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楞嚴經(第一百零八講108)狂性無始無明(慧律法師下載) app book
[打印本頁]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4-4-22 19:38
標題:
楞嚴經(第一百零八講108)狂性無始無明(慧律法師下載) app book
楞嚴經(第一百零八講108)狂性無始無明(慧律法師下載)book
楞嚴經-108上 (國語) 2009.07.05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628,
628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628頁,
中間經文,
[子二 如來拂深情而責執悋(分六)]
[丑初 就喻拂情伸意二 叠拂諸情令盡]
[三 直斥耽着戲論四 現証戲論無功]
[五 正勸勤修無漏六 更擧劣機激責]
---------------------
佛告阿難:
即如城中,
演若達多,
狂性因緣,
若得除滅,
則不狂性,
自然而出,
因緣、自然,
理窮如是。
---------------------
二乘人著因緣,
外道認為是無因的自然論;
現在佛陀用室羅伐城當中,
一個精神病的演若達多
來作比喻,
徹底的除去自然和因緣,
讓他們從這個比喻當中,
去了解我們的菩提真性。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
佛告阿難:
就像這個室羅伐城當中,
有一個精神病的演若達多,
這個狂性因緣,
因為他早上起來照這個鏡子,
突然發狂奔走,
原因是說,
在鏡子裡面可以看到自己的眉和目;
但是瞋恨自己的頭看不到自己的臉,
因此就狂奔,
認為這個頭有這個魑魅佔去了,
因此就狂奔在找這個頭,
這個叫做狂性因緣。
若得除滅,則不狂性,
不狂性就是所謂的菩提真性,
自然就顯現了。
所以這個狂性就比喻作無始無明,
不狂性就比喻作菩提,
不狂性自然而出,
就是你只要把無始無明若得除滅,
那麼這個菩提真性就自然而出。
因緣、自然,
就是佛家所說的因緣法,
和外道所主張的無因的自然論,
如果窮究起來就不出這二個:
因緣跟自然。
理窮如是,
就是窮究佛教的因緣法,
和外道的自然無因論,
推究到最究竟的理,
也不過是如此。
[即如,乃即就前喻,]
[以推阿難所執,因緣、自然之情。]
[達多狂性,喻無明,]
這個無明,[以為能障菩提之因緣;]
[若得除滅,]
意思就是如果狂心,
[合狂心若歇。]
[不狂性,喻菩提,]
所以除滅就等同,「合」就是等同,
狂心若歇;
不狂性就比喻作菩提。
[以狂性若得除滅,]
則不狂性的菩提真性,([則不狂性,])
[自然而出,]
就是[合歇即菩提。]
就等於說歇即是菩提的意思。
[在汝所謂的因緣、]佛教所主張的,
和外道所主張的
自然無因論的道理,([自然之理,])
[研窮起來,必定如是。]
[汝實未知,]
[我說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殺、盜、淫三緣斷故,
三種相續的因不生。
[狂性因緣,若得除滅,]
[此本非因緣。]
[又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此亦非自然。]
這什麼意思呢?
說:若得除滅,
其實本來就沒有能除、所除,
所以,這個本來就不是因緣法。
又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這個也不是自然而有的,
是假借悟了、歇的功夫才顯現菩提,
所以,此也不是自然無因論,
而有這個菩提自性,
也是必須借重因緣,
所以這二種都是非,
非因緣、非自然。
[以下約頭]、[狂雙拂,]
這個「頭」要頓點,
底下就「頭」跟「狂」二個角度,
來除掉自然和因緣,
在頭的部分,除掉自然跟因緣,
在狂的部分,也除掉因緣跟這個自然。
換句話說:
頭非因緣、非自然;
狂也是非因緣、非自然,
叫做雙拂,
「拂」就是除掉,
雙拂,除去的意思叫做拂,
除去非因緣、非自然,
從頭的角度、從狂性的角度,
它們二個都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
[因緣、自然二計皆非。]
629頁第三行,經文:
---------------------
阿難!
演若達多,
頭本自然,
本自其然,
無然非自,
何因緣故,
怖頭狂走?
---------------------
說:阿難!演若達多的頭,
這個演若達多,頭怎麼樣呢?
頭本自然,
意思就是說:
這演若達多打從一出生,
那個頭本來就是自然存在,
好好的一直在那邊,
叫做頭本自然。
阿難!演若達多從一出生,
他那個頭本來是自然,好好的存在,
並沒有遺失。
意思就是:一出生,
他頭本來是自然、好好的存在的。
那麼頭好好的存在,怎麼樣?
本自其然,
這個「本」就是本來應該,
這個「自」就是時常。
本來應該自然時時常常的,
「其然」就是好好的存在,
就是:本來就應當時時刻刻,
「其然」就是沒有變化,一直存在,
這頭本來就一直在那邊,
無然非自,
「無然」就是若非如此的話。
如果不是頭一直存在在那邊,
打從一出生,頭就一直存在在那邊,
那麼就非自,這個才是非自然,
「自」就是自然。
若頭非如此的一直存在在那邊,
則變成才是非自然的。
所以佛就反難云:
何因緣故?
到底是何故,到底是什麼緣故,
而怖頭狂走?
整句把它貫串下來的意思就是說:
阿難!
演若達多這個頭,打從一出生,
本來就是自然、好好的存在在那邊,
並沒有得跟失。
好好的存在在那邊,
本自其然,
本來就應當時常好好的存在在那邊,
並沒有得到頭,也沒有失去頭。
無然非自,
如果不是這樣的存在,
好好、好端端的存在,
就變成不是自然了。
所以,若非如此才是非自然。
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也就是:是何故?為什麼因緣?
這最主要的是講何故。
說:何因緣故,就是何故,
怖頭狂走?
為什麼恐懼這個頭而狂走?
因為認為這個頭不在、不存在,
所以狂走,
狂走就是要去找頭,
他認為頭不存在,被魑魅佔據了,
因為頭看不到自己的臉,
因為恐怖而去找頭,
叫做怖頭狂走。
此約這一段,
[此約頭拂自然。]「拂」就是除掉,
就等於非自然。
這個就是站在頭的角度,
來除掉這個自然的無因論。
[頭喻菩提之真,]
[前二句標定,]
標定[頭為自然。]
[謂演若達多之頭,]
[若本來是自然。]存在的。
[三、四二句,本自其然,無然非自者:]
[即是既本來自然,]
就是根據上面那一句的意思,([牒上句意,])
[即應常時自然,]
就是沒有任何的得跟失,
沒有什麼改變。
[無時而不自然也。]
時時刻刻都很自然。
[末二句反難,]
[以何因緣之故,]
[忽怖無頭,而狂走覓頭耶?]
[既然狂怖妄出,]
[則頭不得謂為自然矣!]
為什麼呢?
不可以說它自然存在,
因為狂怖是妄出的,
還以為他是遺失了頭。
所以,既然狂怖妄出,
則頭不得謂為一直自然存在,
正因為他狂怖妄出,
所以頭認為不是一直自然存在,
因為狂怖而出,
誤認為遺失這個頭。
[法合,謂眾生真性,]
[若本來自然,]
[無有那一時,]
不是自然存在,([不是自然,])
[何因緣故,]又起無明,
[復起無明,]
迷了這個真心,追逐那個妄,([迷真逐妄,])
[今欲返妄歸真耶?]
[既有無明妄動,]
[則真性不得謂之自然矣!]
因為卡到了妄,
所以真性不能說自然存在,
沒有除掉無明,
真性顯露不出來。
[此中破自然,]
破這個自然,
藉著這個頭來破這個自然。
[只破自然,]就是說:自然破自然。
[不是以因緣,對破自然。]
以前只借重佛教的因緣法,
破這個外道的無因論的自然;
現在不是,
現在是自然而破自然,
所以叫:此中破自然,也只破自然,
不是用因緣法來對破自然。
[若對破則成矯亂,]
[何因緣故句,即何故也。]
629頁,倒數第二行,
---------------------
若自然頭,
因緣故狂;
何不自然,
因緣故失?
---------------------
說:若自然頭,
意思就是說:若本自然之頭,
若本來自然的頭,
自然存在這個頭,
藉著某一種因緣,
藉著什麼因緣呢?
就是照鏡子的因緣,
頭,
因緣故狂,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
就是說:如果那個本來的頭,
藉著某一種因緣,
也就是照鏡子的因緣故,
令心狂走,
何不自然,
那麼為什麼不把本自然的那個頭,
也因為照鏡子的因緣,
故失就是真的失去了頭。
這一句話的重點在強調什麼?
就是照鏡子而認為失去頭,
不是真正的因緣,
是假的,
是假的。
我們今天有無明卡住了,
不是真正的失去真心。
這一句話再講一遍:
佛陀的用意就告訴你:
你藉著照鏡子的因緣狂走,
這不是真正的因緣,
只是因為妄出、妄動是狂心。
如果是這樣照鏡子,
可以讓你狂心狂走、狂奔而走,
那麼為什麼不借重照鏡子的自然這個因緣?
這個本來自然的頭,
為什麼不會因為照鏡子,
而真正的失去了這個頭?
頭就比喻菩提真性。
這一句整句再講一遍: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
何不自然,因緣故失?
如果本來自然存在的那個頭,
可以借重某一種因緣──
就是借重照鏡子的因緣,
令心狂奔而走,
那麼,何不本來自然的頭,
也藉著照鏡子的因緣,
而變成真的失去那個頭?
這一句話在強調什麼?
這一句話在強調:
照鏡子的因緣失去頭,這不是真正的失去,
所以意思就是:不是因緣法的意思。
頭本來就不失,沒有得、也沒有失,
藉著某一種因緣,而失去頭在找頭,
其實不是真正的因緣。
表示說:
我們頭本來就沒有得,也沒有失,
不必借重因緣。
如果因緣可以讓你狂奔,
那麼為什麼不照著鏡子的因緣,
而頭真正的失去呢?
所以照鏡子因緣要找頭,不是真正的因緣,
是妄的意思。
諸位!最後一行,
[此約頭拂因緣。]「拂」就是去除,
前面是就頭除去這個自然,
現在站在這個頭的角度,
要告訴你是非因緣。
簡單講:拂自然就是非自然;
拂因緣就是非因緣,
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就頭來講,來談這個非因緣,
[文中雖有自然,及狂字,]
[但惟帶言而已。]
[恐聞前喻,]恐怕聽到前面的比喻,
[自然被破,]
自然被破,
怎麼樣?
[轉計因緣,]轉計這個因緣。
[故獨約頭辨,以明非因緣也。]
[若自然本有之頭,]
[由照鏡因緣之故,狂怖無頭;]
恐懼說自己沒有頭。
[下二句反難,]
[何不以自然之頭,]
[由照鏡因緣之故,]
遂真正的失去這個頭。([遂真失耶?])
為什麼?
[法合:]
意思是說:
[謂本來真性,]
由必欲加一個明字這個因緣,([由必欲加明因緣,])
[故起無明,]
[何不以本來真性,由無明因緣故,]
而遂真正的失去這個真如自性、
菩提的真性?([而遂真失耶?])
事實上,無明不管有沒有,
菩提的真性都沒有增減,
都沒有增減。
630頁,中間經文:
---------------------
本頭不失,
狂怖妄出,
曾無變易,
何藉因緣?
---------------------
本頭,
演若達多這個頭,
本來就沒有失去,
只是一時狂怖之心。
所以,本頭不失,狂怖妄出,
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什麼意思呢?
本來那個頭自然存在,
並沒有失去,
沒有失去就是沒有得。
只是一時狂怖之心妄出,
無因而妄出,
妄出當然就是無因,
狂怖之心,無因妄出。
這個頭非但無失,
也曾無絲毫的變易,
也從來沒有絲毫的變易。
則何藉因緣?
藉因緣做什麼?
去找失去的頭呢?
又何必去藉這個因緣,
去找這個失去的頭?
有增有減叫做因緣法,
生滅叫做因緣法;
可是這個頭本來就沒有得跟失,
何藉因緣?
又何必去藉這個所謂的生滅因緣,
去另外找失去的頭呢?
因為頭本來就不失去。
整句的意思是什麼?
整句的意思是說:
本來這個頭就沒有失去,
只是一時狂怖之心,無因妄出,
頭非但無失,
也曾無絲毫變易,
則又何必借重這個因緣?
所以跟因緣沒有關係。
何必藉因緣,
然後如果加幾個字更清楚:
去找失去的頭?
整句就是:
何藉因緣去找失去的頭?
這樣整句就看得懂。
630頁,
看註解,
[此結明非因緣,]
這一段是在告訴你:
不必借重因緣。
記住!什麼叫因緣?
