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修心的指導 [打印本頁]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5-3-26 08:21
標題: 修心的指導
修心的指導-頂果欽哲仁波切

一切修行只有一個動機
 
 要培養利他的動機
  
以飲食穿著來說,當我們得到美味的食物,要心想:“願眾生能夠享用相同的美食;願我能夠與一切饑餓的人共用這美好的的一餐。”獲得好衣服的時候,同樣想:“願所有的人能夠享用這樣的好衣服。”
   
  
  一切困境只有一個對治。
  當我們在修心過程中生病,或被負面力量糾纏;當我們名聲狼籍而失寵受苦;當我們的煩惱日漸增強,對修心失去興趣的時候,要想世界上有很多人面對相同的困境,行為有違法教。
在此時,即使我們向別人解釋法教,教導別人如何培養美好的功德,也沒有人想要聽――仿佛在對牛彈琴。
另一方面,人們不需要教導,自然就會說謊、偷竊。他們的行為完全與他們的渴望相抵觸――他們除了輪回及下三道之外,還有何處可去?
因此,我們應該為他們感到難過,承擔他們的過患,祈願他們立即停止負面行為,走向解脫之道。
我們應該祈願,願他們對輪回生起出離心,願他們發菩提心,並由自己承擔他們的怠惰,忽略佛法的一切果報。換句話說,我們要不斷修持自他交換。
  
  初後做二事。
  早晨起床時,我們應該發下如此誓願:“我今天一整天將記得菩提心。
吃飯、睡覺、穿衣禪修時,不論我走到哪里,將持續修持。
如果一時想不起來,要提醒自己,時時專注於菩提心。
不讓自己墮入貪、瞋、癡的狀態中。”我們應該集中意志,努力持守這個誓言。
晚上就寢前,檢查自己,我發了多少菩提心?我對他人有多大的幫助?我的行為是否依循法教?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行為違犯法教,要心想,雖然自己已經進入了佛法,從上師那兒領受了大乘的法教,我們仍然沒有能力付諸實修。這是因為無數輪回以來,我們背離法教之故。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我們將永遠無法停止在輪回和下三道中流轉。
我們應當責備自己,懊悔一天的過錯,並下定決心從第二天開始,在二十四小時之內,或一個月之內,或至少一年之內,必須要看到自己進步的徵兆。
要鐵了心,不要因為過去除過患是龐大的工作而氣餒。
反過來說,如果在一天之內,我們的行為沒有背離法教,維持利他的態度,就應該欣喜。心想:“今天是有用的一天,我記得上師的教導,如此完成了他的願望,明天我還要更進步,後天還要更進步。”如此可以保證菩提心的增長。
  
  二境皆安忍。
  透過對三寶的信心和慷慨佈施,我們或許會因為業果的成熟,而變得富裕,秀有崇高的社會地位等等。
此時我們可能會想:“我有錢,我有地位,我最厲害,我出類拔萃。”如果我們這些修行者具有這種驕慢,對此生的執著將會增加,邪魔將會進入我們的心。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能夠享受快樂,財產和影響力,而不起驕慢,我們將瞭解這些事物不過是幻象、不具真實的夢,有朝一日都將消逝。對於所有聚合而成的事物,有一句話說:“有所積聚,必有所用盡;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
  我們應該告訴自己:“誰知道?或許我就要向這一切說再見。
因此,我要把我最滿意的事物、最好的財富供養上師三寶。願他們欣喜地接受,並加持我,讓我在修行道上沒有障礙。這一切只不過是一場夢,但願一切眾生能夠享受如我這般快樂,甚至更多的快樂。”
   
  另一方面,當情況糟到無法修行,心中生起強大的煩惱和煩躁的情緒,與所有的人爭吵的時候,我們要想:“我知道一切如幻,因此我不會讓自己被情緒牽著鼻子走。我不做弱者!我要把他人的過患、貧困、疾病和死亡背負在自己肩上。”
簡而言之,我們要如是思維,只要珍貴的菩提心不退減,認在乎墮入下三道?誰在乎失去財產?無論如何我們要象握有珍寶的乞丐,絕不放棄菩提心。
   
