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5-16 21:21
標題: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六四卷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六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六四卷)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大众念请第九句:
【云何是诸佛自在。】
清凉大师引用「离世间品」所说,十种自在。第十,「智自在,于念念中示现如来十力无畏成正觉故」。这也是把智讲到了极处。佛法修学到最后,能证的是智,所证的是性体,湛然寂灭的性体,由此可知,智是佛法修学的中心。我们怎样求智?是什么智?《华严经》上讲得很多,清净法界、四智菩提,四智就是此地讲的智自在,是能证,清净法界是所证。清净法界是理、是体,也是现在一般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没有智你就不能证,转识成智,你就想那是多么重要。转过来,众生成佛,转不过来那就是六道生死。诸佛如来,他们确确实实殷切的在期望,期望我们人人都能够转识成智,人人都能证得圆满的菩提,这是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唯一的愿望。我们今天实在讲非常惭愧,我们辜负了如来对我们的愿望。为什么?我们跟魔鬼在一起日子太多了,把魔鬼当作亲人,确实舍不得离开。魔鬼是什么?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性德的反面就是魔,悭吝、贪婪、恶业、瞋恚、懈怠、懒散、糊涂、迷惑颠倒这是魔。我们跟他挂上勾,离不开他,诸佛菩萨苦口婆心的来教诲,依然回不了头。
我常常跟同学们说,我们自己还要这样下去,佛法就灭了。如果我们肯拼命,死也不在乎,一定要依教奉行,佛法就活了。我们的心量、我们的认知、我们的见解是《大方广佛华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持、处事待人接物,决定是《弟子规》、是《沙弥律仪》,儒跟佛都能够起死回生。到底是死还是生?在乎我们自己一念。我们一念能够放弃魔障,随顺佛陀的教诲,儒跟佛就生了;也就是说,我们把《弟子规》跟《沙弥律仪》落实,儒佛就生了;如果依旧是违背,虽然能背能讲,做不到,给诸位说,儒佛就死了。今天我们讲的不是道理,是事实真相。八识是魔,四智是佛。怎么转法?都在日用平常,要转,不能不转。在生活里头、六根接触六尘之处,我不再执着,就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我没有执着,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对一切人事物都没有执着,你就转了。我都不分别了,你就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我再也不把它放在心上,你就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你的所作所为自然是性德的流露,性德流露就是戒律,戒律哪里要学?不要学!这是成所作智。
世尊当年在世,世尊身边的诸大菩萨,他们要不要学戒律?不要学。他们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你把它记录下来那就叫戒律。为什么?智自在了,智就不迷。我们现在是迷,就没有智慧。智慧开了,你的一举一动就是戒律,你的每一句话,一句一言都是经典。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做经典?经典不是别的,原来是自性流露出来的德能。换句话说,你要是作意,你想象什么,创造一个什么、发明一个什么,那不是性德,那是迷失了性德。你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诸佛如来没有发明,诸大菩萨没有创造,他所行的、他所教的,性德自然流露而已。他有,你也有,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统统都有,而且是平等的,在佛没有增加一分一毫,在凡在迷你也没有减少一分一毫,你自己本性里头本来具足,所以佛法是平等法。这些大道理,我们依《华严》,我们在这里头觉悟了。我们的行持,那要从幼稚园训练,为什么?我们从小失教。失教这一句话在古时候是非常非常严重的谴责,现在没人懂,也没有人说了。
