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禪修的主要障礙 [打印本頁]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3-12-6 08:51
標題: 禪修的主要障礙
禪修的主要障礙-恒強法師
  
    禪修有止觀兩種。對於想開發身心潛能、圓滿智慧、成就解脫的行者來說,需要止觀雙運、定慧均等。
止禪要求行者個人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另外對住所、師友等也有較高要求。
觀禪雖然依憑正念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起修,但想要追求觀智的成熟與圓滿,也是需要與止禪同等的要求。
如果這些要求達不到,就會給禪修直接帶來障礙。禪修的障礙可以分為外部與內在兩大類。外部的主要障礙有不適宜的住所、不得當的飲食、不增上的親友、煩心的事務、缺少禪修指導老師等,內在的主要障礙有強烈的貪欲、持續的不滿、睡眠困難及不良習慣、身體疾病及精神創傷、對三寶心存懷疑等。
下文就這些禪修障礙做些說明,並試著分析如何消除這些障礙。
  
  一、不適宜的住所
  這裡所說的住所,是指行者用來長期禪修的具體場所及其周圍環境。有些居士在家裡禪修,如果居室狹窄、擁擠,或者採光不足、通風不良,室內陰暗、潮濕,或者家人反對學佛、禪修,常有親友前來干擾,或者周圍平日吵鬧、喧囂,或者有嚴重的環境污染,如水污染、空氣污染、噪音污染、強光污染、電磁污染、輻射污染等等,這樣的居室不是適宜的長期禪修場所。反之,則是適宜禪修的住所。
   
  有些居士瞭解到家裡不適合禪修,於是經常到附近的寺廟裡。如果這個寺廟道風不佳,或者常住平日忙於事務、不注重禪修、無人教授禪修,或者常住日常學修專于他宗他派,不同見、不同戒、不同行,這樣的寺廟對於行者來說也不是適宜的長期禪修場所。反之,則是適宜長期禪修的寺廟。
  
  有些行者來到深山老林中住茅蓬、住山洞,雖然環境幽靜、無人打擾,但往往因為缺乏基本的生活設施、必要的生活資具、起碼的醫藥保障而導致衣食不繼、身患疾病,像這樣的茅蓬、山洞等住所也不是適宜的長期禪修場所。
如果山中住所能遮風擋雨,採光充足、通風良好、室內乾燥,有基本的生活設施與必要的生活保障,信徒也方便前來護持,這樣的山中住所則適宜長期禪修。
  
  如果住所採光充足、通風良好、平日安靜,有齊全的生活設施與良好的生活保障,周圍沒有嚴重的環境污染,甚至也有同見、同戒、同行的道友與具格的禪修導師,但是如果行者對於這住所心懷各種希望、心生貪著,或者借住所積存很多物品、從事一些與禪修不相應的事務,那這住所對於行者來說也是禪修的障礙。
這種障礙不是來自於住所本身,而是根源于行者的內心。這時行者當努力克服對住所的貪著與希望,或者依於住所而產生的貪著與希望。只有這樣,住所才不會成為行者的障礙。
  
  二、不得當的飲食
  這裡所說的飲食,是指由他人提供給禪修者的飲食。
在寺廟或者禪修中心裡,專心于禪修的僧俗大眾,都是仰仗於寺主與淨人置辦飲食。如果基本飲食份量充足,供給時間得當,飯菜口味適中,注意調合酸甜苦辣、鹹淡、生熟、軟硬、稀稠、冷熱,禪修者身心因此愉悅、安適,禪修也因此容易進入狀態。
但有些寺廟經濟條件不是很好,或者寺主對禪修不夠重視,或者淨人不善於烹調,所提供的飯菜口味不適合禪修者,或者某些食物份量不能滿足禪修者基本所需,或者食物供給時間不當,這即是不得當的飲食,會給禪修造成障礙。

  對於獨居山林的禪修者來說,基本生活條件通常不好,如果前來護持的信徒善於烹調飲食,禪修者或許能因此克服其它生活條件的不足而使禪修進展順利。
但是如果護持的信徒不善於烹調飲食,乃至認為修行人就應當像畜生一樣吃喝下劣的飲食,即使禪修者的其它生活條件非常優越,但因為長期受用不得當的飲食,也會身心不適、疾病叢生,甚至危及生命。