  二事捨命護。
  一般說來,這指的是聲聞乘、大乘、金剛乘的誓言。尤其是修心的特殊誓言。
修心的誓言是:“把所有的勝利和利益歸給他人,自己承擔所有的虧損和失敗
尤其是敵人的虧損的失敗。如果我們正確地修持,修心將會有成果。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持守這兩種誓言,我們即無法獲得今生安樂,投生天道和人道的短期利益,也無法具足往生淨土的長期利益。
我們要不顧任何代價,遵守這些誓言,如同走在森林中,要保護自己的眼睛,免得讓刺跑進去。
  
  當學三種難。
  這三種是比較進階的修行,去除的修行,以及“斷念”的修行。
  第一個是正念。這是非常難的修行。
我們要在煩惱生起的那一刹那,立即察覺。
剛開始,我們很難保持足夠的覺察力,來認清煩惱的生起。
然而,當負面情緒生起,我們要分辨它們是貪、瞋或癡。
即使我們能加以辨認,也不容易用對治來去除它們。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無法控制的強烈情緒生起,我們無助地被它控制,但我們仍然要面對它,質疑它。
它的武器在哪里?它的力量在哪里?它偉大的軍隊和政治強權在哪里?我們會發現,情緒不過是一些不具實質的念頭,本質是空的。
無來處,無去處,無停留處。當我們有能力去除煩惱之後,接著就是困難的“斷念”修行。
這意味著,我們依據所述的對治方法去除煩惱,如同一隻鳥飛過天際。不留下任何痕跡。我們要努力從事這些修行。
   
   
  取三主要因。
  成就佛法的三個主因是:遇見合格的上師;透過他的開示,培養正確的動機;最後,具備必要的資糧。
  如果不跟隨上師,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如何修行。
如果釋迦牟尼佛沒有轉法輪,我們不會知道哪些行為應該做,哪些行為不應該做。
哪些行為應該避免。我們已經沒有福報親見佛陀,如果又不跟隨上師,我們要如何修持解脫之道?如何認出錯誤及劣等的道路?
如同我們用油來處理的皮革,使其滑潤有彈性。我們要用平靜謙虛的態度,正確地修持佛法,不受干擾。
最後,我們目前生活在欲界中,如果無法填飽肚皮,沒有衣服蔽身,是不可能修持佛法的。
  
  如果俱足三種根本條件,應該感到欣喜,因為我們擁有一切修持佛法的條件。這就像爬坡時有一匹馬,路途就不會太困難。同時,我們要祈願所有眾生皆能同樣幸運。
  
  如果我們不具備這三種根本要素,應該少省思,雖然進入佛法,領受許多法教,但我們仍然缺乏修行的適當要件。
  
  事實上,有許多弟子正因為此而無法正確修行。他們就是所謂的“善業轉惡業。”如前所述,“老瑜伽士發財,老上師結婚。”
對於這樣的人,我們要感到憐憫,並祈願他們得不到順緣的因,能在自己身上成熟。因而改善他們的情況。
   
  修三不可退減。
  即虔誠,熱忱和菩提心。
  對上師的虔誠心,是大乘一切功德的泉源。如果釋迦牟尼佛本人現前,而我們缺乏虔誠心,就無法看到他的功德,也無法領受他的加持。
佛陀的親戚提婆達多和善星比丘,沒有把佛陀視為覺醒的人,他們誤會並批評佛陀的一切行為。被自己的妒忌心戰勝,最後往生地獄道。
如果能夠對上師生起圓滿的信心和虔誠心,把上師的一切事業視為正面的,那麼就算上師不是無上覺醒者自己心中也會生起了悟的智慧。
如同常啼菩薩,透過對上師的虔誠而成就了空性。因此絕不能讓自己的虔誠心退減。
   
