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懺悔罪業-索達吉堪布
[打印本頁]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4-9-4 08:14
標題:
懺悔罪業-索達吉堪布
密宗的灌頂非常嚴格,我們接受灌頂時,一定要對上師多方面觀察。以前有這麼一種說法:有位上師(也是一位比較了不起的大德)聽說一個大德準備舉行伏藏大師冉納朗巴的灌頂,他很想求,所以仔細詢問了那個上師:“你老人家最近灌的頂,是從哪個上師那裏得到的?這個伏藏大師的傳承是哪一個傳承?……”
後來那位上師好像說不出來,於是他就產生懷疑,沒有去灌頂。其實這是很有必要的。
同樣,我們在上師面前受菩薩戒,首先要瞭解這個上師的利他心怎麼樣?他自己發過這方面的心沒有?這個很重要!
〖
《菩薩戒二十頌》中雲:
〗
這是印度非常了不起的論師旃劄古昧所造,裏面有二十個頌詞,專門講菩薩戒條,所以叫做《菩薩戒二十頌》,其中是這樣講的,
〖
“
當於持戒具智慧,具力上師前受戒。”
〗
授菩薩戒的上師應該具備三個條件:
具有清淨的菩薩戒律,這是第一條;對大乘佛法比較精通,具有相當殊勝的智慧,這是第二條;他有攝受弟子、調化眾生的一種能力,這是第三條,在具足這三條的上師面前,你可以受菩薩戒。
《菩薩戒二十頌》講的這三條,大家一定要記住,首先觀察上師具不具備戒律、智慧,如果發了菩提心但一點智慧也沒有,這可能也不行。
不過,噶當派的一些大德講:會不會說法並不重要,關鍵是看相續中有沒有利他的心。
博朵瓦格西經常給弟子講:“哪怕你千經萬論倒背如流,對眾生也不一定有利,但如果有一顆無偽利他的心,就一定會對眾生有利。”
所以,這些大德一般都特別讚歎相續中具有真正的利他心。
但這裏的要求有所不同,上師必須具有智慧,還具有攝受和教化弟子的能力,在這樣的上師面前,我們可以得受菩薩戒。這是上師應具備的三條。
〖
此論當中
〗
此論是指《入菩薩行論》,以後還要學這個頌詞,
〖
“
捨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
〗
《入菩薩行論》對授菩薩戒上師也有一定要求,是什麼樣的呢?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捨棄具有善巧方便的大乘佛法,意思是說,再怎麼困難也不會捨棄大乘佛法,具有堅定信心,這是第一條;第二條,他的相續中一定要有菩薩戒,具足這兩條的上師非常難得珍貴,所以叫“珍貴善知識”。
如果一個上師像如意寶一般,怎樣也不會捨棄大乘佛法,相續中具有利他心,在他的面前,你可以受菩薩戒。
授戒上師應具備的條件,這裏抉擇得特別好。我們這次聽受的人當中,有些可能以前受過菩薩戒,有些可能連一個居士戒也沒有受,有些可能這次準備要受,但如果你在一個善知識面前受,一定要通過這種方式,仔細觀察這個上師的相續中具不具足這些條件,如果具足的話,在他面前受是可以的。
〖
如果實在尋覓不到這樣的善知識,就在三寶所依前受戒。
〗
如果對具戒律、有智慧、有能力的上師,自己怎麼也看不慣,或者始終找不到的話,在佛像、佛塔、佛經等三寶所依的面前受持也可以。怎麼樣受持呢?首先要作七支供,然後磕頭,接著心裏觀想:為了利益天邊無際的眾生,我生生世世不離開菩提心。發一個堅定的誓願,這就是在三寶所依面前受持。
噶當派的格西仲敦巴曾問阿底峽尊者:受菩薩戒時,念不念儀軌?阿底峽尊者說:如果相續中真的生起了菩提心、利他心,不念儀軌也可以;如果這種心不是很明顯,邊念誦儀軌邊發願是非常有必要的。
外面有些人經常這樣講:“我們特別想找一個好上師,但是來的這些上師,我們不知道他到底好不好,所以有點害怕。如果在他們面前沒有灌頂、沒有接受法要的話,一旦錯過了真正的善知識,以後不一定有這個機會。”
很多人都比較擔心自己遇不到好的上師。我想,其他的有些法要不好說,但是作為菩薩戒,如果你實在找不到上師,在三寶所依面前得受也是可以的。
阿底峽尊者的弟子曾問:入顯宗的佛法和入密宗的佛法是否一樣?
尊者回答說:完全不同。
入顯宗你自己也可以,比如你想皈依,在三寶所依面前就可以,想受菩薩戒,在一個佛像面前受也可以,(雖然佛像不一定給你馬上發戒牒,但如果我對寺院裏的和尚全都不能起信心,在大雄寶殿的釋迦牟尼佛像面前發願也可以。
發了菩提心以後,雖然沒有戒牒,和尚也不一定給你補辦,但我覺得這個不是很重要。你自己取個法名就可以了,開玩笑!)
