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倓虛大師:念佛論 [打印本頁]

作者: 佛教    時間: 2013-11-9 11:20
標題: 倓虛大師:念佛論
本帖最後由 佛教 於 2013-11-9 11:35 編輯

倓虛大師:念佛論
[attach]4381[/attach]
資料來源:學佛網


 


倓虛大師《念佛論》

一九五○年一月一日講於香港華南學佛院

為什麼要念佛



  佛法發源於印度,流傳於中國,乃至世界各國。其目的無非令人覺悟自心,離苦得樂。蓋“佛”者,“覺”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又佛以慈悲為本,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故。


  佛出世後,說法四十九年,經後人結集起來,成三藏十二部。因為眾生根性不一,對於所禀教法亦異,傳到中國之後,就在這三藏十二部之中,大致分出來宗、教、律、密、淨五大宗。這並不是佛特意的分出這五大宗來,在佛經裡面,也查不出有什麼宗什麼派。是為了適合眾生的根性,在自然的趨勢中,後人繼續前人,各宗所學,才建立了這五大宗。


  五大宗的宗門下,是教外別傳,專門修禅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下門頭,是先悟後修,由修而證。律宗,是專持佛的戒律,先以執身,次第攝心。如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薩戒、三聚淨戒等,由於嚴淨戒律故,乃能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密宗,是專門持咒,注重事相,須三密相應。這四宗比較起來,最初入手都稍難一點。唯獨淨土宗,最簡單,最直捷,只堅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至一心不亂,即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無論利根、鈍根,都能攝受。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如果有人要問:“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具足雲“佛陀耶”,按中國意思來說,就是“覺悟”的意思,也就是“明白”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一念具足十法界,所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微塵剎土,不隔毫端。”如能發心念佛,則一念念佛,一念覺悟;念念念佛,念念覺悟。一念念佛,一念明白;念念念佛,念念明白。人誰不願覺悟?誰不願明白?但是人們口裡只管說想覺悟、想明白,而心裡卻存著一些糊塗想,由於心有糊塗想,身體就去做糊塗事。什麼是糊塗想?就是意三業:貪、瞋、癡。什麼是糊塗事?就是身三業:殺、盜、淫,及口四業:兩舌、惡口、妄言、绮語。由於身、口、意三業不淨,所以整天六根對六塵,分別聲色貨利、是非好丑,在所知所覺上做活計。念佛就是要回生換熟,放下這些所知所覺,離開能知能覺,而恢復到本知本覺上去。能夠恢復本覺,就能成佛。成佛也並不是另外添了些什麼東西,就是用念佛的功夫,念得打成一片,把人們心裡那些骯髒東西,去得干干淨淨。骯髒東西去淨了,佛性也就現前了。


破除我執


  因為人心本來是覺悟的、光明的,其體周遍法界。只因無始暗動,被六塵所蔽,人們的知覺,偏在一方面去,只認識此色身小我,而忽略了盡虛空、遍法界的覺性大我。殊不知人們所認為是“我”的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假合而成。如果把它分散開,這個身體就不存在了。例如皮肉筋骨,是屬於地大。血脈津液,是屬於水大。溫熱暖觸,是屬於火大。氣力動轉,是屬於風大。身體內外的虛空,是屬於空大(如果沒有虛空,就把人憋死了)。另外要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是屬於根大。每一根中,要有一識,即是六識,屬於識大。如果把這些東西都分了家,一個人就不存在,哪裡還有個“我”呢?就是當前由於七大假合,有這麼一個“我”,實際上不過是個臭皮囊,裡面裝一些腥臊爛臭,骯髒東西。比如在我們講開示的時候,忽然有人用一個皮口袋,裝滿了大糞,扎上口送進來,我們大家都以為這是骯髒東西,捏著鼻子嫌臭,躲遠遠的,或趕緊把它扔出去,以為是亵渎。其實我們人人都是個臭皮口袋,我們人的這個臭皮口袋,還不如用一個真的皮口袋裝上大糞送進來的比較干淨。因為送進來的這個臭皮口袋還扎著口,我們人人這個臭皮口袋,上下都張著口,直冒臭氣,所謂九竅常流不淨。但是人們就以此臭皮口袋是我,還愛的不得了,這樣化裝,那樣保養。如以佛的眼光來說,實屬愚癡顛倒之甚。


