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四十四卷(二次宣讲)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3-8 19:52
標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四十四卷(二次宣讲)
摘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四十四卷(二次宣讲) B2-5-44

  请掀开经本第廿五页第四行,在这一品里面第十一章。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

  到这个地方是第十九愿,闻名发心愿。

  “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 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现。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

  这个一段是二十愿,临终接引愿。

  “不得是愿, 不取正觉”。
  这是总结,这个十九愿,是说发菩提心。与向下经文当中,三辈往生,所说的前后照顾,这个完全相应,三辈往生当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是第十八愿,发菩提心是十九愿,所以古人说,这个两愿是真实当中的真实,是四十八愿的核心。那么因此我们修学净土,当然啦,终极的目标,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愿望,究竟能不能在这一生达到,有没有决定的把握达到,关键就是在这个两愿,所以这两愿,我们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

  发菩提心, 我们在前一次,略略的跟诸位提过,通常是以四弘誓愿来解释发心,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具体的表现,不仅是一定要发心,在整个修学次第上来说,也决定不能够违背,这是诸位同修们必需要记住的,菩提心,这个四弘誓愿,第一愿简单的讲,就是拓开心量,那个愿文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想想凡夫跟佛,到底差别在那里呢?佛的心量大,大乘经里面常常赞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古人形容做大官的肚量之大,说宰相肚子里面可以撑船,撑船需要多大的地方呢?小小的河里就可以了,佛的心量是周遍恒沙世界,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都能容纳, 那么样大的心量,所以这心量大呢,就是觉,心量小就是迷,凡夫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切身的利害得失,他想这个,这就是凡夫,为什么做凡夫,佛为什么会成佛,道理在此地,这个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换一句话,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修学大乘,就是心量要大;心量不大,决定入不了大乘法门,心量不大的人,虽然天天在这里听大乘法,他所得到的还是小乘,甚至于小乘,比小乘还要小,比小乘还要小就是人天乘,甚至于比人天乘还小, 小到什么程度呢,小到饿鬼、畜生、地狱乘去了,搞到那里去了,你看小的多可怜,小到连一个人都不能容纳,这个是我们学佛同修不能不知道,否则的话,自己辛辛苦苦学了一生,念了一辈子佛,到最后不能往生,还要怪佛菩萨不灵,怪这个经典胡造谣言,那就罪上加罪,这罪过就更重了,而是你虽然读经典没有解其义,人家意思明明白白,明显的摆在眼前,你看不出来,误会了; 所以入大乘,先要学大心量,在佛法表法里面,也把这个意思,明显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你看在中国的寺庙,中国都是大乘法,中国没小乘,一进山门,我们就第一个看到的天王殿,天王殿面对着大门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坐在大门口,面对着大门,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要像他那个样子,才有资格入佛门,入大乘之门,弥勒菩萨满面笑容,肚皮很大,那肚皮大就代表肚量大,要有大肚量,满面笑容接待一切众生,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入大乘之门,他代表这个意思,所以在佛法里面说,弥勒菩萨代表生平等心, 成喜悦相,旁边这是四大天王叫护法神,护法神护谁呀! 