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八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6-8 19:37
標題: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八集)
摘自《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8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九面,最后一行,看经文。
  经【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实际上,须菩提尊者所提的三个问题,世尊在前面都已经答覆尽了,也就是说,《金刚般若 波罗蜜多》已经讲圆满了。后面,若不是尊者在此地为我们大家向佛提出请教的话,这个经就没有了。所以,他这一句含义就很深了。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这四个字是代我们启请。请翻过来看注解:
  【唯】
  是很恭敬的答应。
  【是住降之理,彻底明了。】
  这就是前面曾经说过,尊者有高度的智慧,能够看出来,世尊所证得的无上菩提、究竟圆满的大法,都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换句话说,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都示现,不是部分的示现,而是圆满的示现,这就太难了。你要问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的道理,一切修行的方法,佛穿衣全部在里面,吃饭也全部在里面,走路也全部在里面,正是《华严经》上所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无量法门就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展开就是无量法门,所以生活之中点点滴滴无一不是,这才妙!所以,尊者才赞叹希有。我们要从这些地方体会,要从这些地方去学习,这才叫真正的学佛。而不能拿经典去研究,跟自己的行持毫不相关,那就叫佛学,不是学佛了;同样是两个字,颠倒一下,意思都不一样。一个是把佛教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研究,一个是认真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向诸佛如来学习,这才得真正的受用。「唯」是完全了解,佛在前面这一开示,他都懂,彻底明了。「然如来护念付嘱,他尚未见,故代为启请。」尊者说:我明白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在座听的人,他们还没明白,我们也不能不理会这些人,那就没有慈悲心;所以代为启请,代大家启请。启请的话四个字:
  【愿、乐、欲、闻】
  这四个字是代表当年在法会当中,全体大众的程度有浅深不相同,这四个字就是说明听众程度不齐。「后后深於前前,义甚深广。」这四个字,每一个字意思都很深很广,这是我们要晓得。「愿」是愿意听听,这是程度浅的,般若 法门很难听到,有人愿意听一听。有些程度比较深一点,「乐」,非常喜欢听,那倒不是随便听听,很欢喜听,这个乐是爱好。程度更深一点,「欲」,欲就是我非听不可,把这个当作欲望,很想得到,不得到不甘心,它有这个味道在里面。他晓得般若 法门对他很重要,他非听不可,非学不可。「闻」是最高级的,闻是什么?闻到开悟了。「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世尊详细一讲,他就开悟,他就证果,这是听众里面程度最高的。这四个字,是一切大众当中程度不齐,虽然程度不齐,各个人都得利益,程度浅的得浅的利益,程度深的得深的利益,没有不得利益的。《金刚经》上,字字句句的确都很有味道,意义都无量的深广,不能含糊笼统念过去,那当然就没有味道了。你要是明了,读起来真是有味!尊者代我们请法,意思我们明白了。
  【人人本具如如不动之自性】
  这是讲真如本性,一切众生本来都有的,不要从外面学习的。
  【无明为障】
  我们凡夫的麻烦,不但是凡夫,九界众生,九法界,九界里头有菩萨,菩萨也有障,那个障比我们轻。我们有三种障,而且都非常严重,有无明、有尘沙、有烦恼,三种障。到菩萨,烦恼障没有了,尘沙也没有了,只剩下无明,无明对他还是障碍,所以菩萨有无明障。即使到等觉菩萨,距离成佛差一点点,为什么成不了?他还有障,最后那一品无明;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无明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无明他已经断了四十品;还有一品没破,这是等觉菩萨,那一品还是他的障碍,必须这一品无明破尽,他就圆满成佛,自性圆满的现前了。因为有障,
  【致妄心生灭不停】
  我们现在这个念头生灭真的是无量无边,无法控制,妄念无量无边,而我们能发现的,给诸位说,是粗念,我们的心很乱,念头很多,粗念。微细的念头,我们还没有觉察得到,即使有相当的定功,也觉察不到,阿罗汉证到九次第定,菩萨的定功比阿罗汉高得太多太多,佛在经上说,大乘圆教八地菩萨,才看到微细的念头。假如这些念头,念头就是生灭心,你根本就没有发现,你怎么能断它?一定是先发现它,发现叫觉悟,把它断掉那叫功夫,你的心要觉悟。八地菩萨,才能看到微细的生灭念头。所以念头的生灭当然有,也不必害怕,不必恐惧,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没有例外的,如果对於佛的教诲,我们能够信得过,能够理解,依照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来修行,确确实实是有方法解决这问题的,不是没有方法,方法也有很多,我们自己可以选择。
