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八节空为三三昧先导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6-17 18:27
標題: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八节空为三三昧先导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八节 空为三三昧先导
第一章《阿含》──空与解脱道
第八节 空为三三昧先导 (p.56?p.60)
壹、解脱生死的要道,主要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p.56?p.57)
《杂阿含经》中,质多罗长者,对当时类集为一组的四种心三昧(无量心三昧、空心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也名心解脱,一一的论究他的同异,而归结于「贪空、瞋空、痴空」的究竟一致。1
其中四无量,是遍缘十方世界众生的,被教界论定为粗浅的三昧,被忽视了。2这样,解脱生死的要道,主要就是三三昧──空,无相,无所有了。
贰、论究「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之关连性(p.57?p.59)
【问题的提出】
空,无相,无所有,虽有究竟的共同意义,而在修习的方法上,到底是有所不同的。如上文的分别论究3,可见这三者在佛教界分别传授修习的情形。
众生生死流转的原因,一切众生是相同的,解脱生死的法门,当然也是一致的。那么传授修习中的三种三昧──空,无相,无所有,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依《杂阿含经》《圣法印知见清净经》作答】
说一切有部的《杂阿含经》(西元五世纪译),有经名为「圣法印知见清净」的,正是对上一问题提出了说明。4
一、《杂阿含经》第80经之异译本(p.57)
《杂阿含经》(第80经)《圣法印知见清净经》之异译本,有:
(一)《佛说圣法印经》,西晋元康四年(西元二九四),竺法护在酒泉译出的《佛说圣法印经》5是最早的译本,文字晦涩些、内容与《杂阿含经》相同。
(二)《佛说法印经》6,赵宋施护译,译出的时代极迟,内容有了很大的出入。7
二、《杂阿含经》(第80经)《圣法印知见清净经》之内容大要(p.57?p.59)
依《杂阿含经》第80经所说,全经可分为三段8:
(一)第一段经文:「空三昧」为三种三昧之先导
1、引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说圣法印,及见清净。谛听,善思。
若有比丘作是说:我于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莫作是说!所以者何?若于空未得者,而言我得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无有是处。
若有比丘作是说:我得空,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此则善说。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9
2、释义(p.58)
能修得空三昧的,才能进而得无相、无所有三昧;如没有修得空三昧的,那无相、无所有是不能修得的。这样,在空,无相,无所有──三种三昧中,空三昧是有基础的先导的地位。
这不是说空是更高深的,而是说:如没有空无我我所的正见,不可能有无相、无所有的正三昧;即使有类似的修验,也是不能究竟解脱的。
(二)第二段经文:未离慢、知见未清净之有漏三昧(p.57~p.59)
1、引经文(p.57?p.58)
(1)若比丘于空闲处,树下坐,善观色无常,磨灭,离欲之法。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如是观者,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
(2)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3)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大正2,20b8?16)
2、释意(p.58?p.59)
不能离慢清净的三种三昧,是有漏的三昧。
(1)空三昧10:观五阴是无常磨灭法。
《瑜伽论》解说为:「依观诸行无常性忍,由世间智,于无我性发生胜解」11,心向于清净解脱。
(2)无相三昧12:观色、声等六境相断。
「断」是什么意义?
《大毗婆沙论》引「《法印经》说:若观色、声、香、味、触相而舍诸相,名无相定,彼观境界相而舍有情相」13。
《瑜伽论》说:「于眼所识色,乃至意所识法,等随观察,我我所相不现行故,说名为断」14。
依论师的意见,是舍断有情相的。
印顺导师:然依无相三昧的通义,境相不外乎色等六境;六境相断,就是「于一切相不作意」的无相三昧。15
(3)无所有三昧16:观贪、瞋、痴相断,观察而不起现行,说名为断。
这样的三三昧,都还没有离慢,知见也没有清净。慢,论师解说为「增上慢」,「粗我慢」,就是修行者自以为能修能证,觉得自己胜过别人的慢心。17
(三)第三段经文:解脱道的三昧
1、引经文(p.58)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观察我、我所,从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识而生。
复作是观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识因缘为常,为无常?
复作是思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
复次,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彼所生识云何有常!