护法神护自己啊!他也是表法的意思,东方天王代表负责尽职,每一个人都能尽自己的本份,这就是负责尽职,家庭一定兴旺,国家必然富强,人人站在自己本位的工作,把自己的本份做好;南方天王代表着精进,代表日新又新,不断的求进步,不进则退,南方天王名字叫增长,那么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永远走在时代尖端,永远是领导这个时代,他不落伍,他走在前面,这是代表精进;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代表是方法, 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负责尽职,日新又新,西方天王教你要多看,北方天王教你要多听,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成就真实的学问,然后才能把自己的本份做得尽善尽美,所以这个大乘佛法里面,一切的佛菩萨名号,一切的塑像,都是代表教学的意义,完全是用来表法的, 我们现在把他当做鬼神来看待,这个很冤枉,寺院这个建筑他是学校跟博物馆融合在一起的,这么一个结构,今天的话就是艺术的教学,我们今天世间法里面,学校跟博物馆是分开的,佛法呢?佛教教育跟博物馆是结合在一起的,近代大家才讲求艺术,殊不知佛法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非常着重艺术的教学,所以一切设施,都要达到教学的目标,即使是房舍的建造图样,结构里面都含着启发的教育,才晓得这个法门真的是尽善尽美,所以这个第一愿,诸位想想看重不重要呢,我们今天有没有做到呢?我们是不是起心动念,念念都为众生着想,念念为社会着想,念念为国家着想,有没有这个念头呢?而绝对不想自己,一想自己就错了,这一点诸位要特别细心去体会,为什么想自己就错了呢?因为想自己就增长我执,佛法是教你破我执,破我执才能出三界,破我执念佛才能得一心不乱,我执是烦恼的根源,你烦恼就断不掉。所以大乘佛法妙极了,教你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不知不觉把我执就断掉了,不像小乘人,小乘人刻意的破我执,那个难呀!所以证得须陀洹果之后,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才能把我执破掉,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这个七次往返,那要多少年月,这是天文数字呀!

  大乘法比小乘法高明,用的方法巧妙,就是念念不想自己,念念都想众生,让那个我自自然然的忘掉了,这个法子非常高明,大乘法里面念佛这个法门尤其殊胜,尤其是巧妙,他教我们念念想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的心愿,想阿弥陀佛的行持,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之广无量无边,确确实实不是其他大乘菩萨能够相比的,我们这是完全拿阿弥陀佛来做标准,这是先要发心,不发心不能入门,入了门之后怎么个修法呢?这先断烦恼,心是发了,发了要断烦恼,换一句话说,要破我法二执,破我法二执的方法,也非常的巧妙,就是用这一句佛号,一向专念就行了,所以这一句佛号从什么心里面生起的,从那个广大心生的,佛号从那里生起来的,因此,这一句佛号就与广大心相应,广大心是什么,前面那个众生无边誓愿度,与这心相应,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普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个不可思议,这个事实真相知道的人不多,为什么我念这一句佛号,就是普度一切众生呢?