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念佛與拜佛 [打印本頁]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3-12-30 08:19
標題: 念佛與拜佛
念佛與拜佛-道源老和尚

   一、念佛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閑岔。 今天講「念佛與拜佛」,先講念佛,以前曾經講過念佛的方法有高聲念、低聲念、默念三種。
   
當我們在共修時,一定要高聲念,要同聲和板,聽木魚,大家念得一樣。
   
在自己家裡念時,最好是低聲念或默念,以免使不信佛者造口業。
   
那麼每天應當念佛多少聲?在佛經上講,最少不能少過十聲,念多久沒有限制。
根據《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大願,其中第十八大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是最少要念十念、念十聲,要是不能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不成佛。
  
再根據《觀無量壽佛經》(又名《十六觀經》),前面教人觀想念佛,到了第十六觀教人持名念佛,經上說:「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就是一個人臨命終時能夠稱佛的名號,念佛十聲,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無量壽經》第十八大願說:念十念往生,《觀無量壽佛經》第十六觀說:念十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都是平常沒有念佛,到臨命終時念十念,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但是要想臨命終時能夠念佛,一定要平常有修持,不然臨命終時怎麼能念佛呢?所以平常念佛最少要念十聲,你每天早起洗了臉,家裡有佛堂,到佛堂念,沒有佛堂就隨便站在什麼地方,合掌念十念。我主張用十個指頭計數,一個指頭念一聲,十個指頭念十聲,念完以後念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廣度一切諸含識。」你要是念得多,就該用念珠,也就是以念珠計數,每天念一串珠一百零八聲,算一百聲,念十串,算一千聲,念得越多越好。
   
古德每天念十萬聲阿彌陀佛,十萬聲怎麼念?我在《佛堂講話》中曾經提過,你要是專門念佛,每天可默念十六萬聲,念十萬聲絕對沒有困難,對於古人每天念佛十萬聲,不要懷疑,以免造口業。但是現在不要說在家信徒每天要工作,就是出家人也有事情,不能整天念佛。
      
據道源所知,現在每天念二萬、三萬聲佛號的人很多,但是道源今天講這段話,是希望大家念佛要誠心念,不要貪多。你們每天都要事做,規定自己每天要念二萬、三萬,如果被事務打閑岔沒念完,心裡好像欠債似的,想補卻很難補起來,反而把心念亂了。所以如果自己定的是念二萬聲,那麼能念到三萬聲,當然更好。
   
談到念佛,現在最打閑岔是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這是修行的魔,這個魔最厲害!過去看電影要到電影院去,我們可以不去,現在等於把電影院搬到家裡來,自己如果不能作主,想念佛又想看電視,於是一面看電視,一面掐念珠,電視看完,佛也念完了,這樣念佛,不能念到一心不亂。
   
古人有個念佛偈:「念佛切莫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亂,九十九聲一念差,捋轉數珠從頭念。」念佛是用功,用功一定要求一心不亂。我們每次念佛之前要念《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說: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你念佛念得再多,也不能得到一心不亂,是因為你沒有求一心不亂。再者,你念佛用念珠是計數用的,但把念佛移到念珠上,沒有念到心裡。嘴裡在念,手在掐念珠,掏過一圈就算一百聲,這樣念佛,數過就好了,根本沒有求一心不亂。所以古人這個偈,告訴我們念佛的方法,念佛時手要掐念珠。有人說念佛要念到心裡,不必掐念珠,這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是凡夫,念佛要得手應心,不能將念珠去掉
   
如果你能真正念到一心不亂,不掐念珠可以,初念的人還是要拿念珠。當你有念珠,你嘴裡念佛,手裡掐念珠,同時耳朵要聽到佛號的聲音。默念也有聲音,金剛念沒有出聲,嘴巴在動,只要靜心聽,還是有聲音。
  
念佛的聲音要自己聽到,要聽到心裡。也就是念佛要口裡念,耳朵聽,聽到心裡,心裡念佛與手裡掐念珠合一,這樣用功就容易得心應手。
   
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就是要對治我們的妄想。我們跟佛不同就是多了妄想,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妄想的,假如我們沒有妄想,我們就是佛,還要念什麼佛?
   