能所不斷叫做因緣;
增減不斷叫做因緣;
生滅不斷叫做因緣;
剎那不斷叫做因緣;
無常不斷叫做因緣;
空性不可得叫做因緣,
你一定要好好的體會。
所以此結非因緣法,
[申其正義。]
[以本有之頭,]
[雖由照鏡因緣狂走,]
[其頭依然不失。]
[設有人,見達多之狂走,]
[問云:「何為狂走?」]
你為什麼發狂而走?
[答曰:「我要覓頭。」]
我要去找我的頭。
[彼人以手摩其頭曰:]
[「這是甚麼?」]
你要找頭,那現在這個是什麼?
[達多始覺,頭還不失,]
沒有失去啊!
[狂怖無端妄出,]
[既狂之時,頭原無失,]
意思就是沒有失去。
[歇狂之後,頭亦無得。]
這個比喻真性並沒有得跟失,
它永遠一直存在那個地方,
不必借重任何因緣去找。
[而狂起狂歇,不關本頭之事,]
意思就是:不必借重因緣。
[其頭非但無失,曾無絲毫變易,]
[則何所藉因緣耶?]
這一句在強調:
了解因緣也是空,
當體就是真心。
[法合:真性常住不失,]
[無明忽然妄起,]
[無明雖起,真性不變,]
[妄起之時,雖迷不失;]
[妄滅之後,雖證無得。]
[妄起妄滅,與真性本不相干,]
[則真性亦不屬因緣矣!]
所以,佛法為什麼要用悟的?
就是它不屬於因緣法,
如果你一直拚,
不知道緣起就是生滅的東西,
你一直念佛、一直拜佛,
可是不知道心性就是佛,
不知道:
喔!念南無阿彌陀佛,
原來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我本性的事;
我的拜佛,
原來拜佛是我本性的事。
那麼,這樣借重這個念佛、拜佛的因緣,
開採自己的如來藏性,
同時信、願、行具足,
這個就真正的淨土法門,
心淨則國土淨嘛!
想要往生淨土,卻不了解如何讓心淨,
那麼就叫做雜修,
夾雜煩惱而修。
所以研讀《楞嚴經》,
它有正面的幫助你的心性,
更可以讓你往生淨土更順利的,
一點都不妨礙的。
630頁,倒數第二行,
---------------------
本狂自然,
本有狂怖;
未狂之際,
狂何所潛?
---------------------
本狂自然,
意思就是說:
若說本來這個狂性是一直自然存在的,
若說本來這個狂性是自然一直存在的,
就應當本有狂怖:
本來就常常有狂怖的存在,
那麼請問未狂之際(就是之時),
在還沒有發狂這個時候,
狂何所潛?
這個狂性到底是潛藏在哪裡呢?
意思就是說:
我們了解,所以狂它不出於自然,
因為沒有狂之際,
狂到底潛藏在哪裡?
狂性到底潛藏在哪裡的意思就是說:
所以我們了解這個狂,
絕對不是出於無因的自然。
再講一遍:
前面是用頭來非自然、非因緣;
在這裡特別注意,
這裡是用狂的心來非因緣、非自然,
要特別注意!
前面是用頭,
現在是用狂心,
來破除因緣跟自然法,
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所以前面都是講頭,
現在都是講這個狂性,
稍微注意一下。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
未狂之際,狂何所潛?
若說本來的狂性是自然而然的存在,
那麼就應當常常有狂怖的存在之性,
那麼請問你:
未狂的時候,還沒有發狂之前,
那個時候,
到底這個狂性是潛藏在哪裡呢?
意思就是說:
你不能說這個狂,
在還沒有發狂之前,到底潛藏在哪裡?
那麼發狂的時候到底是怎麼來?
意思就是說:
了解狂它絕對不是出於自然,
就是非自然。
意思就是:還是要借重一個因緣。
[此約狂拂自然。]
自然就是無因,
狂非自然而有,
就是表示這個狂非自然。
[狂喻無明之妄,]
[若謂本來狂是自然,]
[即應本來常有狂怖。]
631頁,
[下二句難云:]
[既是常有,]
[而未發狂之際(時也),]
[其狂]狂性,
到底[潛藏何處?]
[難道身心之中,有潛狂所在耶?]
[既無潛狂之所,]
則那個狂性絕對不是自然一直存在的,
([則狂非自然矣!])
非無因,自然一直存在的,
一定有原因的,
必須借重因緣的。
[首句作狂本自然亦可。]
[法合:]
[無明若是自然,]而有,
其實那是妄。
無明若是自然而有,
意思就是說:它就是有體性了,
無明若是有體性,本來就是一直存在的。
[則本有無明,]
那麼我請問你:
[當一念未動之時,清淨本然心中,]
無明到底是潛藏在清淨本心當中的哪裡呢?
([無明何所潛藏?])
[以真元無妄故,]
[何得謂無明為自然?]
怎麼可以說無明是自然存在的?
無明是無因而存在的?
因為無明它本身就是妄,
不可以講它是自然存在的,
因為它是無實體性的,
沒有實體性的。
所以怎麼可以說:無明為自然存在的呢?
不可以講,
因為無明本身是妄,
它沒有實體性,它根本不存在。
那麼,為何因緣會有無明呢?
很簡單,就是沒智慧!
631頁,
---------------------
不狂自然,
頭本無妄,
何為狂走?
---------------------
不狂自然,
若不是,「不」底下加一個:是,
不是;
「狂」的底下加:出於,
那麼意思就看得出來,
若不是狂出於自然,
反過來講就是狂出於因緣;
這一句是轉折語,但是它並不很明顯。
說:不狂自然,
若不是狂出於自然,
那麼,這個狂便是出於因緣;
但是,因為他沒有寫得很清楚。
所以這個《楞嚴經》,它難就是難在這個地方,
它太省略了,一般人實在是看不來!
若不是狂出於自然,就是這個意思。
說:不狂自然,
頭本無妄,何為狂走?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若不是狂出於自然,
那麼便是狂出於因緣,
轉折的意思。
那麼,又有何因緣而狂走呢?
底下告訴你絕對不是因緣,
答案在哪裡?
但是頭本無妄,
所以這個中間加,
「頭」的上面加:「但是」,頭本無妄。
諸位!
頭本來就沒有狂妄的存在、
妄性的存在,
頭它就一直存在啊,
但是頭本無妄,
無妄就是本真,
頭並沒有增減,
所以頭並不是因緣,
讓它得或者是失,
無增減就是無妄,
無妄就是非因緣法。
所以,這個狂是非因緣法的。
為什麼?
因為它是無妄,
有妄才講因緣,
因為妄是有增有減,有生有滅,
所以有妄才講因緣。
現在頭本無妄,
頭不是因緣法,
但是,頭本來就無妄。
意思就是說:
那麼頭本來就是無妄,就是本真,
頭並沒有增減,
所以它不是因緣法。
無增無減就是無妄,
所以無妄就不是因緣法,
那麼則狂絕對不是因緣法,
狂不是因緣法。
為什麼?
因為有妄才叫做因緣法,
頭本來就沒有得失,何必藉這個因緣呢?
所以,何為狂走?
那麼為什麼他這樣狂奔而走?
實在沒有意義!
前面那一段是狂不出於自然,
而這一段,狂也非出於因緣,
為什麼?
頭本來就無妄。
所以整句的意思,加起來的意思是說:
若不是狂出於自然,
這個狂便是出於因緣,
那麼又有何因緣而讓他狂走呢?
但是,頭本來就沒有妄,
無妄就是本真,
本真就是沒有增減,
沒有增減就不是因緣法。
那麼沒有增減就是無妄,
無妄就非因緣法,
那麼這個狂很明顯的不是因緣法。
為什麼?
因為有妄才稱為因緣法,
既非因緣,何為狂走?
又為什麼他這樣狂奔而走呢?
實在是妄上加妄,
連因緣法都不存在,
因為頭本來就沒有得失。
此約狂去除這個因緣。([此約狂拂因緣。])
在這裡強調:
《楞嚴經》的這一段,
跟《義貫》的這一段,
切入的角度,
在文字上的角度是完全不同;
但是,究竟義講的是完全一樣,
符合佛義的。
所以,這一本《講義》的註解,
就必須用《講義》的角度來詮釋,
不可以用《義貫》的角度。
所以我已經講過,在此強調:
二位大德都是讓一切眾生受益的,
他們的初發心,
都是佛的心、都是菩薩的心。
那麼,在一般初學佛法的來講,
他看了會有一些不同,
內心會起矛盾;
可是在師父看起來,它並沒有矛盾,
只是文字上切入的角度不一樣,
而究竟義,
他都在詮釋一樣的東西。
所以師父尊重二位大德,
跟他保留;
那《講義》,
就必須用《講義》──
圓瑛法師的註解來講這一本,
不可以穿插。
那麼《義貫》的詮釋,
跟這個《講義》這一段是完全不同,
而究竟義是一樣,
可是,他講的也是佛的意、本意,
這文字就由個人解讀,
只要符合佛義、究竟義,
我們就這樣的尊重他們,
尊重他們。
底下,
此約狂拂(就是拂去因緣),
就是非因緣。
[首句反言,不是狂出於自然,]
[即是翻成因緣。]
意思就是:如果是狂出於因緣的話,
好!就解釋了:
[頭本無妄者:]
[謂狂怖之時,頭本不失,]
[即當常無狂怖,有何因緣,而狂走耶?]
[頭本無妄,則狂非因緣矣!]
諸位!
一定要記住師父的話,
有能有所叫做因緣法;
有生有滅叫做因緣法;
有增有減叫做因緣法,
你要永遠記住這個。
那麼,這個頭本來就沒有得失,
當然就不是因緣法了。
[首句作狂不自然亦可。]
不自然就是不出於自然,
意思就是:就是出於因緣,
狂不自然也可以,不狂自然也可以,
首句如果說狂不自然,
就是狂不出於自然,就是出於因緣,
它因為有轉折語,
但是因為它太省略了,
所以看不來!
[法合:]
如果說無明不是自然而有的存在,
([謂無明不是自然,])
諸位!
自然而有的存在就是要有實體性。
[是因緣者,]
[畢竟以何為因?]
在這裡找了,
以何為因呢?
[然真性宛在,不曾遺失,]
[為何因緣,而背覺合塵耶?]
[若真性有失,可說因緣,]
記得!
有得有失就列為因緣;
真性從來沒有失啊,
如果真性有失,你可以說是因緣,
對不對?
可是,[真性不失,]
這當然[則非因緣矣!]
所以沒有得失,
當然就不是因緣法了。
這個你一定要了解,
因緣法能所不斷、
得失不斷、生滅不斷,
無常不斷、緣起緣滅不斷,
這個才叫做因緣法;
絕對的真如自性,根本就沒有得失,
哪來是因緣呢?
[以上喻明真性與無明,]
[俱不屬因緣、自然矣。]
[阿難一向溺於權宗,]就是方便法,
不究竟義。
[不知衣裏神珠宛在,]
[輾轉他方求食,]
[因緣之見,固不能忘也。]
底下,
---------------------
若悟本頭,
識知狂走,
因緣、自然,
俱為戲論。
是故我言:
三緣斷故,
即菩提心。
---------------------
先解釋一遍,
這一段對初學佛法來講很難,
像無字天書那麼難!
對老參來講,聽得很吃力:
到底是在講什麼?
很難!
這就讓大家了解,
佛法不是你想像得這麼簡單,
念二、三句佛、持幾句咒,
就叫做修行,
對這個佛教的認知度太膚淺了!
對不對?
這一段沒有用心聽,
你出家、在家、出十五年,
你都聽不懂他在表達什麼。
底下,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
如果一旦悟了本有之頭;
這一段在表達什麼?
叫做知真本有;
識知狂走叫做達妄本空,
這先把表法的列出來。
好!
若悟本頭就是知真本有,
識知狂走就是達妄本空。
好!
解釋一下:
若悟本頭,
如果一旦有一天悟了本有之頭,
從來沒有失也沒有變,
並無失去,
一直好端端的一直存在在那邊。
識知狂走,
識知:也了悟、知道彼狂走,
意思就是無明妄動。
識知狂走之性相;
重點在哪裡?
根本與頭之有無實在不相關!
你要牢牢記住這一句話。
識知狂走,
這個「知」的底下加一個:彼,
意思更清楚。
識知彼狂走,
那一種狂走的行為、的性相,
根本與頭之有無實不相關!
這一句話的重點在哪裡?
無明的妄動,
其實跟真心根本就無關!
諸位!
那麼,
了悟這個彼之狂走的性相,
根本與頭有無實在是不相關,
這個時候變成因緣是戲論,
外道的無因論、自然,
無因論也是戲論!
為什麼?
本來沒有增減,妄本來就空。
所以若悟本頭,
真──這個頭,本來就存在,知真本有;
識知狂走,達妄本空,
無明本來就空,真心本來就有,
你講因緣不對,
因為它沒有任何的東西增減。
但是自然也不對,
為什麼?
也不能說佛性自然無因而顯,
一定要藉著因緣;
講因緣是破自然,
而講因緣還是不對、不究竟義,
就是這樣子。
所以,你也不能說它是因緣,
為什麼?