因为你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一样,阿弥陀佛普度众生,把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自他不二,我心我愿跟阿弥陀佛的心愿,无二无别,他的功德就是我的功德,这一个事实,藕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这是念佛法门无比的殊胜,像我们佛门当中做晚课的时侯蒙山施食,蒙山施食只要用七粒米,用观想的方法就能遍十方,咱们这一句阿弥陀佛也是用观想的方法,也度了法界一切众生,他这个心量这样扩大的,要把这个大心量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处世待人接物之处,不要在念佛那里就观想跟佛相应,佛不念了, 还是小心眼,还是搞是非人我,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念佛不能往生, 佛教我们用一心,不可用二心,对佛是用一个心,对众生又是一个心,这错了,这不是一心,所以能不能往生,关键在这个地方,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至于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说个实在话,学不学没关系,必须前面两愿做到了,这才能认真去学法门,前面两愿没做到,是不能学法门,我劝同修们多想一想,我不骗你,为什么呢?前面两愿好像盖大楼一样是地基, 地基还没有盖好,就往上面盖楼房,不要几天就垮掉了。永远不能成就。那么你就晓得这个基础越坚固越结实,你将来这个楼盖的越高越大,何必要着急去盖楼房呢?为什么不回过头来打地基呢?在我们这一生当中,这个地基都打不好,我们那个后两愿保留,留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修,这个好啊,我今天在这个世间我只修两条,发大心,断烦恼,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那我已经是无量寿了,我再学无量法门,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修学环境, 决定成就,法门修学圆满,圆成佛道,一生统统办妥了,从初发心到成佛,一生办妥,这一种心态,这一种见解,这样的思想,就叫做发菩提心,菩提是觉不迷,现在我看到别人讲经,我也发心讲经,我也拼命去研究各种经典,那是什么,逞能,好强,好高骛远,不自量力,费了几十年时间去研究经典,研究的结果是什么呢?清凉大师讲的增长邪见,为什么增长邪见,因为你烦恼没断,你心量太小,纵然说法天花乱坠,你那个心里还是是非人我贪嗔痴慢,那么你那些见解全是邪知邪见, 不是正知正见,与佛决定不相应,所以学佛一定要按照顺序。善财童子在华严经上,给我们做一个最好的榜样,所以一部华严经,你要说华严经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四弘誓愿,特别在四十华严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四十华严分为本末二会,本会文殊菩萨,善财童子跟文殊菩萨的时侯,就是修前面的两愿,文殊菩萨那里毕业了,毕业就是烦恼断了,戒定慧三学成就了,老师再让他出去参学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参访到最后一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他一生圆满了,华严经就是讲的这个,所以诸位要把这四弘誓愿,把这个菩提心真正搞清楚搞明白,那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讲这个。

