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120公分的勇氣 - 陳攸華 教授(人因整合工程實驗室)YouTube wiki [打印本頁]
作者: 熱門新聞 時間: 2014-2-18 21:43
標題: 120公分的勇氣 - 陳攸華 教授(人因整合工程實驗室)YouTube wiki
120公分的勇氣 - 陳攸華 (人因整合工程實驗室 AIILab)
120公分的身高,卻有120分的勇氣,她是全台最迷你的教授--陳攸華。「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症」沒有讓她的人生有任何不便,反而成為她激勵自己勇往直前的最大動力。
陳攸華博士目前擔任台灣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的講座教授,並且是英國布魯內爾大學(BrunelUniversity)計算機,資訊系統與數學學院(School of InformationSystems, Computing and Mathematics) 的客座教授。並於2010年5月,由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FAOS)頒予傑出人才講座。
陳教授於
2000年在英國雪菲爾大學 (University ofSheffield) 取得博士學位,其當時研究主題為探討個體差異與數位學習之間的關係。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整合使用者的個體差異性進入個人化的資訊系統,包括遊戲式學習,行動學習和合作學習。除此之外,陳教授的研究方向還包括了資料探勘、數位圖書館以及人機界面等。她於這些領域已發表了120篇以上的論文。
陳教授帶領人因整合工程實驗室
(AII Lab),其獲得許多研究機構的資助。其中包括歐盟、英國科學研究委員會(如AHRC和EPSRC)和台灣的國家科學委員會(NSC)。除了致力於學術研究之外,陳教授亦熱心公益,幫助罕見疾病基金會與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輔導身心障礙者,現今為中華民國軟骨發育不全症病友關懷協會的理事。於2012年9月獲得法鼓人文社會基金會的關懷生命獎智慧獎。
Her PhD, which wasobtain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Sheffield, UK in 2000, examined relationships between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hypermedia learning. Her main research interestfollows her PhD work to investigate how to develop individualized informationspace that can accommodate users’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cludingcollaborative learning, digitallibraries, game-based learning,mobile learning, and web-basedlearning. She has more than 100publications in these areas.
Professor Chen leads the
Advanced Integrative Individualization (AII) Laboratory,which has obtained grants from a variety of funding bodies, including EuropeanFrameworks, UK research councils (such as AHRC and EPSRC), and Taiwan’s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NSC). In addition to devoting herself to academicactivities, Professor Chen also put substantial effort to help handicappedpersons. The Caring for Life Award (Individual Wisdom Award) was presented toher in 2012 by Dharma Drum Mountain Humanitarian and Social ImprovementFoundation (法鼓人文社會基金會的
