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標題: 有關華嚴經中不可思議解脫經問題 [打印本頁]

作者: Dicky    時間: 2014-8-5 10:26
標題: 有關華嚴經中不可思議解脫經問題
在不可思議解脫經中,敘述善財童子參訪了一位善知識—婆須蜜多菩薩,她是一位百變莊嚴的氣質美女,在經文裡,她是這麼自我介紹,若天見我,我為天女,形貌光明殊勝無比;如是乃至人、非人等而見我者,我即為現人、非人女,隨其樂欲,皆令得見。若有眾生欲意所纏,來詣我所,我為說法,彼聞法已,則離貪欲。若有眾生暫見於我,則離貪欲,若有眾生暫執我手,則離貪欲,若有眾生暫昇我座,暫觀於我,若有眾生唼我唇吻則離貪欲,這樣是否會違背佛教戒律,教義?這與雙修有沒有關係?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4-8-5 16:11
《華嚴經·入法界品》是以善財童子為主要人物,由文殊菩薩啓發而發起無上菩提心,一路向南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的歷程。也是整部《華嚴經》思想的實踐修證部份。
善財參訪的善知識身份涵蓋了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包括國王、法官、醫師、制香師、航海家、語言學家、數學家、童子、童女、優婆塞、優婆夷、長者、佛妃、佛母、淫女、外道、婆羅門;以及夜叉、地神、大天神、天女、菩薩等。這樣的參學破除了身份的貴賤,年齡的大小,男女的尊卑、教內外的分立、善惡的對立。正顯示了華嚴圓教的特色。雖然善財參訪的善知識遍及各種身份、地位,不過就華嚴義理而言,善財所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證入法界、無有退轉的法身大士,是《入法界品》祈園會中安住於「如來獅子頻申廣大三昧」的菩薩所示現,并「寄位」在各種層次的菩薩階位上,示現於眾生平等之相而行方便度化之事。
這些善知識大部份以正面順道的形相出現,有幾位卻是以反道逆行的形相示現。
正是由於這幾位善知識帶來的衝擊,令行者對於他們印象最為深刻,他們即是以淫女相度人的婆須蜜多女、以瞋怒相度人的無厭足王,以及以愚癡相修五熱苦行的勝熱婆羅門。
  
修學佛法的根本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以修學五戒、十善為基礎,以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為自我修學的主軸,進而發菩提心,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行普賢行,而成就圓滿的佛果。
但在修學的過程中,由於眾生的根機與修學中所處的階段和需斷除的煩惱有所不同,故修行的方便法門亦有所差別。在佛經中記載,大都以順道的修行法門為主,然而在經典中也有一些法門是反道而修的。
這種法門,無法讓一般人理解,甚至令人對此產生懷疑,并極為恐懼。這樣的法門占極少數,古德解釋為「反道」而修。
看到這些善知識的示現,我們不禁會問,這樣也算佛法嗎?他們修學及度生的方式是否與佛法的精神相違背,善財從這些善知識身上學到了什麽?他們到底有什麼樣的內涵與深意,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澄觀大師的《疏》對此問題作了解答:「勝熱示於邪見,無厭足王示瞋,婆須蜜女示貪,顯三毒相並有正法故。」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求法過程,是成就菩薩道階位的修行。
由於善財的參訪起始於文殊師利菩薩,然後由前一位善知識介紹參訪下一位善知識,這樣清淨的指承,加上善財本身的善根福報具足,自然對善知識生起敬信,沒有懷疑。
  
然而遇到這三位善知識還是令善財大驚,疑惑頓起。這三位即是修外道苦行邪見的勝熱婆羅門、以瞋相度眾生的無厭足王、以婬女身份攝化眾生的婆須蜜多女。貪、瞋、癡三法,在佛法中視為三毒,是往還六道的主因,也是造作往生下三道的根源,是無量煩惱的起因。佛法的修持,也正是以去掉了多少貪、瞋、癡,來驗證行者的境界,以斷除貪、瞋、癡三毒,為修行解脫道的成就。而《入法界品》這三位以反道之相來表現佛法,究竟是何密意?
   
