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楞嚴經(第八十五講) 非因緣非自然《慧律法師佛學講座》wiki [打印本頁]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3-11-25 19:43
標題: 楞嚴經(第八十五講) 非因緣非自然《慧律法師佛學講座》wiki
楞嚴經(第八十五講) 非因緣非自然《慧律法師佛學講座》wiki


楞嚴經-85 (國語) 98.05.28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365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今天是端午節,
諸位能夠這樣堅持聽經聞法,
堅持就一定會有所獲得,
一定的道理。
師父對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大德
堅持聽經聞法,
表示讚歎、由衷的敬佩。
諸位請翻開《楞嚴經講義》365頁,
倒數第二行,
[巳二 受陰(分三)]
我們上個禮拜講五陰的色陰,
色陰的最後是:
是故當知:色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我們今天要講受陰,
色、受、想、行、識,
為什麼統統是非因緣、非自然性?
[午初 擧喻合法二 就喻詳辨]
[三 結妄歸真 今初]
經文:
阿難!
譬如有人:
手足宴安,
百骸調適,
忽如忘生,
性無違順。
其人無故以二手掌,
於空相摩,
妄生澀滑,
冷熱諸相。
先解釋一遍:
阿難!
我們要解釋這個受陰,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舉一個貼切的例子,
譬如有一個人手足宴安,
這個「宴安」就是逸樂茍安,不圖振作,
它的本意是這樣。
那麼,宴安也可以說;
什麼叫做逸樂茍安呢?
逸,孫逸仙那個逸;
快樂的樂;
茍且的茍;平安的安,
逸樂茍安,不圖振作,
表示沒事的意思,
在這裡表示沒事,
手足宴安。
百骸調適,
這百骸調適就是說:
他的筋骨調和得非常好,
就比喻真如不動,
百骸調適。
忽如忘生,
這個「生」有三層意義,
第一、
這個「生」表示突然忘記色身,
這個色身的意思就是:
因為他生活得很好,
沒有什麼苦,也沒有什麼樂,
非常的滿意,
一個人通常滿意
就不會發現這個身體的痛苦,
所以,因為沒有苦樂,
所以,忘了身體的存在。
忽如忘生,
就是沒有種種的苦、樂、捨,
所以,忘記了這個色身。
這個「生」也當作存在,
突然忘記了這個色身的存在,
沒有任何事情發生,
所以,這個「生」當作是存在。
性無違順,
「違」當然就是苦,
心情苦,
違背自己的心,當然就是苦,
就像一般人如果違逆我們,
心靈不舒服;
色身遭受到重大的違逆、傷害,
我們也是苦;
順的話就是樂,
樂。
366頁,第一行,
其人無故,
無故就是無端起妄,
沒有什麼事,
太閒了,
這個人莫名其妙的就起妄想了。
以二手掌於空相摩,
以二手掌,這表法的,
表示六根攀緣六塵,
根塵相對,就比喻二手掌,
這二手掌就是比喻生滅、不生滅。
於空相摩,
於二手當中,
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這個「澀」比喻作往生三途;
「滑」比喻人天道;
「冷」表示二乘道,聲聞跟緣覺;
「熱」的話就比喻權教菩薩,
諸相。
直接解釋一遍:
說:阿難!
就像有個人,
手足逸樂茍安,不圖振作,
身體調適得很好,
突然忘記了自己的色身的存在,
因為沒有苦樂的刺激,
所以忘記了。
所以,性無違順,
本來是沒有違順、苦樂種種的這個感受,
這個人無端起妄,
用二個手掌互相搓摩,
在空相摩,
於空相摩,
就是根塵相對,
因此產生了澀滑冷熱種種的感受諸相,
這個「澀」比喻三途;
「滑」比喻人天;
「冷」比喻二乘;
「熱」就比喻權教菩薩。
[此顯受陰即藏性。]
表示受陰當體非因緣,非自然,
就是藏性。
[以下開一心法為四陰。]
開一個心法為四陰──受、想、行、識,
我們上次已經講過了。
[受即徧行五心所中受心所,]
因為它的覺受特別的強,
[以領納為義。]
所有一切眾生,
只要碰到一切事情,
五根攀緣五塵,
一定會有種種的領受、領納,
所以,這個受心所,
在五十一心所法特別的強,
因此特別的列出來。
[領納違(苦境)、順(樂境)、]
[俱非(不苦不樂)、境相,]
[而生苦、樂、捨]
這個捨是[(苦樂雙捨即不苦不樂也)]
[三受,]
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
這比喻說:
一切眾生所有的感受,
不是苦受就是樂受,
要不然就是捨受。
[雖諸識中,皆有受心所,]
[而前五識根境相對,]
[受之用偏多,受之力最強,]
[即以五識為受陰。]
[此文就自法為喻,]
[以身識領受觸塵之境,]
因為用二手手掌搓摩。
[但事出假設,又偏約身識,]
[故得為喻耳。]
用身識來比喻,
眼識、耳識、舌識、身識,
眼、耳、鼻、舌、身,
用身識來為自己作比喻。
[譬如有人,即假設有此一人,]
[手足宴然安靜,]
[百骸調和順適,]就是沒事兒。
[此喻真如不動,性德自如。]
[忽如忘生者:忽然忘其有生,]
[即不知有身之謂也。]也就是忘記了色身的存在,
因為沒有太多的刺激。
[大凡人生,有苦有樂,]
[覺得有身,而受苦樂之境,]
[若無苦樂,即不知有身。]
[忘生,亦可作忘身解,]
[尚且不覺有身,而安知有受耶?]
[違是苦受,順是樂受,]
[苦、樂兩無,併身亦忘,正屬捨受。]
這個捨受,
在唯識學裡面講,叫做癡受,
癡,或者是叫做無記受,
也不能分辨苦、樂,
也不能說他有覺性,
所以,因此叫做癡,
有一個名詞叫做癡受,
或者叫做無記受。
[喻心體離念,無受陰故,]
[以捨受難破,]
捨受難破就是沒有辦法覺察到。
為什麼難破呢?
因為難以覺察,
不苦不樂就很難覺察,
落入比較微細的癡受。
[故下只約苦、樂]
容易覺察到的[二受破。]
[其人無故以二手掌,]
[於空]就是在虛空,
在虛空當中,[相摩者:]
[無故即無端起妄;]
無端起妄就是六祖講的:
無端起知見,
情存一念覺,寧越昔時迷。
就是我們莫名其妙的就起知見,
知見就是頭上安頭,
本來真如自性心性不動,
莫名其妙就加一個念頭,
這個念頭就是知見立知,
知見本身是通達如如不動的涅槃妙性;
可是,我們現在不是,
把真知轉換成妄知,
所以叫做頭上安頭,
就是六祖講的:無端起知見,
莫名其妙的就頭上安頭;
莫名其妙的就起無明,
情存一念覺,
我們想要修行,那就是妄,
不知道行本來無可修。
[二手於空相摩,]
[即根塵相對,]六根對六塵。
[亦可指生滅不生滅和合,]
我還是告訴諸位:
和合是絕對有語病的,
不能作這樣如此解,
平、等量齊觀,
才可以講生滅跟不生滅和合,
男跟女結婚就是等量齊觀,
平等、分量一樣,才可以這樣講,
記得!
生滅如果跟不生滅和合,
我們永遠沒辦法了生死,
因為和合就是:
不是左邊高就是右邊高,
這個一定要認清楚這個語病,
大悟的人絕對不會這樣講。
就像虛空,從來就不與諸相合;
但諸相不能離開虛空,
如是體悟,
要如是體悟。
因為生滅是妄,
不生滅是體,
生滅是沒有體性的,
不生滅它是有體性的,
一定要了解,
這二個不是平等的東西,
生滅是不生滅的影子,投影而已,
也就是意識心本身就是性所起的影像而已,
並不是真實性的東西,
所以,二者不能和合,
卻不能相離,
如是解,才是真正悟道的人講的話。
[三細俄興,六粗競作。]
諸位翻開《表解》六○頁,
三細,
表解六○頁,
為什麼呢?
因為這裡有一些初學佛法的人,
這一堂課聽了以後,他就會還給師父,
下一堂課來,他就會忘記,
忘記以後再重新再提醒,
沒辦法的事情。
六○頁,
諸位看,無明不覺生三細,
往左邊六一頁看,
境界為緣長六粗。
什麼叫做無明不覺生三細呢?
一就是業相,我們所講的相分;
二就是轉相,就是我們所講的見分,
把轉真智為妄見;
第三叫做現相,就是妄現境界,
妄現境界。
境界為緣長六粗,
第一就是智相,
這個智相不是智慧之相,
是分別心的意思。
第二、相續相,
這個,
二六時中我法二執不斷,
沒有辦法斷,
相續相,
你時時刻刻,
任何一個眾生他開口,
他一定是「我」;
就是修行了二十年,
他對法上的執著還是很難破,
總覺得自己很有修行,
卡在一個「我」在修行。
第三、執取相;
第四、計名字相;
第五、起業相,
就是造業了;
第六就是業繫苦相,
我們業就像繩子,作繭自縛,
不只是蠶作繭自縛,
一切的眾生都是作繭自縛。
佛陀說:單純是需要智慧的,
生命的單純就接近於真理,
我們因為不能單純的過日子,
他的苦就會跟在後面,
本來我們好好的人生,
我們把它搞得很複雜,
單純的生命是需要智慧的,
這是佛講的;
但是,我們因為沒有辦法過單純的生命,
硬是要過複雜的生命,
所以,我們的苦就一定會跟在後面,
本來家庭好好的,
對不對?
他就外面又搞一個家庭,
就變成很複雜了!
是不是?
這個錢夠用了,
還是不少呢,
還搞一些股票,投注下去,
套牢了!
眾生他就是沒有辦法活在單純的世界裡面。
如果我們能夠把複雜的生命,
轉變成單純的生活,
能夠知足,
能夠時時刻刻滿足,
運用智慧,
能夠把我們所有的欲望降到最低點,
這個是有智慧的人,
也懂得生命的藝術,
生命的藝術。
所以,不是說蠶‥‥‥
蠶是吐蠶絲那個蠶,
叫做昆蟲,作繭自縛。
人就是作繭自縛的蠶,
因為我們不懂得把生命單純化,
我們就是吐蠶絲,
這個絲就是業,
吐了貪心的這個絲,就是業的絲;
吐了瞋恨心的;
吐了這個愚癡的絲,
我們一直作繭自縛,
一直綁到死,
仍然沒有辦法掙脫名、利、色三關。
人的一輩子,
名、利、色,還有家庭,
再來就是睡眠,
佔了一個人的生命99%的時間,
還撥出一點點一點點時間來聽個《楞嚴經》,
一聽:唉!
所以,這個世間要講到修行是很難,
真是難!
還撥出一點點的時間來聽經聞法,
還覺得自己很偉大,
眾生很難救的!
底下,
367頁,
則三細俄興,
「俄」就是突然,就興起了。
六粗競作。
[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等觸,]
[即妄現受陰之相。]
所以,記得!
一切法不受,叫做正受,
這是佛講的,
無論你接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統統是妄,
因為所有的受都是幻;
但是,不是說沒有苦、沒有樂、沒有捨,
不是這個意思,
是說苦無實性,
能放得下苦,
不是世間沒有苦喔,
如果你的世間沒有苦,又不是大愚癡!
對不對?
苦,但是,苦無實性,
所以,知道說苦是生滅的,
就儘量忍,
這個是佛的境界。
我們一般苦,
就是牢騷、抱怨、痛恨,
就增加生命的第二重負擔。
所以,我們的生命是輸二次,
沒有學佛的生命是輸二次的;
學佛的生命觀剛好抵觸,
我知道苦,
苦無實性,
忍下來,進入第一義諦,
苦,化作心地的安詳,
所以,沒有輸。
可是,眾生,苦已經輸一次了,
在苦當中妄生恨,
加上恨,
恨老公拋棄我們;
恨老婆跟人家跑掉;
恨兒女不孝順,
這個緣起法當中本來已經很苦了,
還加一層恨,
就輸了二次,
生命種種的煎熬跟痛苦。
所以,了解苦無實性,
樂也是無實性,
眾生,你在追求快樂的當中,
要了解它是生滅的東西,
生滅的東西。
為什麼六祖講: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為什麼講:不見一物,名為見道?
為什麼?
無論時間、空間、人事時地物,
無一法非幻,
沒有一樣事情不是幻化的;
