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唯識宗簡介-成觀法師
[打印本頁]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4-9-10 08:18
標題:
唯識宗簡介-成觀法師
要瞭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稱瑜伽宗,或唯識宗),也必須稍微瞭解一下中觀學派;因為正如唐代義淨三藏在其所著
南海寄歸內法傳
中所言:
「
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
」
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二大法脈或學派,一是中觀學派,二是瑜伽學派。
中觀學派是尊龍樹菩薩為始祖,以其中觀論及十二門論為根本論典,其後傳至提婆菩薩,著有百論,即與龍樹之二論合稱
「
三論
」
;其傳承者為羅羅跋多羅、青目、婆藪、佛護、青辨等。
在中國之弘傳者則為鳩摩羅什,至唐‧吉藏大師而集其大成,因而開創﹁
三論宗
﹂。
此處所說的中觀學派是狹義的中觀派;此派雖名"中觀",實是以
空觀(第一義空、一切法
空)而涵攝空、假、中三觀,故名
中觀
,又稱
空宗
。
其根本經典為般若諸經與三論。
廣義的中觀學或空宗,則包括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等,因為這些宗派都以中觀學派的創始者及其經典為立宗之主要根據,故在大乘八大宗中,除法相宗與律宗外,其餘諸宗基本上都屬性宗(
空宗
)所攝(以其相對於
相宗
,且研習法之本性,故又稱為﹁
性宗
﹂)。
至於
法相宗
(或
瑜伽宗
)最主要的經典則為一經一論:
解深密經與瑜伽師地論
。
其根本經典,根據成唯識論述記,則為六經十一論:
A、六經||
解深密經
華嚴經
密嚴經(又名厚嚴經)
楞伽經
如來出現功德經
大乘阿毘達磨經
(最後二經未譯成漢文)。
B、十一論||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
顯揚聖教論
大乘莊嚴經論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攝大乘論(以上無著菩薩造)
辨中邊論(本頌彌勒菩薩說,世親菩薩造釋論)
分別瑜伽論(本頌亦彌勒菩薩說,世親菩薩造釋論、此論未傳譯)
唯識二十論(世親菩薩造)
十地經論(世親菩薩造,係解釋華嚴經十地品者)
集量論(陳那菩薩造、義淨譯、已亡佚,係因明學之論
典、發揮現比二量、及識之三分說)
觀所緣緣論(陳那菩薩造)。
由此可知,瑜伽宗的根本經典,其中之六經皆是佛說;其十一論,則為菩薩說或造,包括彌勒、無著、世親、陳那等。
至於瑜伽宗的傳承,除了釋尊與彌勒菩薩外,主要是無著與世親二菩薩。
最後,從瑜伽宗的根本經典之六經來看,除了最後二經中土未譯外,其餘四經
解深密經、華嚴經、密嚴經、楞伽經
,皆是所謂"
性相圓融
",亦即,有性有相,並非純是法相之學。
更有進者,這四部經同時也是性宗的根本經典;
尤其是楞伽經,更是禪宗達摩祖師傳以印心的(直到六祖改成金剛經)。
可見,即使在禪宗的正法眼藏用以印心的,在六祖以前,本是性相圓融、性相不分的。
不但性相不分,而且也是顯密不分的:因為華嚴、密嚴、解深密,乃至楞伽也是顯密二教所共尊的。
然而其後,以眾生根器轉鈍,不堪受持全體大法,因此分門修學,各擅其長。
然而依法之本源與發展來看,此係不得已之事,並非法本有分派,而實係人根轉淺所致:並非法有二種、三種或多種;種種法教實係如來法身之一體;眾生不堪全體大法,故別受其部分之法。
然其要者,若欲求無上菩提,切莫以自所修學之一部分法,或性或相、或顯或密,執摸象之解而言:這就是如來法的全部!
因而得少為足,甚或是自非他、種種妄想分別,乃至互相攻訐、諍鬥,如是即是迷人,枉受辛勤,不入正理。
何謂唯識學?
