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黃金價格

標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 [打印本頁]

作者: vv11    時間: 2015-1-30 01:38
標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緣起揭密 註解

緣起:

請參考《雜阿含347經 須深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47.htm

經文段落破解: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一段揭起序幕,講大乘菩薩行般若波羅密多〈須深經慧解脫比丘〉之當場示現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第二段釋尊先為舍利弗開講法住境界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第三段釋尊後為舍利弗開講涅槃境界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第四段釋尊教導舍利弗先空去一切法,而明心證真如取得菩薩果位,建立行般若波羅密多之基礎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第五段釋尊再為舍利弗開示法住智功夫之修習與證量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六段釋尊為舍利弗開示涅盤智,諸佛無上正等正覺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第七段釋尊稱譽般若波羅密多之殊勝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第八段咒言之涵義,乃釋尊招呼當年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最原始佛教僧團大小比丘們,去吧!去吧,僧眾們一起依般若波羅密多度達彼岸,盡速獲得覺悟

註解《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先將各段落的重點法義歸納出來.再進行注釋..所有大乘佛教經典內容法義都應以佛教三法印來詮釋與檢驗.....


作者: vv11    時間: 2015-1-30 01:4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緣起揭密 註解

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緣起《雜阿含第37經‧須深經》:
時,諸比丘願度須深出家,已經半月。有一比丘語須深言:「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須深復問:「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作是說已,眾多比丘各從座起而去。

『觀自在菩薩』
經文破譯:
真如不可動搖,遍一切處,真如為生起一切智慧之根本,故玄奘大師稱此為『根本智』,真如亦曰本覺,或稱自在
大乘佛教能夠號稱菩薩者,必須發起勝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已經達成證悟真如〈始覺〉者,所以《心經》就稱大乘菩薩為『菩提薩舵』,翻譯成白話就是『已經覺悟之有情』。
那麼為何說『自在菩薩』!?
《成唯識論》曰:『已入見道,諸菩薩眾,得真現觀,名為勝者。 彼能證解阿賴耶識。』
《菩薩瓔珞本業經》曰:『初發心住菩薩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為住。空理智心習古佛法。一切功德不自造。心生一切功德故。』
由此可知,所謂大乘菩薩就是能夠啟發『真如智來觀照真如理』的修佛勝者。反過來說能夠以『真如智來觀照真如理』的修佛者才有資格稱為大乘菩薩了....
那麼甚麼是『真如理』?即是有關一切法性之流轉,所謂佛教創生論十二緣起法。故佛經有云:能澈見十二緣起即是見法,而見法即見如來....
《菩薩瓔珞本業經》曰:『初發心住菩薩始入空界住空性位。空理智心習古佛法。』就是講『大乘菩薩啟發真如智來觀照真如理』,也就是這裡『觀自在菩薩』所表的佛教法義...

作者: vv11    時間: 2015-1-30 01:46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緣起揭密 註解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經文破譯:
般若』就是證悟真如後所開啟之智慧,此智慧與凡夫藉由阿賴耶識主導個人累積經驗〈我執〉之透過腦筋的聰明才智完全無關.菩薩〈無分別心〉『觀照般若』為依他起性,直接依止阿陀那識,而凡夫〈分別心〉『文字般若』為遍計所執性,以阿賴耶識為依止建立,此兩者作用理論全然不同..
波羅蜜多』,就是度達彼岸,既有彼岸之比喻,那麼當然有此岸之說。從心識之流轉〈法水流〉來說,此岸即是指阿賴耶識,彼岸即是指阿陀那識,但是,阿陀那識並非究竟彼岸,所謂『最終究竟之彼岸』是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唯識所稱無垢識。
其實修佛〈行菩提道〉從始覺乃至究竟覺,簡單的講,就是在這條從本以來就如如自在的覺性〈本覺、佛性真如〉之道中修行..
能夠充分理解以上之觀念,那麼對於『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這“行深”兩個字也就能根據『心識之流轉〈法水流〉』客觀存在之境界理論來掌握於實際修持般若功夫深淺的佛教法義了....
修佛從解脫阿賴耶識〈凡夫識用〉→過渡到阿陀那識〈菩薩法住智〉→乃至圓滿無上正等正覺〈諸佛涅槃智〉...一路由淺入深,所做功夫證量與相應之境界相千差萬別,故古德有初地不了二地事之說也。
句子後面這個『』很有意思,他是對著句前『行深』而來,若依究竟了義不思議之法義,『實相般若』乃諸法空相無所謂深淺前後、時間因果等等對立之相,故知本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猶是屬於菩薩法住智之修為層次,雖言『行深』仍作用於法〈色〉界,非諸佛證果究竟圓滿之實相般若也..故有時間因果之文字於句前句後中刻意做闡明。