  【故学者应在闻字上用功】
  前面讲的愿乐欲闻,当然在这上面,那是作真功夫。《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为大家报告他所修行的理论与方法。诸位读《楞严经》,在第六卷你就都看到了。如果《楞严经》读了之后,还看不懂,那你回过头来,再去读《金刚经》,观世音菩萨用的理论跟方法,与《金刚经》所说的,无二无别。说的话可能不一样,里面的内容完全相同,所以要紧在这里。
  【返闻闻自性,时时照、时时闻,则见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就是心性,见诸法实相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一个意思。尊者代我们启请,世尊的确大慈大悲,就为我们详谈金刚般若 。
  我们先看看小标题,这个标题很重要。「约境明无住以彰般若 正智」。本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跟下半部。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在详谈里面,上半部,佛已经把意思说尽,那就不必再说了,已经说尽了,理论跟方法都说出来了。须菩提尊者接著再启请,为什么再启请?尊者很慈悲,有大智慧,观察大众,明白的固然不少,还有一些有疑惑的,於是再启请,这个到后面经文,我们再详细跟诸位报告,再启请。要把所有的疑惑断得干干净净,在菩萨修行的菩提道中,才能够一帆风顺而没有阻碍。
  前半部的经文,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有深有浅,后半部是唯深无浅;后半部是约心来说的,前半部是约境来说的。境是境界,也就是我们生活环境,从生活环境当中来说明无住,总而言之一句话,般若 的宗旨就是「无住」两个字;彰是显示,完全表现出来般若 的智慧。底下又分两段,这是第一段,「的示无住以生信」,指示我们无住,从这个地方让我们建立信心。底下小科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只著重大科。前半部信、解,后半部行、证,正宗分前后两部合起来是信解行证四分,这个架势跟《大方广佛华严经》无二无别。请看经文:
  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句,甚为紧要,不可忽略读过。」这是特别提醒我们,像这样的句子在本经很多,看到佛告须菩提;告是告诉,上对下,老师对学生。告诉须菩提就是告诉我们,诸位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你才得受用。否则的话,他跟须菩提讲的,跟我没有关系,那你就得不到受用,你也就白听了。须菩提是我们的代表,他是代表我们来请法的,告须菩提就是告诉我们。遇到这样的句子,下面一定有很重要的开示。叫著名字,提醒你的注意,底下的话很重要,一定要仔细的谛听。
  【诸菩萨,这一句是指发大心之善男女言。】
  前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诸菩萨是指他们。权教菩萨要想再提升到法身大士,那就是「摩诃萨」。这一句里面含义就广了,不但是深,很广,这里头显示一个什么意思?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实在说没有别的,就是无住而已,就是降伏而已!不断的去做降伏的功夫,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有那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还要用这个功夫,把它降伏住,那就圆满菩提。它含这么多意思在里头,不仅是表面指各个不同阶层的菩萨,五十一位菩萨,功夫是一个,一个原理,一个原则。应如是降伏其心。
  【发心要发得圆满究竟】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你发心不圆、不究竟,你得的果报就很小,如果等到我证得小果,我再发大心,这样次第发心,时间很长也很累,不如一开头就发足,那就很省事。好像你们有不少同修,驾车到这儿来,驾车当然要加油,你那个油加一点点,开一点点再去加一点点,那岂不是自找麻烦吗?为什么不统统加足?一下就开到了,就好比这个意思一样。心要不是发得很大、很圆满,在菩提道上常常要停顿,常常要休息,一停顿、一休息就退步了,不进则退,所以你修行的时间就费很长很长,三大阿僧只劫;发足就快了,一生当中就圆满,那是不能够相比的。
  【如上成佛道、下化众生。】
  一定要发这样的愿,要发愿作佛;要发愿学佛,学佛是学作佛。这是《金刚经》上,世尊所赞叹的、所选择的教学对象,选这样的人。
  【又知虽上成而实无所成,虽下化而实无所化。】
  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为什么又说成无所成、化无所化?这个说法就是怕你执著,你发个愿,我要成佛,执著在这个佛上,你成不了佛,不能执著。愿要不要发?要发。心可不可以有?不可以有。有愿不能有心,这个事情很难!没有心,愿不就没有了吗?心跟愿是两桩事情、两回事情,要搞清楚。有愿不能有心,有心就有住了,无心才无住。有愿,有愿你又有行,生心了;无住生心,它能生心。所以,不可以住。
