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十八卷(二次宣讲)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5-1 15:52
標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十八卷(二次宣讲)
摘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十八卷(二次宣讲) B2-5-18
打开经本二十二面,第二行。
“观想念佛”。
四种念佛的第三种,这是依据观无量寿经的方法来修学。
“如观经所说:‘以我心目,想彼如来’。但境细心粗,妙观难成。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
这个是念佛方法里面的一种,这种方法也相当殊胜。我们知道,观无量寿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三经,概略地说,可以说无量寿经是净土的概论,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它的起源、它的历史、状况都介绍得很详细;小本弥陀经着重在劝我们修学,是劝信,劝愿,劝行。观无量寿经里面重点是讲理论;净土的理论。这个理论不仅限于净宗,可以说是整个佛法都离不开这个原理。它有理论、有方法,更难得的呢?是讲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的因果,说得很详细,这是无量寿经没有它讲得详细,可以互相参看,这个理论非常重要,就是华严上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境界是我们心识变现出来的。因此,观想是能够改变环境的。不但能够改变环境,说老实话,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可以改变我们的生理,这实在是非常非常奇妙,理论很深很深哪!
佛告诉我们,他这个观想,一共有十六观,十六观法,真正讲观想的,只有从第一到第十二,各个是观想念佛;因为十三观,就是前面所讲的‘观像念佛’,十三观是观像,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由此可知,净宗所讲的四种念佛,全都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所以这个持名念佛是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之一,它特别殊胜,也就是容易修学。这里引用观经的一句话,实在是把十六观统统都包括了,那就是:‘以我心目,想彼如来’,心里面要想、眼睛要看,要看佛像,要想佛,想西方极乐世界,但底下讲这话是真的,‘境细心粗,妙观难成’。我们今天用我们的观想,为什么不能把眼前的境界改变?那就是心太粗了,心粗,就是我们妄念太多。所以想不成功,真正想成功,佛与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会现在我们眼前。所以这个理是决定真实,从这个道理,我刚才说过了,可以改变我们生活环境,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现代人很时髦的术语,就是要改造我们的身体,观想确实能够做得到。但是至少心要有相当程度的清净,才能够做得到,当然,心愈清净,心就愈细,这个观想的力量愈显著,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大多数的人,修这个法门不容易成功。所以,观经的理论,我们历代的祖师常常宣扬,可是依照这个方法学的人就不多了,原因就在此地。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智者大师是修观无量寿经往生的,这是一个修得有成就的。我们在经典中看到,这个经是世尊给韦提希夫人为五百宫女所说的,她们当然都是修学这个法门的。
第四是“实相念佛”。这个境界很高。
“远离生灭、有无、能所、言说、名字、心缘等相,专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实相念佛、圆觉之性,虽然众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灭,而不能观”。
