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楞嚴經(第九十五講) 佛陀證悟境界《慧律法師佛學講座》wiki [打印本頁]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4-1-13 19:11
標題: 楞嚴經(第九十五講) 佛陀證悟境界《慧律法師佛學講座》wiki
楞嚴經(第九十五講) 佛陀證悟境界《慧律法師佛學講座》wiki



楞嚴經-95上 (國語) 2009.06.13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454,454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454頁,
圓彰七大即性周遍,
前面講的:
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個是人生觀的,
站在這個人生觀的角度談的;
現在要圓彰七大即性周遍,
現在要把它擴展到整個宇宙,
整個宇宙就是地:地大、
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見大、識大。
我們中國的儒家說:
放諸四海而皆準;
但是,佛教講的真理,
它是放到整個宇宙,
都不能離開佛所證悟的境界。
換句話說:
人生、宇宙最究竟的證悟的聖者,
就唯有佛陀。
你就是坐著太空船到外太空去,
你所體悟到的真理,
仍然不能離開佛陀所證悟的範疇,
因為處處是相,
處處是緣起,
空無自性,
仍然要開發內在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出來。
所以,現在每一大都是講:
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
周遍法界,
整個宇宙都適用佛所證悟的那個心境。
換句話說:
你這個佛法拿到外太空去,
另外一個星球就算有眾生,也適合用,
因為都離不開這一些。
454頁,
[丑三 圓彰七大即性周徧(分二)]
[寅初 阿難轉疑雙非二 如來進示圓旨]
[今初]
經文:
------------------------------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來常說,
和合因緣,
一切世間,
種種變化,
皆因四大和合發明。
------------------------------
這一段很容易看出
阿難對因緣上的執著是非常強烈的。
諸位!
因緣,
這是二乘和權教菩薩所研究的對象,
大部分都是在相說,
相上講的;
而佛陀知道因緣不具足的時候,
講到最究竟的,
這些二乘人和權教菩薩的根器
是完全聽不懂的!
諸位!
佛教的內行跟外行人是差很多的,
而且是完全沒辦法相提並論的。
內行的人看佛教,跟外行的人看佛教,
就如同一個老太婆去看抽象畫一樣。
有一個老婆婆閒來沒事,
聽說哪裡有開畫展,
她就去了。
這個開畫展,
自從畢卡索這個抽象畫流行於世的時候,
全世界的人都瘋狂,
這些畫家都自稱為是畢卡索的學生。
有一個自稱為是畢卡索的學生,
也出來開畫展,
就抽象畫;
這個老婆婆閒來沒事,
就去看這個抽象畫,
去看畢卡索的學生這個畫展。
進去以後,
就沿著走廊一幅一幅的看看,
其中看了有一幅,她看了很久:
這到底是要從正面看還是側面看?
還是往後看?
她怎麼看怎麼不懂,
就問旁邊剛好有一個解說的人員,
這個解說人員也是這個開畫展的學生。
說:請你幫我解釋一下,
這一幅畫他到底在畫什麼?
他說:喔!這一幅畫簡單!
這一幅畫就是抽象畫,
本人的自畫,他畫他本人!
她說:這個都是幾何圖形呢,
又不是圓形的,又像三角形,
頭又像腳,腳又像頭,
二個眼睛又長在肚臍,
這看起來都是幾何圖。
她也不好意思方便說,
這老婆婆實在是看不懂,
然後就問隔壁的那一幅畫:
解說員啊!
請你告訴我
隔壁的這一幅畫到底是什麼畫?
他說:這一幅畫啊,
這一幅畫是抽象畫家本人的老婆,
畫他老婆。
她去看,
有一點像,又有一點不像,
又好像有女人的頭髮,又不像頭髮,
她看了老半天,
老婆婆也滿有修養的,
就去旁邊寫了一張紙條,
說:解說員,解說員啊!
請你慈悲,
把我的建議
交給這個抽象畫的畫家本人。
那解說員也很高興說:
有反應總是好事!
這老婆婆就回去了,
回去了。
這個解說員看到有人反應,
心情特別愉快,
到晚上關起門來的時候,
畫展關起門,
就趕快用最快速、最快的速度,
送給那個抽象的大畫家,
這抽象的大畫家打開說:
有人有反應了!
打開一看,哭不出來,也笑不出來,
哭不出來,也笑不出來,
這老婆婆上面寫了幾句話說:
我誠心誠意的建議你們夫妻倆,
千萬別生小孩,
挺嚇人的!
這個內行跟外行的人看是差很多的,
非常嚴重的!
這就告訴諸位:
佛法,
佛法有進入真正狀況的人,
跟沒有進入狀況的人,
是差很多的!
有一個男眾練了氣功,
也不曉得跟哪一個人學的,
練了那個氣功。
有一天他練‥‥‥可能有所心得,
他們也研究《金剛經》,
《金剛經》,
他就跑來師父的旁邊就問說:
請問師父!
佛陀是不是有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
我說:對!沒有錯啊!
他說:那我們老師說佛眼是在這兒,
我們老師,
練氣功的老師說我們的佛眼在這兒,
對吧?
我就跟他講:
那這個人如果死掉,躺在旁邊的時候,
爬不起來,
你看,佛眼在哪裡啊?
他一下子就愣住了,
那佛眼在哪裡啊?
所以,眾生不明佛義,
佛沒有什麼內外,
不了解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因此這個世間人怎麼樣轉來轉去,
都在意識型態裡面想要認識佛,
要捨凡夫,要求聖道,
這一念就不是佛;
希望從這個陷阱跳到另外一個觀念的陷阱,
這個仍然是陷阱,
而不知道說當體即空,
陷阱本身並不存在,
是我們自己創造陷阱,
不知道這個道理:諸法本空的道理,
硬是要‥‥‥
所以,一般人不悟明心性,
他就是這個師父親近,跑了‥‥‥
離開了,又去親近另外一個師父;
這個道場跑完了,又跑到另外一個道場;
這個宗修完了,又修另外一個宗,
就老是一直在跑、一直在變,
他一直想要修出什麼東西出來,
不曉得法法本空,處處是道場,
不懂得這個道理,
歇即是菩提,
就在當下,
不知道,
就像這個婆婆看抽象畫一樣的外行。
現在這個阿難對佛說:四大和合發明,
簡單講:
二乘人就執著這個緣起法就是牢不可破,
很難離開這個相講這個性的,
所以,佛一段一段來破除他。
說:[此由阿難執權疑實。]
[執昔日所聞因緣權教,]
諸位!因緣權教它就是相說,
佛允許你在相上解讀;
可是,對究竟義來講,
因空、緣空、果亦是空,
這才是諸佛的本源。
所以,因為是因緣的權教,
所以就承認有六根攀緣六塵,產生六識,
這個是權教、二乘人所研究的範疇,
他一直執著佛以前善巧方便所講的,
就卡在那個觀念裡面。
[疑現今所說了義實教。]
[蓋阿難因緣之執,]
[於九番顯見超情科中,]
[佛已與自然而併破矣。]
自然就是無因論,
就是外道的無因論。
所以,佛在九番顯見超情科當中,
已經破除二乘人的因緣,
還有外道所執著的自然法。
[阿難祇知妙覺明性,非因緣和合,]
[至於世間諸相,因緣和合之執如故。]
因為他每天所接觸到的就是這樣子。
[所以聞佛於四科世間法,]
[一一皆云非因緣,及自然性,]
[所以騰疑復問也。]
騰疑就是生,產生疑問。
[阿難仰白佛言:世尊!]
[如來昔日常說,和合因緣,]
[和合即因緣和合,故並稱焉。]
[佛初立教,以因緣為宗,]
[對破外道自然,]
[所以常說。]
所以,這個時候,
佛陀因為時空性的必要性,
因為外道盛行,
佛又知道說
一切眾生還沒有辦法趣無上大覺之道,
因此只能講因緣法,
講這個因緣法,讓一切眾生守住因果,
讓一切眾生了解萬法非無因生,
只好做如此善巧方便的因緣說。
所以,以因緣為善巧方便為宗,
來破除外道這個自然,
所以,常說因緣法。
這個[但是如來一時權巧方便,]
[以因緣正理而破外道邪說,]
[非大乘了義之談,]
[今經]就是《楞嚴經》。
[為了義教,]是了義教,究竟的佛法。
[阿難不達斯旨,]
[是以執權疑實也。]
455頁,
[一切世間,種種變化四句,]
[即擧四科諸相。]
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一切(去聲)包括之詞,]
[世間乃有情世間,及器世間,]
[簡言之即身、心、世界。]
包括世出世間、有情、無情。
[五陰中色陰]
凡是有形相的、
生滅法的、緣起法的、
可以感受、可以看得到的,
這是色法。
色陰[即器世間之外色,]
這個色陰包括虛空,
不能忘記了,
虛空也是包括在色陰裡面。
[與有情世間之外身;]
也就是說:
五陰當中的「色」受想行識,
就是器世間的外色,
還有有情世間的外身,
這個都列入色法。
[受、想、行、識四陰,]
[即有情世間之內心,]
這個五陰,就這麼簡單的分開身跟心。
第二段,
[六入即有情世間身心,]
[前五根屬身,]
就是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
最後一個叫做意入,[意根屬心。]
諸位!
什麼叫做眼入、耳入?
就是眼的見精、耳的聞精、
鼻子的嗅精、舌頭的嘗精、
身體的觸精、
意識的覺知精。
為什麼要加一個「精」?
六入就是八識的見精,
也就是帶有少分妄的見精,
它跟識不一樣,
識,
六入,六種這個見精是在根裡面,
存在在根,
由根反應,對這個外界的反應;
識可不是這樣子,
識是完全在內心裡面,
這個要稍微‥‥‥
所以,這個六入就是「見」,
地、水、火、風、空、見,
識就是見,見大。
所以,六入就是六根入,
列為見大。
底下,
[十二處、十八界、]
十二處還有十八界,
這其中有[十一色法,]
我們以前在表格上也解說過。
這個色法,
[即器世間之世界,與有情世間之根身。]
我們這個根身、這個色身,
也列為屬於色法。
而這個心法呢?
是[意根與六識,]
[即有情世間之內心。]
簡言之:不是身就是心。
[四科諸法乃世間有為之相,]
[細分之,則千差萬別,種種不一,]
[無非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皆自本無,變化而有。]
[故曰:「皆因四大,和合發明」,]
這個四大,阿難不了解體空,
阿難認為這個四大有其實體,
所以,有因緣和合。
諸位!因緣和合,
分析到最後,
相,最大的因緣和合: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
最小的因緣和合就是微塵。
對不對?
我們把山河大地碎為微塵,
微塵就是最小的色法;
阿難問題出在哪裡?
阿難問題出在:那個微塵有其自性,
執著最小的元素可以構成色法;
也可以把最小的元素分析變成虛空,
這個就是小乘跟大乘的不同。
所以,在二乘人來講,
山河大地是緣起法,
就是有其自性,
確實存在。
為什麼?
問題是他們承認微塵相有其實際之相,
就是說:最小的元素
構成了種種的山河大地、花,
包括人,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知道這些都是由微小的顆粒微塵
所構成的假相,
所以,他們所能體悟的照著這個地方。
這種用分析的方式,
把色法分析到最微細的,
不算壞事,
這對初學佛法的人是挺重要的;
初學佛法的人,連這個概念也沒有啊,
連這個概念也沒有。
所以,一切初學佛法,