  成佛不可以住成佛的相。由此可知,学佛也不能学佛那个相,学佛那个相,你不就执著了吗?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又不能执著度众生的相,你要是著了度众生的相,那你就烦恼无边。佛门也有句话说,「好事不如无事」。好事不如无事,那还度什么众生?那就没得度,不度众生了。佛祖句句话都是药!他说这个话,对什么人说的,他这个药是治什么样的病人,那个人害的什么病。我们现在连好事都不愿意做,这叫好事不如无事,那就糟糕,药用错了。我们现在要鼓励人多做好事,《金刚经》上不住相,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劝你做好事。可不能听庞居士的话,好事不如无事,庞居士是治另外一种人,喜欢做好事,著相;著相,生烦恼。所以,他那个话是治什么病的,是对哪一种人说的,我们要搞清楚,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害的是什么病,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法要是不契机,会害死人!诸位要知道,佛法好,不见得!就跟药一样,药很好,不错,真的好吗?你去吃,随便吃吃,保险一吃就死了,不对症!佛法也是如此,法要契机,才能帮助人开悟、证果。法要是不契机,就把人的法身慧命断掉了,那个过失就重,比杀人的身命重,这断人的法身慧命。
  本经的大主意,也可以说最高的指导原则,叫我们不要执著。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这是生心;实无所成、实无所化是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符合这个最高的指导原则。
  【则性德究竟,体用圆满,而称为大菩萨矣。】
  这才真正是一个大菩萨,确实这不是赞叹的,为什么?你要真正能做到这个,心地清净而一无所住,这是真心显露,就是明心见性,又能上成下化,这不是法身大士是什么?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这是介绍菩萨,介绍菩萨摩诃萨。请翻过来,我们再看下面这一节:
  【如念佛法门,本是至圆至顿之无上妙法。因行人发心不大,只知自了。则最上乘法,竟成为小乘矣。所以只能往生下品,甚且并下品亦不够。岂不上负佛恩、下负己灵。此皆由不明无上大法之所以然。是学佛不能不开智慧。】
  我们道场同修,大部分都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江味农居士虽然一生都在研究学习《金刚般若 》,但是他念佛求生净土,他所标榜的是教宗般若 、行在弥陀,所以他的早晚课是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他在经典的研究,专门在金刚般若 下功夫。念佛这个法门不仅是一些善知识们赞叹,其实这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共同的赞叹,你们看《弥陀经》六方佛的赞叹就知道,《无量寿经》十方佛的赞叹,就很清楚、很明白,它是一切诸佛之所赞叹,确确实实是至圆至顿,圆是圆满,顿是顿超,没有比这个法门再快的。这样的说法,就连法相宗开山祖师窥基大师都承认,窥基大师有《阿弥陀经》的注解,叫《通赞疏》,《阿弥陀经通赞疏》是窥基大师作的,他是法相宗的祖师,他在注解里面,也承认这个法门是最顿的大教,最快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还有哪个法门能比这个更快?找不到了,再没有了。而且这个法门,什么人修行能成功?无论什么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真正不可思议!其他法门也有圆顿的教法,但是它要具备的条件是上根利智,不是那个根性,没有用处。禅宗是至圆至顿,在中国历代祖师当中,真正成就大众明心见性的,是以六祖惠能大师会下的人最多,也不过四十三个人而已。诸位想想,当年跟六祖大师,亲近大师跟他学习的,何止万人,决定不止,真正成就四十三个人,你就想想多么难!六祖以前,任何一个祖师大德会下成就的,没有这么多人,六祖以后也没有。许多祖师我们看到的,他的学生当中,见了性的,大彻大悟的,一个、二个、三个,多的五、六个那就不得了,就很希少,多半都是一、二个,六祖会下四十三个,空前绝后!它那个圆顿,门槛高,我们这些人爬不进去,没用!净宗这个法门,只要具足三个条件,信、愿、行,就成功了。无论什么人,真正相信,真正想到极乐世界,真想见阿弥陀佛,老实念佛就成功了,这种条件我们行!听了之后,想想自己还可以,还没有问题。禅,不行,我们没有办法;教,我们也没有办法;其他的法门,我们遇到了,想想自己的根性,不行,没法子。这个法门可以,所以这个法门古德讲: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漏,真的是无上妙法。
  而净宗经典的深奥,也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古德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我们对於《华严经》的深广,虽然不能完全了解,这也听说过,《无量寿经》的深广,跟《华严》是一样的,是中本《华严》。说它作中本,那当然还有个小本,小本是什么?《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教义的深广,也跟《大方广佛华严经》相同,无二无别。我们也略略的体会到了,从哪里体会到?从莲池大师的《疏钞》,莲池大师给《弥陀经》做个注解,叫《疏钞》。他的学生古德,亲自听老法师讲《弥陀经》,做成笔记,把笔记跟《疏钞》合起来,他那个笔记叫《疏钞演义》。我们读了以后,才真正相信,《弥陀经》的教义跟《华严》是一样的,是没有差别的。这是说明圆到极处,顿到极处,顿是快速。
  「因行人发心不大」,这就很可惜,行人是修净土的这些人,心量太小了。心量小,大法也变成小法,心量大的人,小法也变成大法,你相信吗?《金刚经》才讲过,释迦牟尼佛著衣持钵,那是什么法?大法,无量无边的大法。由此可知,心量大,点点滴滴、一举一动都是圆满的大法。菩萨无量的行门,法门无量,无量的行门,他在一门里面显露无遗,都表现出来了,这是我们一般凡夫很难体会到的,像须菩提他就知道,他就看出来,真的是至圆至顿,无上妙法。所以我们发心小,太小了,只知道自了,实实在在说,能够知道自了的,就不多。大多数修净土念佛人,他搞的是什么?他是拿这个法门换糖果吃,你说这可惜不可惜。怎么叫换糖果吃?求这一生的富贵,求这一生的平安,求健康长寿,这就叫换糖果吃。你说糟糕不糟糕?他能够自了,不错了,自了是什么?他想出三界。他要往生佛国,这就很难,很不容易!