实相念佛,在念佛法门里面是最高级的修学方法,我们知道就好了,你如果是要想学,学不来的。怎么学不来呢?你有个想,就不行,想学就不行。为什么呢?这是个妄念,实相里头没有妄念,实在我们老实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之后,给诸位说统统是实相念佛,就是证到理一心不乱以后,那个念佛全是实相念佛,理一心,我们知道在圆教初住菩萨,就是理一心,往如来究竟的果地,还有四十一个位次,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还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统统都叫实相念佛。所以在没有得理一心以前,想也想不到的,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那么,理一心的境界,这个地方几句,也就描写得很清楚了。
‘远离生灭’。心里面不再有生灭的观念了,也就是我们常讲不生不灭,真正证得不生不灭了。可是诸位要晓得,生灭是什么呢?念头啊!你能够把生灭的念头断掉了,没有生灭了,这就不是普通人啊!阿罗汉与辟支佛,粗念是断了,细念还没有断。楞严经上阿难尊者说得很好!微细惑。那个微细惑就是阿罗汉与辟支佛他还有,必须破一品无明,这个生灭心真正伏住了,他不是灭断,是伏断,真正伏住了。要讲灭断呢?那得到七地以上,那是真正断掉了。‘有无、能所、言说’,这个统统都说两边,两边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相对’。现在科学家发现,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几时能够脱离相对呢?脱离相对,我们不得已给它加个名词,叫‘绝对’。这个绝对跟相对还是有对,还是没有办法离开的。心地真正清净,一个妄念都不生哪!所以动一个念头都是妄念。所以有无,有,要把它空掉,无,也要空掉,这样才行,有,把它空掉了,那个空还没有空掉,不行!空,也要把它空掉,空、有两边都不着,空有,就是此地讲的有无。能所,也是两边,言说、名字、心缘,那就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是一样的。他教给我们学佛,大乘起信论,起信,是刚刚开始,启蒙。但是他这个启蒙,不是小乘,是大乘。所以他的标准很高,这个标准,是圆教初住菩萨的标准,不是普通标准;就像金刚经一样,金刚经也是大乘开始的一个标准,你看金刚经上所说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这个四相,就是有生灭、有无、能所、言说、名字,那就不是菩萨了。所以它那个菩萨的标准很高,它是圆教初住菩萨,跟起信论里面的标准相同。所以它一定要离言说相,要离名字相,要离心缘相,心缘是起心动念,这个都不许可的,这是讲学佛必须把这三条统统都远离了,那你就很容易与大乘佛法相应了。相应是什么呢?就是底下所讲的:与自性相应。这个地方讲念佛法门,那就是讲:专念自性天真之佛,自性天真佛是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所以世尊在大经里面给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成佛就是自性本来具足的。那一个不是佛呢?没有一个不是佛,只是我们现在迷失了自性,我们讲诸佛菩萨,是觉悟了自性,实在自性上没有迷悟;自性,没有迷悟啊!迷悟是人啊!自性没有迷悟!所以从自性上看,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佛教教给我们什么?破迷开悟而已。迷的是自己,悟的还是自己,所以迷,我们也没有什么失掉;悟,也没有什么得到,真正是不增不减哪!
实相念佛是圆觉之性,圆是圆满,觉是大觉,这个觉悟里面,没有一丝毫欠缺。所以称之为‘圆觉’。我们讲等觉菩萨是不错,是觉悟了,但是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的觉还不能称圆,圆就不能有欠缺。所以等觉菩萨都不能称圆觉,圆觉唯独佛才称,没有欠缺了。所以圆觉之性,就是实相念佛。那么,由此可知,实相念佛,必须与圆觉之性相应,要用真性来念佛,不是用八识,楞严经里面所讲的:转识成智,舍识用根。这个就是实相,这事我们知道,但是我们在眼前做不到,肯定不可能做到的。我们只要用持名,老老实实的持名,真正依照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上所说:净念相继。那么后来一定是自得心开,这个自得心开,就是实相现前了,就是你看,用持名念到最后就变成实相念佛了,这个法子很妙啊!不求就得到了,求,是决定得不到的。