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如何认知真心? [打印本頁]

作者: xiangbazhijia    時間: 2014-5-21 16:53
標題: 如何认知真心?

                                        如何认知真心?
                               诸妄止息处,真心显现时。
                               空寂而炯灵,灿然具光明。

                  
   那么,怎么才能停止妄想,又如何察知自己是否在真心状态呢?
   
   经典中说过,停止妄念的同时,就会进入真心状态,而停止妄念的前提,是你必须专注于眼前的事情,保持清醒,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起警觉”、“保持觉性”,因为你只有对自己内心的状态了如指掌,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又在胡思乱想,然后才谈得上进一步的止息妄念。
   
   假如你发现自己生起了妄念,又该怎样处理呢?不要用另一个念头——如“不要胡思乱想”的暗示——去压制它,你只管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把那念头当成过路的客人,你对它的到来一清二楚,但不跟它攀谈,更不跟它套近乎,你只是静静地目送它离开,“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任由念头自来自去。这样,它就不会对你的心产生干扰,你也不会因为想把一个浪头按住反而激起更多的波浪,也就是说,你就不会因为对真妄的分别太过强烈,反而干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
   
   举个例子,你正在写某个项目的策划方案,因为需要借鉴类似案例所以上网搜索相关信息,但是在搜索信息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一些自己很感兴趣的新闻,于是暂停工作,开始浏览网页,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你又想起要买一个什么东西,于是又登录了购物网站,左顾右盼了一段时间终于准备付款的时候,你才突然想起自己本来是在写方案的,一看表,竟然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工作当然没有半点进展,领导又刚好来询问你的工作情况,因此你变得非常后悔且焦虑。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被最初那个念头所迷惑,一直跟着它和许多由它衍生出的念头越走越远,完全忘记了自己正在做什么事情,当然也忘记了它的重要性。要是你当初能够由它自来自去,不去迎合,也不去驱逐,那么接下来的一连串事情都不会发生,你会继续专注于你的工作。
   
   所以说,对付妄念,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跟着它走,做到“念来无执,念去不随”。
   
   如果你从来没有观察过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不太清楚具体该如何“观察”,不如就从留意自己的念头做起。保持头脑的清醒,任何时候都不要心不在焉, 每时每刻都要明白,过去无法改变,未来的一切又建立在每一个当下的基础之上,所以要安心做好当下的事情,注意倾听内心响起的每一个声音,不要把它们当成必须去遵守的指令,但这种倾听也不能过于刻意,假如太过刻意的话,它就会变成另外的一种妄念。注意,倾听是为了不跟随,而不是为了以一种妄念压制另一种妄念,更不是为了形成一种新的对立。
   
   可是为什么要留意妄念,而不直接去认知真心呢?因为对于“观察”的初学者来说,这也许会有一点困难。真心是超越概念的,所以你很难通过学习概念来认知它,即使某几个瞬间你正处在真心状态,恐怕你也不敢相信或不能有所自觉。幸好真心与妄心是一体的两面,妄心止息,显露出的就必然是真心。
   
   
   随注7:天台宗也将“真心观”和“妄心观”作为修炼方法。《天台教学辞典》中提到这一点时说:
   
   1、 “观一心三观、一念三千时,以心为对象观法,通常分为真心观、妄心观两种,前者系赵宋时代山外派之源清、洪敏、庆昭、宗昱大师等所倡称真心家,主张心乃一切事物之本体,即是真如理心。后者为山家派之知礼大师等所倡,称为妄心家,主张:心为凡夫日常第六识作用之心。此二说乃根据智者、湛然大师之说而立,于此二说中,对初观者甚难达真心观,且真心观颇近于华严宗之唯心缘起说,故历来之台家,大多不以真心说为正统。然日本之天台宗,则以真心、妄心二观法,相辅并存并重。”又说“知礼大师(山家派)所盛倡之观心法。谓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中所观之境,以一心一念皆为凡夫心念之情识上微细刹那心称为妄心观;若一心一念皆为实相真如之理心称为真心观。知礼大师认为圆教观心,必须从凡夫微细心念,来彰显三千三谛圆理;亦即观迷妄凡心,以达实相真如理心!乃因圆教虽开显诸法本真之妙解,然尚未离尽无明妄心,故为还源复本,必须了悟妄以显真。盖妄心观乃为初心修观之机而论,山外派之真心观,则系以利根之机而论。”
   
   关于真心和妄心是一是异的问题,《真心直说》中说:“或曰,真心体用未审是一是异耶?曰约相则非一,约性则非异,故此体用非一非异。何以知然?试为论之:妙体不动绝诸对待离一切相,非达性契证者,莫测其理也。妙用随缘应诸万类,妄立虚相似有形状,约此有相无相故非一也。又用从体发用不离体,体能发用体不离用,约此不相离理故非异也。如水以湿为体,体无动故,波以动为相,因风起故。水性波相动与不动故非一也,然波外无水水外无波,湿性是一故非异也。类上体用一异可知矣。”
   
                   ――选自《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已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