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十二因緣 - 什麼是十二因緣呢? (十二因緣名相解釋大全) [打印本頁]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1-12-8 19:22
標題: 十二因緣 - 什麼是十二因緣呢? (十二因緣名相解釋大全)
本帖最後由 釋大寬法師 於 2013-9-6 10:23 編輯



【十二因緣 】

﹝出天台四教儀﹞

謂無明等展轉感果名因,互相由藉為緣,三世相續,無間斷也。(三世相續無間斷者,謂由過去世無明、行為因,感現在世識乃至受,五者為果;由現在果,起愛、取、有三者,為現在因;由現在因,感未來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環,無間斷也。)


〔一、無明〕,謂過去世煩惱之惑,覆於本性,無所明了,故曰無明。

〔二、行〕,謂過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業,是名為行。

〔三、識〕,謂由過去惑業相牽,致令此識,投托母胎,一剎那間,染愛為種,納想成胎,是名為識。(梵語剎那,華言一念。)

〔四、名色〕,名即是心,謂心但有名而無形質也;色即色質,即是身也。謂從託胎已後,至第五箇七日,名形位,生諸根形,四支差別,是名為色。(四支者,即兩手兩足也。)

〔五、六入〕,謂從名色已後,至第六箇七日,名髮毛爪齒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開張,有入六塵之用,是名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六、觸〕,謂出胎已後,至三四歲時,六根雖觸對六塵,未能了知生苦樂想,是名為觸。

〔七、受〕,謂從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因六塵觸對,六根即能納受前境好惡等事,雖能了別,然未能起淫貪之心,是名為受。

〔八、愛〕,謂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貪於種種勝妙資具及婬欲等境,然猶未能廣遍追求,是名為愛。

〔九、取〕,謂從二十歲後,貪欲轉盛,於五塵境,四方馳求,是名為取。(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十、有〕,謂因馳求諸境,起善惡業,積集牽引,當生三有之果,是名為有。(因果不亡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也。)

〔十一、生〕,謂從現世善惡之業,後世還於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為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也。)

〔十二、老死〕,謂從來世受生已後,五陰之身,熟已還壞,是名老死。(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FROM:【三藏法數】



釋大寬法師 合十 (Powered by Master Da-Kuan)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1-12-8 19:23
標題: 十二因緣 - 佛學次第統編
本帖最后由 釋大寬法師 于 2011-12-8 19:24 编辑

【十二因緣 】

緣覺之慧,即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亦名十二支。舊譯作十二因緣,新譯作十二緣起。是眾生涉三世而輪迴於六道次第之緣起也。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緣覺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其間有三種因緣:

一約三世明十二因緣,


二約二世明十二因緣,


三約一念明十二因緣。



FROM:【佛學次第統編】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1-12-8 19:26
標題: 十二因緣生滅二種觀法
【十二因緣生滅二種觀法 】
十二因緣有生滅二種觀法:


一、生觀者
   一、無明緣行  二、行緣識  三、識緣名色  四、名色緣六入
   五、六入緣觸  六、觸緣受  七、受緣愛   八、愛緣取
   九、取緣有   十、有緣生  十一、生緣老死


二、滅觀者
   一、無明滅則行滅   二、行滅則識滅   三、識滅則名色滅
   四、名色滅則六入滅  五、六入滅則觸滅  六、觸滅則受滅
   七、受滅則愛滅    八、愛滅則取滅   九、取滅則有滅
   十、有滅則生滅    十一、生滅則老死滅




十二因緣生滅二種觀法

              ┌無明──────┬─惑迷
        ┌過去二因 ┤        │
        │     └行────┐  │
        │     ┌識──┐ ↓  │
        │     │名色─┤ │  │
        │  ┌五果┤六入─┤ │  ↑
        │  │  │觸──┤ ├──→─業染
  三世十二因果┤現在┤  └受──┤ ↑  ↑
        │  │  ┌愛─→↓→↑→─┤
        │  └三因┤取─→↓→↑→─┘
        │     └有─→↓→┘
        │     ┌生──┤
        └未來二果 ┤   ├──────苦報
              └死──┘




