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第四二一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2-26 14:06
標題: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第四二一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一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一集)  
2012/7/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2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八十页,第一行看起:
科题,「对显净秽诫劝」。对就是下面所说的净、秽这二边,显示这二边,净土跟秽土,劝告大众。先说「诫」,诫里面第一个是「劝」,三十二品到三十四品。从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是我们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选这段经文做为晚课。早课读诵的是第六品「发大誓愿」,晚课读诵就是这一段,从这个地方开始。这一段是讲戒律,也就是祖师大德们常常提倡的持戒念佛。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基本的德行不能没有,这一段是我们修净土最低的德行的要求。内容是五戒十善,说得很详细,很能够警惕我们、勉励我们。介绍《无量寿经》,如果不讲全经,可以讲这一段,第六品也能够独立的讲,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段,往生需要具备什么些条件,这个地方详细说明。纲领,前面我们读过,二十四、二十五这两品,「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品是讲大纲,这个三十二到三十七是细说。品题: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念老有个很简单的题解,「本品明极乐世界,寿乐无极」,寿命长,快乐无比。「首显彼土会众殊胜」,一开头说明,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些人非常殊胜,「劝谕亲近」,劝勉、晓谕大众应当要发心亲近,亲近阿弥陀佛。「继明国土微妙,劝谕往生」。这是这一品的大意。现在请看经文,「标依正劝」,标示依报正报来劝勉大众。第一段,「智德无量」。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
『诸天人等』是说同居土,声闻是方便土,菩萨是实报土,这极乐世界的三土,皆是阿惟越致菩萨,所以他们的『功德智慧』说不尽。我们请看注解。『佛告弥勒』,「盖从此品起,弥勒菩萨最为当机」,这部经前面是阿难当机,到这个地方换了,换了弥勒菩萨,「阿难次之」。「第四十六品,佛告弥勒」,这是后面的,「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付嘱汝等,作大守护」。这句话是释迦牟尼佛的遗嘱,特别嘱咐的就是这桩事情。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我今天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就是《大乘无量寿经》。佛说这个法门不是说一次,多次宣说。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之所称赞,这句话重要,显示这个法门无比殊胜;如果不殊胜,哪有那么多诸佛赞叹?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赞叹的,可见得一切诸佛讲经教学,这个经、这个法门是第一,无比殊胜。
这个法门除非遇不到,遇到了,就是成佛的机缘成熟了,也就是成佛的机会到了。问题,我们能不能掌握住,能掌握、能认识,这种智慧、福德可以说都是圆满的。有智慧,你认识它,你能够掌握到它;有福德,你真正肯相信,肯发心求生,这是你的福报,智慧跟福报都没有比拟。没有大智慧、大福报,遇到了等于没有遇到,这种人太多太多了。我们看到的,为什么?智慧福德不够。甚至于智慧浅薄的人、没有福报的人,遇到了还要毁谤、还要糟蹋,这一点福报都没有。佛在经上如此的郑重付嘱弥勒菩萨,交代他们做大守护。守护就是护法,这个护法就是护持这部经典、这个法门。怎么护?依教修行,做出榜样,像佛一样多次的宣讲,劝导众生,这个守护就落实了。
现在是世尊末法时期,一切众生智慧、根性都比不上前人。不要说太久,六十年前,我们上一代的人,我们都比不上他,也就是说,他们比我们有智慧,比我们有福德。从什么地方看?他们比我们老实,比我们听话。纵然不认真、不好好的学,还贪图名闻利养,他不毁谤,他口里头还赞叹,自己做不到,他还劝别人,这就是比我们这一代殊胜的地方。他们那一代,如果再往上面去比,再六十年前,他又赶不上那一代。为什么?那一代真修的人多,那一代对于名闻利养贪恋的念头少,谦虚的多,傲慢的少。这一代一代往上看,我们跟别人差距很大。
