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楞嚴經(第一百零五講105)滿慈執因疑果(慧律法師)佛教網 wiki [打印本頁]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4-4-7 18:25
標題: 楞嚴經(第一百零五講105)滿慈執因疑果(慧律法師)佛教網 wiki
楞嚴經(第一百零五講105)滿慈執因疑果(慧律法師)佛教網 wiki




楞嚴經-105上 (國語) 2009.07.02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571頁,
571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571頁,
[丑二 兼釋轉難(分二)]
[寅初 滿慈執因疑果二 佛分真妄喻釋]
[今初]
經文:
---------------------
富樓那言:
若此妙覺,
本妙覺明,
與如來心,
不增不減。
無狀忽生,
山河大地,
諸有為相。
---------------------
富樓那就說了:
如果這個佛的妙覺,
本來自妙自覺,
也本明、也自明,
意思就是:本來就自覺自明,
跟如來的心是沒有什麼增減的,
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無狀」就是沒有任何的原因,
就突然生出了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這個有為相也就是假相,
就是生滅相、緣起相。
說:為什麼會‥‥‥
我們的本覺,
跟如來心是一樣沒有什麼增減,
為什麼突然跑出山河大地這種種的生滅有為相?
[當機執眾生因性有始,]
[疑如來果德有終。]
[乃言:若此眾生所具,妙明覺體,]
[本來自妙,無有世界之礙;]
[本來自覺,無有眾生之迷;]
[本來自明,無有業果之昏;]
[與如來返本還元之心,平等一如,]
[佛心比生心,]就是比眾生之心,
拿佛心來跟眾生心比一下,
其實並沒有一絲一毫的增加,
所以說:[並不增一絲毫;]
佛心並沒有比眾生增加什麼。
那麼,[生心比佛心,]
眾生的心來比這個佛的心,
[亦不減一絲毫。]也沒有減少一絲毫。
[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者:]
[無狀即無因]
無因[無故也。]
[眾生最初無故,]
[妄欲加明於覺,]
[遂致從迷入迷,以妄成妄,]
[由妄惑起妄業,]
[依妄業招妄報,]
眾生在妄中,因緣果報他就逃不掉!
[忽生山河大地,依報之世界,]
[攝虛空;]
意思就是說:世界,
攝虛空就是包括虛空的意思,
講到世界,那就包括虛空。
[諸有為相,正報之眾生,]
只要講到正報的眾生,
就[兼業果。]
眾生就是業果。
[是由本真之心,忽生種種妄法。]
為什麼會這樣子?
翻過來,
572頁,
---------------------
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山河大地,
有為習漏,
何當復生?
---------------------
這富樓那就疑惑了:
就說:佛陀呀!
如來現在得到了無上的妙空明覺;
這個「妙」就是妙性真空,
「妙空」就是妙性真空;
「明覺」就是妙明之本覺,
這個妙性真空、妙明的本覺,
就是如來。
好!
那現在成就了無上的菩提,
那麼,請問:
無狀會生山河大地,
那麼,這個山何大地是有為的習漏;
「習」就是業習;
「漏」就是有漏,
這業習有漏,這個是指果報。
說:如來現在得到妙性真空、妙明本覺;
但是,這個山河大地,
它是業習有漏之果,
就是有為,
那麼,何當復生?
意思就是:
什麼時候佛陀會再生出山河大地?
這個有為的業習有漏之果、之相
還會再跑出來?
意思就是:
成佛的時候,
什麼時候還會跑出這個生滅有為的山河大地?
那麼,這一句,後面佛就告訴富樓那,
這個迷是無因,
迷不由迷來,
悟也不生迷,
後面慢慢的剖析。
[上段執眾生因性有始,]
因性就是對果來講的,
對果德來講的,
叫做因性。
上一段是執眾生因性有一個開始,
[此段疑如來果德有終。]
果德有終就是證得了佛果以後,
總有一天會結束那種妙用,
會再跑出山河大地、無明出來的有為相,
他這個意思就是這樣子。
意思就是:成佛以後,
將來什麼時候會跑出變成眾生看到的──
無狀跑出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佛陀什麼時候會再跑出來?
[故難云: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妙空即妙性真空,]
[彌滿清淨,中不容他,]
[復其無物之本體,]
[如摩尼珠;]
[明覺即妙明本覺,]
[虛靈朗鑑,洞澈法界,]
[還其天然之照體,]就是恢復,
「還」就是恢復,
恢復了我們的天然之照體,
這個照體就是我們所講的涅槃妙性,
不生不滅、不可思議的本性,
不生不滅的本性。
所以,這個照體就是涅槃妙性,
[如大圓鏡。]
[與眾生妙覺明,]
[未生山河等法之前,無二無別。]
[眾生既從真起妄,]
[而如來今者,返妄歸真,]
[山河大地之世界,]
[有為相之眾生,]
[與習漏之業果]
就是[(積聚業習成有漏果),]
[何時復當再生耶?]
[此難]這個問難,
[全同圓覺經中,金剛藏菩薩第三難:]
[「一曰]
[一切眾生,本成佛道,何故復有一切無明?]
[二曰]
[若諸無明,眾生本有,]
[何因緣故,復說本來成佛?]
[三曰]
[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
[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解釋一下:
《圓覺經》我們用台語講過了,
也整理了、整理出來了。
這裡再簡單解釋一下:
所有的未成就佛道的,
包括這些菩薩,都有種種的疑問,
第一個疑問是:
一切眾生,我們常常講:本成佛道,
那麼為什麼,
既然本來是佛,
為什麼眾生又會跑出一切的無明?
為什麼?
不是常常講:本來就成就佛道嘛,
本來成佛,
我們本性與佛無異嘛,
為什麼本來是佛,為什麼會跑出無明?
第一個問、疑問就是這樣子。
第二個疑問:
二曰:若諸無明,
如果說這些無明,
眾生是本來就有的、是具足的,
那麼,是什麼因緣故,
又說本來就成佛?
是怎麼講呢?
既然無明是本有,
為什麼又說本來又成佛?
這是第二種疑問。
第三曰:十方異生,本成佛道,
十方的眾生;「異生」就是眾生,
十方的眾生本來就成佛道,
本來就是佛道,
就是本佛,本來就是佛了,
後來又起無明,
那麼,現在疑問了,
說: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那麼,現在你如來已經成佛了,
什麼時候又會跑出像眾生的煩惱?
所以,師父說:
這一輩子三本經要看,
第一本:《金剛經》,
《金剛經》是般若智慧;
第二本經就是《六祖壇經》,
它是見性大法;
第三本經就是什麼?
就是《圓覺經》,
你所有的疑問,
統統在《圓覺經》裡面都有解答。
[難意全同。]
對佛的問難,
或者是他們的困惑,其實都是一樣的。
[所異者彼約煩惱苦因,]
[此約依、正苦果,]
[同是從真起妄也。]
[初滿慈執因疑果竟。]
意思就是:很簡單,
既然眾生本來就是佛,
為什麼會突然跑出山河大地,
諸有為的習漏之相?
就這麼簡單。
572頁,
[寅二 佛分真妄喻釋(分二)]
[卯初 喻妄不復生二 喻真不復變]
[(卯初分二)]
[辰初 無明本空二 萬法現無 今初]
佛用比喻來告訴他:
---------------------
佛告富樓那:
譬如迷人,
於一聚落,
惑南為北。
---------------------
說:佛告富樓那:
譬如有迷惑的人,
迷失了方向的人,
在這個聚落;人多的地方叫做聚落,
把南邊當作是北邊,
也就是東南西北分不清楚。
[此擧喻。]
[迷人、乃迷方之人,]迷了方向的人。
[喻已起無明之眾生;]
[聚落、乃人煙聚止之村落,]
[喻如來藏;]
[惑南方為北方,]
[南方實不轉為北方,]
北方也實不轉為南方。
所以,[喻迷時從真起妄,]
[真體不變,真不成妄,]
[妄性本空也。]
諸位!
迷的時候從真起妄,
這一句要特別注意,
研讀《楞嚴經》的人,
這個關鍵如果搞不清楚,就會很麻煩!
你如果認為說真可以起妄,
是大大的錯誤!
真從來不是妄,
記得!
真從來沒有什麼增跟減。
所謂從真起妄,
它這個要反過來講:妄依真有,
這一句話,
它是整個《楞嚴經》的關鍵:
妄心依真心而有。
師父已經講過了,
真心就像樹木、真的樹木;
妄心就像影子,
你說樹木生影子是錯誤的,
樹木是實體的東西,
就像真智的涅槃妙性,
它是實體性的,離塵有體性的;
而妄心、妄識是無體性的,
離塵無體性的。
所以,妄心只是真心的影像,
意思就是:意識心是剎那生滅的,
意識心空,當體就是真性。
所以講:從真起妄,是不對的、是方便說,
這個是關鍵!
如果這個觀念搞不清楚,
整部《楞嚴經》就會很迷惑。
所以,這一句話,你能說方便說;
但是,有時候太方便,
祖師的註解太方便,
下一代的人會跟著講、
會跟著思惟。
所以,這一句是完全錯的!
從真,真從來不起妄,
意思就是:
你什麼時候可以發現真心,
真心它就像虛空,
從來沒有任何的增減、生滅、來去、有無,
只是說你什麼時候會發現生滅當體即空,
真心就顯現,
就是這個時刻!
諸位!
離開生滅,絕對找不到不生不滅;
離開妄心,你也找不到真心,
所以,妄就是生滅。
那麼,這一句:
喻迷的時候從真起妄,是方便說;
妄依真有,這個就是真實的,
妄心依真而存在;
就是樹木的影子,
有樹木,
太陽一照,它就會有影子。
所以,你找到了影子,
其實真樹它就找得到,
樹木的影子找得到。
就是意識心如果你覺悟到它是假的,
就在當下,它就是真心。
所以,為什麼自己看語言、看文字,
沒有大悟的人指導,
很容易落入祖師的註解裡面
這些善巧方便的東西?
所以,見性有什麼好處?
有個大大好處,
就是絕對不受語言、文字的觀念
所傷害、牽引,
或者是所蠱惑,
或者是迷茫。
見性的人,
他知道佛的本懷、故鄉是什麼,
完全不在文字裡面,
因為他也是從本性流露出來的,
佛陀從本性流露出來的語言跟文字,
是不可思不可議的;
但是,後來的祖師大德,
因為註解的各個角度不同,
如果沒有證量,
或者是契入佛的究竟如來聖智,
這個下筆、這個註解,
也許他悟;
可是,他下筆的註解當中,
有太多的善巧方便,
就讓我們摸不著門。
今天的大乘佛教的致命傷,
就在太多的善巧方便,
你今天看到的整個佛教,都是這樣:
戒殺、放生、吃素、念佛、法會、拜山,
從頭到尾,大部分都是這樣子,
對如來的無上大般涅槃,體悟的到底有幾個?
你今天你學佛,你不是要成佛嗎?
可是,現在不是這樣子:
「唉!禪宗明心見性對我們太遙遠了、
《楞嚴經》太艱澀了,
我們程度不夠,
我們關起門來,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什麼都不聽、什麼都不看,
自己落入那個可怕的知見都不知道,
只要看法跟他不一樣的,
他就判為:你不是真修行人,
你是雜修!
對佛,他又不認識,
你叫他講,他又講不出所以然,
還要不看、不聽不聞、不接近,
完全斷掉自己的法身慧命,
這也是莫可奈何,
這個也是每一個眾生的福德因緣不一樣。
所以說,就這一句:
若迷的時候,是從真起妄,這個是方便說;
真體不變,這個也是方便說,
諸位!真體如果不變的話,
那麼,為什麼,
為什麼它能夠起妙用?
我告訴你:
我在學佛的時候,就是死在這一句: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諸位!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一句是無始無明,
為什麼?
它是二種東西,
你在隨緣的當下是生滅,
要想去找一種不變的東西,
這個就是學佛死在觀念裡面,
同時落入無始無明,
這不是佛的本意。
佛的本意,
他是不得已講緣起性空,
這個性空,它是回歸到當下,
緣起的當下,它就是空、就是本來面目。
而我們學佛當中,看註解看多了,
就是說: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所以,所有的眾生都會這樣子,
也許祖師大德他開悟;
可是,寫出這一句,
就會讓很多人不開悟!
他就是隨緣當中,
他一直想去找一個不變的東西,
死定了,
死定了!
他就什麼?
講到真如,他就追著真如跑,
他硬要去追那個真如,
不知道真如就在當下!