沒有一樣事情不是緣起的,
緣起,它就是如幻,
你眼睛看出去的、耳朵聽到的,
沒有一件事情,
人事時地物,乃至時間、空間,
沒有一件事情是真實性的東西,
推究其體性,
沒有一樣不是緣起、不是如幻。
所以,於二手中
妄生澀、滑、冷、熱等觸,
即妄現受陰之相。
受陰當知,
亦復如是。
[先擧喻,此法合。]
[一切受陰虛妄,]
[自當比例而知,]
[亦如摩掌,妄生覺受。]
[此喻即自法,]
[但能了喻之妄,]
[便知受陰之妄也。]
[藏性不動,本來無受,]
[即喻中有人喻藏性;]
[宴安調適喻不動;]
比喻不動。
[無故二掌摩空喻無端妄起無明,]
[不生滅與生滅和合,]
[妄生三細六麤,]
[故有澀、滑、冷、熱諸相。]
[澀喻三途苦受,]
[滑喻人天樂受,]
[冷喻二乘滯寂枯受,]
[熱喻權教事修等,]
[觸指樂受等,]
[以上皆明從真起妄。]
[初擧喻合法竟。]
為什麼叫從真起妄呢?
其實真從來不起妄,
只是我們不覺悟而已。
所以,我們沒有發現真理,
為了解釋方便,
為了解釋第一因,
為了解釋無明,
只好這樣講,
雖然說它是語言、文字;
可是,這個觀念還是挺重要的!
諸位法師!
將來你要上台弘宗演教,
你要成為善知識,
這一點你可不能弄錯,
真是絕對從來不起妄的,
真若起妄,
我請問你:佛有沒有真如?
佛有沒有真如?
佛有真如。
好!再請問你:
真如莫名其妙又起妄,
無端又起妄,
那真如,
佛的真如會不會變眾生?
會啊!
真如如果會起妄,
就表示成佛就會變眾生。
諸位!真如是絕對,
記得!
就像虛空的絕對,它一直存在,
法性本空,
就是絕待,就是絕對,
任何的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
發生任何事情,都跟本性無關;
這個世間,
無論是宇宙成住壞空、人的生老病死,
都跟本性無關,
悟道的人,
於涅槃妙性當中,
求其生老病死、迷悟、聖凡、苦樂,
盡不可得,
真從來不是妄,
講:真起妄,
是為了方便說。
為什麼我在這裡一直重複呢?
在座諸位出家眾,將來會成就法師,
不能不對妄本無因、
知真本有,達妄本空的道理了解,
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通達妄心、妄識本不可得,
知道真心、如來藏性本來就存在,
所以,問題是迷跟悟。
但是,如果說你講悟,
這個也是迷,
因為頭上還是安頭,
見性大悟是對眾生講的;
性相一如,平等不二,是對究竟義講的。
所以,如果說:
你認為有一種人他叫做開悟,
那是對眾生講,說這個人開悟,
而真正的悟道,
進入絕對的性相一如,
沒有悟這個名詞;
頭上安頭,
從來不迷,又為什麼要加一個悟?
絕對的虛空,
需要加一層絕對嗎?
絕對的虛空,
無量劫來、無始劫來,
本身就存在;
講無量劫、無始劫以來,
這個仍然是妄。
何以故?
自性沒有過去心,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哪有無始無明?
哪裡有無始無終這個名詞?
既然過去心不可得,就表示無始;
現在心不可得,就表示沒有現在,
所以,「回歸當下」,
這個也是方便說;
未來心不可得,就表示無終,
未來心不可得,
時間、空間是因為心影現出來的,
心若不住,哪有終點?
沒有過去的起點;
沒有現在的當下;
沒有未來的終點,
所以,講無始無終,
仍然是方便說,
在眾生受到時空的受限性的時候,
為了破除眾生的「第一個」時間觀念。
所以,外道講:
七千年前,上帝創造天地萬物,
或者七萬年前,上帝創造天地萬物;
那麼,七萬年前、七百萬年前是什麼?
七百萬年前、七億年前是什麼?
七億年前、七十億年前是什麼?
你硬要講最初那個因,
那個就不是最初。
所以,佛有苦衷,
在沒有悟道的時候,
很無奈的才講無始無終,
既然講: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可得,
時空本是妄,
妄本不可得,
不可得中,就是絕對的空性,
絕對的空性就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所以,在佛的真心裡面,
所有的相都是真如,
也就表示沒有生滅的意思。
所以,山河大地無論如何變動,
涅槃妙性一直沒有增減,
如是體悟,才是佛的弟子。
底下,
阿難!
是諸幻觸,
不從空來,
不從掌出。
[幻觸,即身識所覺之觸受。]
[空中本來無物,]
[但是二掌相摩妄生諸觸,]
[虛妄不實,故稱為幻。]
[上二句雙標二途,]
二途就是:是空來?或者是掌出?
意思就是,幻觸就是:
到底是從空來?
或者是從掌出?
都不是,
叫做二途,
二途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
從二個角度去討論,
到底這個觸,身體的這個觸,
是從虛空來的嗎?
還是從二隻手掌相摩,而產生的觸?
[究其來處。]
來好好的討論,
到底這個觸受,
二掌相摩的觸受,
是從虛空來嗎?
或者是二掌相摩產生觸受?
368頁,
如是,阿難!
若空來者,
既能觸掌,
何不觸身?
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這裡的意思就是說:
如是,阿難!
假設說:
這個觸覺是從虛空自己跑出來的,
好!虛空既然能夠觸掌,
為什麼虛空不會來觸你的身體呢?
為什麼一定要去觸掌?
因為虛空是絕對啊!
是不是?
到處都是虛空,
身體以外,哪一處都是虛空啊,
為什麼一定要觸你的掌?
所以,佛底下這一句講得非常好:
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因為虛空又不是有情、有感情的,
它是絕對的存在。
是不是?
不應該虛空自己選擇;
人類有感情、有智慧,
來選擇一二三四五六,
或者選擇地方;
虛空哪裡?
虛空既能觸掌,
當然也可以觸身,
為什麼它自己會來選擇?
就表示虛空來的觸塵是錯的、
是不存在的。
[此下詳辨推破。]
[先正破空來,]
[身之外皆空,]
[若從空來,]
[既然能觸於掌,何以不觸於身?]
[空無知覺,不應虛空,有所選擇,]
[喜來觸掌,不喜觸身也!]
它不是有情,
有情才講喜歡不喜歡,
虛空不是這樣。
368頁,中間經文:
若從掌出,
應非待合?
又掌出故,
合則掌知,
離則觸入,
臂、腕、骨、髓
應亦覺知入時蹤跡!
必有覺心,
知出知入,
自有一物,
身中往來,
何待合知,
要名為觸?
注意聽!
我們先把義理貫串起來,
如果這個觸塵;
接觸的觸。
如果說:這個觸塵,
身體的觸若從掌出,
意思就是說:
掌應當自己出,
這掌自己會出觸,
應非待合?
那又何必要等到二隻手合起來搓摩,
才產生觸塵呢?
意思就是說:
掌不能自己出這個觸塵。
再講一遍:
如果說這個觸塵,
是掌、從掌自己跑出來的,
那就不必等到二隻手搓摩才叫做觸塵,
自己就會跑出來。
又掌出故,
掌能自己跑出觸塵,
那麼,我們曉得,
二個掌、手掌可以跑出觸塵,
合的時候掌知道,因為有這個觸塵;
好!
離則觸入,
因為自己會跑出來,當然就會跑進去了。
離,
二隻手掌分開來,
二隻手掌分開來,
就應當有觸塵、觸覺可以入。
諸位看這裡,
諸位看這裡,
二隻手掌,
假設說,這是假設,
假設說:
左掌自己會跑出觸、觸塵,
事實上沒有啦;
右掌也跑出觸,
佛就問:
如果說掌自己跑出觸,
那又何必、為什麼要等到二手搓摩才產生觸?
再來解釋:
如果說掌出、自己會出,
掌自己會出,就不需要待合才產生觸。
好!底下說:
又掌出,
二個手掌跑出一物觸塵,
自己跑出來一物觸塵,
好!
合的時候,掌知道有觸塵了;
離的時候,這個東西會跑進來,
從哪裡出,就從哪裡入嘛!
合則掌知,
合的時候,二手合掌的時候,
有這個觸塵能夠讓你知道;
把二掌分開的時候,
就應當有觸覺可以入,
就好像有一種東西要跑進去,
觸入。
臂、腕,
有的人念腕ㄨㄢˋ,
臂的下端和手掌相連的部位叫做腕;
骨:骨頭;
髓:最內部的叫做髓,
應亦覺知入時蹤跡,
必有覺心,
一定有可以覺察到,知出知入,
自有一物,身中往來,
意思就是事實是沒有。
何待合知,
又何必等到合掌的時候才知道,
要名之為觸?
意思就是說:
這個手掌沒辦法自己產生觸塵,
要二隻手,
要二隻手。
如果說:掌可以自己出來的話,
合的時候,你知道有觸塵產生,
那麼,二掌分開來,
那個觸變成自己會跑進去,
因為從哪裡出,就一定會從哪裡入,
身體好像有一種觸塵跑來跑去的。
看註解,
[此正破掌出。]
[約未合不出,]
未合就是未合二掌前,
這個觸塵為什麼不會產生?
不出就是為什麼不產生?
就未合掌前,觸塵為什麼不出來?
[既離]
中間加二個字:為何[不入,]
離就是把二掌分開來,
為何沒有感覺到觸塵進入這個身體,
在身體的骨、髓、腕跑來跑去?
為什麼都沒有?
[兩途而破。]
就是不存在,
表示從掌出是不對的。
[二應字皆當念平聲。]
[初二句謂若此觸受,是從掌中而出,]
[未合之前,]二掌沒有合之前。
[應當即出,]
[應非待合之後方出?]
[又掌出故下,]
[合則掌知觸出,]
[有出必有入,]
離的時候,
那麼,就很清楚的知道,
有一種觸塵灌進去你的手掌,
在身中跑來跑去。
([離時則應知觸入。])
[如果有入,而手腕肘臂,]
肘就是上臂和下臂相連的關節部位,
叫做肘。
肘臂[以及骨髓,]
[應當亦要覺知,]
[此觸入時蹤跡,在於何處?]
[必有覺心,知出知入,]
[則此觸受,]
[自有一物,在人身中往來,]
[爾時即可名之為觸,]
[何待合掌而知,要名為觸耶?]
[二就喻詳辨竟。]
為什麼要等到合掌?
你掌自己出是沒有道理的,
掌自己出是不可能,
也沒有道理的。
[午三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
受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所以,我們應當知道,
受陰本身是虛妄的,
求其體性不可得。
本非因緣,
不能講它是因緣;
非自然性,
也不能講外道講的無因,
也不可以,不壞緣起法。
[是觸受非從空來,]不是從虛空來。
[非從掌出之故,]
手掌不能‥‥‥
單掌不能出觸。
[當知擧體虛妄。]
意思就是:
你所有的感受,其實是不實在的。
[本無生體曰虛,]
[循業偽現]
為什麼叫做偽現?
擺在你前面欺騙你的真心,
你不知道它是虛偽,
偽現就是妄現。
[(二掌相摩業也)曰妄。]
[此句結其相妄,]
[下二句結顯性真。]
這一句,這幾個字什麼意思?
這一句就是:
你要修行,
一定要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妄相當體即空,
你要結顯性真,
只有那個如如不動的真心,
才是你要找的,
這個才是生命的真諦,
才能究竟得到安穩解脫、
快樂幸福的人生。
[謂觀相元是虛妄,]
[觀性究係何物耶?]
[曰本來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妙真如性,]
非因緣,
就是講它當體即空,
它不是因緣法;
非自然性,
也不能說它是無因,
因為它仍然不能壞緣起;
但是,緣起自性本空,
要再更進入大乘的究竟絕對的思想。
所以,二乘人所執著的因緣法,
佛破了;
外道所執著的無因論也破,
這個就表示說:
萬法、受陰,
所有的感受都是妙真如性,
但莫於受住著。
[此二句解見上科。]上面都有解釋。
[二受陰竟。]
底下叫做[巳三 想陰(分三)]
想陰。
[午初 擧喻合法二 就喻詳辨]
[三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
譬如有人:
談說酢梅,
口中水出;