或者是根本不學佛法的人,
根本不學佛法的人,
他哪裡會知道說
這個色身是緣起法,
由最小的顆粒微塵
所構成的如夢幻泡影的假的色身?
而二乘人
就承認這個色身有最微細的細胞所構成的,
骨頭也有骨質的細胞;
血管有血管的細胞;
肌肉有肌肉的細胞;
皮膚有皮膚的細胞;
頭髮有髮細胞,
而這些不同的細胞、
最微小的細胞就構成了我們的色身。
所以,小乘承認
這個最小的顆粒微塵是實在的東西,
因為它是構成色法的基本盤,
這個就是問題。
因為他承認顆粒微塵的最小,
所以,他講緣起法就是依據這個,
就是最小的顆粒微塵是不能再分,
所以,它有緣起,
因為緣起一定要有基本盤,
這基本盤就是顆粒微塵,
這顆粒微塵誤認為是實體性的、
是不壞性的,
不曉得這個顆粒微塵,
佛在《金剛經》裡面講:
佛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
佛說這個微塵,仍然是空無自性的,
這一個顆粒微塵,等同法界的空,
平等不二,
它當體就是空,
並沒有實體可言,
唯心現量。
[是則不出因緣矣。]
所以,因緣的建立,
是承認有顆粒微塵的實在性。
底下,455頁,
------------------------------
云何如來,
因緣、自然,
二俱排擯?
我今不知,
斯義所屬!
------------------------------
說:為什麼如來
包括二乘人的因緣、權教菩薩的因緣法,
還有外道的自然,二種都被排擯掉?
如果排擯了自然、外道的無因論,
還情有可原,還能接受;
現在連佛自己講的因緣法統統要排擯,
意思就是說:這個是不究竟的。
我今不知,斯義所屬?
[上段執昔權義,]
[此文疑今實教。]
[阿難曰:云何如來,]
[因緣、自然,二者俱同排斥,]
[而擯棄之?]
[若單遣自然,]
原是外道所執著的,([原是外計,])
外道所計著的。
[因無可疑;]本來就沒有什麼疑問的。
[而併遣因緣,]
阿難過去都是依靠因緣法,
很多的證阿羅漢果,是因為: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而證阿羅漢果的,
為何今天如來
連這個證聖果的因緣法都要排擯?
[有違自宗。]
是違背了佛陀以前自己講的話。
[果係何意,]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佛為什麼作如是說?
[而我現今不知,雙非因緣、自然,]
這「非」要用二次:
非因緣、非自然,
雙非,就是非因緣、非自然。
[斯(此也)義之所歸屬?]
這個道理是哪裡才是歸屬呢?
[此句即言不知雙非之旨,屬於何宗何教,]
[故下請佛開示。]
------------------------------
惟垂哀愍,
開示眾生,
中道了義,
無戲論法。
------------------------------
[惟願如來,垂慈哀愍:]
[哀憐我等惑深,]
[愍念我等智淺,]
[不知非因緣非自然,]
翻過來,456頁,
[斯義所屬。]
[今求開示,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戲論,不能了生脫死叫做戲論;
不能達到佛的究竟義,統統叫做戲論。
[此阿難所請之法,]
[正是四科所說雙非之法,]
[因緣是學者世間戲論,]
[自然是非學者世間戲論,]
「學者」就是學佛法的人,
學習佛法的人。
因緣,
這是學習佛法人的世間戲論,
因為它不是究竟義;
自然,是非學者──
非學者就包括一切外道,
還有非學佛法的人,
這是世間戲論。
二個都是世間戲論,
外道當然是世間戲論,
無益於生死;
而二乘、權教菩薩也是學佛的,
這個也是世間戲論,
因為不究竟義。
底下,
[非因緣非自然,即無戲論法,]
無戲論法就是最究竟第一義諦、
實相法。
[此法亦即中道了義。]
[中道者不偏有無二邊,]
[謂之中道;]
諸位!
不偏有、不偏無,
叫做中道,
在這裡要特別的注意、警惕,
不偏有、不偏無叫做中道,
亦無中道之相,
我們講:不著二邊謂之中,
諸位!沒有中,
佛法上不能死在名相裡面。
這個中道,《雜阿含經》它就有講了,
學習佛法要學習中道。
所以,大部分的人,
在中道裡面仍然是形成一種概念,
譬如說我們吃飯的時候不要吃得太飽,
也不能太餓,
這個就是中道,
大部分的人,
這個中道仍然停留在這個角度,
不要著世間的緣起的有,
千萬也不可以著斷滅的無,
這個叫做中道;
但是,這個中道事實上不存在,
無所住就是中道;
離一切相就是中道;
離有、離無就是中道;
法本不可說就是中道,
中不可說,
說,即不是中,
這強化大家正確的觀念。
[非因緣,即妙性不滯於有為,]
[非自然,即妙性不墮於無為,]
[有無雙遣,中道現前;]
[正是大乘了義,真實之法,]
這個「無」有二種,
一種是外道斷滅的無,
一種是二乘人證悟的無為,
所以,這個「無」有二個角度。
正是大乘了義,真實之法,
[為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所請之法,即佛已說之法,]
[迷而不知,更為疑請,]
[故佛責以,]
[如說藥人,]
[真藥現前,不能分別者此也。]
[初阿難轉疑雙非竟。]
底下是
[寅二 如來進示圓旨(分三)]
[卯初 責迷許說二 總喻性相]
[三 別詳七大 今初]
這個「圓」就是無缺,
這個就是佛證悟的境界,
佛證悟到究竟圓滿,
所以,佛所說出來的法音
就叫做圓音;
佛所表達的義理叫做圓旨,
佛所說的義理就是圓旨,
圓滿不可擊破的,
佛是究竟覺。
------------------------------
爾時世尊,
告阿難言:
汝先厭離,
聲聞、緣覺,
諸小乘法,
發心勤求,
無上菩提,
故我今時,
為汝開示,
第一義諦。
------------------------------
[此如來述其應求施教之意。]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我昔日因緣之教,]
[乃應求小乘者而說,]
不是為最上乘的根器而說。
[汝自婬室歸來,悔恨多聞,未全道力,]
[殷勤啟請,]
[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妙定;]
這個妙定就是圓定,就是本性的定,
當一個人證悟佛的究竟義的時候,
戒、定、慧全部具足,
圓戒、圓定、圓慧,
這是最上乘。
[是汝先已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
[回小向大,]
[已發心勤求,無上菩提之佛道矣。]
[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
[即是應汝所求,而施汝大教。]
[今時,即三番破識以後之時,]
三番破識:
破妄識無處、
破妄識非心、
破妄識無體,
這在七處徵心裡面都講過了:
破妄識無處、
破妄識非心、
破妄識無體。
三番破識以後之時,
[十番顯見,尅就根性,]
我們每一個人,
眼根,它裡面就有不生滅性,
所以,單從根性開採出來這個,
[直指真心,]
從眼根就開採眼的見性;
從耳根開採出來的叫做聞性,
其實是同一性。
[攝事歸理,會通四科,]
[即性常住,會相歸性。]
[真心者,第一義諦也。]
[即事即理,全妄全真,]
為什麼講即事即理呢?
理就是無生,
事就是千差萬別,
複雜的千差萬別的事相,
其實同歸一個畢竟空理、
畢竟無生之理。
這一句話很重要,
就是把千差萬別、複雜的情緒放下,
放下,
而見到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
單純的如來藏性。
所以,化有為無是修行人;
化繁為簡是修行人;
化生滅為不生滅是修行人。
有一個人,他實在是聽不懂,
為什麼法塵的生滅其實是本不生滅呢?
諸位!現在把筆放下來,
為什麼生滅它當體即空,就是不生滅?
我現在用一個比喻,
你來感受一下,
看看能不能理解:
其實生滅本空,叫做不生不滅?
譬如說我現在後面放一面的大鏡子,
全部都是大的鏡子,
能夠很清楚的照射出來,
注意看看能不能體會出來?
諸位!
車子跑過去,鏡子有沒有影現車子?
有!
鏡子,從這邊跑過去,
這個車子影現到這個鏡子,
鏡子有沒有生滅?
相有沒有生滅?
鏡子的相有沒有生滅?
當然有啊,
鏡子的相,
車子從這邊開過去,
確實從這邊開過去。
對不對?
好!
三個人走過去,
鏡子的相又顯現三個人走過去;
一堆人敲鑼打鼓,
從這個鏡子前面走過去,
鏡子的面,又顯現敲鑼打鼓的一群人。
對不對?
這個很清楚的,
我們從相來講的話,
鏡子所影現出來的這個相,
確實有種種的來去、生滅。
對不對?
確實!
好!
現在你去用這個手摸摸這個鏡子的體,
鏡子的體,
去摸這個鏡面,
你會發現這個鏡子永遠在那邊,
並沒有什麼來去、生滅、增減、
敲鑼打鼓、
汽車從左邊開到右邊、從右邊開到左邊,
而就這面鏡子的體,
其實都沒有什麼增加跟減少。
為什麼?
那一面鏡子還在啊!
這樣能體悟,
顯現在如來藏性的前面這些事相,
就是當體即空,
就是無生的理,
這個無生的理,從來不生,從來不減,
從來也不滅,
沒有什麼生滅、增減。
好!
那麼,這樣子的話,
會歸到如來藏性,全體皆空的時候,
那麼,修行就完全不一樣,
日子過得也完全不一樣,
一日千里,
見到什麼,你就知道這是幻;
見到什麼,你內心裡面入於寂靜法,
知道是幻。
什麼是佛?
心入於大寂靜法,是真阿蘭若處,
這個是佛;
心如如不動是真道場,
這個是真正的道場。
一般找事相的道場,
是找外面好的環境,
這個道場也不為過,也很好;
而真正的道場是在大寂滅處,
內心無所增減、生滅,
那個是真正的寧靜的道場,
寧靜的道場。
就像我昨天這樣子,
舉這個衛生紙這樣子,
諸位!
這個衛生紙晃到這邊來,
虛空有沒有被影響?
沒有!
衛生紙跑到這邊來,
虛空有沒有被影響?
沒有!
我昨天說:
這個衛生紙裡面有沒有虛空?
你說有;
我把它壓下去,
你有沒有看虛空跑出來?
沒有,
虛空並沒有在這個衛生紙裡面。
好!
如果說虛空有跑到衛生紙裡面來,
那麼,我把衛生紙撐開來,
你應該可以看到虛空進入這個衛生紙,
事實上也沒有。
所以,無論這個衛生紙怎麼變化,
包括我把它撕裂開來,
撕裂開來,
把這個衛生紙撕裂開來,
全部都把它撕破,
諸位!
你有沒有看到虛空被撕裂呢?
沒有!
那我們就很清楚,
相怎麼變化,無關於本性,
一切有為本來就是虛幻,
當體即空,就是無為,
如果你想要體悟佛法,
就必需全部放掉
六根、六塵、六識所發生的一切現象,
你統統要放下!
包括你今天布施了百千萬億的財產,
要放下;
包括你今天弘宗演教,度無量無邊眾生,
你也必需放下,因為沒有這回事。
什麼是大徹大悟人的心境?
叫做萬事休,
沒有一樣不休。
大悟的人叫做萬事休,
沒有一樣放不下,
他絕對不會行善而卡在行善的觀念;
他絕對不會看到一個惡人而嫉惡如仇,
又卡在那個惡的觀念;
他絕對不會說我今天很有修行很有修行,
然後告訴別人說:我非常有修行!
乃至於他在夢境裡面
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
起一念的滿足心,
認為:我最有修行!
大修行人沒有這樣子,
完全進入畢竟空寂的心性裡面,
沒有一點東西可以拿來驕傲別人的;
也沒有一點東西拿來自卑、矮化自己,
也沒有,
因為沒有的東西,
硬要用什麼情緒、語言來表達,
統統不對!
所以,入於大寂滅的人,
沒有能、沒有所,
性相本來就空,
如是體悟絕對的胸量,
與法界性同,
那麼,用隨緣過日子,
隨緣度日子,
因為他知道萬法都是本空的東西,