.
作者: vv11    時間: 2015-1-30 01:47
經文:『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經文破譯:
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有聚積之意,也有運行的含意,佛教認為因有此類『聚積』『運行』作用機制,才有眾生個別生命造作業果之形成...現就將五蘊之結構與相關理論分別簡述於後:
一、「色蘊」,是質礙義,凡有形質,有封域障礙者都叫做色。外指宇宙一切萬物形色,近指吾人肉體細胞神經甚至極玄微之生命電能,皆為色蘊之範疇。〈色蘊:謂之物質形色境界,剎那剎那生滅〉
二、「受蘊」,受是領納承受之義,即對境接觸而承受事物對自己產生作用影響者,佛教有謂:內之五根對外之五塵而起五識去領納一切外來接觸之感官境界。此五識作用機制屬於肉身結構眼耳鼻舌身等器官細胞結合神經電能傳輸與大腦分區作用...等即是屬於受蘊之範疇。〈受蘊:配合眼耳鼻舌身五識境界,不恆不審〉
三、「想蘊」,想是知識的啟用,有析判之義,即對境而起分別事物之美醜好惡之情識作用,謂對於觸受過程,加以分別想像與情緒對應,這就是想蘊之階段,屬於第六意識的運作範疇。〈想蘊:配合第六意識境界,審而不恆〉
四、「行蘊」,行是遷流造作義,常緣〈第八阿賴耶識聚積儲藏之〉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善惡習氣業果,而作為第六意識進行分別解析所受外在現象並配合發生自身心理精神情緒反射作用之依據,此般心識作用,前滅後生,念念不停,所以稱第七莫那識為第六意識之根...
行蘊另有一重要機制任務,即藉異熟種子進行『壎習』作用,而增長廣大儲存於個別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習氣業果之現行,這裡所言『第七莫那識能壎』就是屬於行蘊的範疇。(行蘊:配合第七莫那識境界,恆而審)。
五、「識蘊」,識蘊即是指人命第八阿賴耶識之境界,阿賴耶識儲藏執持一切染雜品法〈個人業果習氣〉及掌握主宰個別眾生一期壽命〈先來後去作主公〉,第八阿賴耶識主要以儲藏習氣業果,乃至依因果律承受第七莫那識夾帶異熟種子之壎習〈識食〉,讓阿賴耶識中業果持續增長,曰為『所壎』,若以現代知識做註解,則阿賴耶識可比喻為“電腦之記憶體硬碟”,故佛教對於阿賴耶識又有“巢窟”之說。故知,主宰眾生一期壽命,此間心識習氣業果增長廣大與儲存皆屬識蘊的範疇。(識蘊:配合第八阿賴耶識境界,恆而不審)。

那麼,為何佛教明示『五蘊皆空』呢?
觀自在菩薩〈慧解脫菩薩〉又依據甚麼佛法證量功夫而得『照見五蘊〈有情身命運作機制〉皆空』?