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我跟诸位做报告,如果在一百年前,我这种程度方先生不要,不够格。中国世出世法都从真诚恭敬心中学,真诚恭敬心不够。我跟诸位报告,讲的是真话,我对于佛经、对于传统文化、对于老师的恭敬心,顶多是三十分,不及格。两百年前的人至少六、七十分,那才及格,老师才教你,三十分不教你。为什么我有这么一点点老师就教我?因为看现前的社会,他们学校这些学生,能够有三分恭敬心就不错了,那我这三十分超过他们十倍。现在这又过了六十年,一分诚敬心都没有了。全学外国人,上课的时候学生把两只腿架在桌上,躺在那里听课,电影上你们都可以看到,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以前哪有这种道理!你坐的姿势不正,老师都不讲话,现在做不到了。所以有个十分、二十分的恭敬心不错了,老师就把你当宝贝。原因是什么?没人教了。我们一定要相信,人性本善,没人教,他到哪里去学?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明了。
我们想想自己要怎么个学法?恭敬心、真诚心从哪里生出来?有一个方法,祖师说的,我们要相信,「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会把恭敬心念出来,会把真诚心念出来。为什么?真诚恭敬是自性里本有的,是性德,并没有失掉,只是现在有障碍。障碍是烦恼、业障,业障就是造作种种不善,这是习性,习性障碍了本性。我们发菩提心,菩提心最简单的说法,蕅益大师,「我真相信,我真求生净土」,这两个真就是真心,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这就是无上菩提心。用这个心去念佛,落实在一向专念,你一生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不杂不乱。念久了,不必多久,念半年,真诚恭敬就冒出来了;念上三年,你的真诚恭敬就相当可观。古人的话我们要相信,认真去做决定有效果。
注解下面是念老的话,「故知弥勒菩萨当来下生」,他将来到这个世界示现成佛,必定遵守佛的付嘱,「宣演本经」。宣是宣说,演是做出来给我们看,表演。有宣没有演,人家不相信,特别是现代的人,说什么他都怀疑,要做出来给他看。
我们看下面这段经文,「清净微妙」,这是说依报,他们居住的环境、修学的环境。
【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注解里头说,『微妙、安乐、清净』,「《会疏》曰:庄严超绝,故云微妙」。庄严,我们现在说美好,美好到极处。《会疏》,庄严超绝,超是超过,超过一切诸佛刹土。你在极乐世界看到的环境,十方世界国土里头都比它逊色,都比不上它,所以称微妙。「无有苦恼,故云安乐」,安是平安,乐是快乐。那个地方没有苦,我们这个地方三苦八苦,极乐世界没有;没有烦恼,我们这个世界,佛在经上讲的四大类烦恼,那边没有。五阴没有、烦恼没有、生死没有,没生死,也没有天魔外道,在那里修行一帆风顺,所以安乐。「无漏相,实相相」,那个地方你所见到的色相,也就是我们六根对的境界,此地叫六尘。六根对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为什么?它染污。它起作用就是造业,业有善业、有恶业,恶业染污,善业也染污。清净心里头没有善恶、没有染净,这真清净。要有净这个念头已经不净,有善的念头已经不善,这个意思很深,我们应该能体会。什么叫净、什么叫善?真正一尘不染,才叫净、才叫善。所以那边是实相,那边是无漏相。这就说明,极乐世界往生这些人他们受的身叫法性身,法性身就是无漏身、就是真如实相,所以说清净。
下面念老解释,「盖谓极乐一切事相,皆是无漏之妙相」。「又实相无相」,我们常说自性、法性、真心,它是无相的,它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起心动念,它没有这种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所以叫无相,实相无相。但是遇到缘,它又能现一切相,所以说实相无不相,无不相是它遇缘现相。虽现的这一切相,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经》上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能现什么相?能现物质现象,能现精神现象,能现自然现象,它什么都能现,但是这些现相全是假的。《般若经》上讲得很清楚,说「一切法」,就是此地讲的一切相、一切事相,就是一切法,一切事相「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