所以,下面就说:‘虽然众生本具’,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但因妄心念念生灭’,从这个地方就更清楚的给我们指示出来,前面讲远离生灭,就是远离妄心。这个妄是念念在生灭,诸位一定要知道,这个东西就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只要有这个东西在,六道就很不容易超越,如果这个念头、妄念力量强,我们念佛也不容易往生,这非常非常可怕。所以对于这个一定要提高警觉,否则的话,这一生必定空过啊!空过之后,那就苦不堪言,我们在一生当中,没有遇到这个法门,那是没法子,那不能说了,遇到这个法门,让它空过,这个过失太大了,没有任何能够补偿的。所以这一点必须要觉悟、要理性,决定不能感情用事,要把这个利害得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这是众生妄念太多,这个法门不能修,妄念没有了,这个法门自然现前。
“故佛告父王,诸佛本德,真如实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持名念佛也”。
他的父亲也示现跟我们一样,是个凡夫,也是一天到晚妄念很多,妄念很多,这四种念佛,说老实话,除持名之外,其余三种都不太容易修。所以这个持名念佛,就在所有念佛法门里面,第一方便。
“四种念佛,持名念佛,最为方便究竟,故称为径中之径”。
我们知道,这从华严经上看到的,无量无边的法门,最后归结到念佛法门是第一殊胜的。因为在华藏世界,登地的菩萨他们采取的修行方法,都用念佛。经上所讲: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这是晓得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才知道这个法门最好,四种念佛法门里面,又以持名第一殊胜。大势至菩萨就是选择的持名念佛,他是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用这么一个简单的方法,一句阿弥陀佛。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佛果,都不改变,也不需要用别的方法来帮助,就是一门,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值得我们反省的,我们今天讲功夫不得力,原因是什么呢?是修杂了、修乱了,杂修、乱修,怎么能成就呢?大势至菩萨是专修,真正是无量寿经的宗旨他完全掌握到了,也彻底把它做到了,那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真的专念了。所以这个法门是径中之径,在所有法门里面是捷径,第一捷径,不但是捷径,它也是最究竟的,究竟就是圆成佛果,这样才究竟,如果这个法门,方便是方便,不能成圆满佛,那就是不究竟,这个法门方便又究竟,这是太难能可贵了。再看底下一段:
“四种念佛,难易悬殊,深浅似异,实则事理不二,浅深相即。若是圆人看来,称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故持名念佛又何异于实相念佛”。
这个话说得真好啊!这要是不对于这个法门真正有修持,认识的透彻,这个话他说不出来。四种念佛,在理上讲是平等的,没有浅深,也没有难易,浅深、难易因人而有差别的,不是法有差别;法,没有差别,人,有差别。所以圆顿根性的人看这个四种,那他看这个持名就是实相。因为持名念佛,它所要求的是:‘净念相继’。‘净念’就是我们常讲的不怀疑、不夹杂。特别要紧的就是不夹杂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诸位要晓得,我们这一句佛号忘掉了,就夹杂了,夹杂什么?夹杂妄念,妄念要是夹杂多了,这个念佛的心就不专一了,心不专一,怎么能成就呢?由此可知,这个夹杂,是功夫不能成就的第一个因素,可是这个毛病几几乎乎我们每一个人都犯了。所以我们想想,过去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们,为什么人家修行的很短的时间?就有效果,就得清净心,就得一心不乱。我们修了很久,好像连消息都没有,原因在那里呢?夹杂了。所以,间断必然夹杂,夹杂,一定间断。真正能够做到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就是楞严经上讲的:净念相继。所以它这一句说得好哇!把这个念佛法门的秘诀,简简单单四个字说尽了,你只要做到,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所以念佛它暗中与实相就相应,它就相通,只要你真正做到净念相继,必定实相现前。