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18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如是广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大正2,20b16?27)
2、释意19(p.59)
(1)离慢知见清净的三昧,依经所说,是从因缘生灭而反观自心的。
(2)前段所说:观五阴无常、无我,观色等相断,观贪等相断,都是观所观法的空、无相、无所有。
(3)然解脱道的三昧,以无我我所为本。
我我所是怎样生起的?从见、闻、觉、知而生识,世俗的识,是有漏、有取的,有识就不离我我所。所以离慢而知见清净的三昧,要反观自己的心识,从因缘生。从无常因缘所生的识,当然是无常的。观无常(的识)法,是有为(业烦恼所为的),行(思愿所造作的),缘所生(的)法。缘所生法是可灭的,终归于灭的,所以是离欲法,断知法。
这样的观察,从根源上通达空无我性,才能离我慢而得清净知见──无漏智。20
(4)这与《大空经》的先外空五欲,次观五取阴而内空我慢,有同样的意义。21
(5)这是一切圣者修证的必由之道,成为佛法所以为佛法的特质,所以名为圣法印22。
注解
^1
《杂阿含经》卷21(567经)(大正2,149c6?150a16)。
参见《空之探究》p.21:「经中说无量、无所有、无相,却没有说到空心解脱,这因为空于贪、瞋、痴的不动心解脱,就是空心解脱的别名。从文异而义同来说,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无相心解脱,达到究竟处,与空心解脱──不动心解脱,平等平等。依观想的方便不同,有四种心解脱的名目,而从空一切烦恼来说,这是一致的目标,如万流入海,都是咸味那样。」
^2
(1)《大毗婆沙论》卷82:「问:此四无量于三种(自相作意、共相作意、胜解作意)中,为与何等作意俱生?答:唯与胜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大正27,423a3~5)。
(2)《空之探究》p.27:「一般声闻学者,都以为:四无量心缘广大无量的众生,无量是众多难以数计,是胜解──假想观,所以是世间定。但量是依局限性而来的,如观一切众生而超越限量心,不起自他的分别,就与无我我所的空慧相应。质多罗长者以为:无量心解脱中最上的,是空于贪、瞋、痴的不动心解脱,空就是无量。这一意义,在大乘所说的无缘慈中,才再度的表达出来。」
(3)另见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26?p.27;《性空学探源》p.86;《华雨集》(一)〈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p.62?p.66;《华雨集》(四)p.54。
^3 参见印顺法师《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三节〈空与心解脱〉(p.20~p.24);第五节〈无所有〉(p.29~p.34);第六节〈无相〉(p.34~p.47);第七节〈空与空性〉(p.47~p.56);《性空学探源》 p.76?p.86。
^4
(1)《杂阿含经》卷3(第80经)(大正2,20a25?b27)。
(2)另参见《瑜伽师地论》卷87〈摄事分〉(大正30,791c28?792b7);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127?p.130。
^5《佛说圣法印经》(大正2,500a4?b9)。
^6《佛说法印经》(大正2,500b21?c27)。
^7参见印顺法师《佛法是救世之光》〈法印经略说〉(p.209?p.220)。
^8参见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83?p.86。
^9《杂阿含经》卷3(80经)(大正2,20a25?b5)。
^10参见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78?p.80。
^11《瑜伽师地论》卷87〈摄事分〉(大正30,792a1?3)。
^12参见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34?p.44;《性空学探源》p.80?p.83。
^13
《大毗婆沙论》卷104(大正27,541 b9?c15): 于空三摩地说无相声者,如契经说:……。此定观无我?我所相故名无相;而实是空。……
《法印经》说:「若观色、声、香、味、触相,而舍诸相,名无相定。」彼观境界相而舍有情相,谓以空定观色等法,舍有情想,于中都无女、男等故。
由此尊者妙音说曰:诸有情想依境界相故,观境相舍有情想,女男相无,名无相定,而实是空三摩地摄。
《杂阿含经》卷3(80经)说:「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大正2,20b12?13) 但《大毗婆沙论》所引的《法印经》未提「法相」,只说到「若观色、声、香、味、触相,而舍诸相,名无相定。」
^14《瑜伽师地论》卷87(大正30,792a3?5)。
^15另见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36?p.37、p.42、p.61、p.79;《性空学探源》p.80?p.83。
^16另见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29?p.33;《性空学探源》p.83。
^17
《瑜伽师地论》卷87〈摄事分〉(大正30,792a5?18):又能制伏四外系所摄贪、瞋、痴三种所有:谓贪欲身系,摄贪所有;瞋恚身系,摄瞋所有;余二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摄痴所有。当知此中极鄙秽义,是所有义。离增上慢无我智者,如理作意共相应故,定地摄故,当知此智,由二因缘不善清净:一者、即于此时,谓于趣入顺决择分善根位时,有粗我慢随入微细现行作意间无间转。由是因缘,作如是念:我今于空能修、能证,空是我有;由是空故,计我为胜。如空,无相及无所有,当知亦尔。二者、能令彼法现行因缘,谓于诸欲或萨迦耶有染爱识。由于如是有染爱识,不遍了知增上力故,便为诸欲、萨迦耶爱之所漂溺。由此意乐,于彼涅槃不能趣入,其心退还,如前已说。
