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念佛三昧-淨空法師
[打印本頁]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4-4-22 08:41
標題:
念佛三昧-淨空法師
三昧是梵語,義為正受,念佛念得非常歡喜,念得精神飽滿,愈念愈精神,是得到念佛三昧。
凡夫享受有五:苦、樂、憂、喜、捨。欲界天以下,五種皆有。
沒有這五種就是正常的生活。色界天苦樂憂喜均無,只有捨受,分八個等級,四禪八定。因其定不能保持永久,石頭壓草,是暫時的。如把根拔掉即成三昧。
念佛有事理,事念即一心憶念,不管事或理,關鍵皆在一心,有雜念妄想即非一心
。
一般人多半以雜心念佛,如真能一心,一七二七即能得三昧。
理念、念即始覺,佛即本覺,始本相合,始本不二,名為念佛。理念即實相念佛
。
初學之人很難,仍應以事念下手,從事一心念到理一心
,圓教初住以上的屬理念,十信以下均屬事念。
念佛有四:
一為實相念佛
,即念自性佛。諦了自心真性。不用心意識,我們作不到。
二為觀想念佛
,如十六觀,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心想佛即變成佛,想什麼即成什麼。想我這裡有病,那裡有病,果真是各處是病。天天想煩惱,你的煩惱如何斷得了。十六觀修任何一種均能成就,前十二觀皆觀想,第十三觀是觀像,最後第十六觀是持名念佛。
三為觀像念佛
。觀綵畫塑鑄之佛像。經云:「起立合掌,一心觀佛。」家裡要有佛堂,要有空餘時間,不能離開佛堂。
四為持名念佛
。一心執持名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
善導大師在《觀經註疏》中開示我們,非常詳盡,要信佛語,特別是《往生經》。
除淨土三經外,尚有《普賢行願品》與《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即使古佛再來,如具說法與以上諸經有所抵觸,即不要相信。
梵語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思。世間四禪八定不能稱為正定正思。因其不能保持永久,暫時伏煩惱而非斷煩惱。正思維已離開妄想。
凡夫起心動念無非是罪,善惡混雜。一心念佛即是念佛三昧,其境界有淺深不同,工夫不一樣。讀古今傳記,很多念佛三年即能生死自如,隨願往生。看看這個世界有緣否,如尚有可度之機緣,不妨多留一個時期,否則可以早日往生。
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諸佛現前三昧,般若三昧,普等三昧。
古來祖師大德將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三百餘會之一代時教分門別類,稱為判教。
天台宗分八教,賢首宗分五教。此處是依賢首宗分為小始終頓圓。
念佛三昧有事念與理念。凡重在事項上即屬於初級的小教,等於小學,其他宗小不能通大,此法門有次第但亦圓融。
一行三昧,六祖在《壇經》中說的很詳細,他所傳的禪屬頓悟。禪宗所說之禪非六度中之禪定,而是六度中之般若波羅密。
在《壇經》一開始,六祖叫人總念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明確指出禪宗修的是摩訶般若波羅密多。
一行是專注之意,淨宗法門從事念能入理念,亦屬一行三昧,屬頓悟。悟後起修,不見得人人可以頓證。念佛雖然比不上禪宗之頓悟,而在頓證上超過禪宗,一在悟上超勝,一在證上超勝
。
但悟了不一定能證得,所以古德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自然就開悟,所以念佛要比禪宗殊勝。
諸佛現前三昧係大乘終教的境界,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包含一切諸佛名號,一尊佛不漏。阿彌陀經本來經題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一切諸佛都為眾生講阿彌陀經,佛講經是應機說法,主要經典均已譯成中文,其中最契機者首推《阿彌陀經》,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使眾生平等得度,
所以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佛既只為這一件事而出現於世,為什麼還說其他種種法門,只是因為眾生不相信這個法門,唯有這一個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法門。他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他才能專心相信這個法門,但是這種人太少了。
般若三昧在華嚴判教中判為大乘始教,初住菩薩真正是大乘開始,初住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故說是大乘始教。
諸位有機會可閱讀大乘啟蒙的書《大乘起信論》。此論是圓教初住菩薩的課本,我們當然看不懂。小乘羅漢辟支佛見思煩惱斷了,超出三界六道輪迴,三德之中只獲得解脫德,得到自在。其餘法身德般若德均未證得。
十住是大乘的開始,十地是大乘之終,第十地稱為法雲地。
再看《金剛經》也是大乘始教,提到菩薩的標準,經中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離了四相才算是入門,前半部是離相
。
後半部說:「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見是念頭,乃不起心不動念,後半部是離見。
一句佛號當下即契入這個境界,四相四見都沒有了,方法簡單,也是大乘始教
。最後是普等三昧,普是普遍,廣大無邊,等是平等,盡虛空偏法界,絕無差別之相,真正究竟圓滿。把南無阿彌陀佛譯為歸依無量覺,就是普等三昧。
把阿彌陀佛所證得的無量功德變成我們自己的修因,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因果不二。
我念是念我心中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念佛心中之眾生。眾生心與佛心是一個心,一心無二心,立刻將諸佛圓滿功德在一念心中與自己融成一片。由此可知一句佛號具足小始終頓圓。
念佛三昧,古稱徑路,而持名一法,徑而又徑,易行疾至,稱其名號,本願如是。
此方人心雜亂,必令專心一境,乃得往生。
我常要求各位念《無量壽經》三千遍,是修清淨心,用堅定清淨信心再執持名號,能達到明心見性,得無上菩提,一生可以做到
。
倓虛老法師在香港某道場佛七中的開示,有一個錄音帶,他有天津口音,我聽了三十遍才完全聽懂。
有善根的人聽此帶即能往生。我將此帶令人作成磁片再製成錄音帶。
有人專念一句佛號,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有真人真事,他們能作到,身心世界都放下了,什麼都沒有,我們善根夠不夠標準,自己應知道,還三心二意就不夠標準。
佛法也不想,世事更不想。什麼事照作,作了不去想,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
又如觀想與觀像,按照十六觀經,觀日落,睜眼閉眼,還有太陽。縱然觀成,乃是著相,到了西方必須把相拿掉,但去掉相也不容易。
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話是真理也是事實。
世出世間一切法均由心想生,眾生是佛心中之眾生,諸佛是眾生心中之佛,心心相同。如非自性變現的,可能沒有感應。
起心念佛時,這個心就變成三十二相的佛心。心是主宰,念佛念久了,心就慈悲,相貌也柔和了。
看相的常說,相隨心轉。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中說:「九品往生總是遇緣不同。」一聽到念佛法門,馬上相信接受,死心塌地的念佛,乃是善根成熟的人,他這一生念佛一定得力。
如善根尚未成熟的人,遇緣很有關係。遇到善友臨終一心不亂,念佛往生,可能促動其過去宿根,專心念佛,速得成就。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