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九住心-念佛的九個次第(心定和尚) [打印本頁]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4-9-5 08:51
標題: 九住心-念佛的九個次第(心定和尚)
生活要依正知而住,安住在正知裡頭。
正知就是對每個起心動念都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知道這個念頭是善、是惡;是是、是非;是清淨、是雜染。當下明白了自己的心念,行為上就能克制自己該做或不該做、該說或不該說。因此要特別跟大家強調正知的重要。
1.入以前的階位--九住心
我們平時心思這麼散亂,是因為眼、耳、鼻、舌、身、意與第七意識的內含「我癡、我見、我愛、我慢」相應,因此六根一直向外追求,心才開始散亂起來,一直向外貪求所看到的、嗅到的、聽到的、嚐到的。
一接觸到外境,內心立刻生起一種合心意、或不合心意的感受。
遇到合心意的感受,馬上生起「能不能再給我一點」的念頭?所以就有貪欲;得不到所需要的,就開始瞋恨。
在日常生活裡頭,六根受第七意識的影響而貪求外界,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日日追求成了習慣,因此內心動不動就現起妄念。要能夠降伏這種妄念,最根本、最徹底的方法就是用「我空觀」--透過「照見五蘊皆空」來破除第七意識。
但是在理性上的空性智慧還未成就前,不得已只好先從現象界、事相上來用功。
也就是先用種種方法來收攝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淨土法門,都攝六根竟念相繼。
用這種持戒念佛的方式來幫助我們少看、少聽、少講、少做,煩惱自然就少。有空就盤起腿、閉起眼睛來,把心意集中在所緣境上(佛號),少起分別,少生煩惱,這樣子禪定才容易修習成就。
(1)內住
現在要修定,首先要依你自己的需要來選擇以什麼做為所緣境?選定以後開始修行,攝心守意,定住在所緣境上,淨土的行者的所緣境就是佛號。這是修定的第一步,稱為「內住」。
我們的心過去都是向外攀緣,稍不注意就看得入神、聽得忘記任何事情,一心沉迷在某一件事裡頭。心向外追求,向外奔馳,就叫做「放心」。修行者是不可以「放心」的,應該要「安心」,要把心收回來,這叫做「收心」。
將心定在所緣境上,讓念頭扣住所緣境這一點,在這個點上開始修習正念,這就是「內住」。
「住」的意思就是安定、固定在一個位置的意思。過去心都是向外,現在把心向內,鎖定內心的所緣境,這是修定(念佛三昧)的第一個階段。
(2)續住
修禪定的心路歷程很像搬家以後調適內心的過程。過去的生活環境習以為常,現在突然搬到新的環境去,面對不同的人事、不同的文化背景,心裏自然會常常想念過去的種種。
其實以前的環境不一定會比現在好,但是因為六根與第七識相應,覺得那是你的老家,總是比較適應,換到別的地方就覺得不自在了。
同樣的,我們過去已習慣放縱自己的心去向外貪求,現在要把心向內安住時,就會發現念頭紛飛。一下子想到廚櫃裏面好吃的東西,一下子想到朋友、政治、股票…,種種念頭不斷浮現出來。有些是合你意的、你所關心的,就會一直想下去。想了一陣子又想到:「我在修禪定,怎麼會想這些呢?」勉強再把心拉回來。
沒有多久內心的習氣又開始作祟,所以念頭又跟著散亂起來。
這是因為第八意識裡的東西那麼多,順應第七意識的我執力量又那麼強,沒法說靜就靜。接著又發現心念跑掉了,勉強自己再扣住所緣。一次又一次的把散亂的心再拉回到正念上,繼續想盡辦法使心停留在所緣境上。這種陸陸續續的使心安住的過程,就稱為「續住」。