但密宗一定要依靠上師而趨入,因為入密宗的壇城,必須要有上師的灌頂,沒有灌頂是不行的。
灌頂能不能依靠觀想獲得呢?對此有兩種說法:按照阿底峽尊者的觀點,灌頂一定要依靠上師才可以;有些佛教史中記載,嘎繞多吉、加納思紮等大成就者,依靠觀想也可以親見以前的傳承上師(得受灌頂),但為了傳承的延續,顯現上還是要依止上師,如國王匝等有許多這方面的公案。
所以,密宗一定要依靠上師才能趨入密乘戒,而顯宗有相當一部分,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成為大乘佛教徒。
〖
這是《菩薩地論》中說的。
〗
〖
《學集論》中雲:“若無有善知識,則盡己所能觀想安住十方之諸佛菩薩現前而受戒。”
〗
還可以觀想自己在諸佛菩薩面前受戒,至於受幾條戒、是利根的戒還是鈍根的戒,你可以自己發願受持。
如果實在找不到上師,這種情況我覺得比較保險,要麼像《學集論》講的,觀想十方諸佛菩薩包括自己的傳承上師,然後在他們面前受持;要麼像前面《菩薩地論》裏面所講的,在三寶所依面前受持,這對我們來講很重要。
我希望凡是聽受《入菩薩行論》的人,大家最好受一個菩薩戒。如果其他戒條實在不能守持,只守持“不舍願菩提心”這條,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
我們的壽命很短暫,什麼時候再遇到這樣的如意寶誰也把握不了,所以我在這裏合掌祈禱大家,這是特別難得的一個機會啊!世間上的人沒有參加一項工作或者沒有得一種獎勵,就認為失去了一個機會,但我覺得這不算什麼,如果大乘菩薩戒本來你可以接受,但因為擔憂這個、擔憂那個而沒有受的話,確實有點遺憾,也很可惜。因此,最好大家還是受一個菩薩戒。
受戒之補特伽羅:
〖
雖然《道燈論》中說:“恒具餘七種,別解脫戒者,乃有菩薩戒;善根非餘有。”
〗
阿底峽尊者說:受菩薩戒的條件是什麼?首先必須具足七種別解脫戒的任意一種,如果這個條件沒有具足,則不能受菩薩戒。
〖
但如果菩薩戒的所依身份必須是具足聲聞別解脫戒者,那麼清淨刹土中的菩薩就成了不具備菩薩戒,並且在死亡時也會失去菩薩戒等等有許多過失。
〗
但無著菩薩不承認這種觀點,他發了兩個太過:如果眾生受菩薩戒之前必須要先有別解脫戒的話,那麼清淨刹土,如極樂世界的佛菩薩相續中也不應該有菩薩戒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可能有出離心,不可能真的要厭離極樂世界,而且按照《俱舍論》的觀點,他們所依的身份也不合理(如兜率天的彌勒菩薩),這樣一來,就有清淨刹土的菩薩不具足菩薩戒的過失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過失,如果必須以別解脫戒為基礎,那麼,人死的時候別解脫戒體會滅盡,菩薩戒也會在人死的時候隨之滅盡,就像牆(別解脫戒)已經倒下,牆上的花紋(菩薩戒)不可能有一樣。
還有,大乘經典《寶積經》中講,天、龍、非人、大鵬、大腹行等眾生,它們的相續中也會生起菩提心(它們不可能獲得別解脫戒體),那麼,這與教證有妨害,從理證來講也說不過去。
〖
關於這些,在《釋論》中都有宣說。
〗
〖
想來,阿底峽尊者對大乘法藏瞭若指掌,絕不可能承認菩薩戒的所依身份必須具足別解脫戒,
〗
阿底峽尊者對所有的大乘經論全部通達,在印度的東方和西方,沒有再像阿底峽尊者那樣聰明出名的人了,而且他前世當過五百世班智達。
有一次,他邊觀修菩提心,邊轉菩提迦耶的佛塔(佛塔四邊都有佛殿),當繞到西邊的時候,西邊的石佛像親自對他說:“你如果想在很快的時間內獲得佛果,就一定要修持菩提心。”
他又繞到北邊時,北邊的度母像把頭轉過來,對尊者作了一些教誡。(到目前為止,這尊像還在。1990年上師如意寶去的時候,把自己的念珠供養給了這尊“說話度母”。)
這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當時的聖像向阿底峽尊者講法,另一種是,阿底峽尊者到度母像的旁邊時,虛空中出現了兩位女子(比人好看、比天女難看)在交談,年輕的問年老的婦女:“想要馬上獲得佛果,修什麼好?”
年老的婦女說:“修菩提心最好!”
又問:“一切諸法的精要是什麼?”
“萬法歸攝於心,心猶如虛空!”