前几天我跟张德声居士提起,张居士说他过去没听过这个说法,他年轻。十九世纪初,这句话在一般社会里面很流行。失教是你父母没有把你教好,你的老师没有把你教好。你不好,人家不怪罪你,怪罪你的父母尊长,「你们做长辈的怎么教的?怎么让你的子弟一点规矩都不懂?」现在举世之人都失教,它就变成正常,古德所谓「积非成是」,可是果报就不可思议了。反常的果报,是空前的劫难。今天社会大众怎么能回头?说老实话,回不了头。回不了头怎么办?这个世界毁灭从头来起。现在科学家也证实地球曾经毁灭过好几次,我们常常听到科学报导,至少地球过去曾经有四次毁灭。每一次在毁灭之前都是科技发展到相当高的高峰,人类的伦理道德丧尽,灾难就现前了。
我上个月在香港听同修们告诉我,在西藏高原有人发现一片光碟,就像我们VCD一样,发现这一片光碟,五万年前的遗物!现在没有人能够解读。由此可知,地球上五万年前那个时候科技的进步,大概相当于现在这个时代。喜玛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山上有贝壳,那不都是海底下的?由此可知,沧海桑田,海会升高变成大山,大山会崩落到底下变成海底,这个事情科学家早就肯定了。人到这种地步,一百八十度的违背自性,这个世界就得从头来起。你要问:谁在那里主宰?给诸位说,不是上帝,不是佛菩萨,佛菩萨看到这个情形,上帝看到这个情形,走了,不再理会了。什么人主宰的?业力主宰的。所以有人问我,有没有挽救?几乎所有古老的预言,宗教里的经典都肯定的说可以挽救。怎么挽救?人心向善这个劫难就化解。但是你想想看,现在世界上这么多人,谁有力量劝一切众生回头,劝一切众生改过向善?做不到!要想化解这个劫难,实在说世间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回头,这个灾难就能够化解。找不到!
现在世界上人口有七十亿,有七亿人回心向善,灾难才能化解。到哪里去找七亿人?说老实话,我跟你说真话,七个人都找不到,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两个人在一起都闹意见,都要吵架,这世界还有什么前途?佛法僧团这是世间社团里头最值得尊敬的,什么原因?它和合,它不吵架。所以佛说世出世间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尊敬的,它没有是非、没有争执、没有意见,人人都修六和敬,诸佛赞叹,龙天善神欢喜拥护你,佛教的团体,四个人是一个单位,四个人以上,找不到了。我一生当中非常留意,不但没有见到,听都没有听说过,实在痛心!我能跟人相处,人不能跟我相处,我能忍让他不能忍让,我们能相处;他不忍让我也不忍让,决定不能相处;他不吃亏我也不肯吃亏,不能相处;他不肯吃亏,我肯吃亏可以相处了。孟夫子说得好「反求诸己」,我们跟人相处有不愉快,不责备人,反过头来反省自己,要肯定自己有过失;不要反过头来再反省,「过失都在他,我没有过失」,你错了!你的基本观念错误了。什么是正确的基本观念?别人没错,过失一定在我这边。菩萨能成佛就靠这个成就的,凡夫能成圣也靠这个成就的。
在中国最著名的例子舜王,舜为什么能成为圣人?孔老夫子心目当中最尊敬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老夫子一生最崇拜的、最仰慕的,这些人是他心目当中的典型人物。后世尊孔子为大成至圣,他是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德能的大成,孔老夫子学这些人,学得很像,学得很成功。舜的成就没有别的,忍让!一切事过失,他肯定不是别人是自己,自己认真反省改过自新,把性德里面的障碍完全断除,让性德圆满的显露。我们要知道,我们应当要学习,他用这个方法克服自己的障碍,烦恼障与所知障,成就自己大智、大德、大能,尧把王位让给他了。他也是人,我们也是人,他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如果做不到,《华严经》我常讲,白念了!你听你也是白听了!你还是凡夫,你还是搞六道轮回,你还是躲不过三灾八难,辜负了佛祖,辜负了自己这一生当中大好因缘。
现在关键在转识成智。怎么转法?我相信很多同学都很关心。我说出来,你肯不肯做?你要是问「我能不能转得过来?」这个话问错了!你肯不肯转?我们开始学的时候,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面对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常常说要把控制的念头断掉,要把占有的念头断掉,这是烦恼的根。有意控制,有意占有,你转识成智没指望了,你怎么能转得过来?有意控制、有意占有就是自私自利,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实实在在的话,事实摆在你面前,你连自己身体都不能控制,自己身体都不能占有。你的身体剎那剎那在衰老,你能占有吗?你占有,你叫它不老,你能控制吗?办不到!自己对自己这个身都不能控制、都不能占有,何况身外之物?