  對於世間人,古聖說“民以食為天”。對於修道人,古德說“法輪未轉,食輪先行”。即使是出生時就顯異的佛陀,也是因為當初果斷放棄了在飲食方面的無益節制、開始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養後,生機才得以恢復,禪修才進展順利,隨後才開發出神通與三明而圓滿成佛。
到佛陀的晚年,提婆達多為分裂僧團提出苦行五法,其中關於飲食的有:盡形壽不食鹽、盡形壽不食酥乳、盡形壽不食魚肉、盡形壽乞食等。
智慧圓滿的佛陀深刻瞭解到合適的飲食對修行解脫的重要性,因此沒有接受這苦行五法。只是佛教傳到中國後,因為帝王干預、襲取它教,才會在佛制戒律之外,出現了漢傳佛教特色的多種飲食禁忌。後人為使這些禁忌合法化、神聖化,又編造出相應經典妄稱為佛說,於是以訛傳訛,乃至今人多不知佛教之原貌。
  
  過分節制飲食是不得當的,另一方面,貪著於美味飲食也是不得當的。禪修者如果於飲食多生希望,或者想依飲食讓自身變得更為俊美,則會由此增長我執、我愛、我慢,眾多惡不善法也由此滋生漫延。對於受用的飲食,禪修者應當如《中阿含·一○·漏盡經》中佛陀所說的如理思惟:“若用飲食,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但為令身久住,除煩惱、憂戚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斷、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隱無病故也。”
  
  三、不增上的親友
  對於一個社會中的人,親友通常是學習、工作、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保障,乃至成為影響個人成長的關鍵因素。作為學佛者,親友的理解與支持也相當重要,也正因為親友的認同,會使家庭關係更為和睦、親友感情更為融洽。但在現實生活中,學佛者需要投入一些時間和精力到日常學修中,甚至明顯改變個人往常的一些生活習慣,因此可能讓家人一時難以適應、讓配偶一時無法接受,從而導致家庭的隔膜、夫妻的矛盾,使學佛者在學修的路上遲疑,徘徊不前。
  
  就佛法本身來說,不提倡自私自利,也不人為製造人際隔膜與對立,而是依慈悲來幫助別人,依智慧來化解矛盾、消除衝突。如果親友不理解、不支持、不能使學佛者修行增上,學佛者本人首先要檢查自己,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學修影響到自己應盡的家庭責任與社會義務,或者無意中攻擊了親友的不同信仰、侵犯了他們正常生活空間、損害了他們正常生活樂趣,以及省察自己的佛教信仰是否癡迷、精神追求是否合理、學修方式是否刻板。如果發現自己有問題,那學佛者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狀態,不要讓人覺得佛教徒都是脫離社會、不切實際、不負責任、不合群體、裝神弄鬼、陰陽怪氣的形象。
如果發現是親友的問題,學佛者不應當擴大誤會與隔閡,而是依慈悲來感化他們,依智慧來消除誤會,依善巧來促進和睦,讓親友看到學佛修行會讓家庭更和諧、人際關係更融洽。
  
  另一方面,如果禪修者在學修當中,基於對親友的眷戀而時常擾亂自己的內心,或者為了親友做些違法、不道德的事,之後又有負罪感,內心不得安寧,這時的親友也成為禪修者的障礙。禪修者此時要明白,貪愛是來生繼續輪回的根本,作惡業後將來是要承擔不善果報,如果自己不願意將來嘗受某此苦果,現在就當斷除相應之苦因。
  
  四、煩心的事務
  這裡所說的事務,主要是指與貪嗔癡相應、非關生計的繁瑣人事,並非偏向于同禪修者身份相稱、角色相應的正當責任與義務。在禪修期間,如果禪修者心裡老是想著繁雜、瑣碎、沒有多大意義的事務,則心易散亂、不得安寧,且增長貪嗔癡,或者不得不因此中斷禪修繼續忙於繁瑣的事務,如此則顯著障礙禪修。

  但是做為家庭與社會的一員,佛教信徒應當承擔起家庭責任與社會義務。只有首先做一位合格的社會公民,然後才會是一位合格的佛教信徒。佛陀從來沒有說過餓著肚子能修行、推卸責任會解脫,相反,佛陀強調勤勞致富、孝養父母、回報社會。對於禪修者來說,只有先期完成自己的正當事務或者委託他人妥當後,再來參加禪修才是適當的。如果禪修者事先沒有安排好,只是出於逃避事務、推卸責任的心態前來禪修,那麼在禪修期間,他的道德感、責任感及社會良知也會時常啃咬他的心,讓他內心愧疚、不得安寧,同樣障礙禪修。即使禪修者內心強大到沒有愧疚感,甚至還會因為自己能暫時逃避事務、推卸責任而得意,但因為欠缺慈悲而多魔障。
此時的問題不在於禪修者的正當責任與義務,而在於他的不負責任。所以,要想與身份相稱、角色相應的正當責任與義務不成為禪修的障礙,禪修者當先期完成或者臨時委託他人,這樣才是適當的。
  