作者: vv11    時間: 2015-1-30 01:52
經文: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世尊演說法住境界內涵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世尊演說涅槃佛地內涵


《心經》此兩段經文緣起於《雜阿含第37經‧須深經》:
爾時,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答我言:『得慧解脫。』
我今問世尊:『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
佛告須深
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
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佛告須深
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
「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經文註解: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世尊演說法住境界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世尊演說涅槃實像

上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即是世尊為舍利弗開釋『法住』與『涅槃』的境界理論...
註解心經必須掌握隱藏在《雜阿含第37經‧須深經》的緣起重點,才能正確詮釋《心經》這一段經文世尊所欲宣說之甚深法義...

例如《雜阿含第37經‧須深經》須深連續兩次問佛陀,佛陀也兩次答復須深:
佛告須深
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考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與《雜阿含第37經‧須深經》兩部經典的文字內容敘述段落安排之相同巧合狀況,亦是考證兩部經典有關緣起的重要證據...


作者: vv11    時間: 2015-1-30 01:54
經文: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世尊演說法住境界內涵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世尊演說涅槃佛地內涵


經文註解: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如果網友對於微觀物理科學,所謂『精微物質〈量子層次光子或電子〉所顯現出來的『波粒兩向性原理』有深入研究,即可知道佛法這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謂的『法住境界』〈一切種子阿陀那識‧異熟識境界〉的實際相狀了....

何謂.『波粒兩向性』,就是一個光子,它顯現出來的居然是粒子的狀態,也同時是波幅的狀態。
從佛理做比較,物理科學現象發現之“波輻”的性質是偏向“虛無”..也就是偏向真如空。
從佛理做比較,物理科學現象發現之“粒子”的性質是偏向“實有”..也就是偏向法性有。
講的清楚一點,在佛教開釋之『臨虛塵』〈一切異熟種子〉的法住境界,也就是大約物理科學家發現的『量子』層次。菩薩於此法住境界〈臨虛塵層次〉,心識與物質關係顯然跟欲界凡夫所習知的心識與物質關係大異其趣,有很難去理解的差別性...

同一顆個別『量子』所顯現出來的“波輻”“粒子”同時存在的不思議奇妙現象,就是《心經》對於法住境界〈臨虛塵,一切種子阿陀那識甚深細〉的描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偉大的佛法居然就在兩千五百年前即了知現代微觀科學才發現的微觀物理科學真相....


作者: vv11    時間: 2015-1-30 01:56
經文: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世尊演說涅槃境界

經文緣起《雜阿含第37經‧須深經》:
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經文註解:
諸法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法爾如是!!但是必須事先對於法性的流化〈法住境界〉要有全盤之掌握,才能理解諸佛果地圓成實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經證:
T19n0945_p0146a09(32)║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九
T19n0945_p0146c06(00)║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
T19n0945_p0146c07(05)║其間復有二種岐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
T19n0945_p0146c08(06)║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
T19n0945_p0146c09(07)║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大般涅槃經》善男子。一切菩薩住九地者見法有性 。以是見故不見佛性。

T16n0672_p0631a02(00)║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七
T16n0672_p0638a18(00)║ 緣於本住法,  我及諸如來;
T16n0672_p0638a19(00)║ 於三千經中,  廣說涅槃法。
T16n0672_p0638a20(00)║ 欲界及無色,  不於彼成佛;
T16n0672_p0638a21(00)║ 色界究竟天,  離欲得菩提。

一切修佛者,唯有任運於法駛流中,從色界究竟天處,斷離法執入法性空,而離欲得菩提。
『欲界及無色不於彼成佛;色界究竟天離欲得菩提。』那麼佛陀為甚麼做此開釋!?
因為真如空性遍一切處,於無為法界〈真如與法性空合稱佛性〉乃至有為法界〈真如即屬無色界〉,真如空性至始至終如如不變異。大乘菩薩只有捨心依止真如根本智發明智慧,迴向大乘啟發觀照般若,慧光圓通便出塵界,從法性流轉逆駛任運而上,才能渡達『諸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涅盤境界...這就是大乘佛法『般若波羅蜜多』的真實法義。