所以講: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仍然是一種善巧方便;
但是,很容易對初學佛法的人誤導,
我就是因為這一句,
弄了十年沒有辦法見性,就是這一句: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那現在體悟到了佛性:
喔!當下就是,
沒有什麼不變的東西,
沒有什麼變不變的東西,
它從來沒有什麼增減,
講它變、不變,統統不對的!
就像虛空一樣,
什麼時候變?什麼時候不變?
討論這個都是多餘的東西,
虛空從來沒有來;
虛空也從來沒有去;
虛空也從來沒有叫做生滅,
你也不需要把虛空頭上安頭,
立一個不生滅。
所以,現在問題就這樣子:
我們在隨緣當中,想要去了解一個不變,
你死定了!
為什麼?
就是要找一個不變的東西,
不知道緣起的東西它就是空,
緣起生滅,當下就是永恆的空,
不知道這個道理。
所以,緣起性空是佛講的,
是回歸當下,
這個是佛講的,
還是一個善巧方便而已呢!
相是妄的,本來就不可討論了,
完全都是如來藏性的東西。
所以,在方便的時候講緣起性空;
在究竟義來講,萬法都是真實的東西。
為什麼?
全部都是如來藏性,
本無來去、生滅的東西;
講性相一如,就是只好這樣講,
依體起用,攝用歸體,
體、相一即三,三就是一,
法身、報身、應化身,
三身就是一身,一身就是報身,
這個都是大乘佛教所提出來的東西。
因此我們大乘佛教太多的善巧方便,
讓人摸不著真正的佛義是什麼,
太多的善巧了!
為什麼?
大乘佛教也因為很多的善巧方便,
也引入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
也不能說是壞事。
什麼是壞事?
就是把眾生用善巧方便的佛法
引進來以後,
對究竟義卻忽略了,
卻迷失了對究竟的佛的本意是什麼,
這個就是很想學佛、很想成道,
卻落入可悲的觀念裡面。
問題是沒有明眼人,也沒有人敢講,
「祖師大德這樣註解,我照念,
不對,他下地獄,我不用,
反正我跟著念!」
就是這樣子的鴕鳥的心態。
我們並不是說批判祖師大德會成就自己,
不是這樣子的。
說這是善巧方便的,
祖師大德也許他早就見性開悟了;
但是,他在註解的語言裡面有語病,
會讓人家落入無始無明,
會沒有辦法開發如來藏性,
這個時候講經說法的人,
就一定要一針見血的講出來,
這個就是弘揚如來的究竟義,
就是出家比丘的天職,
這個是我們的責任。
底下,
說:喻迷時從真起妄,
真體不變,
真不成妄,妄性本空。
573頁,
---------------------
此迷為復因迷而有?
因悟而出?
富樓那言:
如是迷人,
亦不因迷,
又不因悟。
何以故?
迷本無根,
云何因迷?
悟非生迷,
云何因悟?
---------------------
解釋一下:
說:此迷,
到底這個迷是因迷而有?
就是:今天迷是由昨天來的;
今年的迷是由去年來的;
去年的迷由十年前來的;
十年前的由百年前來的。
意思就是說:
這個迷到底是從迷來的呢?
還是因悟而生迷的?
因悟而出?
或者是因為悟而產生迷的?
富樓那言:
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他就自己解釋:
何以故?
迷本無根,
無根就是本不存在,
無體可得,
迷本身是虛妄的東西,
就像虛空跑出了一條船,
這本身就不實在的。
如來藏性本來無一物,
緣起一合相,
產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樹木,
看起來好像那麼實在,
其實它是妄的東西。
就像空中的花本來就沒有,
論它空中的花有、論空中的花無,
其實都是妄。
這一句話的最重點是:迷本無根,
這一句話的重點在哪裡?
意思就是:迷不生迷,
諸位!
迷如果可以生迷,就會很慘了,
諸位!現在是迷;
要注意聽喔,這個很重要,
現在今天是迷、
昨天是迷、
去年是迷,
迷會生迷的話,就去年生今年的迷;
十年前生今天的迷;
一百年前生今天的迷,
那麼,就無量億劫來,
這個迷如果有實性的話,就很可怕了,
迷‥‥‥
迷可以生迷,
就表示說無窮劫它就是迷的因,
迷得有實體才會生迷。
對不對?
那就表示說你永遠都是在迷的那個開端,
一直到今天。
那麼,迷可以生迷的話,
那你就永遠不能成佛!
為什麼?
今天的迷會生明天的迷;
今年的迷會生十年後的迷;
今天的迷又會生百年後;
今天的迷又會百千萬劫的迷,
還會繼續生!
為什麼?
為什麼?
它這個迷如果是實體性,就會這樣子。
還好迷是虛妄的東西,不是實在的,
迷是因為無因,
在後面佛有講:迷本無因,
是虛妄而出。
喔!迷本無因,那就表示說,
這個迷我們是可以滅掉的,
有一天悟了,這個迷就滅掉了;
如果迷是實體性的,那你滅不掉的!
對不對?
它一直生啊!
知道嗎?懂這個意思嗎?
迷,它沒有實體性的,
喔!迷是暫時性的,
我們就可以滅掉它,
是暫時性的、是緣起性、
是妄性、是不實在性的,
所以,你可以滅掉。
再來講:迷不生迷,
為什麼?
全世界哪有一個人說:我自己生自己的?
對不對?
你怎麼能夠生自己啊?
迷如果生迷,就我生我自己啊,
這個就不可能,這個就錯了!
所以,這個迷如果是有實體性的,
迷會生迷,哇!就慘了,
那無量億劫來就是迷,
一直生‥‥‥生到今天,
那無量億劫後還是迷啊!
為什麼?
它有實體性,你就永遠不能成佛,
還好迷它沒有實體性。
所以,迷是緣起性、是短暫性,
緣起性才講妄;
真如沒有緣起性,不離緣起性,
真如就像虛空,
從來沒有什麼生滅、增減,
有緣起性才會講一個妄,
真如從來沒有什麼生滅、增減,
它沒有什麼妄,
連立一個真都不行!
對不對?
真如連立一個真都不行,
是絕對的絕對,
妄是因真而立,
如果立一個真,這個真仍然是妄。
佛法,
如果你不能進入絕對的東西,
講不二法門,仍然是很無奈的東西。
相空,就是真心了,
性相一如,這個還是一種善巧方便。
諸位!
最高的境界,
起心動念都不對,都沒有能所的東西,
連講一句話都不行,
說法,沒有能說所說;
聽法,沒有能聞所聞,
統統沒有,
也沒有來去、生滅、法的增減相,
統統沒有,
那麼,這樣子慢慢的理解說:
喔!迷本無因。
所以,迷本無根,
這個「根」就是沒有來源,就是無因,
迷本無根就是無因。
這個迷,你為什麼會迷?
就是迷,就是討論到這個而已。
你為什麼找不到文殊講堂?
就是你迷。
對不對?
你迷啊!
你為什麼找不到文殊講堂?
就是你迷啊!
如果有一天告訴你:文殊講堂就是這樣走,
有人指示以後,
你找到文殊講堂了,你會不會再迷?
當然不會,你已經找到了嘛!
是不是?
悟不生迷,迷也不生迷,
這個就是關鍵,
迷絕對不能生迷,
意思就是:迷生迷的話,
那就無量億劫你還是迷,你不能成佛的。
因為迷本來就無因,是妄,
所以,暫且說它是迷,
而迷本來就是無因,
它本來就是虛妄,
假設說它是迷,
迷本空,所以,根本就沒有迷;
開悟以後也沒有悟,知道嗎?
因為沒有這種東西。
好!那就大家都開悟了,
看到大家都聽得懂。
意思就是:迷本無根,
云何因迷?
意思:迷本來就是空,
為什麼說迷是來自於迷呢?
昨天迷、今天迷、
十年前迷、今年迷(果),
那根本就不必講迷啊,
因為從頭到尾都一樣啊,
沒有誰生誰啊!
對不對?
沒有誰生誰啊!
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悟了以後不可能生迷,
就像你找不到文殊講堂,你迷路了,
現在有人指導你,
喔!你悟了;
悟了,諸位!請問你:
你會再找不到文殊講堂嗎?
不會,你一定找得到,
悟絕對不生迷,
你找到了目的地了嘛!
意思就是:成佛以後絕不會再變眾生。
好!
[此辨定迷無所從。]
[故問曰:此迷為復因迷而有耶?]
[為復因悟而出耶?]
[富樓那言:]
[如是迷人之迷,亦不因迷有,]
[又不因悟出。]
[何以故下,自行徵釋。]
[迷本無根者:]
[此迷即指最初一念無明妄動,]
諸位!
那個「最初一念」仍然是語病重重;
但是,為了解釋經典的方便,
只好這麼說;
但是我還是要指出來:
這一句是方便說,
「最初一念無明的妄動」,
那最初無明妄動到底從哪裡來?
什麼時候才叫做最初?
所以,佛教講無始無明,
也是方便說。
所以,最初一念無明妄動,
[而為諸法之因,]
[諸法皆因無明而有,]
[而無明更無所因也,]
[故曰「無根」;]
[又復無體,]
[自體尚不可得,]
[云何可說,因迷而有?]
什麼叫做無根?
妄體‥‥‥
妄識就是無體性,
意思就是:無明是無體性的,
它是妄動,
心性上的妄動,
它不是真體,
它是心性上的妄動,
妄當體就是空。
[斷無因自生自之理,]
斷無因自生自,
絕對沒有,
全天下沒有說
因為自己而能夠生出自己之理。
[此答因迷之難。]
[悟非生迷者:]
[悟迷敵體]
就是全體是[相翻,]
完全不同的境界的,
迷是迷、悟是悟啊!
[悟則非迷,迷則非悟,]
[既相翻,自不相生,]
二個體性完全不同。
[云何可說,因悟所出?]
[如明暗相背,]
[云何可說,暗因明生耶?]
[此答因悟之難。]
[問:「法中妄從真起,]
[喻中云何不許,迷因悟出?」]
[答:「法中正不許真能起妄,]
這一句就一百分了,
完全就是說對了!
這一句就是文字上就完全正確了。
這一句:[但說妄依真起,]
這又對了!
對了,我們就要讚歎,
這個註解就完全正確,
完全符合佛義!
法中正不許真能起妄,
諸位!真能起妄,
成佛就會變眾生。
諸位!
真如果能起妄,成佛就會再繼續變眾生,
真不能起妄的,
真本無妄,也不會起妄,
妄本無根。
但說妄依真起,
這一句又完全正確,一百分!
對了、講得很好的,
不讓眾生起錯誤的觀念的,
我們就如此的讚歎!
[如影依鏡現,終非鏡體自生也。」]
這個比喻還不是很圓滿,
意思就是:
影子是依鏡子顯現出來的,
終非鏡體自生。
[此文滿慈據喻而答,儼然不錯,]
形容很像叫做儼然,
看起來很不錯。
[就法而言,足證滿慈於法未徹。]
[迷喻無明,悟喻本覺,]
[無明不因無明而有,]
因為本來就無明,
無明本來就空,
空沒有實體性,怎麼能夠生呢?
[不因本覺而出,此為正理。]
這一句話又講得一百分!
無明絕不因無明而有,
迷不生迷;
也不因本覺而出,
本覺如果會出無明,那成佛就變眾生了。
此為正理。
[迷本無根,云何因迷者:]
[喻無明之先,本無無明,]
[云何可說因無明有?]
[悟非生迷,云何因悟者:]
[喻本覺與無明,一真一妄,]
[真妄相背,云何可說,因本覺出?]
574頁,經文:
---------------------
佛言:
彼之迷人,
正在迷時,
倐有悟人,
指示令悟。
富樓那!
於意云何?
此人縱迷於此聚落,
更生迷不?
不也!
世尊。
---------------------
說:佛言:
那一個迷惑的人,
惑南為北的人,正在迷的時候;
「倏」就是忽然,
有開悟的人、有知道路的人,
指示令悟,
說:你搞錯了,
這個是北啊,
惑南為北啊,
你把那南北方向調換過來就對了!
喔!他知道了,
自己方向錯誤了。
指示令悟。
富樓那!於意云何?
此人縱迷此聚落,更生迷不?
此人縱使先前迷在這個聚落,
惑南為北,
經指示令悟之後,更生迷不?