  修心是大乘法教的精華。它是從法教的牛奶中提練出來的奶油。在佛陀開示的八萬四千法門中,如果我們能夠修持菩提心,就已足夠。事實上,菩提心如同不可缺乏的藥丸,我們不能沒有它。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結晶。能夠聽聞菩提心,是多麼幸運。宣說菩提心的上師,其仁慈亦無與倫比,因為菩提心本身是無比的偉大。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運用四種密法事業,是為了讓自己長壽或戰勝敵人、土匪等等,那只不過是為了自己目前的生活而已。
  
  菩提心的法教是多麼殊勝呀!只要能夠在心中體驗一點點都不得了!
一刹那的負面念頭將使我們承受無數輪回的苦。
反過來說,一刹那的菩提心可以摧毀無數劫以來,一切惡行的果報。一念的菩提心,能夠聚集一切功德和淨行
出自這種動機的任何行為,都是屬於海洋般的廣大的大乘事業。我們應當用欣喜和熱忱的態度修持菩提心,這種熱忱永不能退減。
  
  讓自己習慣於菩提心,如同保持花園整潔般,不讓雜草、昆蟲、木屑氾濫。讓我們一起來修持菩提心,結合大乘和聲聞乘的功德,使我們變成可以漸漸裝滿稻穀的容器。或漸漸滴水的水皿。無論我們是在修持聲聞乘或菩薩道的法門,或密咒乘的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一切行為都應成為菩提心誓言的支柱。就算在修行密咒乘,也應保持並肯定我們的戒。
   
  我們所做的一切包括聽聞、思索及禪修,都應被視為修心的助力。
如果能運用菩提心,撡 一切納入修心的道路,我們可以培養出不可思議的正大正面心態。用這個對治方法,可以改變一直以來所生起的負面情緒。用這種方式,讓菩提心做為我們經常的朋友。
   
  成就三無離。
  身、語、意要永遠從事正面的行為。
當我們在做大禮拜、繞行佛塔之類的正面行為時,心意、語言應當與身體同步。
當我們積聚語言善行時,例如念誦咒語,身與心要同時參與。
如果做大禮拜或繞行佛塔時,我們聊天、或心中充滿各種負面情緒,就如同我們在吃有毒的食物。所以,當我們做出正面行為時,身、語、意要一體行動。
  
  修心無偏頗,修行要遍徹。
  修心不能有分別心,不要挑選物件,要針對一切,不論物件是否有生命。
任何念頭的生起都應該成為修行的道路。而不是修心的障礙。這不能隨便說說,要深入自心,真心實踐。
   
  恒修所無能避免。
  對於無法逃避的困難,我們應當經常禪修。
很多人要害我們,要與我們競爭,上一刻友善,下一刻沒有理由就背叛我們。
有時候,沒有任何明顯的理由,(也因為自己和業),我們就是不喜歡一些人。對於這些人,更要生起菩提心,尤其在困難的時刻。
  
  
  要尊敬、服侍長輩,父母、及上師。蓮師曾說:“不要成為長輩心中之痛,恭敬地服侍他們。”幫助他們以及任何與此態度相左的行為。
  
  不依賴餘緣
  當我們擁有足夠的衣食,健康良好,擁有一切所需,無憂無慮時,我們不應執著。反過來說,當我們無法享有這種條件,一切不如意時,我們利用這種情況來激勵自己的勇氣。把困境當做菩薩道路。
困難的時候,不能放棄;這反而是我們修持的兩種菩提心。把一切經驗帶到修行道上的最最佳時機。
  
  
今當修主要。
  在過去許多生世中,我們曾經經歷各種狀況。曾經富裕、曾經被敵人戰勝,失去一切。我們曾享盡天道的歡娛,也曾是政治迫害的受害者。我們曾是麻瘋病患者,或受其他疾病迫害。這一切快樂和痛苦的經驗,並沒有帶給我們任何事物。
   