“疏钞云:‘实相云者,非必灭除诸相,盖即相而无相也’”。
莲池大师这个解释得很好。外面的现象,我们没有办法离开的,这个事诸位要知道,有一些小乘人,到深山里面找一个很寂静、偏僻的地方去修行,他有没有离开相?还是离不开啊!眼见的还是色相,耳听的还是音声,离不开的。佛法里面教给我们离相,是离心中染着之相,不是外面的现相,是离这个相,才管用。所以说是:即相而离相,即相而无相。这个说法通所有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里面教我们离一切相,统统是这个意思;即相而离相。所以是心地清净,也就是今天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心里面的牵挂。你一切法里面都不牵挂了,你的心就自在了。所以离一切妄想,离一切执着,离一切分别,离一切忧虑,离一切牵挂,你的心多自在呢?那么,这一些你要是不肯舍离,那是你自己找苦吃啊?为什么呢?因为那一切的一切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什么是真的呢?清净心是真的,清净心不但能生智慧,清净心还能生福德,佛法常讲:福慧双修啊!修福,修慧,都在清净心中修,清净心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有无量的福德。所以你要懂得即相而无相,即相而离相,不必说是把外面的一切境界相排除,不是这样的,那是错了。
“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因为有很多人误会,误会念佛人充其量有一点小定,没有智慧,般若是智慧,说这些话的人,不但对净宗法门不了解,可以说,他对整个大乘佛法都不了解。所以才有这样的误会啊!那么,既然有定,那慧从那里来的?慧从定来的啊!所以净宗古德教给我们,持名就是甚深般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就明白告诉我们:
“念得纯熟,万缘齐放,能所顿空,即是无住”。
从这一句当中,我们也就明了了,什么叫纯熟?纯熟的标准在什么地方?就是你心是不是清净?你是不是放下了?万缘齐放了,你有没有放下?‘能所顿空’就是前面的生灭、有无、能所、言说、名字、心缘,是不是统统都放下了?果然放下了,你已经证得圆教初住菩萨了,你已经得理一心不乱了,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是我们中国佛教,不管是那一宗?那一派?都肯定这是般若里面最殊胜的般若经典。这个就是无住,金刚经上无住这个意思,诸位从这一句里面,你也就能够理解了,‘无住生心’,这一句很难讲,你看看,从这地方来观察呢?这一句就不难懂了,反过来看,什么叫‘无住’呢?‘无住’就是:念得纯熟,万缘齐放。
“于此之时,一句佛号,朗然明白,相续不断,即是生心”。
无住的意思明了了,什么叫生心呢?我再跟诸位简单说一句,无住就是不执着,执着断掉了,妄想、执着都没有了,这个叫无住。‘生心’是什么呢?这个时候这个心当然还是生起的,心要是不生了,虽然证得无住,心也不生了,那不跟石头木头有什么两样?那石头它无住,它也不生心。所以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他证得无住,他不生心。所以释迦牟尼佛呵斥、责备他们,焦芽败种,他没有作用啊!菩萨无住之后生心,生心,完全是服务一切众生。自己事情没有了,别人有事情,帮助他解决问题。现在的术语讲:剩余价值,我们自己的心到了无住了,无住的确生死都没有了,可是这个身体还在啊!身体还在,好好的利用这个身体,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就有价值,有意义啊!所以自利而后一定要利他,这才是大乘的精神;小乘只有自利,不肯利他,他自己真正入这个境界,他不肯教化众生,不像大乘菩萨,经上讲的:‘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主动的去教化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净宗方法:一句佛号,这句佛号是无量觉。诸位要晓得,在三皈依所讲的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都在这一句佛号之中,这一句佛号统摄无量无边的法门,佛号是提醒我们自己,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什么样的对象?我们应该要怎么样去做?那是活活泼泼的,不是呆板的。所以念这句佛号,不是死的,这句佛号是念念提醒我们,我们自己要觉悟,要帮助一切众生觉悟。那么一切方法、一切手段,在佛法里面称之为‘善巧方便’。所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心,自行化他之心,念念相继不断,这是‘生心’,这个与金刚般若里面所讲的,是无二无别,念佛怎么没有智慧呢?念佛正是不可思议的大智慧。所以说:
“故暗合道妙”。这个暗合道妙,前面讲过。
“句句是佛知见,念念放般若光,念佛号即是念实相也”。
这个话是真的,但是一般念佛人很少能说得出来,这个原因在那里呢?念佛的功夫不够啊!我想:我们道场同修现在功夫也没到这个程度,但是这些话都能听得懂,能听得懂,就不容易,你虽然说不出,但是你还能听得懂,希望更努力,进一步,不但我们听得懂,我们要能做得到,真正把它变成自己的境界。这个佛号,诸位一定要晓得。所以我劝大家一定要熟读无量寿经,为什么呢?因为经典要不熟,这个佛号里面真正的义趣你不能引发,你念这个题目,整篇文章你都会浮现在脑海上,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经题啊!我们这个经本题目比较长,实在讲,还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展开来的。经上讲: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庄严,就是阿弥陀佛的样子、形相;清净、平等、觉是阿弥陀佛的作用,你看,从体、相、用展开的,合起来就是一句名号。你要晓得这一句名号真正的意思,那你就得熟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这一句名号的解释。如果无量寿经看了还不明白,那还有解释,就是注解再加注解。注解是什么呢?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这妙法莲华经,都是无量寿经的注解,如果还要想知道更详细一点呢?在我们这里摆了大藏经,大藏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的注解。你就明了了,这一句阿弥陀佛,原来就是这么多经典的总题目。所以你能够好好的念这一句名号,什么都念到了。今天还有人问我:我们要不要再念大悲咒、十小咒、楞严咒?不要念了,统统不要念了,为什么呢?我念这个题目,全都念到了嘛!一个也没有漏掉啊?你念那些东西,你只念一部分,漏掉的太多了,这个是总经题,总题目全部都念到了。所以这个句句是佛知佛见。佛知佛见是法华经上所说的。‘念念放般若光’,这个般若是自性般若,也就是念念都是智慧,圆满的智慧。所以念佛号,就是念实相,这四种念佛可以说达到了极处。
所以,在本省念佛的人虽然很多,那个念佛真正有什么好处?他说不出来,什么样的宗旨?也说不出来。要想把这个无上的法门来推广,当然就不容易。所以一定要认识它,一定要认真、努力来学习。我不但是劝勉我们自己同胞,我现在在外国的时候,劝外国人要熟读无量寿经,我也劝他们要背,我们现在有英文翻译的净土四经,最近我们印了两万册,专门供养外国人的,希望外国人每天念一遍,都把它念背了,意思不懂,关系不大,先把它背起来,每一天一定要念一遍,念这个就是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因为你不念经、你就会胡思乱想嘛!念经了就不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是造业啊!常常念经,我们的妄想就少了,妄想少了,心就清净了,心清净了,智慧就增长了。所以这个念经,好处非常之多。
“小本有‘一心不乱’之文,今本不云‘一心不乱’,而专主‘一向专念’。是所宗更为明确,更契众生根机,弥显慈尊恩德”。
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在我们中国有两次翻译。我们现在流通的本子,大家读诵的是东晋时候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也就是姚秦的时代,南北朝的时代,第二次的译本是玄奘大师翻译的。罗什的本子是意译,没有按照梵文的文法,把它的大意翻出来。所以很得中国人的欢迎,因为我们看到那个文章,就像中国人自己写的文章一样,不是从外国文翻出来的,读起来的时候,好像总是不太顺口一样的。所以受到中国人广大的欢迎。那么,它意译里面呢?有‘一心不乱’这个句子,在从前人念这个经,没有多大问题,现代人念这个经文呢?确实有问题,在我们台湾,我还没有遇到提出问题的,我在美国遇到同修们念这个弥陀经,念到一心不乱,害怕了。我说:你怕什么呢?他说:我做不到,做不到我就不能成就啊!那这个法门我不就白修了!所以读到这一句经文,恐惧了,这是我在外国遇到的。