    (二世十二因緣)
              ┌無明
              │行
              │識
              │名色
         ┌現在十支┤六入
         │    │觸
         │    │受
         │    │愛
  二世十二因緣 ┤    │取
         │    └有
         │    ┌生
         └末來二支┤
              └老死
FROM:【佛學次第統編】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1-12-8 19:28
【十二因緣 】(二)
生死相續,皆由十二有支,謂從無明乃至老死。

一、無明支 以行蘊中無明為體,不取餘法,斯乃與行得為因緣,此通現行及種為體。

二、行支 造作為行,以身語意三行為體,心心所為體。行體是思,此身語意

三,在欲界名福非福,身語在色界,意亦通無色,名為不動,此支亦通現行種子。

三、識支 了別名識,唯取阿賴耶識親因緣為體。果報主故,此唯種子,不取現行。

四、名色支 即除六根觸受法種,皆名色攝,謂色蘊中除根,餘色除受蘊全除行蘊觸除識蘊中本識意根餘想蘊全三蘊少分為名色支體,此唯異熟性也。

五、六處支 生長門義名為處,是內六處唯取彼異熟種,即五色根及前六識,若有異熟居過去世,說為意也。

六、觸支 觸境名觸,除第七識,取第八相應觸全,六識之中異熟觸,此唯種子。

七、受支 領納名受,此亦同前觸,應知亦唯種子。

八、愛支 耽染名愛,唯取愛數一法為體,正唯修斷,助潤通見,此通現種。

九、取支 追欲名取,通取一切煩惱,正唯修斷,助潤通見,此通種現。

十、有支 愛取合潤,能引業種及所引因轉名為有,俱能近有後有果故。

十一、生支 蘊起名生,即五果現行,不取種子。以異熟五蘊為體,謂從中有至本有中未衰變來,皆生支攝。

十二、老死 變異名老,滅無名死,亦以異熟五蘊為體,不取種子也。


FROM:【佛學次第統編】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1-12-8 19:29
標題: 十二緣起
本帖最后由 釋大寬法師 于 2011-12-8 19:30 编辑

【十二因緣 】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是無明(貪瞋痴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欲)、取(追求造作)、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


           ┌1  無明(貪瞋癡等煩惱)─────(惑)
     ┌過去二因─┤
     │     └2  行 (造作諸業)───────(業)
     │     ┌3  識 (業識投胎)───────(苦)
     │     │4  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現在五果─┤5  六入(長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緣 │     │6  觸 (出胎與外境接觸)────(苦)
 與  ─┤     └7  受 (與外境接觸生苦樂感受)─(苦)
三世因果 │     ┌8  愛 (對境生愛欲)──────(惑)
     │現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     └10 有 (成業因能招未來果報)──(業)
     └未來二果─┌11 生 (再受未來五蘊身)────(苦)
           └12 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苦)

FROM:【佛學常見辭匯】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1-12-8 19:31
標題: 十二因緣與四諦
本帖最后由 釋大寬法師 于 2011-12-8 19:47 编辑

【十二因緣與四諦 】
(雜語)

若但依生觀順觀二者,則十二因緣為苦集之二諦,即無明行愛取有之五支為集諦,餘七支為苦諦也。


若依生滅二觀順逆二觀,則其生順二觀,為苦集之二諦,滅逆二觀為道滅之二諦也。


FROM:【佛學大辭典】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1-12-8 19:40
標題: 因緣觀
本帖最后由 釋大寬法師 于 2011-12-8 19:41 编辑

【十二因緣 】


(術語)新作十二緣起,舊作十二因緣,又單名因緣觀,支佛觀。是為辟支佛之觀門。說眾生涉三世而輪迴六道之次第緣起也。


一、無明 ,過去世無始之煩惱也。


二、行 ,依過去世煩惱而作之善惡行業也。


三、識 ,依過去世之業而受現世受胎之一念也。


四、名色 ,在胎中心身漸發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體示之,但以名詮之,故謂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