于是,真空就是自性,妙有就是十法界,二边都不能执著,二边都要放下。放不下空,着空了,那是什么人?小乘,阿罗汉跟辟支佛,他们住在偏真涅槃,就是住在无相的境界里头。这不是个好事,他没见性,他迷了,着空。六道凡夫着有,以为这无不相是真有,住在这个地方。着在真有上,他就起了妄念,他想占有,据为己有,想控制、想支配,这就发生了情执。这些念头都叫做情,坚固执著。这产生什么后果?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我们对于无不相的这些相不执著、不分别,一切放下,一切随缘,什么都好,六道轮回很容易解脱。这离开了,念佛往生一点障碍都没有,往生不需要人助念,万事万缘真正放得下。一定把这个世界看破,这个世界就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是把实相的体看破了,无不相是把实相的作用看破了,二边都放下。「故所显一切皆实相」,你在极乐世界看到了,阿弥陀佛如是,诸大菩萨如是,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亦如是,所以感得一切诸佛赞叹。这个无漏相、实相相,这真清净,这个清净是什么?清净的自性现出来了。就像惠能大师开悟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见到了。
下面这句经文是佛劝我们要修,经文只有两句:
【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劝我们,为什么不努力修善?这个善字什么意思?最精确的意思,劝我们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多好。信、愿,愿生,持名念佛就是最善,善中之善,没有任何的善能跟它相比。所以我们一定要留意,那些一天到晚念佛的阿公阿婆,他们不得了,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一个杂念没有、一个妄念没有。他什么都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你跟他讲什么,他都是笑面对着你,佛号一句一句不断。就这样对待你,他不受你的干扰。你来给他报消息,好的、坏的他都不理,他就一句佛号。这种人是百分之百的接受佛这个劝导,他努力为善,不但努力为善,还「念道之自然」。
注解里头说得好,「上段」,这段就两句话,「双标彼国圣众及刹土」,前面一句是依报,这两句是讲正报,「劝谕往生」。『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是劝往生。「《净影疏》曰:何不力励为善求生」,力是努力,励是勉励,努力勉励自己为善求生,这个叫「力为善」。「念道之者,自然往生,名念自然也」,自然往生,一丝毫都没有勉强。这两句话是念佛往生的秘诀,怎么能往生?这两句话就够了。努力为善就是努力去念佛,念到功夫成片自然往生。功夫成片不难,每个凡夫都可以做得到。为我们做出榜样、做出示范的,就是那些阿公阿婆,一般人瞧不起,没有重视他们,他们就是这两句经上所说的人,决定往生。不但决定往生,往生的品位之高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为什么?他们用真心念佛。我们今天用妄心,妄心有分别、有执著,真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外面一切的境缘不能妨碍他,为什么?他没有接受。他所接受的就是这两句话,我要努力念佛求生净土,他就这么一个念头,一念无二念。
这些人是真正修行人,这些人所在之地,我们明白人、通达一点教理的人,见到这些人要顶礼、要恭敬、要供养。为什么?这种人是真正大福田,三种福田都集在他一身,恩田、功德田、悲田,我们遇到了有福田的人,要在他那里种福。这种人出现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不遭难,他的功德的光圈照耀这个地方,现在人叫磁场,他的磁场能够化解这个地区的灾难。我们为什么不学、为什么不干?怎么个干法、怎么学法?放下万缘,一心专念,你就做到了。问题,问题是万缘放不下。你要晓得,万缘放不下是你严重的业障,它障碍你念佛,障碍你往生,你想超越轮回,它又把你拉回来。你得要认识它,它是你的冤亲债主,对冤亲债主过分亲热就完了,这一生白来了。「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话是不是讲得过分?我觉得不过分。这句话说明什么?人身难得,真难得!不要以为得人身很容易,不容易。我们这一次得人身,万劫当中碰到一次,你说要不珍惜,那多可惜。珍惜,就是我遇到了、我明白了,我得真干。一部《无量寿经》,这两句话听懂了,实在说已经就够了。在今天这个乱世,你还想些什么?起心动念全是妄想,这些妄想全都落空。所以你为什么不念佛?为什么不求往生?为什么天天还干傻事?
我们接着看下面,「又《会疏》曰:何不二字,激劝之辞,即通二义」,二义在下面。「何不」,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为什么不肯?就这个意思。为什么不肯努力为善?为善可以说行善,为什么不努力行善?什么是善?念佛是善,世出世间善事没有比念佛更善,念佛第一善。为什么?念佛能往生,念佛能亲近阿弥陀佛,念佛一定成佛。你看,你干别的善,这三种事情不相关,只有念佛能够得这三桩好事,这三桩好事我们就全都解决了。往生净土,过好日子,你再没有苦受;亲近弥陀这个好老师,保证你一生成佛;最后在老师那里学习真成佛了,成佛跟老师一样。成的是什么佛?阿弥陀佛,决定跟他一样。你说还有哪个善能跟他相比?