  大家應該知道,我們這個身體,大家都認為是我,其實這不是我,而是我所使喚的一個物,應該在“我”字下面加上一個“的”字,稱為“我的”。因為這個身體是屬於我的一部分,象一件應用東西,如果我願意使用它的時候,就用它,不願用的時候,就把它放下,不被其所累。如果放不下,就被它累贅了。


  普通一般的習慣,都以這個身體為“我”,“我”以外的便是“人”。許多“人”、“我”合起來,就是“眾生”。每個眾生都想多活幾年,相續不斷,就是“壽者”。其實這都是些假名假相。比如“人”、“我”,就是相待假(對待法,以“人”而有“我”,以“我”而有“人”故);“眾生”就是因成假(假借眾因緣而成故);“壽者”就是相續假(“我”、“人”、“眾生”相續不斷故)。如果離開這些,哪裡還有個實我呢?


  況且“我”以“主宰”為義,人們這個色身之我,它本身並作不得主。比如人到餓的時候,不吃就不行。渴的時候,不喝就不行。壽命盡了該死的時候,不死也不行。碰到好看的,不多看幾眼也不行。遇到五欲環境,不享受就不行。這已失去主宰之義。殊不知這些吃喝享受是屬於生命上的事,生命是有生有滅的。人們除了生命以外,還有一個慧命,它是永無生滅的。什麼是慧命永無生滅?就是人人本有的知覺性。這知覺性雖是無形無相,然而它能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有,無處不是,所謂“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念佛就是培養自己的法身慧命,仗佛力,仗自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開佛知見,恢復自己的本覺性。


念佛法門最殊勝


  過去的祖師們,如天台智者大師、永明壽禅師、蕅益大師、徹悟禅師等,末了都歸於淨土,專門念佛。因為修其他宗,往往因為根器不適合,或者遇不到相當人指導,會出毛病、走錯路。念佛人,只要信、願、行具足,腳踏實地去念,既仗佛力,又仗人力,決不會走錯路的。所以說念佛法門最方便,最直捷。


  修其他宗,都是仗自力,能斷惑才能證真。說起來很容易,實際上沒有相當功夫,不容易做到。修淨土法門有一種特別好處,可以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仗阿彌陀佛的力量,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其他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共同熏修。將來慢慢就可以業盡情空,由凡聖同居土,到方便有余土;由方便有余土,到實報莊嚴土;由實報莊嚴土,直到常寂光淨土,得見佛的真身。這是說根性淺薄的話。如果是上乘根性,無論生到任何一個佛土裡,都能圓見四土的。


  念佛求往生的好處,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不再墮落,永久不再造業,自己可以慢慢加功進行去修行,直至成佛度眾生為止。修其他宗固然也很好,任何人也不能毀謗。但是如修不到究竟處,仍然要墮落。如過去無著、世親、師子覺三位菩薩,當初志同道合,同發願修唯識觀,生兜率內院見彌勒菩薩,言明誰先去時,到那裡再回來報訊。後來師子覺先圓寂,一去三年,不見回來報訊。過三年後,世親又圓寂,當他臨命終時,無著告訴他說:“你到天上見彌勒之後,無論如何,要回來報個訊。”世親去後,過了三年才回來。無著問他:“你為什麼過了這麼多時才回來?”世親說:“我到兜率內院,聽彌勒菩薩一座法,拜了三拜,繞一個圈子就回來了。因為那裡日夜長,不多會功夫,在人間就過了三年。”無著又問他:“師子覺現在何處,為什麼不回來報訊?”世親說:“他生天經過兜率外院,還沒有到內院去,就被五欲所纏,到現在還沒有見到彌勒哩!”無著聽說之後,生天很危險,於是重新發願,不生天,願生極樂(見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引證)。請想,師子覺已是大乘菩薩位子,在天宮尚被五欲所纏,這是多麼危險的事!其他如修禅定功夫,如果超不出三界,無論到任何一個天上去,待天福享盡之後,仍然要墮落,去隨業輪回受報。象《楞嚴經》上所說的無聞比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可是念佛人求生淨土就沒有這種危險。有這麼兩句話:“饒你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這是說即使生到四空天的非非想天,壽盡福滿,仍然要墮落,不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九品蓮華台之中,縱然生到下下品,也已經出離輪回,可以慢慢證到上上品,比生到非非想天也強得多。


