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掃盡浮雲月自明 -智諭老和尚 [打印本頁]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5-5-11 08:34
標題: 掃盡浮雲月自明 -智諭老和尚

  學佛人修行,苦不知下手處。以致東尋西覓,盲修瞎練。甚至有人誤入歧途,將邪為正,遺恨終身。還有些人,以為說幾句術語,打幾句機鋒便是修行。其實這些與修佛道,都是不相干的。
  那麼云何修佛道呢?總說一句,學佛修道,不外除妄證真。亦就是除妄心,顯真心。妄心即成煩惱,真心又名佛性。
故佛出現於世,不過欲令眾生,除煩惱顯佛性而已。一旦佛性圓顯,即名成佛。因為眾生皆具佛性,故曰眾生本來成佛。
  妄心由何而起?妄心起於相、名。相、名虛妄非實,故所起之心名為妄心。若除妄心,即證正智、如如。證正智如如者,便是圓顯佛性。

  故除妄心者,旨在不取於相。所謂不取於相者,非是否定一切相,落入斷空之無相。落入斷空之無相者,是取「無相」相,正是妄心起處也。所謂不取於相者,是如實知諸法性空,諸相如幻假有。知諸相假有,故不取著為實。不取著為實,故不起憎愛二心,是之謂不取於相。                     
  所以此心寂泊無憎愛,何妨諸相紛然陳?此即所謂,修道妙要,在乎除心不除法。
  
     
  既然修行在於除乎妄心,而除妄心者有兩種人。第一種是除心心所法,第二種是除煩惱。有人以除心心所法為方便,令妄心不起;有人以除煩惱為入手處,令妄心除滅。
  例如有人怕見美色起乎妄心,於是閉目不看,此是除心心所。雖然閉目不看,但貪色之妄心不除。再如有人從除煩惱入手,斷乎貪心。縱美色當前,然貪心不動,此為除煩惱。
  有人怕妙音起乎欲心,於是塞耳不聞,不令耳根接觸聲塵,此是除心心所。
心所雖暫時不起,而欲根不斷。一旦根塵相接,欲心油然而生。有人斷除煩惱,縱令妙音充耳,欲心不動,以其欲心斷故。
  香味觸法等四塵,亦復如是。所以除煩惱者,根斷法不生,如實知六塵皆假。
  
      但除其心,不除其法。其心若除,諸法不生。縱令六塵常圍繞,無心道人妙湛不動。故六祖云,六識出於六根門頭,於六塵中來去自如也。成實亦云,守護根門者,謂正憶念,行者不可閉目不視,但應一心正念現前。             
  除心心所者,乃掩耳盜鈴,以石壓草。如石壓草,草雖暫時不生而根不斷,石去草復生矣。
  所以修道,非是不看不聞不嗅不嚐不觸不思,而是任由見聞嗅嚐觸思,其心湛然不動。這便是真心顯現,亦稱為本來面目。

  依成實論,謂心心所法微細難知,非凡夫所能滅。凡夫外道修無想定者,是滅心心所。其實縱令生於無想天,猶未滅心心所也。只是心心所微細難覺,彼謂無想耳。
  如時聞人言,汝靜坐時,一切莫想,乃至忘我,便是得定。須知此是修外道無想定,只在求滅心心所。然實際上心心所微細難知難覺,彼謂滅心心所者,只是自欺耳。試問「乃至忘我」者,係誰忘我?彼不知忘我者,即我也。彼「我心」堅固,竟妄謂忘我。
  何以故?以心心所法微細難覺,彼不知也。知心心所虛妄,方知其根源。欲了其根源,須了達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了達次第緣者,始知心心所虛妄緣起也
  總而言之,欲除妄心,應除煩惱。煩惱不生,則妄心不起。妄心不起,則六根清淨。即此自性清淨心,便名為佛。                    
  所以修學佛道,須除妄心。除滅妄心之法有兩種,一種是除心心所,一種是斷煩惱。除心心所得成就者,於三界內可得四禪八定。
  凡夫外道只斷心心所,不斷煩惱,所以不出三界。外道修之,可生無想天。以不了生死故,報盡還須墮落。聖人亦修四禪八定,然於中斷煩惱。以斷煩惱故,出三界了生死。

  聖人修之斷何煩惱?所謂斷四住煩惱,即見一處住地煩惱、欲愛住地煩惱、色愛住地煩惱、有愛住地煩惱,亦即是三界內見思煩惱。以斷界內見思煩惱故,乃得出三界了生死。若進而斷無明住地煩惱,便名成佛。
  所以我們修佛道,應求斷煩惱,方為正修行路。
  