「
唯識學
」
之義,一言以蔽之,即是
「
助道心理學
」
或
「
修道心理學
」
。
茲釋如下。
近代由於科學昌盛,因此大眾都十分崇尚科學。而於佛教中,亦有此風尚。
其中以一些唯識學家之見,更為顯著。他們看到唯識學中諸多法相,及其脈絡分明的關係,覺得唯識學"很科學",而且唯識學所研究的主題,亦都是
「
心理學
」
方面的,所以他們便把唯識學當作
「
佛教心理學
」
來研究。
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1.唯識學雖然"很科學",但它究非科學;因為佛法雖可以很科學,但佛法是超乎科學的。同理,唯識學也非佛教心理學,因為心理學是世學 (世間的學問),所談的是"世諦",而唯識學則是"出世法",所參究的卻是{出世諦},出世之正理;故兩者不可混同;更不可因唯識學與心理學在題材上有少許相似之處,就因此令佛教徒覺得自己身價百倍,或趕上時髦,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因為若這樣想,即是:以世法為貴,以及以世法來判別佛法的高下──也就是這種觀念的錯誤,而令某些佛學家以科學的標準,來重新為全體佛法作判教的工作,從而導人疑、謗種種佛法。
2.若定要說唯識學是一種心理學,則須知它並非普通心理學,而是{助道心理學}或{修道心理學},這是一切學唯識的佛弟子,必須要知道的事。
因為佛及菩薩慈悲開示唯識正理,都是為了幫助佛弟子修習菩提正道,不為別的
,故是﹁助道心理學﹂;又,唯識學所處理的﹁心理問題﹂,都是修道者在修行過程中會碰到的種種現象、問題、或困難,以及如何去面對、排除等,因此它是﹁修道心理學﹂。
故此
助道心理學
,其內容、題材、及目標,大大不同於處理世間凡夫心理的普通心理學。因此,
唯識學可說是一套專為佛法修行人設計的修道心理學
,故不能把它當成一門學術來研究。
那麼唯識學的
「
唯識
」
二字,究竟是什麼意義?
唯識
之意義為:一切萬法皆是識的變現,皆是依識的自證分(本體)所變現的
見分
及
相分
,此外,並無他物,故說
「
唯有識
」
。
易而言之,即華嚴經所說的: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華嚴經此語的一半,唯心的部分,即在性宗之聖教中,廣說開闡之;而此語的另一半,唯識的部分,則在相宗之聖教中,廣說開闡之。
故知,性宗的唯心,與相宗的唯識,在真實內涵上,實無差別,
只是所對的根機不同,所施的方便有別,如是而已;是故當知,性相二宗並非敵對,而是相輔相成,如鳥之雙翼。又,
如來說法之常途,常是性中有相、或相中有性,乃至顯中有密,密中有顯,禪中有淨、淨中有禪,只是廣略開合不同,主伴有異
。
例如若對相宗之機,則廣說相宗之法,而略說性宗,乃至點到為止。
反之,若對性宗之機,則於經中廣說性宗之法,略說相宗,乃至點到為止。至於顯密的廣略開合亦如是。
如來如是說法之用意為:
1.
令學者廣種善根──以諸菩薩沒有只修學一法便得成佛者,皆是三大阿僧祗劫修無量福德資糧,廣度眾生,然後方得作佛。
2.
令菩薩於法知所會通──諸法性本通,眾生以自心閉固凝滯,故於法滯礙不通:以心不通故,法亦不通;若其心通,則法自然通達;如來欲令眾生藉著於法性之會通,而達﹁心通﹂之目的,故作是說。
3.
為令諸菩薩速去法執,斷除所知障、法障,故如來說法,
性中有相,相中有性
,悉令斷除對法之偏執。
再者,有些經典,所對之根機為圓熟之大機,於彼等經中,如來即為之開示性相融合之無上法教,例如解深密經、楞伽經等皆是。
其次,
唯識學
之意義
,可再從
唯識
二字,及
五位百法
來研討,便可更為詳細:
從
唯識
二字看
:
一切萬法,唯識無境,以一切外境皆是諸識所變現的
相分
,故諸塵境界、山河大地、有情無情,皆是此識所變現者,並無實體。行者作如是
唯心識觀,了達自心,不迷於境,於是從修斷中,漸次斷除煩惱、所知二障,而
不受境縛,心得解脫,證唯識實性(即圓成實性),得大菩提。
從五位百法看:
1.從有為法及無為法看:
唯識百法,大類分析一切法為
有為法
及
無為法
,這兩大類法即攝盡世間、出世間一切萬法。
世尊開示此法,為令諸佛子了有為、證無為,其宗旨則在出世的無上聖道,亦即是六無為法中的
真如無為
,此亦即
唯識之勝義性
,也就是
圓成實性(
見唯識三十論頌及成唯識論)。
故知如來一切所說,皆是為了拔濟一切有情出於有為生死之苦輪,達於涅槃、菩提(此即所謂二轉依)的出世聖道。
可歎當今末法,有人講說如來法,卻作顛倒說,令人貪著世間法,於有為有漏之福,種種營求,卻自詡為修行大乘,或說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殊不知這是誤解及曲解禪宗六祖大師之意。
六祖是說:不離世間覺,並未說不離世間迷
,此其一;又,
不離世間覺之義為:不能離於對世間有情的悲心、菩提心,而能證得大覺;此是正義。
因此祖師之意,並非教你繼續貪愛、戀著世間,而能證得大覺。是故莫錯用心。若錯用心,錯解佛經,一切所修,枉費辛勤。故知
正見
之善根在學佛上,極其重要:以正見故,能正思惟,抉擇正法;如是一切所修,功不唐捐。
作者:
gongjohn2d
時間:
2014-10-29 21:06
標題:
顶起
摔倒了不要哭,枝上柳绵吹又少,学姐说:看那种网站用UC浏览器没广告!,要勇于开口,━━━━━━━━让离你身边最近的人赔钱。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