關懷生命獎智慧獎).
態度決定人生的高度─網學所陳攸華教授專訪
學歷:英國雪菲爾德大學博士
任職: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講座教授(與資工系合聘)
專長:學習科技、數位圖書館、人機介面
獲獎:2010年傑出人才講座
連結:陳攸華教授人因整合工程實驗室
自2009年新學期開始,中央大學來了一位嬌小的迷你教師,她是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講座教授陳攸華,身高僅有120公分高,人生故事宛如一本勵志小說的她,從放牛班到大學教授,一路走來,許多貴人的協助及堅毅的人生態度都化成前進的動力,造就了現在的成功,她也將自己的人生故事集結成書《120公分的勇氣》,並將全數稿費捐贈給罕見疾病基金會,期盼能鼓舞更多人勇敢地走人生的道路,這是她樂於助人的一面。
她的另一面表現在研究與教學上,是專業而嚴謹的。2009年回國任教,2010年即由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FAOS)頒予傑出人才講座,所帶領的人因整合工程實驗室(AII Lab),獲得國內外許多研究機構的資助,且於研究領域已發表超過100篇以上的論文,展現出學術上的專業度;另一方面,她在教學上秉持一貫認真的態度,將許多時間花在與學生溝通及幫助學生成長上,這些都讓她成為學生心中不可多得的好老師。
以人為主的數位學習研究
陳攸華教授在博士班時期的研究主題是個體差異與數位學習之間的關係,而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整合使用者的個體差異性進入個人化的資訊系統,包括遊戲式學習,行動學習和合作學習,例如從人因探討客製化與個人化學習環境的適用性或者是從認知風格探討學習者合作性的資訊尋求與分享,換句話說,就是以「人」為主的研究,其實這和她的早期工作經驗有很密切的關係。
原來在1997年赴英國雪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攻讀博士前,陳攸華教授在立法院電腦中心擔任系統分析師長達10年的時間,曾經帶領過許多資訊系統的開發企劃案,在開發的過程中,她總是反覆地遇到一些困擾,由於系統分析師的角色介於使用者和程式設計師之間,必須扮演兩者間溝通的橋樑,而不同的使用者會有不同的需求,即使同樣的設計帶給不同使用者的卻是截然不同的使用經驗,這讓資訊系統的開發顯得愈發困難,也代表「人」的因素,也就是個體差異在數位學習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所謂人因(human factor)指的就是「人的因素」,其與各種不同資訊系統之間的關係究竟為何?不僅是陳攸華教授當年擔任系統分析師時所抱持的疑問,後來也成為她念博士班到早期在英國布魯內爾大學(BrunelUniversity)執教這段時間當中所關心的研究議題。她從人際互動的觀點出發,將人的因素放在資訊使用上,去探討人的個別差異性如何影響個體使用各種不同的資訊系統,包括使用行為、使用成效以及使用的觀感,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想去了解不同的人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然後去滿足他們的需求。」。
在研究中確認人因在資訊系統使用的確扮演重要角色後,陳攸華教授的研究進入第二個階段,她開始思索如何解決問題,並且著重在建立個人化的資訊系統來滿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以容納個別差異性,其範圍涵括遊戲式學習,行動學習和合作學習,例如她執行的國科會計畫「從人因探討客製化與個人化學習環境的適用性」即是在探討這類問題。所謂客製化(customization) 和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兩者是不太相同的概念,客製化是指讓使用者自己調整,個人化則是指系統針對個人需求自動做出調整,例如office的自訂工具列就屬於客製化的範圍而購物網站根據以往的消費記錄做出的推薦商品就屬於個人化;兩者的技術也不太一樣,個人化往往需要資料探勘(Data Mining)的技術,而客製化則是讓程式的可變動性更高。