澄觀大師說這三毒是有正法的,這其中有五層深玄之義:
1、當相即空,空故是道,非謂此三即是佛法。諸部般若,其文非一。
這裡是從體上來說,如《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並不是貪、瞋、癡這三者是佛法,而是一切諸法相,皆是空相,貪、瞋、癡也是空相,空才是道,才是諸法實相。

在般若經典中很多都談到三毒、四倒、都無實義,其性本空寂。

2、約幻用攝生︰亦非即是。
澄觀舉《淨名經》云: 都無實義,其性本空寂。
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維摩詰言:「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又問:「云何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答曰:「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佛法。……示行瞋恚而常慈愍。……示受於五欲 亦復現行禪 令魔心憒亂 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 是可謂希有 在欲而行禪 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婬女 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鉤牽 後令入佛道」

這裡所說「示行」即「幻用攝生」。菩薩為成就佛道,發大悲心,不捨一眾生,無論是五無間地獄或畜生、餓鬼,都會幻化其所能接受的形相及教法,攝化此類眾生。若是於瞋心重者,亦示現瞋相,而心常懷慈愍;於樂享五欲者,示現受於五欲,而內行禪觀;於貪欲重者,示現淫女,滿足其欲,同時使其遠離貪欲,得菩薩無著境界三昧。



3、在惑用心,以是俗流,帶妻挾子,是其常業,未能捨事。事上「用心」,令了性空,但我妄念;未得自在,非以為是,令惑漸薄,便能遠離。

《鈔》釋淨名居士之修法,說明在惑用心之意,曰:在惑用心,如俗流輩︰此在觀心為道,亦非即道。這裡的示現,皆是菩薩的化他「幻用」,行於非道而通達佛道。

這是說,在家學佛的居士,不能像出家人一樣守持淨業,就要在俗世的生活當中
歷練其心,於事上用心,了知一切法的空性。
若我於種種事項上產生了分別和感受,皆是由於還有妄念的存在,致使我處處不得自在,一切的事項都是我內心的執著。
諸法實相,是沒有一法是實有的。如此觀察,令煩惱漸漸淡薄,便能遠離痛苦。
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十迴向品〉:「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捨菩提之心,」

4、留惑潤生,長菩薩道,亦非即是,如淨名云「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這是菩薩道用心。

留惑潤生是大乘菩薩所行,為成就佛道,就不能遠離眾生。眾生於生死苦海等
之中頭出頭沒,菩薩也勢必於生死曠野之中輾轉輪迴,如果將煩惱消盡,就沒有往還六道的之因(因為煩惱是輪迴的主因),故菩薩們為利樂有情,就暫時留一些煩惱不斷盡,為了能再投生於六趣眾生之中。
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云: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5、當相即道︰不同前四,不思議故。如《大智度論》云:「婬欲即是道 恚癡亦如是 如此三事中 無量諸佛道」

這裡論的當體即道,是不思議之法。

在第一點裡說,道的本體是空性,故一切法都沒有實體,都是空性,這是空觀;二、三、四點是屬於假觀,知諸法的空相,而於幻化中巧作佛事;第五點是指一切法當體即空,是為中觀。
  
《鈔》中舉《大智度論》中的喜根菩薩為例,喜根菩薩是師子音王佛的弟子,已證無生法忍,為執著善、惡見的勝意比丘宣說:淫、恚、痴的當體即為道,不可分別計度。
《大智度論》中有云:「觀一切法: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作非無作;如是觀中,心亦不著,是名甚深法。」喜根菩薩現已於東方過十億佛土作佛,故知所言非虛,是不思議的中道實相觀。,亦斯義矣。
  

<入法界品>是《華嚴經》思想的實踐,由文殊菩薩啟導,尋找到善財這個善根深厚的青年,啓發其發起廣大的菩提心,令他參訪善知識,行普賢之大行,所參五十三位善知識,皆各代表一法門,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中的一位,以及其位所主修之波羅蜜。
第九參的善知識寄位於十住中的法王子住,所修的是力波羅蜜。在此參中要破除的,正是我們內心中最微細的對生命與自身的執著,假使用順道的方法來斷除這個煩惱,很難奏效。
故善知識明了此中微細,用最令人驚心動魄的法門,使修行者衝破難於跨越的微細我執,真正體悟諸法空性。只有過了此關,才能成為真正的法王子,從此走上成佛之路,廣度一切眾生。
於理上,初發心時,般若的空性就能契入,所謂「初發心即成正覺」
  