(3)安住
搬家了,卻又時常想回到過去的地方。人生的因緣很複雜,有時即使想回去,但是受到諸多因緣的牽絆,心裏縱然再怎麼想念,總是無法成行。
慢慢的,終於對現前的環境適應下來了,想念的次數減少了,周圍的人事漸漸熟悉了,談話的對象也多了。
逐漸覺得這裡也是你的家,比較少再思念過去的環境和人事了。內心逐漸適應這樣的環境,即稱為「安住」。
沒有修學佛法的人,心念一向是向外攀求的。股票稍微一起落,整個心都要跳出來。現在看破了這個世間的虛假不實,慢慢的適應在這樣的修道環境裡頭。對於外面那些五欲,以及障礙禪定的五蓋(貪欲、瞋恚、昏沈睡眠、掉舉(註1)惡作(註2)、疑)等能夠逐漸降伏,心能安住在所緣境上,即稱為「安住」。
(4)近住
慢慢的,心意常在所緣境上,頂多是在所緣境的附近打轉。
比起第三階段的「安住」(常常想家、想股票、想外面所喜愛的)更加進一步,心念不會再向外馳散。
頂多念頭起來以後,大概很快就可以把它拉回來,甚至同步進行--心思一方面在所緣境上,另一方面還在想以前的事情,但仍然離所緣境不遠,所以稱為「近住」。
修行念佛(禪定)時,內住、續住、安住、近住這四個步驟就是讓我們從「攝心守意」開始,一直到整個心意時時刻刻都能保任在所緣境上的四個階段。
(5)調順
從第五階段開始,就能做到原始佛教所說的四正勤(註3)。四正勤的內容包括:
(a)已生善令增長--心裏所起的善念或已經做的善行,持續的令它增長,加強它的功效。
(b)未生善令生起--應該有這樣的發心、這樣的善念,但老是不發,所以要使它生起來。
(c)已生惡令斷除--已生的惡業要立即斬斷,不能讓它繼續生長、膨脹。
(d)未生惡令不起--未生的惡業不能讓它發展起來。惡的念頭一動就不能任它滋生下去,要立刻消滅它。
四正勤的修行方法要能真正派上用場,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斷除我們煩惱習氣的,就是在第五調順的這個階段。
過去看到外界色、聲、香、味、觸這些無法抗拒的誘惑力,例如異性…等等可愛的境界,立刻就強烈地生起想要佔有的念頭,這是內心貪、瞋、癡的展現。
這些誘惑境界的現前很容易讓我們心動,讓我們的第六意識一直起分別,妄念紛飛,進一步採取手段去追取。
而現在禪定修到了第四住、第五住的階段,發覺心理已經有一些變化。
比起以前來,脾氣比較不衝動、不激動,感覺很安詳、很寧靜。生理方面也有一些改善,覺得安住在所緣境時身心比較能放鬆。
這時已經嚐到修禪定時那一份微妙的快樂,能夠体會外面種種的五欲、六塵雖然偶爾也能給人快樂,但畢竟是一種相對的快樂。
境界過去以後快樂就消失了,而且還會樂極生悲。快樂、興奮到最後,就是累得要死。不像禪定那樣從內心生起安祥、寂靜的快樂,再怎麼樣也不會有副作用。
深深體會到禪定的功德是那麼的好,那麼的微妙,所以寧可放棄外面的誘惑--色、聲、香、味、觸、男女相、貪、瞋、癡等,願意回歸到自己內心所扣住的所緣境。所以外境的強烈誘惑力一旦現起,就可以用對禪定快樂的嚮往來克服五欲,不再妄求。能夠「調」御自己的身心,使它隨「順」所緣境,所以稱為調順。
大家在學佛的過程之中,慢慢會有這種進步的體驗,知道修禪定能使自己更加清楚自己的心念所在。所以這個階段的心念比起以前來,還要敏銳、清晰、明顯,這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當中的「明心」階段。
「明心」就是心意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明明顯顯的。念頭究竟是清淨抑或雜染,馬上能作分別!