依靠這個教言,阿底峽尊者通達了唯識和中觀的觀點,後來尊者問旁邊人有沒有聽到兩個女人的談話,他們都說沒有聽到,由此,尊者說這就是度母給的教言。
尊者一生時時刻刻修持菩提心,到了藏地以後,也是著重弘揚菩提心。這樣了不起的尊者,不可能說菩提心的身份必須要依別解脫戒,不可能承認這個觀點。
〖
我認為,阿底峽尊者實際上是為了遮破當今許多人士連一分別解脫戒也不能守護卻自詡具足菩薩戒以及認為菩薩戒意義微小而戒條繁多的這些分別妄念,才說必須是具別解脫戒的身份。
〗
無著論師認為,阿底峽尊者之所以這麼說,是從嚴格的角度來講的,因為世間中有很多人,就連一分居士戒、一分別解脫戒都不能受,這種人受菩薩戒肯定沒緣分。
或者有些人認為,受菩薩戒很容易,誰都可以受,什麼眾生都可以受,為了讓他們知道受菩薩戒是相當難的,尊者才說“沒有七種別解脫戒不能受持”。但這並不是說一定要先受小乘的居士戒,或比丘戒、比丘尼戒,在這七種別解脫戒任何一條的基礎上才可以受持,不是這個意思。
〖
《道燈論自釋》中這樣寫道:“只是為宣說殊勝所依,
〗
“
殊勝所依”指受菩薩戒的身份跟一般不同,是非常殊勝的一種身份。
〖
而其他所依也可生起戒體,
〗
“
其他所依”指除了別解脫戒身份以外的眾生,比如天龍八部、天人等也能生起菩提心。《般若經》中講到,佛陀轉法輪時有許多天人的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可見,其他的所依也可以得到菩薩戒的戒體。
〖
由此可見,具不具足別解脫戒都可以,
〗
具足也可以、不具足也可以,最關鍵是利他。
〖
只要具備悲心、信心、想受戒這三種條件的有情就必定能
〗
第一個是要有悲心,沒有悲心,大乘佛法很難建立在我們心中,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看自己的悲心具不具足、愛心具不具足,這一點相當重要。
作為一個佛教徒,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一定要用佛教觀或者悲心來看待一切眾生,尤其看到可憐的眾生,不管是什麼樣的身份,我們都要儘量幫助。
世間當中有些可憐人,我們不一定看得到,看不到是我們的過失,有些人對可憐眾生不管在哪個地方都看得很准。
今天有個佛教圖書館舉行開業儀式,我去參加講座,有個人在發表自己的意見時,有一句話令我很感動,他當時說:“今天參加這個知識份子的聚會,本來我是沒有資格的,因為我的家庭非常貧窮,我的學歷也不好,能來到這個場合我很高興,這確實來之不易,與這裏的一些善良人士和老師對我的幫助是離不開的,我很希望世界上有更多善良的人,使像我一樣痛苦的人能得以救護。”
雖然我不是特別清楚幫助他的人是誰,但不管怎麼樣,世間上只要有苦難的眾生、痛苦的眾生,我們就應該無條件地儘量幫助,如果佛教徒能夠幫助他們,我想他對佛法或佛陀的感恩之情是永遠不會失壞的,即使長大以後,在他一生中對佛陀的慈悲也會有一種非常難忘的心情。
所以,學佛的人不僅僅每天都是求自我解脫,這個不是特別重要,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有些特別可憐的人,別人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可以,我們應該儘量地幫助,即使不能以佛法來幫助,也可以給予一些物質上的幫助、精神上的安慰,這就是菩薩的行為。
有些人對我說:“我現在很想幫助人,自己也有一些錢財,但一直找不到痛苦的人。”如果你這句話是真的,那到醫院裏去、到特別貧困的鄉村去,你肯定會找到一些對境的。
以佛法來幫助眾生有方方面面的途徑,最近我們準備安排一些法師到西藏的阿裏地區弘法。以前法王如意寶去印度經過那裏時,感觸很深,那裏的物質條件特別差,雖然對佛陀有一點信仰,但根本不知道怎樣學佛、怎樣念佛、怎樣觀想,所以我們準備派一些法師到那裏。
當地的生活條件非常困難,但我們要求不收任何供養,法師們的吃住全部由我們這邊想辦法提供,儘量在不同的地方傳講一些佛法幫助他們,畢竟學院培養出來的一些法師水準比較高,到了那裏以後,相信能逐漸幫助一部分人。以前,我們學院也派過一些人到特別偏僻的地方,本來那裏連佛法的名字都聽不到,最後也逐漸建立了一些道場、一些團體,讓人們開始念佛,這種行為在當前來講是非常需要的!
今天的講座,我也發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說:“我很希望自己學到的這些佛教的慈悲精神與社會共用,世間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根本沒有嘗過佛法的甘露,如果嘗到的話,他們本是有學之士,應該會受益匪淺的。”
總之,在座的各位,大家應該想一想自己的悲心、信心、想受戒的心有沒有,如果有了這三條,受菩薩戒是完全可以的。也就是說,對可憐的眾生有悲心,對諸佛菩薩的論典和廣大行境有一定的信心,自己也願意守持菩薩戒,那麼,這種人不管怎麼樣都是可以生起菩薩戒的。
〖
只要具備悲心、信心、想受戒這三種條件的有情就必定能生起菩薩戒體。
〗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