也沒有空的相。
所以,學佛的人,
能夠把複雜的事相‥‥‥
諸位看,
把複雜的事相變成無生的簡單理,
這個是學佛的人。
把全妄全真,
把這個妄,
這個「妄」就是包括妄心、妄識、妄境。
諸位!
如果說妄,是站在破除執著的角度講;
如果開採出了真心的話,
那就不一樣了,
六根是真、六塵是真、
六識也是真。
六根是真,
這個時候六根叫做根性;
六塵,
如果開採出真心,六塵叫做法界性,
平等;
六識心,
開採出來、悟了,叫做六識性,
它都是性啊,
六根性、六塵性就是法界平等性,
六識性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性,
這個沒有一法不是真實的。
所以,妄,
是站在眾生沒有悟的時候講;
真,是開採出來的佛性,
而且也不著一個真,
著一個真,又變成妄,
所以,這個真叫做絕對。
底下,
[非因非緣,亦非自然,]
[即是中道了義(第一義也),]
[真如實相,無戲論之法,]
[早為開示,何待更請?]
457頁,中間經文,
------------------------------
如何復將世間戲論,
妄想因緣,
而自纏繞!
------------------------------
諸位!
阿難就是不能體悟到緣起性就是無生;
他能體悟到空無自性,
仍然著有一種東西使它緣起。
這因緣觀就是必需站在因的角度、
緣的角度、跟果的角度,
就是站在連續性的相上角度來談論,
才有因緣法。
如果了悟說因空、緣空、果也空,
當體即空,
就回歸當下,
沒有因、沒有緣、沒有果,
究竟實義來講,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
何以故?
凡所有相,當體即空,
它就是不是因緣法,
空,
就是連因緣都是化作究竟實相的第一義諦,
一個顆粒微塵、一朵花叫做緣起,
在二乘人的感覺;
在佛的角度,
一個顆粒微塵,就是法界平等心性;
一朵花的緣起法,就是法界平等的心性;
每一個念頭的意識心,
就是法界平等的心性;
六根就是法界平等的見性;
六塵就是法界平等的法性,
它是色聲香味觸法;
六識就是法界平等的識性,
識是分別,
當體即空,就是識性,
就是雖分別不作分別想,
雖分別,是般若智慧分別,
本來就沒有分別,
如鏡照境,就像鏡子照這個外境,
雖有分別,可是,其實沒有分別。
所以,識並不是不好,
我們從以前聽經聞法,
老是卡在語言、文字的觀念,
說:識是生滅、識是執著、
識是分別;
現在在究竟義裡面要轉過來,
識不見得不好,但看有沒有執著?
識是一種觀念,
如果執著就變成陷阱;
如果不執著觀念,那不是壞事,
你有善惡的觀念,你才不會去造惡,
你才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你有是非的觀念,
你才會選擇是的去做,
是非觀念不是不好,
問題在於執不執著?
觀念沒有好、沒有壞,
如果你見性般若,
我說:不思善、不思惡,
就這麼時,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
難道聖人沒有善惡觀念嗎?
不是,
這個觀念通達般若的妙智,
這個善惡等同沒有;
可是,般若妙智當然能夠棄惡從善,
他當然有抉擇的能力,
有智慧的抉擇能力。
因此要如是的體悟,
根、塵、識並沒有好跟壞,
是真正從心,
有沒有悟?
有沒有迷?
迷了,就壞了;
悟了,那就是佛,
就是迷悟之間、
一念之間。
所以,為什麼講:妄想因緣,而自纏繞?
就是阿難在這個因緣的相沒有辦法離開,
因為他從以前
都一直記取世尊善巧方便的以因緣相,
很少談這個性,究竟義。
[如何是怪責意。]
[此怪責阿難,悋惜舊聞,]
悋惜,
「悋」就是不捨,
沒有辦法放棄以前所聽聞到的緣起相。
[因緣權教,而不肯放捨。]
[謂汝既厭離聲聞小乘法,]
[如何復將小乘學者,世間戲論之因緣法,]
[自纏自繞,迄今猶不肯放捨。]
到今天仍然不願意放下緣起的假相的因緣法。
[妄想與因緣相關,]
因為有因緣,就產生種種的妄想。
[心思因緣,是謂妄想因緣,]
[口說因緣,是為因緣戲論。]
不究竟義,
不能通達究竟實相、清淨的道理。
------------------------------
汝雖多聞,
如說藥人,
真藥現前,
不能分別,
如來說為,
真可憐愍!
------------------------------
458頁,
[此怪責阿難,]
[雖聞中道,第一義諦,不能識取,]
[謂汝雖多聞第一,]
[我今應汝所求,]
[為汝說非因緣,非自然之了義,]
非因緣就是當體即空;
非自然,也不能離開因緣法,
不能說沒有、無因論,
自然就是無因;
非無因,
也就是不可以離開這個因緣。
那麼,因緣因為不究竟,
當體即空,
是善巧方便。
所以,一步一步來,
講非自然,就是破除外道;
講非因緣,
就是破除二乘人對因緣上的執著。
[汝不能諳識,]
[汝如說藥之人,]
[熟讀本草,]
[口雖能說藥名,]
[而未親採,]
[真藥現前,不能分別是真,]
[反疑棄之。]
[真藥喻如來已說第一義諦;]
[不能識取,反生疑難,]
[豈不真可憐愍哉!]
458頁,中間經文,
------------------------------
汝今諦聽,
我當為汝分別開示;
亦令當來,
修大乘者,
通達實相。
阿難默然,
承佛聖旨。
------------------------------
這文字都很簡單。
[首句誡聽,]
要叫他們注意聽。
[下則許說。]
[已說真理,不能會悟,]
[都緣徒聞,]都因為只是聽一聽。
所以,在座諸位!
你今天來聽經聞法,很好,
回去就交還給師父,
就師父自己處理,
下一回來,我們又拿起經本,
再重複再看一遍;
佛陀說:這樣不行!
這個訓誡我們,
這樣聽經聞法是不受益的,
是要真正下功夫,
去放下那一些因緣的假相、生滅的東西。
[不肯諦實審察,故誡以諦聽。]
所以,你應當審察,
去年跟今年,你的心境有沒有差很多?
有沒有煩惱少一點?
有,煩惱少一點,
你進步了,你走對路了!
不要說十年前你念佛,
跟今年你念佛心境一樣,
脾氣愈來愈暴躁!
是不是?
斤斤計較的心愈來愈重,
那就不對了,
那就不對了!
所以,自己要感覺進步,
才是真實受用的佛法,
不要只有聽聽而已。
底下,
[我當為汝,分別開示,]
[非因緣、非自然之了義;]
了義就是究竟義。
[不獨為汝,現會大眾,]
[亦令當來之世,修習大乘行者(人也),]
[皆得通達實相,共入如來藏海也。]
[實相與如來藏,名異體同,]
名異體同,
這個名相雖然不一樣,
體是相同的,
是看在這種角度。
所以,這個名相,
用在某一個時間、用在某一個空間,
這個名相用對了的時候,
有時候不會傷人,
用錯了的時候會傷人。
所以,世間人還是很重視這個名相,
然後掌握時空,
雖然名字的體性不一樣,
名字不一樣;
但是,表達的其實是同樣的東西。
有一個大律師,
準備要寫一封信去給另外一個律師,
就叫旁邊的小姐、打字小姐說:
我現在要發一封信出去,
你幫我打字!
這個小姐就自告奮勇的建議這個律師就說:
你要寫給另外一個大律師,
好!
那我開頭就幫你寫說:
我們最尊敬的某某先生!
這個打字小姐自己覺得這樣寫,寫得非常好,
就問這個大律師說:
我這樣開頭,
這一封信的開頭這樣寫,
是不是很恰到好處啊?
那個大律師就呵叱她說:
你這樣寫是不對的!
那個人是滑頭啊!
打滑的滑,是滑頭,很會說謊。
那個人啊,那個律師是大騙子啊,
你這樣不好,
這樣寫是不對的!
這個打字小姐真的很難過,
她就說:那麼律師,請你指點,
我開頭應當怎麼寫,來尊稱對方的大律師?
他說:你要這樣寫,
注意聽!
說:是的!
把筆拿起來,
寫,第一句話怎麼寫?
這大律師就指導她:
你要這樣寫,
說:親愛的同行!
這個要很有功夫的人才聽得懂,
「親愛的同行」,表示他也是詐騙分子,
很嚴重!
「親愛的同行」,講得多好聽!
講到這個名異體同,
所以,這個名相、文字要注意。
[本經佛與阿難釋迷悶科中,]
[即責其汝等聲聞,狹劣無識,]
[不能通達,清淨實相,]
[則知十番顯見,所顯見性真心,]
[即清淨實相。]
[復於四科,一一皆非因緣,非自然,]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亦即清淨實相。]
[本科又標許,]
[令現未修大乘者,通達實相,]
[不過重明非因緣非自然之義,]
[非離前法而別有也。]
[如《正脈》所云:]
[四科方談其一一皆是性真,]
[而未嘗言其一一皆周法界,]
四科就是說:
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每一科談的,
就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一一皆是性真;
而未嘗言這個性真是周遍法界的,
周遍法界就是如來藏性,
周遍法界,
往後都是用如來藏性來表達,
因為已經開採出來了。
[如指香柴煤炭,]
這個香柴煤炭,[一一言其是火,]
香、柴、煤、炭等等,
煤、炭等等,
這些每一種都是火。
[而未及言一一皆可洞燒林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此處標許下,別詳七大,]
[方談其一一皆周法界,]
「方」就是才,
才談到一一皆周遍法界。
[如方說出諸火,]
如「方」說出諸火,才,
這樣子才說出諸火,
[每一星之火,皆有洞燒林野之極量。]
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四科但顯法法當體真常,]
[七大極顯法法圓融周徧。]
所以,這個就是四科跟七大不一樣的地方,
四科是說當體就是真常,
性真;
而七大這個性真是周遍法界的,
所以,這個時候就:
「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
[前後兩科,義理淺深,即在是矣。]
就是在這個地方。
[實相有三,即三如來藏:]
[一、無相之實相:]
[無一切妄法差別之相,]
[祇有一真平等實相,]
[即空如來藏,]
[空諸一切,虛妄染法之相,]
[併非本體而全無也,]
並不是說
連我們這個本體也把它空掉,
般若是有體性的,
意思就是一直存在的;
而妄心本來就沒有體性的,
妄識本來就是生滅,
是緣起所產生的意識心,
它是無體的、是虛妄的,
不是般若的妙心──它是有體性的。
[乃藏性不變之體。]
[二、無不相之實相:]
[並非無相,而能隨緣現一切相,]
[即不空如來藏,]
[具足十界諸法,]
[非無諸相也,]
[乃藏性隨緣之用。]
[三、無相無不相之實相:]
[若言其無,則不捨一法;]
[若言其有,則不立一塵,]
不捨一法就是事相,
不立一塵就是理,
一切法無生,
站在緣起的事相角度來講,
統統不壞事相、不壞緣起,
不捨一法;
站在體空,則不立一塵。
[即空不空如來藏,]
空不空如來藏就是事理圓融。
[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
諸位!
這幾個字要了解,它是中國的佛法,
不是佛,
佛一輩子都沒講過這幾句話,
只能講:
中國的祖師為了讓你方便了解,
佛法裡面的經典絕對沒有這一句。
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
講到這幾個字,
就必需要了解這是中國式的佛法。
[乃藏性體用雙彰。]
[阿難默然,承受聖旨者:]
[默然即凝神靜慮,]
[一心入於語義之中,]
語義是什麼意思?
語義就是語言裡面所涵蓋的義理,
所以叫做依義不依語,
聽經聞法,