  五、缺少禪修指導老師
  這裡所說的禪修指導老師,是指證得禪定、具有慈悲心、堪能說教的出家僧。雖然現在也有一些在家居士出來教授禪法,甚至也有一些出家人跟隨在家人學禪,但這不是大流,也不值得提倡。
佛陀在《五分律》中說:“五欲過患,出生諸漏;在家染累,出家無著。”又如《阿含經》中常說:“居家至狹,塵勞之處;出家學道,髮露曠大。”正是因為在家人身處五欲紅塵之中,多有染汙、負累,不如出家人清淨、無著;又在家人需要承擔諸多家庭與社會的責任,不如出家人能專心學修。如果某些利根的在家人證得禪定、嘗得法味,自當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而不會貪戀在家身份。所以,稱職的禪修指導老師當屬出家僧。
  
  但就出家僧中,能證得禪定、把握善巧的少之又少,千人之中或有一、兩位。即使證得禪定及具有慈悲心,但同時精通教理、言辭無礙、堪能說教者,又千人之中或有一、兩位。
雖然現在國內外禪修中心與密集禪修活動很多,但具格的禪師非常難得。或者有這樣的具格禪師出現在我們面前,但由於他們淡泊名利、默默無聞,加之廣大信徒不精通佛法與戒律,而難以為人們所識知,乃至會無端地遭受眾多無知者與邪見者的輕賤、誹謗。現代學佛人的世間福德是不斷增長了,但出世間的福德因緣卻是不斷減損。

  如果缺少一位具格的禪師引路,或者碰到一位具格的禪師而我們又去輕賤、誹謗他,那我們的禪修就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不出危險、不走火入魔就已經值得慶倖了。但是現實不容樂觀,一些在家信徒參加了很多禪修活動,但是除了腿痛與昏沉,少有輕安與法喜,更不用說證得禪定,他們中一些人可能因此對自己失去信心,或者對佛法失去信心,轉而增長邪見、誹謗三寶。也有些較真、刻苦的信徒,因為缺少具格禪師的善巧引導,自己盲修瞎練,最後卻出偏入魔,委實可惜。
  
  六、強烈的貪欲
  在家人有貪欲是正常的,要是沒有貪欲那早就剃髮出家、證果解脫了。某些貪欲還是在家人成家立業、回報父母與社會的原始動力。但眾多貪欲會增長執著、憍慢、嫉妒、猜疑、侵害、嗔恨等惡不善法,因此有時會傷害到自己,有時會傷害到他人,有時會同時傷害到自己與他人。
如果進入到密集禪修期間,禪修者貪欲轉增轉盛,惡不善法增長漫延,則落入欲魔的掌控中了,禪修不會有任何起色。
  禪修者此時可通過觀察五蘊、十二處等起修無常隨觀、苦隨觀、無我隨觀,如果能因此生起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行無我的決定見,內心的貪欲自當轉淡轉滅。
  
  七、持續的不滿
  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當今的中國社會正處於持續變革時期,社會某些方面、某些層面尚處於無序、不合理的狀態之中,因此道德與信仰也處於交鋒與裂變的時期。加之我國人口眾多、社會資源相對潰乏,由此導致競爭激烈、心理壓力大。社會民眾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有時存在不信任、不安全、不滿意的情緒,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禪修者將這些不滿情緒延續到禪修中,或者在禪修當中新產生了一些不滿情緒但無法及時消除,這都會讓禪修者內心掉舉不安,障礙禪修。
  
  禪修者此時可通過觀察緣起來起修因緣觀,了知世間一切法都是隨著因緣生、隨著因緣滅。在因緣生滅中,禪修者也許會發現當今社會不夠公平、工作不夠如意、生活不夠幸福有可能有自己的一份責任,唯有淡定才是一劑精神良藥。
   
  八、睡眠困難及不良習慣
  在密集禪修或者長期禪修當中,禪修者保證充足的睡眠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我常見到很多禪修主持者把每天的時間都安排的很滿、很緊密,多要求禪修者晚睡早起,恨不得禪修者晚上不倒單,個個證得禪定、成就解脫。
當然,主持者心意是好的,但方法值得商榷。在密集禪修當中,要求禪修者精進于禪修是理所當然的。
但通過減少正常、必要的睡眠時間來強化精進、促進禪修,往往會適得其反。因為參加禪修的在家信徒平時習慣晚睡晚起,現在突然要求早起會導致睡眠不足,只會增加禪修者的昏沉與倦怠。關於睡眠與禪修,不宜先刻意減少睡眠來促進禪修,而應當先促進禪修、提高定力後再逐漸減少睡眠。
  
  如果禪修者平時就存在睡眠障礙,比如長期失眠、經常做惡夢、平時睡眠倒錯、夢遊等,在禪修期間通常很難一下克服這些睡眠障礙,往往會覺得睡眠不足。對於這樣的禪修者,應當分段增加他的睡眠時間,保證他得到充分休息,從而有效避免禪修中的昏沉與倦怠。
  