因為頭本來就存在,沒有得失,
所以不是因緣。
你也不能說頭無因的自然,
自然無因論。
為什麼?
也必須借重悟的指導,
所以,變成才能顯示這個真。
所以因緣跟自然其實都是戲論,
不究竟。
是故我言,
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
632頁,
[滿慈執無明有因,]
就是滿慈執著那個無明是有因緣、
有因的,
不知道妄本無因。
[阿難疑真性同自,]
「自」就是自然外道的思想,
前面不是有講嗎?
變成了外道的
自然無因論變成第一義諦了,
佛的第一義諦了,
昨天就有講過了。
所以,這個「自」是自然,
外道無因論的意思。
滿慈執無明是有因緣的,
而阿難懷疑
真性就變成了外道的第一義諦了。
[皆由不悟本頭不失,]
意思就沒有得失、沒有增減。
[狂走無端,]無端就是毫無理由。
[所以墮入因緣、自然之二計。]
底下要注意,
就頭來講有二段,
那麼就狂來講也有二段。
先講頭,標號A:
[若悟本頭,雖狂不失,]
[則頭非自然;]
這一句話什麼意思?
如果悟了這個本頭,
本來就沒有得失,
所以雖狂實不失,
雖然狂,但是頭本來就不失,
則頭非自然,
很清楚的,頭非自然。
為什麼?
它必須藉著因緣,
才悟知道本頭是存在的,
所以它不是無……
如果要讓他認識頭,
還是要借重因緣,
喔!指點一下,
才知道頭本來存在。
所以,頭也不能說是無因的存在,
還是必須借重有人指導。
我們悟了這個本頭,
雖然怎麼樣?
狂,怎麼樣?
但是不失,
那麼這個頭就不是自然,
則頭不是自然無因,
還是必須借重因緣,才能夠認識本來的頭。
依然宛在是什麼意思?
[依然宛在,則頭非因緣;]
為什麼?
頭一直存在,
則不必借重於因緣。
為什麼?
它從來沒有得失啊!
這個是就頭來講,
非自然也非因緣。
C;
前面講依然宛在就是B,
底下C:
[若知狂走,未狂元無,則狂非自然;]
意思就是:
如果識知這個狂奔而走是妄,
那麼請問:
未狂之時,本來就沒有狂性,
所以我們就知道,
這個狂性非無因之自然。
意思就是:
狂之出一定有它的原因,
不會無緣無故就狂的。
所以這一段是說:
若知狂走,未狂元無,
則狂非自然的存在。
意思就是說:
如果識知狂奔而走是妄,
那麼,未狂本來就沒有狂性,
那麼這個狂並不是無因而自然存在的,
意思就是:
狂有因緣故,所以才狂。
D:
[頭本無妄,則狂非因緣。]
這個頭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妄,
連真都安不上,
因為頭本來就好端端的嘛!
則狂就不必藉著因緣而生,
因為沒有得、沒有失,
所以頭本來就沒有妄,
連立一個真都不行!
為什麼?
因為妄而去找才有因緣,
有增有減叫做因緣,
頭本無妄,那麼就連真也沒有,
無妄就是連真也沒有。
對不對?
不必加一個真。
頭本無妄,
則狂就不是因緣而出的。
[首二句約頭約狂,]
[皆雙拂]「拂」就是除。
[二計,]就是非自然、非因緣法。
[上句知真本有,下句達妄本空。]
[若明斯義,]
[則因緣、自然,俱為戲論,]
[全無實義。]
[此正銷阿難之現疑,]
[兼防滿慈之又執。]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
[是因緣、自然,俱屬戲論之故,]
所以就是非因緣、非自然,
有增有減叫做因緣。
那麼,這個自然就是無因,
無因也不對,
也必須借重因緣才能夠顯出菩提心。
所以,三緣斷故,即菩提心,
這個菩提心非是因緣法,
因為它不是增減;
也非無因自然而有,
因為必須借重因緣才顯出菩提心。
所以,講因緣、講自然,
都是戲論之故。
[我先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
[三種分別之緣斷故,則菩提非自然;]
菩提非自然無因而生,
必須借重因緣。
[妄離真顯,]
這個妄是指自然的無因論、
因緣的生滅增減法;
這個妄是指分別心,或者指執著心。
這個分別心、執著心,
自然的無因論,
因緣的生滅增減法、妄有能所的因緣法,
統統要離,
讓它絕對獨立存在,
真就顯,
所以叫做妄離真顯。
意思就是說:
自然的無因論要離,
因緣的生滅增減、妄有能所的因緣法要離,
分別心要離、執著心要離,
真心就會顯露出來。
[當下即是,]
[則菩提非因緣矣!]沒有增減。
所以,菩提自性,本自具足,
一定要悟,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不動搖;
看看六祖所講的,
這不是講菩提自性非因緣嗎?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不動搖;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何以故?為什麼?
菩提真心不是因緣法。
所以,這個佛法它不是拚,
拚是生滅法、
修是生滅的東西,
它是用悟的東西,
然後修是方便除去習氣,叫做借重因緣而修。
所以你要曉得,
所有的修其實都不存在,
而不修就更糟糕!
所以邊修邊放下‥‥‥
慢慢的這樣子,
修而不修,不修而修,
斷而無斷,無斷而斷。
所以,
修行一定要趁年輕,
趁年輕!
對不對?
你不趁年輕,
老的時候,視力不佳、體力不佳,
那麼就很麻煩,
就變成老而不修,叫做老不修,
這樣就很麻煩了!
所以,要有開大般若智慧,
開大般若智慧就了解佛的心。
對不對?
所以智慧很重要的,
有一個廣告是不是這樣講的?
我不太會講話,
但是我講話很實在,
介紹你吃文殊智慧保肝丸,
服用之後,
去火葬場火化,你就知道效果!
對不對?
服務電話0800-092-000
廣告打得這麼兇,實在是阿彌陀佛!
廣告嘛!
這個就是大智慧的重要。
所以今天講了這個,
對初學佛法來講很難,
也很深!
[此佛重伸自己所說,]
[歇即菩提之意。]
就是菩提皆因緣而顯,
非因緣而生,
你一定要很正確的觀念。
好!底下,
[丑二 叠拂諸情令盡]
經文:
---------------------
菩提心生,
生滅心滅,
此但生滅。
---------------------
解釋一下:
若說有菩提心而生,
有這樣的觀念,
有生滅之心而滅去,
如果你認為,有一顆菩提心生出來,
有生滅心把它滅去、滅掉,
注意!此但凡情生滅之見,
這個是凡情生滅之見,
有一種東西生,有一種東西滅,
諸位!這個仍然是生滅,
非真菩提心。
看就知道啊,
菩提心生,生滅之心滅,
那個最後一個字不就是生滅嗎?
菩提心「生」,你看那個生字,
生滅心「滅」,這個還不是生滅嗎?
如果你認為有一顆菩提心生了,
我把生滅之心滅掉了,
此但凡情生滅之見,
還是生滅,
非真正的不生滅的菩提心。
[承上三緣斷故,即菩提心,]
[不可作菩提心生想。]
[以菩提真心,元是本有,]
[但由了因之所了,]
「了」就是顯,
了因就是修行,
是透過修行顯出這個菩提心。
[不是生因之所生。]
不是任何‥‥‥菩提心可以生出來,
不是任何生因之所生,
就是因為菩提心本來就是無生,
不是任何生因而生出菩提心的。
所以,[向被狂性所覆,]
[狂性若歇,歇即菩提,]
所以我前云;看633頁,
[故我前云三緣斷故,即菩提心。]
三緣斷故,即菩提心。
[上句三緣斷故,亦不可作生滅心滅想,]
為什麼?
[以無明狂性,乃屬本空,]
[三種能緣分別之心,是枝末無明,]
[雖言斷故,實無所滅。]
[若說有菩提心生,有生滅心滅,]
[此但是凡情生滅之見,]
[非真菩提之心。]
不是真正的菩提之心。
633頁,中間經文:
---------------------
滅生俱盡,
無功用道。
若有自然,
如是則明自然心生,
生滅心滅,
此亦生滅。
---------------------
這個連博士都看不懂!
所以,佛從如來藏性流露出來的文字,
全部都是心性的東西,
這個沒有悟就完全看不懂!
滅生俱盡,
這個「滅」,是指前面的生滅心滅,
把生滅心滅掉的那個滅;
這個「生」,
是指前面所講的菩提心生那個生。
生滅心滅,菩提心生,
這個時候,一個滅一個生,
俱盡,同時放下,
同時放下,
滅,
此時名為無功用道,
無功用道。
但是若有自然,
如果還有:
「我自然無功用道」的這種觀念,
如是則明,
如是則明,
如是則明就是:
如是有自然無功用道之心分明,
所謂無功用道,自然心生,
無功用道,自然心生,
「我自然無功用道。」這個心產生。
如果有這種觀念,
對那個生滅心滅,
對前面這生滅心滅來講,
菩提心生、生滅之心滅來講,
叫做對生滅心滅來講,
此自然無功用道還是生滅法。
再講一遍:
滅生俱盡,
生滅心滅,菩提心生,
這樣子二個統統把它滅掉,
這個時候,我們叫做無功用道;
但是這個無功用道,
若有自然,
如果還有說:
「我擁有自然入於無功用道的功夫。」
如是則明自然心生,
如是則明就是分明,
我還很清楚的,
有這個自然無功用道的心生,
叫如是則明自然心生,
這連接起來的意思就是說:
如是,
還很分明、清清楚楚的所謂的無功用道,
這個自然無功用道,
這能用功的心產生,
那麼這個時候,
對前面所講的生滅心滅,
此自然無功用道的心一生,
這個對前面的生滅心滅來講,
這個無功用道自然心生,仍然是生滅心,
這個還是生滅心。
真正的不生滅心是:
生當體即空,就是不生,
滅當體即空,就是不滅,
生死、生滅當下就是體空。
所以生滅當體即空,
就是不生不滅。
這個用比較的,要入於無功用道是不可能的,
無功用道是絕對的心性流露出來的,
生滅當體即空,就是不生不滅。
所以你在生滅法以外,要找一個不生不滅,
你永遠找不到菩提。
你要是說:
我今天很煩惱很煩惱,
我要離開這個環境,
去找另外一個沒煩惱的地方!
諸位!
那個沒有煩惱的地方還是煩惱,
只是稍微輕一點而已,
沒有辦法徹底減輕痛苦。
如果你在最煩惱的這個時刻,
你懂得把執著放下、
把煩惱放下、把分別心放下、
把顛倒心放下,
生滅當體即空,
心性自然就顯,
解脫的心就顯現出來,
而沒有解脫的觀念。
好!看註解,
[首句滅字,即生滅心滅;]
[生字,即菩提心生,]
[此但生滅;]
意思就是說:還是一種生滅,
此但生滅,這個還是一種生滅。
[亦復俱滅,]
這個生滅怎麼樣?
亦復俱滅,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這個仍然是生滅,
現在把這二個統統滅掉。
[盡即滅也。]
[而至無功用道,]這個時候,
也不可以作自然無功用道之心生而想,
[亦不可作自然想,]
就是也不可以作
我很自然的進入無功用道之心;
「想」就是生,跑出這種觀念來。
若有自然無功用道之心生,([若有自然,])
怎麼樣?
[亦成對待。]
[如是指上句,]
如是指上面這一句。
[若如是有自然,]無功用道之心,
[則分明自然心生,]
很清楚的、很分明的,
自然無功用道的心產生。
[對彼生滅心滅,]
就是這個自然無功用道的心,([即此自然,])
[亦是生滅之心,]
[非真無功用道。]
諸位!
真正的無功用道是絕對,
不是對生滅而跑出一個不生不滅,
這是錯誤的、這是二分法,
等同說不是生滅的因緣法,
就是外道的自然無因。
所以這個真正無功用道,
是當體即空,
了悟生滅當下就是不生不滅,
這個是真正無功用道。
[何以故?]
[非絕待故。]
為什麼?
它不是絕對。
所以什麼是佛?
絕對的自在,絕對的平等,
絕對的解脫,絕對的智慧。
佛,什麼統統絕對,
絕對的慈悲,絕對的喜捨,
沒有任何的能所,
就是佛的心性,
才是真如自性。
非絕待故,
絕待才是佛,
非絕待就是相待。
[此中道理,更覺難明,]
[故下以喻顯之。]
那麼,這一段看633頁中間這個經文,
師父再徹底貫串一遍,
你看看能不能體悟?