要用心靈來感受佛陀的那顆真心,
絕對不能死在意識型態、觀念裡面,
觀念裡面。
現在的人就是很可怕,
當親近一個法師的時候,
這個法師本身沒有悟,
就教導這些徒弟,
就告訴他們說:
你只准聽我的!
不能打開心扉聽任何一個法師的,
這就覺得很不可思議了!
這個跟佛的學習、教導的學習態度是不對的,
佛不是這樣教導;
佛教導我們這樣子:
你是可以懷疑的,
做徒弟的人,本來應當可以懷疑的。
佛陀告訴我們,
說:弟子們!
你對於追求真理,
應當徹底的了解它是真實的、
是善良的、是美好的,
這個時候,
你才傾心依附於這個善知識,
再好好的來受教。
現在不一樣,
就變成一種很可怕的觀念,
就是我親近這個道場,
就是絕對不能去到別的道場;
我親近這個師父,
就是絕對不能聽其他法師的開示,
這個是很可怕的!
有一個居士,
來到我們香港流通處說:
我們想找一份工作。
香港流通處正需要人,
正需要人。
他就來了,
就準備希望來這裡上班,
因為他也是皈依另外一個老法師,
那我們負責人就告訴他說:
你既然要來香港流通處上班,
那麼,就好好的先看師父的,
看看師父講這些VCD、DVD,
他內容講些什麼,
人家來請購,
你才有辦法為人家解說啊!
這個人第一句話就說:
我剛剛皈依某某老法師,
這個是‥‥‥我們這樣交代,
皈依他以後,是不准看任何法師的!
諸位!
學佛不是在搶信徒、不是做生意,
你是在追求真、善、美,
你是在追求真理啊,
真理之下是沒有權威性的東西,
真理之下是人人平等的;
可是,他被這個觀念卡住以後,
他又怕去違背他的上人,
因此這個叫做自己斷絕自己一切的因緣;
那你要保證你的上人講的是對,
那沒有話講;
萬一你的上人沒見性,
講錯了不符合佛義,
你根本也沒有機會比較,
你也沒有機會冷靜啊!
我所講的法,
諸位!你們不要客氣,
哪一個道場你都可以去,
哪一個法師你都可以去親近,
哪一個人講經說法,你都可以去參加;
但是,問題你有沒有正知正見,
能判斷對方講的是對的?
諸位!
如果他講的是究竟義,
你也一樣可以傾心依附他,
這個才是一個真正學佛人的態度。
為什麼?
依義不依語,
依法不依人,
這個佛早就在二千五百年就跟你講得很清楚了,
依法不依人,
依佛陀所講的正法,
那是不管你這個人是不是權威、
是不是我的師父。
所以,佛陀在戒律裡面、經典裡面也是這樣講:
如果一個比丘身披袈裟,
所講的法壞佛知見,
亦非是比丘,
這個也不是出家人,
壞佛的正見,
壞佛的正知、壞佛的正見。
意思就是說:這個人雖然身披袈裟,
沒有佛的正見,
這個人不是比丘,
這是外道,
披袈裟,壞佛的正見,
也不夠資格是比丘;
比丘必需要擁有佛的正知正見,
是真正的出家人。
所以,這個就告訴我們:
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的
一種最重要的學佛的客觀態度,
這是佛在經典開示的。
所以,我還是在這裡告訴大家:
你們不要客氣,
不要說我今天是你的上人,
你在這裡坐在台下聽經聞法,
就對我所講的法百般的相信:
我今天聽到全世界慧律法師講的是最好!
不要這樣講,
你要冷靜,
你要客觀,
你一樣可以去外面參,
去打佛七、去參禪、
去親近其他的師父,
冷靜,自己冷靜去比較,
五年、十年這樣去跑;
諸位!跑要有條件喔,
跑要有條件,
條件就是你要有佛的正見,
要不然你跑,
你不曉得哪一個講的是對的,
初學佛法的人很好騙的,
隨便念幾句大悲咒,那個水會開、會滾,
他就心服口服了,
什麼經教統統忘記了,
他要騙你很簡單的,
用一點魔術你就受不了,
真的!
有一天有一個居士,
皈依了某某大道場,
他就來到我這兒,
這個居士也很有心在談,
我說:你們這個道場,
為什麼不希望信徒去外面參?
他說:我們上人說:
初學佛法的人,沒有判斷的能力,
怕他走錯路,
所以,我們不希望
這些初學佛道的人到處跑。
所以,幾乎限制他們的行為差不多,
所以,你到一個道場來的時候,
你是那個的道場,
他就會派人來這裡看,
出現在那個道場,
你就不能出現在文殊講堂,
他會派人來看看,
你是出現在哪裡的道場。
我說:我這裡不一樣,
你在我文殊講堂出現,
你在哪一個道場讓我看到,你不要跑,
別怕,別怕,
別怕,
依法不依人!
諸位!
我講的不是正法,不要依慧律法師講的法,
就這樣子。
我講的不符合佛陀的正知正見,
你一樣可以離開,
學佛的態度本來就是這樣子。
我今天也是跟一切人講,
如果這個世界上哪一個宗教講的,
不管是回教、基督教、天主教、一貫道,
講的比佛陀所講的正法更究竟,
讓我們能夠解脫,
我還俗,
我把袈裟脫下來,
我還俗,跟著你走,
依法不依人,
你講的是比佛更有道理,
我為什麼不依你啊?
更究竟啊!
可是,到現在為止,我還碰不到。
學佛就是這樣子,
般若的智慧,
正確的知見,
堅定的意志,
同時自己很冷靜跟理性,
這個是真正學佛法的人。
宗教不是,
宗教是理智的延續,不是感情作用,
你跟我這個師父好,
我皈依你以後,
我欣賞這個師父,
不管他怎麼樣,講得對不對,
你都沒有能力分辨,
一輩子耗在那個地方。
有某些人,一定要爬到牆的最頂端,
才發現什麼?
發現爬錯牆。
有的人要親近這個師父三十年,
一輩子,到臨命終才發現跟錯人,
跟錯人就是我們教授講的:來不及了!
來不及了。
這個還必需要有善根跟福德因緣來論斷,
親近一個大善知識,具足佛的正見,
這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善根!
底下,
叫做一心入於語義之中,
這個就告訴你:
要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
[欽承領受,我佛大聖之法旨。]
[初責迷許說竟。]
底下,
[卯二 總喻性相]
------------------------------
阿難,
如汝所言:
四大和合,
發明世間,
種種變化。
------------------------------
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
就像你講的:
地、水、火、風這四大,
來和合發明世間種種的因緣法、
種種相的變化,
就是種種的變化。
460頁,
[此牒取阿難問詞,]
這依據,「牒」就是依據,
依據你阿難,取阿難種種的問話,
[呼阿難言:]
就像你剛剛所說的,[如汝前來所言,]
[以地水火風,四大和合,]
[方能發明世間種種變化者,]
[汝實不知,]
你實在是不知道,
[四大之性,本非和合,非不和合之故,]
[今當以喻明之。]
四大之性,本非和合,非不和合之故,
現在用比喻來說明。
------------------------------
阿難,
若彼大性,
體非和合,
則不能與諸大雜和,
猶如虛空,
不和諸色。
------------------------------
往左邊,看經文,
若和合者,同於變化,
始終相成,生滅相續;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
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繼續看左邊,
阿難,
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好!解釋一下,
460頁,
阿難!若彼大性,
就是四大之性,
四大之性就是地、水、火、風,
就是如來藏性,
如來藏性。
非和合,
意思就是:無法隨一切因緣來和合。
如果說:
這個地水火風的體性;
「體」就是體性、如來藏性,
非和合,不跟一切和合,
那麼,則沒有辦法跟諸大雜和。
猶如虛空不和諸相,
就像虛空不跟種種的相雜和,
虛空是絕對獨立存在的。
諸位!
在這裡先不要顧慮到師父以前所說的,
看看這一段。
那麼,這一段為什麼要連續念完呢?
這一段,圓瑛法師講的《講義》,
跟成觀法師的《義貫》,它的詮釋不一樣,
而二本經典都符合佛義,
而詮釋的角度卻不一樣,
所以,師父尊重二個大德所講的話,
所以,統統把它講解。
在《楞嚴經講義》,
我們就用楞嚴經的《講義》來體會如來藏性;
如果是《楞嚴經義貫》,
我們就用楞嚴經的《義貫》來體會如來藏性,
講的是同一個;
但是,它切入的角度,
文字的詮釋是不一樣,
在這裡特別的聲明。
底下,解釋一下,
說:阿難!
如果那四大──
地、水、火、風之性(就是如來藏性),
這個體如果不和合,
不和合就不是緣起了,
那麼,則不能與諸大雜和,
就不跟諸大是緣起法,
就像虛空跟諸色是不和合的。
[此以異喻別明,]
[先明大性,非不和合。]
[和合不和合,]
必需根據性、相來討論。([約性相論。])
[文中法固反言,]反過來說。
[喻亦反顯。]反過來顯示。
[大性指四大之性,即如來藏性也。]
[諸大指四大之相,]
[相從性起,相不離性,]
[相即性中之相,]
[性即相中之性,]
[性相雖有二名,]
[性相本來一體,此為正義。]
諸位把筆放下來,
看這裡,
看這裡,
這個是衛生紙,
這個衛生紙,
諸位!
站在虛空的角度,
虛空的角度,
是講性;
站在緣起的角度,它是講相,
是講相。
無論這個衛生紙展開來,
虛空不減少;
把它壓縮,虛空不增加,
講到這個相,
當體即空就是性,
講到衛生紙這個相,
當體即空就是性,
相可以起作用,
可以擦拭、擤鼻涕,
所以,講到相,
它是性中的相,
不二;
講到性,不能離開相,
是相中之性,
不二法門才是佛法,
才是佛法。
諸位!
如果它是一,
如果它是一,
壞了這個相,虛空應該變壞,
如果把這個‥‥‥
相是一,
把它破壞的時候,體性應該破壞,
它不是一,
壞只會相壞,體不壞。
如果它是異,不同,
性相是異,
那麼,你何曾幾時
看到這一張衛生紙可以離開虛空?
衛生紙不能離開虛空,
虛空就是衛生紙,
衛生紙就是不能離開虛空。
諸位!
空性絕對充滿在這個衛生紙;
空性如果沒有充滿在衛生紙,
這個衛生紙是撕不破的,
它沒有任何的運作,
沒有空間任何的運作,
是沒有辦法作用的。
就像你食衣住行,
如果沒有空間,
你食衣住行能夠運作嗎?
不行!
諸位!
如果我們飲食下去,
我們的口腔、食道、胃、腸,
如果沒有空間,你能運作嗎?
不行!
諸位!
如果你的細胞裡面沒有空間的運作,
你能夠新陳代謝嗎?
不可以!
所以,我們能了解。
我們的骨頭有沒有空間?
當然有,
如果骨頭沒有空間,它是不能成長的,
成長的新陳代謝就必需要看空間,
有了足夠的空間,它才可以轉換的。
你的血管有沒有空間?
血管當然有空間,
血管沒有空間,血液怎麼流動?
沒有空的東西,完全停止作用。
你知道嗎?
要有空,
才有辦法運作一切食衣住行,
人類才有辦法成長;
沒有空,一切相都失去作用。
所以,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
講性,是相中之性,
講相,是性中之相,
性相是不二;
叫做非一,
性相,你講一不對,
相是有形,會爛壞,
性是無形,不會爛壞;
講異,
相又不能離開性,
「異」就是不同,
所以,佛法只能講不二。
譬如說我們講: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也就是說:
色當體即空就是體,
體就是不離緣起的色,
講一不對,
講異不對,
一跟異就是剛剛告訴你的。
好!再來,
講虛空有沒有內跟外?
虛空有沒有內?
這個衛生紙有沒有虛空?
虛空有沒有遍滿在這個衛生紙裡面?
如果說沒有,
那衛生紙沒有辦法運作,
你也撕不壞、撕不爛。
如果有空,
虛空遍佈在衛生紙裡面,
你姑且試試看,
一壓,
虛空有在裡面,
一壓,虛空它就會跑出來,
虛空跑出來,
有出有入就不叫做虛空。