激励劝勉的话,它通两个意思,善有两种,第一种「称名念佛,是名善本」,这是善的根本,就念这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念阿弥陀佛,都行;第二「广行诸善,回向得生」,这是善的两个意思。广行诸善就是十善、六和、六度、普贤十愿,这个我们都记得很熟。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弥陀弟子不能欠缺,身口意三业都要与这个善相应。我们这四科就具足了诸善,十善、六和、六度、十愿,这就是我们每天生活上所干的,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六波罗蜜。
早晨起来烧饭,烧早饭,修什么?修布施波罗蜜,供养一家人,对他们修布施。如果是佛弟子,能够拿一点米饭在门口做施食,还供养鬼神,冥阳两利。每天依照佛的教诲去做,那就是持戒;很有耐心去做,认真负责的去做,就是忍辱;希望东西愈做愈好,家人每个人欢喜,这精进;无论做什么事情,心是定的,不杂不乱,禅定波罗蜜,智慧就在其中。你看六度,在家事里头六波罗蜜圆满;你要是上班工作,工作里头六波罗蜜圆满。十善圆满、六度圆满、六和圆满、十愿圆满,你一天到晚都在行菩萨道。无论是家庭,无论是公司行号,干哪个行业都行,全都是行菩萨道,没有一处不是道场。道场就是行道之处,起心动念统统是行道之处,你说这个多有意思,这多么美好。把这个功德回向净土,我做这些功德,我什么都不求,我就求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回向得生。
念也通两种,「念谓能念,道谓所念」。道也有两种,第一种「弥陀本愿,是名他力大道」,净土这个法门是他力法门,完全靠他。八万四千法门是自力法门,要靠自己,靠自己断烦恼、消业障,才能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这个不靠自己,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能力断烦恼,也没有能力消业障。稳稳当当守住十善、六和、六度、十愿,这就是持戒波罗蜜。这个不能缺少,一定要把它变成我们的心、行为,变成我们的理念,变成我们的行为。道是所念,你看道,第一个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是他力。不是我们自力修成的,阿弥陀佛修成的,我们走他的路,我们跟着他这个方向,向他学习,他带着我们走。「一超直入,故名自然」,谚语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只这条路走到底,将来自自然然到达。
要认真,要非常努力,真正不求人,全心全力投靠阿弥陀佛,我们靠定了,将来往生的时候不生病。那个相不好,我们要发愿,我们走的时候佛来接引,站着走、坐着走,不要躺在那里走。能做得到吗?做得到,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里所想的,阿弥陀佛决定能满我们的愿。我们所看到的,我常常提出来勉励我们同学,也勉励自己,锅漏匠站着走的,台南将军乡的老太太站着走的,哈尔滨极乐寺修无法师坐着走的,没生病,旧金山有一位老太太念佛也是坐着走的,都是预知时至。他们走的时候没告诉人,没有人知道。你看修无师,走得多潇洒,这个故事记载在《影尘回忆录》。我们读了之后要有感动,要真正发心去效法。这是真正成就,这不是假的,除此之外全是假的,为什么?继续搞六道轮回。
第二、「三乘所证道,无为自然,性不造作,故亦名自然。虽互二义,正在初义」,虽然有两个意思,正的应该是第一个。第一个是称名念佛是名善本,弥陀本愿是名他力大道,这自然,一超直入,这自然。我们不是做不到,做得到,我们的缘太殊胜了,到哪里去找!遇到这么两位大德,夏莲居老居士替我们会经,遇到黄念祖老居士替我们集注,一共搜集一百九十三种的注疏来解释这部经文,这是稀有难逢。天亲菩萨的学习报告是《往生论》,我们的学习报告是《大经解演义》、是《大经科注演义》,演义就是学习分享报告。
我们再看,接着看底下,「《净影疏》以为善求生」,解释「力为善」这三个字,「以自然往生,为念自然。其言简要」。《净影疏》这两句话说得好,简单扼要,这个意思是「以行善功德回向净土」。每天处事待人接物,你在家庭里头,你得去观想,摇身一变,我变成菩萨,家里面这些老老小小都是我的对象,度众生的对象。我在度他们,我照顾他们,我服务他们,我给他们做榜样。这是你眼前度众生的对象,第一个对象。今天所遇到的人事物,也都是我度众生的对象,是我行菩萨道的对象。这什么?活学活用,我们把《无量寿经》统统用在生活上,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点点滴滴都在行《无量寿经》上讲的菩萨道。特别是这段经文,从三十二到三十七,行经。教理行果,经有四种,教,是教科书、经典;理,是里面所讲的理论;行,就是我们把它做出来,把这个道理落实在事相上;后面有果,果报就是自然,自然往生、自然见佛、自然成佛,你看这多殊胜!