  心量小,凡圣同居土下辈往生;说实在话,这个地方讲的「往生下品」,应该是《无量寿经》上的下辈,不是下下品。我们在经里面读得很清楚,下下品往生的,那是造作五逆十恶极重罪业的人,我们虽然天天也造作罪业,没那么重,所以往生绝对不是下下品,也不会是下中品;下中品是出了家,破戒,造作种种恶业,下品中生。由此可知,我们不往生则已,往生最低的品位,应该是下品上生。如果修得好一点,中辈往生、上辈往生,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罪业不怕,要懂得忏悔。往生品位的高低,固然是与平常修行的功夫有关系;蕅益大师说的,品位高下在於你功夫的浅深,这是平常用功;还有一个忏悔的功夫,忏悔功夫也有浅深不同,你那个心是不是真心、纯心,真诚达到极度的诚恳,那样的忏悔,那个品位不可思议。我们在《观无量寿经》看到阿闍世王,阿闍世王造的罪业是五逆十恶,杀父亲,害母亲,跟提婆达多勾结,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干这个事,那个罪业是阿鼻地狱的罪业。他临终之前忏悔了,知道他错了,真正发愿悔改,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他也往生了。佛在《阿闍世王经》,《大藏经》上有,他往生什么品位?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怎么想也想不到,上品中生。造那种罪业的人,我们平常在经上看,应该是下品下生才对!这是说,下品下生,他真正忏悔,念佛往生的时候,决定能够去的,就看他忏悔的力量,他忏悔的心力大,忏悔的心究竟、圆满。所以,忏悔有程度浅深不同,像阿闍世王的忏悔,可以到上品中生。因此,我们晓得这些事实,明白这些道理,对於那些造作罪业的人,不能轻视,不要小看他,说不定他临终一忏悔的时候,品位还在我之上,平常你要是瞧不起他、轻慢他,到极乐世界见面都不好意思。所以对一切人要恭敬,纵然他破戒造作罪业,也应当恭敬,这是决定正确的。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恭敬心对待人家,每一个人机缘不一样,说不定他在临终一念忏悔,像阿闍世王一样,那真的,品位一下就提升上去了。
  这一段说明,学佛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他心就不大,心量一定要大,特别是读《金刚般若 》,一定要以世尊为榜样。换句话说,我就要学世尊那么大的心量,就要学世尊这样圆满的行持。圆满的行持,我在前面都曾经跟诸位报告,就是要做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样子,你记住这句话就对了,这就是佛,这就是大菩萨。不是单单做给几个人看的,释迦牟尼佛表演,是做尽虚空遍法界人的好榜样。我们今天无论自己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不必改,就在自己生活方式当中,自己从事於某一种行业,也不需要改,就在你自己这个行业当中,你要做出典型,做出模范,做出好样子,这就是佛法,这就是自行化他。
  【降伏其心,是令妄想不起。使不觉者觉。初发心人,下手只有降伏。古人云:但求息妄,莫更觅真。即是此意。】
  尊者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世尊的答,只答覆降伏其心,没有说住。实在说,他所问的三个问题,三个问题是一个意思,世尊在这三个问题里面,只要答覆一个,三个都圆满答覆了。为什么不从发菩提心上答?发菩提心大家不好懂。为什么不从无住答?无住很难体会。从降伏其心,大家印象深刻,也好像比较具体,所以世尊选择这个问题先来解决,怎么样把妄想、妄心伏住。妄心就是不觉。诸位要晓得,觉心不动,如果你要是觉悟了,觉悟了,心是清净的,觉心是清净的,觉心是不动的。不觉是动的,不觉是不清净的,不觉是不平等的。
  「使不觉者觉」,就是叫妄念起伏不止的人,要把它息灭掉,恢复到自性清净心。初发心人,我们学佛的第一步,只有从这里下手,无论是哪一个宗派,无论是哪一个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修学的门径,方法不一样,门路不相同,目的是一个,怎样降伏其心。诸位要晓得,目的是一个。所以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你的心就会定下来,不会产生错误的观念,我这个法门好,你那个不好,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就是谤佛、谤法、谤僧。你说那个法门不好,法门统统是佛说的,你不是谤佛吗?古今中外依照这个法门修行的人很多,那你不是谤法吗?许多人用这个法门修行证果了,那你就是谤僧,所以决定不能这样说。只可以说,那个法门适合他,不适合我。就好像药店里很多药物,不能说它不好,它都能治病,有一些药物不能治我的病,能治他的病。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谤法,就不会轻视与我所修不同的法门,不敢轻视,不但不轻视,而且要尊重、要恭敬,他有能力,他有智慧,他可以修学那个法门,这是一定要明白的。否则的话,你修得再好,你还批评其他的人,批评其他的法门,说老实话往生都去不成,为什么?因为你毁谤大乘,你谤法,这个罪很重,会障碍你往生,何况起心动念,我们的心地污染、不清净、不平等。《无量寿经》经题上,就把修行的原则教给我们,「清净、平等、觉」,经题上就教给我们了。所以我们看一切法门,要用清净心去看,要用平等心去看,用觉心去看,都要尊重供养,这是正确的。
  所以,尽管法门不一样,都是降伏妄想。禅宗,禅宗教你打坐,打坐的目的在哪里?把心定下来,降伏妄想。教下教你读经,现在教下跟从前不一样了,以前学教不简单。你要学天台宗,你一入门,老师父就把《法华》三大部给你,这是天台宗根本的经典,《法华经文句》、《法华经玄义》、《摩诃止观》。这三大部,从前那个线装书堆起来有这么厚,一堆,要叫你统统背过,你要没有能力背,你没有资格进讲堂。为什么?讲堂听讲经,不像我们现在有经本,没有经本,老和尚讲到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大家都背过了,都清清楚楚。现在印刷术发达,印书方便,每个人都可以有一本,从前没有。从前经典只有在藏经楼,只有一部,寺庙里人再多,经典就一部,所以读经要去抄,在藏经楼上,本子借出来自己去抄,没地方买。现在人福报大,经典一印,印几十万本,人手一册。从前大家把经典宝贵得不得了,很难得,很希有!他有尊重心,我们现在尊重的心没有了,所以我们的成就不如古人,古人真的恭敬。所以说出第几页、第几行都晓得,统统背过了,老师也背过的,学生也背过的,这才有资格到讲堂来听经。