  修诸功德,功德是戒定慧,功德真正是自利利他,自利的是戒定慧,是菩提心,利他的是一切善行,尽心尽力帮助别人,成人之美,这是功德,下面这一句是功德的具体说明,奉行六波罗蜜,这是日常生活行为之总归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一切众生接触,应该要怎样做法,佛教给我们六个纲领,我们要遵守要照做,这是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起来就是这个六大类,每一类里头都是无量无边,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真正的放下,也就是舍,要舍要放下,佛为什么教我们舍,为什么教我们放下,你要不肯舍不肯放下,那是什么呢?那就是贪,贪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佛说无量无边烦恼,把他归纳起来,归纳成一百零八类,百八烦恼,我们的念珠一百零八颗,念佛就是要断百八烦恼,对治百八烦恼是这个意思,一百零八类讲起来还麻烦,讲半天太啰唆,所以在百法里头,天亲再归纳,归纳成廿六类,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这廿六个还麻烦,所以通常一般讲经只讲六个根本烦恼,这一归纳就剩六个,贪、嗔、痴、慢、疑、恶见,通常讲这六个,这六条还可以归纳,再一归纳就变成三个,贪、嗔、痴称之为三毒烦恼,三个还可以归纳,归纳成一个就是贪,这个东西麻烦大,所以说无量无边的烦恼,从那里生的,贪生出来的,那么佛知道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所以菩萨行门里面第一个布施,布施就是对治贪烦恼的,这一服药是针对贪欲来下的,你晓得布施的重要,布施是不是别人占便宜,没有呀,把自己的贪烦恼断掉呀,这个一定要认真去做,不做事上没有关系啦,那是我心上断就好了,理论上讲的没错,是不是真的能断得掉呢?这个东西不能自欺欺人呀!所以在事上真正要舍,真正要放下,恢复到自性清净,布施的功德很多,你不要害怕这个财富我统统布施掉了,那明天生活怎么办,所以佛教我们布施,我总衡量衡量,我生活一切多余的了我才布施一点,还得要储蓄一点,都是放不下,做得不够彻底,那么换一句话说那个毒断不干净,去是去了一点点,余毒还在,根本没有除,那就坏了,所以真正聪明人,真正有善根福德的人,要把这个毒根连根拔除,确实对于世间功名富贵。名闻利养,舍得干干净净,一丝毫也不沾染,生活里所需的,你生到这个世界就有一份福报。这个福报是你与生俱来的;你命里头不该饿死,决定饿不死,命里该饿死的,给你一个大金山,还是会饿死,所以我常常教人学佛,先把了凡四训去念三百遍,为什么呢?相信因果报应,命里面有决定有,丢都丢不掉,命里头有一百万,今天我这一百万布施掉了,明天他又来了,来的时侯总会带一点利息,还会多一点,这个我很有经验,我廿六岁‘章嘉大师’传授我这个方法,我就如法奉行,我不怀疑,现在来的福报是越来越大,动了念头,事情它就能圆满,就能成就,这现在世间人常讲的心想事成,我的确心里这个一想事情就成了,实实在在讲我是没有福报,就是学佛将近四十年,我廿六岁开始学佛,要照中国的算法,今年四十年了,这四十年修的呀,跟了凡四训里面所讲的是一样呀!越修越有信心,越有信心越敢舍,舍得干干净净不在乎,不怕,诸位一定要明理,明理是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就敢做了,财布施财用决定不缺乏,法布施决定增长聪明智慧,无畏布施一定得健康长寿,这是你不求他一定得到的,你种什么因,他一定有一个果报,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是每一个人想求的,想求而不肯种因,那里会来这果报,求佛菩萨,想利用佛菩萨保祐,贿赂佛菩萨,替佛菩萨每一天多供养些,那是假的,没有用呀,要真正懂得因果,修因得果,这个是佛教给我们的,你真正能够依照佛的教训修行,你家里不供佛像,或者供着佛像也不烧香,也不供香花水果,都没有关系,你修的因一样得果报,决定得到,你家里供的佛堂再庄严,每一天上供都不缺乏,你的心行不能照佛教给你去做, 你什么也得不到,你所得的还是一身罪业,这个诸位要知道,所以佛法不重形式,你供养的这些,说老实话,佛菩萨看到这个所供的供品都有农药,都有染污,不要说吃就连闻都不闻一下,那么这个是表我们一点敬意,但是真正的敬意是依教修行,这是真正敬意不在形式,这是同修们不可以不知道的,这个布施一定要做,要认真的去做,尽心尽力的去做,决定有好处,可是这个布施说实在的也不是很容易的,所以种福啊!那个稻子要种在里里它才会长,才会生根发芽,如果种在一块石头上呢?种子会烂掉,什么收获也没有了,那你就要有智慧,要认识福田,我们这个福要到那里去种呢?这是个大问题,不能不留意,否则的话,你说拿钱财布施吧!