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菩提心的特徵-惠敏法師 [打印本頁]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5-5-8 09:06
標題: 菩提心的特徵-惠敏法師
菩提心其中一種特徵是「出離大」,也就是「大菩提」。是指相對於聲聞、緣覺所覺悟的菩提,能成就如同佛陀的菩提。
菩提心包括大精勤、大方便,這是從眾生、人的作為來看。大利益是從利益的目標來看。菩提是從成就的結果來看。
這四種特徵歸納起來,可知包括:發起菩提心的因緣,以及發起菩提心的對象。
也就是,面對什麼對象,會讓我們發起菩提心?
總說有兩大類:第一類是苦難眾生,所謂「不忍眾生苦」;另外一類就是菩提,對於覺悟的決心。此也類似我們常講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要保持菩提心不退轉,大概有這兩種動機、動力。
一般世俗的發心,也可以看出這兩種力量。小到家庭的利益,父母把家庭支撐下
去的力量,一個是兒女,另外是夫妻彼此護持家庭的願景。所以從家庭到社會,到國家,到整個全人類,其實大概都是如此的因緣。
△八斷行來對治五種過失另外要補充的是,大精勤提到對治,這對治尤其是與克服種種禪定、般若的障礙有關。
以八斷行來對治五種過失,能夠甚深、難行、長時間的對治。
例如《辯中邊論》所說︰「滅除五過失,勤修八斷行。(1)懈怠、(2)忘聖言,及(3)惛沈、掉舉,(4)不作行、(5)作行,是五失應知。為斷除懈怠,修
(1)欲、(2)勤、(3)信、(4)安,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為除餘四失,修(5)念、(6)智、(7)思、(8)捨,記言、覺沈掉,伏行、滅等流。」
修習定、慧,最大的障礙是懈怠。需要靠「信心、欲、勤、輕安」這四種善法來對治。「信」,與信心有關係。
「欲」,指善法欲,對於善法,有想要成就的欲望、願心。
「勤」,精勤。
「輕安」,精勤需要與輕安來搭配,否則不易持久。
例如︰佛七到了後三天,晚上會加香,身心容易粗重、疲勞。
這時就需要靠輕安的力量來扶持。在八斷行當中,有如上述的四種力量來對治「懈怠」的過失。
第二種過失是忘失佛法,忘失聖言。念佛的時候也很容易忘失正念,忘失佛號、佛心、佛法。需要靠正念來提醒。
第三種過失是掉舉與昏沈。
心不是太浮動就是太昏沈。昏沈與掉舉需要靠正知來對治,也就是正確的覺知、覺察力。我們念佛時,可以從身業的覺察開始,其次是語業的覺察,因為行為、姿勢、言語聲音是最容易覺察的。
坐著的時候,頭、身體是否端正?一旦散亂或昏沈時,姿勢很容易跟著改變。念佛的聲音也是一樣,是否每句佛號都恰到好處?
每支香大家一起共修,很類似大家一起同心協力向上推一部車子,或者一起划船一樣。
念佛時,每個人聲音恰到好處,力量用得恰到好處,這車子就能正確的往上推。如果每個人都想:「反正有別人推,我沒有推都無所謂。」假裝在推,其實根本就沒有出力。或者是一邊太用力,另一邊沒有力量,這車子就會被推歪了。
大家念佛的聲音與推車的力量一樣,從每支香的讚佛偈開始,慢慢用力、再用力,六字、四字佛號,越來越快、越來越順,就到達目的地了。
以划船為例也是一樣,每個人都貢獻自己的力量,船越划越快,就可以很順利的到達目的地。修行也是如此,這樣大家就容易自利利他。
在修行的過失當中,最後兩項是「不作行」與「作行」。
「不作行」︰該作的,沒有作,這需要靠「思」,靠意志力來對治。
反過來,不該作的卻作了(「作行」),它需要靠「捨」,捨心來對治。
例如︰在念佛堂裡,該作的,不多作一件,也不少作一件。
該念的,不多念一句,也不少念一句,恰到好處。
有些人認為:內心安定就好,不出聲這才叫做禪定,因此一直不出聲念佛。
或許在禪堂可能是如此,這是它的修行方法。但是在念佛堂,它共修的儀軌就是要出聲念佛,這是該作的,卻沒有作,則屬於「不作行」,需要對治改善。
我常常講,我每天從早到晚,一直提醒自己,身口意三業,怎麼作得恰到好處。
該作的,不少作;不該作的,不多作。不多作一分,也不少作一分。
如此,可以容易體會到「無為法」,因為「無為」並不是「不作為」,而是說明「作為」的恰到好處。不多作也不少作,不會繫縛於「有為法」的生滅現象。
其實,禪定與智慧的成就的特徵是讓我們可以身口意三業作得恰到好處。
煩惱凡夫,不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真理,對於不該作的行為、不該說的、不該起的意念,胡作非為、胡說八道、胡思亂想。
反過來,該作、該說、該想的不作、不說、不想。以上這兩種情形都是會繫縛於「有為法」的生滅現象,起惑、造業、受苦。
所有修行的過失,大概有上述這幾類;對治的方法,則有上述八種善法。
菩提心需要長時間來累積,所以稱為甚深、難行;修行的過失也需要長時的對治。
△勝義菩提心之產生︰種子(信解)、生母(智慧)、胎藏(禪定)、乳母(大悲)此外,對於如何產生勝義、第一義菩提心?