佛给我们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正确生活的态度是什么?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一念不起,没有一个念头、没有一个妄想,那是你正常生活,就是诸佛三昧。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错了!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生活态度就是如此,确确实实一念不生,起心动念都是为利益众生,这叫正念。我们常常在经典、古大德注疏里面看到「正念无念」,无念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念不起,这是正念。但是正念不是无念,这个意思要细心听不能误会,他不是无念。为什么?他念念为众生,念念帮助众生觉悟,念念帮助众生证得无上菩提,除此之外,对于个人确实他一念不生。所以对个人讲真的是无念,对一切众生讲他有念,念即无念,无念即念,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这就入华严境界,华严是不二法门。所以我们自己常常要想想,学佛菩萨,大乘好学,大乘是转念头、转境界,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转成为一切众生的念头,念念为一切众生想,全心全力做,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不要想着我明天还能不能做,不想。我只想今天,我绝不想明天,你就自在了。你想明天是妄想,明天还没到,你想它干什么?由此可知,念念为众生想,念念为社会想,念念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想,这是正念。这是「诸佛自在」的十句,简单为同学们介绍到此地。
清凉大师说「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圆满一切诸佛诸波罗蜜智慧神力菩提自在」,也就是诸佛果地上的智慧神通自在,你统统可以证得了。「不思议品」里也说有十种,在《华严》第四十六卷,大意差不多,清凉也把这个名目为我们节录出来。这十个:第一个是法自在,第二个是心自在,第三个是胜解自在,第四个是财自在,第五个是命自在,第六个是如意自在,第七个是智自在,第八个是业自在,第九受生自在,第十愿自在。排列顺序不一样,大致上是相同的。菩萨念请第十句:
【云何是诸佛无能摄取。】
这一句我们要留意,什么叫做『无能摄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后面偈颂里面讲「无能制伏」,答复里面讲「无能毁坏」,我们把这三个名词合起来看,意思就相当明显。大师说:佛一切作为,天上人间,沙门魔梵,梵是梵天,以及二乘大菩萨等,都不能够制伏,也就是都不能够毁坏。我们想到这一点,就会想起世尊当年在世,魔王波旬也是佛的护法,他怎么是魔?实在讲魔不是别的,私心很重,他也能够帮助别人、照顾别人,但是自己的利益看在第一位,这就是魔。他的福报也非常大,生生世世修福,换句话说,财施、法施、无畏施他都干,因此他的果报也是无比的殊胜。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后面所讲的五十种阴魔。我们凡夫眼光里面看他,他的智慧、德能、神通,好象跟佛没有两样,是真的不是假的;跟佛差别在什么地方?魔为私,佛为公,就这一点差别。
就好象古代专制制度,佛是个帝王,天下为公,尧传位给舜,舜传给禹,天下为公,一点私心都没有。传贤、传有道德的人,真正爱护人民的人,真正牺牲奉献为人民服务的人,他把王位传给这个人。禹以后,禹传给他儿子,是没有错,为什么?儿子贤,确确实实是贤人。非常可惜,禹的儿子启,启又传给他的儿子,这就传错了,从天下为公变成天下为私。从这个比喻诸位体会到,佛跟魔有一样的智慧、一样的神通、一样的福报,差的就是那一点念头,一个有私心,一个没有私心。大禹当年传给他儿子确实没有私心,没有天下为私的这个念头,非常可惜他的儿子差了一着,没有能够选贤与能,从此之后一代一代都传给自己的子孙,就变成私天下了。我们用这个来做比喻,当然魔的福报、神通、智慧跟佛不能比,但是的确是很大,人间天上都不能跟他相比,我们凡夫哪有这个能力认识?于是在末法时期,多半都把魔当作佛。
学佛的人非常虔诚,但是不听经、不研究教理,学佛学了很多年,什么叫做佛他都讲不清楚,他都不知道,这哪里叫学佛!不但在家同修搞不清楚,出家的同学真的还有一些学了一辈子,到死都没搞清楚,居然接受在家同修的恭敬供养,自己不知道佛是什么,佛法焉能不衰?焉能不灭?这个事比什么都恐怖,这个事比什么事情都大!《法华经》上讲的大事因缘,我们今天遇到了,所以自己要觉悟。绝对不敢说度众生,我哪有那个能力?但是要下定决心度自己,我一定要求自己依教奉行,我不敢要求别人。自己认真努力去学习,希望自己真正能有成就,这总可以做得到。不要期望别人,期望别人你会失望,希望愈大失望愈大。最重要是期望自己,自己能成就就好了。自己成就了,至于能不能影响别人都不要去问,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们要有这样的态度。别人他肯做很好,我知道诸佛护念他,龙天善神保佑他;他不做也好,绝对不影响我,我自己一定要如法修行。要像佛这句一样,决定不受外面境界影响,决定不退转。「无能毁坏」里头最重要的是不退转,勇猛精进。