資料探勘(Data Mining)也是陳攸華教授的研究領域之一,一般指的是從大量的資料中自動搜尋隱藏於其中的有著特殊關聯性訊息的過程,其發展大部分可歸功於網際網路的發達與資訊整合技術的成熟。藉由這項技術,陳攸華教授得以進行研究的第三階段,並開始以資料探勘的資料,來分析人因如何影響使用行為、使用觀感及使用成效。她表示過去在分析人因與使用者之間的影響時都是使用統計,但是統計會被假設所限制,這時利用資料探勘技術所得到的大量實際使用資訊,則能讓研究者在統計數據之外,一窺資訊系統使用情形的全貌。
在經歷上述的研究歷程後,陳攸華教授表示她目前研究方向又回到了第一階段,也就是探討人因與資訊系統間的關聯,不同的是,現今新興科技發明使得資訊系統的類別擴大了,不再侷限於網際網路,而是包含行動載具、遊戲式學習與合作式學習等,使其研究更為多采多姿。
有關人因的幾項有趣研究
人因裡最普遍的因素是性別差異、認知風格以及先備知識,很多研究都已證明上述人因的確會影響資訊系統的使用。以遊戲式學習為例,陳攸華教授表示她常在國際會議中被問到一個問題:「以前大眾普遍認為女生比較害怕電腦,現在科技如此進步,女生還會害怕用電腦嗎?」從實驗結果來看,女生跟男生還是會有比較不一樣的期待與使用模式,例如女生比較喜歡社交性的遊戲式學習,男生就較偏向攻擊性的,這和男女特質相關,即使在教育程度、資訊接收及資源應用方面,男女差異已大幅縮小,但性別差異依舊深深影響著資訊系統的使用行為。
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認知風格」也深深影響著使用者的使用成效。以H. A. Witkin提出的場依賴(field dependent)與場獨立(field independent)認知風格來說明,場依賴者在面臨外界的複雜刺激時,容易受到複雜環境中無關線索的影響,而較不能單獨獨立的分離出所要的事物,必須依賴外在的線索來當參考的架構,也較感性,有社會參與感,易接受與人有關的社會性訊息;而場獨立則擁有高度自我認證的知覺能力,知覺判斷時較少受到周圍刺激的干擾,能專注不易分心,也較理性,獨行其事,較少接受與人有關的社會性訊息。
陳攸華教授以兩性交往為例,進一步說明場依賴與場獨立的差異。場依賴就如同有些人會同時交不同的男朋友/女朋友,因為他/她需要看到「全景」,想要都交往過後再選一個適當的對象;而場獨立則是依序交往不重疊,較不會有同時交往他人的情形。在實證研究中,更發現上述兩者在使用資訊系統方面有很大的差異,舉例而言,場依賴的人非常喜歡使用地圖,因為地圖可以讓其看到全景,而場獨立的人則傾向使用索引,因為索引能夠使其找到特定資訊,這就是認知風格對人的影響。
和性別差異一樣,認知風格同樣也影響著人們對資訊系統的使用,以行動載具為例,陳攸華教授近期的研究發現,並非所有認知風格的人都適合以行動載具學習;另外如合作式學習,研究則指出不同認知風格工作夥伴的組合,反而能夠讓使用者的表現更好。上述對認知風格的研究,顯示認知風格差異的存在,不僅如此,如果設計資訊系統時能夠考量到認知風格的差異,其使用者的使用觀感與成效都將大大提升,陳攸華教授就曾依照場依賴與場獨立認知風格建立個人化的圖書館與學習系統,結果發現使用者的使用成效的確明顯上升,也較能產生學習興趣,如果未來這類技術能夠普遍應用在各種學習上,屆時必將大大地改變現在的學習方式,另一方面,也使得學習更加有趣且易引人入勝。
自我成長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始終對於如何幫助人們更好地學習保持高度興趣的陳攸華教授,本身也是個酷愛學習的人,十分重視自我成長的她,在立法院電腦中心工作10年後,生活平穩,但她決定接受新的挑戰,以36歲「高齡」前往英國雪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of Sheffield)攻讀博士,甫3年即取得博士學位。當時的指導教授Prof. NigelFord是她的學術啟蒙恩師,這位治學嚴謹的教授深深地影響了當年的陳攸華教授,他規定每週都必須撰寫2500字報告,這樣嚴格的訓練,打下了有系統且紮實的學術基礎。
談到在英國念博士的那幾年,陳攸華教授表示自己雖然很晚才出國念書,但是覺得念博士那段時光是非常快樂的,她打趣地說:「如果有人給我很多很多錢,我願意一輩子念博士。」快樂來源於自我成長的成就感,陳攸華教授表示自己是一個比較重視自我成長的人,如果能夠在一個環境裡不斷成長,對她來說是十分開心的事,在這樣學術氣氛濃厚的環境裡,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海綿不斷地吸收知識,在教授的指導下,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長,這令她感到每天都過得非常充實。