思蹋懸崖,
足心酸澀。
底下用想陰,
用空想的。
阿難!
譬如有人,談說酢梅;
這個念酢ㄘㄨˋ
「酢」梅就是我們酸醋那個「醋」的古字,
我們廚房煮的那種「醋」的古字。
有人一講到說這個梅很酸,
酸梅,酸梅,
酢梅就是酸梅。
一講到這個酸梅,
口中自然出水,
沒有吃到酸梅,只是聽到而已,
口中自然流出口水。
思蹋懸崖,
蹋就是足踐,
就是腳站在這個懸崖邊,
只是用想的而已喔!
前面只是用談的,
沒有吃到酸梅;
現在你只想到站在懸崖的旁邊,
足心酸澀,
足心酸澀。
我們曾經作夢就夢過,
跑‥‥‥
突然從懸崖掉下去,
突然就醒過來了,
醒過來了!
每一個人都會作過這種夢,
跑‥‥‥
掉下去,突然又醒過來了;
跑‥‥‥
滿地都是錢;
如果晚上水喝多了,
在夢境裡面,
一直急著要找廁所‥‥‥
沒有嗎?
都有,
大家都有,是不是?
有這個經驗,是不是?
就急著要找廁所;
沒有才怪,
你是正常人,怎麼會沒有呢?
對不對?
[此顯想陰即藏性。]
想陰當體即空,就是藏性。
[想亦徧行心所之一,]
以攀緣思慮來作定義,([以緣慮為義,])
什麼叫想?
想就是攀緣外境,
同時思慮;
也可以講:
緣慮為義,這個也講說對內,
單一的,緣慮就是:
對內攀緣那個能思慮的,
叫做想。
如果把二個字分開來,
會攀緣思慮的,這個叫做想;
那麼單一的,如果說緣慮,
也就是說:
從內部來講,
這個思慮,它能夠緣到內在裡面的,
思慮,想得比較深叫做思,
所以,這裡用「想」包括一切。
[能安立自境分齊。]
自境分齊,
譬如說:眼對色來安,
眼安色塵;
耳安聲塵;
緣慮就是意識所安。
知道嗎?
意識安什麼?
意識就是安想,
就是安緣慮,
叫做自境分齊。
安立自境分齊,
也就是說:六根都有自己的範圍,
分齊就是自己的範圍,
眼對這個明、暗,
還有色、空這個範疇,
耳朵才對動、靜,
剛剛講太快了;
自己安自己的範疇,
那麼,這個意識心就安什麼?
安緣慮。
[諸識雖皆能安立自境,]
[而意識偏強,]
[以能緣慮三世境故,]
能緣過去,
能緣現在,
能緣未來。
[即以意識為想陰。]
[此亦就自法為喻,]
[單取意識之懸遠想像。]
[譬如有人,亦假設一人,]
[談說酢梅]
[(以梅酸如酢故以稱之),]
[口中自然水出。]
[酢梅是所想之境,]
並不是真正吃到了酢梅、酸梅。
[梅雖未食,]
[但談說懸想,即能令口中出水,]
[故下文云,想陰是融通妄想。]
為什麼要講融通呢?
融通內外,
色、聲、香、味、觸,
融通裡面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融內外叫做融通妄想。
[昔日曹操出兵,]
[兵行失路,]走錯路了,
迷路了。
[口渴無水。]
[乃下令曰:]
[大家速行,過去不遠有大梅林,]
[梅子甚多,可以摘食。]
[兵]這些兵,曹操的兵,
聽到這個酸梅,就想到要吃這個酸梅。
([聞梅想梅,])
[口中水出,]
[操有權宜,]曹操有權宜。
[知望梅可止渴。]
[又譚子云:]
[有言臭腐之狀,]
[則輒有所噦;]
[聞珍羞之名,則妄有所嚥者,]
這什麼意思呢?
「有」就是有的人;
「言」就只是說一說而已,
有的人這個嘴巴只是說一說:
哎呀!這個很臭啊,
臭豆腐很臭啊!
或者怎麼樣,
或者是:哎呀!這個屍體很臭啊,
腐爛了!
只是講而已。
譬如說:
檢察官、法醫到謀殺的現場,
這個人已經死了一個禮拜了,
這個屍體臭不可聞,
一般人沒有這個因緣接觸這個屍體,
那個惡臭、流膿,
這檢察官、法醫就說:
哎呀!我們幹這個職業的,
老是跟這個屍體接觸很臭!
這旁邊妻兒一聽到,
哇!就跑到後面去。
則輒有所噦,
這個「噦」就是嘔吐的時候,
只發出聲音,而吐不出東西出來,
乾嘔的意思。
只聽到這個屍體很臭很臭,
嘔吐的時候只發出聲音;
但是,吐不出東西,
叫做噦,
則輒有所噦。
如果這個色身是那麼可愛,
死的時候為什麼那麼臭?
所以,佛陀在《阿含經》講:
這個色身要存燒想,
燒想,
你所可愛的東西,
放一把火燒了,
要常常這樣觀想,叫做燒想,
在《阿含經》裡面講燒,
火燒島那個燒。
就是你覺得世間上什麼最可愛的,
佛陀教我們:你觀想一下,
放一把火燒了試試看,
燒後成灰,那到底可不可愛?
那個可愛,
你所有對這個相上的執著,
你會冷卻三分。
愛得死去活來,
發生一場火災,
看到屍體被燒到焦黑,
那個可愛、那個美都沒有了,
沒有了!
這個世間,
看到究竟處,你就不會迷惑。
說:有言臭腐之狀,
之狀,
立刻就嘔吐,
發出聲音,吐不出來。
才聞到珍饈,
哎呀!這個很香啊,
香噴噴!
尤其我們現在的電視節目,
美食專家,
要炒幾分鐘、要什麼浸泡、
要加入什麼佐料,
聽到這個珍饈,
不得了!
還沒有吃到,就妄有所嚥,
好像是吃到了。
最近在廣告這個粽子,
這個粽子裡面是包什麼什麼的,
談了以後,好像是很想去吃一顆,
吃一顆。
有一個小姐,
說一天吃三顆粽子,
長了針刺,
長了針刺,
因為那糯米做的東西,
還是不能吃太多,
長了針刺。
以前我媽媽說,
偷看人家大便的時候會長針刺,
結果不需要,
吃粽子就會長針刺,
長針眼,
長針眼。
則妄有所嚥,
[非妄而何也?]
[思踏懸崖,足心酸澀者:]
[懸崖未登,]還沒有登到懸崖。
[只思踐踏,而足心酸澀。]
[與酢梅未食但談說,而口中水出,]
[可以類推而知,同一例也。]
想陰當知,
亦復如是。
[此法合。前擧二喻,]
[皆自法為喻,]
[都是意識懸想之境,]
為什麼懸想?
不是親臨其境,
你也沒有吃到酸梅,
也沒有真正站在懸崖邊,
沒有啊,統統沒有!
所以,[擧體虛妄,]
我們的想舉體是虛妄。
[一切想陰。]都是這樣。
[當知亦復如談說酢梅,思踏懸崖,]
[同一虛妄。]
[一喻順境之想,]
[一喻逆境之想。]
[初擧喻合法竟。]
順境,吃到這個酸梅是順境。
是不是?
站在懸崖旁邊就逆境,
統統是妄想!
[午二 就喻詳辨]
阿難!
如是酢說,
不從梅生,
非從口入。
這個字不曉得有沒有改過來?
我這裡是打「人」;
有改了,(新版已更正)
口入。
阿難!如是酢說,
加二個字:酢「梅之」說。
不從梅生,非從口入,
這意思就是說:
為什麼會跑出口水呢?
阿難!
如是酢梅之說,
產生了口水,
絕對不是從梅而生出口水,
也絕對不是單一個口就會生出口水。
[酢說文字不足,應云酢梅之說,]
[所引之水,]
[不從酢梅而生,]
[非從口入而出,]
兩途。
[此雙開兩途,以明想妄非實。]
371頁,
如是,阿難!
若梅生者,
梅合自談,
何待人說?
若從口入,
自合口聞,
何須待耳?
若獨耳聞,
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先解釋一下:
如是,
中間加四個字:口中之水,
這個語意更清楚,
如果不加,就看不懂他到底在講什麼。
好!講到這裡,
如是口中,為什麼產生了水?
阿難!
這種情形是怎麼產生的呢?
好!
你來究竟分析一下,
到底這個口中之水,
好!第一個,
若梅生者,
如果只有酸梅產生的,
酸梅產生就是酸梅自己講了,
梅合自談,
梅合自談就是酸梅自己說話了:
我很酸喔,我很酸喔!
如果這個口水,
是單一的這個酸梅所產生的,
那麼,酸梅,梅合自談,
酸梅就自己講:我很酸喔,我很酸喔!
又何待人說?
又何必待人說?
我們都知道,
酸梅不會自己說:我很酸!
一定要人說,
何待人說?
是不是?
所以,這個酸梅不會自己產生口水的。
好!
第二個角度,
若從口出,
如果說這個口中的水,
是口中自己產生口水的,
自合口聞,
那麼,你這個嘴巴,
自己就會聽聞到酸梅,酸梅,
這個嘴巴自己就能夠聽聞,
自合口聞,
口聞就是嘴巴有聽聞的能力;
我們都知道,
能聽聞一定是耳朵,
嘴巴不能聽聞。
這一句意思就是說:
如果這個口水是嘴巴自己出的,
不必借重於耳朵,
好!那麼,就是自合口聞,
那麼,嘴巴自己聽聞就好了,
又何需待耳朵聽聞說:
嗯!酸梅是酸的,
口水才流出來?
意思就是:單口不出口水,
只有嘴巴,不能產生口水。
若獨耳聞,
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這個水,如果只有從耳朵聽聞,
耳朵聽聞,就自己會產生水,
那麼,耳朵為什麼不會流出口水?
你也從來沒有看過耳朵會流出口水。
所以,獨耳聞,
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這個在表達什麼?
一切法無生,緣起而生,
緣起生,就是一切法無生,
緣生就是妄想生,
就是妄生,
虛妄而生。
諸位!
梅不自生,
口不自生,
耳不自生。
再講一遍:
梅,單一梅不生口水,
單口不生口水,
單耳不生口水,
三個加起來產生口水,卻是妄,
每一個單一分析卻是無生,
無生加無生加無生,
其實仍然是無生。
那麼,緣生,
其實空性就是無生,
所以,緣生就是幻,
這個重點在這個地方。
所以,這個口水是緣生,
緣生其實就是無生。
所以,單一去分析、剖析每一個相,
其實當體即空,就是無生。
那麼,無生,
虛妄緣生,
虛妄緣生就是無生,
這個在強調這個。
底下,
[梅生口入,皆指水言。]
[如是口中之水,]
[不從梅生,非從口入;]
[若謂此水從酢梅而生,]
[則梅合當自談,自出其水,]
[何待人說而後口中水出耶?]
[梅不談,]
[則此水不從梅生也,明矣。]
酸梅不會自己說:我很酸!
叫做梅不談;
這個文字太簡單了,
實在太簡單,
因為簡單到實在看不懂。
梅不談,
意思就是:
酸梅不會自己說:我很酸,我很酸!
要看這個還是要有一點功夫。
[若謂此水從口入而出者,]
[則聞酢梅者,應合是口,]
[何須更待耳聞,]
如果說:
這個口中之水,
是嘴巴自己跑出來的,
則聞酢梅者,應合是口,
那麼,聽到這個酸梅,
應該是口自己講自己聞,
又何必等到‥‥‥
「待」就是借重於,
這個「待」,用「等待」,力道不大,
要「借重於」,
又何需更待、更借重於耳朵來聞?
這個就完全符合註解的意思,
又何必借重於耳朵的聞呢?
[而後口中水出耶?]
[口不聞,]口當然不能如耳之能聞。
[則此水非從口入也,明矣。]
因為口也不生口水。
[若觸耳聞酢梅,故有水出者,]
如果這個觸動了耳聞,
這個「觸」就是觸動。
若觸動了這個耳聞,
這個酢梅所以才有水出者,
[則此水何不從耳中流出,]
為什麼聽了以後,
卻這個口水從口中流出來呢?
([而轉從口中流出耶?])
意思就是:單耳也不能出口水;
那麼梅、酢梅不能出口水;
單口不能出口水;
單耳也不能出口水,
要梅、口、耳緣起,
一切法本來無生,
現在緣生,
所以,緣生如幻,
緣生就是無生,
無生,緣起如幻,
就好像有那麼一回事兒,
好像真的有東西很好吃;
又好像有那種東西很難吃,
我們被綁死在好吃、不好吃的煩惱裡面。
[耳不出,則此水非耳所致也,]
這個水不是耳朵所致。
[又明矣。]
思踏懸崖,
與說相類。
前面舉這個酢梅,
這個例子已經很足夠了,
推論到說單單用想像的思踏,
一個人一想到站在這個懸崖邊,
快掉下去的時候。
與說相類,
與口說,「說」就是口說,
口說什麼呢?
酢梅,
相類就是相類似,
相類似,
相似類就是可以類推,
「相」就是相似;
「類」就是可以類推,
意思就是:
在這裡不重複講的意思。
思踏懸崖,與說相類,
[思想自身,]
[足踏萬丈懸崖之上,足心酸澀,]
[與口說酢梅相似,可以類推。]
[若合上文如是崖想所生酸澀,]
[不從崖生,非從足入。]
[若崖生者,崖合自思,]
[何待人想,若從足入,]
[自合足想,何待心思?]
[若獨心思,此酸澀何不心中而出?]
[若知此水與他酸澀,二處皆無所從來,]
[則幻妄稱相也,明矣。]
[二就喻詳辨竟。]
所以,你眼睛看、耳朵聞,
一切盡是幻,
幻當體即空,
心性如如不動,即是真。
[午三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