五、六處 ,六處即六根,為六根具足將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參見:五意)。


六、觸 ,二三歲間對於事物未識別苦樂,但欲觸物之位也。


七、受 ,六七歲以後漸對事物識別苦樂而感受之之位也。


八、愛 ,十四五歲以後,生種種強盛愛欲之位也。


九、取 ,成人已後愛欲愈盛馳驅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


十、有 ,依愛取之煩惱,作種種之業,定當來之果之位也。有者業也,業能有當來之果,故名為有。
十一、生 ,即依現在之業於未來受生之位也。


十二、老死 ,於來世老死之位也。
其中無明與行二者,即惑業之二,屬過去世之因,識名色六處觸受五者屬緣於過去惑業之因而受之現在果,是過現一重之因果也。
又愛取二者為現在之惑,有則為現在之業也,緣於此惑業現在之因而感未來之生與老死之果,是現未一重之因果也。
此為三世兩重之因果。依此兩重之因果,而知輪迴之無極。蓋既見現在之惑(愛取)、業(有),由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而生,則知過去之惑(無明)、業行亦從過去之苦果而生,既見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生現在之業(有),則亦知未來之苦果(生老死),生未來之業。上溯之,則過去之惑業,更從過去之苦果而來,下趁之則未來之苦果更生未來之惑業,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此為無始無終之生死輪迴。辟支佛觀之,一以厭生死,一以知無常實之我體,遂斷惑業而證涅槃也。


其中分別因與緣,則行與有之二支是因,無明與愛取之三支是緣。餘七支總是果,但果為還起惑業因緣之緣。故攝之於緣中,不別存果名,是曰因緣觀。


FROM:【佛學大辭典】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1-12-8 19:46
標題: 名相:四種十二因緣
本帖最后由 釋大寬法師 于 2011-12-8 19:46 编辑

名相:四種十二因緣


釋文: 
佛陀所證悟的根本道理之一為因緣法,即認為一切有為法皆有生滅變化(宇宙自然界)或生死苦樂(人生命運)之現象,其中之生死苦樂現象,順次推究,含有十二種相依相關生起之因果關係,稱為十二因緣,大小乘經論皆有詳備之闡論,然所作解釋,時有出入,如俱舍論卷九即舉出四種解釋。即:


(一)剎那緣起,謂於每一剎那間皆具足十二支。如由貪而行殺,其間之過程如下:先起貪欲心,貪是「無明」;思欲行殺,思是「行」;了別所殺之人及其境界,即是「識」;識俱色、想、行三蘊,總稱「名色」;名色所住之法,即是「六處」;六處是根,根、識、境和合,即是「觸」;領觸即是「受」;行殺之貪心即是「愛」;與貪相應之諸煩惱是「取」;依此所起之身語二業,即是「有」;如是諸法並起,即是「生」;其法熟變滅壞,即是「老死」。於剎那間完具十二支,故稱剎那十二因緣。


(二)連縛緣起,謂十二支因果係連續生起,無有間隙,而具有前因後果之關係。


(三)分位緣起,十二支中所各具之五蘊皆分位假立,故稱分位。此係依據胎生學之解釋,說明有情在三世之中,其生死流轉過程,一一分位之形態。


(四)遠續緣起,謂依「順後受」及「不定受業」,前記分位之五蘊皆可隔越多生多世,且從無始以來即懸遠相續。如百劫以前之「無明」招感今世之「識」,又今世之「有」亦將經過多劫之後而招感未來之「生」、「死」等。



又上記四說之中,說一切有部力主第三說,而成為部派佛教時代緣起教法之重要思想。〔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三、卷二十四、俱舍論光記卷九〕(參閱「十二因緣」337 p1792)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1-12-8 19:55
名相:十二因緣


釋文:
十二種因緣生起之意。又作二六之緣、十二支緣起、十二因緣起、十二緣起、十二緣生、十二緣門、十二因生。即構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條件(即十二有支)。


(一)阿含經所說根本佛教之基本教義,即: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處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據長阿含卷十大緣方便經載,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為此大苦陰緣。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為後者生起之因,前者若滅,後者亦滅,故經中以(大一‧六七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中略)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之語,說明其相依相待之關係。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緣所成立,故說無常、苦、無我。


