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索達吉堪布:佛教眼中的物質世界
[打印本頁]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4-1-3 19:47
標題:
索達吉堪布:佛教眼中的物質世界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4-1-3 19:56 編輯
索達吉堪布:佛教眼中的物質世界
[attach]4422[/attach]
開 篇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在座的各位教授、老師、同學們:
晚上好!
今天有幸來到復旦大學,跟大家進行交流,我感到非常高興。復旦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歷來就有濃厚的多元文化氛圍,及自由開放的學術特點。這次,應宗教文化研究所、國學社、禅學會之邀,我來到這裡探討“佛教眼中的物質世界”,願將自己多年來對佛教的少許理解與知見,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我們在切入主題之前,首先要知道何為佛教?佛陀在《別解脫經》中講過:“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就是行持一切善法,斷除一切罪惡,調伏自己的心,這即是真正的佛教。由此可見,世界上的宗教思想雖有許許多多,但為人類文明、為整個社會完全無我奉獻的,才是佛教的精神。而今天我在此跟大家共同探討的,也正是這種精神內涵。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4-1-3 19:48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4-1-3 19:54 編輯
一、梁啟超眼中佛教的超勝之處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不是獨善;是入世,不是厭世;是無量,不是有限——這四點,並不是我這個出家人的見解,而是近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梁啟超先生,在《論佛教與群治之關系》一文中提出的。
1、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佛教具有崇高的智慧、無上的大悲,是智悲雙運的一種信仰。盡管信佛的個別人可能帶有迷信色彩,但這不是佛教的過失,而是人的過失。佛陀從初發心到積累資糧,直至最終現前二身果位,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恆時都是以轉迷成智為目標。佛陀還親自告誡弟子:“不知佛而自謂信佛,其罪尚過於謗佛者。”因此,佛教的信仰並不是盲目的迷信。
2、佛教是兼善,不是獨善
佛教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只是燒香拜佛、搞些簡單儀式。實際上,佛教的真正內涵是度化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以大慈大悲的菩提心來攝受他們。這樣的精神和行為,遠遠超過其他任何行善之舉。而且佛教所體現出來的大悲心,其范圍不僅僅只有人類,而是要將所有的生命,都當作自己的父母來對待。這種境界究竟有多偉大,通過與其他宗教或非宗教的高尚思想進行對比,就可以完全體會到。
3、佛教是入世,不是厭世
信仰佛教,並不是人生遇到了挫折,就對世間生起厭離心,萬念俱灰、走投無路之下,才選擇學佛乃至出家的。現在有些人認為學佛就是避世,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在大乘佛教的理念中,就算為了一個眾生離苦得樂,哪怕付出自己最寶貴的生命,甚至入地獄感受無量痛苦也心甘情願,那世間上的一點區區小苦,又怎麼不能忍受呢?
4、佛教是無量,不是有限
佛教承認來世存在,不像唯物論所認為的,人死如燈滅,死後猶如火滅了、水干了、燈熄了一樣,一無所有。實際上,生命在無邊的輪回中會一直延續不斷、不停流轉,故我們要為了來世的長久安樂著想,不能只耽著眼前的暫時苦樂。當然,這個道理,大家要通過長期學習才會明白,不是我用三言兩語就能讓你恍然大悟的。
梁啟超先生的這篇文章,我以前曾看過,今天之所以在此引用,是因為你們都是知識分子,擁有一定的學識和聰明才智,依靠他的這番話語,也許有人會重新思考佛教的真谛。