《净影疏》里头的意思,念老说了,「其意以行善功德回向净土,力求往生,名为力为善」,说得好!下面说,「自然往生,为念道之自然」。我们举的这些例子,我举的这四个人,不必多,四个够了,两个出家的,两个在家的,真的是自然往生。念老说他说得太简单了,「《会疏》胜之」,《会疏》里头讲得详细。「直指称名念佛,为善之根本,是乃正行也」。称名,称阿弥陀佛名号,这是善的根本,这是净宗的正行,行道,就是修行。净宗的正行就是念佛,心上要有佛,二六时中不间断,念念为求生净土,什么也不求。「广行众善,回向得生,亦是为善」,为善是「助行」,正助双修。「正助并举,主次分明」,这《会疏》说得好,「《会疏》之长」,它的长处,讲得很清楚、很明白。
「至于道之自然则《会疏》更胜。疏举二义:一、以他力直超为自然」。阿弥陀佛威德神力的加持,让我们往生的时候自在。我们细心去观想,看这个现象,锅漏匠往生站三天,那是为什么?那是为度化众生,让许许多多念佛人看到生起信心,得到最大的鼓励,念佛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相信他站在那里三天不动,是弥陀威神加持。这个出家人。台南将军乡的这位老太太,在家居士,走的时候是站着走的,她给多少人增长了信心。两个坐着走的,一个出家的修无师,一个在家的,姓什么我忘记了,一位居士,在旧金山,美国旧金山走的。可以说都是,自然走的,念道之自然。有病、叫人来助念,是不是真的往生,让人都怀疑。这四个人走,让人是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他能做得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做不到的原因,你的情执没放下,虽然天天念佛,心里头还不干不净。一定要记住,经上常说「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念佛没有别的,把烦恼、业障、习气统统念掉,到只剩下这句佛号,往生就有把握了,想什么时候去他真去得了。时间长短没有关系,宋朝莹珂法师只念了三天三夜,一样成就。莹珂法师的往生也是自然,没有生病,佛把他接走了。
再看底下的意思,「二、以无为无作为自然。而以初义为主」。「此说极好,盖净宗之妙,正如《要解》所云:从事持达理持」,这句话是蕅益大师说的。我们开始念佛是事持,念这句阿弥陀佛,这是事相,念久了自自然然就到理持,理是什么?开悟了。什么时候开悟?事持持到不分别、不执著,就达到理持。理持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这是理持。「但当老实念去,则无为无作等等,自然在其中矣」,老实重要!什么叫老实?你念这句佛号,没有妄想、没有邪思、没有杂念,就叫老实;佛号里头还夹杂着,不老实。念佛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只想、专想阿弥陀佛,所以说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叫老实念佛。老实念佛所示现的是无作无为,自然在其中矣。
「以上二疏」,上面这两种注疏,都是「专就《魏译》」,康僧铠的本子。五种原译本里头,康译的最好,过去人学《无量寿经》都用他的本子。中国慧远、吉藏,他们注《无量寿经》的义疏,名字相同,都叫《无量寿经义疏》,也都是采取魏译本。日本学《无量寿经》的人多,注解有二十多种,全部都用的是《魏译》。《魏译》,「念道之自然以前之文句,独见《魏译》」,念道之自然前面是何不力为善。「但汉吴两译于此下更有大段经文,广述彼土菩萨功德与刹土之自然最胜,本经采入,会成此品」。这文在以下,下面有八个自然,就是念道之自然下面有八个自然。这八个自然,康僧铠的本子里头没有,就是《魏译》的本子没有。《魏译》的本子里面是何不力为善,上面,下面念道之自然,下头就没有了。现在这个经会入,把其他本子里头所说的会进来了。「念道之自然下,八见自然」,看到八个自然,「自然严整、自然无为、自然保守、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自然所牵随」,说了这么多。「可证自然二字,实具要义」,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深、很广。
「此自然二字,非外道所谓无因之自然」。印度,古印度那些宗教,里面讲自然,讲宇宙是怎么形成的。在古印度有两派,一派认为是自然的,自然就是什么?它没有因,没有原因,这叫自然;另外一派主张是因缘生的,因缘跟自然是相对的,这两种说法。现在科学家所说的也是因缘生的。但是量子力学家发现,意念的现象发生也认为是自然的。为什么?找不到原因,突然出现了,一出现,立刻就消失,但是消失之后它又出现了。这就是波动频率的现象,什么原因不知道,所以说自然。佛法讲的是非因缘、非自然,这意思就更难懂了。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佛说什么?一念不觉,宇宙的源起是一念不觉。一念不觉不属于因缘,也不属于自然,自然是没有因的,还是有因。可是这一念不觉怎么生的?一念不觉起了个无明,叫无始无明,真出现境界,但是这个境界称为无始无明。无始是什么?没有开始。没有开始也就没有消灭,就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不是真的,是假的,幻相;你要说它是自然、说因缘,它真有其事,它是真相。所以佛法说万法皆空。
