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唯识学研究]浅谈对唯识种子的认识(贤戒法师)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6-27 19:20
標題: [唯识学研究]浅谈对唯识种子的认识(贤戒法师)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唯识学研究]浅谈对唯识种子的认识(贤戒法师)
浅谈对唯识种子的认识
贤戒法师
  种子,是万法生起之因,它是唯识学中一个分重要的范畴,也是一整套“赖耶缘起”理论建立的基石。宇宙间一切万法无一不是缘起的。即一切事物现象的产生必有其因,佛说无一法非因缘生,然而能为诸法的亲因者,就是阿赖耶识中的“功能差别。”此功能差别者,就是种子,不过种子生起的诸法,不同于外道认为的一因而生多;或由多因而生一法。而是由各各不同的善恶种子,生起各各差别的现象。理解它,分析它,能够使我人净化心灵,转识成智,转染成净,由凡至圣,完成菩提佛果。本文从种子的名义、来源,种类、与识及现行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等情况,显示唯识学建立种子的理论意义。 
  一、何谓种子 
  种子,就是生起宇宙万法各别不同现象的功能。此功能是潜伏在第八识中,能够亲自果的潜在功能,所以说种子者,即是摄藏于第八识中能亲生自果的各种潜在之功能差别。《成唯识论》卷二云:“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在阿赖耶识之中含藏产生色、心诸法现行的功能,这就是种子。此功能遇到一定的时间即可产生行果。如春天各类植物的种子,只要遇到阳光、水分、土壤等缘,就可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都是由于有种子的缘故。此种子亲生自果之功能,即是什么因产生什么果,因果不相杂乱。具体的讲:就是摄藏于第八识中能够亲自果的潜在功能就名种子。潜在力量可以推动生命的延续,事物的发展。世间的各种现象均离不开种子。如现代物理学讲,没有“能”事物就不会产生和发展,这种“能”就是相当于唯识学的种子。唯识学讲,有种子才有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即包括精神、物质界。宇宙万有,都离不开种子。总之,一切有漏、无漏的色心诸法,无不从第八阿赖耶识中的功能开发而来的,这种能开发的功能就是所谓的种子。但作为种子必须具足: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从缘、引自果等六种性质。 
  一、刹那灭:即种子的自体一定是有为刹那生灭之法,有生灭转变,才能结果;反之,就无果的产生。假如不是刹那生灭,则不能起变化作用。此遮常法无转变,不可说有能生用故。 
  二、果俱有:指种子必须要能生、所生二条件的和合方行。即种子现行的时间,其能生的种子和所生的现行,必须同时俱有,不得相离。 
  三、恒随转:即种子恒时一类的相续,没有间断,没有转易。诸法中恒时相续者,唯第八阿赖耶识。转易间断与种子法不相应故。 
  四、性决定:谓种子要随其能熏因力的善恶等性各别决定,即善种子决定生起善的现行,恶种子决定生起恶的现行,决不可以混乱。此遮余部执异性因,生异性果。 
  五、待众缘:种子必须待种种助缘的和合始能发生果报,决不能单独现行。这是针对外道所执的自然顿生的迷执而立的。 
  六、引自果:指种子必须要色心各自引生自果,即色法由色法的种子生,心法由心法的种子生,丝毫不能差错。这是针对外道所执的,万法由大自在天一因生的迷妄而立的。 
  二、种子的起源 
  据《述记》载:关于种子来源的问题,佛灭后一千年左右,唯识学很昌盛,于十大论师中,曾有过三种不同的观点。 
  1、护月论师认为种子,无论有漏无漏种,善恶种都是本有的,所谓本有者就是生性带来的,先天有的。如中国儒家孟子讲,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讲,人之初,性本恶。护月论师说,熏习只是增长养成本有种子而已。 
  2、难陀论师主张新熏,一切种子都是后天熏的,人生本来是一张白纸,把它涂成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如遇邪师恶友就熏习恶法,染法;亲近良师益友就熏习善法,清净法。他说:能熏与所熏无始以来就同时存在。种子又名习气,说明由熏而有。 