第一個,
「滅」生俱盡──生滅心滅,
這個「滅」,第一個滅字──生滅心滅;
第二個,「生」──菩提心生,
這二個統統把它滅掉,
俱盡:統統滅掉,
此時名為無功用道;
但是,
若還有
「我自然入於無功用道」這種觀念,
如是則非常清楚的,
所謂的無功用道、自然無功用道的心就產生了。
那麼,對前面的生滅心滅來講,
這個自然無功用道的心,仍然落於生滅,
因為它是相對的,
不是絕對的。
底下,
無生滅者;
看左邊的經文,
---------------------
無生滅者:
名為自然;
猶如世間,
諸相雜和,
成一體者,
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
稱本然性。
---------------------
這一段要注意,很注意聽!
無生滅者是指什麼?
這個「生」就是菩提心生,
「滅」是指生滅心滅,
無菩提心生,也沒有生滅的心滅,
這個就是前面講的:滅生俱盡;
當然這個不是指本性的不生滅。
這前面不是說:滅生俱盡嗎?
滅生俱盡,
在前面這一段,
他把它引用四個字來解決,
「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
這一段,
他用這個滅生俱盡,
往左邊移就是:無生滅者,
沒有菩提心生,也沒有生滅心滅,
這個時候,
滅生俱盡的時候(不是本性的真正不生滅),
名為自然,
如果你把它叫做無功用道的自然之心,
用二分法,
那麼你會很麻煩!
就像世間人把它分為:
非因緣就是非自然,
不是和合性就是非和合性。
就像世間,
就像世間人用二分法,
怎麼樣二分法呢?
把諸相雜和,成一體者,
一體者。
把諸相雜和,
就是二種不同的東西合在一體,
叫做成一體者,
名為和合性;
因緣叫做和合性,
因緣之和合性。
怎麼樣?
然後把非和合的就稱為本然性,
本然就是我們稱為無功用道的本然性,
而這個時候,
誤認為這個時候就是真心。
所以,這一段經文再念一遍:
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
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再慢慢的解釋一遍:
無生滅者,
就是指前面的滅生俱盡,
沒有菩提心生,
還有生滅心滅的那個時候,
我們稱為自然無功用道的心,
你如果用這樣的稱呼,
注意!
就會變成世間人把它二分法,
一個是和合因緣性,
一個是非和合的自然性,
就變成這樣分了。
好!
諸相雜和成一體,
成一體,
諸相雜和,
就是二種不同的東西合成一體的,
這個時候,
我們稱它叫做因緣和合之性,
就是和合的因緣性。
這個時候,
只要有諸相雜和成一體,
這個時候,我們稱為因緣的和合性,
這個就是二分法裡面的一種和合性。
好!我們另外一種,
如果不是因緣法、不是和合性的時候,
怎麼樣?
非,
這個時候非和合性,
二分法了,
非和合性、非因緣法的時候,
我們稱為無功用道的本然性。
意思就是:此時非和合、非因緣法,
我們稱為本然無功用道之不生滅心性,
這個時候,
誤認為非和合的非因緣法,
把它誤認為這個時候就是真心,
不知道說這個是從
因緣的和合性跟非因緣,
就是非和合的因緣性、非因緣法來分出來的,
這個不是真心,
因為它是二分法,
因為它是二分法。
一個是分因緣的和合性,
一個是非和合,
非和合就是非因緣,
那就是所謂的自然。
那麼非因緣法,就是所謂非和合性,
稱為本然,
那麼我們稱為本然,
就是無功用道的本然的心性,
所以,誤認這個時候就是真心,
誤認為這個時候就是真心。
所以因緣是和合,
把它當作是妄;
那麼非因緣,
就把它誤認為這個時候已經是真,
以此不生滅的真,
把它當作這是不生滅的真心。
就是說我們前面講的:
因緣和合之性是妄,
我們把非和合稱本然性,
誤認為它是真心,
誤認為它是真心,
就是用二分法劃開來。
這一段,
《講義》跟《義貫》是完全不同切入點。
好!看小字的,
[此喻顯自然,]
這個用比喻來顯這個自然性。
[亦是生滅之理。]
亦是,也仍然是不離生滅。
[首二句牒上。]
[無生滅者:即牒滅生俱盡。]
[名為自然者:即牒無功用道。]
[下喻自然亦非真,]
[猶此世間,諸相雜和,藥丸藥餅之類。]
[成一體者,名和合性:]
[喻生滅因緣法。]
[對此和合,遂將非和合者,]
[稱(即名也)本然性,]
把和合稱為妄,
把非和合誤認為是真,
叫做稱本然性。
[喻不生滅之真,]
[此真乃對妄所立之真,]
意思就是說:
這個非和合是對和合所立的,
知道嗎?
非和合的真,是對和合所立的妄,
非和合的真,
是對和合所立的妄。
知道嗎?
妄。
這個時候要顯出真了,
此真乃是對妄所立的真,
那麼,對立的,就不是真正的真心了。
[非真菩提心。]
[如下文偈云:]
[「言妄顯諸真,]
說妄是為了顯真,
如果你還執著一個真,
那就麻煩大了!
所以在這裡特別連真心都要遣,
才是真。
[妄真同二妄。」]
這個就是讓大家進入絕對的真,
意思就是:
這個真心不是對妄心來講的,
是妄當體即空就是真,
並不可以說,
妄,另外跑出立一個真心,
妄跟真來對立,這個絕對不是真,
真心如果是由妄心襯托出來的,
這個真心仍然是妄。
所以言妄心是為了顯種種的真心,
如果你誤認為有一種真心,
離開妄心而立一個真心,
那麼,妄心跟真心統統叫做妄,
意思就是:真心是絕對的存在。
[是知無真可立,]
[將欲立真,已非真真如性耳。]
已非真:不是真正的真如自性。
---------------------
本然非然,
和合非合,
合然俱離,
離合俱非,
此句方名,
無戲論法。
---------------------
這一句的意思,
意思就是說:
如果要講到真正的不生不滅的菩提真心,
那麼,無論是本然、非本然;
這「非然」就是非本然,
要放下。
和合就是指因緣,
非和合也要放下,
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
統統要放下。
合然俱離,
這個「合」是指上面,
指和合、非和合;
「然」是指本然、非本然,
這二個字是包括了很廣。
「合」是指上面的和合、非和合;
「然」是指上面的本然、非本然,
俱離,
統統要遣,統統要放下。
離合俱非,底下這個「合」字很重要,
這個「合」不是合,是即的意思,
叫做離跟即統統非,
就叫做遮照同時。
這個「離」字包括前面,
全部包括在內。
這個「離」字就是離前面所講的:
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
統統要離,叫做雙遮義。
那麼,離合俱非,
這個「合」字不是合,
是「即」的意思,即心即佛那個即。
注意!這個特別注意,
這個「合」字,
跟前面的和合、非和合完全無關,
就是即字,指離即俱非,
這個「合」字就是即的意思,
即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
這個是雙照義;
俱非就是統統放下,
俱非就是遮照同時。
再講一遍:
離合俱非,
就是「離」字跟「合」字統統放下,
統統放下,
俱非就是統統放下。
這個離合俱非,
「離」字是指上面的,
離本然、非本然,離和合、非和合,
這是雙遮義。
這個「合」就是即,
即於本然、非本然,
即於和合、非和合,
就是雙照,
這個叫做俱非,
俱非就是俱離,
統統要放下。
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好!再講一遍:
如果要講到真正的不生不滅的菩提真心,
那麼,無論是本然、非本然,
和合、非和合,
合然俱離,
那個和合、非和合要離,
然:本然、非本然要離,
統統要離!
底下,離合俱非,
這個「離」字:全部要離,
離,本然、非本然要離;
這個「離」,和合、非和合也要離,
叫雙遮,
就是止。
這個離合俱非的「合」就是即字,
就是即本然、非本然,即和合、非和合,
同時存在,
叫做雙照,
俱非:統統不是,
也要統統放下!
雙遮雙照俱非。
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到這個時候進入絕對的狀態,
叫做沒有戲論法。
[此極拂妄情。]
[妄盡真顯。]
[本然即自然,和合即因緣。]
[首二句單遣,非即遣也。]
[以非本然,遣本然;]
本然,
然後底下那個非本然,就是把它遣掉,
以非本然而遣除本然,
就是沒有本然這個名詞,
本然當體即空,
所以無論是本然、非本然。
[以非和合,遣和合。]
和合,還有非和合,
用非和合來遣這個和合。
[第三句,合然俱離,是雙遣,]
[離亦遣也。]
[合字,兼和合與不和合,]
[俱遣乃遣第二句。]
遣第二句。
[然字,兼本然非本然,]
[俱遣乃遣第一句。]
[俱離,與下俱非皆當雙用。]
俱離。
[第四句離合俱非,離乃俱離之離,]
第四句的離合俱非,
這個「離」乃是俱離之離,
統統要離,
離合俱非。
[合非和合之合,]
這個「合」字,
離合這個「合」字,非和合之合,
上面已經解釋過了。
這個合字乃是即字的意思,([乃是即字之義,])
[即是不離也。]
不離,
不離。
[離和合非和合,]
離[本然非本然,]
[此雙遮也;]
那個「合」字就是即,
即就是不離。
[合(即也)和合非和合,]
即[本然非本然,]
也就是說:
不離和合、非和合,
不離本然、非本然,
[此雙照也。]
[俱非,即遮照同時義,]
[即遮而照,即照而遮,]
[此對第三句。]來講的,
俱非,
俱非,
就是遮而照,照而遮,
此是對第三句。
[遣之又遣,更無可遣,]
[諸情皆盡,情盡法真,]
[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翻回來,
師父從628頁一氣呵成,
把它解釋一遍。
628頁,經文,
看經文就好,
師父就直接解釋。
佛告阿難:
即如城中,演若達多,這個狂性,
這個狂性的因緣,
有一天若得除滅,
那麼這個菩提不狂性就自然而出。
你所謂的佛教所說的因緣,
和外道所主張的自然無因論,
窮究、研窮究到它最徹底的理論,
就不會超過佛教所說的因緣,
和外道所主張的無因自然論,
或是自然無因論。
理窮如是,
這個道理窮究到最後必定是如是。
629頁,經文,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
這個演若達多,
頭本來從一出生,
就是那麼自然的、好端端的存在,
本來本自其然,
本因時常自然的、好端端的一直自然存在。
無然非自,
無然就是若非如此自然的存在,
就變成非自然了。
佛反難云:
那麼何因緣故,就是何故,
怖頭狂怖,
妄失這個頭而狂奔妄走。
629頁,經文,
若自然頭,若本自然之頭,
藉著照鏡子的因緣──因緣故狂,
藉著照鏡子的因緣,
所以令心狂走,
何不本來自然的頭,藉照鏡的因緣,
故讓他真正的失去這顆頭?
這表示藉著照鏡子的因緣,
失去這個頭,
這不是真正的因緣,
它只是妄。
翻過來,630頁,
本頭不失,狂怖妄出,
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這個本來的頭,
只是一時狂怖之心,無因妄出,
頭非但無失,
也從來絲毫沒有變易,
則又何必藉這個因緣,
去找那顆頭回來呢?
630頁,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
若說本來的狂性是自然存在的,
那麼就應當常常有狂怖存在;
那麼未狂之時,
這個狂性到底潛藏在哪裡呢?
所以這個狂不出於自然,
一定有個因緣的。
631頁,中間,
不狂自然,
若不是狂出於自然,
就一定狂是出於因緣法,
那麼有何因緣而狂走?
但是我們知道,
頭本來就無妄,
無妄就是本真,
頭並沒有增減,也不是因緣法,
無增無減就是無妄,
無妄就是本真,
本真就是非因緣法。
所以,頭本無妄,則狂非因緣,
為什麼?
有妄才叫做因緣。
是不是?
何為狂奔而走呢?
實在是毫無意義!
631頁,
若悟本頭,
如果一旦悟了本有之頭,
知真之本有,
識知狂走,識知彼狂走之性相,
根本跟頭的有無實在是不相關,
因為頭本來就存在。
所以,識知狂走就是達妄本空,
無明這個妄動本來就是不存在的。
所以若悟了本有之頭,
知真本有,
了解識知狂走,達妄本空,
這個時候,
生滅因緣,增減、能所的因緣法,
跟外道的無因的自然論,
統統叫做戲論。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就是菩提心。
632頁,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
若說有菩提心而生,
有生滅之心而滅去,
此但是凡情生滅之見,
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633頁,
滅生俱盡,
生滅的心滅;
生:菩提心生,
這個時候,
把生滅心滅、菩提心生二個統統滅,
此時一般人認為這個叫做無功用道;
但是如果你還有
「我自然入於無功用道」這種觀念存在,
那麼很清楚的分明,
我有這個無功用道的自然心生,
那麼這樣的觀念,
對彼生滅心滅來講,
這個自然無功用道的心一生,
這個仍然是生滅,
不是佛的菩提心,
不生滅的菩提心。
633頁,倒數第四行,
無生滅者,當滅生俱盡,
沒有菩提心生,也沒有生滅心滅,
這個通常名叫做自然無功用道的心,
這樣的心,是誤解了佛教的真心,
用二分法。
為什麼?