此生,我們走上了佛陀所闡述的道路,遇見許多有成就的心靈導師,這一次,我們要把握機會,讓一切情境變得有意義,並且去做是最重要的事。
  
  商人來到遍佈珠寶的島嶼,卻空手而返他會無顏見人。對我們而言,也是如此。我們要善用現在修行的順緣。如果能夠讓真實的菩提心生起,就算我們貧困,無名也沒有關係。
  佛法有兩種面向:傳授與修行。
傳授不過是嘴巴的工作,而許多聽聞佛法的人卻不修行。
俗語說:“聽法者多,修法者少。即使那些稍事修持的人,也分心而迷失。
”對佛法而言,修行重於傳授和討論,佛法要真的去“修”。
就算念誦百萬咒語、從事各種善行,但如果心是散漫的,就不會有任何利益。如此一來,法教對我們無益,菩提心也沒有機會增長。在所有修行之上,要勤修菩提心。
  一本尊,觀世音,諸佛總集;
  一咒語,六字真言,諸咒總集;
  一佛法,菩提心,生圓二次第一切修行之總集。
  知此,一切皆解脫,持頌六字真言。
   
  菩提心是一切修行之主,此外,一心根據上師指示修行,勝過依賴書本的知識智力。
黃金和鑽石愈提煉愈精純,因而愈珍貴。對於上師傳授的法教,透過精進修行,我們的領悟會愈來愈深。
佛陀說:“把我的話當黃金,切它、熔它提煉它,仔細檢視我的法教,不要只因為尊敬我而接受它。”
佛陀的法教如同溶化和提煉的黃金。透過聽聞,我們開始瞭解;透過禪修,我們的領悟愈來愈深廣。持續專注地修行,非常重要。
在所有行為中,最重要的就是靜坐禪修。禪定時,不要到處動,要安靜地留在座位上,站起來只會摔跤!要坐直,不要太僵硬。記住,上等修行者會磨破自己的坐墊,不會磨破自己的鞋底。
  
  對治情緒比離家修行更重要。如果我們離家修行,卻有著更強烈的貪、瞋、癡,那麼我們的行為對地而言是有害而無益的。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善用對治。
   
  
  勿犯錯。
  要防備自己犯下六種錯誤或誤會。
  錯誤的耐性或容忍
有些修行者缺乏衣物,受盡風寒,外貌可憐,但仍然堅持修行。他們或許缺乏物質,但不需要我們的憐憫。
眼前的不舒適是短暫的,也是幫助他們未來解脫的方法。
這是一種勇氣。而且不同于一般英雄的勇氣。一般英雄為了毀滅對手,保護同族,在與敵人相爭時受盡苦難。或被敵人俘虜,受盡折磨。
  
  錯誤的興趣。
一心一意為此生累積財富,權勢和享受,而不去修持佛法,也是一種錯誤。
若欲正確修行,
  以法維護己身,
  以簡樸生活維護法,
  以死亡念頭維護簡樸生活,
  在寂靜山洞維護死亡之念。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要幫助所有如母眾生,帶領他們成佛。我們永遠不能認為自己禪修有成,曾經閉關,嫺熟儀式而自滿;也不能因為會念誦,或知道一切關於修行的事而自豪。這都是修道上的障礙。
  
  勤修世間法而非佛法。這也是一個錯誤。
要記得:“學習是從聽聞法教而來,聽聞法教可以扭轉邪惡;聽聞法教讓我們唾棄無用的道路。”
努力瞭解所聽聞的法教是屬於勝義諦或俗義諦,然後努力掌握語言背後的究竟意義,之後要全心修行。這就是進步的方法。
許多“專家”嘗到佛法的滋味,帶著理性知識的武裝,卻讓自己岔入歧途,不斷和對手進行辯論,為的是得到世間的滿足感。他們所嘗到的佛法滋味,反而讓他們走偏了。
  
  錯誤的慈悲。
在山間小屋修行的隱士,缺乏食物和溫暖的衣物,為了佛法而經歷各種艱辛。我們不應當憐憫這樣的修行者。
我們不應當操心,“可憐的修行人,他們會餓死!
反過來說,真正要可憐的是不斷惡行的人,例如殺了成千上萬人的軍事將領,軍事英雄;他們仟了的瞋恨會把他們帶到地獄道。我們將慈悲給予那些真正需要的人。
  