  3、护法论师,主张即本有又亲熏,种子即有先天的,又有后天的。如佛性本有,众生都具,一直延续在佛果,佛种都保持着,只因众生无始以来,被无明障蔽不显,若学佛修行多闻熏习,净种增长,恶种逐步消灭,佛性种就可显发,这就由于新熏。其中有“理佛性”和“行佛性”。理佛性就是本有的,行佛性就是后天熏习的。“行”即修行,修行就是必须多闻熏习,佛性若本来没有就无从开发。如开金矿、银矿,矿里本身没有金银,你怎么再开发也没有。可见众生本来有佛性,但由于无明障蔽了,所以不显,一旦经明师善友指点,精进修行,佛性就能开发出来,使佛果灵珠(真性)放光。若遇邪师恶友,听了邪教,恶教变熏成了恶种子,佛性被越盖越厚,流转的时间也就越来越久。本有种子叫本性住种,新熏种子名习所成种。这是护法论师的主张,比较圆融合理。 
  这三种观点之间有过激烈的争认,最终结果是,护法的观点之间有过激烈的争论,最终结果是,护法的观点得到大多数教内外学者的赞同甚至后来还一直被视为“唯识正义”。其中的原因是,一方面因为护法那种既主张“本有”又强调“新熏”的观点相对于其他任何一种只承认“本有”或只承认“新熏”的说法的确圆融得多,并且可以说是一种卓见慧识;另一方面,护法本人又是唯识思想嫡传后学,种子说由此而来。 
  三、种子的种类 
  种子可分为二类:1、为本有种子,2、为新熏种子。 本有种子是:无始以来就在第八阿赖耶识的自体中具足,而能开发万法的功能势力。功能就是种子的别名,同时,也是表其特性的。这在哲学上叫做性能。是含有力量和作用的意思。如一芥子中含藏无量种子的功能一样,有庞大的性能。因它是先天固有的,所以名本性住种。新熏种子是与本有种子相反,不是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互相熏习而来的。这是由于七转识的作用,在第八识的自体中,再为熏习现行的习气,故又名习所成种。诸法的生起,除了见道初刹那的无漏智,是从本有种子生起外,其作的一切法,无不由本有、新熏二种子的和合而生。 
  按其性质,1、从有漏无漏分,流转生死的有为法就是有漏种子;属于解脱法门熏成的就是无漏法种子。有漏即有烦恼,有变化的;无漏即清净不变的。2、以三性分,善性有人天善、解脱善、菩萨善。人天善即修五戒十善法;解脱善即修戒定慧的解脱行,菩萨善就是以悲愿心修六度四摄等。恶性就是造五逆十恶如杀父、杀母、出佛身血、焚毁寺庙、破和合僧等,为五逆;十恶即、杀、盗、淫、妄等。无记就是非善非恶的中性。3、名言种子和异熟种子,凡是可以用语言文字了解的,属第六意识的范围所熏成的种子,叫名种子。名言就是表示能依文解义,包括概念、推理、判断。某种概念和思维熏成了某一种潜在的种子,此限于第六意识,叫表义名言。另有显境名言,指前七转识有缘外境的作用、由缘境所熏成的种子可由名言显示就叫显境名言。 
  异熟种子又名业种子,是有漏善恶的前六识所熏习的种子。此种子性能很强,作为增上缘能助长将来感各种异熟果,引生总别二报。即于第六识相应心所,依身、口、意三造作善恶等业,熏自识心所种子于阿赖耶识。引远果使业力不绝为牵引因。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人之所以流转生死,并有种种不同的果报,就是因为七转识对外境起攀缘,执有实在的我法,致使身、口、意造作种种业,由此业种聚集在第八识中,因缘成熟又感未来的果报体。都是因为我们所种的业种子不同,若种善种即得善报,种恶种即得恶报,若多闻熏习,持戒修行即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即转染污的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出离生死轮回,得到人生的解脱,成就大菩提果。 
  四、种子与识及现行因果的关系 
  1、种子与识的关系: 
  种子是藏于第八识自体中的生果功能,非离了第八识另有异体的存在。二者的关系:从体用上说,第八识是有情的主体,种子是其作用,摄用归体,其性都为无记,故非异。若体用别说,第八识的体是无记性,而种子为三性诸法所生,又生起三性诸法现行,故非一。从因果上说,第八识是现行,种子是生因,两者间有因果关联。相顺不相违,其性不异。但种子是隐伏于第八识中的能生作用,现行是其所生果,且已显现故,其一隐、一显,故非一。从体用、因果二门看有不异不一的关系。《摄大乘论讲记》亦云:第八识与种子,是不一不异的浑融,有种子识之称,可见第八识对种子,一方面要保持体用与因果关系,一方面又要为七转识熏习新生种子的场所——熏处。但种子的熏习,必须要有能熏法和所熏处的和合。所熏是第八阿赖耶识,它是无覆无记性。以其本身力量很薄弱,无抗拒力,所以受熏。能熏是前七识心、心所法,有强有力的活动性,这种活动即是我们的行为动作,心思意想等,由此活动力能熏第八识。总之,这熏习义明显的说,就是能熏法与所熏法俱时和合,由能熏法击发所熏的法,能令未生的种子,新生起来,令已生的种子,熏令增长。然而,能熏和所熏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才能进行熏习作用。 