就像世間人用二分法,
一個把它分和合因緣性,
一個把它非和合,就叫做本然性。
猶如世間人二分法,
把和合性歸納成因緣,
把不和合性歸納成本然。
那麼,什麼叫做和合性呢?
就像諸相雜和,
二種不同東西合在一體,
名叫做因緣和合性。
轉過來講,
用二分法來理解因緣的和合性,
這個我們稱為妄的話;
把它非和合性的本然性,
又誤認為這個是真,
用二分法的。
因緣法叫做妄,
那麼,非因緣法又誤認為真,
這個不是真正的不生滅的真心,
稱本然性。
要怎麼樣才是真正的菩提心呢?
翻過來,634頁,
要怎麼樣真正的菩提心生呢?
634頁,
如果要講到真正的不生不滅的菩提心生,
那麼,本然、非本然,
和合、非和合,
合然俱離,
上面的和合、非和合要離;
上面講的本然、非本然也要離。
離合俱非,
講到離跟合,其實是不對的,
離就是離於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
也不對。
即,這個「合」就是即,
「合」就是即,
即,即於本然、非本然,
即於和合、非和合,
也不對!
為什麼?
二個統統要放下,
俱離。
到了這個時候,
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
要離;
到這個時候,
即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
也要即,
這個即跟離統統不對,
因為這個也不是菩提心生。
所以菩提心,
真正的不生不滅的菩提心生,
本然、非本然離,和合、非和合全部離,
合然俱離,離合俱非,
到這一句的時候,
方名無戲論法,
這個才是真正的
不生不滅的菩提真心生出來。
聽得懂嗎?
好!程度很好,
非常好!
我都怕大家聽不懂,
既然大家都點頭,這樣很好!
好!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635頁,
[丑三 直斥耽着戲論]
---------------------
菩提、涅槃,
尚在遙遠,
非汝歷劫,
辛勤修證。
---------------------
這一句話,
也算是責備,也算是鼓勵,
就是你修行的方法要對,
要不然菩提涅槃太遙遠了,
方法不對就沒辦法了!
[阿難前云:「不歷僧祇獲法身。」]
[此佛謂曰:]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
以阿難倒想;
顛倒之想叫做倒想。
[以阿難倒想雖銷,細惑全在,]
思惑,還有界外的無明,
細惑全在。
[故於無上菩提,無餘涅槃,尚在遙遠。]
[斷云:]佛斷定了:
[非汝歷劫,辛勤勞苦,所能修證。]
為什麼?
狂心不歇,沒有辦法。
[如是與佛前言,]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豈不有乖前後乎?]
[當知前者,能捨戲論,]
[何藉劬勞,何須歷劫,]
[今以阿難,戲論未捐,]
[縱經塵劫,斷定難成,]
[下則明言以告之。]
---------------------
雖復憶持,
十方如來,
十二部經,
清淨妙理,
如恆河沙,
祇益戲論。
---------------------
這一段特別的重要,
就是把佛法當作學術來研究,
而不履行、實踐佛的教法,
是沒有用的!
嘴巴一直講:放下、要慈悲。
可是就不照著做;
「要精進啊!」,卻懶惰。
聽經聞法趕時髦:
大家都來聽,我也來湊湊熱鬧,
我來種種善根!
從來就不是腳踏實地的去修行──
說放下,他就真的全部放下;
說不執著,就真的不執著;
說無諍,就真的無諍;
說不計較、不比較,
就真正的不計較,也過著不比較的日子,
這個是佛的好弟子,
說了就真的去實踐、去做。
要不然就像佛講的這個:
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
這個十二部經是十二種分類,
十二種分類。
清淨妙理,如恆河沙,祇益戲論,
祇益戲論。
楞嚴經-108下 (國語) 2009.07.05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諸位!翻開《表解》七四頁,
《表解》七四頁,
十二部經,
簡單來看一下,
我們在《十四講表》也講過了。
這十二部經就是十二種分類,
不是說所有大藏經只有十二本經,
不是這個意思。
十二部,「部」就是分類,
大藏經把它分類,就是分成十二部。
一、叫做長行,
這個就經文的體裁來講的,
這經文寫得很長。
謂經文中,直宣說法相,
而不限定字句之文句,
以文句之行數長故。
叫做長行文。
第二、叫做重頌,
重頌就是宣說於上,
長行文講完了,用偈頌再講一遍。
所以,更以偈頌結之,
就是以偈,宣說於上,
就是在前面長行文講完了,
後面用重頌,
再一次的用偈頌來講這個長行文,
既宣說於上,更以偈頌結之。
第三、叫做授記,
佛於菩薩,緣覺等,
授與未來懸說之教。
那麼,這個授記,小乘沒有,
小乘沒有授記這個,
小乘只有九部,
大乘有十二部。
第四、叫做孤起,
這個孤起叫做孤起頌,
跟前面的重頌不一樣,
前面的重頌是長行文講完了,
再一次的依據長行文的義理,
再重新頌一遍,
這個重頌字句很工整的。
第四、叫做孤起頌,
無關於前面的長行文,
叫做孤起,
單獨而起的偈頌叫做孤起頌。
這十二部經中有伽陀跟祇夜二者,
皆是偈語之體。
然祇夜為重說前面之經文
而結以偈文,
那麼就是重頌,
故約重頌。
伽陀則不然,
為單結之偈文,
這單結就是跟前面的長行文義理無關,
單獨起來的偈頌,
所以這個叫做孤起偈。
所以孤起意思就是跟長行文無關,
單獨而起的偈頌。
第五、叫做自說,
無問而自說,如《彌陀經》等。
諸位!小乘沒有,
小乘沒有無問而自說。
所以前面,授記,小乘沒有;
無問自說,小乘也沒有。
第六、叫做因緣,
什曰:「力強為因,力弱而緣」。
僧肇法師曰:「前後相生、因也,
現相助成,緣也。」
諸法要因相假,
就是因緣要互相假借才有辦法,
因相假就是要因緣相借力,借力使力,
然後才能成立。
這個叫做因緣法,
所以佛常常講因緣。
第七、叫做譬喻,
佛講了很多的譬喻。
以已知之法,
然後怎麼樣?
顯未知之法,
這個叫做譬喻。
第八、本事,
謂佛弟子菩薩、聲聞等,
過去世行業事歷之經文,
《顯揚聖教論》裡面講:
「本事有謂,
如來說聖弟子前世等事」。
佛陀的弟子等等,
宣說聖弟子前世等事,叫做本事。
就是佛弟子菩薩、聲聞,
過去世到底做什麼行業,
本事。
第九、叫做本生,
如來說昔為菩薩時所行的,
行業之經文。
就是佛陀常常講:
以前前世是什麼、
無量億劫前是什麼。
第十、叫做方廣,
方廣是小乘也沒有。
所以小乘沒有三種:
沒有授記、
沒有無問自說、
也沒有大方廣。
那麼,方廣遍十方,
既深且廣,
當然就是大乘經典了。
所以方廣是大乘經典的別名,
小乘當然沒有了。
大乘經之通名也。
什麼叫做方、方廣?
「方」是遍十方,
「廣」:周沙界之廣,
遍十方、周沙法界之廣。
第十一、未曾有,
記佛菩薩現種種神力不可思議事。
與說種種不思議之法。
未曾有。
第十二、議論,
經文中設問答,
問跟答,一問一答。
而辨明諸法性相之處,
名為議論經。
叫做議論。
所以這個長行,
一、長行;
重頌;
三、授記,
四、孤起;
五、自說,就是無問自說;
六就是因緣;
七、譬喻;
第八、本事;
九、叫做本生;
第十、叫做大方廣,簡稱方廣;
第十一、叫做未曾有,
就是記佛菩薩不可思議的事情;
那麼第十二、叫做議論,
就是論辨性相,諸法的性相。
好!簡單介紹一下。
好!翻回來635頁,
[此出其難成極果之所以。]
[雖復憶持下,以阿難多聞第一,]
[非惟能聞,復能憶持不失,]
[又非惟憶持我一佛所說,]
[亦能憶持十方如來所說,十二部經;]
也就是這是一句一句的偈頌,
[即:長行、重頌、併授記,]
這個是第一頌。
[孤起、無問而自說,]
這是第二個偈頌。
[因緣、譬喻、及本事,]
第三。
[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俱成十二部。]
後來的人把它連接,
用七個字七個字讓你好背,
那麼就把十二部經典很容易的背起來了。
好!
十二部經,即;
諸位!把筆拿起來,
長行,標號一,
這是從文章的體裁來講的。
二、重頌,
也是從文章的體裁,
它是重複的跟這個長行文再頌一遍。
第三、併授記,小乘沒有授記。
第四、叫做孤起頌,
孤起無問而自說,標號四;
前面併授記,授記,標號三,
這個孤起,標號四;
無問而自說,標號五,
叫做孤起無問而自說。
剛剛已經有解釋了孤起頌,
與長行文無關,單獨而起的偈頌。
底下,因緣譬喻及本事,
因緣,標號六;
譬喻,標號七;
及本事,標號八,
因緣譬喻及本事,整個就是三部了,
十二部的三部。
本生方廣未曾有,
本生,標號九;
方廣,標號十,
這個也是小乘沒有的,
未曾有,標號十一。
底下,論議俱成十二部,
論議,標號十二,
十二。
所以那個方廣的第十,小乘也沒有,
方廣,小乘也沒有。
未曾有論議,論議,
未曾有,標號十一;
論議,標號十二,
論議俱成十二部。
好!我再念一遍:
長行重頌併授記,
孤起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
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俱成十二部。
[小乘九部,大唯三。]
小乘九部,
大唯三,就是說:大有加三部的意思。
整個經典分成三種體裁,叫做大唯三,
再分為九類,
不是說大乘只有三部,不是這個意思。
意思就是說:
大乘的經典分長行、重頌跟孤起頌,
意思就是:
整個經典分為此三種體裁,
再分為九類。
那麼,小乘九部的意思就是:
十二部中,
除了授記、無問自說、方廣,
大乘有這三種,小乘沒有。
所以小乘九部,
就是除去授記、
除去無問自說、
除去方廣,
就是小乘九部。
大唯三是指它的這個經典分為三種體裁,
那麼三種體裁就是:長行、重頌跟孤起頌,
叫大唯三,
長行文、重頌、還有孤起頌,
大唯三。
[清淨妙理:]
[指大乘三部,清淨實相妙理,]
[圓頓法門,如恆河沙。]
[喻雖復聞持之多,]
[不肯從聞、思、修,祇是資益戲論,]
只是戲論而已,
[所以難成極果。]
636頁,[丑四 現證戲論無功]
---------------------
汝雖談說,
因緣、自然,
決定明了,
人間稱汝多聞第一。
以此積劫多聞熏習,
不能免離,
摩登伽難。
---------------------
就是摩登伽女之難。
你雖談說這個種種的因緣和自然,
也非常的決定明了,
人間都稱你阿難多聞第一,
這只是博得一個虛名,
對生死沒有幫助的。
所以,以此積劫多聞熏習,
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前三句即祇益戲論,博得多聞之名,]
[雖積劫(即歷劫)多聞熏習,]
[非有真修,]
所以這個修行,
真修是很重要的,
說放下,你的心就是真的放下,
不要碰到什麼事情又假借種種的理由,
又自己放不下:
是因為因為怎麼樣,所以我放不下!
我因為因為怎麼樣,所以我才這樣子。
不必這樣子!
日本有一個禪師,已經大徹悟了,
大徹悟了;
這是一段公案。
大徹悟的時候,有一天,
他這個道場外面,
突然人家抱了一個剛出生的小孩來,
哇哇在哭,
一看,他(師)就把他抱起來去養,
養。
然後就開始閒言閒語了:
哎呀!這個和尚怎麼樣子啊,
不淨啊!
然後又怎樣:哎呀!有孩子啊!
大家都不曉得來龍去脈。
然後他就去化緣這個奶粉。
還沒有把這個孩子抱來的時候,
竟然是哪裡?
有一個小姐年輕,
在家,肚子很大,
一直一直大起來‥‥‥
一直大起來!
一直大起來的時候,
她媽媽就逼問她,
說:你這個孩子是誰的?
一下子跟外面的年輕人有了,
她不敢講,
她就隨便講:某某禪師!
哇!
她的某某禪師是爸爸、媽媽最尊敬的,
啊!他對我女兒這樣子,
還生了一個!
她的父母親就跑去興師問罪,
去興師問罪,
要去興師問罪。
興師問罪的時候,
這個禪師就一直聽他一直講、
一直罵、一直批評,
這個禪師說:喔!是這樣子喔?
就回答說:喔!是這樣子喔?
父母親一直罵,出家人怎麼樣啦,
一直批評。
罵,
那禪師就:喔!是這樣子喔?