  幫錯忙。
如果努力讓親友享受世間的快樂和成功,而不讓他們接觸佛法,也是一種錯誤。
如果真正關心他們,就應當協助他們認識心靈上師,教導他們如何修行。
日復一日,要向他們指出解脫之道。好人就象能治病的樹,經常接近他們,自己就能變好。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教導別人如何從商,如何欺騙他人,如何戰勝敵人,他們也會變得跟我們一樣不善。
   
  不妥的喜悅。因敵人受苦而感到喜悅,是不妥的
我們應該隨喜任何善德,以及該欣喜的事情。
反過來說,當人們從事善行,當修行者實行無數八關齋戒。或者建造寺廟,佛塔,佛像或印經文,我們要祈願:“願他們在此生及來世能永遠行善。願他們的善行能讓菩提心生起。”
這是正確的隨喜方式。當我們不喜歡的人被上師處罰,甚至被殺死,如果我們因此感到歡喜滿足,認為他得到應得的報應,是錯誤的喜悅。
  
  要走上無誤之道,以上六者是要屏棄的錯誤行為。
   
  修行要有恆。
  當人生順利,心滿意足時,我們會傾向修行;當我們餓了,沒有東西吃,就會失去修行的興趣。這是因為我們對法教缺乏完整的信心。
俗話說,:“肚皮飽了曬太陽,這是我們像修行者的的時候;一旦事情不順,我們變成凡人。
佛法無法和我們的心融合在一起,請加持我們,讓心中生起正確的態度。”另一句話說:“落入凡夫行徑的修行者永遠不會解脫。為外表而念誦咒語,無益于修道
  
  修行要精進。修行要全心投入,讓自己完全浸潤有修心之中;有時禪修空性,有時生起出離心,有時對眾生發慈悲心。透過仔細的探索和檢視,我們更會下定決心,愈來愈努力去修持修心法門。
  
  分析試驗求解脫。
  首先要分析我們哪一種情緒最強,然後專注而努力地去對治。當我們面對某些特定狀況時,仔細檢視這些情緒是否增加。我們應該觀察情緒是否會生起,生起時要能辨認出來,透過對治的協助,然後持之以恆,直到情緒不再生起。
  
  不應自持。
  如果能幫助他人,提供食物和衣著,協助人出獄,或讓他們升官,那麼我們不應該期待獲得他人的肯定。
如果我們長期認真修行,或知識廣博,嚴守戒律,也不應該期待他人尊敬。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發現他人知識淵博,應當祈願他們真正博學;如果他們嚴守戒律,應當祈願他們能夠像佛陀時代的弟子;如果看到他人修行,應當祈願他們的心與修行合而為一,沒有障礙,他們的道路引領他們走向最後的目標。
  
  這應該是我們禪修的方式,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
如果我們能做到,也不應該為自己慶賀,認為自己做了什麼偉大的事。瓦君曾給過這樣的忠告:“不要依賴他人,專心對本尊祈請。”不要依賴他人,認為他人會給我們食物、衣物等等。
然而要對三寶生起完全的信心。有一種說法,相信上師是究竟的皈依,利益他人是究竟的菩提心,因此不要炫耀自己的成就。”
永遠持守這種態度,因為依賴他人,結果未必如我所願。
  
  不應暴戾。
  如果我們在公眾場合被忽略,不要認為自己是這麼好的修行者,人們自私不在乎我,不來供養或請求加持。
此時不能煩燥,不能嚴持以待。此刻,我們還不能用法教來對治我執。我們忍辱的程度非常脆弱,如身上的水皰。
我們易怒的程度,則象一隻頭痛的熊。這完全是因為無法用法教來對治。
   
  不輕喜怒。
  水晶球自身的透明,而呈現各種顏色,放在什麼上面就變什麼色。
同樣的,有一種修行者來到得到很多金錢就會想:“哇,這是多麼慷慨的功德主。”但如果得不到錢,就口出惡言,牢記在心。我們不能被如此微小的事情動搖。
  