  念佛期內,每天一開始要念《彌陀經》;常住裡作晚課的時候,每天也要念《彌陀經》。念一遍,就是把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的境界,在心裡熏一遍,使在觀想上,成一種西方極樂世界的觀念。也象一部電影片子,念一遍,就等於把西方極樂世界的影子在心幕上放映一遍,日久天長,在六根上所接觸的,整個是極樂世界的最勝境界,妙相莊嚴。在現時來說,雖然還沒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然而在心理上,卻早已被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所包圍,人們的意識在無形中都沉浸在妙相莊嚴的氣氛裡,將來臨命終時,熏業現前,平日所持誦的阿彌陀佛聖號,諸聖眾等,到這時會真的現身來接引你了。平日所憧憬、所萦回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妙境,在一剎那頃,也就化現目前了。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眾生就是佛,佛就是眾生,莫不都是性分所具。心即土,土即心,莫不都是唯心所現,只看人念佛功夫如何。如果信願行堅固不移,自性和佛性打成一片,那麼當下自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佛具足無量壽,眾生也具足無量壽。佛具足無量光,眾生也具足無量光。阿彌陀佛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相好莊嚴,眾生也有依正二報、相好莊嚴。在《阿彌陀經》裡說:“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從這句經文裡可以證明西方極樂世界的諸般境界,都是隨著阿彌陀佛的福德業相,唯心所現。如果阿彌陀佛能這樣顯現,眾生性和佛性是相同的,眾生又何嘗不能顯現呢?所以說在自性上就是彌陀,在唯心上就是淨土。在性分上並劃不出哪是眾生的邊界,哪是佛的邊界;在淨土上也指不出哪是唯心的,哪是非心的。西方彌陀與自性彌陀,西方淨土和唯心淨土,都是一整個的。可是要明白所謂唯心,並不是所說的人們腔子裡那個六塵緣影的妄心,是說法法唯心。所說的自性,並不是說人身上四大假合的那個習性,乃是眾生所本有的自性。念佛人每天念《彌陀經》,對這一點要明白,把自己的信心堅固起來。


《阿彌陀經》是《法華經》的略說



  《阿彌陀經》是釋迦佛無問而自說的,裡面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莊嚴,及念佛生西方的。它的意義,和《法華經》相同。因為《法華經》,也是對捨利弗尊者,無問而自說的。佛說過《無量義經》之後,便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土,現出種種瑞相,致使聞法大眾,起種種疑難。經過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為大眾決疑之後,佛便從三昧安詳而起,沒用人請問,開口即對捨利弗尊者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我常說:“《法華經》就是廣說的《彌陀經》,《彌陀經》就是略說的《法華經》。”這兩部經都是全事即理的話,並沒象其他諸經說很多法相名詞,讓人悟理、修行等事。所說的完全是以現量心,觀現量境。如果大家對於《法華經》和《彌陀經》細心研究過的,對裡面文義會通起來,一對照,就明白了。


  《法華經》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都是說最上乘法。例如在《彌陀經》裡說:“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在《法華經》第二十三《藥王本事品》說:“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意義都相同。其他在《阿彌陀經》裡所說的國土莊嚴、說佛的壽命、說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諸佛護念等,雖然和《法華經》的文相、措詞有廣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義,都是理無二致。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無量法門。


往生淨因


  一句阿彌陀佛念得相應,當下即得六根清淨。例如今在念佛期裡面,眼常看佛,就是眼根清淨。耳聽自己及大眾念佛的聲音,就是耳根清淨。鼻子嗅著爐裡的香氣,就是鼻根清淨。舌頭反來覆去的念佛,就是舌根清淨。身體在清淨道場裡,天天向佛拜佛,就是身根清淨。念佛、拜佛、心裡想佛,這就是意根清淨。六根清淨,則三業清淨。三業清淨,則身不作殺、盜、淫,口不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意不起貪、瞋、癡,當下即是十善業。修行人最不容易對治的就是身、口、意三業。可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把三業收攝得住。久而久之,觀念成熟,淨因增長,臨命終時,決定往生極樂。