最容易造业,如果是正法,那你很不错啊!你真正种到无上的福田,如果你去供养那个邪师邪法,帮助他造罪业,他堕地狱你将来也免不了跟他一道去了,那就错了,现在这个世间到底那个是真正的善知识呢?那个是好老师呢?好老师决定不会在外面宣传,我是善知识,我是好老师,不可能的,我们既然没有慧眼,不能辨别那一个是真善知识,这不要紧,我常常劝大家,我也不能辨别,不能辨别,咱们找古人呀,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不敢自以老师的身份自居,他不敢,他非常的谦虚,他教我学印光法师,以印光法师为老师,印光法师早已经不在了,印光法师有文钞在呀!天天读文钞就是大师对我们开示啊,听大师的教训依教奉行,做印光大师的学生,他是印光大师的学生,叫我们都做印光大师的学生,我跟你们大家是同学呀,这样的谦虚,今天我劝诸位同修,我们以阿弥陀佛做老师,这还能错得了吗?阿弥陀佛没在此地,这无量寿经在面前啊!经就是佛,佛的心、佛的愿、佛的见解、佛的思想、佛的行持统统在这一部经典之中,我们读诵受持依教奉行,就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这个不会错呀,我做阿弥陀佛的学生,大家都做阿弥陀佛的学生,我们也是同学嘛!希望大家冷静的去想想,我们这个道场实在讲还是很有感应,我这一次从香港回来,诸位看到了我们换了一副对联,佛像后面换了一副对联,这一副对联是印光大师亲笔写的,这不是复印的,亲笔写的,民国二十八年写的,大师七十九岁,第二年就往生了,就圆寂了,往生前一年写的,这个对联我们已经做复制品了,那个印刷厂过几天会送来,每一位同修请回家里去供养,这个是非常稀有而难得,还有大师写的四副 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也是亲笔写的,我们也得到了,亲笔写的,我们也把它做成复制品,这不可以说不是感应,所以这个布施要认真做。

  实在讲真的说布施,必需要把妄想布施掉,要把分别执着布施掉,把烦恼布施掉,把忧虑布施掉,把牵挂布施掉,那就自在了,这些东西你要它干什么?常常放在心里面,这都是病根,这全都抛掉了,你身心清净自在无比啊!何必要把这些拉拉杂杂的东西,装在这心里面不肯舍掉呢?这些东西都是毒素都是污染,应该彻底把它清洗,这个就是念佛堂里面主七师父常常讲的放下身心世界, 统统布施掉,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一句佛号清净平等觉,这是真的。

  第二是持戒,戒律,佛说的很多,古大德把佛对于戒律这些东西归纳起来,特别成立了一藏,经律论三藏,佛讲的这么多,可见得他对于这个非常重视,我们学佛如果要去研究戒律,那也是毕生的精力,甚至于一生都研究不完,因此我们只要把握到他的纲领,就得受用了,只有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换一句话说,断恶修善,这是戒律的精神,诸恶莫作是小乘戒,小乘戒是讲自律,就是独善其身。众善奉行是属于大乘戒,大乘戒是与大众在一起相处,我们念念要利益大众,所以它善恶的标准,凡是自私自利统统是恶,凡是利益别人都叫做善,所以修学大乘的人,起心动念,都要想到我怎样去帮助别人,我怎样去成就别人,这是大乘菩萨处众的心态,持戒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守法,因此,戒律又分三大类,佛给我们说出来的,经典有记载的叫做律仪戒,这些文字有条文的,除此之外,凡是符合于他精神所要求的,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经里面没有的佛也承认,那是我们的戒律,我们要遵守。所以律仪戒之外,有饶益有情戒,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有利的,戒条上所没有的,不能说没有,我们就不要做,不要守,那你就错了,虽没有的,这是于众生有利要做,可见得戒律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因此,戒律实际上包括了我们国家的宪法,国家的法律,乃至于风俗习惯,社会道德,这些我们都必须要遵守,古人所谓入境随俗,俗就是风俗习惯,也是在戒律范围包括之中,在外国守外国的法律,遵守外国的道德风俗习惯,才能与一切有情众生和睦相处,这个叫持戒,所以不要把持戒看得死呆板,佛讲的五条戒,十条戒那要守,都把人拘束到动弹不得,那是错了!