  那个时候叫五年学戒。修行一入山门,不管你是出家、在家,从前在家人在寺庙里面修行,用功的很多,优婆塞、优婆夷带发修行,常住在寺庙里面,跟出家人的生活一样,五年学戒。初进去这个五年,你没有资格到讲堂听经,你也没有资格到念佛堂念佛,也没有资格去听讲、参禅,都没有资格,这五年干什么?服劳役。寺院大众人多,有许多工作要做,你要去做工,分配你工作,你去做工;做工是修福,你不能没有福报,修福。工作之余你自己去读经,都把它念背,意思不要去管,先去念背,这是做第一步的工作,五年学戒是做这个。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惠能大师进了山门之后,分配到槽房里面去工作,槽房等於是厨房的下院,这里面是劈柴舂米,他做这个事情。我们晓得那个时候五祖的道场住众有三千人,三千人吃饭,那个时候烧柴火,米是要舂,不是像现在用机器,你就晓得多少人在那里做工作。那是做苦工,这个工作一般都是五年。能大师是一个天才,杰出的人才,再来人,不是普通人,八个月就开悟,他就走了,他在那里干了八个月。这是初入佛门第一个阶段的修学,在这个地方把你过去那些烦恼、习气,在工作当中磨掉;把你的妄想、杂念,用读经的方法把它读掉,很好,办法很好,读经的目的在此地。
  我们念佛,也是把妄想、杂念念掉,岂不是方法不一样,目的都是降伏其心吗?用的方法不一样,有人用持咒,有人用静坐,有人用读经,有人用念佛,这举几个例子,方法多的是。目的何在?都是降伏妄念,这是诸位必须要记住。然后才晓得,我们修行修的是什么,就是把妄念修掉,没有别的。修行有没有功夫?得不得力?就在这个地方去勘验、测验,看看我今年跟去年比一比,妄想少了,那就有进步;如果今年跟去年想想还差不多,那你这一年就空过,你这一年没进步。如果说我不学佛妄念还少,学了佛妄念更多,那你就大错特错,你完全走错了路,你路子没有走正确,不是理论上错误,就是方法上错误,才会产生这样的一个效果。假如方法正确、理论正确,一定是烦恼逐步逐步的减少,心地一天会比一天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所以说烦恼少、智慧多,这才是功夫得力的样子。
  我也常常遇到一些同修来告诉我,他说他念佛、读经,读了几个月,有人读了一、两年,妄想、杂念还是很多,他怀疑了,开始怀疑了,来问我:好像没什么效果!其实不然,确实有效,你那个功夫还不到家!不要怀疑,继续努力,你就收到效果。如果起了怀疑的心,你的功夫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你要想看到效果,很困难,很困难!这个法门,实在讲应用在所有法门都相通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无论用什么功夫,记住这个原则,那就没有不成功的。必须知道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不是这一生养成的,多生多劫无量劫来养成这个烦恼习气,这个东西真是根深蒂固,我们今天才学几天佛,才学几个月,才学一、二年,就想把它转过来,哪有那么简单!如果是那么简单的话,学佛的人不个个都成佛了?没那么简单。所以真正有成就的人,那就是佛法里头说的有善根、有福德。什么是善根?不怀疑是善根,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路子选正确了,不再怀疑,善根!不夹杂、肯努力,那是福德,那个人真有福,他这一生决定成就。我们怀疑,我们想退转,进进退退,这个自己要觉悟,我们的善根、福德很浅,不够深厚。不够深厚不怕,现在可以培养,我只要努力,只要认真努力,我可以培养,我可以将自己的善根、福德达到这个水平,这一生当中也能成就,不可以自暴自弃。凡是能够努力发愤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所以一定要有智慧,要晓得我们修的是什么,古人这两句话,实在讲是把我们从妄念的根本上拔除,「但求息妄,莫更觅真」。为什么?你要是想真,又是个妄想,我们要除妄想,怎么可以在妄想上再加妄想?譬如有人问我,我常常碰到,法师:我念佛几时能得一心?他念念想得一心。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你没指望,你这一生当中不会得一心。他说:为什么?因为你有一个一心的妄念存在,你就得不到一心。不可以!这个念头没有了,你就是一心,还有一个求一心的念头在,那你怎么能得一心?我说的都是老实话,没指望,一定要晓得。所以说「莫更觅真」,绝不求真,妄的去了就是真,妄的去了再想一个真,那就变成妄。所以前面讲,上求佛道,不能有上求佛道这个念头,有上求佛道的大愿,不能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求不到。所以告诉你,实无所求、实无所度,把这个念头息掉,只要去做,自自然然就圆满成就;都是这个意思。
  【不但初发心,实则自始至终,亦只有降伏之功。乃至成佛,亦无所住。】
  经上讲的无住这个原则,是彻始彻终的,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成佛,都是这一个无住,一个原则、一个道理。尽管用的方法不一样,我念佛,他参禅、持咒,方法不一样,原理、原则一定是完全相同,我念佛不住念佛的相,参禅不住参禅的相,持咒不住持咒的相。现在为什么参禅的人,看念佛的人看不顺眼,念佛的人看持咒的人也看不顺眼,什么原因?著了相,如果统统都无住的话,心就清净、平等,大家相处一堂就欢喜了。就是因为著相,著相就盲修瞎练,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搞真的大家相安无事,搞假的又打得头破血流,那就没法子,假的里头有冲突、有意见,真的里面没有,真的里头心都清清净净。一直到成佛,你就守住这个原则,就修的是这个东西。穿衣不著穿衣的相,吃饭不著吃饭的相,工作不著工作的相。不著工作的相就不会累,做得再多都不会累;他为什么会累?因为他著相。处事待人接物统统不著相,那个日子就很好过,就很自在、很美满,游戏人间,像诸佛菩萨一样,得大自在。
