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九心住-玅境長老宣講
[打印本頁]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11-27 20:42
標題:
九心住-玅境長老宣講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1-11-27 20:45 编辑
http://www.buddha-hi.net/re/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62&extra
=
九心住
玅境長老宣講
九心住,就是欲界定。這個欲界定由『開始』降伏散亂心,到最後無散亂轉,有九個次第。
欲界定,難得而易失,你和人吵一架,立刻就沒有了;到城市裡跑一跑,回來到時候沒有了,很容易就失掉。但是要得到它,不容易,你要多少辛苦、忍耐啊!吃飯也要減少、睡眠也要減少,別人罵你一句,你也不要動心,要是吃了多少苦頭才行。第一次得到不容易,但是很容易一下子就失掉了,不過再努力,不是太難就再次得到九心住。有可能得回來又失掉了,你再用功、忍耐,不會很久就又回來。也有的人第一次得到九心住不難,但多數人不容易得到九心住。如果和人吵架,或到街上跑一跑,失掉了九心住,容易收回來。但是要破戒,那就難了。
最難是得欲界定,得到了欲界定,還要繼續努力,就能得到未到地定,得到未到地定以後,得到色界初禪就比較容易,當然你還是要有點功夫,而且不能講究人情,如果隨順人情去做點什麼事,那你想得欲界定困難,得到未到地定也很困難。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
云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苾芻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
云何內住。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繫在於內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繫縛其心。令住於內不外散亂。故名內住。
云何等住。謂即最初所繫縛心。其性麤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於此所緣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挫令微細遍攝令住。故名等住。
云何安住。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等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亂。復還攝錄安置內境。故名安住。
云何近住。謂彼先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由此念故數數作意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於外。故名近住。
云何調順。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
云何寂靜。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
云何名為最極寂靜。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為最極寂靜。
云何名為專注一趣。謂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三摩地相續而住。是故名為專注一趣。
云何等持。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為因緣故。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
奢摩他者。謂於內攝心令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平等攝持。如是九行令心安住。是奢摩他。
內住者攝外攀緣內離散亂。最初繫心故。
等住者。最初繫縛麤動心已。即於所緣相續繫念。微細漸略故。
安住者。或時失念於外馳散。尋復斂攝故。
近住者。從初已來為令其心於外不散。親近念住故。
調順者。從先已來於散亂因色等法中。起過患想增上力故。調伏其心令不流散故。
寂靜者。於擾動心散亂惡覺隨煩惱中深見過患。攝伏其心令不流散故。
極寂靜者。或時失念散亂覺等率爾現行。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
專注一趣者。精勤加行無間無缺。相續安住勝三摩地故。
平等攝持者。善修習故。不由加行遠離功用。定心相續離散亂轉故。
毘缽舍那者。謂簡擇諸法、最極簡擇。普遍尋思、周審觀察。為欲對治麤重相結故。為欲制伏諸顛倒故。令無倒心善安住故。此中諸句依正行所緣境說。或依善巧所緣境說‧或依淨煩惱所緣境說。
簡擇諸法者。盡所有故。最極簡擇者。如所有故。普遍尋思者。由有分別作意俱行慧建立諸法相故。周審觀察者。委具推求故。
【內住】:
令住者攝外攀緣內離散亂。最初繫心故。
云何內住。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繫在其內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繫縛其心。令助於內不外散亂。故名內住。念增上力防護其心,不令趣入流散馳騁彼彼境(色、聲、香、味、觸等處,另名一切所緣境界﹔不包括法)中,是名攝錄其心。
不修行的人,這一念心老是向外攀緣,去看色聲香味觸的事情,總是感覺外面有好事情,有便宜可占,若不去注意、拿不到就會吃虧。現在要修奢摩他,就是用念增上力防護其心,使令心不要向外面攀緣,要把心收回來安住在所緣境上,而不要散亂。繫縛其心的繫是用繩子綁起來,就表示要特別的努力才可以,也就是力勵運轉作意。
所緣境可以隨自己的歡喜,以出入息、以佛像、以臍輪做為所緣,但應該遵照佛所說的,若所緣境弄得不對,會增長過失的。安住在所緣境裏面攝心而住,不向外攀緣不散亂,就叫做內住。這是一開始的一個階級。
【等住】
等住者。最初繫縛麤動心已。即於所緣相續繫念。微細漸略故。
云何等住:謂即最初所繫縛心。其性麤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於此所緣境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挫令微細遍攝令住。故名等住。
又稱續住(菩提道次第廣論)。續和等也是一樣,等是平等,前一念心能這樣明淨而住,後一念心和前一念心要相等,也是明淨而住,所以叫做等。續住是一念心相續的明淨而住,等住續住意思是一樣。等住,就是心住下來以後,要相續安住在所緣境。
初學者上座一開始修奢摩他止的時候,雖然勉強把的那一念心繫縛住﹔但是我們的心,其性麤動,從無始劫來,習慣了自由,東想西想,在一切境界上活動的時候,只是概略的認識罷了,不夠微細所以特別的粗﹔並且動亂,東想西想,這裡想一想,又跑到那個地方去了,所以叫作粗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初開始內住的時候,正念的力量,不能使令你這一念心等住,遍住。
次即於此所緣境界,以相續方便,就是要加強你的念力,相續念這個所緣境。澄淨方便,混濁的水如果靜止不動,就會逐漸逐漸地澄清。我們原來這個心,不是貪就是瞋,各式各樣的煩惱污染,也是混濁:現在心安住在所緣境上,明靜而住,貪、瞋、等煩惱就不活動了。心是必須靠念,它才能住在那裡,你念什麼,它就住在什麼地方﹔這個念心所好比守門的人,只讓清淨的進來,把染污的排除出去,這就叫作澄淨方便。一方面繼續明靜而住,一方面排除所有的染污心。
謂由無間殷重加行,令心相續住一所緣,是名相續方便。止息諸惡尋思及隨煩惱,由是因緣令心清靜,是名澄靜方便。
挫令微細:強迫這個心周密,審慎,微細地(用放大鏡慢慢鑒賞)觀察所緣境,而不是粗略(走馬看花)、動亂。
遍攝令住:剎那剎那的,乃至長時無間地、普遍地約束你的心,叫它明靜而住,不要動亂,故名等住。
【安住】
云何安住。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等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亂。復還攝錄安置內境。故名安住
。
安住者。或時失念於外馳散。尋復斂攝故。
雖說內住、等住,但是事實上,初開始用功的人短時間還能保持住這個正念,時間一長就容易失念,而於外散亂。這時趕快地要覺悟把心收回來,還是安住在所緣境這裏,這叫安住。
有些人,暫且不說心住,叫他身住在那裡,就不容易了;叫他盤腿坐在那裡,他就感覺不行,他要放腿跑到外面去,住不來,所以修行是不容易。現在說是心住,若心不住,心跑了,要怎麼辦呢?要馬上覺悟,收回來,再繼續住在那裡,是謂安住,叫它安住在那裡。初開始用功修止的人,心裏面散亂自己還不知道,可能已經散亂老半天,等到開靜了才知道。
【近住】
云何近住。謂彼先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由此念故數數作意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於外。故名近住。
近住者。從初已來為令其心於外不散。親近念住故。
念住:為守護念,為於境無染,為安住所緣。
近住就是總說前三個住。一開始修行,開始靜坐的時候,應該有這麼一個願望,希望坐在這裡,能夠接近這個念住定的境界,也就是希望能成就定的境界。由於最初有這麼一個願:要使令那個念住現前,有這樣的念,於是一次又一次的警覺你的心,時時反觀:我現在是不是安住在所緣境上了。此即數數作意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於外:故名內住。這個近住,實在就是數數作意,使令這一念。安住在所緣境上,不要叫這個心,跑到色、聲、香、味、觸上去活動。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是提到這一點:學習奢摩他的時候,要數數作意,反省自己,是不是親近念住了,自問是否仍憶念所緣境?還是已有雜念打妄想而失去所緣境;如此增加注意力,一散亂立刻把他收回來,叫做近住。