我們就是因為多了妄想,要對治妄想,所以需要修行。淨土法門用心念佛,就是要對治妄想,因為有了妄想,就有分別,心就不能歸一。
  
念佛的目的就是要把妄想降伏,求得一心不亂,所以念佛的時侯,手裡掐著念珠,口裡在念,耳朵在聽,心裡再觀想佛號,一句一句跟著念,不要讓妄想走出來。念佛先不要貪多,先念一百聲,九十九聲一念差,打了一個妄想,這一百聲念的都不算,重新再算,這樣用功就可以得到一心。
   
你能念一百聲不打妄想,能一心不亂,再慢慢加上一百聲、二百聲、……一千聲,慢慢的加多,以上是講念佛。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3-12-30 08:25
二、拜佛
   
接著講拜佛,拜佛本來叫禮佛,但是現在都說拜佛。
拜佛要怎麼拜呢?要身心虔誠,拜佛時身體要如法。怎麼如法呢?就是身體要五體投地,拜下去時,兩個膝蓋著地,兩個手肘著地,一個頭挨地。禮佛時五體投地,叫「曲身禮」,這是第二種禮,把身體彎曲下去。
   
第一種禮是倒身下拜,身體整個投到地上,這才是真正五體投地。目前我們沒有用此種拜法,但是我們要知道,佛教傳進中國,例如《四十二章經》,翻譯這部經的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都是行五體投地的倒身下拜禮,為什麼我們現在行曲身禮呢?
   
第一、整個身體倒下去不利共修,空間不夠,第二、遭外道譭謗,說我們佛教不是行禮,是在栽跟鬥,說佛教不懂禮節。
   
因為上面原因,過去祖師就問印度來的高僧,拜佛除了倒身下拜,還有什麼方法?印度高僧說還有第二種曲身體,還是五體投地,這種拜法和中國儒教、道教的叩頭差不多,外道就不再譭謗我們,同時共修不占空間,所以後來佛教采第二種曲身禮。
      
現在有的人學密宗用倒身下拜,說我們的曲身禮不得真傳,這都是好為人師的說法,好像只有他們得了真傳,不曉得曲身禮是印度高僧傳過來,因為考量上面講的因素,才變更為第二種「曲身禮」,並不是我們不知道第一種「倒身下拜」的禮佛方法。 那麼拜佛時要恭敬,身體要五體投地,兩隻手要翻過掌來作什麼呢?要知道那是要接佛的雙足。
   
我們拜佛要恭敬,怎樣才叫最敬禮呢?人的身體最上是我們的頭頂,最下是我們兩隻腳,我們拜佛時拿我們最上的頭,頂禮佛最下的兩隻腳,這樣叫做最敬禮。釋迦佛在印度的時侯,四眾弟子怎麼拜佛?要用兩隻手接佛的腳,把自己的頭趴到佛的腳上,這樣叫最敬禮。現在佛不在世,我們供的佛像都在供桌上面,因為佛像比我們高,我們用手接佛的腳接不到,所以拜下去時兩手翻過來,觀想是接到佛的兩腳,這叫做「接足禮」。
   
比方我們用拜墊,一定要拜到墊上去,要是頭不拜到地上或墊上,叫「我慢禮」。《六祖壇經》中有一位出家師父來拜六祖大師,頂禮時頭不著地,六祖大師是大徹大悟的祖師,曉得這位師父心裡有點我慢,就問:你這位師父來向我頂禮,頭不著地,你一定心裡有點功夫,請問你是用什麼功呢?這位師父說:我每天念《法華經》一遍,已經念了三十年。就這點障礙他起了我慢,認為我了不得,所以拜六祖時頭不著地,這是被我慢煩惱所障礙。
   
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用禮敬諸佛來對治我慢煩惱
  
我們平時見人,絕對不肯隨便向人頂禮,我們拜佛就是要對治我慢的心,必須要發恭敬心、虔誠心,才能把我慢煩惱對治下去。你們無論用什麼功,念佛要用心念,拜佛也要用心拜。我們共修天天拜佛,人家拜佛一拜,你心裡在打妄想,人家拜完,你也拜完,這樣拜佛,根本心裡沒有觀想,所以得不到拜佛的法益。因此大家拜佛一定要身心虔誠,一定要用心拜。 話說多了打閑岔,大家好好念佛吧!
     