你要真正想见性,想明心见性,那你真正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就是一切法里头非因缘、非自然,这个道理在《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很透彻。这是大乘佛法里跟一般讲法不一样,它真见性。执著因缘生、自然生都没有找到、见到真相,在大乘教里头那是第二义,不是第一义。第一义里头,自然跟因缘都不可得,这是第一义。清净心中一法不立,你有自然是一法,有因缘也是一法,你立了一法就错了,一法不立。也一法不舍,为什么一法不舍?法都是假的,你何必去舍?没有这个必要。这个要反覆去念,不必去想,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愈想就愈错,不想就豁然大悟,不定什么缘,一接触碰到就开悟了,这个开悟就是明心见性。佛法用的这个方法之妙也是不可思议,真管用,真正帮助你开悟,见性成佛。
见性,在《华严》里面说的就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天台大师所说六即佛里面的「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分证即佛。六即佛,天台说佛有六种,第一种是「理即佛」,从理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从理上讲。理是自性,每个人都是自性现的,自性是佛。第二种「名字即佛」,名字是有名无实,不是真的。我们今天学佛,是名字即佛。真有修行的、真干的,那叫「观行即佛」,他真修、真干,修行有功夫,功夫没达到标准。这个观行即佛,我们常讲,深的,有浅深,深的功夫成片,真能往生。功夫更深的,修得很不错的,没有得定,但是心地很清净,叫「相似即佛」,相似是很像。相似即佛是我们净宗里面讲的事一心不乱,观行是功夫成片,相似是事一心不乱,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再往上升,理一心不乱,就是「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分证即佛,在圆教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分证即佛,没有圆满。再上去就圆满了,「究竟即佛」,究竟即佛是一个位次,妙觉如来。究竟即佛住常寂光,不住实报土,实报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证佛住的。相似佛住的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所以相似即佛往生生方便有余土。功夫成片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只有人天两道,没有三恶道,也没有修罗、罗刹,都没有,人天两道。这我们要知道。
所以这个地方讲的自然跟外道讲的不一样,外道是无因叫自然,佛法讲的「法尔如是,名为自然」。这个法尔如是意思很深。法是诸法,尔是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什么都不能加,加上去就错误,法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叫自然。它不是没有原因,也不是有原因,原因、没有原因都加不上,它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叫法尔如是,名为自然。自就是自性;然是什么意思?《楞严经》里面讲的「清净本然」。可见自然实实在在含着有自性本然的意思在里头。「自性之本然,即是真如、实相。如是念道之自然即持名念佛,亦即念实相」,持名念佛跟念实相是一不是二。《弥陀要解》里头说,「实相无二,亦无不二」。这些话大乘经上常有,注解里头引用就更多,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意思要细心去体会。实相无二,无二就是一,一体,真的是一体。遍法界虚空界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从自性生的、从自性变的。
我们一般人,大概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作梦的时候,梦中境界从哪里来的?有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这个现象,不是没有。但是有的时候如果说白天没有想,晚上也有现象。所以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能说它错,也不能说它全对。也有人说,梦是潜意识起作用,在睡眠的时候我们不能控制,潜意识出现了。潜意识是什么?佛法里面讲,阿赖耶里面含藏着业习种子,我们在睡眠的时候不能控制,它就起作用。这也是一说,这个说法也不错,意识在梦境当中决定离不开阿赖耶识。那我们想想,我们现在这种实际状况就等于作梦一样,非常相似,所以佛在经上常用比喻,「梦幻泡影」。佛讲了四个比喻,实际上是讲一个,就讲作梦,其他的三个是陪衬的话,都不是实在的。了解梦的事实真相,我们对梦中境界还会执著吗?了解之后,空的、假的,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我们现实的生活跟作梦有什么两样?昨天事情过去了,能找得回来?找不回来了,永远找不回来;明天,明天还没到。所以聪明人,佛菩萨教给我们活在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当下这一念。