大經云:一切菩薩住九地者見法有性。猶未能達到法性空的究竟彼岸,以是之故,不能拜見佛性疾得無上正等正覺。正是說明『法性』才是修佛成佛的必經之道。『初發心菩薩證真如空性』只是成佛之過程,菩薩啟發法住智〈般若〉,從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境界,百呎桿頭再上一步,才是成佛之不二法門。

所以說大乘佛法的重點在於證真如,再依法住智〈般若〉而渡達涅盤智的究竟彼岸....

作者: vv11    時間: 2015-1-30 01:5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破譯

經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經文緣起《雜阿含第37經‧須深經》:
須深白佛:「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須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
須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
佛告須深:「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
佛告須深:「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
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
佛告須深:「「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註解:
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雜阿含第37經‧須深經》兩經內容文句法理段落安排之相同巧合,與兩部經典涉及之人事物地理時間空間..等佛教史實背景作佐證,要說這兩部經典沒有關聯性,那是絕對違背邏輯考證之推論的...

『是故....』
『是故...』是連結詞世尊先是對舍利弗開釋『法住與涅盤』之境界理論之真相後...繼續教導舍利弗如何修證法住智與涅盤智的大乘佛法修佛功夫之實踐...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這段講以阿賴耶識為首的五蘊皆空。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一段講由阿賴耶識延伸出來的眼耳鼻舌身意根塵識十八界亦都是無自體之因緣法。
『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甚至比一切種子阿陀那識更加深入,緣起於無始無明為首的十二因緣法都屬空幻假有。
『無苦集滅道。』
更是連修行者思索探討之一切現現界乃至非現象界的存在法則『四聖諦』,都無有立足之地。
『無智亦無得。』
修行者至此達到寸絲不掛,無能無所,離二取相,所謂無智亦無得,禪宗所謂開悟明心,大乘佛法曰:證真如根本智的境界。

論證:
《成唯識論》頌曰:「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經證:
T24n1485_p1017a01(00)║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
T24n1485_p1017a11(00)║佛子。初發心住者。是人從始具縛凡夫。
T24n1485_p1017b01(00)║廣多聞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空性位
T24n1485_p1017b02(01)║故名為住。空理智心習古佛法。
T24n1485_p1017b03(06)║一切功德不自造。心生一切功德故。
作者: vv11    時間: 2015-1-30 01:59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破譯玄奘譯本

經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前面一段經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針對法住境界〈一切種子異熟識境界〉所開釋,我們必須從境界理論切入理解,也就是因為有法住境界〈一切異熟種子阿陀那識〉的客觀存在,所以修佛者才能夠依實際功夫而親證法住智〈般若〉,《心經》:『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這一段經文就是釋尊從實修佛法的功夫理論切入開釋大乘菩薩『法住智』。

經文註解:
『以無所得故!』
是接續前段『無智亦無得』〈證真如根本智〉的修證功夫而來...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菩提薩埵,就是『覺悟之有情』,菩提就是覺悟,就是『證真如』,薩埵就是『有情』,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
所以,『證真如空性』是登上大乘菩薩果位的唯一條件。也唯有『證真如空性』才能依真如根本智而起發後得智〈即是般若,又稱法住智〉...再依此法住智而證解阿賴耶識渡達彼岸〈渡達彼岸:修佛者將心識之運作安住於異熟識境界〉。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世間一切煩惱都來自於阿賴耶識的貪取性〈藉由七轉識而增長廣大自我〉,故說阿賴耶識有『遍計所執性』,當菩薩從阿賴耶識解脫而不復執持為自內我,菩薩將此心安止於〈法住智〉異熟識『依他起性』。則此心便無罣礙,因無罣礙故無有恐怖,而遠離一切幻有,不再顛倒夢想...乃至契證究竟涅槃。〈此指第八不動地摩訶菩薩之證量〉