  【不住生死,不住涅盘。】
  这是讲到究极之处。
  【除降伏外,别无进修方法。】
  这是一定要牢牢记住的。我们今天读《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要不著相,不著相你念的功夫就得力。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希求,只求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净宗跟般若 不一样的地方,就这么一点点。只求往生极乐世界,你要能这样去做,你往生的品位不是上上品也在上中品,不会在上下品,这品位就高了,为什么?因为你心清净平等觉。
  前面世尊提了一个纲领,下面就是细说,要解释了。应如是降伏其心,如是指的是什么?底下举一个例子。
  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这几句,不仅是三界六道一切众生包括尽了,就是连声闻、缘觉、菩萨也不能超过其外。换句话说,九法界有情众生尽在其中,我们发心要发这样的大心。
  经【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是佛非常具体给我们说明,应如是降伏其心,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妙极了。我们要懂,要彻底明了,要学,我们这些妄想、杂念就能伏得住,念佛功夫就得力了。这些文的名相术语,普通的我们都省掉,都不要解释,以免耽误时间,一般很容易能查得到的。
  【缘合现生,缘散即灭。当体即空,了无所得。】
  这是说明九法界依正庄严的实相,「依」是环境、生活环境,「正」是身体,从菩萨一直到地狱,都是因缘所生。缘,我们现在人讲条件,众缘和合,许许多多的条件合起来,这个现象生出来了。缘合就现生,现是现象,这个现象出现,生出来了,出现了。缘散即灭,缘不可能永远合。合的时间长短,有一个力量在操纵它,在凡夫叫业力,业力在操纵它合的时间长短;诸佛菩萨是愿力,过去在因地当中,他发心帮助一切众生这个愿力;这是一切现象聚合时间长短的主宰的力量,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以我们人来说,我们一个人的寿命不相等。寿命是什么人主宰的?不是阎罗王主宰,也不是上帝主宰,是我们的业力主宰的。因为是业力主宰的,你要是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寿命长短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因为你懂得道理,你懂方法,自己就能做得了主。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自己也能做得了主,譬如体弱多病是业力,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修清净心,修慈悲心,我们肯救护一切众生,身体自然就健康强壮,可以转;不是靠药物,不是靠一些补的东西,那个不行,那个东西不能转业力,那是治标不治本,补太多反而出毛病。这是一定要晓得,它有正确的理论、正确的方法,真正是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它有道理在。
  缘散,这个相就没有了。由此可知,相的现行、相的生灭,是假的不是真的,完全是虚假的,只是缘聚缘散而已。缘散,我们知道它空了,没有了,相没有了;缘没有散的时候,有智慧的人就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因为一切现象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还会去执著吗?自然不执著,自然就放下了。这一放下,离开分别、执著,你的心马上就清净,真心本性就显露出来,无量的智慧德能它就起作用了,那是真的,那个不是假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们要求它干什么?求得了,那个利益太小太小,等於求人间富贵一样,你的享受昙花一现而已。你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求了,你所得到的是尽虚空遍法界。像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个多自在!观音菩萨为什么这么自在?观音菩萨无求。观音菩萨什么都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性德显露,才得大自在。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自在?样样都贪求,求的太多了。求的太多,烦恼就跟著来,求不得苦。求得了,求得了更苦。求得,要想尽方法保持,怕丢掉,患得患失;没有得到想尽方法求,求到之后,想尽方法又怕它丢掉,结果还是要丢掉。你看穿事实真相,你的心就放下了,什么都不求;什么都不要了,反而得大自在。
  要多想想,多想想这些事实的真相,事实真相确确实实当体即空,了无所得。《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统统是虚妄的,十法界是虚妄的,唯独一真法界是真的,那不是妄的。佛与大菩萨,《华严经》上法身大士,他们住的是什么法界?一真法界,那是真的。十法界里的佛,是假的不是真的。那个佛,天台家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不是真的,圆教才是真的。十法界里面的佛,是藏、通、别佛,不是真佛,圆教的佛才是真佛,住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无量寿经》上讲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我们要求一真法界,不住十法界。所以佛那个念头也要放下,我们有作佛的大愿,不能著成佛之相,著成佛之相,你要真成了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不是一真法界。所以相不能著,著相我们的亏吃大了。为什么?