想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而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準上可知,此結相妄性真。]
諸位!
相妄性真,
這個道出修行的根本,
就是不可以在相上妄加種種的言語、
種種的推論、
種種的諍論、
種種的闡釋,
就是在相,
相是妄,
沒有任何的語言,
沒有任何的文字,
沒有任何的思慮,
直契無生,
就是性真。
[昔黃山趙文儒,]
[親覲]「覲」就是覲見。
[圓通善國師,]
這個,親覲ㄐㄧㄣˋ也可以,
親覲ㄐㄧㄣˇ也可以。
親覲圓通善國師,
覲就是親見了圓通善國師。
[有省頌曰:]
「省」就是令人省悟,
有省頌曰,
令人省悟的偈頌說:
[「妄想元來本自真,]
[除時又起一重塵,]
[言思動靜承誰力,]
[仔細看來無別人。」]
[三想陰竟。]
回去把這一段拿筆起來解釋解釋一下,
用郵寄的寄過來給我看一看;
我看還是自己講比較快!
妄想元來本自真,
妄想當體即空,
當體即空,
當體寂滅,
妄想元來當體寂滅,
其實本來就是自己的真心。
你動一個念頭,
想要除去這個妄想的時候,
又變成另外一層妄想,
除時又起一重塵,
塵又是妄想。
說:我要把妄想除掉!
叫做妄上加妄,
除時又起一重塵,
記得!歇即是菩提,
放下就是,
無可討論。
言思動靜承誰力,
「言」就是語言;
「思」就是思想,
一切語言、一切思想、一切動、一切靜,
承誰力,
到底是依靠什麼力量而有作用呢?
仔細看來無別人,
無別人當然就是真人了,
妄處體空,即真心處,
仔細看來無別人,
就是真心,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在作用。
底下,
[巳四 行陰(分三)]
[午初 擧喻合法二 就喻詳辨]
[三 結妄歸真 今初]
行陰就是念念生滅,
相續不斷,
念念生滅,相續不斷。
阿難!
譬如暴流,
波浪相續,
前際後際,
不相踰越。
「踰」就是超越。
這用暴流、波浪後浪推前浪,
來比喻意識心生生滅滅,滅滅生生,
前念滅,後面一念又起來,
用這個生滅的意識心,
來比喻作波浪,
波浪來比喻作意識心,
一波又起,一波又滅‥‥‥
生生滅滅,滅滅生生。
阿難!
行陰就像一波一波的暴流,
這個波浪一直往前挺進,
前面波浪滅,後面的波浪又起,
前際後際,
很有次第的,不相踰越。
阿難!
意識心也是這樣子的,
前念滅,後念生,
意識心就像暴流。
[此顯行陰即藏性。]
[行即五徧行中思心所,]
[能驅役自心,]
所以,這個思心所比想心所更微細。
[造作善不善等業,]
所以,內心裡面:
我想要去造善!
就堅持善;
我想要去造惡!
就堅持惡,
你看世間的惡人就是這樣子,
那壞到極點了,
殺人放火,
還自己覺得自己是站在正義的一邊。
[即是業行;]
[於百法中,攝法最多,]
[以造作遷流為義。]
這個要畫雙紅線,
我們對行陰不了解,這四個字就是,
造作就是身、口、意,
身口意造作,意識生滅遷流,
就是這個意思。
相是遷流,
性變成化作一念的妄動,
仍然是遷流。
[雖八識皆有遷流,]
[而第七末那識,恆審思量,]
[念念相續不斷,]
[遷流最勝,]
[即以七識為行陰。]
七識就是第七意識,
這個我們在唯識學都有講過。
[喻如暴流,波浪相續:即陀那細識,]
陀那細識,
第八意識的微細意識,叫做陀那細識。
其實七八二識沒有辦法分離,
第七識如果分離,
把第八識分離,那就是見性,
金剛道後異熟空,
陀那細識就是這樣子。
[習氣所成,念念生滅,各有分齊,]
[前不落後,]前念不落後念。
[後不超前,]後念也不超前念。
[故曰:]
[前際後際,不相踰越(即超越)也。]
沒有互相超越。
[此陰有麤、有細,]
麤就是容易覺察,
面對外境的執著,很容易覺察;
細,
在對內,
牢執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
這個難!
要八地、九地、十地菩薩以上,
才能覺察到,
這個太難!
此陰有麤、有細,
[若究根心潛伏之本,]
如果就這個根本之心,
這個行陰,微細的意識心,
潛伏的根、之本,
[乃比前受、想為細。]
比前面受陰、想陰更為微細,
更為微細是什麼意思?
更難以覺察,
更難以覺察,
這個就是動念即乖,
禪宗講的,
就是行陰,
動念即乖。
[如本經十卷中云:]
[「乃同分生基,沉細綱紐」是也。]
這什麼意思呢?
同分生基就是同分妄見、共業的根本難以覺察,
叫做同分生基,
「基」就是一切的根本,
同分妄見、共業之根本。
沉細綱紐,
這個「綱」本來是事物的要領;
「沉」是什麼意思?
它不是浮,
沉就是說:
其形相微細,
潛伏在微細的第八意識裡面,
很難去理解、去探討,
很難去觀照到。
為什麼?
為什麼形相微細?
因為剎那生剎那滅‥‥‥
一般人沒有這種功夫觀察到,
能夠在白天控制得住自己,
已經很不容易了,
何況在晚上睡夢當中,
那一剎那生剎那滅的執著,
那更難!
不要說晚上,
就是晚上沒有作夢的時候,
我們的指甲,
第二天指甲會長、頭髮會長,
這個是什麼?
這個就是行陰。
行、行陰一直執著這個第八意識,
根身、器界、種子幻化出來的,
會讓他成住壞空,
成長、生老病死。
所以,這個成長就是這樣子,
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
一直在往前推進。
因此這個行陰的形相非常的微細,
剎那生滅,
一切我法二執之所依,
這個就是沉。
那麼,「細」就是微細;
「沉」就是潛伏得很深的地方;
「細」就是難以觀察,
「細」就是形相剎那生滅難以觀察;
「綱」就是事物的要領;
紐,這個紐,
紐西蘭這個紐,
它本來的意思是帶子交結的地方,
這個帶子打結的地方叫做紐;
或者是扣子,
我們說:鈕扣,鈕扣,
其實這個就是‥‥‥
「綱紐」就是重點、事物的要領。
講一句實在能夠貼切的就是:
第七意識的行陰是什麼?
它是同分妄見、共業的根本依靠,
同時又是非常的微細,
沉伏在第八意識的深處,
你難以覺察的形相,
剎那生滅‥‥‥
這個就是我們最重要的地方,
「綱紐」就是最重要的地方,
就是指行陰。
[然內由此念,]
[則外之造業趣果,無量麤相,]
[似暴流之不可遏,]「遏」就是阻止。
[故約迷位,]迷位的眾生位來講。
[則細隱而麤彰;]
細就是:細的意識是隱藏起來的,
「細」底下加:識,
細識隱而麤‥‥‥
麤就是麤識,
麤糙的意識,
加一個意識的「識」就更清楚了,
則細識隱而麤識彰。
[約修位,]
[則麤盡]麤的意識盡了,
而細的意識才顯露出來。([而細顯。])
所以,修行要先能夠從觀察得到的先除、
先除掉。
譬如說六根攀緣六塵,
從這個地方下手,
再來就禪三昧的功夫;
再降伏內在的生滅意識;
再來,首楞嚴三昧;
到最後,無明的微細意識全斷,
一步一步來‥‥‥
[今約迷位,故喻暴流。]
因為是迷嘛,
所以叫做暴流。
行陰當知,
亦復如是。
[此法合。]
行陰就像暴流。
[諸行無常,念念遷流,相續不斷,]
[亦復如暴流相似,]
[雖無間斷,實則生滅不停。]
[孔子一日在川上]在河川上。
[嘆曰:]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這個「逝」就是消逝的水,
就像這樣,
一波又一波的消逝,
不捨晝夜,
這其實是在表達生滅法,
不捨晝夜,
這一句就是諸行無常。
逝者如斯夫,
哎呀!這個河川的波水,
一波一波的前進又消失,
就像我們現在諸行無常,
生生滅滅,滅滅生生,
這個生滅竟然不捨晝夜,
「不捨」就是不分,
不管白天、晚上,都是無常!
[幼時讀書,但讀其文,未諳其義,]
[迨學佛之後,]
[方知孔子,]
[亦是嘆諸行無常,]
[如逝波之不可挽!]
[莊子喻如夜壑負舟,]
晚上在深壑裡面;
山谷叫做壑,
負舟就是承載這個輕舟。
晚上在這個深壑,
輕舟這樣走過去,
到第二天,
哇!就走了千里了,
就表示速度很快!
[即念念遷流不覺之意。]
[初擧喻合法竟。]
[午二 就喻詳辨]
經文:
阿難!
如是流性,
不因空生;
不因水有;
亦非水性;
非離空水。
解釋一遍:
阿難!
如是急促、渾濁暴流之性,
不是因為虛空而生;
也不是因為水而有;
也不是水性;
但是,也不能離開虛空和水。
374頁,
[此雙約空、水、即、離破。]
[謂如是暴流之性,]
[不因空而生,]「空」就是指虛空,
不是因為虛空而生。
[亦不因水而有,]
[亦非即水之本性,]
[此標不即空水矣;]
最後,
[亦非離空水外,有此暴流,]
[此標不離空水矣;]
[破意在下,]
[空喻真如,水喻藏識,]
[行陰非即真如藏識,]
[非離真如藏識。]
如是,阿難!
若因空生,
則諸十方,
無盡虛空,
成無盡流,
世界自然,
俱受淪溺!
解釋一遍:
如是,阿難!
如果這個渾濁、急促暴流之性,
會產生這種暴流,
如果是因為虛空而產生的,
那麼,在這裡會產生暴流,
另外一個虛空也一定會產生,
則諸十方,
無盡的虛空就會產生暴流,
成無盡的暴流,
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因為虛空沒得選擇。
這意思就是說:
暴流不是因為虛空而產生的;
如果是虛空而產生的暴流,
那麼,十方都會淹水,
都變成暴流。
[此非即空。]
[若謂暴流因空而生者,]
[則十方有無盡虛空,]
[當成無盡暴流,]
[如是則世界眾生,自然都在水中,]
[俱受飄淪沉溺之苦,]
[今虛空無盡,暴流有盡,]
[則知非因空生明矣。]
「明矣」就是很明顯的不是,
這個暴流絕對不是來自於虛空。
[法合:]
[空合真如;暴流合行陰。]
[真如周徧常住,是無盡,]
[而行陰若從真如生,]
[亦應無盡,]
[則佛菩薩俱應永受生滅,]
[而不能破行陰,]
所以,我已經告訴你:
真如不守自性,這一句話是不對的,
大悟的人不會這樣講。
這一句話就是:
真如如果不守自性,
會不守自性,
那麼,成佛會繼續不守自性,
就會變眾生,
人就永遠沒有辦法成佛,
諸佛菩薩,
因為真如會不守自性嘛,
所以,佛菩薩就俱應永受生滅。
所以,這個觀念是錯的,
悟道的人不會這樣講。
[而今行陰生滅遷流是有盡,]
意思就是說:
真如絕對不會不守自性,
真如從來不生不減、不滅,
沒有增減、生滅,都沒有!
而相是妄,
生滅其實是妄,是不存在的,
而今行陰生滅遷流是有盡的,
所以,能夠破這個生滅、
了生死,可以成佛。
[故非即真如。]
若因水有,
則此暴流,
性應非水。
有所有相,
今應現在。
若這個暴流之性,
是因為水而有,
這個前面如果不加幾個字還看不懂:
「若此暴流之性」,
這樣子接下來:若因水有,
你這樣才看得懂,
現在是講到暴流。
如果這個暴流是因為水而有,
那麼,則此暴流,性應非水,
有所有相,今應現在。
如果說這個暴流之性,
是因為水而產生的,
那麼,就變成有能還有所,
則此暴流,性應非水。
為什麼?
因為它變成有能所相,
若因水有,才有暴流的話,
就像父親生了一個兒子,
兒子絕對不是父親;
如果說因為澄清的水會產生暴流,
這個暴流就一定不是水,
則此暴流,性應非水。
為什麼?
水是靜止的、澄清的;
暴流是濁的、渾濁的、是急流的,
所以,則此暴流,性應非水。
為什麼?
若因水有,
就像父親生了兒子,
兒子一定不同於父親;
就像樹生了水果,
這一棵樹生了水果,
水果就一定跟樹的相貌不一樣。
所以,如果這個暴流,
是因為水而有,
就變成有能所,
有能所,
能生的水,所生的暴流,
這樣才對。
再講一遍:
如果這個暴流,
是因為水所產生的,
那麼,就必需建立能所,
建立能所。
為什麼?
水是澄清,能生,
暴流是所生,
則此暴流,性應非水。
為什麼?
因為已經濁了。
暴流是濁,
性應非水,