經證:
T16n0676_p0688b03(00)║解深密經卷第一
T16n0676_p0688b05(00)║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T16n0676_p0692a27(00)║心意識相品第三
T16n0676_p0692c02(00)║又如善淨鏡面
T16n0676_p0692c03(11)║若有一影生緣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緣現前有多影起。
T16n0676_p0692c04(02)║非此鏡面轉變為影。亦無受用滅盡可得
T16n0676_p0692c05(02)║如是廣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
T16n0676_p0692c06(05)║若於爾時有一眼識生緣現前。
T16n0676_p0692c07(02)║即於此時一眼識轉。
T16n0676_p0692c08(10)║若於爾時乃至有五識身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五識身轉。
T16n0676_p0692c09(02)║廣慧。
T16n0676_p0692c10(01)║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於心意識祕密善巧

菩薩法住智〈般若〉如善淨鏡面,若有一影生緣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緣現前有多影起。非此鏡面轉變為影。亦無受用滅盡可得。
以上就是菩薩『依他起性』於心意識祕密善巧,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即所謂阿陀那識、法住智〈般若〉的佛法真實證量。

T16n0676_p0692c11(09)║然諸如來不齊於此〈法住智〉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


作者: vv11    時間: 2015-1-30 02:0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破譯玄奘譯本

經文:『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段經文即是從功夫理論講『諸佛涅盤智』實修實證....

經文註解:
三世諸佛,亦依般若波羅密多故,破除無明隨縛,而得圓證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那麼何謂『涅盤智』?大力菩薩徹底斷除法執,溶入宇宙之真理,得究竟佛果。
即是真如法性一如,即是眼見佛性,即是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T16n0717_p0840b25(00)║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下
T16n0717_p0840b26(00)║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T16n0717_p0842c11(00)║又阿羅漢。雖盡諸漏脫煩惱障。
T16n0717_p0842c12(05)║應知尚有所知障。攝無明隨縛。如是無明。
T16n0717_p0842c13(05)║應知極遠隨逐有情。唯除諸佛餘皆隨縛。
T16n0717_p0842c14(06)║是名無明隨縛殊勝。復言世尊。云何無明對治殊勝。
T16n0717_p0842c15(02)║世尊告曰。有二妙智對治無明。何等為二。
T16n0717_p0842c16(02)║一依他音。或不依止少分有量法界妙智
T16n0717_p0842c17(03)║二依他音。全分無量法界妙智

『依他音』。即是講菩薩法住智〈般若〉乃是『依他起性』,也是菩薩以『無我法,依止真如智』修無生法忍,行般若波羅密多的大乘佛法之至高機密。
『全分無量法界妙智。』就是諸佛世尊眼見佛性而了了...〈法性空與真如空性合一〉所自然呈現的無上智慧,即是圓滿無上正等正覺。〈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作者: vv11    時間: 2015-1-30 02:02
本帖最後由 vv11 於 2015-1-30 06:11 編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

緣起:

請參考《雜阿含347經 須深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47.htm

經文段落破解: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一段揭起序幕,講大乘菩薩行般若波羅密多〈須深經慧解脫比丘〉之當場示現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第二段釋尊先為舍利弗開講法住境界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第三段釋尊後為舍利弗開講涅槃境界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第四段釋尊教導舍利弗先空去一切法,而明心證真如取得菩薩果位,建立行般若波羅密多之基礎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第四段釋尊再為舍利弗開示法住智功夫之修習與證量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五段釋尊為舍利弗開示涅盤智,諸佛無上正等正覺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第六段釋尊稱譽般若波羅密多之殊勝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第七段咒言之涵義,乃釋尊招呼當年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最原始佛教僧團大小比丘們,去吧!去吧,僧眾們一起依般若波羅密多度達彼岸,盡速獲得覺悟

註解《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先將各段落的重點法義歸納出來.再進行注釋..所有大乘佛教經典內容法義都應以佛教三法印來詮釋與檢驗.....