     
  我們既已知道修道之要領在除煩惱,凡夫煩惱無量,究竟先除那些煩惱呢?煩惱之生,由細到粗。煩惱除滅,由粗到細。
  凡夫日日六根接觸六塵而生煩惱,即所謂五欲五蓋。故凡夫修行,首應斷五欲五蓋。                                 
  五欲者,即眼見色而生欲貪,耳聽聲而生欲貪,鼻嗅香而生欲貪,舌嚐味而生欲貪,身覺觸而生欲貪。故五欲者,不外五根攀緣五塵所起。
  此中約心染境而言,則為眼耳鼻舌身五者。如約境起心而言,則為色聲香味觸。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復依境起心開出財色名食睡為五欲。
  
  其次粗煩惱有五蓋。五蓋者,即是五欲中一分意識心。若無此一分意識心伴同而起,則眼於色,耳於聲,鼻於香,舌於味,身於觸,便不能起貪欲了。由此一分意識,方令五根貪著五塵。以貪著五塵故,致令真心不現,故名五蓋。五蓋者,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疑蓋、睡眠蓋。
  眾生以此五欲五蓋的關係,以致不能出三界了生死。所以欲斷煩惱,應先除五欲五蓋。
  然五欲五蓋,總共十種,名目嫌多,凡夫除之不易。凡夫心力羸劣,應擇簡要而行。五欲五蓋不出一個貪字,故貪心不生,欲蓋便息。
  不但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觸五者是貪。乃至五蓋亦不出一個貪字。第一個貪欲蓋,不必說它。第二個瞋恚蓋,貪而不得則生瞋恚。第三貪心不定,則有掉悔。第四貪心執著,固執己見便生於疑。第五縱恣睡眠,貪著眠息,不自覺悟,便成為蓋。                          
  所以五欲五蓋,不出於貪,欲除煩惱,先應除貪。除貪之人,不生人我是非之想。若天天計較人我是非,此人必是自惱其心。若不計較人我是非,寬懷遇人,謹慎律己,此人必無煩惱。心無煩惱,則可朗若太虛矣。
  
  雖然法門無量,一皆以除煩惱顯佛性為主。無論禪律密淨,乃至其他各宗,其歸趣皆在除煩惱顯佛性。所謂歸元無二路者是也。一切法門無有高下,以眾生根機,而見參差。
  不過話說回來,不論你修任何法門。如果你只求滅心心所,便成凡外。於佛法中,不論你修任何法門,只要是從斷煩惱著手,皆可了生死得涅槃。
  末法時期,眾生根機低劣。其他法門雖妙,然乏方便,眾生修之不易。唯淨土念佛法門,收機最廣,行持最易。只要至誠懇切,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切煩惱皆消。同時借佛力加被,可消過去生死之業。
  縱下愚凡夫,老弱婦孺,只要至誠心念佛,煩惱便消。至誠心念佛,自然眼不貪色,耳不貪聲,鼻不貪香,舌不貪味,身不貪觸。自然沒有貪欲,沒有瞋恚,沒有掉悔,不疑正法,不貪睡眠。                      
  甚至三業清淨,身不犯殺盜婬,口不犯妄語惡口綺語兩舌,意不起貪瞋痴。如是一切煩惱不生,一切業不造,自然離苦得樂,往生西方。
  修其他法門,雖然亦可斷煩惱,但很容易偏於除滅心心所法。一旦步入歧途,則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修念佛法門,絕無此誤。佛號歷歷明明,自然寂照不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則不善法不生,照則善法不滅。如是久久修習,自能諸過斷盡,眾善普會矣。
  心心所有二,一者惡心心所,二者善心心所。例如我們說不善不生,及諸過斷盡,這便是斷惡心心所。所以菩薩修行,亦斷惡心心所。但是善法不滅,善薩以不善不生為方便,能令善法真淨功德增長。故菩薩雖然不善不生,而善法不滅也。
  是知斷心心所者,能令惡法不生,亦令善法不生。既不能消業障,復不能增功德。斷煩惱者,則是不善法不生,善法不滅。能令業障消除,功德增長。
  故聖人修道,只斷煩惱,不斷心心所。如是則能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照時正是寂時,寂時正是照時。能令不善不生,善法不滅。智慧功德具足,即便成佛。
  
     四                                      
  例如普賢菩薩,以清淨身語意,修十種廣大行願。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這種普賢行,便是除滅煩惱,非除心心所法。亦即是令不善法不生,善法不滅
  身語意三業清淨,則煩惱不起,不善法不生。修十種廣大行願,便非只求滅心心所,即是善法不滅也。故十大願王,最後都說,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三業清淨者智慧,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者功德,如是功德智慧,眾生皆自具足,是之謂佛性。只為煩惱覆蔽,不能自現。須仰如來說法,除滅煩惱,方得顯現。故十方如來出現於世,只為令眾生除煩惱顯佛性也。

  世尊初成正覺,以佛眼觀諸眾生曰,奇哉奇哉!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祇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今以誠敬心,為此拙文,用獻有緣。俾諸初學,知所向方。唯所見膚淺,言復拙劣,尚祈讀者裁擇。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