近,有親近的意思。心時常是親近(包括經行及閒暇時)所緣境,久了它就熟,就有力量。如何親近呢?數數憶念,一次又一次念所緣境,叫心住在這裡,不要使心跑到外面去而遠離所緣境。例如,剛才所說,可以試問自己『心現在在做什麼』,立刻可以覺悟,回到所緣境,安住下來。
其次,近住實在有願的意思,就是從開始修奢摩陀的時候,這件事很重要,有這個願,所以才能夠靜坐,才能約束自己的散亂心,叫它不要亂,叫它寂靜而住。禪定等持(欲界定)的境界是這樣的好,我歡喜,我要同它親近,一直地向它親近,所以要一直有這樣的願,一直地要親近等持,叫它能成就三昧。這樣你才能繼續不斷的努力。
【調順】
調順者。從先已來於散亂因色等法中。起過患想增上力故。調伏其心令不流散故。云何調順。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
修奢摩他的人要解決心裡面常常有妄想來干擾這個問題。前面說到數數作意,使令心安住在所緣境上,固然這是個很好的方法,但是還要再想出一個辦法來。自己反省一下:為什麼會打妄想呢?諸法是因緣生,這是有原因的,妄想有二個情形,第一個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觸的五種境界色聲香味觸,生出雜亂的妄想。第二個是從第六意根,靜坐時前五根不和前五境接觸的時候,第六意根還在那裏妄想。調順是針對不靜坐時前五根和前五境接觸的時候有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癲男女等相,就是這十相來破壞我們的奢摩他。
就是訶斥色聲香味觸的過失,若愛著這色聲香味觸,會使令我墮落三惡道,很多苦惱,過患,我一定要把它排斥出去。如此呵斥自己,叫做調。時常呵斥,厭離心,生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識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雖然沒有靜坐,接觸色聲香味觸等十相時,修行人心裡應提起正念,如理作意:立刻要警告自己不要散亂,強迫自己排除去這些虛妄分別,而控制這一念心不要在外境上面散亂。久而久之就會有力量,折挫其心不令流散,妄想就減少了,這叫做調順。
如理作意,舊譯正憶念,也可以說是正知正念(時時保持這一念心清靜)。正即如理、有個軌範,軌範之內容就是般若、無我;憶念即作意,作者起也,自己作意令此軌範之心升起,時時保持清靜,不向外攀緣,而隨順貪瞋癡去活動。日常對境正知而住,如理作意,為修止觀之前方便,也是見第一義之方法。
【寂靜】
云何寂靜。謂有種種欲恚害等 諸惡尋思 貪欲蓋等諸 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
寂靜者。於 擾動心散亂惡覺隨煩惱中深見過患。攝伏其心令不流散故。。
靜坐時,前五根不和前五境接觸了,但是第六意根還會活動,憶念以前和前五境接觸的種種情形,也就是有種種的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這些有罪過的尋思,虛妄分別,還有貪欲蓋、瞋恚蓋,及疑等這五種蓋以及諸隨煩惱,令心擾動,使令你的心動亂,不得安寧。若要起貪心、瞋心,驕慢心、疑惑心、各式各樣的尋思、煩惱,都是有過患的,會令自己無法成就聖道、不得解脫,老是停留在凡夫生死的境界,甚至墮入三惡道去,有種種的災難,罪過;如此經常思惟其過患,喝斥自己,厭離心就會加強。
由這樣過患想的增上力,就把這些諸惡尋思及隨煩惱就停下來了,不再令心流散。修止觀時如果常常這樣子用的話,它真實有效,靜坐就會逐漸進步,妄想隨之減少,心裏面就寂靜太平些。
這就是佛菩薩的經驗之談!但是我們要是不學習經論,不學習瑜伽師地論、天台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很難知道這一點。其他這些講靜坐的書籍、語錄或開示,很少談到這個問題,你若要問這事兒,很可能挨一棒子。
有一個賣豆腐的人,他常到寺院賣豆腐,有一天,遇見禪堂在打禪七,寺院的人邀他也來坐一坐,他也就去參加,在靜坐時他突然想起多年前某人買豆腐時欠他多少錢,就再也坐不下去。 我們靜坐時,也會突然想起以前某人對不住我,心裡就憤怒,或者,過去有什麼貪愛的事情,心裡突然現出來,就有貪欲,瞋恨等各式各樣的煩惱現出來,這就是掉舉。修行人這時心裡應想,這些貪心瞋心各式各樣的煩惱,障礙修行,千萬莫為之所傷害,自己訶斥自己,不能再有這些雜念妄想,而對貪欲憤怒等煩惱都有厭離心,這種心情強起來時,靜坐時,貪心一起來,自己就馬上會知道不對了,如此,妄想就減少了。靜坐的人,為何有很多妄想? 妄想是從自己有生以來的生活經驗而來,所以,在家居士靜坐修禪定,是不能與出家人相比,出家人在寂靜處靜坐時,成天是面對佛像,經書,所見者均是出家人,都是佛法僧的境界,縱有妄想,亦限於這些範圍,其他妄想自然少。
所以,靜坐時,內心有種種煩惱出現時,自己就預先訶斥自己。 聲色頹高志,這個人的志願很高,但他若喜歡聲色,他的高志就會垮了, 香味傷軀靈,遠之亦為是,近之難為情,色聲香味觸,能使令你生貪心、瞋心,若不修道,就不用說了,但若是修行人,這些都是障道的因緣。你常能訶斥自己,就能減少妄想,能使心寂靜,妄念自然減少。
【最極寂靜】
最極寂靜 :常修奢摩他的人,仍會有多少妄念,但妄念又起時,能立刻覺悟,將妄念停下來。若修行功夫不夠的人,妄念起了老半天,才知道有妄念。但是經過了調順之後,靜坐的時候,能達到什麼程度呢?
