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念佛是身心的轉換-惠敏法師 [打印本頁]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4-11-5 08:26
標題: 念佛是身心的轉換-惠敏法師
修行人如果身業與口業若沒有轉換,大都表示意業沒有轉換。
因為身體動作、言語表達都是表業(能表現於外在,並顯示給他人看者),而意業是無表業(無法顯示給他人看者)。無表業與表業是會相互影響。
例如:我們受戒時,長跪合掌,這是身體的表業,可以表達出受戒的願心是否堅定。隨著授戒的法師,念懺悔文、三皈依文、迴向文,尤其是在念三皈依文時,這是言語的表業,可以表達出納受戒體的決心。經由有各種表達方式,讓自己與他人確認受戒的決心,才算得戒,可以依此力量預防惡業、停止過非。
假如你認為:「我心裡受戒就好」,身業沒有跟著長跪合掌,語業沒有跟著念懺悔文、念三皈依文、迴向偈,尤其在受三皈依時,沒有跟著念,那就不算得戒。
同樣的,修習念佛三昧也是一樣,身業、口業要表達出來,菩提願力才算確立。
從身業、語業到意業,中間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受」(感受)。從心理作用的順序來看,受蘊是在想蘊、行蘊之前。
四念住的順序也是一樣,從身念住到受念住,受念住之後,則是心念住。
感受的部分,在念佛時,若能遠離世俗欲望,則可遠離因欲望所產生的憂苦。若能遠離憂苦,則可產生離欲的喜樂。所以初禪禪定的身心狀態,稱為「離生喜樂」,遠離感官欲望的束縛,而產生的喜樂。
感官欲望的執著,會生起憂苦,離欲以後則產生喜樂,而這種喜樂的感受也是西方淨土的一個特色,稱為「極樂」。
西方淨土,中國翻譯成「極樂」,梵文很基本的表達是「具有樂」,具備快樂的佛國土。
所以,成就念佛三昧的條件,是應該與戒定慧的學習相應,因為持戒清淨,就不會有憂悔;持戒不淨,會有憂悔,有憂悔就不能得喜樂。
大家希望要與西方極樂淨土相應,最基本的,從身業到感受,受的轉換是要點。
上提到念佛的時候,從色身到感受,如何觀察、如何調整。
在齋堂裡用餐也有類似的狀況,眼前的食物是色法,但是食物對我們而言,不是只有色法,受用的時候,它的關鍵是在於味道,味道是從感受來,什麼樣的感受,就覺得是什麼樣的滋味。
念佛也是一樣,從佛號,是一個聲音(色法),也是言語,感受到什麼,才會有什麼樣子的滋味,是不是感受到彌陀願海的深廣?是不是感受到極樂淨土的清淨?
這些都是從感受來的。轉變感受,才有可能產生清淨的意業。
就如同享受食物,感受到味,才有可能受用到食物的滋養。
在這裡提醒大家。
念佛時,除了身體表達出來的動作、姿勢、行為等身業以外,還有聲音與言語的身體、呼吸的身體,這些都與最明顯的身念住有關。例如:受戒時,藉著表達出來的身業,長跪合掌、口念三皈依文,來確定及納受未被表達出來的戒體,也就是願心。
當感官對境的時候,六根對六塵,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與色、聲、香、味、觸、法,根塵相觸,就產生受。在接觸與受之間,有一個關鍵叫「作意」。
△「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心所在心所的作用當中,有五個心所,是普遍於一切內心的作用,稱為「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到「思」的時候就會造作,也就是思慮、決定。
決定要往善法或惡法,決定是娑婆世界還是極樂世界。思(思慮、決定)心所,也是戒體的本質。
戒體是一種善法的決定力,當你接觸外境,六根對六塵的時候,戒體有防惡止非的作用,會決定作或不作。
同樣的,我們藉著佛號稱念佛名,是否能建立菩提的願心?是否能納受菩薩戒定慧、六度萬行的願心?這便是《往生論》第三門「作願門」的內容。
觸、作意、受、想、思,這五個心所的作用,普遍於一切法,不管是善法是惡法、煩惱法或解脫法,都會普遍產生。
這五個心所,被善的心王或惡的心王所指揮,就會有不同的方向,開展為不同的世界。
心王好比內心的導演或者指揮,主宰著劇情的變化,配合各類各樣的心所演員,演出喜劇或悲劇、娑婆戲或極樂戲。
導演所指揮的,還包括表達出來的身業、口業,身體的行為、動作、姿勢、聲音、呼吸。而這些表演,首先要傳達的就是感受。
感受需要有「觸」及「作意」(注意)作為條件而產生。觸與作意,這兩個心的作用,常常是相輔相成,互為前後。接觸以後,注意力在哪裡,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感受。也可以說注意力在什麼地方,才算是有接觸,否則沒有注意,等於沒有接觸一樣,所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正是這意思。所以這五種心所,有些佛典會認為「觸」發生在先,「作意」發生在後,有時佛典會認為「作意」在先,「觸」發生在後。
從觸、作意到受、想、思(決定或作願,菩提心願)。這些都是一連串的條件。念佛時,首先能念的心,對於所念的佛號,有沒有接觸到?有沒有注意到?如果只是有口無心,等於沒有念。
大家念出來的每一聲佛號,先體會到有沒有觸、有沒有注意到。沒有的話,就很難有之後的受、想。產生不了極樂世界的受、阿彌陀佛的受,就沒有想、思,無法發起菩提願力及往生淨土的信願力。
信願力一旦沉沒,就隨著業力輪轉了。隨著煩惱、造業、受苦的業力,隨著過去的習氣,隨著娑婆世界的受、想、思,而輪迴不已。
所以念佛時,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號,是否有接觸到?