  普通人都以為成佛是件難事,其實並不難。佛和眾生都是一種觀念功夫所成。佛一念具足十法界,眾生一念也具足十法界。若一念貪心起,就是餓鬼。一念瞋心起,就是地獄。一念癡心起,就是畜生。一念疑慢心起,就是修羅。一念落於五常、五戒,就轉於人道。一念落於上品十善,就生天上。若以四谛為觀念,就是聲聞。以十二因緣為觀念,就是緣覺。以六度為觀念,就是菩薩。以自利利他、萬行平等為觀念,就是佛。又如世間人,亦各有各的觀念。如士、農、工、商、軍、政、警、學,最初都是由於觀念所成。觀念什麼,自己就是什麼。念佛人也是一樣。每天眼裡看佛,嘴裡念佛,身體拜佛,心裡想佛,耳根聽佛,時時刻刻,以超生極樂世界為觀念,這樣到末了,決定能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決定能成佛。


淨土宗為各宗所共有


  上面我曾說過,中國佛教,在自然的趨勢中,經後人分成了若干宗派,如天台宗、賢首宗、法相宗(亦稱慈恩宗或唯識宗)、淨土宗、真言宗、禅宗、律宗等,這都是後人為了傳承的關系和學習的專門,才建立起來的。在這些宗派之中,其他宗派都是單純的,唯淨土宗和律宗,其行持和教義,滲入了其他各宗,為其他各宗所共有,而又為佛的七眾弟子所共學。例如天台宗、賢首宗、三論宗、法相宗等,各宗的判教不同,各宗的修觀亦異,但是總起來說,他們都可以以修淨土為最方便,都可以念佛成佛;就是禅宗,也要參念佛是誰。無論出家、在家,亦無論其學佛動機如何,但其學佛的唯一目標,不外念佛成佛,同時在這學佛成佛的過程中,又要共同遵守著佛的清淨戒律。例如中國南北各大叢林,無論其是某一宗或某一派,在他兩次上殿繞佛的時候,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開口說話應答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當然其最終目的,不外是生西方極樂世界見佛成佛,從此可以想見念佛法門,是多麼的方便而又普遍。還有佛的戒律,也是最要緊的事。佛法的興盛不興盛,端視後人之於戒律持守不持守。如果大家遵守佛的戒律,佛法就可以持久住世,不然的話,佛法就隨著時代而趨滅亡了。


持守戒律



  佛在世的時候,處處以身作則,大家都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大家都以戒為師。佛在臨入滅的時候,四眾弟子為請佛住世,圍繞在佛的左右,抱頭痛哭。這時無貧尊者,在極端悲恸中忽然想起:佛在世的時候,大家以佛為依止,今後佛要入滅了,欲令佛法久住於世,有幾件事情需要乘著佛在世時問明白。這時,阿難尊者也站在佛的旁邊掩面痛哭,因為他是佛的常隨眾、傳持佛法的人,佛在每一次說法的時候,他都給佛當侍者在場,因此無貧尊者讓阿難尊者以四事去問佛。其中的頭兩件事就是:第一、佛在世時大家依佛為住,佛滅度後依何為住?第二、佛在世時大家以佛為師,佛滅度後當以何為師?阿難以此去問佛,佛說:“我滅度後當依四念處為住,以戒為師。”從此可知戒律之於後世如何重要了。


  凡是佛的弟子,都要遵守佛的戒律,縱然不能完全持,也要檢要緊的,持幾條算幾條,持總比不持強。南北各大叢林,各有各的規矩,各有各的家風,這些規矩、家風,就是人們所共同遵守的戒律。試問哪個寺廟、庵堂沒有規矩?就是人們的日常往來、應人接物,也都有一定界限和節制,可見持戒和念佛是同樣重要的。現代律宗大德弘一律師他雖是專門宏律的人,他個人卻一心一意的念佛,見人也勸人念佛。其他如谛閒老法師、虛雲老和尚等,亦莫不注重念佛。所謂教演本宗,行修淨土。