像这个法令规章,每隔二三十年要修订一次,为什么要修订一次呢?因为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意识形态在变,三十年前订的条文,现在不适用了,但是不管条文怎么修正,精神不变,懂得这个原则才能谈持戒,持戒是守法,学佛的人一定要守法,佛给我们讲的四弘誓愿,那是法啦,你不遵守,你修学就不能成就,一定要遵守四弘誓愿的次第,现代人,我们看许许多多学佛的,你仔细去观察,他前面两愿不要了,所以他心量很小,他烦恼很重他不断,他要第三,他一开始学佛就要广学多闻,他就学这个东西,他想成佛道,当然成不了,四弘誓愿之三条不要只要一条,那那里能成功呢?决定不能成就,这个就是不肯守法,佛教给你持戒没有做到,团体生活,佛制的基本戒条六和敬,我们做到没有,如果做不到,假如这是个佛教团体,你要做不到这六条,你就在那里破和合僧,破和合僧果报在那里呢?在阿鼻地狱,天天在破和合僧,天天造阿鼻地狱,你不堕地狱谁堕地狱,西方世界是很美好,没有份啊,所以学佛的同修头脑要冷静,你才能把事实真相观察的清清楚楚,这个利害得失摆在面前,这是持戒。

  第三忍辱, 忍辱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忍耐,坚毅,你才能有成就,学佛是大福,虽然这个法门是易行法,易行法没有耐心一样不能成就,尤其在我们现在这个环境,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物质的环境要忍耐,生活应当过得清苦一点,不要太奢侈,不要太舒适,为什么呢?奢侈舒适,西方极乐世界不想去了,觉得这个地方不错嘛!很好嘛!不想去了,所以生活苦一点好,苦,念念有出离之意念,所以生活还是清苦一点好,我纵然有多余的财富,我过清苦一点,我生活节俭下来一点,我去帮助别人,这就对了,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范仲淹这是我们印光大师最佩服的,在文钞里面,大师常常提到中国自古至今,在历史上三个了不起的人物,第一个是孔老夫子,一生积功累德之厚,他的子孙一直到今天,都还受到社会广泛的尊敬,祖宗之德啊!孔德成先生到美国,美国人听说是孔老夫子的后代,都特别礼遇他,沾祖宗的光,第二个就是范仲淹先生,你读了范仲淹的传记,尤其在古文观止,你读义田记,你看看人家一生行持,丰功伟业,出将入相,国家动乱的时侯,派他出去,大将军,统帅,回到朝庭里面,宰相呀,他的奉禄拿回家去养三百多家,自己省吃俭用,养三百多家,看到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造就的,都把他找来念书,供给他,供养他,替国家培养人才,不是为自己,果报殊胜,五个儿子都了不起,五个儿子当中有两个做宰相,有一个御史大夫;要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监察院长,行政院长,死的时侯棺材买不起,那个钱到那里去了?统统做好事去了,布施掉了,所以范家一直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他的家道不衰,第三位是清初有一位叫叶状元,也是世代积功累德,一直到清朝末年,三百年这个家道不衰,修福没有别的,自己真正能刻苦能忍耐,把多余的力量全部贡献,利益大众,这是我们民族的典范。学佛人,尤其是出家人,如果连范先生都做不到,那实在讲不像出家人了,这李老师常常讲不像出家人,我过去在台中跟他的时侯,他给我规定一个月壹佰伍拾块钱,生活所有的费用包括在其中,他说你要超过壹佰伍拾块钱,你就不像出家人了,生活过得很清苦,他对我说这句话,因为他是榜样,我一个人一天吃饭要三块钱,他老人家一天只要两块钱,所以他说得我心服口服,我没有法子跟他辩,他所有的收入统统拿来做佛教事业,他身上穿的衣服,三四十年的旧衣服,里面内衣袜子补了再补,你们现在到台中,他那里还有个纪念馆,你去看看,你看那里大大小小补钉是一个又一个,都补了好多个补钉,他不是没有钱呀,不是买不起啊!