如果你硬要說,衛生紙裏面沒有虛空,那衛生紙為什麼可以展開來,沒有虛空的東西,它有辦法展開來嗎?沒有辦法!因此我們要瞭解,空並沒有內、沒有外,如如不動,永遠就是存在。釋迦牟尼佛的偉大不是在於創造真理;是在發現這個真理,發現我們有這個寂滅的涅槃妙性,過著真正幸福、快樂、解脫、超越的日子,釋迦牟尼佛的偉大是在這個地方,永遠它就是存在這個涅槃的妙心。所以,佛陀不是真理的創造者,佛陀是真理的發現者,這個是很重要的觀念。而佛陀就是要讓一切眾生去發現這個真理。在這一段就告訴你,性相是不二,講一也不對,講異也不對,用種種的比喻,無非讓大家體悟不生滅的如來藏性。底下,說:諸大是指四大之相,相從性起,相不離性,相即性中之相,性即相中之性,性相雖有二名,性相本來一體,此為正義。

[ 若謂彼四大之性,體即性體,如非和合者,只許性之不變,不許性能隨緣,]圓瑛法師 這個是用[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我們姑且認為,他的詮釋也是一種善巧方便,姑且用圓瑛法師的角度來講性相二個角度。只許性之不變,不許性能隨緣,如來藏性[則不能與諸大之相雜和,猶如虛空之不和諸色也。]這個就是矛盾了,[此與真如隨緣之用相反,]真如可以隨緣,這站在圓瑛法師的註解。[迥異虛空之不和諸色,故非不和合,此名異喻。]絕對不同於虛空之不和合諸色,所以,故非不和合,此名異喻。