也沒有任何解釋,
他也是繼續把這個孩子扶養長大。
這個孩子因為吃奶,
禪師本身是男眾,也沒有奶,
就到處去跟人家化緣,
去化緣,化緣這個牛奶,
小朋友、小孩子、嬰兒能吃的東西,
就化緣‥‥‥
去化緣的時候,人家就:哼!
瞧不起:
生了一個就很可惡了,
還給我化緣!
人家都不理他,
然後到處的譏笑、諷刺,
然後這個禪師就說:喔!是這樣子喔?
他什麼都沒有回答,
又把孩子抱回來,
有多少就慢慢養‥‥‥
養經過了一、二年,
這個女孩子看到這個禪師是一直很難過,
因為這個不是他,
然後嫁禍給這個禪師,
這個女孩子自己心過意不去。
過意不去的時候,
就去跟她爸爸、媽媽講,
說:爸爸、媽媽!
其實這個不是禪師的!
說:啊?不是禪師的?
那是誰的?
她說:
是市場、菜市場一個賣魚的年輕人的,
我是真的跟他有的,
因為你們太嚴格了,
我想找一個人來頂罪,
因為出家人最無諍。
說:哎呀!你這個死ㄚ頭,
害死爸爸、媽媽,
那個禪師是爸爸、媽媽最尊敬的!
就趕快就拉著那個女兒,
到寺廟去跪啊、拜啊,
跟禪師求懺悔,
禪師聽到一直懺悔很虔誠,
就說:喔!是這樣子喔?
然後趕快把這個孩子抱回去,
就什麼都沒有回答,
「喔!是這樣子喔?」
抱回去。
然後這個年輕的夫妻一直很過意不去,
她的爸爸一直對不起自己的上人,
為什麼污衊上人?
就搬了很多的供養,
然後發動他們那邊的信徒,
說:這個是個聖人,
他受到委屈,什麼統統不解釋,
我們要去供養他!
搬了很多的飲食,
然後要發心籌錢,要把它翻新的。
這個事情,
就直接來到大殿,禪師正在打坐,
他講了很久,
跪著表示很懺悔,
誤解了上人、禪師,
然後禪師睜開眼睛說;
因為他報告完了,
他(師)說:喔!是這樣子喔?
這個公案,我們看了就是很驚訝,
就是一個真正悟道的人,
他是完全沒有什麼事情,
你無論對他任何的侮辱,
當一個人受到真正委屈、冤枉的時候,
他一句都不解釋;
他受到很大的供養跟榮耀的時候,
他一句也不講!
為什麼?
這不關他的生死的事情。
這是我看了這個公案、禪師裡面,
很讓人感動的一段,
非常讓人感動的!
就是一個真正悟道的禪師,
他連談他都不談,
受盡一切的侮辱,不解釋;
受盡一切的供養、讚歎、建道場,
他連動念都沒有,
因為這個不關他的生死的事情。
是不是?
可見一個人的修持,
可以照他的侮辱、委屈,
或者面對一切的讚歎,
乃至一切的供養,
因為這個禪師是大悟的人,
都能如此的心情,
這就是真正的解脫的人,
解脫的人。
底下,
前三句祇益戲論,
博得多聞之名,
雖積劫(歷劫)多聞熏習,
非有真修,
[徒聞無功,]
[所以不能免離摩登伽女,婬術所加之難。]
---------------------
何須待我,
佛頂神咒,
摩登伽心,
婬火頓歇,
得阿那含?
於我法中,
成精進林,
愛河乾枯,
令汝解脫?
---------------------
又何必要等待我佛頂神咒,
摩登伽心,婬火頓歇。
摩登伽女本來是婬女,
婬火頓歇,
得阿那含,
阿那含就是三果。
哇!
這個婬女一下子聽佛言說,
竟然證三果阿羅漢!
所以我告訴你:
你不能瞧不起妓女,
這一跳,比阿難更厲害,
阿難才證初果啊;
這個婬女,就是妓女,
聞佛說法,
一下子立刻證三果阿羅漢!
在這裡也跟大家勉勵一下,
勉勵一下就是說:
如果是男眾、女眾,
你覺得說這個淫欲心太難控制了,
慢慢等,等因緣,
稍微控制一下,
怎麼樣?
如果聽經聞法,這一下子,
三果就現前了!
但是,一般人沒有碰到佛,
可能很難,
這個摩登伽女也是示現的。
對不對?
我們一下證三果,
那當然就是像芒果啦、蘋果啦、百香果啦,
就會準備三種水果,
三種水果。
我們大概很難像這樣,
一下子證阿那含,
哇!開什麼玩笑?
是不是?
以前佛在世的時候,
這個證果像跟吃飯一樣的簡單,
真的!證果跟吃飯一樣,
一吃飯就好幾個證果了,
一吃飯又好幾個證果了。
於我法中,成精進林,
這個「林」就表示證果很多,
精進林,
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此二段擧事驗證。]
[何須即反顯多聞無功,]
[若多聞有功,何須待我楞嚴神咒之力,]
[使摩登伽心中,婬火頓歇,]
所以這個楞嚴咒,
諸位!要好好的誦,
所以上完《楞嚴經》,
誦個楞嚴咒是挺重要的!
[使汝阿難,如從夢覺,方脫婬難。]
[婬火者,婬欲屬火,]
[凡多婬之人,相火必旺,]
相火就是外貌,
相火必旺。
是不是?
[婬心一動,婬火便熾。]
[摩登伽宿為婬女,婬火更旺。]
旺就是燒不退,
燒不退。
[頓歇者,]
[以正咒能破邪思,邪思頓息,]
[故婬火頓歇,頓斷見惑,]
[及欲界九品思惑,]
[得三果阿那含。]
[此云不來,再不還來欲界受生也。]
[於我法中,成精進林者:]
[在我佛法之中,成為精進林,]
[林是喻其進速,]
就是進步非常神速,
剎那之間就開悟證果!
[而證之多也。]
[不從初二果階級,頓證三果,]
哇!這個速度真是快!
想起來實在是羨慕,
在座諸位!你有沒有想過?
今天如果你跟佛在世,
早就什麼果統統證了,
不必坐在這裡辛勤勞苦,對不對?
佛在世的時候可惜沒有碰到;
不過末法時期還碰到師父,還算不錯!
對不對?
還有這個因緣嘛!
佛在世失去的這個因緣,
二千五百年後,
還有楞嚴大法這個因緣,
不錯不錯,大家要好好的珍惜,
一堂課都不能缺席,
說不定頓證三果,
很難講!
[故以稱焉。]
[愛河乾枯者:]
[愛為生死本,因愛則有欲,]
[因欲則受生,因生必有死,]
[愛欲溺人,故喻如河。]
[婬火頓歇,愛欲便斷,得超欲界,]
[故曰愛河乾枯,令汝解脫婬難也。]
[阿難固是大權示現,]
[登伽亦是逢場作戲,]
摩登伽女!
對不對?
這摩登伽女最好記了,
你把它記:摩登蕃茄女,
到死都會記得,
我們《楞嚴經》講的:摩登蕃茄女!
摩登伽女。
[一以見多聞之無功,]
[一以顯神咒之有力,]
[而登伽婬火頓歇,]
[顯咒力能除障;]
[得阿那含,顯咒力能成益也。]
[丑五 正勸勤修無漏]
---------------------
是故阿難,
汝雖歷劫憶持如來,
秘密妙嚴,
不如一日,
脩無漏業,
遠離世間,
憎、愛二苦。
---------------------
諸位!這一句特別重要,
就告訴你要在哪裡下手?
而且千萬要記住佛的話:
是故阿難,你雖歷劫;
還不是修一天、二天啊,
歷劫啊!
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
秘,第一個秘:
非口所說、非口所宣;
密,第二個密字:
非心所測。
第一個,不是嘴巴能講;
第二個,不是心所測,
第二個密就是不可思議。
如來秘密,
如來秘:就是非口所宣;
第二個密:非心所測,
這個妙嚴:妙莊嚴。
如果你歷劫憶持如來,
這樣子聞而不修,
聞如來的秘密妙嚴正法,
也不如一天,
不如一天喔,
怎麼樣?
修無漏業。
是什麼叫無漏業?
圓頓佛果的無漏業,
圓頓佛果,
就是下手是不生滅的根性,
你要記住這個。
修無漏業不是那個無漏業,
是圓頓佛果的無漏業啊,
因地心就是果地覺的無漏業。
諸位!如何進趣無漏業呢?
就是跟六祖講的一樣:
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意思就是哲學家講的:
愛恨交織會毀掉一個人,
愛恨交織,一定會毀掉自己的!
佛陀告訴我們:
心靈的污染就是最可怕的,
很可怕的!
因為他染污了自己的清淨心。
就像鐵之生鏽,佛有譬喻:
鐵的生鏽腐蝕自己;
心靈的污染,也是腐蝕自己的清淨心。
所以諸位!
這個愛、憎愛,
是一切痛苦的開始。
六祖也是講:
不思善、不思惡,
就這麼時,
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
世間的二分法你要放下,
愛跟恨放下,
善跟惡要放下,
是跟非;
有是非,但是一定還是要放下,
本性無故,
因為本性本來就沒有這一些,
著就是不對、執著就是不對。
所以在座諸位!
一定要聽佛的話,
你過去恨哪一個眾生,你記住,
用最短的時間,
乃至今天聽了以後,
從現在,
乃至於明天,
見到你的仇恨的人,
統統放下,
一筆勾銷!
再來,這個愛會比較困難,
寬恕一個人比較容易。
這個夫妻之間的感情和愛欲,
這個非常困難!
或者是朋友、父母、子女,
這個愛是很難斷的,
諸位!真的沒有辦法,
很難!
這個愛欲包括親情、包括男女、
包括情執,
這個愛欲包括的範圍很大,
包括世間的貪。
所以你要寬恕一個人,
恨,這個容易;
但是這個愛,
執取相,這個非常難!
所以,你今天你雖然是學佛,
譬如說你現在正在談戀愛,
假設說,
男的談戀愛,
諸位!你現在也有女朋友了,
你說那一剎那之間,
要把你的愛人、你所欣賞的人,
要從心中喔,從心中除掉,
諸位!沒有辦法,
這個需要時間,
「叫我如何不想她」,
很難!
所以常常講:
I miss you so much.
這一講起來,美國人更熱情,
美國人熱情如火:
I want you.I need you. I love you.
I want you.
I need you. I love you.
這美國人一講起來很震撼的:
我要你、我需要你、我愛你!
糾纏至死,
這個難,
這個是非常難的,
這個騙不了人的!
所以諸位!你這個愛,
父母親、子女的愛、
男女的欲愛、
對世間名利的欲愛,
你一定要記住,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常常觀想火葬場的那個時刻,
一定要這樣子觀想,
一定要用正確的眼光。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
要火化觀,火燒。
在《阿含經》裡面講:
凡是所愛的東西,
你一定要觀想放一把火燒掉,
你最愛的名牌,
放一把火燒掉是什麼?
焦黑啊,沒有名牌。
你那個愛人死了以後,放一把火燒掉,
咦?變成火灰!
諸位!
這個愛欲就慢慢慢慢的乾枯,
生死就會了,
你就有辦法解決。
所以這個,
多少的年輕人寫信來問師父,
他說:我實在不知道怎麼斷這個情,
真的不知道如何斷這個欲,
我統統知道四大無我,
知道不淨觀、苦觀、空觀,
可是遇到那個欲,就是沒轍,
就是沒有辦法!
有一對年輕的夫妻,
他爸爸、媽媽有一天往生了,
車禍同時往生,
很難過,非常難過,
來到師父這裡,
我就告訴他:
你七七四十九天要好好的做功德!
怎麼樣?
吃素,可以嗎?
可以!
做功德行不行?
行!
你看你們的經濟能力,
我們出家人不跟人家談這個,
怎麼做功德啊、印經典啊!
最後:七七四十九天要斷淫。
他一聽到這個:
師父!這沒有辦法!
父母親死了,四十九天斷淫,
年輕人說:師父!這個沒有辦法!
我說:你很老實,
你很誠實的人,
你非常的誠實,
你面對自己的愛欲,
仍然敢勇於說沒有辦法!
所以這個愛,
它需要時間克制一下,
時間慢慢慢慢‥‥‥
為什麼?
他出家有這個好處,
他就是今年不碰、明年不碰,
三年、五年、十年,
他就會慢慢慢慢的他就會淡。
所以現在,諸位!
沒有男女關係的人是福報很大的!
如果你這個家庭,
為了維護這個家庭,
那麼,不要觀想這是樂事,
要觀想如同嚼蠟,
就像吃這個蠟燭一樣,
索然無味:
我只是應付一下,
我只是應付我的老婆,
或者是應付一下我的老公。
這個是很重要的心態,
不是因為取樂而在一起,
這個佛教裡面觀想:
是為了我的責任,
我為了我的家庭,
我不得不這樣做!