因為水是澄清的,
由澄清的水能生暴流,
渾濁的暴流。
所以,這個變成能所必需要建立,
「有」就是能有;
「所有」就是所生,
有所有相,
水性是能有,
因為它是溫和的;
所有是暴流,
暴流就是外表非常的急流,
我們的水性本來是溫和的;
但是,所生的卻是急流。
有所有相,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如果說水產生了暴流,
你必需建立在能跟所這個角度,
有所有相,
就是一定要很清楚的,
有能生的水,還有所生的暴流,
二種相同時存在,
才可以講,暴流是由水流所產生的。
有所有相,今應現在,
現在應當明白,
同時存在二種相,
有能生、所生,
才可以說:暴流是因為水而有,
因為水而有。
所以,我們要了解,
你說暴流是因為水而有,
必需建立能生跟所生的關係,
才有辦法說:
暴流就是由水而來的;
但是,我們現在了解,
暴流跟水它是一體的。
所以,在這個地方,
是站在相的角度來論斷。
再講一遍:
如果這個暴流的性、性質,
是由靜止的水而有,
那就必需要建立能所的關係,
就像父親生了兒子,兒子不同於父親;
就像樹木生了水果,
水果不是那個樹木、不同於樹木,
要能生、所生的相非常的清楚,
才可以說水生出暴流。
則此暴流,性應非水,
暴流是濁,
當然不是靜止的水,
有所有相,
能生的水性,和暴流(所生的相),
應當同時存在,建立能所,
才可以說:暴流是因為水而有的;
但是,如果沒有辦法建立,
那就表示
暴流絕對不是因為水而有的,
說暴流因為水而有是不對的!
你們有沒有聽懂啊?
沒什麼反應,
有一點困難,是吧?
有一點困難。
我已經告訴諸位過,
《楞嚴經》,
如果是見性,就用本性來聽;
如果是意識心,他就轉來‥‥‥
一下子轉過來,一下又轉過來,
沒有辦法,
沒有辦法!
所以,用理解的方式要去理解佛,
是絕對沒有辦法的;
用推論的辦法去推論佛,
也沒有辦法的。
所以,佛法不是理則學、
不是邏輯學、不是推論學、不是玄學,
就是這個道理。
底下,看小字的,
[此非即水。]
就是這個暴流之性,
當然就不能說是水性了。
[若謂暴流,因水而有者,]
是不對的。
為什麼呢?
[則此暴流之性,]是急促的、是渾濁的,
應當不是水的清淨之性。([應非水之自性。])
[何以故?]
[暴流之性渾濁,]
[水性澄清,]
無法構成能所。
[水性為能有,流性為所有,]
[能有所有二相,今應明白現在,]
一個是暴流渾濁,
一個是澄清,
是完全不同,
要有二種不同之相同時存在,
[方可說因水而有。]
[喻行陰,]
色、受、想、行、識的行陰。
若說這個行陰,[若說因藏識有者,]
就像父親生了兒子一樣,
不同於父親的面貌;
那麼,則行陰應當就不是藏識了。
[則行陰性應非識性,]就是藏性。
能有所有之相,
[能有所有之相,應當現在;]
是很清楚的能所,
能有就是能生;所生‥‥‥
就像父親生兒子;
或者是樹木生水果,
二種相都很清楚的擺在前面,
才可以講能所。
[如樹能生果,]
[能生樹,與所生果,分明可辨。]
相是不同的,
樹是樹,
樹是樹相、水果是水果相,
同時存在,才可以講能所。
現在渾濁的水跟水其實是一樣的,
所以不能說:暴流就是因為水而有。
是不是?
因為沒有辦法建立能所嘛!
[今二相叵得,]就是不可得,
沒有辦法建立能所,
所以,行陰生滅,即非藏識。
[故非即藏識。]
加四個字:
故行陰生滅,非即不生滅之藏識,
這樣看更清楚!
若即水性,
則澄清時應非水體!
如果說:
暴流當下就是水性來講,
那麼,則澄清的時候,
渾濁已經沒有了,
應當就不是水的體性。
好!
把筆放下來,
這個沒有聽師父解釋,
不管你怎麼思惟,
都不能到達解脫的境界。
來!看這裡,
好!
諸位!這個譬如說渾濁的水,
渾濁的水,
這渾濁的水,
水擾動,渾濁的水,
這一句話就是說:
若即水性,中間加二個字:
若「暴流」,
若渾濁的暴流,
就把它當作是溫和的水性、
靜態的水性,
這一句這樣加,你才看得懂。
若渾濁的暴流,就是溫和清淨的水性,
假設說這樣子,
來!先來講,
好!要看這裡,
譬如說這個水二個波繞‥‥‥
如果你把時空定位,
定位說:
這個渾濁,現在渾濁的水就是水,
這個觀念建立了,
渾濁的水,這個才是真正的水,
假設說你有時空的凍結的觀念,
你一認同說:現在渾濁的水就是水;
可是,渾濁的水,它有一天會怎麼樣?
澄清‥‥‥
澄清以後就變成非水了,
因為你已經定位,
前面那個渾濁的時空的水,
才是真正的水;
那麼,這個渾濁的水如果是水,
現在這個也是水,
那等它靜止以後呢?
渾濁性已經沒有了,
那就變成不是水了。
是不是?
所以,
好!看字面,
如果你把這個渾濁的暴流的水性,
就當作是溫和的、澄清的水性,
把那個時空定位,渾濁才是水性,
那麼,現在就是:
當渾濁的水澄清的時候,
這個渾濁的相已經沒有了,
那麼,這個時候,
就應當不是水的體性了,
因為已經變了嘛!
對不對?
事實上,渾濁的水就是水。
所以,這一段,
渾濁不是水性是不對的。
譬如說一個人喜歡動怒,
臉上瞋恨心很重,
常常發脾氣,
〝結面腔〞(板個臉孔)
喜歡動怒,很不高興,
你說:這個就是他,
他這個人就是這樣子!
如果你把他定位說:
這個才是他本人,
這個才是他本人。
有一天他學佛了,
慈眉善目,
如如不動,
那如果說:以前那個人他叫做人,
那現在如如不動,慈眉善目,
那就不是人囉?
懂這個意思嗎?
如果你把渾濁定位說:
那個才是水。
那麼,渾濁的水澄清就不是水了,
意思就是不能這樣講。知道嗎?
渾濁的水還是水的本性,
不管你怎麼改變,它就是水,
還是同一個人、還是同一個水。
聽得懂這個意思嗎?
好!
諸位根器都很利,
各位小朋友,
大家都很有善根,才坐在這個地方,
好好的聽,
老師下次會給你糖果吃的。
底下,
[此非即水性。]
如果說這個暴流來講,
不是水性。
[若說暴流即水性者,]
[暴流渾濁,如即水性,]
[則澄清時,渾濁已無,]
[應非水之自體。]
[喻行陰即是藏識,]
行陰即是藏識。
[則行陰破後,應非藏識,]
[何以必待行盡之時,藏識始現?]
所以,[故非即識性。]
所以說:
暴流就是水性是不對的,
因為生滅不是不生不滅。
若離空水,
空非有外,
水外無流。
如果離開虛空和水,
那麼,虛空豈有外?
虛空沒有內外,
一切都盡在虛空裡面。
水外無流,
離水當然就沒有暴流,
水外無流,
離開水怎麼會有暴流呢?
暴流當然是水構成的,
離水外就沒有別的暴流。
[此非離空水。]
[若謂暴流離空水者,]
[水空圓滿周徧,並非有外,]
[豈能離空別有耶?]
[水外亦復無流,]
[豈能離水別有耶?]
[喻真如圓徧,]
[真乃無外,]
[萬法唯識,識外無法,]
[行陰豈離真如藏識,而別有耶?]
[既不即又不離,]
[則行陰皆幻妄稱相也,明矣。]
[二就喻詳辨竟。]
[午三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
行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準上可知。四行陰竟。]
好!我們先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諸位!行陰比較難,
翻開行陰的原文,
師父簡單再解釋一下、強調一下,
直接看經文解釋就好,
372頁,
行陰,
念念生滅相續的行陰,
難以覺察微細的意識。
阿難!行陰就像暴流,
一波接一波相續,
前際後際,不相超越。
373頁,
行陰當知就像這樣子,
一念接著一念‥‥‥
生生滅滅,
阿難!如是流性,
這個暴流之性,
不是因為虛空而生;
也不是因為水而有;
也不是水性;
也不能離開虛空和水。
374頁,
看經文,
如是,阿難!
若說這個暴流是從虛空自然而生,
那麼,則諸十方的世界,
無盡的虛空,
都會成無盡流,
都會被淹沒,
因為從虛空而生暴流,
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所以說:虛空會產生暴流是不對的。
374頁,倒數第三行,
如果說:暴流之性是因為水而有,
那就必需建立能有和所有,
能有跟所有的關係,
才能說:暴流是因為水而有。
譬如說:父生子、樹生水果,
要能生跟所生二相同時存在而建立,
才可以說:暴流是因為水而有。
但是,這個暴流,
這渾濁的暴流,是急、是促、是渾濁,
性應非水,
這急流之體性,
當然應當不是水的體性,
因為它是能有跟所有所建立存在。
有所有相,今應現在,
能產生暴流的水是溫和的,
水性是能有;
所有,
這個暴流是為水性所有,
外表是急流的。
水性能有是溫和;
流性所有是急流,
這個相,二相應當同時存在,
今應明白現在,
能生和所生、能有和所有,
必需建立不同相同時存在,
才可以說:暴流是因為水而有。
375頁,
若說暴流就是水也不對,
因為當暴流渾濁的時候,
當渾濁澄清的時候,
這個水性變成消失了,
應當不是水的體性,
所以說:
暴流是水是不對的。
若離開空水,
如果離開了虛空和水,
就絕對沒有暴流,
所以,離開空、水、虛空沒有外;
離水也沒有暴流,
是故當知,行陰生滅,
生生滅滅,滅滅生生,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它本來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緣起,相妄性真。
376頁,[巳五 識陰(分三)]
[午初 擧喻合法二 就喻詳辨]
[三 結妄歸真 今初]
經文:
阿難!
譬如有人:
取頻伽瓶,
塞其兩孔,
滿中擎空,
千里遠行,
用餉他國。
阿難!
譬如有人取頻伽瓶,
這個頻伽,
我們在《彌陀經》裡面講是共命之鳥,
一身二個頭;
這個頻伽瓶,有一瓶卻開兩孔,
所以,這個蓋子形狀像頻伽鳥,
所以稱為頻伽瓶。
塞其兩孔,滿中擎空,
裡面裝著空、虛空,
千里遠行,用餉他國。
[此顯識陰即藏性。]
[識即阿賴耶識,]第八意識。
[以了別為義,]
[能了別自分境故。]
[以受、想、思]
受就是前五識;
想就是第六意識;
思就是第七意識。
[三陰,已分配前七識,]
受就是指眼、耳、鼻、舌、身,
前五識的感受;
第六意識就是想;
第七意識就是思,
三陰已經分配前七識。
[此當獨指第八阿賴耶識。]
[觀本文之義,皆指第八識,]
[以瓶外空喻藏性,]
[瓶內空喻識性,]
[祇因迷執成二,]
[觀下解自知。]
[人喻眾生,瓶喻妄業。]
[瓶以頻伽名者,]
[頻伽此譯妙音鳥,]
[瓶形像鳥,故以名焉。]
[眾生由業牽識走,]
業牽著識。
[如瓶擎空行。]
[瓶塞兩孔,喻眾生起我、法二執;]
[空分內、外,]
我們現在也是,
執著,就分成內四大、外四大;
但是,我們很清楚,
死了以後,
我們這個色身的四大要交回大地。
所以,這個世間是很公平的,
如果你恐懼死亡,
你必需要安慰自己、告訴自己:
我們食衣住行,
取之於大地,用之於大地,
現在我們臨命終要死亡了,
我們又把這個元素回歸到大地,
其實是滿公平的。
你今天不管是吃素也好,
吃水果,
或吃蔬菜,
都從大地成長而來。
所以,我們就以吃素來講,
我們今天吃的蔬菜水果,
統統來自於大地,
取之於大地,新陳代謝,吸取能量,
而維持了這個色身的生命,
其實大地是我們的母親,
養活了我們;
如果有一天我們離開了世間,
其實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悲哀,
只是四大分散,
元素回歸大地,
它很公平的,
上蒼對每一個人都非常公平。
但問題就是說:
佛法是心法,
當你緣起了這個四大,
你懂不懂得學佛?
能不能破除對內的執著?
能不能跟內外平等的心來相應?
這個是重點。
如果我們生命一出生、
一直無明、迷茫到死亡,
到底我們所為何事?