三歸五戒


  普通說起來,佛有七眾弟子:一曰比丘僧,是出家受具足戒的男人。二曰比丘尼,是出家後受具足戒的女人。三曰式叉摩那,譯曰“學法女”,即是沙彌尼欲受具足戒者,從十八歲至二十歲期間,別學六法(不淫、不盜、不殺、不虛诳語、不飲諸酒、不非時食),過此即可受具足戒而為比丘尼。四曰沙彌,是出家後受持十戒的男人。五曰沙彌尼,是出家後受持十戒的女人。六曰優婆塞,是在家近事三寶的男人。七曰優婆夷,是在家近事三寶的女人。


  在家的念佛人,首先應該歸依三寶,受持五戒。何謂三寶?即是佛寶、法寶、僧寶。佛,如現在的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乃至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法,以“軌則”為義,就是諸佛所說的言教。僧,以“傳持”為義,就是紹隆佛法、為後人做模范的人。在三寶中有自性三寶、別相三寶、住持三寶。自性三寶,是眾生本具,非向外求的。如自己靈明覺照的為佛寶;寂常圓淨的為法寶;融和妙樂的為僧寶。何謂別相三寶?謂此三寶,各有人、法、因、果、性、相、體、用的分別。如妙覺及佛的三身,皆謂之佛;真如理體及一切方便法門,皆謂之法;五十位賢聖,皆謂之僧。何謂住持三寶?謂此三寶,住持於世,能令佛法傳持不滅,為世間一切眾生所利賴。例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佛像、捨利,就是佛寶;所誦經、律、論藏,就是法寶;出家徒眾,傳持佛的利生事業,就是僧寶。


  大家應該知道,讓人歸依三寶,並不是歸依另外的三寶,是要你歸依自性中本具的三寶。“佛”譯為“知覺”的“覺”字,人人都有個覺性,所以歸依佛,就是歸依自己的覺性。人人都可以從自己覺性中流露出無窮的妙理,歸依法,就是歸依自己本具的真如妙理。人人可以持續從真性中發揮的妙理,歸依僧,就是歸依自己持續覺法的融和妙性。絕不象其他宗教,只許神為神,不許人為神。人永遠給神做奴隸,這無奈太不平等了。佛教講究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人人有覺性,人人可以念佛成佛。雖然普通說歸依的時候,是歸依現在的住持三寶,可是那只是給人做引導,主要是讓人歸依到自性的三寶,至於究竟成佛,也絕不是給任何一位佛做奴隸的。念佛人應該對這件事弄明白。成佛絕不是別人可以代替的,也絕不是他人賜給的,是要自己念佛成自性中的佛。


  三歸而外,應該最低限度,遵守著五戒,作為念佛的助行。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就是仁,不偷盜就是義,不邪淫就是禮,不妄語就是信,不飲酒就是智。持五戒就已竟做到了世間的五常。因為世間上所需要的是仁愛,不是殘忍;是道義,不是強暴;是禮讓,不是邪曲;是信實,不是欺詐;是理智,不是愚癡。念佛人持五戒,可以養成仁愛、道義、禮讓、信實、理智,既可做社會的正人君子,又可做為淨土資糧。


四念處和八正道



  三歸五戒之外,對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處和八正道,都應當常作觀念。何謂四念處?第一、觀身不淨,例如一個人來處不淨(從陰道出故),去處不淨(死變膿血土泥),種子不淨(父精、母血),內外不淨(內而血肉筋骨等、外而發毛爪齒等不淨),究竟不淨(一切都不淨)。第二、觀受是苦,大概說起來,苦有八種,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細說起來,就有無量諸苦。例如一個人到家裡,或到社會,沒有沒煩惱的,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這不如意事,不能種種遂心,就是苦。第三、觀心無常,心念剎那生滅,無有常住。第四、觀法無我,一切法都是假名假相,沒有一處是真我。簡單的說,這就是四念處。常這樣做觀想,也能鞏固自己念佛的信心。