經文,[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如果如來藏性是和合性,那就變成生滅,同於變化,始終交互相成,在無情的世界裏面,它是生滅相續;在有情的世間,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六道輪回我們從來沒有休息過,人生是可怕的重複,單純的生活是需要有智慧的。

[此明大性,非是和合。若謂四大之性,是和合者,只許性之隨緣,不許性仍不變,則應同諸大之相,變易遷化,由始而終,因終復始,而始終相成也。從生至滅,既滅復生,而生滅相續也,]萬法回歸最終就是生滅。[此約無情世界而說。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者,因生有死,至死復生,而遞互相成也。]交互相成。[生而復生,死而再死,亦前後相續也,此約有情根身而說。是知內外四大,皆變化相,若大性如此,猶如旋火成輪,未有休息。]只要你是相,你就不可能避免敗壞,只要生,你就不可能避免死。所以,佛陀講的不生不滅不死是指性,不是指相,所以,佛陀也必須示現入涅槃,因為他所講的就是真理。佛陀講沒有生死,是講性沒有生死,不是講相。[此亦法固反言,喻亦反顯。]反言就是反過另外一個角度,意思是說:[與真如不變之體相反,非同火輪之不息,]不同於火輪不息,因為不息就是生滅,真如乃是不變之體,[故非是和合,此亦異喻。]不同的比喻。

[此二段文,具宗、因、喻三支比量,以法喻皆與大性相反,落於非量。前量云:大性是有法,]前面那一段就是[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這個大性是有法。[體,]它的如來藏體性呢?[非和合為宗,]意思就是不是因緣法。[因云:不與諸大雜和故;喻如虛空不和諸色。]不跟諸色和,如果是這樣子,真如就失去了隨緣的作用。[若爾,則真如用不隨緣。]真如就沒有辦法隨緣產生種種的作用。[後量云:]後面這一段說,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這後量云,這宗、因、喻。[大性是有法,和合為宗。]和合為宗就是因緣法,如果是站在因緣法的角度來講,那如來藏性就麻煩大了,為什麼?[因云:同於變化故:喻如火輪不息。]所以,如來藏性不一、不異,要站在性相的角度說。站在相的角度說它有輪回、有生滅、有生、有死、有有情的世間、有器世間,都是生滅;站在究竟體空,是不生不滅的。性相分開來討論是這樣的,但是,性相其實是不二,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談,[若爾,則真如體非不變。]如果是這樣子,真如體因為它就像火輪一樣,那就生生不息,就不能說是一成不變,非不變,那麼,則真如的體性,就不能說是一成不變了,就像和合,同於變化。因此,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討論。

佛就是要你在相上體悟那一顆真心,叫做相妄性真。為什麼?《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有沒有弄清楚?因為相是妄,你必須放下它,性是真,你必須守住它。所以,站在破除煩的角度,佛當然要這樣講,如果站在究竟義的角度來講,全妄即真,沒有妄,相,一顆粒微塵就是絕對的法性、絕對的空性,空性裏面哪有妄?我們是這麼清楚的,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相不是妄,相它就是真,全修即性,所有的相,那都是本性所展現出來的。因此說法是為了眾生,就必須站在眾生的角度;站在佛的角度,這可不是這樣,一真一切真,沒有什麼來去、生滅、增減,這些統統是妄,加一個真還是妄,因為真是絕對,無可言說。

經文,[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後面他這個解釋,還不是很究竟圓滿。在這裏,佛陀所強調的就是相會有變化,它的性是不變的,怎麼樣來理解跟體會呢?在這裏它重要的是水、冰、還有蒸氣來比喻,它的濕性不變,在這裏後面都沒有寫到,我在這裏特別的補充,在這一段,佛陀所強調的是濕性不變。譬如你拿一張衛生紙放在水上,這張紙很快就會糊掉;我們拿冰塊上面放一張衛生紙,慢慢冰塊融化,衛生紙也會糊掉;我看廣告,現代人流行用蒸氣蒸臉,用一張衛生紙薰蒸氣,水蒸氣下衛生紙也會糊掉。它們的共同性,無論是水的液態,冰的固態、蒸氣的氣態、氣化,請問,這裏面的共同點是什麼?就是濕性,潮濕的性質是一樣的。在這裏師父特別的補充,重點在這個地方。無論相怎麼變化,它的濕性都是一直存在的,他的這個比喻是這個。

[此單喻顯法,乃以同喻,翻前異喻。]現在是用相同的比喻,這一段比喻得很好,[喻大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翻前二段:一則體非和合,]體如果不是因緣法,[則墮自然,而失隨緣之義;一、則和合,則墮因緣,而失不變之義。今以同喻,]用相同的比喻,看看大家能不能瞭解一下,[而顯真如不變、隨緣二義,故重呼阿難之名,而告之曰:如水成冰,冰還(復也)成水。上句大性體雖不變,而用能隨緣成相,既不如虛空,]就不像虛空,虛空[不和諸相,當如何等乎?]「等」就是相當,應該如何跟這個道理要相當呢?[當如水能隨緣成冰,]隨緣成冰,這個相有變化了,好象有種種的變化了。就是從無所和合當中,而能現和合之相,水跟冰不一樣,在無所和合,經過了變化,水才成冰。[無所和合,而能現和合之相,水不離冰,豈一定屬於非和合耶?]經過了種種,現不同的相,好象變了,相變了,可是,濕性還是一樣。

[下句大性用雖隨緣成相,仍然不變本體,既不如火輪之不息,]不像這個旋火輪停不下來。[當如何等乎?]應當如何理解相當,「等」就是跟這個相當的比喻。[當如冰還成水,]冰融化變成水,看起來[但似和合,終無和合之實,]因為水就是冰,冰就是水,體性是一樣的,潮濕性也是一樣的。[豈一定屬於和合耶?]所以,論和合非和合就是在相,而體實在沒有和合。[交光法師謂:還字當玩,]「玩」就是好好的體會、好好品嘗,[足顯不變。正因不變,故還為水,正於還為水處,見其非真和合,若真和合則變矣!]真的和合就變了,[如青、黃和合,即變為緣,豈能還為青、黃乎?]

[總立量云:]總立量就是講真實性。[諸大性相是有法,非不和合,]不能講不和合,意思就是和合了。或者是[非和合為宗,因云:隨緣不變故;同喻如水冰冰水,]可以顯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異喻如虛空火輪。]虛空中的火輪就,但是虛空不變。[此量與諸大性相相合,為真比量,其理極成。 阿難前言,四大和合,發明諸相,如來所答,有二意應研究:一、阿難但問四大之相,如來則雙明性相。]為什麼?阿難今天的根器具足、因緣具足,佛要借相顯性,引相入性。[良以權宗,雖依性說相,性是密意,]他們還沒有好好的體會。[惟說法相,不說法性。]法性是講諸法畢竟空,無來去、生滅、增減如來藏性。[阿難久習權宗,]是佛的一種善巧方便,[迷性執相,]相就是因緣,性就是因緣,也是空。迷性執相,[故有斯問。如來則性相雙舉,明相依性起,以性融相,以袪舊見,冀得新悟也。]希望有個新的體悟。[ 二、阿難但執因緣和合,乃為自宗,因何排擯?]因緣就是以相為主的分析討論,他執著這個相,因緣相,用為自宗,為什麼還排擯?這佛自己講的,但是,他執著因緣是實體性。[如來則兼破和合及不和合,]講和合也不對,為什麼?沒有任何一法可以合,講不和合變成無因論,就變成外道,也不對。諸法還是必須借重因緣法;但是,因緣它也是不可得。[恐阿難和合被破,轉計不和合,故此兼破,以杜轉計也。二總喻性相竟。]

[卯三 別詳七大 (分七)]

[辰初 地大乃至七識大 辰初地大(分四) 巳初 標性約析二 就析詳辨 三 結顯體用 四 變拂二計 今初]

從現在開始一段一段的講七大,地等等,火、風、空、見、識,七大。

經文,[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現在就阿難所瞭解的,佛來剖析,看看他的觀念,阿難權教的觀念,到底對還是不對!說:汝觀地性,普山河大地,色法統統是地性,地性就是一合相,任何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有它的大相跟小相,山河大地,大的一和合;人,小的一和合;更小,一個顆粒微塵,小小的一合相。你看看這個地大,地大的性質,如果範圍大的、粗的、大家看得到的,很容易分辨的,那麼就是大地了。如果把它分析小一點的,慢慢的小,我們稱為叫做顆粒微塵。顆粒微塵再分析到鄰虛塵,就是微塵再七分,就是鄰虛塵;微塵再七分再七分,微塵再七分就是極微,極微再七分就是鄰虛塵,這裏有一點次第稍微倒過來。意思就是說:從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就是微塵,再分析就是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這個色邊際相跟七分所成,這二句把它調換過來,這應該講:七分所成,色邊際相,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那麼,這一句就應當這樣理解:你好好的觀照這個地性,粗的、看的到的、很容易瞭解的,眼睛可以看得很清楚的就是大地,細的就是微塵,一直分析到最後叫做鄰虛塵,[鄰]就是接近,[虛]就是虛空,接近虛空那個塵,就是很小很小了。 這是從哪里來的呢?板彼析微,把極微再七分所成,就達到色邊際,色邊際就是色法的最小,接近虛空了,叫做色邊際相。更析,再把它分析就叫做鄰虛塵,[鄰]就是接近,就是鄰虛了,就是即實空性了。也就是再分析下去就沒有東西可以分析,那麼,就是空性。