四身系,参见《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8(大正26,399c22~ 400a21)。
^18 《瑜伽师地论》卷87〈摄事分〉(大正30,792a20?b7):
又于此中,已灭坏故,灭坏法故,说名无常。诸业烦恼所集成故,说名有为。由昔愿力所集成故,名思所造。从自种子,现在外缘所集成故,说名缘生。于未来世衰老法故,说名尽法。死殁法故,说名殁法。未老死来,为疾病等种种灾横所逼恼故,名破坏法。由依现量能离欲故,能断灭故,名于现法得离欲法及以灭法。当知此中,除离欲法及以灭法,由所余相,略观三世所有过患,由所除相,观彼出离。若由如是过患、出离,遍知彼识,名善遍知。一切法中无有我性,名诸法印。即此法印随论道理,法王所造,于诸圣身不为恼害,随喜能得一切圣财,由此自然吉安,超度生死广大险难长道,是故亦名众圣法印。当知此中,由前名通达智,由后名善清净见。
^19 另见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65):
施护异译的《佛说法印经》,对离慢知见清净部分,解说为:「识蕴既空,无所造作,是名无作[无愿的异译!O解脱门。……如是名为圣法印,即是三解脱门」。(大正2,500c22?26)三法印与三解脱门合一,虽是晚期所译,文义有了变化,但重视无常、无愿,不失原始佛教的本意。
^20 《杂阿含经》卷10(270经)(大正2,70c2?71a3):
云何修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若比丘于室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21
(1)《中阿含经》卷49(191)《大空经》(大正1,739b5?21):
复次,阿难!有五欲功德,可乐,意,所念,爱,色欲相应。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若比丘心至到,观此五欲功德,……观无常……,如是比丘观时则知者,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彼已断也,是谓正知。
复次,阿难!有五盛阴: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谓比丘如是观兴衰,……若有比丘如是观时,则知五阴中我慢已灭,是谓正知。
另见《中部》(122)《空大经》(汉译南传12,p.99?p.100)。
(2)参见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51?p.53。
^22
(1)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64:
《杂阿含经》卷10说: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大正2,71a1~2)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大正2,66c7~8)
《杂阿含经》虽集成三句,但没有称之为法印。集为一聚而名为三法印的,出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9,大正23,670c)。上文所说(《空之探究》p.57~p.59),称为圣法印的空,无所有,无相──三三昧,重于道的实践,表示了出世圣慧的特相,是约观慧方面说的。能导向解脱涅槃的观慧,是正知见,如实的通达谛理,而与谛理相契合的。这样,从所观、所证方面说,足以表示佛法谛理的,也不妨名为法印了。
(2) 《性空学探源》p.85 ~ p.86:
此《圣法印经》有两种异译本,西晋竺法护译的意义与《杂含》同;赵宋施护译的则已改为修行三解脱门的次第;但同谓此三三昧还有慢在,未得究竟。故以空为出发,经无相、无所有(或无愿),再观无我我所而涅槃寂灭;这过程是完全一致的。此空、无相、无所有三三昧,与三解脱门的关系,也更可显见其合一。此经名「圣法印」,《杂阿含》虽处处说到无常、无我等义,但并未名之曰法印;这要到《增一阿含》(卷18,大正2,639a;卷23,大正2,668c;卷36,大正2,749a)才见明说。那么这经的「法印」,究竟是什么?不是三法印或四法印,应该是证入解脱涅槃之门的三解脱门。
(3)《佛说法印经》(大正2,500 b21?c5):
是时佛告苾刍众言:汝等当知,有圣法印,我今为汝分别演说。……佛言:苾刍,空性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无所灭,离诸知见。何以故?空性无处所,无色相,非有想,本无所生,非知见所及,离诸有着。由离着故,摄一切法,住平等见,是真实见。苾刍!当知,空性如是,诸法亦然,是名法印。
复次,诸苾刍!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脱门,是诸佛根本法,为诸佛眼,是即诸佛所归趣故。是故汝等谛听、谛受、记念、思惟,如实观察。
(4)另见《瑜伽师地论》卷87〈摄事分〉(大正30,792b2?6):
一切法中无有我性,名诸法印。即此法印随论道理,法王所造,于诸圣身不为恼害,随喜能得一切圣财,由此自然吉安,超度生死广大险难长道,是故亦名众圣法印。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6-22 12:19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6-22 16:17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pjpj
時間:
2015-6-26 03:33
看大片(你懂的) 加扣扣:一六八五五0二一00 我们这里是最全的电影包括(国内、国处,重口味等等)只要你想看的,我们都有,支持手机和电脑观看,也可下载来看,价值你懂的!!!
看大片(你懂的) 加扣扣:1685502100 我们这里是最全的电影包括(国内、国处,重口味等等)只要你想看的,我们都有,支持手机和电脑观看,也可下载来看,任君选择哈!价值你懂的!!!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7-14 13:13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