諸位!修行是心法,
要不然的話就麻煩大了,
很多搞到最後就會離婚!
像受菩薩戒的人,
一下子:我要斷這個愛欲!
受菩薩戒,問的人最多是什麼問題?
最多的問題就是說:
師父啊!我受菩薩戒,
我的媳婦,
我的媳婦,
怎麼樣?
生了,
生孫子了,
那我現在怎麼辦?
我要煮葷給她吃啊!
問最多的就是這個!
我女兒生了以後,
回到我的家,
她剛好是怎麼樣?
一、二個月以內要坐月子啊!
你看,問這個問題啊,
她還受菩薩戒,
她是很苦惱很苦惱:
這怎麼辦呢?
所以我就告訴她:
像有這種情形,我指引你、建議你,
去那個坐月子中心。
對不對?
你用什麼給我女兒吃、用什麼給我媳婦;
台灣有這個坐月子中心,知道嗎?
媳婦事,
不關我的事情,我只付錢就好!
這個有一點逃避這個因果的法律;
但是也很無奈!
所以受菩薩戒的問的這個問題,
是天天問、年年問、
每一個月都問、人人問,
問個不停,
就是一直問這個問題。
你受菩薩戒,
我可以單刀直入跟你講:「煮葷的沒關係」?
那這個因果我來挑啊!
是不是?
我什麼時候也沒有這樣講。
台灣的佛教,
為了這個事情,比丘跟比丘分成二派,
有一些在家居士去受菩薩戒,
這一群的法師就告訴她:
為了家庭圓滿,
你一定要開緣,要煮給女兒吃,
煮葷,
你受菩薩戒可以煮,
也可以怎麼樣?
煮給媳婦吃,
不打緊,
佛法,世法出世法,本來無二法。
這個比丘講的、戒師講的,
實在也很有道理。
另外一群的比丘、戒師;
又受戒了,
又跟這一派的,持戒非常精嚴:
你今天你既然來受菩薩戒,
寧死不犯戒!
知道嗎?
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
戒在人在,戒亡人亡!
講的‥‥‥
這樣講也沒錯啊,
於是就:持!
持!
再來聽這個法師講,還是開緣好;
再來聽這一群戒師講,還是持戒好,
還是不要煮,
就算女兒、媳婦餓死也不管了!
我告訴你:
這個問題問到這個法師;
這個法師指我啦,
很煩,
太多了,重複又重複,
今天問、明天問、今年問、明年問、
每天都問,
我以後要寫一份:一函遍覆,
就是我這一封信,
有問這個問題,統統寄出去!
對不對?
自己想辦法!
對不對?
做一個比丘的,
隨隨便便就講:「你一定持」嗎?
一定持,家庭分裂啊,
我就是不煮給你吃啊!
媳婦或者是女兒,那怎麼辦?
要坐月子啊!
所以我建議她去坐月子中心,
我沒有罪,
你出錢就好,
你觀想出錢是給她去吃素的,
你管她吃什麼!
與我無關。
不然真的沒有辦法解答!
是不是?
所以這個要自己衡量。
如果說我真的是受菩薩戒,
煮給媳婦‥‥‥
或者是不煮給媳婦吃,家庭不圓滿;
不煮給女兒吃,家庭也不圓滿、
老公也生氣,
鬧到婚姻快離婚了,
就這樣!
不然怎麼辦?
你以為法師紅包好收喔?
好難啊,
很難啊,這個,
你請任何一個法師來,他根本就不會回答,
你回答這個也是死路一條,
你回答這個也是死路一條,
根本沒有辦法回答嘛,
到底是要煮還是不煮?
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到最後,
乾脆去擲杯筊問佛祖了,不然怎麼辦?
為了家庭圓滿,也對啊,
要不然離婚啊!
真的很嚴重的,
你不曉得碰到那種很嚴重的家庭,
因為煮素食,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
有時候碰到那個不講道理的,
不是你想像的可怕,是很可怕的!
真的!離婚都有可能!
所以看你要持戒,
還是要用菩薩的心腸,圓滿整個家庭?
對不對?
後面就是要具足智慧了。
所以師父已經講過了:
法無定法,
有時候,
佛教的智慧跟慈悲,真的沒有辦法解決!
為什麼?
因為它有時空性的不同,
時間跟空間性的不同。
所以這個叫法無定法,
所以我們今天講的就是師父的苦衷。
所以拜託大家,不要再問這個問題了,
真的!
一直問、重複的問。
底下,
[是戲論無功之故。]
[阿難多聞,非是一生,]
[故曰,]
[汝雖經歷多劫,有聞持之力,]
[能憶持如來,祕密妙嚴;]
[無上之法,]
[非口所宣曰祕,非心所測曰密。]
[此二字即不思議,]
[清淨妙理,莊嚴一乘,]
[即《法華》之大白牛車,]
[張設幰蓋,]幰蓋就是車幔,
我們把慢車道那個「慢」,左邊改成巾,
幰蓋。
[眾寶嚴飾。]
[縱能憶持,人間只是稱汝多聞第一,]
[未全道力,汝所自知。]
[不如一日,脩無漏業者:]
[此無漏業,不可作二乘所修解,]
[當指圓頓修法,]
因為這個《楞嚴經》是圓頓大法。
[與前後文,要相照應。]
638頁,第一行,
[以多聞不及脩習,]
就是要去實踐,你知道嗎?
修行就是要去實踐,
說放下就真的放下;
說好好念佛,
就一心一意,全心就是佛。
[故曰不如一日,狂心頓歇,]
[不隨世間、業果、眾生,三種而起分別之心,]
[此即背塵合覺,]
[逆彼無始生死欲流,]
[故得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憎愛是二種苦因,]
[生死是二種苦果。]
[憎愛不必別作他解,]
[即是異見成憎,同想成愛。]
[若能不隨分別,則塵既不緣,]
[憎愛何自而生?]
[苦因既斷,苦果自離,]
[此即修無漏業,]
[示多聞人,就路還家之法,]
[不出流而聞塵,]
[但逆流而照性。]
不出流,這個心不往外緣的意思,
不外流而聞外面的聲塵。
但逆流而照性,
就是觀照不生不滅的心性。
[即下文偈云:]
[「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意思就是說:
你要持佛之佛語,
與其你持佛之佛語,
不如你反觀你的自性,
何不反聞聞自性?
第一個「聞」就是反聞,
第二個「聞」就是自性。
你將要聞持,
聽聞那個佛所講的法,
何不反聞聞你的自性?
佛講的法是外塵,
你現在用的要你的自性。
[正與此文相合也。]
638頁,經文,[丑六 更擧劣機激責]
---------------------
如摩登伽,
宿為婬女,
由咒神力,
銷其愛欲,
法中今名,
性比丘尼。
---------------------
摩登伽女後來變成比丘尼。
[此擧登伽,以激阿難。]
[宿為婬女,三障具足:]
[婬心煩惱障也;]
[宿世婬習業障也;]
[現受女身報障也。]
[由仗楞嚴神咒威力,銷其愛欲,]
[即婬火頓歇,愛河乾枯,]
[而煩惱障已除。]
[法中者,]
[在佛法之中,成精進林,]
[而業障亦斷。]
[名性比丘尼,列僧寶數,]
[則報障已轉。]
所以真正發心出家剃度,
他的業就一定會轉;
我指的是真,不是賴佛偷生,
不是現一個僧相,混日子的那一種比丘。
我們講的是說真的發心,
要修行了生死的、發大菩提心的,
只要一現僧相,
他就轉變,
轉變了!
所以我去排紫微斗數,
說我一定活不過四十九歲,
五十歲那個是死劫,
師父啦!
就說我五十歲那個是死劫,
沒有辦法,
絕對沒有辦法躲過,
沒有辦法!
除非這個人做極大極大的功德,
才有辦法轉過來,
就是這個是出生他就四十九、五十,
就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劫數,
這紫微斗數排下去,叫做死劫;
本來你們師父應該死的,
死劫。
還好,今年算一算,
我臉看不出五十,但是實際是五十多。
所以,這個劫算是躲過了,
躲過了。
這個也要勸勸大家就是說,
還是要做大功德,
多多念佛、多多誦經、
放生、吃素,
要好好的護持正法、
聽經聞法,
你有任何的業障,
乃至於有生命的危險,
佛菩薩會加被我們的,
做得讓佛菩薩真的很感動。
可能我也真的很認真的在做,
可能那時候四十九歲、五十歲,
可能有龍天護法就說:
哎呀!這個還要再講一次《楞嚴經》,
不可以讓他死!
可能也是宿世做了一些善事,
或者是說放了很多生,
師父也放了很多生,
也弘揚了正法,
救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
當然,這是在事相上講的啦!
所以這個報障已轉,
可能是這樣子啦!
要不然我的命盤是四十九歲、五十,
而且是死劫,而且一定要死。
[此文具有四悉檀利益:]
一、[親聞神咒,驅邪歸正,]
[即世界悉檀,]
這「悉檀」就是一切成就的意思。
[得歡喜益;]
[法中為尼,精進修行,]
[即為人悉檀,]
[得生善益;]
[銷其愛欲,即對治悉檀,]
[得滅惡益;]
[頓證阿那含,即第一義悉檀,]
[得入理益。]
這四悉檀以前就講過了。
639頁,
---------------------
與羅睺母,
耶輸陀羅,
同悟宿因。
知歷世因,
貪愛為苦!
一念熏脩,
無漏善故,
或得出纏,
或蒙授記;
如何自欺,
尚留觀聽。
---------------------
解釋一下,
說:這個羅睺羅的母親,
就是耶輸陀羅;
這《法華經》中,
耶輸陀羅後來授記為具足千萬光明如來,
叫做耶輸陀羅,
佛未出家的同修。
這個同悟宿因,
知歷世因,貪愛為苦,
這個貪愛,
就包括一切的名啊、利啊、男女,
包括情執。
一念熏脩,無漏善故,
或得出纏,或蒙授記,
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尚留觀聽,
這個「觀」就是見,「聽」就是聞,
就是為什麼還停留在見聞覺知的分別心?
尚留觀聽之分別心,
為什麼還停留在見聞覺知
這顆分別心、意識的分別心?
為什麼不用不生滅法的圓修圓頓法,
而直趣無上的佛果?
佛陀是這樣的勉勵。
人家女流之輩耶輸陀羅,
對不對?
還有那個摩登伽女,
都是怎麼樣?
耶輸陀羅已經證四果阿羅漢了,
人家摩登伽女證三果阿羅漢,
而你呢?
阿難呢?
你是大丈夫啊!
是不是?
勉勵,
佛勉勵一下阿難。
底下,
[羅睺羅,是佛之子,]
[非是欲愛所生,]
[乃指腹成胎,]
[在胎六年,此云覆障。]
[耶輸陀羅譯云名稱,]
[是女中有名稱者,是佛之妻。]
[佛為太子時,十七歲結婚,]
[但是無情夫妻,並未同房。]
[太子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佛,]
[耶輸陀羅,同佛姨母,]
佛之姨母,
[發心出家。]
所以大乘佛教有時候讓人很難去理解,
為什麼?
沒有夫妻之行,為什麼會有兒子呢?
是不是?
所以這個就是大乘佛教
很多讓人家打問號、懷疑的地方,
解釋不通。
最主要顯示說佛是清淨的、
是不可思議的,
成就佛道,
他本身修無量劫來;
所以,有的經典記載就是說:
釋迦牟尼佛在俗家的時候,
因為沒有夫妻之行,
他為了有兒子,有向上蒼祈禱,
他想要出家,
所以佛陀用手指頭指著這個耶輸陀羅的肚子,
從此以後就懷孕了。
也是神話。
有什麼辦法呢?
大乘佛教很多都是解釋起來
連大乘法師解釋起來都搖頭,
都搖頭!
有一個法師,
他解釋,
就是講經講得很熱中,
很熱中,
就說:人壽在八萬歲的時候,
減壽減到二萬歲;
現在講到二萬歲的時候,
每一百年減一歲,
減到人壽一百歲的時候,
釋迦牟尼佛降生。
這個時候人類的苦很多,
五濁惡世,
五濁惡世,
一直減一直減。
換句話說:
人壽到百歲的時候,
就是一直減。
然後講完的時候就問:
你們有沒有問題?
就有個醫生就舉手了,
這個醫生就舉手了。
你有什麼問題?
他說:師父!
我們醫學上不是這樣講的,
醫學上是說:
以前醫藥不發達,
人平均的歲數,
只能活到四十歲、五十歲,
因為那時候牙科不發達、
咀嚼能力不夠,
傳染病、瘟疫,
所以那個時候戰爭;
請師父‥‥‥
我們現在人類平均的壽命,
以台灣來講是七十五歲,
七十五歲。
換句話說:
在二、三千年前,
平均的壽命,是不到四十歲、五十歲的,
因為那時候傳染病、醫藥不發達。
師父!人的壽命是愈來愈長的,
您為什麼一直講說人的壽命是愈來愈短,
每一百年減一歲?