這時候一點雜亂的妄想也沒有,也不昏沉,也不散亂,心裏面最寂的寂靜,若靜坐八小時,將要起一個小妄想時,能立即停下來,是謂最極寂靜。
【專注-趣】
專注-趣 :這時候要努力的去多靜坐,當然這時候每一天至少要坐八小時或者十二個小時,常常坐常常坐,長時期精進安住靜坐,一坐下就完全無妄想,最後完全不起妄想了,一點雜念也沒有了,這靈明的一念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一念不生,沒有其他的散亂的事情,心裡明了又寂靜,寂靜又明了,明淨而住:不昏沈也不散亂,是謂專注一趣。但是,還是要常常這樣的攝心專注不亂,要精進的心裡注意才可以。這時候和別人打禪七是不合適的,因為這時候的人他可能一下子可以坐八九個鐘頭,可以坐二十四小時都可以的,而一般人打禪七坐-個鐘頭都腿子痛,這樣一同打禪七是不適合的,但是他自己可以打禪七的,加功用行努力的多多的靜坐。
【等持】
等持:達到等持的境界是什麼呢?就是
心就任運的,自然地就明淨而住,沒有一切的妄想。等,是平等的意思。若無修行的人,靜坐時,不是掉舉就是昏沈,這是不平等。有修行者,心不散亂也不昏沈,不昏沈且明了,明了且不動亂,所以,心裡是平等。持,這個平等境界能保持住而不失掉,沒有功夫的人靜坐時,心裡要特別注意念所緣境,才能無雜念,若一放鬆就不行,一放鬆,妄想就來了。等持的人心裡不須特別注意,自然就能明靜而住,他可以坐幾天而不出定。這時候雖然入定了,也還是能聽見聲音,誰說什麼話有什麼事情,他都知道,但心不能動:這時候心裏上由散亂而寂靜,所以生理上也會變得很輕,若有若無的樣子,不感覺到身體很粗重。
當知此中由六種力。方能成辦九種心住。一聽聞力。二思惟力。三憶念力。四正知力。五精進力。六串習力。初由聽聞思惟二力。數聞數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於內境住。及即於此相續方便,澄淨方便等遍安住。如是於內繫縛心已。由憶念力數數作意。攝錄其心令不散亂安住、近住。從此已後由正知力調息其心。於其諸相諸惡尋思、諸隨煩惱,不令流散,調順、寂靜。由精進力設彼二種(諸惡尋思、諸隨煩惱)暫現行時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由串習力,等持成滿。即於如是九種心住。
本文轉載自:
http://tw-buddha.com/forum2/index.php?showtopic=6519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11-27 20:55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1-11-27 21:01 编辑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這就是佛菩薩的經驗之談!但是我們要是不學習經論,不學習瑜伽師地論、天台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很難知道這一點。其他這些講靜坐的書籍、語錄或開示,很少談到這個問題,你若要問這事兒,很可能挨一棒子....
不會挨棒子啦~~
我們禪修師父常說要清楚明白,自己做主;修行人要知道自己的修行,不要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人云亦云....所以她曾講解過九住心讓大家用來檢示對照自己的修行,只是剛好那陣子家中有事沒法去聽~
幸好來這邊遇到梅僧大德告知九住心的事~哇~~有夠好運吔~
當然如果有大德願發心為我解講九住心那就更圓滿了~~
南無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拜託您圓滿嚕
大寬師父~~佛法好好玩~好有趣哦~~佛陀好有智慧哦~~~
謝謝您帶我進來學佛法~~~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3-11-18 12:47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