《六十华严》里面经文不是「诸佛无能摄取」,它翻作「诸佛胜法」,胜是殊胜的胜,文字不一样,意思相同。大师依不思议品说:「诸佛有十种最胜法」,这个大意我们要晓得。因为经文很长,我们现在念的是第六卷,「不思议品」是本经第四十六卷,我们每天讲四个小时,大概总是两年之后才能讲到。这个时间太长了,所以这十句大意我们也要在此地略说,有助于我们的解行。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日子不要空过,每天总得要有一点进步。你们听我讲经,如何能真正得益?李老师从前教我,不写笔记专心听讲,一个小时当中你能够听个一句、两句你很有受用,你用个小本子就记这一句两句,好好的学习,那个进步就很快。不用多,一天能受持一两句,你要是不退转,三年你就是圣人,你就不是凡夫。如果笔记写得很多,肯定没用处。一定要专心听,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修,请看菩萨念请第十句:
【云何是诸佛无能摄取。】
大师引用本经后面「不思议品」里面,诸佛十种最胜法。第一,「一切诸佛大愿坚固,不可沮坏。所言必作,言无有二。」这一句话实在讲就是十善业道里面的不妄语,说到一定要做到。中国古人讲「人言为信」,中国信这个字,「人言」,这是取什么?人说话他一定兑现,一定做到,所以称为信。换句话说,你说到做不到,那就不是人讲的话。我们看看诸佛十种最胜法第一条就是这个,「大愿坚固」,大愿简单说就是四弘誓愿。我们有没有这个愿?没有,不要说坚固了。「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我讲得很多,是什么意思?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我发愿为他们服务,一定要帮助这些众生各个都成无上道,这是四弘誓愿第一愿。我们有没有这个愿?没有。我们念念都想自己名闻利养,哪里会有这一愿?没有为别人服务的这个意念。佛有,佛这个意愿非常坚固,永不退转。
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从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自己不断烦恼,就没有能力为众生服务。为什么?服务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那你要有能力,现在科学家所说的,你要有能力突破不同维次空间的界限,你才能有能力为大众服务。怎样突破?要断烦恼。因为空间维次是烦恼造成的,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些东西造成的,把妄想分别执着断掉,时空的界限就没有了,这维次就突破了,你才有能力为一切众生服务。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也只有你能把烦恼断尽,突破空间维次,你有能力亲近一切诸佛如来;这是什么?这是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关键都在断烦恼,烦恼不断,你的德能不能恢复,你的智慧也不能恢复。断烦恼是恢复自己自性里面的德能,学法门是恢复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最后「佛道无上誓愿成」,那是证得究竟的大圆满,度众生就没有障碍,就得大自在。所以说来说去,还是烦恼的事情。
大乘经教里头佛常说,菩萨唯一善根就是精进。世间法里头有三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从这三个根上生的,这三个根是不贪、不瞋、不痴。你能成就世间善法,你能得世间无量无边的福报。所以诸位想想,贪瞋痴有什么好处?愚痴到了极处!贪图人生短暂几十年物质、精神的享受,把自己最殊的福德因缘当面错过,你说可惜不可惜?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会抓住这个机缘,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咬紧牙根,远离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他超越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他得大自在,得大圆满,成就坚固的大愿。所言必作,这四句话是佛所言,「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做到;「烦恼无尽誓愿断」,他断掉;「法门无量誓愿学」,他学成功;「佛道无上誓愿成」,他成佛了。说到做到,言无有二。世尊不是先说后做,他是先做后说。他没有做到的,他不说,他所说的他全做到,这是佛;菩萨是一面说一面做。凡夫就很糟糕,只说不做,前途,该怎么样生死还是怎么样生死,该怎么受报还是得受报,自己的业力一分一毫都不能转动,你说多可怜!