这一念也不是真的,为什么?这一念已经过去了。弥勒菩萨给我们讲得好,事实真相,一秒钟里头有多少个念头生灭?弥勒菩萨说一千六百兆,一秒钟里头一千六百兆个生灭,念头生灭。每一个念头就是一个五蕴,一个念头里头有色受想行识。观世音菩萨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今天明白了,见到什么?见到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那个现象,观音菩萨见到。见到它是假相,它不是真相,念念相续。相续也不是真的。因为每一个相,就是每一个五蕴之相完全是相同的,这才叫相续;它不相同,每一个念头都不相同,决定找不到两个念头是相同的。所以这种现象只能叫它相似相续相,不是真的相续相。观世音菩萨说它是空的,五蕴皆空。《般若经》上说的,这个五蕴「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念念不可得。这些念头纠缠在一起,让我们五根能够接触到这些事相,它实际上也是不可得,也是空无所有。这就是实相无二,实相无不二。无二是体,无不二是它现相,起作用,体相用都不可得。所以要把实相搞清楚,不能说它有相,也不能说它无相,你说它有相,相不可得;你说它无相,它能生现象,能生五蕴。这桩事情,那就是「法尔如是」,这四个字用得妙!一切法本来是这样的,在一切法里头找不到生灭,找不到它什么存在不存在,都找不到。
「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体就是实相的理体,实相的理体就是真如自性。惠能大师搞清楚了,「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这些词都是能大师末后那一句所说的「能生万法」。依是依报,正是正报,正报是自己,自己之外都是依报。依是什么?我们依靠它生存,依靠它生活。依报里头,有人事的依报、有物质环境的依报、有自然环境的依报,正报就是自身。作法作报,这是从佛说的,法是法身,报是报身,他能作法身、能作报身、能作应身、能作化身。作自作他,自性能作自己、能作万物,一个自性,同一个自性。这是说明整个宇宙的关系,生佛一如,自他不二。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佛是自性生的,众生也是自性生的,一个自性,同一个自性。自性能生能现,万物,这里讲的依报、正报,法身、报身,自身、他身,他身里头包括树木花草、山河大地、虚空法界,都包括在「他」这个字里头,跟我们自身一体。一体多么亲切!不是一家,一家人不是一个身体,一体,多亲切。
既然知道一体,一体的核心是什么?一体的心、中心点就是个爱字,佛经上讲的慈悲。佛为什么不说爱?怕人家误会,爱里头有情执;慈悲是爱,慈悲里头是智慧,没有情执。换句话说,智慧的爱、理智的爱就叫慈悲,有情执的慈悲那就叫爱,爱跟慈悲差别在此地。所以,慈悲是真爱,世间人那个爱是假爱,不是真的。为什么?慈悲这个爱是永恒不变,世间这个爱靠不住的,它会产生变化,所以不是真的,用的是妄心。慈悲是用真心,真心是永恒不变的。这三句是讲的整个宇宙、一切万法,用依正、法报、自他六个字包括尽了。
下面说,「乃至能说所说」,这是讲经说法,能说的是佛菩萨,所说的是经教、是法门;能度的是佛菩萨,所度的是众生;能信的是我们这些人,所信的,我们相信佛、相信菩萨、相信经教;能愿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发愿求生净土,所愿是西方极乐世界;能持的是我们人,所持的是这句佛号;能生是我们这些人去往生的,所生的是西方极乐世界;再说能赞,能赞是十方诸佛、一切众生,所赞的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全是实相,换句话说,全是自性,实相就是自性,全是真如、全是真心,这不是妄心,真心。
「是故《会疏》以无为无作为道之自然」,这个说得好,有为有作就不自然。在这个意思上来看,跟中国道家所讲的无为很接近。用佛经来解释老子的《道德经》,把《道德经》提升了,《道德经》没有这么高的境界,佛经能帮它提升。老子讲无为,老子讲自然,佛法比它高的,就是法尔如是,这句话的境界太高了!是故《会疏》以无为无作为道之自然,「复以他力法门,一超直入为自然,并指为道中之正旨」,这个说法说得好。「与《要解》之说,辞异而旨同」,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到的,信愿持名,用蕅益大师做总结,「依信愿持名,他力大道,即得往生极乐。持名即是念实相,一超直入妙庄严路。如是之道,法尔自然」,这个意思非常好。好,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3-11 14:31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5-3-31 19:27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