甚至連回國任教的決定都和自我成長有關。陳攸華教授拿到博士學位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布魯內爾大學(Universityof Brunel)任教,這一教就是八年半,她說,那是她的快樂時光。原本沒有想過要回國的她,2006年,時任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所長陳德懷教授以及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邀請她回國來看看環境及交流互動,在互動中,她了解到臺灣已經有相當大的進步,尤其在研發層面上有很多機會。在往後的2年多時間,她陸陸續續與網學所的教授有一些合作,合作不僅很愉快,在過程中也學習到很多,對重視自我成長的她來說,不啻為很大的鼓勵,顯示臺灣的確有很多機會可以讓她實現自我,2009年8月她回到臺灣,到現在已經3年多了,後來證明她的決定是對的。
努力、實力與態度─必修三門課
除了對自我成長的渴望外,陳攸華教授還有一項堅持就是「認真地做每一件事」,而且僅是做好不夠,更要求做到最好。有一個關於這項堅持的趣談是,當初在立法院電腦中心工作時,陳攸華教授所帶的團隊成員都討厭她,因為為了不拖延進度,她會要求同事加班,不過她自己也會陪著加,後來團隊因為工作完成度高而獲得鼓勵,大家體認到要求是合理的,之後就沒有人抱怨了。上述的成功經驗證明了因努力而收獲的果實是甜美的。
現在轉換跑道擔任教職,陳攸華教授同樣堅持每件事都要盡力做到最好的原則,並且同時也要求學生這麼做。在中央大學任教的第一年,她發現自己指導的其中一個學生,有凡事只做到剛好及格的心態,於是她花了一些時間跟學生溝通,也試著去了解並鼓勵她,過了一個學期,她驚訝地發現學生變得每件事都會要求自己做到最好,簡直是脫胎換骨。改變是如何產生的?陳攸華教授透漏其秘訣在於成就感與回饋,學生曾經反問她,凡事都要做到最好不是會讓自己很累嗎?她的回答是,當你做到好的時候,就會有不太一樣的感受,那就是成就感與回饋的力量。聽了她的話,學生試著從小處著眼,把每件小事做好,因此得到不少回饋,於是下次又從回饋中汲取前進的動力,如此形成了一種正向的循環。
談到自己的教學風格時,陳攸華教授直言自己是一個嚴格的老師,會要求學生做很多辛苦的事情,例如她要求自己的碩士班學生一定要寫英文論文,以及要求學生參加與研究題目相關的國際會議,並且以英文口頭報告,其他還有為數眾多的報告及作業等等,她笑說自己知道這麼做,一定會惹來學生的埋怨,但是她知道這麼做是對的,事後也證明英文能力的鍛鍊,對學生日後的出路幫助很大,因為對資訊業來說,英文能力攸關競爭能力,英文好也為學生在求職路上創造個人價值。她在中大指導的第一屆碩士班畢業生後來都進入不錯的公司就職,其中一位還是被鴻海、廣達等科技大廠爭相網羅的人才,學生們了解如果不是當初的磨練,不會有這麼好的機會,因此他們回想起來覺得辛苦十分值得,反而會回過頭告訴自己的學弟妹一定要寫英文論文,因為業界有很多公司都將英文作為求職必考科目,過去這些嚴格是他們的包袱,可是現在都變成他們的優勢。
除了語文能力、技術能力及做研究的能力外,態度的培養也是陳攸華教授相當重視的,她自認是一個嚴格的人,當學生的態度不是很好的時候,她會直接告訴他們,或是找他們談這件事,而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是隱藏在心裡不說。她認為態度的教導,是自己作為教師的另一個責任,正確的態度和專業能力同等重要,而她同時也以身作則,只要是學生撰寫的論文或報告,她會逐字批改,甚至逐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撰寫英文論文,因而大大地提升了學生的進步速度。
曾有人說陳攸華教授是把碩士生當成博士班來培養,關於這點,她坦言,一方面會覺得這些碩士生真可憐,要承受博士生的壓力,但是從另一正面的角度看,這些學生雖然是碩士學歷,卻因如此嚴格的磨練而擁有博士學位的價值,她笑說或許正因如此,學生們才能如此順利地找到工作,甚至被各大公司搶著網羅。她認為實力是相當重要的,就像做研究,如果沒有基本功,儘管知道一些技巧,因為一時幸運所以論文被接受,但也會像曇花一現就消失無蹤,相同地,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只要你夠優秀,就不怕在大環境的不景氣中失業,陳攸華教授最後以此期勉莘莘學子,要勤於充實自我,並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