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修行人,修行人要藉境練心。
聽到別人讚歎恭維,不歡喜;受到別人非禮污辱,也不惱恨。
對我們非禮的人,其實是我們的善知識,是來成就我們的忍辱,消除我們的業障,增長我們的福德的。境界不能過,就是被境界打倒了,人就不會進步。如果沒有境界來歷練,我們就永遠只能在原地踏步,所以要感謝對方。
在業力的推動下,沒有人是故意的;愚者相互指責,智者心生悲愍。
對方之所以對我們非禮,是因為他患了無明病,被煩惱所驅使,因此我們要心生悲愍,悲愍他的愚癡可憐,他如果不是愚癡不明事理,何以會如此呢?
修行人,發大乘心,修菩薩道,好的、歡喜的、安樂的、成功的總是讓給對方,壞的、失敗的、沮喪的全留給自己。甚至暗中默默地祝福他,把好處讓給他,只要對方有一絲快樂安慰,我們也感到快樂安慰。
一切眾生都做過我們的父母。當做我們母親的時候,是如何的關心我,愛我護我,把我們捧在手心,視為珍寶,為我們付出心血,甚至生命。如果不是隔胎之迷,今生他對我們必然還是這樣的,可是就是因為無明,有了隔陰之迷,他就忘了,不再對我們如父如母了。這不是無明嗎?
就是今世也一樣,比如小時候母親很疼愛我們,可是等母親年老了,有了老年癡呆症,她連認識也不認識我們了,甚至會疑心我們會暗害她,處處提防。面對這樣的母親,我們應該計較嗎?不應該。反而會悲愍,我的母親是多麼的愛我呀,可她現在成了這樣,我要如何地愛護她,為她治療。如果無法治療,至少念在母恩應盡人子之孝,不應該嫌責計較才對。
做執事的,住持、當家,是一寺之長,要有心量。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就要大人大量,不和一般住眾計較,凡事以大局為重,凡事理性不情緒,凡事慈悲不瞋恚。如果不能發起悲愍的心,至少不要有計較的心,甚至瞋恨的心。
一個團體,一個道場,種種非逆的事都是有可能的,住眾甚至信眾不理解我們,加於我們非禮,都完全是可能的,可說很正常,因為大家都是凡夫。
體諒對方是凡夫,自己也是凡夫,凡事就要彼此接納,互相包容。
當家也好,執事也好,住眾也好,信眾也好,大家對我們這個法門,對我們的道場,都是有感情的,可說一往情深,本意都是想愛護法門,愛護道場。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都有缺點。我們處眾的時候要心懷謙下,想到凡事不如人,對方總有比我擅長的地方。我雖然也有一些長處,但缺點更多;對方雖然有不足,但也有很多優點。這就是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
說到修行,不論聖道門、淨土門在這點上都是一樣的,想到凡事都是我的錯,在自己身上找毛病。不然叫什麼修行呢?差別在於,淨土門的人知道靠自己不能圓滿,所以要靠佛,求生淨土;而聖道修行的人,他認為靠自己能夠修行達到圓滿,所以他不求生淨土。
〈淨土宗宗風俗諦〉,住眾最好能有一個固定時間在一起背誦,分享個人的心得體會,這對團體道場的和合安住會有好處。當然,內容不能說盡善盡美,個人有好的心得感悟,也可以斟酌增減;但大體上來說還是有助益的。比如裡面說到:
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
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
自覺愚惡,過於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
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
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分怨共過,讓美歸功。
這些如果涵詠在心中,經常思惟,對於自我心性的提高、團體的和合安住,都會有幫助。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