說:不也!世尊,
指示以後就悟了,
悟了以後就不會生迷了。
[此辨無明不復起。]
[佛言彼迷於聚落之人,]
[正在迷南為北之時,]
[倏(忽也)有悟人,]有知道路的人。
[辨明南北之人,]
[指示分明,令得了悟,]
[不至將南作北。]
[故問滿慈,]
[在汝之意,以為云何?]
[此迷人,縱使先迷於此聚落,]
[既經指示令悟之後,更生迷不?]
[答言:「不也,世尊!」]
[佛欲令就喻知法,故作是問。]
[法合:彼之迷人,合從真起妄,]
[有無明之眾生,]
[正在迷位之時,忽遇於佛;]
[悟人、即大覺悟之佛,]
[為之指示,令得開悟,]
[悟明真本無妄,斷盡無明;]
[於是眾生,返妄歸真,]
[永不復迷也。]
---------------------
富樓那!
十方如來,
亦復如是。
---------------------
[此法合。]
[十方諸佛如來,三覺圓滿,]
[亦同悟後不復更迷也。]
575頁,經文:
---------------------
此迷無本,
性畢竟空,
昔本無迷,
似有迷覺;
覺迷迷滅,
覺不生迷。
---------------------
解釋一下:
此迷無本,
「本」就是無因,
這個「本」就是因,
「本」就是來源。
此迷惑顛倒本來就沒有根源,
也就是無因。
性畢竟空,
昔本無迷,
就是昔日在眾生位當中,
本來也無所謂迷,
這個「迷」就是無明,等同無明。
昔日在眾生位當中,
本來也沒有所謂無明,
因為無明本身是妄,
妄本身是不實在的,
怎麼能講他有無明呢?
是不是?
說:似有迷覺,
不過相似有迷覺,
這個「迷覺」加三個字,
很重要,
「迷覺」中間,
「迷」的底下加:時之妄,
迷時之妄覺,
那麼,意思就看得懂了。
迷覺就是迷時之妄覺,
在迷的時候,自己感覺自己是覺悟的。
諸位!
就像夢境裡面,自己很清楚,
其實還是在作夢!
就像大家現在今天一樣,
你每天過的食衣住行、行住坐臥,
是如此的清醒、
是真真實實的,
你看!
這個就是桌子、椅子、食衣住行、吃飯、穿衣,
這個有什麼不對啊?
現在你的心裡面
就是卡在那個執著、分別、顛倒裡面,
而自己從來不知道,
叫做迷覺,
迷時之妄覺,
這個觀念很重要的。
意思就是:這個覺悟、這個覺,
迷的時候也會有覺,
可是,那個覺是妄覺,
眾生在迷茫的時候,他也說他是覺,
可是,這個覺它是妄的、
是虛妄、是不實在的。
每一個眾生,書讀得多少:
我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我是聰明人,我也是覺悟!
修學佛道還沒有到究竟的時候,
大家就會講:我也是覺悟的人啊!
你那個覺是沒有錯,
是妄覺,
不是佛陀的真覺,
這個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
意思就是:
迷時仍然會感覺到自己有覺;
但是,這個覺是怎麼樣?
是迷覺。
所以,迷覺它的定義就是:
迷時之妄覺,
意思就是:迷的時候也有覺,
可惜是妄,
這個就很麻煩了!
而且他不知道自己是妄,
就像晚上睡覺的時候,
作夢裡面,
哇!看到人事時地物,
好像是那麼真實的,
請問:
夢境裡面的你,你知道那在作夢嗎?
當然不知道啊,
你不知道那個是在作夢啊!
可是,在作夢的時候,是那麼的認真,
等到醒過來的時候,
台語說驚醒的時候,
驚醒的時候,驚醒,
驚醒的時候才發現說:
唉!原來在作夢,
唉!原來在作夢。
是不是?
所以,迷的時候仍然有覺,
可惜是妄覺。
世尊講得真是好喔!
所以,我們的世尊值得崇拜、推崇、驕傲,
我們的世尊好話真的說盡了,
全世界最會講話的就是佛陀;
全世界最會比喻的也是佛陀,
沒有第二個人!
底下,
覺迷迷滅,
覺悟了這個迷,迷就隨著滅,
就是這個意思。
覺悟了迷,迷就隨著滅,
叫做覺迷迷滅,
覺悟了迷,迷就滅。
覺不生迷,
就是覺悟以後,絕對不會再生迷。
[此詳盡前義。]
[此迷無本,即無明無體,]
[同前迷本無根之義。]
[其性徹底元空,]
[亦如迷方之迷,更無所因也。]
[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者:]
[不可作眾生未妄之前,本無無明解,]
[當作昔日在眾生位中,本無無明,]
[不過相似,有迷時妄覺而已。]
這一句話什麼意思?
一切眾生都覺得自己很行,
就是妄覺;
其實不行,
帶著煩惱、帶著惑。
[既曰相似,即非實有,]
[以無明無體故。]
[亦如迷方者,]
[正在迷方之時,本來無迷可得,]
[亦不過相似,有迷時妄覺,]
[惑南為北也。]
[覺迷迷滅,覺不生迷者:]
[諸佛在因地之中,遇善知識開示,]
[無明無體,起智觀察,]
[覺得無明是妄,當體即空,]
[則心中無明即滅,]
[以真覺性中,本無無明也。]
所以,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般若心經》那一句話什麼意思?
無無明,眾生本來就沒有無明,
無無明,
無明當體即空,
也無所謂把無明斷盡,
這個就是《般若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就是沒有所謂的無明,
無明本來幻,惑本來就空。
亦無明明盡,
也沒有說:我把無明斷盡!
你本來就空,你不需要斷它,
沒有的東西,
你有什麼斷呢?
就像空中沒有花,
對不對?
說:空中產生花,
我們把空中的花滅掉!
開什麼玩笑?
空中本來就沒有花,你滅掉什麼空中的花?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無所謂的無明,
也根本不能講說你把無明斷掉,
你本來就空,不能斷無明的。
以真覺性中,本來就沒有無明。
[如下文所云,]
心中的演若達多,([心中達多,])
就是後面有一個精神病的人,
早上起來照鏡子,
發現鏡中的相,眉目很清楚,
痛恨自己的頭看不到自己的臉,
以為被魑魅魍魎卡住了,
就狂奔、到處跑,
這個就是後面所比喻的演若達多。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狂性是什麼意思?
就是我們說無明妄動,
你那個無明妄動,
我執、法執能夠把它放下,
這個狂性自歇,歇就是菩提。
所以,諸位!
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課。
說:師父啊!我要做什麼功課,
我要念什麼《彌陀經》,
早上念《彌陀經》、《普門品》。
那是善巧方便!
「我晚上誦什麼《金剛經》、
初一、十五誦什麼《地藏經》。」
是!是善巧方便,
誦經不壞事,
這不是壞事,
重點在哪裡?
重點:歇即是菩提,
也就是你要懂得放下。
所以,有一個居士來,
說:師父!
哎呀!修學佛道
能不能用快一點的、快速的、
簡單的?
佛弟子什麼要堅持?
我說:二種事情你要堅持,
二種事情,
只要佛弟子記得這個,就了生死!
一、堅持因果,
就是你千萬不要去造違背因果的事情,
這個要堅持,
惡事的一點都不能去造,
要堅持因果,
約束自己。
第二、要堅持放下,
任何事情都不要太在意。
為什麼對任何事情都不要太在意?
這樣你才有辦法修行啊,
你如果事事都在乎,只會逼死自己而已,
你不能改變眾生啊,
眾生每一個人他處處會跟你作對啊、
反對你啊!
是不是?
或者是批判你,
有事沒事,他就會講你幾句,
如果你沒有神經放很大條,
連日子都很難過!
是不是?
眾生有權利批評你啊!
所以,你要想想看。
有一個人來到我這兒,
她在公司裡面,
她明明就是很盡心盡力,
她是個會計,
她在公司裡面當會計,
這個小姐很善良,學佛。
她說:我明明就盡心盡力了,
可是,怎麼做都是不對!
她這幾天,一個禮拜都吃不下飯!
為什麼?
主管也不滿意她,
大家都不滿意她,
知道她的人,她很盡心盡力,
她就這個禮拜活得很痛苦!
人家就說:你去文殊講堂碰碰看,
看看會不會碰到慧律法師?
她就真的來了,
她還很湊巧的就碰到了,
碰到了就問了:
師父!我很煩惱!
我說:你講,試說看,
你哪裡煩惱?
她說:我已經盡力了,
不曉得為什麼大家還這樣對我不滿、
還這樣批評我?
我說:我問你一句話,你給我回答:
你看過佛經嗎?
她說:有!
我說:我問你:
釋迦牟尼佛有沒有人批評?
她說:也有!
喔!你這一句講對了,
釋迦牟尼佛都有人批評了,
你算老幾啊?
說:喔!對對對!
這一句話以後像一帖清涼劑,
答對了!
像五燈獎那個答對了一樣,
中了樂透,
喔!我怎麼沒有想到?
回去以後快樂得不得了,
快樂,
以後公司裡的人再講什麼,她都不會在意了,
你講啊,
講到嘴爛掉也是你家的事!
快樂得不得了!
是不是?
因此我們學佛就是有個好處,
能夠解脫自己,
你根本就不需要去改變對方。
我告訴你:
你如果想要改變對方,你會發瘋,
真的!不騙你的,
眾生,
哪一個執著的眾生,他會讓你改變啊?
夫妻也是這樣喔,
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喔,
真的!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說:
你想活得痛苦嗎?
很容易的你就會過得很痛苦,
你就每天想要去改變對方,
你會活得很痛苦!
如果你不想要去改變他,
有因緣感化他,你就會活得很快樂,
這樣子。
所以,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
也不會說要去改變我的家人,
因為我看過佛經,
家人學不學佛,那就等因緣了,
慢慢來,
慢慢來了。
有一個女居士也是這樣子,
她這老公不學佛,她非常困擾,
非常困擾,
非常困擾!
這個女居士在家,
她老公在房間,他就不出來,
她老公很有個性的、很有志氣的,
說不出來就不出來,
他認為信佛是迷信。
她這個女居士一直想度他,
就把師父的聲音轉得很大聲,
然後牆壁貼慧律法師的相片,
然後這老公聽了就煩、看了就厭,
他就看到我的相片,
我也沒有得罪他;
人家會看我不順眼,都是被這些女眾害的,
其實我給人家的印象很好,
但是,她們沒有善巧方便,結果卻適得其反。
聲音就放得很大,希望老公來聽,
她就想要度他;
可是,她老公個性很強,度不來!
她後來有一天來問我,
我說:你不要這樣子度,
你記得!
你把VCD、DVD放著,
出去買菜稍微久一點,
記得!
朋友偶爾出去泡茶,稍微久一點,
記得!
她說:為什麼?
你的老公會看,偷偷會看的!
她說:喔!真的喔?
她出去買菜就稍微久一點,
一次、二次,
回來的時候,她老公很緊張,
趕快關掉,
他明明就在看慧律法師佛學講座了,
她說:你看了?
「沒有,沒有!
我放錯了!」
男人就是死要面子,
明明看就不承認!
沒有辦法了。
好!
後來她就去朋友家泡茶,
泡三個鐘頭,
她老公在家看了以後,哇!很法喜,
就慢慢的就度進來了,
就慢慢的度進來了。
所以,這個因緣不具足的時候,
沒有用的,
男人是面子比菩提更重要,
真的!
他死也不會承認的!
對不對?
對啊!
你如果跟男人講幾句話,你就會知道,
你指點他說:
你這樣,
老公!你這樣不對、你這樣不對。
他也承認自己不對,
但是,講了一句:
是啦是啦,都是我不對啦!
他這句「不對」,
就是又顯示他男人的尊嚴,
這個男人沒有尊嚴活不下來,
沒有辦法!
因為我過去也曾經如此,
我也是男人,
也是有故事的男人,
年紀輕的時候總是會這樣,
在智慧裡面總是會夾帶著驕傲。
所以,佛陀講的:
不要在智慧裡面夾雜傲慢。
後來發現這樣不對了,
這樣不對了!
不過如果有人念,
我就謙虛的接受,
我都會跟他講:講一次就好,
不要再講下去了。
所以,這個歇即是菩提就是說:
堅持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課;
還有就是不要跟眾生計較,
因為他是眾生,他就是卡在無明。
所以,這個歇即是菩提,
我們用這麼一點時間來強調它,
是因為它是修行的關鍵、
是了生死的關鍵、
三藏十二部經典的關鍵。
《傳心法要》裡面講了一句話,
這一句話特重要,
說:學佛道之人,
萬法總不用學,
但學無所住。
這一句是三藏十二部經典的精華!