  何謂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正命。正見是不存邪知邪見,還有不應當看的就不去看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的眼。正思惟是不應當思惟的事情就不去思惟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純潔的心。正語是不應當說的話就不去說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的口。正業是正當的行業,例如念佛人,和專門在社會上辦慈善事的,當醫生的,病人治好,死人救活,這是一種行業。還有開棺材鋪的、殺豬的、宰牛的,也是一種行業。所謂“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同是行業,要找一種厚德積福的正業去做,不要做不正當的。正精進和正業有關,例如上面所說做各種行業的人,同是一樣的精進,一種是上解脫成佛的路上精進,一種是上墮落惡道的路上精進。還有念佛的人,起五更睡半夜,勇猛精進,這是直往成佛的路上精進。所以正精進和不正精進就不同了。正念的“念”字,就是人的念頭,在人心意剛要發動而還未發動的時候,就叫做念頭。正念就是處處以善心好心做出發點,不要有絲毫歪曲邪僻的心。正定是鑒於凡是正當的事,就一心一意去做。什麼是正當的好事,如念佛是正當的好事,就一心一意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入念佛三昧,這就是屬於正定。正命是以上面諸多正當的事情來檢點自己的身、口、意,自始至終,以清淨身、口、意三業,順正法而活命,絕不做其他邪命的事情。這樣解釋八正道,只是應合初機信佛的人,至於按教理往深裡去說,那又不是這麼簡單了。


念佛方法


  念佛人除一心一意念佛之外,為了恐怕身心放逸,或信願行不堅固,可以常拿四念處和八正道,來檢點約束自己的身心。至於念佛的方法,也應按照自己的根性去選擇,大致不外持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還有一種最方便的法子,就是呼吸念佛,往裡一吸氣的時候念“南無阿彌”,往外一呼氣的時候念“陀佛”。這樣,只要人有一口氣就念一聲佛,久而久之,時時刻刻,行住坐臥,不離一句阿彌陀佛,這方是真精進。當人臨命終時,最後一息氣欲斷時,人一生的行業,也就隨著最後呼吸的一聲佛,去往生極樂世界,得見阿彌陀佛。

《法華經》與《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是釋迦佛無問而自說的,裡面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莊嚴,及念佛生西方的。它的意義,和《法華經》相同。因為《法華經》,也是對捨利弗尊者,無問而自說的。佛說過《無量義經》之後,便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土,現出種種瑞相,致使聞法大眾,起種種疑難。經過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為大眾決疑之後,佛便從三昧安詳而起,沒用人請問,開口即對捨利弗尊者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我嘗說:“《法華經》就是廣說的《彌陀經》,《彌陀經》就是略說的《法華經》。”這兩部經都是全事即理的話,並沒象其他諸經,說很多法相名詞,讓人悟理、修行等事。所說的完全是以現量心,觀現量境。如果大家對於《法華經》和《彌陀經》細心研究過的,對裡面文義會通起來,一對照,就明白了。

  《法華經》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都是說最上乘法。例如在《彌陀經》裡說:“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在《法華經》第二十三《藥王本事品》說:“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意義都相同。其他在《阿彌陀經》裡所說的國土莊嚴、說佛的壽命、說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諸佛護念等,雖然和《法華經》的文相、措詞有廣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義,都是理無二致。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無量法門。


結 語


  人生最要緊的事,就是念佛了生死,無論如何,大家要按照自己的環境,忙裡偷閒來靜坐一會,念一個時間的佛。在工作時間也可以心裡默念。不然,如果整天淫、殺、盜、妄、作奸犯科,造種種業,難免要墜落三途,輪回六道,將是受苦無盡了。佛在《楞嚴經》上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大家請想想,造殺、盜、淫業,是多麼苦。奉勸大家要快念佛,多念佛,所謂:“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


  以上把念佛的好處,很散漫的說了一個大概,至於詳細處和究竟處,有《淨土五經》、《淨土十要》等可參考,現在我為了啟發大家的信心,不過簡單一說。希望大家,既然知道
念佛的好處,要具足真信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踏踏實實,至至誠誠,老實念佛,將來同往西方極樂世界去聚會。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