這一問,他是醫生啊,
一問,他科學根據啊,
一問,
法師不會回答;
我當時在場啊,
法師不會回答,大乘法師。
他說從二萬歲一直減,
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一百歲;
這底下的醫生一下子反駁過去,
法師愣住了,連答都不會答!
這大乘佛教,
有讓大乘的法師困難的地方、困擾的地方,
就是這樣,
不會回答。
意思就是:
人類的壽命是愈來愈長,
不是愈來愈短,
師父!您講錯了!
所以那個看佛經,
師父那一天已經有講:要活看,
不是死看。
後來那時候我在,
可是我們不敢回答。
人家問說:慧律法師!
這一句應該怎麼回答?
要怎麼回答呢?
如果你碰到這種,
我說:很簡單啊,
要活看啊!
記得!
每一百年減一歲是計算數目,
計算長時間而已,是表法的。
意思就是說:
這個是計算時間,
不是人壽真的二萬歲,
你要這樣講,
經過久遠劫的演化,
人壽大概到一百歲左右,
五濁惡世就會出現,
要這樣活的來回答。
說:喔!那我知道了,
我知道了!
這你看看,
不然不會回答。
有一個人也是講得‥‥‥
大乘佛教的法師,
也是講說:
釋迦牟尼佛是從這右脅而生。
每一個都是這樣,
講‥‥‥
右脅而生,
這個右脅而生。
然後就也是個醫生,
他說,舉手:
師父啊!這個右脅而生,
這裡根本就不是產門,
怎麼右脅而生呢?
然後這大乘法師就說:
佛神通不可思議,
就是從這裡生啊,
不要懷疑,佛有大神通!
懷疑。
後來這個法師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樣用權威性讓他直接相信,
他還是不相信啊!
就來問師父,就問我,
他說:這個大乘的右脅而生,
法師!那怎麼解啊?
我說:那是表法的,
婆羅門從頂部而生,
是不是?
從這上邊、從頭。
那麼這個貴族就表示從中間,
這個就是心,
就是表示從這個右腋,
跟心的位置是一樣。
釋迦牟尼佛是貴族嘛,
是從右脅而生,
是表示他是貴族的階級,
它是表法的,
你還認為佛陀真的從這裡生啊?
還得了?
從這裡生,誰會成佛啊?
人人都要從這裡生才能成佛啊!
對不對?
不然從這裡生的舉手?
沒有啊!
這個當然是表法的,表示貴族的身分嘛!
所以這個佛經要活看,
你要懂得來龍去脈、歷史的背景,
才能圓滿的解答,
不然各個都會被問得啞口無言!
台下的知識份子那麼多,
一問,每一個都倒!
所以佛法是活看,不是死看的。
底下,
所以,
再念一遍:
羅睺羅,是佛之子,非是欲愛所生,
乃指腹成胎,
在胎六年,此云覆障。
耶輸陀羅譯云名稱,
是女中有名稱者,是佛之妻。
佛為太子的時候,十七歲結婚,
但是沒有情,夫妻並未同房,
太子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佛,
耶輸陀羅,同佛之姨母發心出家。
[性尼]就是摩登伽女。
[與耶輸陀羅,同悟宿因,]
[知歷世因,無非貪愛為苦,]
[知女身之報,愛欲深重,]
[歷世以來,果報不勝,]
[皆由貪愛為苦也。]
[一念熏修,無漏善故,]
[或得出纒,或蒙授記:]
[此正激勸之旨。]
[今性尼、耶輸二人,女身劣機,]
[但以一念熏脩,無漏善故。]
[如何修法?]
[即以悟歷世因,貪愛為苦,]
[但以一念止絕貪愛之水,]
[不令向外流逸,]
[因不流逸,旋元自歸,]
[定力成就。]
[下二句明果證。]
[或得出纒:]
[謂性尼愛河乾枯,]
[斷五趣雜居地,九品思惑,]
[得出欲界生死之纒縛。]
[又謂耶輸已證四果,]
這個耶輸不是那個基督教的耶穌。
又謂耶輸已證四果,
[所作已辦,]
[分段已離,得出三界生死之纒縛。]
[或蒙授記:]
[謂此二人,]
[如能囘小向大,捐捨聲聞,]
[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
[進趣菩提,]
[則蒙佛授記,]
[正未可量也。]就是正未可限量。
[如何自欺,尚留觀聽者:]
[此斥責之詞。]
[謂彼耶輸女身,已為劣器,]
[登伽婬女,更是下機,]
[今尚以一念熏修,無漏善故,]
[已得勝進,]
[如何汝阿難,]
[以堂堂丈夫之形,赫赫王家之種,]
赫赫就是顯著,
赫赫王家之種。
[徒守多聞,甘居下位,]
[現見熏修有益,不肯進修,]
[如何自欺自暴,]
[尚留戀見聞(即觀聽)分別耶?]
[即指見相發心,聞塵執悋,]
[未免循塵,自取流轉也。]
所以記住!
著相就是流轉相,
著相就是流轉因,
見性就是逆流因。
[交光法師云:]
[當知阿難,此審辨問,最有關要。]
[良以前既排盡因緣,]
[後復將談修證。]
[若一定有修有證,則違前自言;]
[若一定非因非緣,則廢後修證;]
[此聖言宛似互違,不可不辨也。]
今明真心本來就不變,[今明真本無變,]
猶夫:就像,[猶夫頭本無失,]
這「猶夫」就是就像。
[而何有實修實證,]
哪裡有所謂的實修實證?
他本自具足,本來就不失。
[固非一向墮於因緣也;]
意思就是說:
所以當然不是
一向墮於因緣的二乘人所能了解。
[又明妄之現迷,]
猶夫‥‥‥
就像妄心現在的起迷的時候,
[猶夫]就像[狂之現起,]
狂之現起就是狂心現起。
[而豈終無修無證,]
怎麼可以講沒有修證呢?
是不對的?
講無修無證也不對,
必須假借種種的因緣,
好好的善修善證,
假借種種的因緣好好的修行啊!
亦非一向墮於自然的無因論,([亦非一向墮於自然也。])
外道的無因論所能理解的。
外道的無因論就是說:
你只要放下,八萬四千劫就自然成就,
就像縷的絲線結成一丸,
拋出去了以後,
線沒有了,自然就盡端,
自然的外道就是這樣子。
你不用修行,
自自然然的放著,他就成道,
成道以後又來變眾生,眾生以後又成道,
他就是這樣子啊!
意思就是:墮於自然無因論的外道。
所以要記得!
雖是無修無證,
還是要假借因緣,
去好好的修、好好的證。
所以這一段說:
而豈終無修證,
亦非一向墮於自然外道的無因論。
豈,這個「終」就是完全說;
這個「豈」就是難道;
而難道完全說無修無證;
這個「終」就完全說無修無證是不對的。
也不可以一向是墮於外道自然無因論
所能理解的,
意思:還是要假借因緣,
要好好的修、好好的證。
[由是則知斯經,無修無證,]
[固不礙於有修證;]
[而有修有證,仍不礙於無修無證也。]
[前後之文,無復矛盾之可議矣;]
[其旨亦甚微妙也哉!]
[壬二正為宣說竟,]
[併上科辛二如來次第以除二惑竟。]
我講到這裡,我很高興,
為什麼?
我們從310頁這樣講,
一個多月,
像開快車一樣,講了330頁,
這樣蠶食鯨吞的也講了330頁!
所以說我一直覺得很辛苦,
因為這準備實在很辛苦!
諸位!看大張的科判;
還沒結束喔,
怎麼就急著收拾東西回家呢?
你們是在趕什麼?
竟然課本闔起來就要合掌迴向了,
這實在是‥‥‥
不像佛弟子,這麼懶!
來來!翻開第一頁大張的,
第一頁大張的,
喔!我們現在講到○六四一,
諸位!你看底下的數目字。
這一段,○○八三,
有沒有看到?你看那個數目字,
最底下那個一格一格的,有沒有?
○○八三講到○六四一,知道嗎?
○六四一,
你看,這一段往上看,
○○八○,隔壁就是○○八三
諸位!看看○○八三到○六四一,
看最上面,
你有沒有看到?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有看到這個吧?
看到最上面,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諸位!這個就是要叫你捨識用根,
看到這個不生滅、見到不生滅的根性。
所以這一段最大的用意是在‥‥‥
諸位看底下,
○○八七這個地方,
破妄識無處,
斥妄識非心──○一三一,
○一四九就推妄識無體,
有沒有看到?
這最重要的,
○○八七、○一三一、○一四九,
上,對上去,
破妄識無處,
斥妄識非心,
推妄識無體,
斥妄識非心,推妄識無體,
看到了喔?
再看左邊,
看左邊,
看左邊就是這個,
就是正顯即真剋就根性直指真心,
這個就是帶妄顯真,
帶妄顯真,
帶妄顯真就是顯見是心、不動、不滅、
不失、無還、
不雜、無礙、不分、
超情、顯見離見,
帶妄顯真;
最後就剖妄,
諸位看剖妄出真。
所以第一個是剋就根性直指真心。
看左邊,會通四科即性常住,
會通四科了:
五陰本如來藏,真如、妙真如性;
會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就是即妄即真;
會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會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個就是即妄即真。
後來就是圓彰七大,
就是地、水、火、風、空、見、識,
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
繼續看左邊,左邊,
上面,左上角,這個格子的左上角,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有看到嗎?
審除細惑,
左上角,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再看底下;
看中間,如來次第以除二惑,
看最底下,
看最底下,
○五四一,○五四一,
看最底下○五四一,對上去,
先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
看到嗎?
看到○五八○,○五八○,
說空不空藏,以示圓融之故,
以示圓融之故,
要圓融。
說不空藏,就是為了要顯示生續之由;
說空不空是為了顯示圓融,
諸法是圓融的。
所以這一段,
大眾就領悟了,
就讚歎佛謝益。
所以這一段整段就是: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所以,往左邊平行看下去,
左邊平行看下去,
看橫的看下去,最上面的,
有沒有看到,
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
看到這一段吧?
這個就是大B
所以我們到今天為止,
講到最大段的A段講完了,
就是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大A;
那麼大B就是
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
大C就是說‥‥‥往左邊繼續看:
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
看到吧?
直趣菩提。
再講一遍:
說奢摩他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是大A,
定中有慧。
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
這個就是慧中有定。
再來,說禪那證位,怎麼樣?
令住圓定,直趣菩提,
這個就定慧均等。
定中有慧,慧中有定,
再來,定慧均等。
這個就是A加B加C
就是等於首楞嚴大定。
因為這三個統統在講定,
說奢摩他也是講定,
說三摩還是講定,
禪那還是講定,
還是講定,
所以這三個定加起來,
就是所謂的首楞嚴大定,
首楞嚴大定。
好!我們第一大段講完了。
好!問一個問題:
下星期四帶什麼來?
答一答。
小朋友很有智慧的!
各位小朋友,
回去叫爸爸、媽媽
把那個《義貫》放在你的包包裡面,
記得下星期四要帶來,
老師要檢查的,
老師要檢查的,
《義貫》帶來。
那麼《義貫》我們預計講三天,
最慢四天。
換句話說:下個禮拜,
這個說奢摩他這一段,大A就講完,
就進入三摩的階段,
最後再禪那,
禪那。
所以,我的心情也是很高興,
因為說奢摩他這一段,
是整個《楞嚴經》篇幅最大,
也是最難的,
最難的!
因為叫大開圓解,
所以教義、教理上,
哇!真是不容易啊,
真是不容易啊!
所以今天講的,
你完全聽得懂的請舉手,
一句都沒有迷糊的,
還是難!
不然就多念佛、
吃得飽、穿得暖,
其他的就沒事。
請下個星期四再繼續來。
知道吧?
再繼續來。
因為佛法很深、很難,
不過你們這樣的精神,師父很感動!
像今天八關齋戒,有三百五十個人吃飯,
吃飯。
然後加上我們的工作人員還有義工,
總共有四百三十個人吃飯,
四百三十個人吃飯至四百五十個。
廚房真的非常辛苦的,
非常辛苦的!
師父也是非常辛苦的。
感謝各位父老兄弟姐妹
如此支持愛護,支持我一票,
我會繼續把經講好!
好!諸位請合掌,
請合掌,十點了,
願以此功德,
消災在座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大德,
迴向本講堂消災點燈以及亡靈牌位拔度者,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你們表現得很好,
佛記一大功,
打八關齋戒,又能夠聽《楞嚴》,
諸位!你們一定會成佛的!
沒有話講的。
好!下課,
諸位請站起來,
問訊,
再問訊,
三問訊。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4-4-23 20:42
佛教楞嚴經(第一百零八講108)狂性無始無明電子書wikipdf app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