人的一輩子,他就是為了飲食、為了男女、為了繁衍後代,結束了一輩子的生老病死。所有的物種,你注意看動物頻道;或者是國家地理頻道;或者是Discovery頻道,這個知識性的頻道,或者Smart頻道,都是這樣,任何的昆蟲、鳥類、動物、獸類,一輩子只有做二件事情,就是從白天一直找飲食,成長以後繁衍了後代,最後結束了生命,一切的眾生、昆蟲,都是做這種事情。人之所以偉大在於他能夠覺性、覺悟,能夠學佛、能夠超越一切表像,不為飲食困擾、不為男女困擾,而超越了一切假相。所以,當四大分散的時候,他完成了圓滿。人為什麼要學佛?就是邁向生命的圓滿;要這樣執著飲食跟男女,那就跟一般眾生沒有什麼兩樣,昆蟲也是這樣子,從早上一直忙到晚上;從今年忙到明年,從明年忙到死亡,雙手一放,它就是空!因為我法二執陰隔了內跟外,所以,分內跟外。

[瓶內空喻識性,瓶外空喻藏性。由二執障蔽二空真理,]二執就是我執還有法執,什麼是我執?對人生觀的迷茫。什麼是法執?對宇宙觀的迷茫。我執也可以說對這個地水火風構成的緣起的假的色身,牢實不可破,什麼統統要佔有,什麼統統不滿,什麼統統嫉妒,這個[我]的痛苦就天天時時刻刻存在。什麼是法執?擴大來講,可以說對修行人來講,對法上來執著,就是自己覺得自己所修的法是最殊勝的,別人比不上的,這個就是對法上的執著。各個宗派就是這樣子,才會產生紛爭,我修淨土宗這個法,它就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為了弘揚淨土;禪宗講即心即佛,然後八大宗派,大小二乘,像水火不容,在我修學佛道三十年來講,這個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情!八大宗派一定有它的交集,你總不能講般若失去淨土,講淨土失去般若;講了般若失去了涅槃妙性,講涅槃妙性失去了淨土,諸位,這個不是佛法!藏傳、北傳、南傳,共一個佛祖,八大宗派共一顆佛心,如果你所講的,不是佛心性流露出來的,你叫做外道,不叫做學佛。我看不出佛法有什麼東西可以爭,這個我實在想不通!