[阿難但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諸相。佛今廣融七大者,以四大攝法未周,]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所攝受的法不周遍。[但攝五陰中色陰,]五陰中的色陰就是包括地、水、火、風四大。[十二處前之十一處,]這是色法。[十八界]有十一個色法,[五根]是色法、[六塵]是色法,這個都包括在色法裏面,因為地大為色,色法所攝,所以,在這裏用色代替地大,剛剛講的:色邊際相,地大由色法來所攝,色包括地大。這裏十八界就是五根、六塵,就是十一個色法。[而受想行識]就是心法,[四陰,六入根性]是見大,[十二處之意根,十八界中意根]也是見大、以及[六識]這是識大,[及色陰之空]這是指虛空,[皆不能攝。]那麼,就有缺陷了。

[故加空]就是整個虛空、[見、識三大,則收盡有為諸法,此佛廣談七大之意也。]看《楞嚴經表解》,四科即是七大,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是四科。看五陰,色、受想行、識。六入分:一、浮、勝,[浮]是指浮塵根,肉做的;勝義根是指神經系統。二是根性,根性就是見,八識的見精映在六根的根性當中,就帶有少分的妄見就是見精,在眼叫眼的見精,在耳叫做聞精,根性。十二處,一就是六根,六根也是浮塵根跟勝義根,所以,浮、勝,[勝]是指勝義根,肉、還有神經系統,根性就是見大。第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是五大。十八界,一六根,六根分浮塵根、勝義根,還有帶有少分妄見的見精,就是根性,就是見大;第二、六塵,就是五大;第三、六識就是識大。看下面,五陰裏面的色就是五大裏面的,這五大就是地、水、火、風、空,色法包括在地、水、火、風、空。受想行,還有識,為什麼連到[識大]呢?因為它是附帶的,重要的是六識。受想行識是因為有種種的感受,仍然屬於意識的分別,但它不是《楞嚴經》主要要講的;《楞嚴經》主要講的識大是六識,不是五陰裏面的受想行識。所以,它不是《楞嚴經》的主要,主要是談十八界裏面的六識,六識稱為識大,受想行識也方便說是識大,因為畢竟是屬於精神的層面。

好!六入的根性它是屬於見大,也就是八識裏面的見精映在根性裏面,映在六入的根性裏面,見精。十二處分六根跟六塵,六根分浮塵根跟勝義根,還有根性;浮塵根跟勝義根都是肉做的,是神經系統,屬於地水火風空;十二處六根的根性它是屬於見大;十二處裏面的六塵它是屬於五大。色、聲、香、味、觸、法是屬於五大。十八界——一、六根,是浮塵根跟勝義根,它是屬於五大;六根的根性,那就是見精了,就是屬於見大。十八界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屬於五大——地水火風空;十八界裏面六識,最重要就是識大,識大是真正的六識,主要是討論這個。所以,四科你看看,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其實會歸下來就是七大。這樣歸納起來,《楞嚴經表解》多好,師父在三十二歲的時候就做這一本,想想看你三十二歲,你現在在哪里啊?三十二歲!這不是說我很行,而是說我有一點點少許的善根,要做這一本,你就必須要好好的研讀《楞嚴經》。

[意謂汝阿難,不達諸大之性,非和合非不和合,故教觀地大。 汝且觀察,此地大之性,有粗有細,粗者為大地,細者為微塵,至鄰虛塵,]接近虛空,達到很小很小的顆粒微塵。[以微塵分析作七分,名極微塵;極微塵再分析作七分,]七分再七分的話[名鄰虛塵,故用一至字。]

[鄰虛塵是析彼極微塵,七分所成。一極微塵,分作七個鄰虛塵、此塵是色邊際相。文中色邊際相四字,當在七分所成之下,諒系抄寫之誤。若連上者,以極微塵,非是色邊際相,因尚有鄰虛塵故,自當易之。]所以,我剛剛告訴諸位,那二句是要調過來的。[應作如是解:析彼極微塵七分所成之鄰虛塵,即是色邊際相;與虛空為鄰,故名鄰虛塵。不能更析,若更析鄰虛,即歸於空,實是空性,而非色性矣。]

[巳二 就析詳辨]

經文,[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阿難,如果這個鄰虛塵繼續把它分析,鄰虛就是接近虛空,再繼續把它分析,就是阿難以前存在的觀念,你就知道分析到最後會變成虛空。那這樣子話,虛空比鄰虛塵小,鄰虛塵一分析一分析,分析以後,虛空跑出來了,這就是權教、二乘人所執著的角度,而佛用他的角度來破他。所以,姑且你這樣講,是尊重你以前聽經聞法以後所建立的緣起的觀念;緣起的觀念,你要緣起就一定要有基本的元素,基本元素就是顆粒微塵,顆粒微塵最小就是鄰虛塵,那麼,鄰虛塵是不是再分析可以變成虛空?佛就是這樣告訴你,色分析到最後是不是可以變成空?現在問題在這個地方。

如果這個鄰虛塵再繼續分析下去,就沒有東西可以分析,因為接近虛空,虛空就跑出來了,這個就是你們以前所學的,你們的觀念。那麼反過來講,集合虛空就會產生色相,因為你認為析色可以成空嘛,分析色,一直切割可以跑出虛空,那麼,表示集虛空,當知虛空就會跑出色相出來。

[此就析色歸空,而定合空成色。謂若此鄰虛塵,既可析成虛空,]可以把它分析,[自當以此例知,虛空定能出生色相,空生色相,本無是理。]虛空是無相怎麼可以產生色相,[佛故意為難,以破和合之計,]所以,釋迦牟尼佛要阿難體會什麼?體當體即空,不是析空,用析空、次第性、意識形態、觀念,是不能進入佛的領域,佛要阿難好好體悟當體即空的道理。所以,[並破此方儒宗所執,虛以生氣,][虛]就是虛空。[氣以成形,而世間萬物,皆從陰陽之氣,所成等偽。]等偽就是不究竟。

經文,[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

現在就問由四大和合出生世間,在阿難你的意思,這樣問我,由種種的因緣和合,出生了世間四大種種變化之相,意思就是種種變化之相都是由地水火風多跟少元素所湊成的。

[此牒定和合因緣之執。]

佛就要破除他的觀念是錯的。

經文,[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平聲鄰虛,合成鄰虛。]

這段的觀念,佛就故意告訴他,意思就是虛空比鄰虛更微細,那麼就是錯!虛空本身沒有體積,在唯識學裏面講叫沒有方分,就沒有體積。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你好好觀察,一個鄰虛塵用多少的虛空和合而有?好!諸位看我手裏的一張紙,如果色法一直分析到最後會變成虛空,那就會是這樣子,就是色法裏面含有虛空;色法裏面含有虛空,它才會一直分析,一直分析最後才跑出空,色法裏面如果沒有虛空,你怎麼分析也跑不出空啊。

這裏就是姑且說色法有虛空,好如果把這張紙分成五十等份,分成最後就剩下手裏一點點,譬如它就接近鄰虛,因為鄰虛看不到,用這個一點點變成鄰虛,鄰虛裏面含有一點點空,好!現在空在這個地方,含在這裏面,有幾虛空,和合而有?你說最小的這個鄰虛,再分析下去可以跑出空,那就表示說空集合起來會跑出一個顆粒微塵。譬如我手裏這一點紙是顆粒微塵,顆粒微塵再分析下去可以產生一個一個的空,為什麼?他認為可 以分析出很多的空,因為顆粒微塵可以再分析嘛,把那個空集合起來又變成一個顆粒微塵,就像一個網你知道嗎?把虛空集合起來又變成一點,這觀念你知道嗎?表示虛空比鄰虛還微細的意思,站在這個角度來講,這個是錯誤的觀念!

汝且觀此鄰虛塵,用多少個虛空湊起來會變成一個顆粒微塵?(而有)不應鄰虛,鄰虛再合起來就會變成更多的色相,不可能鄰虛加起來變成鄰虛塵啊!所以,佛故意這樣講的。佛明明知道不可以析色入空,集空也不可能變色,佛要阿難好好的體悟,當體即空的道理。[此要阿難自己審觀,謂汝言世間諸法,和合發明;而鄰虛塵,即色法之一,亦應由和合而有。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多虛空和合,]因為一個鄰虛塵就比較大了,再分析下去跑出虛空,那集虛空就會跑出鄰虛,這很簡單的道理,[而有此鄰虛塵也。]佛陀要告訴這一段,重要就是析色不能入空。[色、空相異,色是有相,空是無相,佛明知空無數量,本不可合,故意舉此,以破和合之計。]破和合要有基本元素,基本元素就是鄰虛塵,而鄰虛塵分析到最後可以變成虛空,那集多少虛空可以變成一個鄰虛塵?

[而鄰虛塵,色法之最小者,此塵之外,更無色法可和合,除非合空而成,]用多少虛空和合而變成一個鄰虛塵,[故問用幾虛空,和合而有。設若汝說和合,乃是合色成色,非言合空成色者,豈是鄰虛,合成鄰虛耶?]如果你講和合,要怎麼講才有道理?合色成色有道理;可是合空成色,合無象的空,怎麼可以成色法,對不對?你說一個鄰虛分析到最後變成虛空,那虛空變成跑出色相出來了。

[倘說鄰虛合成鄰虛,則當有三過:一者合自成自過。]那不可能,癒合愈大才對。[蓋唯有合他成自,未有合自成自者];合微小的不可能變微小,會變大。應當要合他成自,合別人成自,就變成一個更大體,沒有說合自成自體,因為你體積一點點,兩個體積合起來一定比較大,怎麼會變成自己。你和我就變成我一個人,這個豈有此理?這是過失。

[二者合一成一過,蓋唯有合多成一,未有合一成一者];不可能!合多就變成一個個體,一合相嘛;更大,沒有說合一,又變成那個小小的一,合小小的一變成小小的一,這不可能![三者合細成細過,蓋唯有合細成粗,未有合細成細者。]細慢慢的聚起來就一定粗,就看得到色相。[如是鄰虛,既非合色所成,當是合空而有,]合色就變成更大的色,怎麼合鄰虛變成鄰虛,這是錯誤的。當然是合空才變成一個鄰虛;因為鄰虛在這個角度來講,暫時姑且說鄰虛比虛空大,虛空更小。[故問其用幾虛空,]多少個虛空湊合起來,才有一點顆粒微塵的鄰虛?[和合而有?]