修學佛道的人,
三藏十二部經典統統不用學,
但學無所住,
就是只要學不執著,
哇!真是好用喔!
不執著不是沒有責任感,
不是凡事都不關己喔!
對不對?
是很有責任感的,
可是,內心真的很放得下。
所以,三藏十二部經典統統不用學,
學道之人,萬法總不用學,
但學無所住,
就什麼東西都著不得。
底下,
[既覺之後,永不再起無明。]
哇!從今以後,你日子好過多了!
[亦同迷方之人,]
[倏有悟人,指示令悟,]
[更不生迷也。]
[上二句迷時似有,此二句悟後永無,]
[言正當迷時,]
[已即]
已即就是也根本[無迷可得,]
也根本沒有迷可得。
[而况既覺之後,豈復生於迷乎?]
[初無明本空竟。]
翻過來,[辰二 萬法現無(分三)]
[巳初 擧喻二 辨定 三 法合]
[今初]
翻過來,576頁,
[《正脈》云:]
[據上文滿慈於萬法,問生續之詳,]
生續就是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
問生續之詳,三種相續,
[如來答無明為生續之本。]
無明,
就是要把真覺加一個明,
性覺必明,
本性本覺,硬要加一個明,
妄為明覺,
覺上安一個明,
就麻煩大了,能所就不斷了,
所以,無明為生續之本。
[今佛於上科,先以喻明,]
先用比喻來說明。
[所答無明本來常空,]
[非研斷始空。]
意思就是:無明本來就空,
妄本來就沒有,
不是研斷才空,
就是你學不學佛,其實無明本來就空,
問題就是你有沒有發現它?
所以,佛陀是真理的發現者,
佛陀不是真理的創造者,
因為法性本來空,
眾生空,
成佛,它還是法性本空啊。
這個宇宙,沿著一定的因緣果報在轉換;
可是,因空、緣空、果也是空,
諸法本來就空,法性本來就空,
無論你做眾生,無論你成佛,
都沒有增減,
問題是你有沒有去發現它?
發現了空,有什麼好處?
哇!那個好處就多了,
你什麼都看得破,
金錢,金錢也空;
名利,名利也空;
名牌,名牌也空;
珍珠項鍊也是空,
沒有什麼哪一樣你放不下的!
是不是?
[而此更以喻明:]
而現在更用比喻來說明:
[所問萬法,現今即無;]
當下即無。
[非先無後有,]不是先無才後有的,
不是這樣子。
[亦非今有後無。]
不是這樣子的。
萬法當體即空,
不是先無後有,
也不是今有後無。
[《圓覺》答難處,]問難之處。
[亦有此喻,]
[卻是翳比無明,]
「翳」就是眼睛紅熱病,
產生空中有花,
「翳」就是比喻無明,
意思就是:真智被無明卡住了,
看到了山河大地。
[華比萬法,空比真體。]
[彼文]就是《圓覺經》。
[三節平渾,]「渾」就是齊同,
現在《楞嚴經》,
《楞嚴經》上,
[今經前有迷方喻無明,]
[後有木金喻真體,]
木,就譬如說木燒成灰,
就燒不起來了,
木就比喻作煩惱的眾生,
燒成灰燼,
就是把煩惱斷盡了就是佛,
佛。
意思就是:木燒成灰,
灰不可能變成生木,
沒有辦法再燃燒了。
所以,木比喻作煩惱的眾生,
灰比喻作佛。
那麼,金比喻作真體,
意思就是:深山裡面有金礦,
可是,雖然挖出來,卻是不乾淨,
它有渣滓;
眾生當有一天學佛的時候,
就是開採山上的金礦,
經過了修行冶煉以後,
恢復這個金的體性。
一切眾生,
就像深山裡面的金礦一樣,
金山裡面那個金礦,
有因緣開採出來,鍛鍊以後,
它就成真金了,
就可以變成真金、項鍊、戒指、
耳環。
現在也是這樣,
眾生本來就有佛性,
問題就是有沒有碰到因緣?
有沒有碰到明眼人、大善知識指示令悟?
說:喔!原來我們也是佛!
要有的話,
這個礦的金就會提煉成純金,
就可以變成首飾。
我們其實體是金,
就像深山裡面的礦。
所以,你不要問說:深山裡面何時有礦?
意思就是說:無始劫來,
深山裡面這個礦就存在了,
意思就是:釋迦牟尼佛說:
不要一直去論過去,
要說這個礦如何來轉變成金、純金,
這個才重要!
如果一直在深山‥‥‥一直在討論說:
深山裡面,
是幾年、何年何月這個礦才存在?
佛陀說:無始以來無明,
我們不必去追,
因為這個已經過去,
而現在如何把這個雜質的金提煉成純金,
這個是最重要的!
我們無量億劫以來的無明不必去討論,
現在卡住這個無明的眾生,
現在當前最主要的就是破除無明,
恢復到金的真體,
這個是最重要的!
所以,修學佛道,
不可以去討論那個無意義的話題。
底下,這個就:
後面的木跟金比喻作真體,
[故此空華,單喻萬法耳;]
[即前世界等三也。]
就是世界、眾生、業果等三。
576頁,中間經文:
---------------------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
翳病若除,
華於空滅。
忽有愚人,
於彼空華所滅空地,
待華更生。
---------------------
喔!這個佛真是很厲害的比喻,
沒有見過這麼會講話的人,
比喻得真是唯妙唯肖!
亦如翳人,
就像這個眼睛有毛病的人,
見虛空當中產生了花,
病人產生了空中的花,
花本來就是不存在的。
翳病若除,
這個眼睛的紅熱病除了以後,
華於空滅,
這個空中所看的花滅掉了。
突然有一個愚癡的人,
愚癡的人,
就是於彼空華所滅空地,
就在那個空中所現的花,
所滅的這個空處,虛空的地方,
怎麼樣?
待華更生,還等待花更生。
這個問題就出來了:
虛空有沒有花?
沒有。
有沒有滅掉花?
也沒有,
虛空本來就沒有花,
也沒有滅掉花,
你怎麼又要等那個花再產生啊?
對不對?
虛空本來就沒有花,
是因為你眼睛有毛病,
看到虛空當中有花;
真如本來就沒有無明,
可是現在無明,看到了山河大地;
現在無明斷除了,
山河大地,知道了相皆是非相,
一合相即是非相,
諸法都是空相,
你現在體悟出來了。
體悟出來以後,
再待佛什麼時候又會跑出山河大地的妄動?
這個就是這樣子,
待華更生,真是愚癡!
所以,空中的花本來就不生,
也無所謂的滅;
滅了以後,還等花再生?
就很好笑了!是不是?
這比喻得真是好!
[此擧喻。]
[如眼有翳病之人,見空中有華。]
[空原無華,翳眼妄見,]
我們山河大地也是一樣,
無明才妄見山河大地、忽然起山河大地;
無明滅,山河大地本來就空,
一切都是真如。
[翳病若得除滅,華於空滅。]
[不特見空華是妄見,]
[即見華滅空,]
即見到花滅於虛空當中,[亦是妄見。]
[何以故?]
[翳眼見空華,華本不曾生,]
[生既不生,滅何所滅?]
所以,[故見生見滅,同一妄也。]
[忽有無智之愚人,]
[於彼空華所滅虛空之處,]
[等待空華,何時更生空華。]
那就大愚癡!
[翳人、喻有無明之眾生,]
[以無明力,]
[轉本有之智光,成能見之妄見,]
[見真空法性之中,]
跑出了[有世界、眾生、業果。]
我們現在眾生就是這樣,
看到一切的世界、眾生,
哇!是清清楚楚,
其實是妄!
體本來就空,智就顯現,
如果你能體會世界空、
眾生空、業果也空,
萬法無咎,
但莫隨世界、眾生、業果,
不隨殺、盜、淫而造業,
業緣斷,三因就不起。
[空喻真空,]
[空華喻山河大地,]
虛空當中有花,
我們真智被無明蓋住了,
山河大地就顯現了。
所以,我們科學家一直在研究這個山河大地,
也不錯,增加一些知識;
可是,卻不曉得那是自己的心,
自心取自心,
是自心取自心,
自心緣自心,非幻成幻法,
自心取(執著那個「取」),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諸有為相。]
[無明一滅,萬法皆空;]
為什麼無明一滅?
諸位!
這裡講一個故事,
以前有一個行善良的菩薩,
他每天到坑坑洞洞的地方,
坑坑洞洞的地方,
怎麼樣?
不平等的地方幫人家推車,
只拿到一點少許的錢,
人家在高低不平的地方,他就幫人家挑東西,
也拿少許的錢。
有一次這個碰到了佛,
他說:我於無量劫來,都是這樣幫人家,
只拿少許的酬勞而已。
這個山河大地本身就是高高低低。
佛就教導他:
平心境自平,
你擺平了你的內心,
外面的山河大地就自然平。
諸位!換句話說:
佛陀告訴我們:
你要改變所有的眾生的看法,
是不可能的;
你要改變這個山河大地的高低──
懸崖的低、高山的高,
這個是沒有辦法的。
與其你要把高山夷為平地,
挖地把它弭平,
這個是不可能的,
因為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
眾生本來也不公平,
世界本來就有高低。
如何平?
心平境自平,
你要擺平你的內心,
你就萬法它統統平了!
喔!那就是了解萬法本空的道理,
萬法本空的道理。
所以,當知道‥‥‥
諸位看註解,
[當知萬法本空,]
[不待無明滅始空,]
無明有沒有滅,不關、無關。
[即有無明,妄見之時,]
[身、心、世界,何嘗實有?]
[亦如空華,不待翳愈華滅,]
「翳愈」就是眼病已經好了,
花才滅。
[正當翳眼,見空華時,]
[當體即空,何嘗有生?]
[都緣有無明之眾生,]
[於本無之中,妄見似有而已。]
諸位!
我們看到的就是可怕的緣起假相,
就是妄見似有,
看起來好像有,
但其實是沒有。為什麼?
佛陀一直講:萬法都是敗壞之相,
我們從出生就走向死亡,
你沒有辦法改變這個事實。
這棵樹種下來,
就知道這一棵樹
它絕對有茁壯、開花、結果、
樹會枯死;
人一出生,注定就一定要走向死亡,
生、老、病、死,這是大自然的法則,
任誰都沒有辦法改變,
佛也沒有辦法改變這個共業所感的世間;
可是,佛有辦法覺悟自己。
所以佛陀說:生即不生,老亦不老,
病也不是真的病,死也不是真正的死。
為什麼?
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死的涅槃妙性,
盡虛空界遍法界,都是我們的智慧之性,
你要把它開採出來。
所以,生是妄、老是妄、
病是妄、死亦是妄,
妄本來就空。









楞嚴經-105下 (國語) 2009.07.02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所以,真正的佛的世界,
是沒有所謂的生,
沒有所謂的老,
沒有所謂的病,也沒有所謂的死;
迷也沒有所謂的迷,也沒有所謂的悟;
也沒有所謂的善,也沒有所謂的惡;
但是,善惡、是非清清楚楚。
站在相上來講,
對不對?
生、老、病、死清清楚楚,
這是相;
可是,真性來講沒有,
妄見似有。
這個很容易比喻的,
譬如說你的父母親,
跟兒女聚在一起,
生了三個,
這三個,
農曆年的時候,三個都回娘家,
來就聚在一起。
諸位!
你還沒有生她的時候,她有來到你家嗎?
沒有!
你有這個聚的觀念嗎?
你有聚的觀念是什麼?
那是因為你生她啊,
她也沒有叫你生她啊,
你就不小心生她,
她就無奈被你生。
生了以後就:我們聚餐,
農曆年的時候,女兒們要記得回來喔!
聚餐聚一聚,
聚一聚以後再離,
聚了以後離。
聚的時候,哇!父母親很高興,
女兒嫁出去了,
回來的時候,父母親都很高興。
然後初三,
大年初三、初四又回去了,
又離開了,
父母親很捨不得,
就開始淚汪汪、依依不捨。
諸位!佛講的:
有聚嗎?有真正的聚嗎?
沒有!
有真正的散嗎?
也沒有!
有真正的來嗎?
也沒有!
有真正的去嗎?
也沒有!
問題是你妄見它有聚、散、離、合,
你妄見,虛妄的看到。
對不對?