他的待遇相当丰厚,他没有家眷一个人啊,实在讲他生活过得比谁都自在,这是真正修道人,能忍,过一种清苦的生活,苦行僧的生活,他能真正把贪心断掉,修学更要忍耐,这样的法门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那么老师教我们修学,教我们念一部经,教我们这一部经要念上五年,这要有耐心呀,没有耐心做不到,老师这种教戒,他有他的苦心,他有他的用意,我们学生不明了,有的时侯还埋怨,还不服,其实老师的教学,正是循着四弘誓愿的次第,是教我们先断烦恼,每一天念一部经想一部经,把你的妄想杂念慢慢的念掉了,所以他并不是求解是修定,着重在修定,定个三年五载,心真的清净了,烦恼轻智慧长,智慧长了之后,才能够学法门,这个要知道,学法门确确实实与自己的秉赋有关系,也就是与过去生中的宿根有关联,过去生中善根深厚,你修学起来就很容易,过去世没有深培善根,你学习就非常困难,所以不管过去善根厚薄,都要从修定下手,先把心定下来,没有耐心决定不能得定,所以忍辱是禅定的基础,禅定在我们净宗里面,就是一心不乱,那么由此可知忍辱是得一心的基础,凡事不能忍,你怎么能得一心,不能得一心,这个净宗就没有成就,所以一定要修忍辱。

  第四是精进,进是讲求进步,佛教给我们进步要求精,要纯,不能杂,我们看到一些同修,每一天很努力,很勤奋,他学的东西很多很杂,所以他是杂进,他是乱进,他不是精进,所以这种辛苦费了多年多月,没有收获,没有成就,原因在此地,不晓得专精呀,法门虽然很多只能学一样,经典很多只能学一部,这一部要怎样学呢?读诵。诸位要晓得读诵就是精进,不要求解,为什么不要求解呢?因为你见思烦恼没断,你所解的不是如来真实义,你所解的是你自己的胡思乱想,跟佛的意思差的太远太远了,几时你心清净了,你的心跟佛心一样了,那你解的就跟佛一样,大家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你就晓得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了,所以学习不在讲解啊!要心地清净呀,你的心你的愿像不像佛呀,心愿果然像佛了,那佛所说出来的就是自心流露,自心流露那有不懂的道理,所以说佛佛道同,可见得要紧的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愿,我们的行为像不像佛,这叫做修行,会不会讲经没有关系;我想我们中国学佛的同修,大概很少没有看过六祖坛经,六祖大师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坛经是他老人家说的,别人帮他记下来的,你看看人家说得有没有道理,他说的跟佛经上讲的有没有两样,他没念过书,没有读过经,也没有听过讲,他才是真正解如来真实义呀,他真的了解;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各宗,那些祖师大德,你看看他们的著作多少,一些经论的注解多少,要拿去跟六祖坛经比一比,比不上呀,还是六祖大师讲得圆满,他没学过,什么原因呢?他的心愿行持跟佛一样,所以说出来自自然然就相同,实在讲,坛经是语录,我们特别尊称它为经,把他提升跟佛所讲的地位一样相同,这是对他特别尊敬,这种尊敬,也不是中国人有意去捧中国人,仔细观察他的内容,跟大乘经典比一比,一点都不逊色,这个就是说明行比解还要重要,行而后解,那才叫正解,那是正知正见,解没有在行里面历练过,那个解还有很多疑问在里头,为什么呢?没有经过实验的,到底里面有几分的真实,还很难讲,为什么不认真修行;行而后求解,这决定正确,这是真精进,纵然不解也决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再求解,不迟啊,何必急急在这一生去浪费这个时间,去浪费这些精神体力,一个真正聪明人,真正觉悟的人,决定不干这个傻事情,所以在现前要想求解,最低限度要有一个能力,什么能力呢?闻一而知二三,这最起码的,不能真正做到闻一知十,也得要闻一知二三,这样的秉赋可以学讲经,闻一连一都不知道,这怎么能讲呢?我学佛跟诸位同学说呀!我不敢动学讲经的念头,不敢呀,把这个事情看得很难,很难,我这个讲经是李老师鼓励的,大概李老师看到我有点能力,我听他讲的东西,我都能记得住,再重复,就是复讲,我听他讲一小时,我可以讲五十五分钟,我有这个能力,我没有讲稿,没有写笔记,我听了之后我能够复讲,讲得出来,这是他要我出来讲经,我跟他一年三个月,他所编的那些讲稿, 