但是‘一心不乱’这个句子,在梵文原文经典里面,确实没有,这是罗什大师意译的,原文的经典里面,是讲‘一心系念’,一心系念,那我们真的就放心了。所以玄奘法师翻译的,是照原文直译的,直译,当然那个句子我们读起来觉得很不顺,可是它的原文,可说是保存得很完整,它的原文是‘一心系念’,那我们看一心系念呢?我们就放心了。系念是什么?就是挂念、牵挂,什么都不要牵挂,你一天到晚就牵挂阿弥陀佛就行了,这比一心不乱,实在讲,是容易多了,一心不乱,确实不容易做到,一心系念,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你们想想,我们自己一天到晚最牵挂的是什么?我们把那个牵挂换一换,换成阿弥陀佛就成功了,这真是方便哪!但是罗什大师翻的呢?并没有错,如果有错误,诸位想想,玄奘大师当年到印度去,目的何在啊?他就是怀疑,古人翻的经典可能有错误,他亲自到印度直接接触梵文经典,去学梵文经典。那么学了十七年回来,对于古大德的经典,他没有加一个字的评语。由此可知,玄奘大师对于过去人所翻的经典,完全承认,经典里面,没有错误啊!尤其是阿弥陀经,他虽然也翻译了,他的学生,窥基大师,窥基大师是我们中国法相、唯识宗的开山祖师,是玄奘大师得意的弟子,玄奘大师的传人。他给阿弥陀经作了一个注解,还选用罗什的本子,没有用老师的本子,这给我们后人很大的启示,尤其是现代人,现代人私心太重,玄奘的弟子要注弥陀经,不选择老师的译本,选择前人的译本。玄奘大师没有说这个学生背师叛道,没有说他,他这样做法,也没有觉得我这样对不起老师。由此可知,古人的心目当中,真的是依法不依人,他是理智,而不是感情的。奘师跟什师译的本子一样好,一样好呢?人家的本子已经普遍流通了。所以老师虽然跟他的本子一样好,没有流通,人家已经流通出来了,由此可知,古德确实没有名闻利养这个概念,一心一意去帮助一切众生,帮助大家破迷开悟,一心一意推广佛法的教学。佛法,我们很多同修都知道,佛法是教育,佛法变成宗教,是清朝中叶以后的事情,变成宗教就很不幸了,教学真正的目的就丧失掉了,宗教达不到佛法真实的目标,这是我们要知道的。尤其现在这个社会,在中国、在外国,佛法除了大多数变成宗教之外,还有变成学术的,还有变成邪教的,专门拿着这个佛教去欺骗一些众生,那是邪教了,害人的,这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幸哪!我们要学,学传统的佛法,佛陀的教育。这个是一定要认识清楚。
那么,为什么说罗什大师译的没错呢?诸位要知道,修净土的目的有两个;在现前是修清净心,清净心里面,刚才说过了,智慧增长,福德增长我们在这个世间,是有智慧、有福德的人,我们求的是这个目标;将来,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是两个阶段的目标,用一个方法能够得到。到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这是阿弥陀佛来接引。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我们也找不到,说西方那个范围大大了,我们决定找不到。是阿弥陀佛来带我们一起去,这就方便了,他来带我们去的时候,佛光照住的时候,使我们修行的功夫就提升了一倍。所以说,一心不乱是真的,不是假的,虽然释迦牟尼佛讲的经文上没有这个意思,但是罗什讲的,也不是假话。所以玄奘大师并没有指责他,这个要知道。
经本,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经文很清楚,很明白,它上面是讲的:‘一向专念’,就是专主,主是主张,专门主张一向专念,它不是讲一心不乱。所以这种修行的方针,那就格外的清楚,格外的明显,使我们读了之后,不会产生怀疑,更契众生根机,格外的契机。‘弥显慈尊恩德’,这个慈尊是指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
“弥陀无尽大悲胜愿,方便至极,力用难思,凡圣齐收,利钝俱被,但能发心专念,悉得度脱,如是方称如来本怀,才是究竟方便”。