聚本來就空,
離也是空,
合也是空,
這個世界就是緣起緣滅,
妄見似有,
看到的事情,好像真的有。
對不對?
你爸爸、媽媽死的時候,
大家都很傷心、很難過,
這人之常情;
問題是你阿公還沒有生你爸爸、媽媽的時候,
你爸爸、媽媽在哪裡?
你哭誰啊?向誰哭啊?
你爸爸、媽媽沒有生你的時候,
你在哪裡啊?
這是站在畢竟空的角度。
好!
站在緣起的角度,
五倫、三綱五倫綱常,
統統要按部就班來,
阿公就是阿公,爸爸就是爸爸,
兒子就是兒子。
所以論佛法,
是要站在相上來論?
還是站在究竟的真如的體性來論?
就站在究竟的真如體性來論,
這些善惡、是非、對錯、
聚合、離散,統統是妄,
沒有一樣不是妄。
所以,妄見似有而已。
[山河大地,有為習漏,]
[眾生在迷,尚非實有所生,]
[如來既得妙空明覺,]
[無明惑盡,真空理顯,]
[豈復更生耶?]
[故喻忽有愚人,]
[於彼空華,所滅虛空之處,]
[待華更生;]
[滿慈亦如是也。]
577頁,[巳二 辨定]
---------------------
汝觀是人,
為愚為慧?
富樓那言:
空元無華,
妄見生滅,
見華滅空,
已是顛倒,
敕令更出,
斯實狂癡,
云何更名,
如是狂人,
為愚為慧?
---------------------
佛就問了,
說:你看這個人,
眼睛有翳看空中花,
空中花滅以後,又在那邊等,
等空中的花再生,
你看這個人是愚癡還是有智慧呢?
富樓那言:
空本來就沒有花,
妄見生、妄見滅。
為什麼講妄見?
空中本來就沒有花,
哪一個人把花種在虛空當中?
是因為眼睛有毛病,
空中本來就沒有花,滅什麼東東呢?
見花滅空,
見到這個花在虛空當中,
怎麼樣?
見花消失,
滅空,消失在這個虛空當中,
已經是顛倒了。
還敕令更出,
還在看那個虛空,
看看等一等,等一等,
虛空看看又會不會跑出這個空中的花出來?
斯實狂癡,
這個實在是大愚癡!
云何更名;
更名就是討論名相。
為什麼還去討論花有沒有出?
還等待花滅了以後,還等待花出。
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這個狂人,
到底是愚癡呢?還是智慧的呢?
不用去討論了!是不是?
[此辨定。]
[佛令滿慈審觀,]
[待華更生之人,為愚耶?為慧耶?]
[滿慈答言:]
[空元無華,由翳眼妄見生滅;]
[喻真空法性之中,]
[元無山河大地等法,]
[第以無明妄見,]次第用無明妄見來顯示。
[迷時有生,悟時有滅。]
[見華滅空,]滅在虛空當中。
[已是顛倒執著,]
[敕令]還要命令。
還要等待,[空華更出,]
敕令空華更出,
還等空中的花再一次的跑出來。
我們因為無明,所以看到了山河大地;
佛陀已經成就了,山河大地盡空,
還等說希望佛還能夠出現山河大地。
[斯人實屬狂癡;]
[喻若見諸法,滅妄歸空,]
空中花歸空,
[已是顛倒分別,]
空中本來就沒有花,不必滅它,
已經是顛倒分別。
[問如來何時更生諸法,]
[與待華更生者,何以異耶?]
578頁,[巳三 法合]
---------------------
佛言:
如汝所解。
云何問言:
諸佛如來,
妙覺明空,
何當更出,
山河大地?
---------------------
佛言:就像你能理解的,
你所解答、所能理解的,
那麼,為什麼還問言:
諸佛如來,妙覺明空,
這本妙本覺,
妙空明空、妙明之境,
怎麼樣?
何當更出,
這個妙覺的「覺」就是本覺,
本覺照體;
那麼,明空這個「空」
就是真空的寂體,
寂滅之體。
所以,這個妙覺的「覺」
是說佛陀的智德,
智慧的智,
有智慧,覺,
智覺,
叫做如如之智。
那麼,明空,
「空」就是所明之理,
真空寂體,這是斷德,
這是斷德。
所以,如如理,
真空是如如理,
真覺是如如智,
意思就是:妙覺是如如智,
明空是寂體,真空的寂體。
何當更出,更出就是更生山河大地。
[此法合。]
[滿慈於喻,所答不謬,]
[故佛即以反難,]
[如汝所解,]你已經了解了。
[已知敕令空華更出,斯實狂癡。]
[云何竟作如是問言:]
[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何當更出山河大地耶?]
[妙覺明空,]
[與前滿慈所問,妙空明覺,其理無二。]
[覺指本覺照體,屬智德;]
[空指真空寂體,屬斷德;]
[悉皆雙具妙明,]
[故妙覺明覺,妙空明空,]
[隨稱俱可。]
[佛智德究竟,]
五住煩惱皆盡,([五住皆盡,])
那一天我們已經講過了,
五住煩惱。
[斷德究竟,二死永亡,方當此稱。]
[又空即如如理,覺即如如智,]
[皆明皆妙也。]
[初喻妄不復生竟。]
[卯二 喻真不復變(分二)]
[辰初 總擧二喻 二 總合二法 今初]
底下經文:
---------------------
又如金鑛,
雜於精金,
其金一純,
更不成雜;
如木成灰,
不重為木。
---------------------
意思就是:
成佛以後就絕對不會變眾生,
也絕對不會再看到山河大地的假相。
為什麼?
山河大地盡是幻。
先解釋一下:
又如在深山裡面的金礦,
金礦挖出來的時候,又雜在這個純金;
精金就是純金,
那個時候又是金又是礦,
分不清楚。
如果,若其金一純,
一純就是一鍛鍊,
把它鍛鍊、把它冶煉;
「純」就是純金,
把這個礦冶煉變成純金了──
就像眾生修行,經過修行以後成佛了,
更不成雜,就不會再變眾生了。
為什麼?
金就是金了。
如木‥‥‥第二個比喻:
如木成灰,木是比喻煩惱的眾生,
成灰就比喻把煩惱滅盡了,
死灰就絕對不會復燃,
眾生經過修行以後斷煩惱、
了生死成佛了,
成佛以後就不會再變眾生。
如枯木死灰,
完全沒有生機,
成佛就不會再生煩惱了。
如木成灰,
把這個木燒成灰燼,
這個「灰」就比喻作涅槃,
「木」就比喻作煩惱,
煩惱就是眾生,涅槃就是佛。
不重為木,
不再是樹木了;
眾生成佛以後,
就絕對不會再變成眾生。
579頁,
[上科二喻,]
[喻妄因妄果,本自不生,]
[非成佛始滅。]
[此科二喻,]
[喻真智真斷,本來無變,]
[非成佛始生。]
[而眾生雖在迷位之中,]
[妄性本空,生本不生,]
[况諸佛已證究竟之果,獨妙真常,]
[而反有變耶?]
[上二喻,]
[一喻無明妄因,]
[一喻萬法妄果,]
萬法妄果,
[各喻各合;]
[此二喻,總喻真智真斷,]
[總喻總合。]
[金鑛,]
[以金在鑛中,故曰「金鑛」。]
[雜者鑛中雜有精金,]
[其體精真不變,]
[喻智體不變也。]
[其金一純者:]
[加以開鑛煅煉之功,]
這個[渣滓]
「渣滓」的意思是多餘的廢物,
引申為多餘的廢物,叫做渣滓。
渣滓[既盡,]
[其金惟一純精。]我們現在講的999
999
現在金子,
前一陣子,
哇!金的價格高得不得了,
所以,買金子的人賺錢,
買金子的人賺錢,
純金。
[更不成雜:]
[即一成精金體,不復重為鑛也。]
[喻智德有功,]
[脩行除惑,惑淨智圓,無二無雜,]
[智德成就,更不再起無明,]
[故喻更不成雜也。]
[木喻煩惱,灰喻涅槃。]
[木不能自成於灰,]
灰當然也不可能成木,
死灰當然不能復燃。
[必假火燒,]
木不能自成於灰,
必假火燒,[方成為灰。]
[火喻智慧;]
[煩惱不能]
「不能」就是加二個字:為害,
煩惱不能為害,[便證涅槃,]
這中間少二個字,
看起來有一下子還不能理解,
「眾生不能便證涅槃」,
這個寫得實在太簡單了。
煩惱不能為害,便證涅槃。
[必假智慧,斷除煩惱,出離生死,]
[而證涅槃。]
[斷德成就,更不再生煩惱,]
[故喻不重為木也。]
經文:[辰二 總合二法]
---------------------
諸佛如來,
菩提涅槃,
亦復如是。
---------------------
[此法合。]
[十方一切,]十方一切諸佛。
[已證究竟果覺,]
[諸佛如來,所證菩提智德,究竟無變,]
580頁,
[同於純金不雜,]
[既轉煩惱,而成菩提,]
[不復更有煩惱。]
[亦同精金,不復重為鑛也。]
[諸佛如來,所證涅槃斷德,究竟無生,]
[同於燒木成灰,]
[既轉生死,而成涅槃,]
[不復更受生死,]
[亦同木灰,不復重為木也,]
[故曰亦復如是。]
[法合之文,另作總喻總合解:]
[金喻菩提涅槃,雖非修生,要必脩顯,]
這個很重要!
不修行,佛性絕對顯不出來。
你說:哎呀!我佛性本來就具足!
諸位!還早得很,
不修,它就是不行;
修,就是要修福還要修慧,
要聽經、要聞法,
一而再,再而三,一直薰習,
就等那個剎那之間的見性,
一悟即入如來地;
再不行,好好的念佛。
你總得要聽經聞法,
總要聽經聞法。
不聽經聞法的人,就像一個怎麼樣?
就像一個眼睛看不到的人,
解如目嘛,行如足,
不解,
你不解佛的道理是什麼,
就像一個眼睛瞎掉的人說:
來!跟我走!
跟你走就一定死掉,
因為你自己眼睛都看不到,
你怎麼引導別人走路啊?
走到掉到懸崖裡面,對不對?
摔死得很慘!
這也是啊,
法師要帶領一切眾生,
獲得到如來的無上菩提之道,
你本身要有見性,
你都卡住無明,
你如何來帶領眾生走向涅槃?
對不對?
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
法合之文,另作總喻總合解:
金喻菩提涅槃,
雖非修生,要必修顯,
[一成永成,不復更變;]
[喻如精金,]
[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
「銷」就是還是要經過鍛鍊,
一個眾生一定要經過鍛鍊才能成佛,
吃盡苦頭、受盡委屈、忍辱、
用功。
你們現在就是朝著菩提路線走,
坐在這裡很辛苦;
但是,成佛是可喜的事情。
終以銷成就,
[一純永純,不重為鑛也。]
[木喻煩惱生死,]
[雖屬如幻,以幻除幻,]
[一滅永滅,不復再生;]
[喻如木灰,以火燒木,木盡成灰,]
[一盡永盡,不重為木也。]
[此解前喻真不復變,]
[後喻妄不復生,]
真心,
開採了真心以後,就不會再變妄心了,
妄心沒有了,它就不會再生。
[雖同前二喻,亦復無有礙。]
[初先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竟。]
底下我們要說空不空以示圓融之故,
空就是畢竟空;
不空就是所謂‥‥‥
空就是離,不空就是即,
即離同時,
即一切法就是不空,
離一切法就是空;
離一切法就是空,即一切法就是不空,
離一切法、即一切法,同時存在,
空不空藏以示圓融之故。
所以,空不空如來藏一定要加一個:
非怎麼樣非怎麼樣非怎麼樣
再轉過來:
即怎麼樣即怎麼樣即怎麼樣
即。
所以,非掉以後立刻就即,
這個就是空不空如來藏。
所以,空就是離一切法,
不空就是即一切法。
所以,空不空其實就是同時,
以示圓融之故。
好!我們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580頁,
[子二 說空不空藏以示圓融之故(分二)]
[丑初 正答次問二 兼釋轉難(丑初分二)]
[寅初 牒定五大以釋疑二 圓彰三藏以勸修]
[(寅初又五)]
[卯初 按定所疑二 喻明性相]
[三 難釋相妄四 以法合喻]
[五 申義釋疑 今初]
580倒數第二行,經文:
---------------------
富樓那!