  莫期待回報。
  如果幫助他人,或有機會修行,我們不應當期待他人的感謝,稱讚或給予好名聲。如果我們能夠終身修持兩種菩提心,在座上座下皆正常禪修;如果我們能將心與禪觀融合,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就不會是凡夫的經驗。
再說,如果不被日常生活干擾,有助於禪修的進展。
但如果禪修時非常的專注,事後完全分心,就無法對禪觀產生信心。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座下,培養許多正面習慣,但在禪修過程中不專注,修行同樣是無意義的。要努力做正確。
   
結 語
  此教義之精要,由金洲上師所傳授,能將五濁之肆虐,轉化成覺醒之道。
  五種衰敗(五濁如下):
  在末法時代,(一)眾生因饑荒、疾病、武器與戰爭的肆虐而早逝;
(二)眾生有邪惡的習性,不傾向善德,全然反對無上法教;
(三)眾生壽命很短;
(四)墮落情緒非常強大;
(五)所有的觀念和見解都粗糙而錯誤。
  
  在這種時代,樂因很少。眾生累積惡業,帶來苦果。
上述的惡劣條件無處不在。我們像是要穿過森林,但林中樹枝全纏在一起!
雖然如此,透過修心,無論我們遭遇疾病、邪靈作惡,障礙或譭謗等傷害,我們都能把它們用來做為覺醒的道路。
持續增進善德。如同一個完全知道自己是誰的人,把毒藥當救命丹呑下。
他不會死,反而像孔雀,毒食更增添它的美麗燦爛。
  
  殊勝的菩提心帶來所有利益。透過它,我們能夠結集身、語、意一切正面行為,讓我們的心與法教合而為一,為自己與他人爭取輪回與涅槃的一切快樂。精進修心,不久之後,就能夠為眾生和自己成就豐富的福祉。
  
  因著過去修行之善業,得到強烈之加持,我無視於苦及他人之指責,尋找降伏我執之指示;我死而無悔。
  
  偉大上師切卡瓦•耶喜•多傑是瑜伽士之王。他曾向許多噶當派大師求教。在接受這個修心法教後,他透過聞、思、修,真正走上修心道路。最後完全去除自我珍愛,關心他人超過關心自己。
  
  因法王劄巴及弟子請求,揭露這如寶藏般的精要開示,
  願所有眾生修行,並成就兩種菩提心。
  因有成就的大乘修行者劄巴•嘉岑反覆請求,僧侶督美在寂靜的俄邱寺寫下以上《修心七要》的精要說明。劄巴•嘉岑曾對弟子說:“不要以為觀世音是住在布達拉山上有著四臂的人;你只要去見那位住在俄邱寺的喇嘛,接受他的開示就好了。在觀世音身上也不會見到比他多的東西。”
   
  從小,督美就懷有強烈的菩提心。當他年紀尚幼時,有一次他走到外面方便,回來時,他看到一棵覆滿雪的草叢,以為那是一個人,而把自己的衣服脫了,披在草叢上。赤裸回家。
  母親問他:“你的衣服呢?”他說:“外面一個人快要凍死了,我把衣服給他。”母親走到外面,看到的是一棵草叢,
  督美就是如此的菩薩。他真正在修行,完全體驗了菩薩道。
  
  以上所述菩提心的修持,是佛陀八萬四千法門之精要。
如果我們現在無法圓滿的成就他,修心的法門仍然會為此帶來快樂。
對於來世,我們即可避過下三道,也可利益任何與我們有緣的眾生。佛教中有許多甚深廣大的法教,例如大手印,和大圓滿,但我們的心有限,又不夠精進虔誠,無法經由這些法教得到解脫。
雖然如此,只要練習修心,我們就會得到很大利益。這是一個殊勝的教導,菩薩一切教法的精要。而且一再被讚歎。讓我們不受干擾地修心。
   
  願從開始到現在,包括自己上師在內的所有證悟諸佛,為為利益一切眾生所許下的宏願。透過印行此法本的一切努力而得以達成!
  願一切吉祥!

來源: 修心的指導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