘』。这几句,给诸位说,是本会别因缘里面的总因缘,说出我们每一位学佛同修之所以来学佛,道理就在此地,决定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向下,这是讲十种差别因缘,我们是或有或无,不一定完全具足。
讲义【一、为示因地法行故。】
这一条大概我们都不具足,为什么?如果我们具足这一条,那就了不起,那不是普通修行,那可以称之为大修行人。为什么?具足这一条,我们修念佛法门的人必证理一心,那是究竟了义,一定证理一心不乱。这些文字都很重要,重要的我们就念,不重要的就不要念了。
讲义【修证佛果,不离因心。】
『佛果』这两个字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因为你搞清楚就不至於迷信,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佛是大彻大悟、大智大觉,就是「佛果」。我们要想修证大智大觉、大彻大悟,『不离因心』,因地心非常重要。佛在《楞严》里面讲,因地心与果地觉决定相应。阿难的修学就是因地心与果地觉不相应。因地心比什么都重要。
讲义【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这两句话是古大德常常讲的。『因』是你发心,就是你用什么心去修行。『果』是大智大觉,『果招纡曲』,这个果就是没有得到,而你所得的果报是迷惑颠倒,那就错了。你发心不正,所以你得的果报才是迷惑颠倒。我们自己想想我们这个修行,因地心,自己以为很正确了,可是自己一天到晚迷惑颠倒,那你就得想想我这个果报迷惑颠倒,这个因地心是有问题,从我们现前的果报就想到我们的因地心是不是真正的正确。佛法是心法,诸位要特别留意到这一点,所以这个用心是很微妙的,我们用的是什么心?
在本经 里面,由文殊菩萨来作代表,文殊菩萨智慧第一,在表法里面来讲,智慧第一,他第一个代表提出问题向世尊请教的,就是代表《圆觉经 》是一切经 里面智慧第一,意思在此地。诸位要想真正求开智慧,这个是智慧第一,可是我要给诸位说明,上根的人读这部经 开智慧,中等以上的人读这部经 有困难,这部经 经 文不长,义理太深,的确是有很深的深度。可是中根以上的读《楞严》有受用,所以古人常讲开智慧的《楞严》。而圆瑛法师他老人家所表演的这一套也非常有趣味,换句话说,他也在暗示我们,你看他老人家的修学,《楞严经 讲义》在前面,他把《楞严经 讲义》写完成之后,最后写这一部《圆觉经 讲义》,他老人家往生了,这也就是给我们一个次第,先读《楞严》再读《圆觉》奠定般若智慧的基础。这是他老人家在世表演这一招给我们看的,我们要懂得他的用意。
讲义【如来答以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佛为示因地法行,故说此经 。】
『法』是方法,『行』就是修行,「法行」就是修行的方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修成佛道的方法,他依什么心?依『圆照清净觉相』,这是《圆觉经 》里面所说的。什么叫圆照清净觉相?如果诸位对於这个名词搞不清楚,我换一个名词你就晓得,「圆照清净觉相」就是一心不乱,没有两样。一心就圆,二心就不圆了,为什么?一心里面没有念,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这个心是圆的。圆是从体说,照是从用说;清净是体说,觉相是用说,这个名词里头有体有用。一心是体,不乱是用,净土法门所修学的就是修这个功夫。「圆照清净觉相」就是佛之知见,由此可知,一心不乱就是佛之知见。
名词在诸经 里面说得很多,有许多的说法,在《华严》里面叫一真法界,在《楞严》里面叫如来藏性,在《法华》里面叫一乘实相、佛之知见,在《弥陀经 》里面叫一心不乱,在《维摩经 》里面叫不二法门,都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佛说这么多名词,其目的是教我们不要执著在名相上,你怎么说都可以,只要这桩事情对了就行了,不要执著在言说,不要执著文字。希望你在言语文字上体会到它的意思,得旨忘言,旨意得到了,言语文字统统舍弃,这是你真正悟入了。如果你是执著在名相上,这是障碍。执著在名相上,那就是所知障、烦恼障把你障住了。
所以,我们何必执著?一有执著就不圆,就不清净,就不觉了,离开分别执著,这是圆,这是清净,这个是觉相。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你的心是一心,才有分别执著,这个心就落二三了。换句话说,心要落在分别执著里面,这就是滋长无明,而不是永断无明。唯有一心,这是断无明的办法,三心二意就是在滋润无明,帮助无明增长。我们想想我们现前一天到晚用的功夫是帮助无明增长还是在断无明?我们学的是什么道?佛道是觉道,与觉道相反的是无明大道,大概学的都是无明大道,天天在增长无明,在修无明道不是修觉道。无明道在佛法里头有一个总名词,叫做魔道,魔就是无明,所以不觉则迷。这个在第一章里面,第一章文字不多,就是文殊菩萨这一章。
本经 一共十二章,也可以称之为十二会,都行。这部经 的好处,每一章都可以独立,换句话说,十二部小经 ,合起来称一部《圆觉经 》,章章都独立,章章都有一个宗旨。诸位要是受持背诵的确不难,你一章一章的去背,经 文长的也只一千字的样子,短的像文殊菩萨这一章只有四百多字,很适合於背诵。这部经 等於是课本一样,它有十二课,所以很好背诵。
