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淨空法師:認識釋迦牟尼佛 [打印本頁]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5-8 11:19
標題: 淨空法師:認識釋迦牟尼佛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5-8 11:22 編輯



http://www.buddha-hi.net/re/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26&extra=
淨空法師:認識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學佛首先你得認識他,你要不認識他你會走很多彎路,你要認識他,你就省掉許許多多的彎路,真正得到佛陀教育的利益。所以佛陀我們稱釋迦牟尼佛,佛陀是佛陀教育裏面學位的名稱,我們用現在話講大家好懂,學位。就像現在一般學校學位有三種,最高的博士,其次的碩士,再其次的學士。在佛教育裏面也有三個學位,最高的稱佛陀,相當於博士;第二個菩薩,相當於碩士;第三個阿羅漢,相當於學士。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佛、菩薩、羅漢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是很普通的稱呼,這個一定要懂得。
  

    佛是老師,菩薩、阿羅漢都是學生,都是老師的學生,不過他們拿到學位了。我們現在學佛還沒拿到學位,雖然沒有到學位,我們跟他的關係是前後同學。所以菩薩是我們的學長,阿羅漢也是學長。這關係搞清楚、搞明白了,學長在一起就比較隨便一點,跟佛在一起就嚴肅,老師,尊師重道,在佛面前咱們得畢恭畢敬,菩薩就可以隨便一點。所以這個名稱要清楚,不能夠含糊。

    釋迦牟尼佛這個名字也是表法的,所以佛陀實在跟中國人講聖人,我們中國人講聖人、賢人、君子。你看中國傳統文化裏也有三個學位,我們稱孔夫子稱聖人,孔子的學生我們稱賢人,聖人就相當於印度人所說的佛陀,意思非常接近。你看佛,前面我們講了,他是智慧的意思,他是覺悟的意思,有智慧,大徹大悟,這稱之為佛。中國聖呢?聖是明本。聖人是什麼?明白人。對我們一般凡夫來講,我們是個胡塗人不明白;他對於宇宙人生的道理事相通達明瞭,這樣的人就稱為聖人。跟聖人學習,沒有達到聖人的標準這稱賢人,孔子的學生這稱賢人,賢人相當於佛法裏面的菩薩。現在雖然講佛教很興盛,你們大家講的很興盛,我講我的眼睛當中佛法現在衰到極處,為什麼?大家迷信,把佛菩薩、阿羅漢都當神仙去崇拜。他跟神仙風馬牛不相關,神仙也是凡夫,跟我們差不多。很多神仙也學佛,學佛跟我們是同學,他沒有證到阿羅漢,所以他也不是羅漢、也不是菩薩,這個總得清楚、總得明白。

    佛的名號,是他在這個世間教學的,我們講的宗旨,他在這地方他教什麼,名號就是他所教的。你說佛教教什麼?釋迦牟尼。釋迦是什麼意思?仁慈的意思,翻作能仁,他能夠仁慈。實際上對待我們今天的社會,我們這個社會的這些眾生缺乏的就仁慈,沒有愛心,他不但不愛人,他連自己都不愛。所以愛人不容易,自愛才能愛人,他自己對自己都不愛,他怎麼會去愛人?所以佛在這個世間教學教什麼?就是教仁慈。釋迦就是仁慈的意思,教導我們對別人,要有愛心、要有慈悲心,大慈大悲對待一切眾生,他教這個,這是佛法教學的內容。對自己呢?對自己是牟尼。這都是印度話,古印度話,牟尼是什麼意思?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牟尼翻作寂靜,我用經題上這五個字來講,你們更好懂,牟尼是心地清淨、心地平等、心地覺而不迷,這就是牟尼的意思,你看這名字多好。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什麼?教我們自己要清淨平等覺,教我們要以大慈大悲對待一切眾生,這就是佛陀教育,教什麼?就教這個。所以教學的宗旨在名號上,這個不是他的本名,他的本名,俗家本名叫悉達多。
  

    所以佛的名號、菩薩的名號,都是他教學學科的宗旨,你一看名號就曉得他教什麼課程,這個名號是總課程。就是佛法裏面所教的,科目無量無邊,不離開這個宗旨,肯定門門都與清淨平等覺、都與大慈大悲相應,離開這個那就不是佛教,佛陀沒有這樣教你過。所以你看咱對佛要不認識,要是扭曲了,我們今天到佛廟求佛、求菩薩,求升官發財、求保佑,那叫迷信,那個叫顛倒,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這個事情。

    他老人家當年在世,這照中國歷史記載,佛滅度之後,就是佛過世之後到今年,我們中國歷史上記載的三千零三十七年。我們中國歷史上記載,佛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他過世的時候是周穆王五十三年,在世我們中國人講八十歲,外國人講實足年齡七十九歲,真的是七十九歲,中國人說虛歲八十歲,八十歲走的。我們在經典裏面讀到、看到的,他是王子出身,他父親是當時迦毘羅衛國的國王。迦毘羅衛國在現在的尼泊爾,就是喜馬拉雅山的南面,這個國不大,是個小國。因為在那個時候,跟我們中國周朝時候一樣,周朝沒有統一,所以叫諸侯,它是個諸侯國。也要用一般人講是個部落的酋長,這樣稱大家就更容易懂了,是個小國的國王,部落的首長。所以他是王子出身,這就是他屬於貴族,年輕的時候好學,你看有這樣的身分,年輕好學。從小他的心地就非常慈悲,看到一些苦難眾生,他就生憐憫心,怎樣幫助他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看到生老病死,他就生起出世的念頭。因為印度在那個時候宗教很多,就很羡慕宗教修行人那些生活,他就很羡慕。所以十九歲離開家庭,我們佛門講出去參學,也就是說尋師訪道。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八十五集)2010/7/20 檔名:02-039-0085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