念佛往生是一个希望,这个希望能不能达到是问号。我们对于净宗法门也讲了不少,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我们自己想想有没有?绝对不是说念佛就都能往生,那个念字意思很深,你没有懂。所以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你看看念是什么意思?上面是今,下面是心,今心说明不是过去心、不是未来心,是现在的心,现在心上有佛,那叫念佛。什么叫有佛?有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是什么心?接引无量无边世界一切九法界的有情众生同生极乐,我们有没有这个心?阿弥陀佛的愿,《无量寿经》上我们天天读诵的四十八愿,你有没有这个愿?阿弥陀佛的行,不要说别的,就从《无量寿经》第一品到最后一品这四十八品里面,我们看到了吗?我们有没有?特别重要的五戒十善,在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做到没有?那是阿弥陀佛的行。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那是阿弥陀佛的果。我们念佛,现在心里头要有阿弥陀佛的心、愿、行、果,这叫念佛。
没错,佛是教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我们误会了,以为一心专念就念这四个字,心还是自私自利的心,愿还是贪瞋痴慢的愿,行还是一切做恶的行为,那怎么能往生?古人所讲的「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就是指这一类的人,他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不相应。什么时候我们这一句佛号能够念得相应,什么叫相应?声声佛号字字都圆满具足弥陀的心愿行证,这个人叫念佛人。我们拿这个标准来观察自己,认真反省,自己就晓得是不是个念佛人。佛心清净,一尘不染,佛的愿坚固,不会受任何境界影响动摇。一切时一切处,我常讲的都是念佛堂,不一定要供一尊佛像,佛的体、相都在自己一念之中。你心里头有,这是真有,心里头没有,像供得再多还是没有。绝对不是多供一点佛像佛就有了,没有这个话。
第二,「为欲圆满一切功德,尽未来劫修菩萨行,不生懈倦」。末后这一句话重要,不生懈倦,懈是懈怠,倦是疲倦;精进,就是度懈倦的。这一句教导我们的是「为欲圆满一切功德」,我们有这个念头,不能说没有,但是因为懈怠懒惰,只可以说我们有这个妄想,无法兑现,可惜!为什么不能兑现?还是一句老话,教理不明,事实真相没搞清楚。我说没搞清楚,没搞清楚到什么程度?到苦乐都不知道,什么叫做苦不晓得,这就难了。所以我过去讲《地藏经》,《地藏经》一开端有一句话我非常重视:「知苦乐法」,那是诸佛菩萨赞叹释迦牟尼佛,这一句话了不起!世间什么人能知苦乐法?佛知道。所以佛教导我们,在《十善业道经》他告诉龙王,龙王是我们的代表,告诉龙王就是告诉我们,「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我只要看到这一句经文,听到这一句话,我立刻就振作起来了。为什么?这句话太希有!「能离一切世间苦」,不只是我们三界六道,包括无量无边诸佛微尘剎土,一一剎土里面无量无边的九法界众生,哪个不苦?各个都苦。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个法了不起,这个法太希有!太难得!他竖起耳朵专心来听,这法是什么法?「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就这一句话。
善法诸位要知道,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知道,《三字经》教童蒙,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善法是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我们的本善呢?本善失掉了,迷失了。怎么迷的?自私自利迷了。迷了之后,变成贪瞋痴慢。要知道贪瞋痴慢自性里头没有,找不到,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自私自利,自性里统统没有。自性有的是什么?有的是本善。佛给我们讲的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是自性本具的、本有的,所以你要修十善,要受沙弥十戒。说老实话,十善十戒是自己本有的性德,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诸佛菩萨的,这个要搞清楚。如果是诸佛菩萨他的意思、他制定的,我们一定要遵守,被人家牵着鼻子走,那不算好汉。性德!由此可知,诸佛菩萨从来没有想牵着人的鼻子走,没有!如果想牵着人的鼻子走,就不自在,别人不自在,自己也不自在。全部都解放,那才叫得大自在。