......完結篇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5-1-30 09:18
本帖最後由 至欽 於 2015-1-30 09:36 編輯

先隨喜仁者的發心
1.阿賴耶識(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ālaya-vijñāna),其在阿含經中已經出現,用於表示執著(南傳《增支部》〈四法品〉第128經;《大乘密嚴經》指出「阿賴耶識恆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但其本體藏識卻是「性常圓潔不增不減」《成唯識論》中阿賴耶識為第一能變識。
2.阿陀那識(梵文:ādāna-vijñāna)於《攝大乘論》中,阿陀那識無明我執所依止,染污意恆與四煩惱相應
3.「法住智」即「體證緣起之智」,所謂緣起法:
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何故非有?以如幻 故何故非無?能成事故。
何故非亦有亦無?以不可得故。
何故非非有非無?以具 大用故。     
因此我們可以簡單地說:染污的第八意識稱為阿賴耶識,清淨的第八意識稱為如來藏,但如果把阿陀那識視為「法住智」不無疑問。

另真如不屬有為也不在無為,依他起性當下即是圓成實性


  
一切法本來無相,隨緣故幻現諸相。諸相幻現,故起滅無常。致令眾生妄見 生死,知見為實。以知見為實故,乃於無生死中,虛妄落入生死。
如果妄想不生, 我我所心滅,便可不受生死。

菩提性空,故無增無減,非凡夫法,非聖賢法,不可取不可捨。
  
空空之空,是不礙之空,故空即不空。不空之空曰般若,空之不空曰方便。
方便梵語為漚和。大般若經云,若人不知漚和,是不知般若也。
  般若漚和,即性空緣起。漚和般若,即緣起性空。般若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三世諸導師,皆從此法出。
  以般若漚和故,佛於空說無量。以漚和般若故,佛於無量說空。於空說無量,是世諦說。於無量說空,是第一義諦說。

  於第一義諦,成其大智。於世諦中,成其大悲。以智導悲,普度十方而不住 生死。以悲導智,徹證真空而不住涅槃。不住涅槃,則法身是一而無剎不現。不住 生死,則普現十方而法身不動。猶如一月印千江,千江是一月。
  當知以畢竟空故,佛大智圓滿。以法界緣起故,佛大悲圓滿。畢竟空是佛法 身
,法界緣起是佛報化身。是為等正覺,正遍知。所以說佛種從緣起。
  大般若經中,明二種智慧,一曰般若空慧,二曰方便勝智。
不知方便智者,不 知般若。
  龍樹菩薩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論)
所以因 緣空,即是中道義。中道義圓攝無餘,所以空即無量,無量即空。
故中論云,未曾 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所以若能了知緣起法的無常無我畢竟空性,即是無上菩提。



作者: vv11    時間: 2015-1-30 13:53
感謝版主之關注....
後學研究大乘佛法對於玄奘法師情有獨鍾....
玄奘大法師曾在無遮大會通過印度論師之考驗,而被稱呼為大乘解脫天之美譽,當年取經回歸中土,為了匡正中國佛教界因早期翻譯之佛經,存在有關心意識流轉祕密混淆不清佛教法義的疑義〈玄奘大法師也就是因此質疑而決定往西竺取經〉,玄奘大法師為了宣揚正宗大乘佛法,回國後翻譯出一系列大乘了義經論,也歸納出明確的心識流轉之層次真相,可惜,當代佛教界對於有關大乘佛法心意識流轉的機制還是無法得到真相,感覺有白白辜負玄奘西天取經之辛勞,後學深感可惜也...