(6)寂靜
前面第五調順是指內心能夠調伏外境的誘惑力,順入所緣境。到了第六住即是心念寂靜的階段,這時已經開始有定力,完全可以扣住所緣境。所以不相應的雜念、妄念一現起,當然能夠明白的分別,並且清晰地斬斷它。因此這個階段專門在分別內心的起心動念究竟是好是壞、是清淨是雜染、是正是邪?
大家要注意的是,三法印當中的「涅槃寂靜」是形容聖者進入禪定以後,斷除煩惱時所體証的涅槃境界。這裏的寂靜則是指還沒進入禪定之前,只要我們內心第八意識的這些過去種子一冒出來,就能夠立刻發現。所以已生的善才能令增長,未生的惡令不起,已生的惡能當下斬斷它。
(7)最極寂靜
第六「寂靜」是念頭一起時,內心還在模擬兩可的階段,還在分別它究竟是不是雜染的、是否合心意的?還在戲論「要或不要」?無法用智慧來當下斬斷這些妄念。到了第七「最極寂靜」的階段,警覺性更高,念頭一動時,馬上能夠停止、降伏妄念,不讓它繼續的醞釀下去。修到這個階段時,心念幾乎都在所緣境上。
(8)專注一趣
「趣」是指「定點」,意即心念完全專注在一個定點(所緣境)上。
(9)等持
一般沒有修禪定的人心裡頭會有一些上下起伏。碰到喜愛的就一直想,心思不斷地「上揚」;累了就迷迷糊糊,沒有智慧,一直要打瞌睡,「昏沈」下去,所以說內心「不平等」。
而修習禪定到第九住這個階段,能使心念保持平靜、平等的狀態,既沒有微細的上揚、掉舉、亂紛紛,也沒有微細的昏沈、黯昧,所以是一個平等的狀態。能夠照這樣持續下去,即稱為「等持」。
2.入定以後的階位
(1)未到地定
平常我們欲望、貪求心太強,常常弄得身體好像頭重腳輕,整個腦筋昏昏沈沈。到了即將入定之前,整個身心會起很大的變化,覺得身體走起來輕飄飄的,心裏覺得輕鬆自在,甚至有了一種衝動的感覺。這種衝動是往頭頂上衝的,過後會有一種身、心輕安的感覺(註4)。這種輕安的感受是發生在即將入定,但尚未達到的階段,所以叫做「未到地定」或「近分定」。再繼續修下去就可以進入根本定(註5),也就是初禪。
(2)初禪與中間定
初禪的根本定仍然有一些粗、細的念頭。由於內心對這些念頭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所以必須再進修。修到將要進入第二根本定(二禪)的時候,粗的念頭不再現起,但細的念頭還有。
這時雖然一心一意在所緣境上,但是偶而仍然會現起自己覺得可愛或瞋恨的念頭。這些「有粗、有細」的思惟分別,是位於初禪與二禪中間,所以稱為「中間定」。
(3)二禪至四禪
進入二禪根本定後,細的分別也不起了。所以初禪稱為「有尋有伺三摩地」,中間禪稱為「無尋有伺三摩地」,二禪為「無尋無伺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梵語「正定」的意思。繼續進修到三禪、四禪,以第四禪的定力再來觀「十遍處」(觀想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光明等任何一種能遍滿宇宙),修練成熟以後就可以得到神通。如果以這種定力來觀緣起法,就可以證悟而得到解脫。
註解:
(註1)掉舉--心思散亂,東想西想。
(註2)惡作--後悔曾經作過的事,不論是好事或壞事。
(註3)原始佛教把追求智慧而進入涅槃境界為止,其中必需修行的階位分成三十七項,稱為三十七道品,四正勤即是其中一項。三十七道品的內容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
(註4)輕安--身心輕利安適,對所緣之境優游自適之精神作用。
(註5)根本定--指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色界定及無色界的四種定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