為什麼這個道場會攻擊那個道場?這個法門會攻擊那個法門,這個法師的徒弟會攻擊那個法師的徒弟?到底我們是在學佛還是在學魔?如果是由佛陀心性流露出來的本來面目,佛當時在世,有八大宗派嗎?佛當時在世有大小二乘嗎?有嗎?佛當時在世有南傳、北傳、藏傳嗎?諸位!因為地理位置,文化的進入,而且佛教要生存,佛教來到了漢傳,要融入儒家的思想、融入道家的思想,變成一種漢傳的特有文化,唱誦啊、法會啊、水陸啊、拜懺啦、放生啊,佛在世哪有這個?你到西藏去看,佛法來到西藏,融入西藏的文化,西藏本身就有很多神秘的。所以,大藏經裏面一些咒語,這不是全部佛說的,密教部裏面很多是融入西藏的當時的文化,而存留下來的。佛法為了要在西藏生存,融入西藏的文化,所以,西藏就變成藏傳特有的文化,你看,帶著面具表演,佛在世哪有這個?佛在世哪有這樣子?可是,密宗也是三密相應啊,總是說:身、口、意清淨。所以,融入當時候西藏的文化,也是希望進入大圓滿。

諸位!什麼叫做大手印?無印就是大手印,虛空就是最大的手印。什麼是本尊?你的心就是本尊,要不然心外哪裡有法?你的本尊是文殊師利菩薩嗎?是阿彌陀佛?是觀世音菩薩嗎?你觀到阿彌陀佛現前,那個就是你的自性佛,本尊就是你的心性,你的心性就是自性。什麼叫做大圓滿?如來藏性就是大圓滿。其實法法是相通的,只有愚癡的眾生,分裏分外、分這個分那個。我修學佛道三十年,八大宗派會歸心性,沒有可以鬥爭。六祖講的我最喜歡:諍與道相違,諍,你在跟誰諍啊?好!你說:我這個淨土法門最了不起!那你有沒有瞭解佛陀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什麼意思?法門有高跟下嗎?要看因緣嘛。你這裏念南無阿彌陀佛,西藏的人不認識這一句佛號的偉大啊!六字佛號出乾坤,西藏的人,阿彌陀佛為本尊,念佛的人少,人家念什麼?念唵嘛呢叭彌吽,蓮花中的摩尼寶珠,你到西藏看,大家都念唵嘛呢叭彌吽。對不對?因為他對漢傳的文化不是很瞭解,所以,念六字大明咒,也能了生死。

