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禪修問答-阿姜查尊者 [打印本頁]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4-9-5 12:17
標題: 禪修問答-阿姜查尊者
修行是否有必要做到渾然忘我?
阿姜查尊者答
不必要。應該培養少許的禪定和專注,然後拿它來觀察自己,毌需特別造作。
若修行時,恰好進入渾然忘我的狀態,那很好,只是不要執著它。
有些人們迷上渾然忘我,玩這種遊戲是很過癮的。
當知,它有適當的限度,你若聰明的話,就知道渾然忘我的作用和極限,正如你知道,和成年人相較之下,小孩也有他的能力限制。
   
貪欲和嗔恚等煩惱純是虛幻的,或是實在的?
阿姜查尊者答
兩者皆是,我們把煩惱稱作貪欲或嗔恚或無明,這些都是外在的名相。
正如我們說一個碗是大的、小的、好看的,隨你怎麼稱呼它,這都不是事物的本來面目。我們從概念中產生貪欲:假使想要一個大的碗,就把眼前這個碗叫做小的。
貪欲使我們分別,而真理純粹是事物的原貌。我們用這種方式來看:你是一個人嗎?你會說:是。
這是事物的表像,其實你只不過由各種元素,或者一堆變化不居的五蘊所構成的。假使內心是解脫的,就是沒有分別計較,沒有大或小,也沒有你和我。一切皆空,我們稱它為無我。的確,到後來,無所得,也無我。
  

你曾說奢摩他(Samatha)和毗婆舍那(Vipassan^a)或者禪定和內觀是無差別的。這一點能否進一步說明?
阿姜查尊者答
這個道理很簡單,禪定和智慧是相輔相成的。當你閉目靜坐,制心一處,心祥和寂靜了,這就是禪定,接著它又是智慧或者毗婆舍那生起的因緣。
此後,無論是閉目靜坐或者行走於鬧市,心都能安住不亂。
這就像你曾經是個孩童,現在已經是個成年人了,兩者是否同一人?你可說是,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又不是。
因此,從另一方面來講,三摩地有別於毗婆舍那。或者好比食物和糞便,兩者可說為同一物。
不要光相信我所說的,要身體力行,親自證得,沒有什麼特別的法門。
你若觀察到禪定和智慧是怎麼生起的,即能自知自證。
很多人最近幾天一直執著在字面上,稱他們的修行是毗婆舍那,而貶抑三摩地。
又有的人稱他們的修行是三摩地,認為它是毗婆舍那的基礎。
凡此皆戲論,不要在這上面傷腦筋。只要好好用功,自然會明白。
  
如何克服嗔恚?當它生起時,如何對治?
阿姜查尊者答
你必須有慈悲心,打坐時若嗔恚心生起,當修慈悲觀。
若別人行持不好或發脾氣,不要因此而生氣,否則,你比他更無明。
要心懷慈悲和智慧,因為對方正在受煩惱的煎熬。要內心充滿慈悲,把他當作你親愛的兄弟,在打坐時,專注在慈悲的感受上。要散發慈悲心於整個世界,唯有慈悲才能化解嗔恨。  
有時候,當你看到其他的出家人舉止粗暴,可能會心生懊惱,是自討苦吃的,這樣不是佛法。
你可能這麼想:‘他們不像我這麼嚴謹在修行,不是好的出家人。’
這就是自己的大錯了。不要做比較、批判,放下想法,觀照自己。
修學佛法是自己的事,你不能叫別人的作為合你的意或像你一樣。
這種期待只會為自己帶來煩惱,修行人常有此通病,但是看別人的缺點不會產生智慧。
不要自尋苦惱,只是單純地觀察自己及內心的感覺。這樣做,你將會明白的。
  

我已靜坐多年,無論處在什麼境界,內心幾乎都能保持明覺和安詳。現在想要嘗試從頭練習高層次的禪定或者進入完全融入的狀態。
阿姜查尊者答
很好,這是有益的心靈訓練。你若有智慧就不會執著在禪定上面。
這好比想要坐久一點,它當然是一種好的練習,不過真正的修行與姿勢無關,它是直接觀照內心。這才是智慧。
你一旦檢視並瞭解自己的心,就有智慧知道無論禪定或者書本都是有限的。
假如你修行並且體驗到不執著的道理,這時可以回到書本上面,它們將好比甜美的點心,有助於你去幫助別人。或者你也可以回來練習全神融入。
你將有智慧知道一切皆不可執著。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