上個星期曾經講過,當我們念佛時,口裡念佛,耳朵要聽著佛號,心裡要觀想著,不要貪多,要求一心不亂。念佛不要念到念珠上,要念進心裡,這樣念下去就有功效。
   

講到拜佛,要身心虔誠,身體要五體投地,兩隻手,兩個膝蓋、一個頭頂,要拜到地上去,一定頭要拜到地上才恭敬。心裡還要觀想著佛像,在《十六觀經》前面十二種觀想,講佛像的高大不可思議,都是按恒河沙數的由旬來算的,但是觀想佛像的身量無邊,如恒河沙數由旬那麼高,不是我們凡夫的心所可以做到的。
  
所以《十六觀經》第十三觀就開方便,要我們改觀想一丈六尺高的佛,就是一個應化身佛,像印度釋迦牟尼佛的身量那麼高,在佛住世時就是普通人的身量,我們拜佛時觀想佛像,就觀想現在的人這麼高就可以。
  
如果觀想一個人高的佛像還觀想不出來,再依《十六觀經》第十三觀的義理開方便,就是依自己佛堂供的佛像有多高,就觀想那麼高,能把自己供的佛像觀想出來,再把佛像放大到一丈六尺高。能觀想到一丈六尺高的佛像,再儘量把它放大,放大到充滿虛空那麼大。因為《十六觀經》前面說的佛像都是多少恒河沙數由旬,我們凡夫算恒河沙數究竟多少算不來,但我們儘量把它放大到充滿虛空就可以了。
  
雖然我們觀想不來那麼大的佛像,但是要知道,佛像本來是充滿虛空那麼大,要是不知道這個道理,當我們見到那麼大的佛像時,會以為那是魔。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念佛曾經三次看見佛像,最後那次佛像就是充滿虛空那麼大,在慧遠大師傳裡有記載。 接著講文殊菩薩禮佛觀想偈:「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彌陀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第一句「能禮所體性空寂」,「能禮」是我們禮佛的人,「所禮」就是佛。能禮的人、所禮的佛,其性是空寂的。因為真空境界根本沒有相存在,沒有能禮的相,也沒有所禮的相,其性本來空寂,第一句就是先修真空觀。
   
第二句「感應道交難思議」,「感」在眾生,「應」在佛,我們拜佛的人是「能感」,佛是「能應」,兩個都是能。我們自己要虔誠,觀想著佛像時要求「感」,那麼佛就能夠「應」眾生的機。
   
在真空觀,能禮的人、所禮的佛,其性是空寂的,相都空了,性也是空的。真空觀再換作妙有觀,感應之道相交不可思議,能禮的人,還是禮佛的人;所禮的佛,還是所禮的佛,要觀出那個相來,由「真空觀」觀想到「妙有觀」。
     
第一句真空觀,第二句妙有觀,還是一個禮佛的人,所禮的還是一尊佛。
        
第三句「我此道場如帝珠」,再把它觀到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境界。先講「帝珠」這個名詞,《阿彌陀經》前面天人眾釋提桓因,就是忉利天主。欲界有六層天,第一層天「四天王天」,第二層天「忉利天」,忉利天的天主就是釋提桓因,帝珠的「帝」,就是指釋提桓因。他有一個講堂叫善法堂,善法堂的天花板上,有一千顆寶珠穿在一個網上,叫「因陀羅網」,每一顆寶珠能夠照出九百九十九顆寶珠的影子,這是第一層。第二層境界就不可思議了,每顆寶珠含的九百九十九顆寶珠的影子反射回去,反映到九百九十九顆寶珠裡面。
   
第一層境界,可以想像得到,但第二層顆顆寶珠再反射回去的境界就不可思議了。但不是到第二層為止,它是反射過來再反射過去,每一顆寶珠裡的寶珠影子都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這叫「互攝互融」。這一顆寶珠能夠含攝那樣多的寶珠,能融通那樣多的寶珠,形成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境界。
   
《華嚴經》所講的最高境界,就是這種一多無礙,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境界。第三句「我此道場如帝珠」,是把這個道場觀想成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道場。
        
第四句「彌陀如來影現中」,我們拜哪一尊佛,就念哪一尊佛,我們拜釋迦佛,釋迦如來影現中;我們拜阿彌陀佛,彌陀如來影現中;我們拜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影現中。觀想無量無邊,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佛像,現到我這個無盡重重的道場裡來。
   
第五句「我身影現如來前」,上面先觀想這個道場的境界重重無盡,再觀想佛像重重無盡,第五句再觀想我們能禮佛的人。在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我這個能禮的人,影現於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如來前。
   
第六句「頭面接足歸命禮」,把佛像觀想成重重無盡的佛像,觀想我能禮佛的人,也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而理不礙事,拜佛的時候還是頭面接足,能禮佛的人的頭和麵接著佛的腳,行歸命禮,用自己的生命來歸依佛,叫歸命頂禮。
      