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創始者是釋迦牟尼佛,2002年,我在廈門用了五個月的時間,翻譯過一部三十多萬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裡面記載了佛陀無量劫來為利益眾生而行持六度萬行的整個經歷。在那次翻譯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一次又一次付出頭目腦髓,就是為了換取無上的智慧結晶,開啟我們的智慧眼目。這一點讓我從心坎深處,對佛陀生起了不可退轉的信心。
現在有人覺得釋迦牟尼佛跟印度的甘地等差不多,這是對佛陀生平一無所知的表現。其實這樣的佛陀,不少世間上的名人也承認他無與倫比。比如,亞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我認為釋迦牟尼佛,乃世上最偉大的聖哲!”魯迅先生的朋友許壽棠,在《亡友魯迅印象記》中也講過:魯迅從日本留學歸國後,1914年開始大量閱讀佛教典籍,努力研究佛學。這一年,他購買的佛書多達七八十本,其中有《釋迦成道記》、《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瑜伽師地論》、《大唐西域記》、《玄奘法師傳》、《高僧傳》、《閱藏知津》等。有一次,他對許壽棠感慨地說:“釋迦牟尼佛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
對魯迅先生的這段話,我後來也思考過。雖然他的有些言辭,個別人恐怕不愛聽,但真正有道理的語言,後人也不得不接受。尤其是對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當今,他所預見的某些現象,以及對此提出的批評,確實具有深遠意義。像這樣的思想家、文學家,對釋迦牟尼佛的悲心、智慧乃至整個學說,尚且都高度贊歎的話,那其他對佛陀一知半解的人,就更沒有資格隨意诋毀了。假如你實在不想承認佛教,那也需要進行研究,如果沒有徹底了解,便沒有權力去肆意評價。莎士比亞也講過:“千萬不可評論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則,你可能會用生命的代價,來補償你所犯過的錯誤。”
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對佛教毫無了解,就口口聲聲批評、否認。要知道,佛教的教理甚深如大海、廣大如虛空,就算你是高等學校的老師或學生,想用一般的分別念去駁倒它,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古往今來,有無數哲學家、科學家、理論學家都交口稱贊佛陀的功德,所以,佛陀的功德並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樣膚淺。
前段時間我翻閱《大寶積經》時,看到幾品著重宣講了佛身不可思議、佛語不思議、佛智慧不可思議的功德。當了解到這些功德後,自己生起了極大歡喜心,只可惜許多人沒聽過這樣的道理。此外,宗喀巴大師在《緣起贊》中,也通過闡述緣起空性的道理,間接贊歎了宣說緣起者的本師釋迦佛,讓我們明白在這個世間上,除了佛陀以外,任何人都難以開啟這樣的法門。
當然,對佛教不太了解的人,也許會以不解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認為佛陀不一定有如是偉大,他的教法不一定有如是深廣。但不管你怎麼想,我都希望你先潛心研究佛教之理,在此過程中,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甚至會被佛法的甚深所折服。以前我看過一本書叫《幸福的藍本》,裡面就講了一位雷斯·戴維斯博士,他是英國著名神父的兒子。最初他鑽研佛教的初衷,是想證明相較於佛教,基督教所具有的“優越性”。後來他這個任務雖失敗了,但卻取得了比預期還要大的勝利——他成為了一名佛教徒。通過長期的深入研究,佛教真理讓他口服心服,於是他發心將巴利文佛典翻譯成英文,令數以千計的西方人第一次接觸到了珍貴的佛法,對利益眾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樣的人,如今相信也不在少數——為了破斥或推翻佛教,利用漫長的時間作研究,最後卻臣服在佛教真理的腳下。所以,大家第一個應當明白的是什麼?就是佛教的甚深廣大之處。這一點並不是我們佛教徒自贊毀他,而是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上,通過觀察所得出的真實結論。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4-1-3 19:49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4-1-3 19:57 編輯
