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六祖坛经讲记(第十六集)1981台湾中广档名:09-04-16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3-1 14:31
標題: 六祖坛经讲记(第十六集)1981台湾中广档名:09-04-16
摘自《净公上人六祖坛经详细讲解》

六祖坛经讲记   (第十六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4-16
  ◎释功德净土第二
  【次日,韦剌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六祖大师在大梵寺演说顿教法门的第二天,韦刺史以及与会的大众设斋供养。斋罢之后,提出两个重要的疑问,请六祖为大众开示。这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功德的问题,第二个是属於净土的问题。现在我们先讲第一段,「问答功德」。
  达摩祖师初到中国来,晋见梁武帝的时候,留下一段公案。当时梁武帝说:「我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多少功德?」梁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大护法,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都是歌颂武帝对於佛法的护持。他见到达摩祖师,首先就问他:「我究竟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答覆说:「实无功德。」这则公案,可以说是普遍流传在民间。韦刺史他们对於这桩事很有疑惑,所以他就说:「弟子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和尚为我们开导。」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供养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於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六祖的答覆,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直答,第二段是辨别功德,第三段是讲功德的修法。六祖说:「武帝心邪,不认识正法,误会了,把求福当作功德。」这种误会,可以说是普遍的存在,我们对於功德与福德不能正确的辨别,分不清什么是功德,什么是福德。六祖说:「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离相修福,修福也是功德;若是著相起修,就是福德,不是功德。
  第二段:辨别功德,有六句。第一句:『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明心见性才是功。「功」是指功夫;「德」是修功而心有所得,心性平等,这就是德。换句话说,平等必须要见性,见性心自然平等。第二句:『内心谦下是功,外行於礼是德。』这是说明功德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相貌。古人说:读书在於变化气质。能变化气质,这个人待人接物必能谦虚恭敬,这就接近功德。第三句:『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这句说的境界就比较高,因为其中的道理涉及甚深的唯识学。「万法」是指整个宇宙人生。宇宙人生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从自性建立来的。虽然是自性建立,可是愚迷之人他不知道,觉悟之人他是清清楚楚,一切明达,这是功。「心体离念」才能自觉,才能见到自性建立万法;如果心体有念,必定不能见到自性建立万法这个境界。
  第四句:『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这一句是从修功说的。前一句说的是理体,这一句说的是修学。修学,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哪个宗派,原理原则是不会变的,就是一定要与自性相应,这是佛门常讲的称性起修,这就是功。一个人能称性起修,他六根在六尘起作用时,必定是清净无染,所谓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就是德。换句话说,能做到六尘无染,就与自性相应。所以,功与德是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第五句:『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这也是从修学说的。这是说大乘佛法所谓真实的善根,精进。精进必须要做到念念无间、永无退转,这是功。如何才能做到?一定要「心行平直」。心是思想,行是行为,平是平等,直是正直,我们的心思行为要做到平等正直,这就是德,如此才能达到念念无间。念念无间与自性是相应的,心行平直就是无染。第六句:『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这两句是为我们做简单扼要的结论,使我们对於「功德」两个字,更能明细的理解。「修性」也就是修心。「心」与「性」,在佛法里有时候意义相同;有时候我们说「性」是指「真心」,说「心」是指妄心,这要看用在哪些经论上。此处讲的修性就是修心,尤其是著重在真心,这是真实之功。『自修身是德』,修性为体,修身为用;修性是内,修身是外,表里一如,这才是真实的功德。可见功德确实是在法身之中,而不在修福。
  第三段:祖师告诉我们功德的修相。六祖说:「修功德的人,他的心在一切人事环境上,在一切物质环境上,他常存恭谨之心,决定不会有轻慢的心,而且是真正能做到普敬一切。」《华严》十大愿王第一句是「礼敬诸佛」,《礼记》第一句是「曲礼曰毋不敬」;合起来看,才知道世出世间的圣人,教导我们修学的宗旨、修学的纲领,是一不是二。换言之,不修功德的人,纵然修福德,他心里常存著轻慢人的心,贡高我慢的习气他很难断除,而且时常表现在待人接物之间。这是祖师为韦刺史解释功德这桩事情。
  【又问: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於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第二个问题,就是问答净土。韦刺史问:「常见出家人,或者在家居士,念阿弥陀佛,求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究竟能不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愿大师为我们破除疑惑。」六祖说:「这桩事,佛说经文分明。」大师这句话里面包含的意思很多。净土经论最重要的是三经一论,专讲西方极乐世界理论以及修学的方法。除此之外,於一切大乘经论中随带而说的就太多太多了。「经文分明」这句话,意思是这已经很清楚,用不著再疑惑了。既然韦刺史与大众有疑,而且这些人根性都很利,所以祖师也就大慈大悲,特别为他开示。六祖说:「心净即佛土净,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这就说明,六祖在此所希望的,是希望大家求自性净土,修自性弥陀。这在净土法门里也属於向上一著,就是修「理一心不乱」。祖师非常慈悲,特别教导大众修学的方法。在修学方法中,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先除十恶八邪,这是修净土之先决条件,我们千万不能疏忽。
  「除十恶」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两舌就是挑拨是非,斗乱两边;不恶口,恶口是一种烦恼的习气,它能障道,能障碍我们的清净心,必须要戒除;不绮语,绮语是所谓花言巧语,其目的若不是开玩笑就是存心欺骗人,这也是不良的习气,若是有心造作绮语,其所造恶业则有意想不到的严重性;再就是意地,心意里一定要不贪、不瞋、不痴。除十恶业也就是修十善业道。
  「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第一是「邪见」,邪知邪见;第二是「邪思惟」;第三是「邪语」;第四是「邪业」,就是一切不正常的造作;第五是「邪命」,邪命是讲不正当的方法谋生活,凡是不正常或者造作恶业来维持我们的生活,叫做邪命;后面三条是「邪方便」、「邪念」、「邪定」。
  祖师教导我们,一定要修十善业道,一定要修八正道,以这个为修学净土的基础。然后以这个基础再进一步,「念念见性」。要如何见性?在日常生活中,心行要平等、正直。这桩事情完全操之在自己,不操之在别人。我们自己心行平等,做事正直,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就相应,所以六祖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若是能悟到无生,无生即是无生法忍,是净土宗所讲的「理一心不乱」,这是祖师对我们殷切的期望。禅宗的修学以大彻大悟为目的,纵然修净土也不例外,这样,见西方只在刹那之间。这句话我们能相信,因为在净土法门,只要功夫成片就决定可以往生,何况已经念到理一心不乱!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3-17 21:25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4-4 12:46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4-23 19:12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5-12 20:16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