〈經證〉:
T16n0676_p0688b03(00)║解深密經卷第一
T16n0676_p0688b05(00)║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T16n0676_p0692a27(00)║心意識相品第三
T16n0676_p0692b08(02)║廣慧。汝應諦聽。吾當為汝說心意識祕密之義。
T16n0676_p0692b09(02)║廣慧當知。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眾中。
T16n0676_p0692b10(03)║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
T16n0676_p0692b12(08)║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


以上經文很明確講:佛教認為『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
『一切種子』又稱『異熟種子』,意思就是最初一切種子『異地而熟』,以現代微觀物理科學來理解就是所謂醞釀生出『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境界。
玄奘大師很明確的定義心識流轉到此『最初一切種子層次』稱為『阿陀那識或稱異熟識』。
就像物理科學家發現一切物理宇宙之生命萬物皆由『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為最基本元素構成。
在兩千五百年前創立的佛教,也明確指出,有為法界有情身心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

T16n0676_p0692b15(00)║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
『由此〈阿陀那識‧或稱異熟識〉於身隨逐執持』意思是:一切有情身心都離不開最初一切種子『阿陀那識‧異熟種子識』的境界。所以定義『異熟識境界為共相』隨逐執持一切有情身心。離開『阿陀那識‧異熟種子識』的境界即無有情無情眾生能存在。

T16n0676_p0692b16(05)║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
當心識流轉到『阿賴耶識』已經有個體封疆〈儲存生命資訊之封包〉,所以有『自內我』之說,因此講『阿賴耶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也就是講個別阿賴耶識隱藏主宰個別人身生命,與每個眾生之生命共安危的意思。

那麼我們若能將『異熟識』與『阿賴耶識』分清楚了,就可以知道為何玄奘大師會歸納出來:

T31n1585_p0011b12(00)║成唯識論卷第三
T31n1585_p0013c23(00)║ 如來無垢識  是淨無漏界
T31n1585_p0013c24(00)║ 解脫一切障  圓鏡智相應
T31n1585_p0013c25(00)║阿賴耶過失重故最初捨故。此中偏說。
T31n1585_p0013c26(01)║異熟識菩薩將得菩提時捨。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時捨。
T31n1585_p0013c27(06)║無垢識無有捨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

由此也可申論出,『個人生命主宰阿賴耶識名狀封包』只是從『異熟識體』因緣聚會而緣起生出的,『個別有情阿賴耶識』依止一切種子『異熟識體』,在心識的流轉過程中成就『阿賴耶封包』自身如夢幻泡影,因緣生起,因緣增長,因緣滅去,無有永恆之實體,故曰阿賴耶識,而不稱

也就因為『個別有情阿賴耶識』因緣生起,因緣增長,因緣滅去,無有永恆之實體,故玄奘說:『諸阿羅漢.獨覺.如來皆不成就阿賴耶識...』

T31n1585_p0014b24(00)║由此本識〈阿陀那識〉具諸種子故能攝藏諸雜染法
T31n1585_p0014b25(00)║依斯建立阿賴耶名。非如勝性轉為大等
T31n1585_p0014b26(00)║種子與果體非一故能依所依俱生滅故
T31n1585_p0014b27(01)║與雜染法互相攝藏。亦為有情執藏為我。
T31n1585_p0014b28(01)║故說此識名阿賴耶。
T31n1585_p0014b29(09)║已入見道諸菩薩眾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
T31n1585_p0014c01(01)║故我世尊正為開示。或諸菩薩皆名勝者。
T31n1585_p0014c04(02)║解深密經亦作是說。
T31n1585_p0014c05(00)║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
T31n1585_p0014c06(00)║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T31n1585_p0014c07(00)║以能執持諸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依處。
T31n1585_p0014c08(00)║亦能執取結生相續。故說此識名阿陀那
T31n1585_p0014c09(00)║無性有情不能窮底故說甚深。
T31n1585_p0014c10(04)║趣寂種性不能通達故名甚細。是一切法真實種子
T31n1585_p0014c11(00)║緣擊便生轉識波浪恒無間斷猶如瀑流。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黃金價格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