  如果禪修者平時睡前有些不良習慣,如喝咖啡、喝濃茶、吃夜宵、做運動等,也會造成睡眠障礙。但這些不良習慣在禪修期間是不難得到矯正的,從而保證充足的睡眠。又或者同僚有夢游、打呼嚕等現象而干擾到其他道友的正常休息,這時禪修組織者將夢游、打呼嚕者調到單獨的房間即可。
   
  九、身心疾病及精神創傷
  有些禪修者是因為身有疾病才來參加禪修,希望通過禪修治癒疾病。如法的長期禪修對有些疾病會有幫助,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但並不是對一切疾病都有幫助。我從來沒有聽哪位合格的禪師說禪修可治療一切疾病。如果有人這樣說了,我們對這位禪師是否合格就該打個問號了。
  身有疾病,首先要看醫生,謹遵醫囑吃藥調養。如果屬於慢性疾病且不嚴重,無明顯疼痛,禪修者能行坐自如,這種疾病則一般不會成為禪修的障礙。如果屬於慢性疾病但目前較嚴重,或者是急性疾病,或者是重症疾病,則會成為禪修的顯著障礙,我不主張這樣的禪修者參加密集禪修,而應該休息調養。
  
  有些禪修者患有精神疾病、人格障礙,如癲癇、意識障礙、應激障礙、適應障礙、精神分裂、神經衰弱、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躁狂症、恐怖症、多疑症、虐待狂、自虐狂、受虐狂、變態狂、孤獨症、自閉症等等,有些人知道自己的問題,有些人不完全知道自己的問題。無論自己知不知道,像重症的精神疾病患者自我控制能力差的,不適宜參加密集禪修,應當及時接受專業醫師的治療。如果症狀有效緩解並持續穩定後,及其他輕度的精神疾病患者,可適當參加禪修,但不宜與其他人做同等的要求,且禪修主持者平時注意觀察,一有情況當及時處理。
  
  有些禪修者在過去有一些慘痛的生活經歷,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但是過往的不良境遇在他的內心深處留下了無法撫平的創傷或者無法抹去的陰影。當在特殊情境的刺激或誘導下,過往的慘痛經歷又會重新出現在眼前,導致他情緒低落,或情緒、行為一時失控,如覺得孤獨、無助、絕望、憤怒、懊惱、悔恨、愧疚,出現哭泣、歇斯底里、自卑、自閉、自虐、自殺等行為。
如果信徒的這種精神創傷或心理陰影導致他情緒持續低落,並且頻繁出現情緒、行為失控,則不宜參加密集禪修,應當接受專業醫師的治療。如果信徒的這種精神創傷或心理陰影並沒有導致他平時情緒持續低落,只是在特殊情境的刺激或誘導下偶爾出現情緒、行為失控,則可以適當參加禪修,但也不宜與其他人做同等的要求,且禪修主持者平時注意觀察,一有情況當及時處理。
  
  十、對三寶心存懷疑
  三寶指釋迦佛、釋迦佛所說法、釋迦佛的賢聖弟子,通俗地說,即佛、法、僧三者。有些人不信釋迦佛是圓滿覺悟者、解脫者,或者認為釋迦佛只是比常人德行高尚一些的平常人,甚至有些人認為古印度壓根就沒有釋迦佛出世、說法,這是對佛的懷疑。有些人不想信釋迦佛所說的業力、因果、緣起、四聖諦、八正道,不相信有法可解脫,不相信有涅槃可得,認為是釋迦佛為了德化教育而編造的謊言、精神鴨片,這是對法的懷疑。有些人相信釋迦佛與釋迦佛所說的法,但對現前僧團沒有任何信心,甚至不承認現前僧團的佛弟子身份,這是對僧的懷疑。
其實三寶又是一體的,沒有佛就沒有法與僧,沒有法就沒有佛與僧,沒有僧也就沒有法,沒有法自然也沒有佛。所以懷疑三寶中任何一寶,即是對三寶整體的懷疑。對三寶有懷疑,即無法完成對佛法的皈依,學修的路上就會不斷地遲疑、徘徊,裹足不前,禪修自然也不會有長足的進步。
  
  現在是末法時代,這意味著正法式微、邪法盛行。進一步說,就是我們平時目聞目睹的,不一定就是純正的佛法。這時禪修者當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通過如理抉擇來確立對三寶的正信、正解。只有確立正知正見後,修行才有眼目,禪修才會順利。
  以上所說的禪修障礙,主要是針對在家信徒在諸多障礙中總結出的十種,尚有其它種種禪修障礙未一一列舉。有心者當廣學博聞、如理抉擇,努力消除種種禪修障礙。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