  【就性言则本既不生,今亦无灭。】
  因为本性上本来如是,本性里头没有这些妄相,十法界的相统统没有,所以就是连成佛的相都不可以执著,这才与自性相应,你才能够见性、才能够证性。凡是生灭的,是十法界里面,十法界里头有生有灭,一真法界里头没有生灭。所以念佛求愿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要知道,没有生灭了,因为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它不是十法界。
  【妄尽情空,业识既转,生灭心灭,生死海出,而证入不生灭之圆明性海,谓之入无余涅盘。为究竟觉果之称。】
  前面讲我们要发心,要像佛一样的心,不可以发的心跟佛的心不一样,这个不可以。不要以为我们现在是凡夫,罪业深重,我怎么敢发跟佛一样的心,那你就错了,这是自卑感。佛不许我们自卑,也不许我们骄傲,真心里面没有自卑也没有傲慢。佛教给我们法,我们依教奉行,就是佛的好学生、好弟子,那怎么会有错误!这叫发大心。发大心然后才晓得修大行,这是佛对我们期望,希望我们能够很快的证大果,这心不大不行。
  妄是妄想,妄想尽了;情就是妄想,一切众生情执太深,这是烦恼的根源。一般人讲,情要空掉,妄尽他还不觉得,妄应该要尽,情空那还得了,这不得了!我有一年在佛光山,佛光山办夏令营的时候,大专学生夏令营,星云法师找我去讲唯识,也讲到这个情要断掉。当时有一位女同学提出问题:法师,如果人没有感情的话,那还有什么意思?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就说:那好!刚好高雄有一条河叫爱河,你可以跳到那里面去,爱河永浴。她不晓得六道,为什么你会在六道轮回?就是被这个害了,还不觉悟!要是说穿了,你那种爱情一文都不值,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今天爱了,过两天他又离婚了,闹别扭不爱了,不是真的!你要认识清楚,这世间六道里头的人讲话都靠不住,不能当真,虚情假意。
  不但别人的话不可以相信,自己对自己都不能相信。你能相信你自己吗?到明天主意又变了,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为什么?里面这个妄想念头太复杂了,千变万化,全是假的,怎么可以当真!我学佛,我懂得,人家说「我对你很好」,点点头,不错不错,假的,不能当真;你要是当真,你就被他迷了,你就错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全是妄想,全是情执。诸位要晓得,真的情、真的爱,只有佛菩萨有,佛菩萨不叫情也不叫爱,名字换一个,叫慈悲,慈悲是真爱,永远不会变的。你尊敬佛菩萨,佛菩萨爱护你,你毁谤他、侮辱他、杀害他,他还是爱你,从来没有变过,那是真的。诸佛菩萨讲「我爱护你」,我们可以接受,那不是假的。六道里面的凡夫说爱护你,不是真的,他说憎恨你,你也不要怪他,也是假的,过几天他心又变了,不是真的,统统不是真的,所以不要在意,不要把它放在心上,那你就对了,这叫有智慧了。世间凡夫所用的心,叫三心二意,那怎么能当真!