因地发心对我们修「理一心」的人来讲非常重要,你要想一生当中成佛,你用这种方法来修行,你这一生一定可以得到,如果你的用心与这个相违背,你这一生没有法子达到,在念佛法门里面你得功夫成片,成就事一心不乱,或有可能,理一心是决定不可能的。如果诸位用这个方法,我们俗话说「取法乎上」,我们用这个最高明的方法,如果理一心要是达不到,事一心非常可能,换句话说,纵然事一心做不到,你这一生带业往生可以保证,西方极乐世界保证你有分,决定不落空,为什么?因地心太可贵了。第二个因缘:
讲义【二、为示离幻即觉故。】
什么叫觉?什么叫迷?迷就是不觉,换句话说,何谓觉?何谓无明?无明就是不觉。第二章是普贤菩萨章,第二个因缘是普贤菩萨的因缘。前面一章著重在信,著重在理解,就是信解,正确的信解。这一段讲修行,讲称性起修,这在一切修行法里面是最高明的修行方法。
本经 最重要的就是这两章,文殊菩萨代表智、代表开悟,普贤菩萨代表证入,文殊菩萨代表悟佛知见,普贤代表入佛知见,他讲的是行,行成证入。往后愈讲愈浅,精华、最重要的是这两章,这两章是究竟了义,这两章就像六祖大师一样是接引上上乘人,不是接引大乘人;这两章以下是接引大乘人。这两章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一切经 的解行两门的总纲领,我们能把总纲领把握到,诸位将来看一切经 ,总离不开这个总纲领,的确是不难理解。我们在讲堂里面多费一点时间跟大家来研究讨论,我觉得这是值得的。这个玄义我们要有耐心的在一起研究。
我过去在凤山,煮云法师有一次请我吃饭,办了一桌很好的菜请我吃,真是难得,吃了一半他就告诉我,「这餐饭,法师,不好吃」,我说怎么?「吃了之后,请你给我们讲一部《楞严经 》」,把我吓了一跳,真不好吃。《楞严经 》要很长的时间去讲,我虽然没有给他讲这部经 ,我讲了玄义,采取的本子就是圆瑛法师的《讲义》,就是前面的玄义,用了七十多个小时,不讲经 只讲玄义。七十多个小时讲《楞严经 》玄义,是我在讲《楞严经 》玄义里面讲得最详细的。玄义就是全经 的大意,大意给他讲完了。
『离幻即觉』,首先你要晓得什么是幻?怎样离幻?这是问题之所在。
讲义【佛告普贤: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这个『如来』是自己,诸位先要明白,不是释迦牟尼佛,不是阿弥陀佛,这个「如来」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也是自己的理一心。理一心有,你自己没有证得,虽没有证得,你的确有理一心,为什么?『一切幻化』,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你的理一心里头变现之物。
讲义【不了如幻,是名不觉。】
这是很重要的话。『了』是明了,你自己不明了这个事实,不明了一切万法之所以然,这就叫『不觉』,这就叫无明。
讲义【若知幻化,即已离幻。】
『知』就是觉悟,我们平常讲的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就是此地「知」的意思。悟什么?悟这一切法都是自己圆照清净觉相里面的东西,或者说原来就是自家理一心之物,这就叫『离幻』,可见得离幻不是把这一切境界舍离。你能离得掉吗?离不掉,怎么离你也离不掉。你离开这个都市跑到深山,钻到洞里去,那个洞还是一个境界。你放一把火把自己身体烧成微尘,微尘还在,你怎么能离得掉?离不掉,而且你的神识过不了几天又投胎了。《地藏经 》说得很清楚,人死了,神识七七四十九天之内他就投胎,中阴身时间不长,一般都不会超过四十九天。他在六道里头又投胎去了,他怎么能离得开?离不开。所以这个离不是身离,也不是心离,身心都不离,而是什么?悟就离了,离什么?离不觉;离什么?离迷。诸位要知道这么一桩事情,你才晓得怎么叫做离,否则的话,你念《华严经 》愈念就愈疑惑,你就念不通,为什么?你展开《四十华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离幻即觉」。人家怎么离法?每一段经 文后面有「恋德礼辞」,礼辞就是离,样样事情他都参与,这世间各行各业,逆境、顺境,无有一法他不参与,礼辞,辞是不著相,佛在《金刚经 》里面教给须菩提尊者「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是此地所讲的离幻即觉。
讲义【既已离幻,即名为觉。】
就是这么个意思。可见得不是离开这一切事,一切事、一切理你统统离不开的。底下举一个比喻:
讲义【如人处梦,不知是梦。】
一个人在作梦,在梦境当中。作梦的时候不知是梦,梦就是幻。
讲义【一知是梦,即已离梦。】
知道自己作梦,梦境就离开了,你可以继续不断的作,自己清清楚楚,我在作梦,梦中的境界也很有趣味,那是什么?游戏神通,你在梦中就游戏了,一切无碍,梦!你就得解脱,就得大自在,就是这么回事情。
讲义【离梦即名醒觉。佛为示离幻即觉,故说此经 。】
这是讲修行最高的方法。诸位读《四十华严》,后面几乎有一半的经 文,十地菩萨以上全都是讲「如幻三昧」,三昧的名称尽管不同,一定有如幻两个字,他知道如幻就离幻了。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