前面跟诸位说过,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说到究竟方便,只有这一部经—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是属于同部。所以称为大本、小本。这两本经是一切经当中的究竟方便,这我们回过头来看第一句,这是阿弥陀佛无尽的大慈大悲,殊胜的宏愿,这个愿文在经文里面第六章,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当中第九、十愿是‘发菩提心’,十八愿就是‘一向专念,十念必生’,这是方便到了极处了,在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又说无量无边法门。这么多的法门里面,要讲到最方便就是:念阿弥陀佛,这是最方便的法门,‘方便至极’,到了极处了,再没有比这个更方便了。‘力用难思’,力是它的力量,它的作用是不可思议的,没有法子能够想像得到的。‘凡圣齐收’,凡是讲六道凡夫,下至地狱众生,圣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上至等觉菩萨,这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包括尽了。‘利钝’,是讲根性,利根的人聪明,有智慧,钝根的人智慧鄙较差一点,愚痴一点,这个法门统统可以学,无论什么样的根性,只要你能够发心专念,你能够相信这个法门,你能够接受这个法门,依照这个法门的理论、方法来修学,‘悉得度脱’,这个度脱,是讲成佛。你必定在一生圆成佛道,是圆满成就佛道。‘如是方称如来本怀’,这个如来,就是指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愿望,就是希望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能够成佛,跟他一样。如果我们把这一句话引申来说,那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因为每一尊佛他的心愿,都是希望看到众生快快成佛,快快成佛只有这一个法门,其余法门你修学,不一定这一生能有成就。惟独这个法门是决定成就,所以‘才是究竟方便’,究竟就是这个法门必定能成佛,这个叫究竟;方便呢?就是它最容易,无论什么人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修学。我们看其他经典,像华严、法华,大家知道这是一乘了义经典,是究竟,但是不是一般人都能学的,那就不方便了;像楞严经,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楞严经的理论好,境界很高哇!谁会舍识用根呢?我学佛三十九年了,我没有看到一个。所以它虽然是究竟,它不方便哪!我们再看看一般方等以下的经,有方便的,它不究竟,像十善业道经,像八大人觉经,这个很方便,尤其像阿含经,是很方便、很容易懂、很容易修学,但是成不了佛。所以它不究竟,方便就不究竟,究竟就不方便,如果说,究竟又方便,给诸位说,查遍大藏经,就这么一部,就是这一部经,方便又究竟,所以称为究竟方便。诸位晓得,这四个字份量非常之重啊!‘究竟方便’这个标准的话,一切经里头,只有这一部啊!除这一部之外,你决定找不到第二部。我们再看下面,第五大段:
“所被根机”。
这个念破音字,跟我们现在挑手边的那个披是一个音,也是一个意思。
“疏钞云:‘前三非器,谓无信者,无愿者,无行者。反是皆器’”。
这一段给我们讲什么呢?前面是给我们介绍这一部经的方便、作用,现在这一段,要给我们说明,这个法门既然这样殊胜,究竟方便,要什么条件才可以修学呢?现在我们就来谈条件了,那些人可以修学这个法门?那些人不能修学这个法门?疏钞是莲池大师给我们说的,他老人家讲:‘前三非器’,器是根器,不是这个法门的根器,那三种呢?第一是不相信,那有什么法子?这个法门虽然很好,究竟方便,你不相信。所以你不能成就。第二个是你不愿意学,那就是说,你信了,不想学它。那这个法门对你也没用处。第三种呢?你不肯依照这个法门去修行,你想,我也很想得到这个健康、长寿,我也很想得到快乐,得到智慧、福德,那你不肯照这个方法去做,你是得不到的,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晓得。除这三种之外,那就是你能信、能愿、能行,那统统是这个法门所摄受的,没有一个不能修学,底下有一个简单的解释,这个解释很重要。
“信谓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
这个信要这样信才行,不是说,我叫你念阿弥陀佛有什么好处,你就来相信,好!我信了,这个信没有用处的,将来再遇到一个法师说,我这个法门比你这个法门还好,好!你信心就动摇了,跟他去学了,这个我们常常看到啊!这不叫‘信’啊!你没有把这个道理搞清楚啊!那个信就是我们常讲的迷信,迷信不能起作用,佛法里面讲的信,不是迷信。所以讲是‘正信’,正信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你对这个理论真正通达明了,这叫正信。如果把这个理论在我生活当中去做,去实验,实验得到了真正证明,那就不叫正信了,叫真信,就又更进了一步了,那个信才是真的。为什么呢?自己经过实验,这个要知道,这是真信。