共产党叫解放,我们佛教叫解脱,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可是世出世间对这个名词的解释,有很大的差距。佛法里面是真的解放,全面解放,得大自在。你要不懂得这句话的含义,你解的是什么?你放的是什么?佛家讲得很清楚,解的是什么?烦恼习气;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着,把这个解掉。放的是什么?放是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放下烦恼障,放下所知障,放下三途六道、十法界,这真正得大自在,真正成就圆满一切功德。功是你修行的功夫,就是解脱,这是讲的放下。放下之后你要能提起,这是大乘;放下之后不再提起,那就是小乘,所谓自了汉,自己解脱了,绝对不再帮助别人。大乘小乘,差别就在此地。大乘人是自己放下了,放下之后,「尽未来劫修菩萨行,不生懈倦」,这个了不起,真正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佩服,我们要学习。
南宋时,在浙江奉化出现一位布袋和尚。这位法师他叫什么名字没有人晓得,是哪里人、从哪里来的,都没有人知道。只是看到常常在外面化缘,背一个大布袋,别人对他布施供养不管是什么东西,他都往布袋里一装,所以那个时候人家就叫他做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就出名了。现在我们寺庙里头塑的弥勒菩萨,就是塑的他的像。一天到晚欢欢喜喜背个大布袋,有人向他请教佛法,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下一放,两手下垂,别人一看这个样子知道了,这是什么?放下,懂得了。然后再问:放下之后怎么办?他笑咪咪的一句话不说,把那个布袋捡起来背在身上走了,放下之后再提起!这一句经文,前面半句是放下,后面这半句是提起。圆满一切功德,不放下不会圆满,放下就圆满。为什么?不放下的是障碍,古人所讲的「性德之贼」,你不放下的那些叫性德之贼。放下之后,圆满功德。
我感激章嘉大师,我头一天跟他见面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我学佛亲近第一个出家人。第一天我向他请教,我问他:「我知道佛法的好处,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我相信、知道佛法的好处。佛法里头有没有方法教我很快的能够契入?」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他老人家一句话不说看着我,陪我去的是内蒙古的敏亲王,我们就这样差不多坐了半个小时,大师看着我的眼睛,我也看着他。半个小时差不多心完全定下来了,我们的精神统统聚集听他回答。半个小时他才说一个字,他说话非常缓慢。你看到这个老人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在照片上看到他穿的服装,夏天也是这个服装,冬天也是这个服装。半个小时给我说一个字:「有」,我的精神立刻振作起来,很注意听;隔差不多五分钟,告诉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说话的声音很缓慢,言词非常肯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说了六个字。这六个字我听了能理解,当然理解的深度不够,能理解。
我接着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又过了很久的时候告诉我:「布施」。我第一次跟他见面,大概一个半小时,除了向他请安这些客气话之外,我们请法,他教给我的就这几句,我这一生得受用!我离开向他告辞,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门口,那个时候他六十多岁,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什么叫做学生?依教奉行,教了你你做不到,下次人家就不教你了。做学生没有别的,就是依教奉行,老师怎么教我,我就怎么做。我跟章嘉大师以前并没有往来,也不认识,缘真的是很深,一见面就生欢喜心。