經文,[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

這個比較難懂。又,這個鄰虛塵,因為接近虛空,析入空者,鄰虛塵可以析入空,就表示鄰虛含有虛空的質素;質素就是成分。鄰虛塵如果沒有虛空,你再怎麼分析你也跑不出空啊!所以,在阿難的權教角度來講的話,析色到最後入空,這個就處處矛盾了。用幾色相,合成虛空?幾色相,用多少的鄰虛塵合成虛空?看這裏,這個比較難懂,不容易瞭解,因為一個鄰虛塵比較粗,分成幾個比較細的虛空,合起來,集多少虛空變成一個顆粒微塵?這個比較容易瞭解;現在這個就很難,這個就搞不清楚他到底在講什麼?好,看師父給你剖析,會的話一念之間,不會的話很麻煩,晚上睡不著覺,到底是在講什麼?這個就會很麻煩。

譬如我手裏這張衛生紙可以分成五十個鄰虛塵,衛生紙都快撕光了你還是聽不懂。好,這個叫鄰虛塵,這個鄰虛塵有沒有含有空?有啊,只是阿難的角度來講這鄰虛塵當然含有空,才可以析入空;這個鄰虛塵沒有空的成分,你切一切還是沒有空啊!就像蛋糕一樣,蛋糕有甜,切一切哪一個小塊都有甜度,對不對?一塊蛋糕切成五十份,每一份蛋糕都有甜分,這樣才集合一個大的蛋糕。這個鄰虛塵就當成一個蛋糕,切一切以後,當然有虛空啊!佛就這樣講:用幾色相,因為每一點都含有少許的虛空,那要集多少少許的虛空要集成一個大的虛空?諸位!佛陀告訴你:集虛空可以成空,集虛空可以成色嗎?不可能。好!現在反過來問你,用多少的色(帶有虛空的成分),色相、鄰虛塵,它帶有虛空的成分,帶有虛空的成分,切割以後,有了虛空的質素,切割以後變成每一點都含有虛空,再把它用幾色相,多少色相,每一點都含有少許的虛空,用多少色相合起來,是一個比較大的虛空?少許的蛋糕碎屑合起來就是一個大蛋糕就是這個意思。佛故意這樣問,它本身就是不對的。

再解釋一遍,又鄰虛塵,析入空者,如果把這個鄰虛塵當作一個具體來講,可以析入空,按照阿難你以前的觀念,用鄰虛,用你阿難權教的觀念來講,可以把它析入跑出虛空來講,那麼,請問你用多少的鄰虛,把它粉碎更小的鄰虛,每一個鄰虛帶著一個虛空的成分,再把它湊合起來,可以變成一個大虛空?佛當然知道說,集鄰虛是不可能變成虛空;集虛空不可能變成色,剖析色也絕對沒有辦法進入虛空,知道吧!所以,問題出在哪里?問題就出在阿難所執著有一個最小的元素,這個元素跟虛空是等量的,所以阿難認為析色可以入空,而佛陀說:色本身就是空,不可以讓你剖析。

《心經》裏面講:觀自在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顧。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是方便說,底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諸位體會得出來嗎?佛陀這句話什麼意思?就是不二,一切色法當體即空,等同法界虛空,平等心性,沒有任何的色相,叫做色即是空。所有的色跟虛空沒有兩樣,所有的色,當體就是性空,用虛空是方便說。色即是空,所有的色相當體即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討論,因為虛空不可能拿刀子來切割,色法也必須用這種心態來看待。色法可以分析,方便說;虛空怎麼可以集合呢?

[此如來以析入,而難合成。良以析色歸空,是小乘之自教,諸法和合,是阿難之自語,今則順彼自教,難以自語,故又曰:鄰虛塵既可析入虛空者,當知色相出生虛空,]為什麼?色相可以分析到最後變成虛空啊,意思就是色相分析到最後可以變出虛空來。那麼,現在我請問你:用多少的種種微塵的色相,[究竟用幾多色相即鄰虛塵合成虛空?]鄰虛含有虛空的成分,可以合成一個大的虛空?[佛明知色非合空所成,空非析色而有,]為什麼?色空不二啊,《心經》裏面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色絕對不是合空所成;空也絕對不是析色而有,所以,佛[故作斯難。阿難不能施辯何也?以順析入,]跟著阿難以前的觀念,[則非和合,]空絕對不是和合。所以,[與自語諸法和合相違;以依和合,則非析入,]如果是講因緣,則非析入,[與自宗析色歸空相背,兩處負墮,]兩處都不對,以依和合,則非析入,與自宗析色歸空是互相違背的,兩處都不對,所以就沒辦法講了,[故默無辯。]

釋迦牟尼佛正確的解答,[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

這就把正確答案告訴你,如果講極微的鄰虛塵,講色來合,合色就絕對不是空,就算你集鄰虛,接近鄰虛塵,鄰虛塵合成鄰虛,合色就絕對不會是空,合色一定是變成色!若空合的時候,合空非色,你把無量無邊的虛空合起來,大空、小空全部合起來,諸位!能夠看到色法嗎?若空合的時候,合空只見空,所以,合空非色,你合空怎麼可能見到色法?色猶可析,你講色法,按照我們一般的經驗談,它還是可以分析的,這一點大家都知道。色法是可以分析的,慢慢使它變小,空云和合?請問你:大空、小空不是絕對的空嗎?怎麼合呢?合一個小空變成大空,還是要一個大空切合很多的小空?空沒有大小啊,內外都是平等,所以,色猶可析,無形無相的空怎麼合?

[此結申正義。若色法和合之時,合色只能成色,決非可以成空,而空無形相,本不可合。縱許虛空和合之時,合空亦只是成空,決非可以成色,此為一定之理。由是而觀,色空俱非和合而有也,明矣。色猶可析,空云何合者:然又當知,色法猶可分析,觀猶可二字,析色但自析色,實非析色可以成空,空終無和合之義,何以故?無形段故,無數量故,云何可說和合耶?]虛空沒有東西你怎麼合呢?[佛意以空不可合,則鄰虛非和合而有,]那麼我們就知道,鄰虛塵、鄰虛當體即空,絕對不是和合而有,為什麼?從空不可能跑出鄰虛,所以,鄰虛絕對不是和合而有。諸位!緣起法的色法的基本盤就沒有,這裏是重大的觀念。

[鄰虛既非和合而有,]鄰虛非和合而有,[則世間種種諸法,執為因緣和合者,豈實義耶?]這個用有跟無來問,更進一步。譬如我手中的一小塊衛生紙是鄰虛塵,一小小塊的衛生紙,你才能體會鄰虛的意思。這個是關鍵,請問:鄰虛有還是無,是有還是空?如果說有,在唯識學裏面叫方分,請問鄰虛塵有方分否?請問鄰虛有沒有體積,有長、寬、高嗎?有,那就不叫鄰虛,有就是還可以分啊,如果你講有,還是可以分啊!怎麼叫做鄰虛呢?繼續分繼續分,繼續分的那個微小,有還是沒有?有,還是不能講空,只要可以分析的東西,不能說到時候是空,只要能分析的東西,不能講空。有,就是可以分析,不能講空。再分析,一個顆粒微塵分成七等分,就是七分之一鄰虛塵,可以分嗎?七分之一鄰虛塵再可以分七分,四十九分之一鄰虛塵,有還是沒有?有啊!就是分成五百分之一鄰虛、五萬分之一鄰虛,有還是沒有?有啊!那為什麼你一直分析,只是稍微小一點而已啊,如何分可以變成空?這個就是說,集微小的東西,仍然當體即空,它只是本性所顯現出來的暫時的和合之相,所以,析色是不能歸空的,因為析色如果是有,就不能歸空。那麼,析色歸空不對,就是色當體即空就對!

當體即空要體悟什麼?體悟無自性。所以,色是緣起無自性,意思就是顆粒微塵的空性跟無量三千大千世界的空性是一致的,完全是本體所顯露出來的大小相、一合相、暫時相而已,在心性裏面所顯現的相,有大小、增減、來去、生滅、春夏秋冬、敗壞、生老病死;在如來藏性裏面這些相統統不可得,緣起如幻的道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當體即空應當理解。如果你析色可以歸空,就變成有能、有所,能、所就會不斷,分析的東西就是意識心,意識心的東西就是有能所。所以,用這樣能所的心,永遠沒有辦法契入佛的究竟義,一定會卡在某一種觀念裏面,卡在某一種觀念裏面就不是絕對性,就沒有辦法超越這個生死的邊緣,因此,不能用意識心學佛,應該用超越一切表相當體即空,當體即空就是絕對,絕對就是佛性,沒有東西可以討論、分析,因為本性就是空,要如是來體悟,轉化那個意識形態,變成本性的本來的空,好好的體悟。

底下,鄰虛非和合而有,則世間種種諸法,執為因緣和合者,豈實義耶?你講因緣和合,一定有它最小的元素,連這個基本的最小的元素都不是,都是體空,所以沒有真正的合。[此中但以空不可合,則諸法和合而有之執,破盡無餘矣。]好!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對初學佛法的人有一點困難,不過沒有關係,佛教講熏習,佛的心不是那麼容易體悟的。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4-1-14 19:29
楞嚴經(第九十五講)佛陀証悟境界電子書books pdf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