所以这个信心你要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要深信生佛不二。诸位必须要熟读无量寿经,你才能够了解这个意思,一切众生,跟佛、跟菩萨是平等的。‘是心是佛,是作佛’,‘佛’这个字的意义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大觉,圆满的智觉是什么?是我们的自性,就是自己的真性,不是别的东西。所以佛法的修学就是要把清净心修出来,把我们清净上的一些障碍、一些污染,把它去掉而已啊!众生跟佛的差别,不是在心相的差别,只是我们的心地上现在有污染,佛菩萨心是清净的。现在大家都能够意识到环境污染严重,但是不晓得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比环境的污染还要重;环境污染足以毁灭这世界,人心的污染会毁灭大千世界。今天这个心理污染、精神污染还没有人觉悟到,还没有觉察到,这个治本哪!那么佛法就是教我们净化身心,把心地的污染清除,恢复到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佛心,清净心就是作佛,所以众生念佛,念佛就是念清净心,念经典也是如此。把我们的妄想、把我们的执着念掉,恢复自性清净。所以‘定得往生,究竟成佛’,这是这个法门无比殊胜之处,这是解释‘信’。所以你的信如果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这个信心决定不动摇,这个信心是清净的。
“愿谓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如子忆母,必欲往生”。
尤其是我们生在现代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时代无论你是贵、贱、贫、富,我相信,你都深深感到,生在这世间痛苦。穷人有穷人的苦处,富人有富人的苦处,没有不苦的。贵为总统,他也有他的苦处,贱为乞丐,他也有他的苦处,没有一个不苦啊!如何离开痛苦?这就要靠佛法的修养了。所以我们要厌离娑婆,娑婆是代表极苦,羡慕极乐,我们要离苦得乐。所以我在外国,我教外国人,教他念阿弥陀佛,他问我: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阿弥陀佛是长寿的意思,他喜欢长寿,念阿弥陀佛的人都长寿,念阿弥陀佛的人都快乐,阿弥陀佛是心清净、身清净,身心清净,自然就快乐,自然就长寿了,他们听了很容易接受,尤其他看看我这个样子,他就会学佛了,你看我很快乐,我六十五岁了,他一看了吓了一跳。在外国六十五岁是老人了,很多地方优待老人,都不要买票的,可是我去的时候,非得拿护照给他看,因为他不相信我六十五岁。很多优待老人的地方,我只好拿身份证给他看,这我可以作证据啊!是好证据,这个快乐、长寿、健康从那里来的?从心清净,心理健康,身体自然就健康了。所以心地清净,百病不生,不害病哪!不但不害病,我常说了,不死啊!这是真的,都不是假的。你问我,会不会死?我会告诉你:我决定不死,这真的事实,不会生病、不会死。所以我在美国的时候,他们给我买了医药保险,我说:那个捐了给别人作医药费用,这我决定不要,我需要什么医药保险呢?不需要!所以诸位要懂得身体真正健康、长寿、快乐,是修清净心。用什么方法修清净心呢?用念无量寿经的方法,念阿弥陀佛的方法,这个决定不是迷信。你念得心要恳切,‘如子忆母,必欲往生’。所以往生是决定靠得住的,不要怀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在讲,就跟现在移民一样,我们从我们这个世界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才真正安稳。
“行谓从愿起行,一向专念,无有间断”。
这个行里面,就是不间断、不夹杂。这事非常非常的重要。
“以上三事,号为资粮”。
资粮是比喻,古时候出外去旅行,总要带一点钱,钱就是资,还得要带一点干粮,现在不需要了,现在旅馆、饭店很多,古时候是很少的。所以自己要带一点粮食和旅费。这个就等于说,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资粮三个条件:
“信愿行三,缺一不可”。
这三条件一定要具足,少一个都不行。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6-3 12:39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6-6 12:29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