我非常敬重他的威仪,我一生当中没见过这种人。为什么?他在定中,言语很少,非常简单直接。自从认识他之后,以后就是每一个星期我都去看他,三年如一日,三年之后他老人家往生了。每一个星期他都会给我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我看一些佛书,我向他报告,看的有疑问不了解的地方,星期天向他老人家请教。我学佛的根底是他老人家奠定的,我是这么一个基础。以后到台中亲近李老师,跟李老师学经教,主要学讲经,是这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行。学佛之后晓得,世世因缘、多生多劫的因缘,我们有幸运遇到真善知识。自己的条件是好学、真干;如果是阳奉阴违,哪里会有成就?但是学生实在讲,不容易找得到,所谓是可遇不可求。我们做学生想找个好老师不容易,好老师想找一个传人是更不容易,到哪里去找?真正是「宿世有缘,不期而遇」,这是真的。
我过去求学、愿望、毅力、精神,我也可以供养给大家,给你们做个参考,确实像古人讲的发愤忘食。吃饭睡觉常常忘记掉,并不是有意的,忘了。读经研教聚精会神,落实才有法喜,否则的话变成学问、变成知识,你不得受用,一定要知道依教奉行。这是最初章嘉大师指导的,他非常重视持戒,我跟他三年,关于戒律的重要,这些话总说过几十遍,印象最为深刻。因为我初学对戒律不重视,认为戒律是三千年前印度人的生活规范,我们是现代人。那个时候有个错误观念,像国家的宪法、地方上许许多多的规约,每隔几年都要修订一次,为什么?不适合现代了。戒律我懂得,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弟子制作的这些生活规范,三千年后时间差这么久,他们是印度,我们现在在中国,时地都不同,「这东西怎么能学?」这是很大的错误观念,但是他老人家常常提醒我。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他火化在北投,特地给他做了一个火化炉,甘珠活佛在那边搭了一个帐篷,住在火化炉旁边。我在那个帐篷里面住了三天三夜,我请三天假到那里深深的去反省:我跟大师三年他教了我些什么?真正反省,「戒律很重要」这一句话印象太深刻了。
我就想为什么这一句话他要向我提出那么多次?我在这三天里面省悟过来了,儒家的礼、佛家的戒:儒家的礼是世间法,所以三代不同,随着时代、随着地区要加以修订,那是世间法,我悟出来。戒是出世间法,不是世间法,你要想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那你得用释迦牟尼佛这个法,这个法超越时空。想想,对!五戒、十戒、十善业道,三千年前佛说的;三千年后今天,地方三千年前是在古印度,现在我们在澳大利亚,你想想这十善业道管不管用?还是管用。佛所说的我这才明了,它是自性里头的本善,是性德,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制作,不是他的发明,不是他的创造,是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性德,不能违背,不能更改。人为的、人想出来的办法可以修改,自性的东西你怎么改法?你一改,违背了自性。
我在火化炉旁边帐篷里住了三天,我明白这个道理了。这以后我就看戒经,我很认真、很用心的来阅读、来学习。因为大师告诉我:受戒形式不重要,实质重要。你能做到一条,你就真的受这一条;谁给你做证明?诸佛如来给你做证明。形式上你去受,你做不到,那个话说得就不好听,自欺欺佛,不是欺人。你欺骗自己,欺骗诸佛如来,你要是认真想想,这个罪过多重?怎么可以欺骗诸佛?所以蕅益大师了不起,受了比丘戒之后退戒,给我们做示范。为什么退戒?不敢欺佛,「我做不到」。蕅益大师一生持沙弥戒、持菩萨戒,菩萨戒是利他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他的著作,他老人家落款「菩萨戒沙弥」。他为什么这么作法?我们要能体会到他的意思。他的徒弟,也就是他的学生成时法师,《净土十要》是成时编的,《蕅益大师全集》是成时替他刻版流通的,这个人是蕅益大师的传人。师父是沙弥,自己不敢作沙弥,他自己具名我看过,「出家菩萨优婆塞」,显示出谦德,「沙弥我做不到,我只能做到五戒十善」。所以不自欺、不欺人,人家问我什么身分?出家优婆塞,优婆塞是在家居士,我是出家的,只能做到这个,名实相副。出家优婆塞,五戒十善做到了。我们自己看看古人,想想自己,在近代称出家优婆塞的还有弘一大师。这些人这些作法,很值得我们反思。我们要想在这一生真正有所成就,不能不认真努力学习。好,现在时间到了。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