又汝問言:
地、水、火、風,
本性圓融,
周徧法界,
疑水、火性,
不相陵滅,
又徵虛空,
及諸大地,
俱徧法界,
不合相容。
---------------------
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
富樓那!你又這樣問,
說:地、水、火、風,本性是圓融;
那是佛講的,
周遍法界;
但是又懷疑,懷疑什麼呢?
水跟火二個性是完全不一樣的,
為什麼火現就沒有水,
水也可以滅火,
這本來就是陵滅的,
那麼,為什麼佛陀所講的:
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
水火為什麼會不相陵滅呢?
又徵虛空跟大地,
大地是障礙的,
虛空是沒有障礙的,
那麼,云何會周遍法界?
不合相容,
意思就是說:
實在是不應當會相容,
「不合」就是不應該、不可能。
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
富樓那!你又問言,
說:地、水、火、風本性是圓融,
周遍法界,
那麼,開始懷疑說水火不相陵滅,
為什麼?
又徵虛空,及諸大地,
為什麼俱遍法界而不合相容?
他產生這個疑問。
[上科已釋,三種生續之疑,]
[此科更示,五大圓融之故。]
[上空藏中,一一會相歸性,]
[全事即理,]
[事不礙理,固無可疑;]
[而不空藏中,從性起相,]
[相既宛然,則事與事,何得無礙?]
[是以滿慈,前有五大圓融之疑,]
[故此空不空藏中,]
[佛極顯無礙之由,以銷執相之問,]
諸位!
相,它就一定有障礙;
如果融入性,就完全沒有障礙。
我們看到的地水火風,
可是,佛看的不是這樣,
性水真空,真空性水;
性火真空,真空性火。
是不是?
地就是色,
性色真空,真空性色。
你看!
把地、水、火、風統統融入如來藏性,
諸位!只要融入如來藏性,
佛看到的地水火風,
就不是我們所看到的業相,
如來看到的是如來藏性,
而眾生是業感的相,
所以就差這個地方。
所以,以銷執相,
銷執相就是融入性。
[故先牒問詞。]
[又汝問言:]
[對先問生續,此問周徧,]
所以,[故置又字。]
[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徧法界。]
[此猶是述佛自說,]
[下牒滿慈所疑。]
[疑水、火二性相剋,]
為什麼這個水火相剋,
[云何不相陵滅耶?]
這怎麼可能?
不可能,
一定會相剋的嘛,
可是,佛又講那個是圓融的。
[又徵(問也)虛空,及諸(助語辭)大地,]
[一礙一通,云何俱徧,而得相容耶?]
對不對?
一個通,一個礙,這怎麼可能相容?
581頁,[卯二 喻明性相]
---------------------
富樓那!
譬如虛空,
體非羣相,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
這一句你看得懂,
三藏十二部經典統統通!
富樓那!譬如虛空,
虛空無相、不動,
沒有生、沒有滅;
沒有來、沒有去;
沒有增、沒有減,
這個虛空比喻涅槃妙性、如來藏性。
體非群相,
這個「群相」的含義是什麼?
就是十八界,
群相就是不空,
十八界──
六根、六塵、六識就是群相,
如來藏性不妨害你六根、六塵、六識
所有的發揮,
所有的發揮,全部都是如來藏性。
所有的一切相,不能離開虛空,
一切相當體就是空,
就是虛空,
虛空不離群相,群相不離虛空,
虛空不是群相,群相不離虛空。
所以,佛言:富樓那!
譬如虛空,絕對的虛空,
虛空的體並沒有生滅、增減,
不是群相、不是一切相;
但是,絕對不拒,
不拒就是無所不包容。
這一句,這個「不拒」,
是所有修養當中最有修養的名詞。
諸位!
一個大悟的人,
絕對不會拒任何眾生的愚癡;
任何眾生的行善;
任何眾生的成佛;
任何眾生的誦經、念佛、拜山、放生,
統統不拒,
大悟的人看一切相,統統不拒!
乃至你行惡,他也會憐愍你;
你行善,他也會隨喜你,
就是惡善、是非、對錯,無關於本性,
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所展示的萬法,
跟如來藏性沒有關係;
也有關係。
沒有關係,因為如來藏性是體,
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
時時刻刻所展現的時空性,
所顯現的其實就是如來藏性,
就是如來藏性。
就譬如說一個見性的人,
時時刻刻都會產生智慧一樣的道理,
什麼事情都用智慧來處理,
這個智慧就是如來藏性,
可以展現在任何的時空性。
換句話說:他會妙用、會現前,
有無窮的智慧之用。
如果學佛不能用,
那你學佛有什麼意思呢?
學佛學了一個呆呆的!
對不對?
智慧一點都沒有辦法運作,
那這不是佛法。
佛法它是活的,不是死的,
它可以作用、運作,
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
哪裡都是他的舞台。
所以,明心見性的人,
哪裡都無礙。
這當然是假設一個比喻,
譬如說你今天,
假設說啦,
你去看電影,
你去看,你會跟著電影裡面轉,
開悟的人不會;
但是,他會跟著你的語言講,
吃西瓜,這是甜的;
吃苦瓜,這是苦的;
開悟的人也會這樣:這是甜的、這是苦的;
但是,他的心了解,
甜的甜空,苦的還是空。
所以,問題就是在心境的問題,
不是語言、名相的問題,
語言、名相當體即空。
所以,這一句可是不得了,
如果你體悟得出來,
那你的心所影現出來的包容力跟忍辱力
就會很強。
如果你是一個有功夫的人,
你體悟到佛法是絕對的虛空、
絕對的真智涅槃妙性,
那麼你絕對不會說:
哎呀!這個人壞!
你看到他嫉惡如仇!
你不會,
你會很同情他,
因為他造惡,
我真的很同情你;
這個人造善,他就會隨喜功德。
對不對?
這個不同的道場,
眾生很執著,
不同的道場,
或者一直支持、讚歎他的上人,
而他的上人明明是邪知邪見,
那麼,你也是同情他。
簡單講:
大悟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容,
然後再來就是等待因緣去度他,
等待因緣,慢慢的去改變他;
你一下子太急,改變不了對方的。
度眾生,
修行要盡分,度眾要隨緣,
這個隨緣裡面要有慈悲心,
還有耐心、
堅持心,
才有辦法。
所以,富樓那!
譬如虛空,它的體性是無相,
可是非群相,
體不是群相,而不拒彼諸相之發揮,
這一句話如果翻譯起來,意思就是說:
富樓那!譬如如來藏性,
藏性的體無相,
但是,不拒根、塵、識萬法諸相的發揮。
換句話說:一個有修養、見性的人,
你怎麼樣,他都可以忍耐,
他都可以包容你。
[此喻空不空如來藏。]
[空體無相,即空義;]
[不拒諸相,即不空義。]
[又合之即不變之體,能隨眾緣,]
[究之用雖隨緣,體元不變,]
[虛空如故也。]
[又此喻具足三諦:]
三諦:
[體非群相,不落有邊,是真諦;]
真諦就是空,
站在空的角度來講。
體非群相不落有邊,
意思就是:不站在緣起的角度講,
站在究竟的空義的體性上講,
體不是群相。
意思就是:體本來就畢竟空,
所以,不落緣起的有邊,
是真諦。
B,這我自己標的啦,
剛剛「體非群相」,這個A
B,[不拒發揮,不落空邊,]
不拒發揮,不壞緣起,
如果如來藏性不能發揮,
那如來藏性就是死的了;
如來藏性是活的,
如來藏性是活的,就可以發揮,
就不壞緣起。
[是俗諦;]就是有。
[雙離空有,]
也就是真諦不著、俗諦也不著,
真諦就是空,俗諦就是有,
雙離空的真諦、有的俗諦。
[全歸中道,是第一義諦。]
諸位!在這裡要特別強調:
亦無中道可尋,
也沒有中道這個名詞,
這才是真正的究竟第一義諦。
你不要認為離空、離有便是中道,
錯!
連這個中道都不存在,
這個才是真正的究竟第一義諦。
如果還著一個中道,
這個中道就變成生滅,不是究竟第一義諦。
底下,
[不拒,乃不拒絕不違礙;]
[發揮,即發揚顯現也。]
[《正脈》云:]
[若不申明諸教,性相迷悟分量,]
[則不知滿慈發疑之端,]
[與佛釋疑之妙。]
[夫二無礙理,]
582頁,
[人天小乘,決定雙迷,]
[極至法相破相,]
就是法相宗破這個種種的相,
[亦均未徹。]
[法相真不隨緣,]
真不隨緣,
這是真不能隨緣。
[相不即性;]
[破相,方談相性二空,]
[有遮無表,]遮就是空,表就是有,
「遮」就是指一切法,「表」就是立一切法,
這是天台宗的思想。
「遮」就是遮止,
有遮無表,
就是你有講到空,遮一切法;
但是無表,「表」就是立一切法,
沒有立一切法。
所以,有遮就是指一切法皆空;
但是不談緣起的有,
叫做有遮無表。
[終未顯談]終未顯什麼?
談[即性,]就是談相即性。
終究沒有顯談即性,
即性就是相當體即空就是性。
[何能盡發無礙之旨。]
[今斯圓旨,]現在是講究竟的圓滿之旨。
[語四科,則全相皆性,]
[語七大,則全性皆相,]
[且一一徧周,無障無礙,]
[是尚越大乘之始教。]
[而滿慈依小乘法執舊見,]
[堅謂諸大,]「堅」就是堅持。
諸大[本來相礙,]
[若如來藏空,可說無礙,]
[今云備具諸大,即當相礙,]
[豈有無礙之理?]
[斯則豈惟不達已發之相為無礙,]
[兼亦尚疑未發之性為有礙矣!]
[而如來釋疑,]
[非但只釋未發之性為無礙,]
[而亦兼詳釋已發之相尚無礙,]
[而况未發之性,何得有礙乎?]
[故此科說性無礙,其文最少,]
[釋相無礙,其詞最多,]
[一以銷難顯易,一以發後圓修。]
底下就解釋了,
為什麼體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發揮?
這裡就說了,
中間,582頁的經文:
---------------------
所以者何?
富樓那!
彼太虛空,
日照則明,
雲屯則暗,
風搖則動,
霽澄則清,
氣凝則濁,
土積成霾,
水澄成映。
---------------------
這個比喻是什麼?
所以者何?
為什麼體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發揮?
這裡就比喻了:
虛空它不是相,
可是不管你怎麼發揮,
都沒有影響到虛空。
所以者何?
為什麼?
富樓那!
彼太虛空(就比喻作如來藏性),
日照則明,
這個日、雲、風、霽、氣、土、水,
是比喻作七大,
比喻作七大。
日照則明,
這個太虛空,太陽一照就有了明相。
雲屯則暗,
如果把那個雲聚集起來變成烏雲的話,
就遮住了陽光。
「屯」就是聚集,
雲屯則暗,
這個雲層聚集起來多了,就變成昏天暗地了,
不見陽光了。
風搖則動,
這個風一吹,
虛空不變;
但是,
樹木、動物、植物統統在吹動,
風搖則動,
這第三個。
第四個是霽澄則清,
這個「霽」是雨過天晴的意思,
「霽」就是下雨過後叫做霽。
下雨過後澄,怎麼樣?
則清。
我們下雨過後去看,
哇!看起來灰塵都降落下來了,
看起來這個環境就比較清爽、清楚。
底下,
氣凝則濁,
如果這個氣把它凝結在一起的話,
看起來就是濁。
土積成霾,
土積成霾,現在的沙塵暴就這樣子了,
大風捲起,
這個「霾」就是大風捲起塵土的景象,
大風捲起的景象,成霾。
從這個沙漠吹起來,
哇!沙塵暴,
這個灰濛濛、霧濛濛,
整個看不到太陽,
沙塵暴。
土積成霾,
風一吹起來,沙塵暴,
哇!土很多,
大風捲起塵土的景象就是霾,
然後土積起來。
底下,
水澄成映,
水澄清的時候,
映就是會反射,
水中就會映現種種的景象,
叫做水澄成映。
那麼,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整段的意思就是說:
你無論太陽怎麼變、
雲怎麼變、
風怎麼吹、
雨怎麼下、氣怎麼凝、
土怎麼飛、水怎麼清,
都無關於太虛空;
七大:
地、水、火、風、空、見、識怎麼變化,
都無關於如來藏性,
就是這個比喻,
就是體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發揮,
就是這個道理。
[首句徵釋之詞,]
諸位看註解:
[即徵問解釋,太虛空不變隨緣之義。]
[彼太虛空:]
[虛無空廓,無有諸相,]
[喻如來藏不變之體,]
[清淨本然,空也;]
[日照下,喻如來藏隨緣之用,]
[循業發現,不空也;]
[合之即喻明,空不空如來藏也。]
[日等是七緣,明等是七相,]
日等,這是七種緣,
藉著七種緣現七種相,
為什麼?