這種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境界,我們親身要證到很不容易。過去祖師有大智慧,用十面鏡子莊嚴一個道場,十方即東、西、南、北四方,加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角,及上面、下面各裝一面鏡子, 十方就有十面鏡子,在道場中間供養一尊佛,不管你在哪一方向念佛,鏡子照的佛像、你的像,都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過去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裡面有一間房子,就是用十面鏡子來莊嚴,中間供一個小寶塔,塔里面有一尊佛像。我們進入房子,電燈一開,看見室內十方鏡子,現出來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影子,佛像無量無邊,我這個人也是無量無邊。
   
如果我們要建造莊嚴出來這麼一間佛堂,不簡單,我自己有一個方便,我們可以找兩面小鏡子,在兩面鏡子中間,點上一根蠟燭,看看鏡子裡面蠟燭的影子有多少?我們預想會有兩根蠟燭影子,因為一面鏡子照出來一根蠟燭,兩面鏡子互相反射,可能有兩根蠟燭。你們可以在家裡試驗一下,蠟燭在鏡子裡的影子,會多得無量無邊,每一面鏡子裡面都有無數的蠟燭,真是不可思議!因為是互相反射,這一面鏡子將這根蠟燭反射到對面鏡子,變成兩根蠟燭,再反射回來,兩根蠟燭變成四根蠟燭,反射的次數越多,蠟燭影子就越多。
  
到底是誰叫它反射呢?鏡子並沒有動,蠟燭的影子就自己反射過來、反射過去,照出來蠟燭影子重重無盡、無盡重重。再講到帝釋天宮裡那一千顆寶珠,是吊在天花板上,它沒有動就互相反映出來寶珠的影子,重重無盡、無盡重重。再講到我們作觀想,是用心觀想出來的,因為我們的心有光明,才能反映,所以我們觀想道場像帝釋天宮的寶珠一樣,重重無盡、無盡重重,就能觀想出來佛無量無邊,再觀想到我禮佛的人也無量無邊。這樣拜一尊佛,就是拜無量的佛,功德也就無量無邊。
      
禮佛一共有七種禮,第一種「唱和禮」,人家拜,你也跟著拜;人家不拜,你也不拜,根本沒有存拜佛的心。
第二種是拜下去頭不著地,叫「我慢禮」,這兩種禮佛要不得。
  
而後面的五種禮拜,一種比一種高深,一種比一種玄妙,上面講的文殊菩薩禮佛偈是五種禮佛中的一種。講玄妙之理,理不礙事,我們還是要身心虔誠的禮佛,要把它觀想到無盡重重、重重無盡的境界。如果不容易觀想出來,那麼我們拜一尊佛,一定要虔誠,拜一尊菩薩也要虔誠。不容易觀想出來,說這個玄妙之理作什麼呢?因為我們人人都有一顆真心,我們真心的境界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拜佛時要觀想佛堂供的佛像,一尺高或三尺高,能觀想出來功夫已不簡單。再把佛像放大到充滿虛空那麼大,因為我們的真心是現現成成,只因被無明煩惱障蔽住了。當我們拜佛時虔誠的心現前,一時之間,無明煩惱歇落下去,真心現前了,忽然看見一個充滿虛空的佛像。充滿虛空的佛像很好,並不是魔境,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道理,不然會以為遇到魔嚇暈了。佛像為什麼會充滿虛空呢?佛像本來就充滿虛空。所以拜佛要虔誠地拜,要恭敬地拜,拜下去最恭敬最虔誠,忽然無明煩惱落下去,真心就現前了,忽然看見因陀羅網的境界,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佛像都現出來,那是佛境還是魔境呢?是佛境,絕對不是魔境,因為佛經上早就告訴我們是那樣的境界。
     
最後再歸納起來,照我們現在的境界來講,念佛要恭敬,口裡念佛,耳朵聽著,心裡觀想著。拜佛要五體投地,心裡要觀想著佛,身心要恭敬虔誠,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念佛就這樣念,禮佛就這樣拜,「念佛一聲,福增無量。」念佛一聲,增福無量無邊。「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滅自己的罪業,像恒河沙那麼多。實際念佛、拜佛都是增福滅罪的,因為能把罪業滅掉,福報就增多起來。所以念佛能夠增福,也容易滅罪;拜佛能夠滅罪,也能夠增福,方法就是要虔誠、要恭敬。 話說多了打閑岔,大家好好念佛吧!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