是無明還是明的觸,是微妙或粗重的觸,散亂或昏沉的觸,或貪或瞋的觸,疑心或信心的觸,自己要能夠覺察、注意到。
佛號是所要把握的、接觸的對象。
假如佛號是一個音聲或言語,這時所接觸到的是聽覺。聽覺所產生的觸,是否有可以產生善法的受、想、思(意向)。假如對象是視覺,也是一樣。香、味等也是如此。
所念出來的佛號,色、聲、香、味、觸(身體的觸)、法,有沒有一一明瞭現前?
也就是所念的佛號(這佛號就是阿彌陀佛的身、口、意三業),是不是有感觸到?
眼睛所看的世界:阿彌陀佛是不是如在眼前?所念出來的感受:是否猶如阿彌陀佛在和自己一起念一樣?假如你有那種感受,才算是開始進入受念住。
△感受「阿彌陀佛」如在眼前大家想一想,阿彌陀佛假如真的在眼前,大家自然而然就會有恭敬心、尊敬心、禮拜心、讚歎心,就不會昏沉,不會散亂,也不容易有煩惱。而阿彌陀佛的慈悲光、智慧光,攝受、照亮著我們,使我們身心柔軟。
所以檢視自己是否真正在念佛,有沒有感觸到阿彌陀佛,念出極樂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
如果自己沒有見聞覺知的感受,又如何迴向「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自己沒有見也沒有聞,也不可能讓別人見或聞。自己的彌陀(自性彌陀)沒有讓自己見聞,更不可能讓別人見聞。
見聞,是代表六根對六塵中的眼、耳兩種接觸,視覺與聽覺,這兩種的訊息量占人類感官與外境接觸的大部份訊息量。所以,學校的學習管道也大多以視覺與聽覺為主,為融合此兩種學習效果,設置視聽教室。
接觸也是一種身體。佛教所謂「身」是在講一種集合體,包括色身的集合體、聲音的集合體、呼吸的集合體(息身),以及觸的集合體(也稱為「六觸身」)。
六觸身之後,產生有六受身(感受的集合體),所以在念佛當中,感受是產生後面想、思(到六思身)的關鍵條件。
這一連串剎那剎那心的變化,非常快速。如果沒有注意,不清楚受、想、思的變化,很容易就隨著過去的習氣在流轉,無法轉換過去感受、想像、思考、決定的模式。
所以在每一聲佛號當中,希望大家能夠把握到這些過程的分解、分析,否則很難轉變自己。
在觸或受來說,昨天有講淨土祖師的例子。
善導大師在念佛的時候,眾生感受、接觸的,一聲聲如同一道道佛光,這是他自己或者讓眾生感受到的。少康大師則讓眾生感受到,聲聲好比一尊尊的佛。
這種感受會產生想、思,以及決定力。在生死關頭的時候,決定力會決定自己走上什麼道,是三惡道,還是人天乘?是解脫道,還是菩薩道?
淨土法門的修行,很注重臨命終的時候。是一心不亂走菩薩道,走往生淨土的路;或者是走三惡道;或者到娑婆世界的路?臨命終是生死攸關之際。
但是淨土法門所謂的臨命終,並不是在未知的未來,而是在每天所面臨的抉擇,都會和你臨命終時如何抉擇,互相呼應。
平常所做的決定,與臨命終所做的決定,都大同小異,因為習慣使然。平常習慣作如此的決定,臨命終也會同樣做決定,這稱為業力。
業力雖強,但是可以靠念力、靠願力來扭轉。
所以了生死,並不是在臨命終時才成辦,其實在念念之間,都可以看出了生死的決心。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