在佛典是以世間人生兒育女來作比喻。生育兒女從種子開始。信解力、勝解力就像種子。種子需要有母親,般若的智慧即是母親。所以,「般若」被稱為是諸佛的母親(佛母)。有智慧才能生起菩提心。
有信解心、有般若,還需要有一個蘊涵菩提心的胎藏,像子宮一樣的地方,來懷孕、懷胎,這需要靠禪定的安樂。三昧的安樂力量就像一個很穩定的懷胎地方。所以
禪定波羅蜜,它可以讓菩提心很安穩。修習念佛三昧,需要專注與輕安的互相配合。專注、輕安能產生喜樂,對修行的喜樂。修行的喜樂就像穩定、安定的胎藏一樣。
所以這七天,大家若不能得到喜樂、法喜、禪悅,覺得這七天一無所得,還不如在世間享樂來得好,於是產生憂惱、懊惱。
這樣就很難穩定了。長期的菩薩道也是如此,難行能行,而且是無量劫,這需要靠對修行喜樂的肯定。
世俗人也知道,能夠長期利益眾生,必須相信「助人為快樂之本」。假如不認為助人為快樂之本,沒有產生喜樂的肯定,就很難維持下去。
胎兒生下來以後,需要有乳汁來養育。大悲心就像乳母一樣。所以整個菩提心,有四大因緣(勝解、禪悅、智慧、慈悲)。智慧如生母,慈悲如乳母,信解力、勝解力是種子,禪悅、禪定之樂是胎藏。在這七天所累積的這些菩提資糧,要能夠繼續維持,往第一義諦、勝義諦的菩提心發展。並且要知道培育這四種因緣。
大家在這七天是靠念佛儀軌的因緣,這是事相上的因緣,從早上第一支香到最後一支香,每支香靠共修儀式的因緣支持自己、支持著大家,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但是這是世俗的因緣,世俗有生有滅。進一步在第一義諦方面,能夠維持菩提心不退轉,
就要培育這四種因緣。
對於大乘佛法的信解力,不管是普賢十大願王,或者像四弘誓願那一種勝解力以外,還需要無相、無住的般若智慧,禪定樂的胎藏,大悲心的乳母來培養菩提心。
對於慈悲心、大悲心,到底自己能夠發揮到什麼程度,可以從面對不同的眾生來觀察,淨土法門提示對九品的眾生,包括從上上品到下下品,不論是親友或冤家,都能夠有慈悲心。
講起來好像很容易,但是大家仔細從日常生活當中所遇到、所碰到去觀察,就曉得自己能夠發揮到什麼程度。
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對冤家敵人起慈悲心。我們常以為自己做得到,但是,一旦與他人,包括同事、鄰居等人,有利害關係時,往往很難產生。
2007年二月《讀者文摘》所記載的,發生在加拿大的故事。有一戶人家,先生是律師,有一對念幼稚園的雙胞胎兒女。
1997年底,他們的鄰居去旅遊度假,交代她先生幫忙照顧家裡一個十幾歲的年輕人。她先生晚上去探望這個鄰居兒子,兒子趁父母不在家時開狂歡舞會,邀請許多人參加。年輕人猛喝酒,有些人還用迷幻藥,所以家裡弄得烏煙瘴氣。她先生就請這些年輕人趕快散會回家。沒想到竟然引起一些人的不滿,被四個人圍毆,她先生被打倒
在地,還被其中一個用腳踢,頭部被踢了四五下,就當場死亡了。
大家想一想,假如是我們會怎樣?簡直是晴天霹靂!好比現在快過年了,一家人本來可以快樂的團圓,沒想到好心要幫忙鄰居,竟然遭到飛來的橫禍。
假如你是那位太太,家庭因此破裂,還要扶養一對兒女。所謂慈悲心,這個時候到底在什麼地方?雖然有聽聞佛法、學習佛法,但是,這時真的能夠作出來嗎?