二、對三轉法輪的認識與弘揚
佛教的教義,概而言之,可分為小乘和大乘。這二者之間,主要是以發心來區別:倘若你修行全是為了自己快樂、自己解脫,縱然學的是大乘淨土宗、密宗,這也叫做小乘法;如果你聞思修行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圓滿正等覺的佛果,這就叫做大乘佛教。
現如今在世界各國,佛教雖有不同的傳承,但其源流均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而這八萬四千法門歸攝起來,則是第一轉法輪、第二轉法輪、第三轉法輪。
1、第一轉法輪
第一轉法輪講述了四谛法門,內容主要是人無我、因果存在、輪回存在等等。
2、第二轉法輪
第二轉法輪講述了般若法門,抉擇一切萬法皆為空性。
空性實際上有兩種:在具執著的眾生面前,暫時承許一切萬法不存在,這叫做單空,或者相似的勝義谛;而抉擇最究竟的法性時,一切萬法不是有、不是無、不是二俱、不是二俱非,遠離四邊八戲,這種境界叫大空性、大離戲,是第二轉法輪所抉擇的究竟意義。
當然,這些內容,需要經過長期聞思修行才能通達。現在個別人稍微學了幾部經論,就自以為掌握了佛教的教理,斷章取義地宣講佛法,這種行為不太合理。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佛法,前提必須要有次第、有系統地進行聞思。
剛才所講的第二轉法輪,主要揭示了萬法究竟為大空,而這方面的甚深道理,是通過中觀來抉擇的。中觀的創始人龍猛菩薩,於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出世,他通過撰著《中觀根本慧論》,剖析了佛陀第二轉法輪的究竟密意。之後,對《中觀根本慧論》的觀點,又有佛護論師造《佛護論》、清辨論師造《般若燈論》、月稱論師造《入中論》和《顯句論》進行了不同解釋,並由此分別形成了中觀自續派、中觀應成派。
中觀應成派,是針對利根者抉擇空性的一種派別,直接指出一切萬法為大空,而不是單空,相當於禅宗的頓門派,直指心的本來面目。對利根者來說,因為根基與善根已經成熟,故與中觀應成派的教理十分相應,一下子就能契入這種境界。
而中觀自續派,是先將一切萬法抉擇為名言中存在、勝義中是單空,然後再進一步將層次提高,慢慢趨入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與中觀應成派的觀點匯為一體。這相當於禅宗的漸門派。
在漢地,禅宗學修的幾部經典,主要是《般若經》、《金剛經》、《六祖壇經》,這與第二轉法輪的法脈比較相近。而在藏傳佛教中,修持第二轉法輪教義的,也有斷法派、中觀派等。
中觀自續派與應成派之間的許多不同觀點,藏地各大佛學院、寺院,歷來就有十分激烈的辯論,其實這些最早是來自清辨論師和月稱菩薩。不過,無論你持哪一種中觀理論,實際上都源於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學——現在不少學者承認,2000多年前有兩所最早的佛教大學,一是印度南方的戒香寺,又名布扎瑪西拉,這個現已不復存在,但裡面曾湧現過不計其數的高僧大德;另一個是那爛陀寺大學,昔日漢地的唐玄奘法師去那裡參學過,藏地的阿底峽尊者、靜命論師也是出自那裡。這些佛教大學流傳下來的中觀思想,到目前為止不但沒有斷絕,而且在藏傳佛教的傳承中非常興盛。
我有時候去藏地很多寺院的辯論場,常會生起一種感覺:“要是漢地的高等學府,像清華、北大、復旦這些大學,也能開因明的辯論課該多好啊!”通過互相辯論佛理,就可以徹底遣除我們心中的疑團,真正認識到佛法的甚深奧妙。否則,光是口頭上會說一兩句佛法,卻從來沒有以辯論的方式對此產生定解,那這些真理不可能在心相續中堅不可摧、牢不可破。
現在清華、北大等各所大學,都設有一些佛教社團,但這些不能光停留在表面上,而應該系統地去研究佛教真理。其實,只要我們佛教徒能跟得上,佛教真理永遠也不會落在歷史後面,這一點完全可以證實。如今國外的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都設有禅學社及辯論研究中心,並經常邀請藏傳佛教的許多法師,進行因明和中觀的研討。所以,我們也不能把佛教只定位在慈善的理念上,或者簡簡單單的行為上。
當然,對文化不高的善心人士來說,將佛教的教理付諸於實際行動,做些慈善、積些功德也無可厚非。但在座各位身為高級知識分子,一定要對佛教的真理生起定解。我們作為凡夫人,雖然很難生起登地菩薩那樣不可思議的超勝境界,但對佛法生起不可退轉的信心和智慧,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就我個人而言,1985年到藏地最高的佛教大學——喇榮五明佛學院求學,一邊學習一邊授課,至今已有25年了。剛才我跟你們的王教授交流時,發現他也是1985年進入復旦大學,一邊帶宗教系的學生,一邊潛心研究宗教的真理,如今也正好25年了。這25年的時間,對我們來講,說長也長,說短也短。在此期間,我們都深深體會到佛教的甚深與微妙,並堅信要學習佛法的話,必須經過長期的研究,而且要有堅強的毅力,不能遇到一兩個挫折就退失信心。