  学佛就是要「妄尽情空」,这四个字是一个意思,妄尽,情就空了。要把情转变成智慧。情跟智是一桩事情,理性的,就是智慧;感性的,智慧就变成感情。情跟智是一桩事情,迷悟;觉悟了,情就变成智慧;迷惑了,智慧变成感情,一桩事情。转烦恼成菩提,这个要把它转过来。「业识既转」,底下说,妄尽情空,业识就转了,识就转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叫转识成智,这才是用功真实的功夫。所以古德讲,修行要在转识成智。研究经典,研教要在大开圆解,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这非常非常重要,都是修行的总纲领。
  「生灭心灭」,生灭是念头、妄想,妄尽情空了,生灭心就没有了,妄念就没有了,生死就没有了。生死轮回从哪里来的?就是从生灭念头里头来的。换句话说,只要你有妄想,只要你有念头,你就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一点我们不可以不知道。换句话说,佛法法门很多,你去试试看,哪一个法门里面,真正到没有念头了,你才有能力超越三界。如果你修学这个法门,修得很久也挺用功的,那个妄想念头还在,你就要明白,你出不了三界,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实在讲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得不求阿弥陀佛,唯独这个法门叫带业往生,就是你这个生灭的念头不断,行!可以往生。只有这一条路,八万四千条路里头,只有这么一条,不要断妄想能出得去;除这一条之外,任何一个法门没有带业的,都要做到生灭心灭,你才能出得了三界,才能够脱离轮回,生死海就是六道轮回。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晓得法门里头有难有易。古人讲:念佛法门叫易行道,其他的法门跟净土法门一比,难行道,真难!可是这个易行道,难信!你不相信,那就没有办法了。许多难行道,很容易叫人相信,信了白白的忙一生,得不到结果。这个法门难信,信了的人,他都出去了,非常幸运,都出去了。
  这样证入不生灭之圆明性海,这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才叫入无余涅盘,这是究竟觉果之称。换句话说,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像佛一样,要度他入无余涅盘,要发这个心,也就是说帮人要帮到底,不可以半途而废,那就很可惜了,没有功德。帮到什么程度?一直要辅助他成佛。这个想想,太难太难了,我们自己是凡夫,怎么能帮助人成佛?说出这个话人家也不相信,说你说大话,根本就做不到。其实不难,真做得到,怎么做?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不就做到了吗?确实不难!遇到人就劝他念佛,这个方法很好!现在的人跟从前人不一样,以前的人老实,见了人很少说话,现在的人喜欢表现,废话连篇,你接触到的时候不听也不行。我们念佛人有好方法对付他,不管他讲多少话,讲完之后,「阿弥陀佛」,再讲完之后,「阿弥陀佛」,我们阿弥陀佛一句一句灌到他八识田中,他那些废话我们一句也没听进去,这个方法妙极了,这就是度他入无余涅盘。你学其他的法门就很难,很不容易,真的薄地凡夫做不到,学净土法门容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劝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们也用这个方法劝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岂不是用的方法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真正有这个热心,这是慈悲心、热心,把这个法门劝导一切众生,那一切众生真的得度了。
  【经云:佛种从缘起。又云:凡是有心,定当作佛。又云: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佛性虽众生本具,而佛种要待缘生。】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但是他迷了,迷了之后要破迷开悟,再恢复佛性那要靠缘,所以说「佛种从缘起」。《弥陀经》上告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缘很重要。我们遇到佛法,也是多生多劫的因缘成熟。因此,我们要给广大众生作增上缘,把这样殊胜的法门介绍给他们。以一切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绍给人,这真正叫学佛,这真正叫报恩。
  在台湾有做T恤的同修,他们要到大陆去设厂,行前到我这里来,我就劝他,你做这个T恤印上「阿弥陀佛」,印上经文,你求三宝加持,销路一定好,为什么?端正社会风气。一定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不要印一些妖魔鬼怪,那个气分不好。所以,我就劝他这样去做。这一次我们到这边来,他做了几件给我带来,给许多同修们,前面是「弥陀弟子」,后面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底下四个字「世间如梦」,那四个字是弘一大师写的,你们看看就晓得,弘一大师的字。这就是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就在你本行上,你就弘法利生,你就「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就在做这个事情,不必要换一行,就在本行,就在自己本分工作里面,我们就做,就做出来了。
  所以缘重要,一定要发心,为一切众生做佛种的增上缘。这些众生真能得度吗?能。为什么?因为他本来是佛,他有佛性。《涅盘经》云:「凡是有心,定当作佛」。因此,我们种这个缘,一定有效果,一定有收获。《圆觉经》上讲「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就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意思很深。无情是讲植物、讲矿物,植物、矿物也能成佛吗?能,为什么?因为它有性。佛法中说,在有情众生叫佛性,在无情众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叫法性;可是要晓得,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因此,有情众生成佛,无情的众生也跟著就转了,依报随著正报转,跟著转。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是生灭心,因此我们这个世界依报都是生灭的,植物也是生灭的,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都有生灭的。往生到西方世界,西方世界的人心清净,没有念头,他那个心是不生不灭的清净心,西方世界的依报也不生不灭,那边的花草树木都不生不灭,就转了,那就叫同圆种智。《华严经》上所讲的,你在《弥陀经》上看到了,同圆种智是这个意思,都是不生不灭,植物、矿物统统是不生不灭。
  「佛性虽众生本具,而佛种要待缘生」,成佛的缘分是一定需要的,没有这个机缘是不能成就的。机缘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我们自己能成就自己,我们也能够帮助一切众生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这就是世尊在本经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生这个心,不要生别的心,要生这个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我们布施佛法,布施成佛的增上缘,这就完全正确,要以这个为第一。今天时间到了。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