  (一)所熏四义: 
  (1)坚住性:即从始至终,其性质一类相续不断,没有变易,此简别不是前七识和色法等,有变易故,非坚住性。 
  (2)无记性:为所熏的法,一定是势力庸劣,性是无覆无记的,这样才能够不与能熏的善恶法相违,能受熏善恶等习气,如善法不能受恶法熏,恶法不能受善法熏。此遮善染,势力强胜,无所容纳,故非所熏。 
  (3)可熏性:即本身是自在,又不是一种常住坚密的实体,因此非自在的假法和常住坚密法就是不能受熏。如依于他起的心心所法、色法和坚密常住的无为法都不能受熏。 
  (4)与能熏共和合性:此谓所熏与能熏和合,须同时同处,不即不离。若不同时同处,则无关系,不可以言和合。如讲经说法,说法者与听法者合无间才能接受。 
  (二)能熏四义: 
  (1)有生灭:即有为生灭法,刹那刹那的转变,若无生灭转变就不能产生现行果报。如同种子,要生灭转变,才有作用生起现行果法,此遮无为法,前后不变无生长作用,故不能为能熏法。 
  (2)有胜用:谓有能缘而强胜的作用,能缘的作用就是心、心所法,强胜的胜用就是心、心所法的善性、恶性、染污性,如此就有熏种能力。此遮异熟心心所等势力赢弱,故非能熏。 
  (3)有增减:在作用上尚要有增减的性质,方能熏习种子。此遮佛果圆满的善法,无增无减,不可成为“能熏。” 
  (4)与所熏和合性:谓前七识现行时必须与根本识同时同处互相相应,这样才能产生种子。此遮他身相望及前后异时,无和合相应,不能为能熏法。具此四义为是能熏。 
  2、种子与现行的因果关系 
  关于种子与现行之因果关系,分为二种:一、同时因果;二、异时因果。 
  (1)同时因果者:即含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的每一种子,一但与众缘和合时,顿时现行,生起各自的果法,这种情形是名种子生现行。种子现行之际有一种强盛的势力,刹那间熏习于第八识自体中是名现行熏种子。这种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互为因果的情形,犹如灯炷,能生火焰,故灯炷是能生火焰生因,火焰生起的同时焰能烧炷,所以焰是烧炷之燃因,炷为焰生因,焰为炷燃因,同时间更互相为因果。又如芦束的三脚互相依持,阿赖耶识所藏的种子,种现熏生,能熏杂染法与所熏第八识同时互为因果亦尔。由此说明种子与现行,没有后的分别。 
  (2)异时因果:即一切种子,由无始以来,含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前刹那种子,生后刹那种子,前灭后生,自类相续,犹如川流,昼夜不息,是为种子生种子。又如我们人的生命体,由前世的业力引生现世的果报体,今生所造的善恶业又将引生未来的果报体。这种前生后灭,自类相续的生灭,就名异时因果。 
  总之,以上所说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种子,有情自无始以来,展转相续生灭不断。就是从第八识中的种子所生的七转识现行诸法;而又熏习种子于第八识中生灭相续;遇缘具足又生现行。中间虽经过百千万亿的变化,而始终没有超越过这个历程。 
  佛法依缘起建立流转还灭两大门,就是因为有种子识。流转是生死往来,还灭是生死解脱;如何解除生死的系缚,获得涅槃的解脱,可说是学佛的唯一目的,唯有达到这个目的,才能完成学佛者的能事。有情的生命体,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组合,但组合的五蕴,不一定要流转在生死中,只因众生智慧被无明覆盖,不明诸法实相之理,执有实在的我法,而贪恋执着,致使杀、盗、淫、妄,由此烦恼系缚的牵引,不得在不生死中流传。若以智慧通达诸法,离去爱取的烦恼,弃舍惑业所感的五取蕴身,永远离去五蕴的系缚,入于究意的无余涅境界,就能真正得到彻底的解脱。《阿毗达磨大乘经》亦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颂中的“界”字,是指诸法的种子,亦即一切法所依的因体,因无始来有这有漏诸法的种子,所以就有了生死流转的诸都,等到将诸有漏种子灭去,就可证得清净还灭的涅槃。 