在阿含經典中,除十二緣起說之外,另有十支、九支、八支、七支等緣起說,廣義而言,彼等皆含攝於十二緣起說中。又雜阿含經卷十二謂,緣起法乃永恆不變之真理,佛觀察此真理而開悟,並為眾生開示此法。又若自有情生存之價值與意義方面觀察十二緣起之意義,則指人類生存之苦惱如何成立(流轉門),又如何滅除苦惱而至證悟(還滅門)。即有情之生存(有)乃由識(精神之主體)之活動開始,識之活動成為生活經驗(行),復由活動之蓄積形成識之內容。然識之活動乃識透過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處)接觸認識之對象(即一切心、物〔名色〕),此係主觀上感受之事。凡夫之識以無明(對佛教真理無自覺)為內相,以渴愛(求無厭之我欲)為外相,渴愛即識之根本相,且發展而取一切為我,成為我執(取),故由此染污識之活動所薰習之識,必應經驗生、老、死等所代表之人間苦、無常苦。反之,聖者因滅無明及渴愛,故人間苦亦滅。 

(二)對十二緣起,俱舍論卷九舉出如下四種解釋:


(1)剎那緣起,即一剎那間心中具足十二支,例如因貪心而起殺生之瞬間,在彼時剎那間心中充滿愚癡、無明,故有行殺之意願產生。


(2)連縛緣起,即此十二支連續不斷,形成前因後果之關係。


(3)分位緣起,例如三世兩重因果之解釋,即十二支分乃表示有情生死流轉之過程及其狀態。


(4)遠續緣起,指十二支之連續緣起可遠隔多世。


有部採用分位說(三世兩重因果),即無明與行是於過去世起煩惱造業時有情之分位,指身心(五蘊)而言。依此過去世之二因,心識始託生母胎之剎那,其有情之分位為識;託生之第二剎那以後,六根未備之分位為名色;胎內六根具足之分位為六處;出胎後但有接觸感覺以至二、三歲為止,其分位為觸;四、五歲至十四、五歲間感受性極勝,分位為受;以上從識至受,稱為現在世之五果。 其後,愛慾強烈之十六、十七歲以後為愛;貪著心勝之三十歲以後為取;如此造業之分位為有;以上三者,稱為現在世之三因。由此因感生未來世之分位為生;此後至死為老死,以上二者屬未來世之二果。類此,分為過現未三世,再立二重之因果,此謂三世兩重因果,如上表所示。 


因中含攝惑、業,果即是苦,故十二緣起攝於惑業苦之三道,而因果不斷,無始無終。經部不贊同有部之說,主張無明絕非單指過去之無智,亦非指五蘊而言。 


(三)據成唯識論卷八所載,無明至有為因,生、老死為果,故立一重因果。然因與果必須異世,從而立二世一重因果。無明與行兩支係由識至受之五支的因,故二支為能引支,五支為所引支,此七支亦總稱牽引因。以愛、取、有三支為因,能生未來之生與老死兩支,故三支稱能生支或生起因;生、老死稱所生支或所引生。


(四)天台宗立思議生滅、思議不生不滅、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不滅等四種十二因緣,以此配於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圓教稱十二因緣為佛性,即表示依緣而生之現象無非是中道之理。觀十二緣起,與四諦觀同為佛教重要之觀法,據傳釋尊因觀此而開悟證果。

據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四,依無明而行等順次觀迷之生起者,稱為雜染順觀;於老死等支各立苦集滅道四諦,從老死逆次觀迷之生起者,稱為雜染逆觀。由無明滅則行滅等順次觀悟之現成者,稱為清淨順觀;由老死滅而生滅等逆次觀悟之現成者,稱為清淨逆觀。 

據大毘婆沙論卷二十四所說,觀迷生起之流轉門係除無明、行外之十支,觀悟現成之還滅門則係觀十二支。然依巴利文律之大品,流轉門為順觀,還滅門稱為逆觀,至今仍採此說。且天台宗指出,依三世兩重、二世一重、剎那一念三種十二因緣觀,各依序可破斷見(包含常見)、著我見、性實見等三種見解。〔中阿含經卷十涅槃經、卷二十四大因經、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六重品」、卷四十六放牛品、法華玄義卷二、法界次第初門卷中〕[1]p337



作者: stanley    時間: 2011-12-9 10:11
讚嘆師父慈悲詳細開示十二因緣寶法!      感恩!         阿彌陀佛!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1-12-10 21:47
末學大學時初次聽聞十二因緣,甚大讚嘆!
這徹底打破當時苦思已久的生死問題,
從此確立佛法是第一妙法,世間再沒有其他學問能超越之。
作者: 數取趣    時間: 2012-3-9 15:00
讚嘆師父慈悲開示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