為什麼叫做最殊勝的?心悟解脫就是最殊勝的。卡在一個觀念,我是最好的、最直接、最了當的!否定其他的,這完全是束縛!佛在經典裏面講:若自以為高,貶低別人,智者名為束縛,叫做桎梏。就是把自己捆死,殊不知佛法裏面,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空裏有二嗎?我請問你,空有二嗎?就像虛空,虛空它就是絕對,小乘講空,我們稱他小乘,他不這樣認為。乘沒有大小,根器有利鈍;法無大小,根器有利鈍;法無高下,緣有深淺。我們如果瞭解佛的這一顆心,二六時中都超越主觀跟客觀的時候,他很尊重別人,我並不一定硬要改變你啊!碰到一個不同的師父、不同的徒弟、不同的宗派,我沒有一定要去改變你。為什麼?你因緣不具足,怎麼改變你呢?我反而同情那一些執著淨土法門最殊勝的,批判禪宗不實在,好談、好高騖遠、不著邊際,從來不瞭解禪宗的道理是什麼。

那一天電視上有一個上師,他就說:密宗是最上乘的,醍醐啊!它是八大宗派最殊勝的!他這樣講有他的依據,不過對漢傳實在不瞭解,你要依據你的時、空間,你的背景;我們一定要瞭解,理性的瞭解,每一個宗派,都有它經典的依據;都有它的文化的傳承;都有它的時空的不同性,不能執自己是最殊勝的東西。這個就會由二障障蔽二空的真理。就講到這個地方,一定要跟大家好好的勉勵,凡是佛陀的弟子,要瞭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眾生在諍那個什麼法門殊勝,吹噓、自我膨脹,你笑一笑就好!八大宗派融入;如果沒有融入心性,八大宗派講得通嗎?

就舉一個例子,台灣如果現在有一個人念南無阿彌陀佛,美國也有一個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同時念。我們每天講西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好!我們西方作西方解,台灣這個剛好在日落要往生,美國這個也念佛,也好剛同一個時間要往生。我們說日落的地方是西方,台灣這個念佛要往生的時候,太陽西下那個方向叫做西方,好!神識要往西方走,諸位!美國跟台灣那個同時念佛,二個人同一個時間死,我們台灣叫做往生西方,因為在太陽西下,那美國要往生哪一方?要往生東方啊!那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哪裡?你一定要瞭解,東方不可作東方解,西方不可作西方解,東方是心性上的東方,西方是心性上的西方,如是解才叫做正解,這樣才是有智慧的人。如果台灣跟美國同時死亡,我們說求生極樂世界西方,那美國人就是叫做求生東方,西方有一定的位置嗎?東方有一定的位置嗎?當然沒有啊!我們學佛要理性的看待一切事情,才不會跟眾生一樣,一直在這個我執、法執裏面起爭執,爭到頭破血流。有智慧的人,是很憐愍這樣的人的,很可憐!八大宗派,各有文化的傳承,書籍的依據,那因為有時空性的東西,不一樣!你說:我一定要修這個行,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去小乘看一看,都是修四念處,他哪裡認識阿彌陀佛?你去泰國、去柬埔寨、去緬甸,它那邊披著袈裟,所有的比丘,只觀無常、觀緣起,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哪一個比丘不是這樣修?你講:你這樣不對!念南無阿彌陀佛才是最殊勝的。他不認識阿彌陀佛啊!你到泰國去看,看哪一個比丘,他根本就不認識阿彌陀佛,你叫他念什麼佛?這個就是告訴諸位:執著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自己障礙自己的道業自己不知道。所以,總而言之,就是好好的修自己的行,其餘的沒我們的事,這樣子就解決了,OK!靜靜的修行,其餘的與我們無關,這個就是懂得修行的人。

[依惑造業,依業受報,如瓶擎空行,將藏性裹入身中,而成識性,致使藏性、識性,不隔而隔,究之內空、外空,固無二空,藏性、識性本來一性。]諸位,八大宗派會歸同一個心性。所以,八大宗派矛盾是人在矛盾,真理並沒有在矛盾。諍來諍去都是人的問題,跟佛有什麼關係?都是人自己搞出來的,跟佛有什麼關係?

[瓶擎空行一句,當約迷位、修位,二種解釋。先約迷位:業牽識走,捨身受身,輪回六道之家,有人喻三界內眾生,依善惡不動(禪定也)三業,受苦、樂等報。第八識為總報主,]所以,第八意識被牽著走,[隨業受生。業報身喻瓶;瓶內空喻識性;由惑業故,轉藏性成識性,]藏性就是真如藏性,因為範圍大;識性就變成執著的識性,範圍小,只是講身內的識性。藏性如虛空,識性就像內在的空。

[隨業所牽輪回六道。本道]就是像人道,[為此國,餘五道為他國,如擎空遠餉也。餉者田野送飯曰餉,即饋送義。次約修位:瓶喻業識,塞其兩孔,喻起二執,滿中擎空,喻二執未破,識性受局,地、水、火、風之中。千里遠餉,喻佛道長遠,發心修行趣向,當歷信、住、行、向,及四加行、十地、等覺諸位,猶如千里路程。他國喻常寂光土,開孔喻二執已斷,二空已證,轉八識成四智,則全識性是藏性,如瓶內空,即瓶外空,一空無二空也。]一空,佛法就是絕對。所以,記得,萬法會歸心性就是正法,法由佛陀的心性流露出來,回歸到佛陀的心性,這個如是的解,萬法不離佛的心性,所以,心性就是究竟第一義諦、就是正法,凡所有說法,必須跟究竟第一義諦結合,如果不是這樣,就不是佛說。

[《指掌》問:此識去後來先,為受報之主。]去後先來,離開是最後,投胎是先來,為受報之主。[古德謂業牽識走,如瓶擎空行;捨身受身,如用餉他國];我們現在就是這樣,這個色身壞了、爛了,又去另外一個國土又受身。[似甚有理。今約轉有漏入無漏釋之,而有何理可據?答:此識固為報之主,亦是成佛之源,故前文呼為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而後文識陰盡處,則曰超諸位盡,入於如來妙莊嚴海。]

有一個法師問:請問師父,哪一種人可以生死自在?我跟他講:破識陰,則生死就自在。色、受、想、行、識,我們生死不自在,就是這個識陰不破。[況此識即是六根中性,而是經所以獨為推重者,正以其用為因地心,決定成佛故。是知此經,不取捨身受身之功,但取修因克果之力,為順佛意,故作此配。下破悉照後義。]

[識陰當知,亦復如是。]

[以法合。孤山曰:瓶喻妄業,空喻妄識,業牽識走,]這個[識]要寫:第八識,只牽著第八意識走。[如瓶擎空行;捨身受身,如用餉他國。]

[《正脈》云:愚謂但約現身,尤益日用,身即喻瓶,空乃喻識,]比喻作識,[千里萬里,但是身之往來,識常不動,以總攝識性周遍矣!]這個是祖師大德,《楞嚴經正脈》是這樣注解,所以,各有各的見解。[又曰:非破識陰無體無性,但破其無去無來耳。]識陰本無來去,說來是妄,說去是妄;說增是妄,說減是妄,所以,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不離本處,即得菩提,就是這個道理。識並沒有來去、生滅。[識陰無有去來,亦復如瓶空相似。初舉喻合法竟。]


明天把《楞嚴經講義》帶來,《義貫》也帶來,今天就上到378頁。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3-11-26 19:51


佛教楞嚴經(第八十五講)非因緣非自然電子書wiki.pdfMuni Books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