現在有些佛教徒,學佛只是三分鐘的熱情,剛開始時雄心萬丈、豪氣干雲,說一定要有信心、有悲心,務必要看破一切,將家庭、單位統統都捨棄了。結果沒過幾個月,自己又重新一一撿了起來,學佛的熱情也隨之銷聲匿跡,這樣的行為不太莊嚴。其實,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佛法,對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要求,對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要求,並沒要求所有在家人都像米拉日巴那樣,將自己的一切全部放下。
有人經常問我:“佛教不是出世間法嗎,我是不是應該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做?”我告訴他:“米拉日巴那樣的境界,是修行人中最高的層次。對普通人而言,佛教沒有要求這麼高。你們現在處於城市中,可以一邊研究佛教、學習佛法,一邊承擔起作為在家人的責任,做自己該做的事。這樣的話,生活與修行就不會矛盾。”
在佛教的歷史上,其實也有許多大德顯現上是在家人。聽說復旦正在學《維摩诘經》、《優婆塞戒經》,這都是佛陀給在家人開示的真理,讓他們一邊過世間生活一邊修持佛法,最終也能獲得成就。假如你不了知這一點,就會覺得佛教與生活格格不入、時時抵觸,進而自己的修行無法增上,最終只能一無所得、一敗塗地。
3、第三轉法輪
第三轉法輪主要宣講了如來藏。這方面的道理,佛陀在《楞伽經》、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都有敘述。第三轉法輪的教義,實際上跟第二轉法輪並不相違,若欲了達這一點,必須要學習《寶性論》。學了以後你就會明白,名言中每個眾生都具足佛性,這也是佛經中所講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德相”。
佛陀的這三轉法輪,其實也可以作為一個眾生的成佛歷程:第一轉法輪破實有的執著;第二轉法輪破實有和空的執著;第三轉法輪告訴我們,當“有”、“無”的念頭都真正消失後,剩下的不是像虛空一樣什麼都沒有,而是存在一種用言思無法描述的東西,這就是一切萬法的本體——如來藏。
這一點,各位若修過密法或禅宗,當內觀自心時,就會完全明白。因為無論你生起貪心、嗔心或歡喜心,沒有去觀察這些分別念時,它會一直此起彼伏;而一旦你真正觀察它,它就像波浪融入大海一樣,當下消失。但消失以後,是不是變成虛空般空空蕩蕩、一無所有呢?也不是,它仍存在一種明明清清、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用語言或思維無法表達,就像啞巴吃湯圓一樣,只有自己心裡有數。這也是禅宗的最高境界。
第三轉法輪所揭示的眾生與佛陀的關系,達摩祖師曾用了一個很好的比喻:“眾生與菩提,亦如冰之與水。”冰和水完全是一個東西,除了冰以外沒有水,除了水以外沒有冰,只是在不同溫度下,才有了水與冰的各自顯現。那麼同樣,眾生與佛陀的本心同為如來藏,因為被無明遮障,就有了具煩惱的眾生;一旦遠離了無明的垢染,這即稱之為佛。
不過在眾生位時,無論迷亂顯現如何起伏,它的本體也永遠如如不動。從“如如不動的本體根本不存在”這一層面,佛陀著重宣講了第二轉法輪,依《大般若經》等抉擇萬法皆為空性;到了第三轉法輪時,《法界贊》、《如來藏經》中又揭示這種空性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存在一種無離無合的光明。
當然,這種光明(又名大樂),並非像燈光一樣,是種光亮的東西;大樂,也不是快樂無限,天天開心得不得了。有些人從字面上理解佛教名詞,就像一個不懂企業的人,對企業的專用術語依文解義一樣,結果只能是贻笑大方。其實佛教需要“專業人士”來講,否則,就算你智慧再高,完全憑自己的分別念、想象力去揣測,也不一定明白佛教所講的甚深道理。誠如《華嚴經》所雲:“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因此,學習佛法務必要依止善知識。而這位善知識,對佛法要有真實的修行,最好是已經開悟了,即使沒有這種境界,理論上也要講得過去,對佛教的教理多多少少曾串習過。這樣的善知識給你開導之後,你自己再去思維、再去學習,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8/78646.html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