善財參訪善知識的成就,固然有自身的努力,亦有諸佛、菩薩的加持力,如上文所說的龍、天護持釋疑,亦如八地菩薩的「三加」、「七勸」等。

所以要對正法有決對的信心,也要對善知識有決定的信賴,如經中云:「若有諸菩薩,順善知識教,一切無疑懼,安住心不動。當知如是人,必獲廣大利,坐菩提樹下,成於無上覺。」,依《華嚴經》的思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於事上必須循序漸進,不斷積聚福德、智慧的資糧,發大悲心,親身歷練,用身心去體悟,隨順法界、證入法界。

對於法亦不可執著,因為菩薩的境界高深莫測,如大德說:下地不知上地事。

所以若執著於法,就如《大智度論》中的著相持戒的勝意比丘,訾毀喜根菩薩言:「是人說法教人入邪見中,是說婬欲、瞋恚、愚癡,無所罣礙相,是雜行人,非純清淨。」

是時,勝意菩薩身即陷入地獄,受無量千萬億歲苦!

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常被誹謗,無量劫中不聞佛名。是罪漸薄,得聞佛法,出家為道而復捨戒,如是六萬三千世常捨戒;無量世中作沙門,雖不捨戒,諸根闇鈍。

這樣深重的果報,諸識豈不慎哉!
  
《入法界品》中這三個特殊的代表,即顯示了菩薩以證得的根本無分別之智,幻用於執著邪見的眾生,而行方便度化之法。

因為是反道智用,故更能使人不敢生起懈怠輕慢之心,對於相應的根機,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智慧達不到此,唯不可輕易使用,妄言擅用,墮大險坑。
(節錄自以《華嚴經·入法界品》勝熱婆羅門探討反道修行的善知識  貫孝法師)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4-8-6 09:26
專訪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節錄)
:許多人談論雙修法,但請問仁波切什麼是雙修呢?
好像有許多人認為雙修法是金剛乘中的性修持法,這種說法我並不抱怨,因為已經有很多金剛乘的修持者自己沒有很小心注意了。
   
佛陀在教導眾生時,並不只用一種方法,因為眾生個個不同,有些人心胸狹窄,有些人則心胸開闊,心胸開闊的人容易了解諸法實相。如果你生在印度的種姓主義中,身為婆羅門族,你必須每天洗身體三次、不用當兵、不吃肉、不近女色、緊守淨戒;你生在那就必須做那樣的行為,在一個很嚴格、胸襟很窄的規定生活中,你很難敞開心胸,因此對這些人只能教他說:是的,不要喝酒、吃肉、一天要洗三次澡保持高貴的身體;因為這些適合他,他不適合開闊心胸的教法。
  
而雙修的概念有許多種,光明和空性的雙運,空性和大樂雙運,為什麼要雙運?為什麼要把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
首先要了解,我們並不是把兩個東西合為一個,結合、雙運在金剛乘中是有關實相、本體的概念,並不是一個東西由兩個結合而成,在大乘佛教中說:"切都是本來清淨、空的,根本沒有東西可雙運,在實相中沒有所謂兩件東西,也沒有雙運這一回事
"因此沒有任何東西可雙運的這個東西本身就是大雙運啊!
所以並不是兩個東西合在一起,而是實相是一個二合一之外的東西。
雙運的目的也在升起大樂,雙運是去結合,像佛陀他以人身示現、教導我們,所以才能使我們容易了解實相、本體。
   
人類很自然地喜歡雙運、結合這個概念,把兩個東西合為一個,加以調整、聯合,諸如結合成合眾國、聯邦、結交朋友、結婚--結合男與女等,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投生在一個貪欲很重的人身,即使我們有許多種慾望、情緒,但其中最強的是貪欲,所以貪欲放在第一位,人常被貪欲壓迫,生理、心理、物質上的,而貪欲的實際行為是雙運、結合對吧?
   
剛乘便是運用這個心理而把他們帶往實相去,藉由某些雙運的教法,讓人們了知事實上真相是痛苦的,但當你雙運時了悟現象的本質;雙運可以是任何事,如生和死的雙運,像我們前面說的,我們想要快樂,但雙不知道如何結合生與死、好與壞雙運、結合在一起,而其實相、本體卻是一致的,沒有所謂的生也沒有死、沒有好也沒有壞,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就沒有生,一切都是自然的結合、雙運。
   
為了彰顯上述所說,因此有男女本尊的雙運等等這類的教法,其實這些都是在表示智慧與方便的雙運,因為沒有智慧,方便流於世俗,沒有方便只有智慧流於危險、困難,
因此須求得智慧和方便之平衡、和諧。但這些是很高深、秘密的教法,很難為一般人所理解,因此人們多有誤解。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