都是用表解,这个很多同修们都见过,全部是表解,我拿到他那个表解,我讲出来跟他自己讲的,可以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相同,所以那个时侯同学问我,他说你怎么会,你怎么学来的,我告诉同学我说我在老师会下,开头的一年三个月,我不是学他的讲解,不是学他那个讲经,因为什么呢,那个不值得学,我所学的跟别人学的不一样,我是在那里观察,他怎么讲出来的,我要学他思想的体系,要了解他这个,我要了解他的方法,我知道他思想的体系,我懂得他讲经的方法,所以他的稿子拿来我完全能用,我学的是活的,我不是学他怎么讲,我把他记下来重讲,这个也就是说闻一可以知二三,有这么一个能力,今天同学们要学讲经,我现在在这一个半钟头讲完了,明天早晨你讲一遍给我听,你有能力讲到一点钟,就算不错了,不要讲一个半钟点,你能讲一点钟,就算是及格了,这个是秉赋,说实在的话,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讲经,绝对不是一生学得来的,一生学不来的,勉强学不来的,一生当中有成就的,是自己真正的定功,依照这个方法次第去修学,一生可以成就,这个在我们历史上有很多的例子,那个原理原则还是一样的,心要像佛,愿要像佛,解要像佛,行要像佛,这才行呀,所以读经念佛依教修行,依照经典的教训,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这叫修行,自自然然的开智慧,智慧一开了,这一切经一看,那个意思全都冒出来了,这是我教给大家真实的方法啦!不要去看注解,注解没什么意思,充其量的说,给自己做个参考而已,绝对不能照那个讲,照那个讲就错了;那就好像那个大夫给病人开药,药方开好了,给人家看病,那有这个话这种道理呢?药方没错呀!你害的病没有照我的药方害,你们要到外边去讲经,先要把讲稿预备好,就等于那个大夫先把药方开好时侯,来治大家的病; 佛无有定法可说,讲台上也是无有定法可说,话从那里来呢?看看你们的眼睛,看看那个动态,那就来了,活的不是死的,所以你看我这个无量寿经讲过很多遍了,遍遍不一样,讲完之后你们问我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是真的不知道不是假的,我这次在讲堂那边讲经,他们录音当中前面落掉了十分钟,简居士要我补,补出来十分钟那一段,放在我这里一个多月了,我没有办法补,我不知道我讲的什么,今天才打个电话说有一个同修,他带了录音机,那一段有,他那里有,好吧!拿给我听听,看我讲个什么,我再给你补出来,你要不给我听一下,我确确实实不知道讲什么,那么我讲的东西,从来也没有准备,也没有笔记,什么都没有,那么学习的方法,我都跟大家说过了,要精,注意这个精,精就是进,杂乱不是进,退步呀,不是进,所以进步上头一定要加精纯,才叫真正进步,今天世间法里头,科技进步也是精纯,不是杂乱,世出世法没有两样。

  精进而后才能得禅定,心就定了,正是所谓理得心安,心定了以后自然就开智慧,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是顺境逆境,心里面都要清净,这个定就是绝对不会被外境动摇,不会被外境所转,这是定;不被外境所动,就有智慧,我们世间法讲理智,而不再感情用事,所以说是理性的,处事待人接物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是清净的不是染污的,这就叫做智慧,波罗密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圆满的意思,也就是上面讲的这六条纲领每一条都做圆满了,就叫波罗密,如果做的不圆满,不叫做波罗蜜,这是佛举出这六大纲领,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日子怎么过呢?依照这个六条来过日子,怎么样处世待人接物呢?依照这六个原则处世待人接物,这就叫菩萨行;前面那个发菩提心是菩萨心,菩萨愿,这个六条是菩萨行,坚固不退这才行呀!这个修行之因殊胜,因殊胜果报就殊胜,后头一愿是果,这一愿是因,修因证果,果报是往生不退成佛,所以这个一心专致,心决定不攀缘,诚敬,这才叫一心,这才叫修诸功德,可见得这个法门,并不是叫我们把日常的生活一切世缘统统舍弃掉,不是的,而就在一切境缘当中,用这六条纲领,以广大心清净心去做,就是修净业,就是修无上的菩萨法门,在具体行持当中,菩提心,诸功德,六度万行,都在这一句名号之中,所以这一句名号,提醒我们自己,提醒佛在经典上所讲一切教训,这一句佛号就完全相应,真正有功德,今天时间又到了,好吧!底下这个一愿我们下星期再讲。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3-20 09:56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