日照則明嘛,
日,藉著日的緣而現明相;
藉著雲的緣而現暗相;
藉著風的緣而現動相,
對不對?
藉著霽的緣而現清相;
藉著氣的緣而現濁相;
藉著土的緣而現霾相;
藉著水的緣而現澄,就是映相,
所以,日等七緣,明等是七相。
[虛空體非明、暗等群相,]
[能隨緣成相,]
[不拒彼明等諸相發揮。]
[日照之時,隨日緣則現明相;]
[雲屯(聚也)之時,隨雲緣則現暗相;]
[風搖之時,隨風緣則現動相;]
[霽澄之時,雨後天晴曰霽,]
[塵坌]這個念坌ㄅㄣˋ
塵坌[收斂]
「坌」就是灰塵,
塵坌,這個灰塵收斂的時候,
[曰澄,]
[隨霽緣則現清相;]
[地氣凝聚之時,隨氣緣則現濁相;]
氣太多了就渾濁看不清。
[土積之時,隨土緣則現霾相;]
風一吹,哇!沙塵暴。
[山獸馳逐,塵土蔽空曰霾。]
意思就是說:
走獸跑過去,塵土飛揚。
[又塵土紛飛,隨風雨而下謂之霾,]
[水澄之時,隨澄緣則現映相,]
[水澄湛生光,]
意思就是水清的時候,
產生了光反映,
湖面山色一體。
我們到加拿大去的時候,
路易士湖,
哇!
山、還有湖的水,映在一起真是漂亮!
[水中映現一切也。]
[此七相,不必一一配合七大,]
[但意喻七大耳。]
583頁,
[卯三 難釋相妄]
---------------------
於意云何?
如是殊方,
諸有為相,
為因彼生?
為復空有?
---------------------
阿難跟富樓那都有種種的疑惑,
所以佛一再的回答。
於意云何?
如是殊方,「殊方」就是同時異處,
同一個時間,不同的地方,
太虛空有的時候在這個地方
現明、現暗,種種的相,
叫做同時異處。
如是「殊」,就是不同的地方,
如是同一個時間,卻不同的地點,
就是前面所說的:諸有為的七相。
為因彼緣生,
這個彼緣,
彼生就是為日?
是日生呢?是雲呢?是風呢?
是霽呢?是氣?
是土?是水?
為彼緣所生,
彼緣就是日緣,或者是雲的緣,
或者是風的緣等等。
為復空有?
就是虛空自己有生呢?
虛空自己會產生的。
[首句發難之詞。]
[上科雙喻性相,]
[未顯相妄(無有定實之意),]
[故此發難,]
[在汝之意,以為云何,]
[七相為是從彼緣生耶?]
[為是從空有耶?]
[若緣生,則墮因緣;]
[若空有,]
虛空自己生,叫做無因而生,
[則墮自然;]
[虛空喻藏性不變隨緣,]
不墮於因緣跟自然。([不墮於二計也。])
[殊方,]
是同一個時間,卻不同的地點,
叫做[是同時異處,]
[虛空之大,諸緣不一,]
[所以現相不等。]
[相以有為稱者,]
[從緣生故,是有為法。]
[彼字指日等七緣。]
[此總難,]
[下則別擧日難,以一例餘。]
最後一行,
---------------------
若彼所生,
富樓那!
且日照時,
既是日明,
十方世界,
同為日色,
云何空中,
更見圓日?
若是空明,
空應自照,
云何中宵,
雲霧之時,
不生光耀?
---------------------
解釋一下,
583頁,先解釋一下經文:
若彼緣所生,
如果是彼日所生,
如果是彼日緣所生,
好!
富樓那!
你看看在日照的時候,
既是太陽所照射來的明,
那麼,這個時候十方世界
怎麼樣?
同為日色,
應當是同一種顏色。
可是,不是這樣子,
虛空當中還有其他的顏色、
其他的光明體照過來,
云何空中,更見圓日?
你讀過這個星象學就知道了,
只是遠近,比較光、比較暗而已。
我們這個十方世界都有光明,
不是說只有太陽。
所以更見圓日,
為什麼還可以看到一團一團圓圓的光
在虛空當中呢?
更見圓日,
還有其他的圓日呢?
意思就是說:
如果說這個光明是由太陽而來的
那麼,應當同一種顏色,
可是,現在不同顏色啊,
為什麼在虛空當中還看到其他的圓日呢?
若是空明,如果是虛空自明,
如果是虛空不必藉著太陽,
自己有光明,
意思就是怎麼樣?
非是日照之明,
怎麼樣?
空應自照,
那麼虛空二六時中應當自己照,
應當有顯現光明,
云何,
為什麼一定要到中宵這個半夜雲霧之時,
不生光耀?
為什麼要到中宵這些半夜,
才沒有日光呢?才沒有光明?
為什麼?
因為你既然講虛空自己會產生明,
若是空明,
若是虛空自明,
非是日照之明,
空應自照,
虛空應二六時中會自己照自己,
為什麼一定要等到中宵半夜,
沒有太陽的時候,
雲霧之時,不生光耀?
意思就是:那就是表示跟太陽有關係。
[首句承上總牒,且下別擧。]
[今姑且就日而辨,]
[若謂日照之時,是日之明,]
[則十方世界虛空,應當同為一日之色,]
[方可謂是日明,]
[云何虛空之中,更見團圓之日。]
其實我們在宇宙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太陽。
[團圓日外,何嘗不是空體之明,]
[何得獨屬日明乎?]
[若謂日照之時,所有明相,乃是空明,]
[空性常恆,明應常照,]
[云何中宵(半夜)雲霧之時,]
[則見昏暗,]
[不生光耀耶?]
意思就是:跟太陽也是有關係啊!
---------------------
當知是明,
非日非空,
不異空日。
---------------------
當知是明相,
這些明相,借重著日、雲、風這些相,
怎麼樣?
當知是明相等等,
非日非空,
不能講它是日,不能講它是虛空;
但是不異虛空,
「不異」就是不離,
也不離空日,不離虛空跟太陽。
當知這個明相雖然不能講是太陽,
或者是來自於虛空;
但是,也不能離開虛空跟太陽。
[此釋正義。]
[當知明相,非定屬於日,]
[以空中更見圓日故;]
[亦非定屬於空,]
[以中宵不生光耀故。]
[汝又當知,明相不離於空,]
[以日外皆空故;]
[亦不離於日,以無日不明故。]
[異即離也,]
[非日非空,喻水火等,徧計非實;]
遍計非實,就是說沒有融入性,
沒有融入性就會偏執。
[不異空日,喻五大依他似有。]
在這裡要特別注意,
似有就是眾生看起來執著為實有,
問題就出來了,
其實是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也沒有花草樹木、日月星辰、山河大地,
統統沒有!
可是,它一合相看起來就是那麼的逼真,
桌子就是桌子,明明有啊,怎麼會沒有?
所以你跟眾生講:沒有這個桌子!
他說:你神經病!
說:沒有這一座山!
他說:你有病!
其實是他有病,不是我們有病。
對不對?
就是依他緣起似有。
諸位!
似有就是我們所講的一合相,
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這個人看起來就是一合相,
佛說一合相,即是非相。
[既知非實似有,自應圓融無礙,]
你就知道緣起性就是空性,
叫做不是實在性,
你看到的是似有而已,
自然應當融入本性,應該圓融無礙,
[有何陵滅不陵滅,]
諸位!沒有這種名詞,
融入本性,本來就沒有陵滅這種東西,
哪裡有不合?
地水火風都是本性,哪裡有不合?
[相容不相容耶?]
根本就是在相上講的。
如果融入如來藏性,
就沒有什麼陵滅不陵滅、相容不相容,
為什麼?
本性沒有這個東西。
585頁,
[卯四 以法合喻]
經文:
---------------------
真妙覺明,
亦復如是。
汝以空明,
則有空現;
地、水、火、風,
各各發明,
則各各現;
若俱發明,
則有俱現。
---------------------
解釋一下:
「真」就是真如,
真如的妙覺;
「明」就是心,
真如之妙覺明心,
怎麼樣?
亦復如是。
汝以空明,
就是你從虛空去發明;
這個「發明」不是我們科學家的發明。
如果你以虛空去顯現出這個相,
則有虛空顯現之相,
有種種的空,
大空、小空、種種的相,
你只要把它隔開就小空了,
把它放開就大空了,
可是都是虛空。
是不是?
如果從虛空去發明種種的虛空相,
則有虛空大小產生。
是不是?
如果以地、水、火、風,四大各各發明,
則地、水、火、風會現種種的相,
各各現地、水、火、風種種的相。
若俱發明,「俱」就是同時,
有地有水,或者水加火,或者風加火,
若俱發明,則有俱現,
意思就是:
同處同時有具足種種的相,
有時候是二個,有時候是三個,
有時候是地跟水,有時候是水跟風,
有時候是地、水、火、風同時,
那麼就同時現。
意思就是說:所有的,
有時候是單現,
有時候是雙,有時候是三,
有時是俱現,
若俱發明,則有俱現,
要看它存在的種種的大有多少。
[此文之前,經文中有觀相元妄,]
[觀性元真二段,]
[仔細研究,擧喻之後,即應法合,]
[此是如來說法常規,]
[今將彼二段之文,橫隔於擧喻法合之間,]
[殊覺割斷文意,]
[諒係當時翻譯之後,抄寫之誤。]
[交光法師,亦有見於此,]
[將觀相元妄二段,接續於宛轉虛妄,]
[無可憑據之下,]
[法合之文,接擧喻之後,兩得其美,]
[此則文意相連,無有隔礙,]
[後則結申正義,收束得宜,]
[故今乃將法合之文提前,]
[不避彌天大罪,幸祈諒之。]
這個祖師大德很謙虛,
要改變一段文章,統統要再三的說抱歉,
再三的說:「不避彌天大罪」。
不是像我們現在的狂人,
沒有見性亂講,
經典篡改,亂亂的改,
還覺得自己很行。
人家只是動到這個經文,
而且還是沒有改變經文喔,
而且還只是調動次序而已,
你看他講得多謙虛:
「不避彌天大罪,幸祈諒之。」
這一句很好用的,
如果你寫信給你的長輩,
也可以用這一句:
「不避彌天大罪,幸祈諒之。」
你的上人看到就會很舒服;
如果上人看過《楞嚴經》,他就會批:
「請不要照抄!」
因為你真的是照抄的啊!
[真妙覺明:即真如妙覺明心,]
[又即真覺妙明之心,]
[合彼太虛空之喻。]
[亦復不變隨緣,圓融無礙,]
[如空隨日等七緣,而現明等七相。]
[真心元非五大,而能隨緣現五大之相,]
所以記得!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不對!
悟道的人就不然,
凡所有相,都是真相,
凡所有相,都是真心之相,
開悟見性就是這樣講。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講給凡夫,
還沒有破相以前講的;
破相以後,凡所有相,皆是真相,
都是真心之相。
為什麼?
如來藏性啊!
所以佛法就是:
是心的問題,不是相的問題;
但是,一般眾生來講,
沒有辦法改變,不容易改變這個相。
為什麼?
性相是一如,聖人這個境界是這樣,
凡夫沒辦法,
凡夫,你這個業力所牽,
他就是相跟性融不起來,
還沒有到這種功夫。
所以,相,
大家都喜歡看好相、美相,
譬如說,
文殊講堂流通處那個佛像,
諸位!雕刻佛像不夠莊嚴,
那一尊二十年都流通不出去!
人家會比較,
這個是很現實的問題,
這個是很現實的問題!
所以你說像這個相重不重要?
也是很重要!
為什麼大家看到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哇!看了以後就無比的莊嚴,
這百千萬劫修來的。
所以,這個相好就是很吃香!