  种子识就是染净诸法之所依。烦恼所知的二障,皆是根本第八识之所执的;菩提涅槃的二果,亦间根本识之所本具的。佛法常举譬喻说:根本识所执持的烦恼所知的二障,如金矿中恶夹杂了一种粗重的矿垢,有了这种粗重的矿垢夹杂在里面,那金子就有了杂质而不能称为纯金。当知我们的菩提涅槃也是如此,有了烦恼所知二障的粗重,夹杂在里面便不能活泼的自由自在困想得到心智的活泼自在,非用猛烈的智慧之火,炼除我们的必垢的转去向来依住于阿赖耶识中的一切杂染不清净的诸法种子,而使它成为无漏的,清净的。如是则须修闻思修之慧,特别是多闻熏习。如《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读诵经典,亲近善知识,把世俗之见改为正见,用功办道。《法句经·多闻品》言:“多闻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智者博解意,见义行法安。”即说能够多闻,你的志向就明白了,善恶是非就有比较了,就能走正道,有利于人,有利于己,故说多闻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既然志明慧增就可体验一切,了达真理,在行动方面就会如理如法,不单自己身心安乐自在,还可使别人达到身心安乐自在,圆满自利利他行,成就佛果。 
  五、唯识学建立种子的理论意义 
  梦罗万象的宇宙万有,是多样性和变化性的世界,为了在观念上把这个世界关系阐明,唯识学建立了符合自身理论旨趣的种子论。人是通过心识功能来认识世界和自我的,心识的有意活动,就是一种模拟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唯识学就是内心模拟思维学,种子是内心虚拟世界的单元。唯识学认为,转染成净,转识成智,首先要对心识内在的功能进行如理认识和向智化方面转移。唯识学是了别学,是对符号性世界的认识学。不知道唯识学的特殊性,就无法真正得到唯识学的底蕴。唯识学为了说明认识的发生,当然认识与存在是同一规律,对唯识的认识就等于对存在的认识。认识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认识。在方法论上,不建立种子论,就无法描述认识存在之过程。中观学讲发生论只在困缘无性上讲,真常学讲发生论,全在于一心真如之体上讲,唯识学与它们都有不同。唯识学认为中观学式的因缘论可以把现象实理讲出,但无从说明认识的逻辑关系,种子论的提出就是要克服中观学在认识论上的不足,真常学之发生论是一种一体多用论,在唯识学看来,这违反因果规律,至少在世俗谛上是这样的。为了说明什么因得什么果,或者说什么果必有什么因,所以唯识学才建立种子论。 
  在佛都中,只有唯识学的认识论,方法实践论是完整的、有效的,所以玄奘法师才极尽全力弘扬阐发唯识妙理。我人不能离开思想进行思维,不能离开逻辑来理解事物,唯识学的种子论就是构成我人的思想逻辑的基本要素。学习唯识学种子论,是彻悟唯识奥蕴的玄机。种子论的理论意义在于为唯识学的内在认识提供了坚固的基石,唯识学把世界的原理,纳入种子的范畴中进行研究与揭示。在某种意义上讲,唯识学就是研究种子与现行之原理,讲转识成智。凡人之识有分别、妄想、迷执,转为智后就消灭虚妄分别,远离颠倒妄想,消除了我法二执,这样才能达到转识成智,证得无上菩提。所以必须要听闻正法,熏习成为一种清净种子,达到染污种子逐步消灭,善法种子逐步增长,最后达到真正转识成智,完成佛果。 
  了解种子义后,应如何净化心灵,由染转净,由迷转悟,由凡成圣,这就是佛法所讲的信解行证。所谓信解行证,有信必有解,有解有证才能巩固信,也才能行,有行才有证,这方法对修学佛法的人非常重要,以此来净化人间更是相当重要的。在新世纪,宏扬佛学就要起此种重要作用,要物质科学昌明,必须以精神文明,特别是佛学作指导。世界就在净化中得到安定,人类就会在净化中得到和谐,消灭战争,实现和平,这就是佛家的精神,也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 
  结语 
  任何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中,没有种子的熏习,就没有他自身无始以来的生命流转;当然也就没有人类世界的千差万别及延续,更没有世间到出世间过度的津梁。众生流浪生死的漫漫长途,是因为种子的熏习,才使得人们流转后世的“业”具有存在形式。种子论明白地告诉每一位沉缅于五欲的众生,生命并不始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也不终结在正终寿寝的那一刹那。它将把人们从对业力存在形式和处所的困惑中,以及业力对生命个体的层层纠缠中解脱出来。以善念、善行来熏习固有的漏种子,使之“转染成净”并与无漏种共同得到培植,直趋正道,达到佛果净圆的目的。 
  参考资料: 
  ①《唯识读本》杨白衣著 
  ②《摄大乘论讲记》印顺大师著 
  ③《唯识思想论集》主编张曼涛现代佛教学术业刊(25) 
  ④《法音》1999年第4期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