可貴的是,這世間很多眾生還是可以做得到的。
當發生這件意外事件時,那位太太(以下簡稱A女士)知道仇恨是永遠沒辦法解決問題,會讓自己的痛苦愈陷愈深,而且也沒辦法消解自己對凶手怨恨的情緒,更不能協助凶手懺悔改過向善。
當時,這些年輕人發現殺了人,全都落荒而逃。警方抓不到特定的嫌疑犯,雖然抓了幾個,但是都沒有什麼比較明確的證據,證明是誰殺害的。那一天喝了酒、用迷幻藥,大家也都迷迷糊糊,無法把事情講得很明確。所以真正的犯人也一直無法抓到。
一般人面對這樣的結果,可能心中就更加怨恨了。恨這個兇手、恨警察抓不到兇手,也恨這個社會、恨治安不好……等等。
A女士除了讓自己的家庭生活正常的運作以外,還交代警察說,如果這個兇手抓到了,她希望能夠與這個兇手談一談。但是警察說,在他們逮捕兇手的過程中,這個司法程序不太方便這麼作。因為根據過去的經驗,被害者的家屬和凶手見面時,情緒通常很激動,很難控制場面。
不過警察答應她說:「你可以把想講的話錄影起來,等凶手抓到時,就播放給他看。」
A女士回去以後,就把要講的話錄影起來,他告訴兇手:「他做了這個事情以後,他們家裡發生了怎麼樣的困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他希望這個兇手,假如是真的話,要坦白認罪。她願意在法庭上支持他,以後也會支持他。」
從1997到2001年,經過三、四年的時間以後,有人發現了一位比較明顯的嫌疑犯,通報警方後,警方即前往逮捕。
他是當年在舞會的其中一位年輕人。警察播放這段錄影帶給兇手看,他看完後非常感動,就向警察請求一件事,他想在A女士前認罪。
A女士想:「問題不是出在這個小孩子而已,而是整個社會。對於整個社會,有什麼是她可以幫助的?」
她把先生生前的事情,以及整個事件的過程,製作成演講的簡報。先從自己的母校開始演講,一有因緣就去各中小學演講。
很多小孩都有這種經驗,趁著父母不在的時候,喝酒、用藥。
A女士希望讓他們知道會有什麼後果。
她覺得還是要從根本去著手,因為這些小孩是未來社會的主人翁。
進一步,當她親自與這位兇手見面的時候,她也讓兇手知道她在作這個事情。
不久,兇手也親自寫了懺悔書,向社會大眾及被害人道歉。同時也告訴A女士,希望把整個過程寫出來,讓她作為演講的教材。後來這位兇手也答應將出席她的演講會,當場現身說法。
所以,到最後,竟然是兩個人一起出現在演講會場。當時有人提問:「你們兩個人是朋友嗎?」
A女士說:「是!我們兩個人是朋友。」
經過了五年的刑期,A女士還在假釋會議中,支持這位年輕人,表示願意跟他和解,給他重新作人的機會。
所以,以仇報仇,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例如︰中東地區之民族冤仇,因為常是以仇報仇,讓仇恨問題越來越難消解。
不同民族、不同教派,都有可能存在著仇恨。而慈悲心並不是只被應用在佛教的修行而已,它是真正能解決眾生的冤仇問題,化暴戾為祥和,把娑婆轉成淨土的。
希望大家念佛的時候,要念出這種決心與感覺。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