[合前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之喻。]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
[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
[此五句,各明各現,]
[謂五大現不同處,或不同時也。]
[後兩句,俱明俱現,乃同處同時也。]
明字;586頁,
[明字,]
[交師謂,即是循業之意最善,]
[業有染淨,所現五大亦然,]
[皆隨惑而現也。]
[汝字,雖指滿慈,意該九界。]
[汝以空明者:]
[如菩薩循淨空之業,即現虛空身;]
[如阿羅漢,所證偏空涅槃等;]
[凡夫循染空之業,即現空無邊處等。]
[如以地明,]
[菩薩循淨色之業,即現實報莊嚴土;]
[凡夫循染色之業,即現有漏穢土。]
[如以水火風明,]
[羅漢則現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菩薩則現慈風徧拂,以除眾生熱惱;]
[凡夫循有漏之業,則現水、火、風三災。]
[若俱發明,則有俱現者:]
[如天人見水,如瑠璃寶地,可以履之而行;]
[人道見水是水,可取而為飲料;]
[餓鬼見水是火,雖渴莫飲;]
[一一無非循業所感,俱時而現也。]
[此所現之相,非因緣生,非藏性有,]
[亦不離因緣藏性,]
[合前非日非空,不異空日喻。]
剩下一點點,把它講完,
---------------------
云何俱現?
富樓那!
如一水中,
現於日影,
兩人同觀,
水中之日,
東西各行,
則各有日隨二人去,
一東一西先無準的。
---------------------
所以,佛陀說話真是沒有話講,
這種比喻讓你嚇一跳,
佛為什麼有這麼智慧?
這個一比喻完全清楚,
是虛妄的東西。
說:云何俱現?
俱現還是妄喔!
云何俱現?
富樓那!就像在一個水中,
水中現了一個日中影,
水中的日影,
現於日影。
兩人同觀,
這兩個人站在一起的時候同觀,
水中之日不一樣,
兩個人一個往東邊走,
這個太陽跟著東邊走;
一個往西邊走,
這個太陽跟著西邊走,
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
你看這個佛的比喻!
一東一西先無準的,
你看!太陽只有一個影,
太陽,
水中所現的這個日影只有一個,
東邊走過去,太陽跟著東邊走;
西邊走過去,跟著西邊走,
這個都是妄。
所以諸位!
如果這一句的比喻你也可以,
如果你大悟、見性,看到如來藏性,
你什麼都可以隨喜,
善良的,
只要是善的事,什麼都可以隨喜,
因為根器不同嘛!
大悟的人也無關你的本性,
只要做善,
念念佛,你要讚歎他;
拜佛,要讚歎他;
放生,要讚歎他;
辦慈善,也要讚歎他;
但是,問題有沒有究竟呢?
慢慢的引導到最究竟的地方。
所以,如來藏性大悟的人,
每一個人所顯現的相不一樣,
而他都可以隨喜,
它都不會礙到這個見性人的心靈,
心靈。
底下,
[上各明各現,依他似有,]
[雖屬是妄,未顯宛轉虛妄。]
[俱明俱現,徧計非實,]
遍計所執不是實在的。
[足表宛轉虛妄,]
[故再徵釋,以合相妄之喻。]
[如一水中,現於日影:]
[喻一如來藏性中,具足諸大之性。]
[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
[喻眾生各依藏性,各循各業不一;]
這「準的」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沒有一定,
東邊看的人,太陽跟著在東邊;
西邊走,太陽跟著西邊。
眾生各依如來藏性,
各循各業,不一樣。
[如兩人東西各行,]
[則各見有一日,隨二人去,]
[喻各循業感,所現大相不等。]
[一東一西,先無準的者:]
「準的」其實就是目標,
就是目標,
這以前是測量水平的一種器具,
叫做日準,
這個是工匠的一種用水在量這個水平、
水準的;
也可以講是箭靶的中心,
日,
箭靶的中心有一個日,圓圈,
太陽。
所以,「準的」就是目標,
一東一西,沒有一定的目標。
[一東行一西行,]
[其日先無準定的實所現大相。]
[無有定實,即相妄也。]
587頁,
---------------------
不應難言:
此日是一,
云何各行?
各日既雙,
云何現一?
宛轉虛妄,
無可憑據。
---------------------
解釋一下:
不應難言,
這個水中的日影,
此日,這個是指日影,
你千萬不要寫指太陽,那就麻煩大了!
此水中之日影,此日影是一,
這個水中的日影到底是一,
云何各走?
為什麼東邊走東邊的、西邊走西邊的?
各日既雙,東邊一個,西邊一個,
雙就是二,
云何現一?
可是,第三者站在中間看、
站在原處看,
第三者站在原處看,
云何惟現一個日影?
第三者看。
所以,太陽到底是一個?是二個?
是三個?
都不一樣啊,
三個人看都不一樣啊!
對不對?
不應難言:
這個水中的日影到底是一個。
如果是一個的話,
為什麼東行、西行,各行的時候,
每一個日都跟著跑?
各日既雙,
東一個日(日影)、西一個日影,
這個「雙」就是二,
就變成二個日影了,
云何現一?
為什麼第三者看;
「現一」還要加一個:惟。
第三者來看,為什麼只有一個?
云何現一日影?
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此釋出宛轉虛妄。]
[故囑以不應難言:]
[水中日影是一,]
[云何各有一日隨二人行?]
[各行日影既雙(二也),]
[云何水中惟現一日影?]
[此即俱時而現,一二不定。]
[宛轉即輾轉意,]
[若說是一,各行有二,一乃虛妄;]
[若說是二,水中惟一,二乃虛妄;]
[左之右之,無非徧計虛妄,]
諸位!
無非遍計虛妄,這一句話重點在講哪裡?
著相,
就是遍計虛妄的執著,
你只要執著這個相,
圓成實性就開採不出來,
不曉得那是依他起、緣起性的東西。
所以,緣起性的緣起假相
就是不能執著,
就進入圓成實。
[究無真理,可為憑據。]
意思就是:相上沒有絕對的真理,
相空就是真理;
在相上論斷,
皆是識心,分別計度,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所以政治會吵、
學者會吵架、
名人會吵、
名嘴也會吵來吵去,
為什麼?
皆是識心,分別計度,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因為他們沒有見到究竟本體。
無非遍計虛妄,
究無真理,可為憑據。
[此一二不定,]
[即合前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孤山曰:同觀是一,知二是虛,]
[各行既二,驗一是妄。]
[《正脈》云:]
[此文當合前難釋相妄之喻,]
[觀此諸大俱現,]
[無可憑據如此,]
[其與空日生明,]
[無可指陳者,何以異乎?]
這個文字都很簡單。
剩下一點點,
588頁,[卯五 申義釋疑]
---------------------
觀相元妄,
無可指陳。
猶邀空華,
結為空果,
云何詰其相陵滅義?
---------------------
諸位!這一句話重點在哪裡?
佛陀告訴我們:
觀相元妄,
一切眾生一定要知道,
你看到的凡所有相,當體即空,
相是緣起性,緣起性就是妄,
妄本來就是無可指陳。
為什麼?
你有可指陳,就是識心分別,
記住這一句話。
相本來就是妄,無可指陳,
相本來就空,
如同真智被無明障住,
所顯現出來的山河大地一樣,
就像眼睛有毛病,現出了空中花,
真智被無明擋住,
就會現虛空、山河大地。
猶邀空華,
還要‥‥‥
「邀」就是等待空中之花結為空中之果。
虛空當中本來就沒有花,
你還要等,
等待虛空去把它結出這個果來,
空中的花,
把空中的花要結出空中的果,
怎麼可能?
猶邀空華,
還要等待虛空當中所現的花,
還要等待結怎麼樣?
虛空當中花中的果,
這怎麼可能?
云何詰其相‥‥‥
為什麼你還問這個五大之相‥‥‥
怎麼樣?
相陵滅義,
云何詰其相陵滅義?
意思就是:這五大相其實就是本性,
並沒有什麼不相容的地方,
而你因為法執未斷,
看到的是業感緣起的假相,
不是如來藏性的相,
所以,你就會認為水跟火是不相融洽的;
可是站在佛陀的角度,
水跟火是一體的,都是本體。
所以,云何詰其相陵滅義?
為什麼還懷疑會有互相陵滅之義呢?
其實都是同一個如來藏性,
是不相陵滅的。
[此結申諸大,相妄性真之正義,]
[應在法合之後,故移置於此。]
[先約相結,如前明相,]
[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如此例觀,諸大之相,本來虛妄,]
[各明各現,]
[俱明俱現,]
[無非循業發現,]
[一一似有非實,無可指陳;]
[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翳眼觀之似有,]
[好眼觀之實無,]
[若謂有可指陳,]
[如執空華為實有,一迷也;]
[若更詰其陵滅,]就是互相陵滅。
[是猶邀(待也)空華,更結空果,]
[可謂迷中倍迷,]
[云何詰其相陵滅義耶?]
意思就是說:水火本來就是一體的。
[問:「此說諸大相妄無礙,]
[何以現見世間,水、火相陵滅,]
[地空地水不相容耶?」]
[答:「約事而論,]
[亦無陵滅,亦復相容。]
[如世間油類,原屬水大,]
[各各皆具火大,一然即燒。]
[地大之中,具有空大,]
[掘土一尺,即現一尺虛空,]
[出土一丈,即有一丈虛空。]
[又五金之屬,地性堅礙,莫過於金,]
[鎔之悉成為汁,]
意思就是地跟水是一體的,
[有何陵滅不容耶?]
[約理而言,現見諸大陵滅不容,]
[皆由眾生執心妄見,]
[何嘗是實,]
[如雲駛,則見月運;]
雲一跑,好像月亮在運轉,
叫做雲駛月運。
雲在跑,
其實是雲在跑,你還以為月亮在動。
舟行,
你還以為兩岸在移動,
[舟行,則見岸移,]
其實岸從來不移,
是舟、是船在跑,
[豈彼月岸,實有運移耶?]
[若了五大本空,]
[妄執妄見,一時俱破矣。」]
舟行則見岸移,
豈彼月岸,實有運移?
這個是二個字,
月,「月」是指上面那個月運,
「岸」是指岸移。
豈彼月運,還有岸移,實有運移?
哪裡有運還有移呢?
所以這一句是簡單。
再講一下:
何嘗是實,
如雲駛,則見月運;舟行,則見岸移,
豈彼月運,還有岸移,
實有月運,
實有運還有移?
其實是沒有,
若了五大本空,
妄執妄見,一時俱破矣。
589頁,
---------------------
觀性元真,
惟妙覺明。
妙覺明心,
先非水火,
云何復問,
不相容者?
---------------------
觀照我們這個性,
如來藏性其實無法不真,
惟妙覺明,
觀性元真,惟妙覺明。
妙覺明心,先非水火,
云何復問,不相容者?
就是觀這個如來藏性本來就是真的,
惟妙圓覺,
圓就是圓覺;
覺圓,
覺圓。
那麼「明」就是真心,
就是我們妙明,
本覺的妙明。
這個妙覺明心就是我們的真心,
真心這個妙覺,
明本,本明就是真心。
先非水火,
本來就不是水火等諸大,
為什麼?
因為性水是真空,
性水真空,
性火也是真空,
這些諸大本來就不是相,
其實是性所顯現的,
云何復問,不相容者?
所以,相融入性的時候,
萬法就圓融;
如果業感執著相,
那麼就互相容不下。
所以,著相的人胸量小,
見性的人胸量大,
著相的人胸量小,
因為相它有拘束在,
看這個執著這個,他的胸量就很小,
看這個就立種種的意識型態、
種種的觀念。
所以,見相者胸量小,
見性者胸量大,
因為相可以融入性。
所以,一個有修行的人,
融相歸性的時候,
知道相空,不跟你計較。
底下,
[此約性結。]
[承前虛空,體非群相,]
[現觀諸大之性,元是一真,]
[本無諸相,惟一妙覺圓明真心,]
[此心即如來藏心。]
[先非水火者:]
[本非地、水、火、風空諸大;]
[諸大尚無,說誰陵滅不相容乎?]
[妙覺明心,本非諸大,能現諸大,]
[猶如明鏡,能現眾像,本非眾像也。]
[寅初牒定五大以釋疑竟。]
好!
我們今天不誦楞嚴咒,
已經九點快四十分了,
再誦就超過十點了,
今天對不起大家,
跟誦楞嚴咒的時間差不多,
因為它剛好一個段落,
告一個段落。
諸位請合掌,
願以此功德,
消災在座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大德,
迴向本講堂消災點燈及亡靈牌位拔度者,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諸位請站起來,
向佛三問訊,
一問訊,
再問訊,
三問訊。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4-4-7 20:55
佛教楞嚴經(第一百零五講)滿慈執因疑果電子書ebookapp wiki pdf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