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立法院長 王金平 篤信佛教 “廣結善緣,與人為善” News Wiki
[打印本頁]
作者:
熱門新聞
時間:
2014-4-7 10:15
標題:
立法院長 王金平 篤信佛教 “廣結善緣,與人為善” News Wiki
立法院長 王金平 篤信佛教。奉行“廣結善緣,與人為善”。
王金平立法院長是位很有親和力的政壇常青樹!篤信佛教。信奉“廣結善緣,與人為善”。媒體評論說,正是這一風格,使得王金平不僅曾經在商場上八面來風,更讓他踏入政壇後,一路順風。
立法院長王金平非常篤信佛教。據其幕僚表示,王金平的夫人陳彩蓮一直為類風濕關節炎所苦,看過中西醫都得不到大改善,曾經還一度連站都站不起來,體重瘦到只有二三十公斤,每次上下車時,都是王金平親自抱上抱下。後來,王金平夫婦和高雄縣六龜鄉妙崇寺結緣後,陳彩蓮居住在此養病多年。
經過長期在寺廟中休養,以及佛力的慈悲加持下,陳彩蓮現在不必再以輪椅代步,還可以自由行動,現在也已回到台北家中居住。由於王金平的夫人是靠著佛菩薩的慈悲加持,身體才有所康復,因此王金平相當信佛,每年除夕必帶全家到妙崇寺拜拜!
其實說到王金平!在台灣政壇上的資歷幾乎無人能比。自34歲成為當時立法院最年輕的立法委員以來,他為立法院整整服務了30年,並三度蟬聯立法院長之職,被稱為立法委員常青樹。處世圓滑,手腕靈活,這是外界對王金平公認的評價。他可以經常遊走在各個不同的政黨和派系之間而不會惹上任何是非口角,他的協調能力和斡旋技巧堪稱一流,無論是陳水扁、李登輝,還是宋楚瑜,都對他頗有好感。
從1990年起,王金平開始踏入國民黨決策核心,從中央政策會副主委、中央常務委員到副主席,一路平步青雲。1999年,王金平的事業進入新的頂峰,他受李登輝支持,擠掉劉松藩擔任立法院長。國民黨淪為在野黨後,王金平以立法院長的身分成為該黨在台灣核心政治領域內層級最高的公職人員。
1941年3月,王金平出生在高雄縣路竹鄉的一個農民家庭。在當地,王家也算是個大戶人家,人口眾多,每天開門第一件事,就必須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這使得王金平從小就養成處處與人為善,並且注重溝通的性格。年輕時,王金平從來沒有想過未來要做什麼,從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畢業之後,他就到省立彰化進德中學教了一年的高中數學。爾後是當兵,退伍,回到自家開設的食品工廠上班。
本來,他是很有希望成為一個運動健將的。小學六年級時就可以力擔五十斤;高三那年,憑著矮小的身材,王金平竟然成為全年級跳遠及三級跳冠軍,體育成績甚至好到學校的體育老師大力推薦他去考大學的體育係。而且從中學到大學,他一直都是學校網球隊的隊長。
而就像英國的史帝文生所說的那樣,政治也許是惟一不需做任何準備的行業。1975年底,台灣進行增額立委第二次選舉,地方人士以王金平形象清新、具有親和力,公議推他出馬競選。誰也沒想到,此前沒有任何從政經歷的王金平竟意外地凝聚了194444張選票,勢如破竹地以第二高票當選,就這樣走上了政壇。
發現王金平的伯樂叫林淵源,他既是高雄縣第一大地方派係白派前掌門人,也是高雄縣前縣長。如果沒有林淵源當初的提攜,王金平或許也就不會有今天的位置。
每次我競選時,老縣長都沒日沒夜地四處奔波、替我拉票,比自己參選還緊張。多年後,提起這位恩人,王金平仍念念不忘地說,他是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人。由於有基層勢力雄厚的白派做後盾,王金平的從政之路走得非常順利。他政治生涯中出現的惟一的波折,是在1986年被判刑6個月,原因是6年前因違反票據法被起訴。即便如此,也絲毫沒有影響他在該年年底立委選舉中的戰績。
在地方上,他有長期的耕耘,所以就民意呼聲來看,要比馬英九占有一定的優勢。跟王馬二人私交甚篤的前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接受《時代人物周報》採訪時如此評價王金平。其實這一點早在王金平還沒有從政之前就已經有所顯現。當時他代表家庭企業擔任高雄縣工業會創會理事長,從上任開始,王金平就採取服務到工廠的作法,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跑遍了高雄縣的每一角落,了解廠家的情況,為他們排憂解難。
在基層,尤其是台灣中南部地區,沒有人能敵得過王金平所積累下的人脈基礎,不管是哪個派別,王金平都能左右逢源。他在立法院大力為高雄縣爭取建設經費,更奠定了他在該縣的霸主地位。
王金平信佛修佛,他把為選民服務當成是在做善事,在台灣400萬佛教徒中有著相當的號召力;他還擁有全島數十萬的義務消防隊組織系統,有獨立的動員能力。王金平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對朋友不離不棄,永遠成人之美。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