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請問成佛後是否不能再度化眾生? [打印本頁]

作者: Dicky    時間: 2013-11-2 12:17
標題: 請問成佛後是否不能再度化眾生?
末學有一個疑問,經典上說有些菩薩本來可以成佛,但是因為衪們慈悲,所以暫不成佛,成佛後是否不能再度化眾生,另外,為什麼在同一時期和同一因地不能同時出現多個一尊佛,即使有觀世音菩薩經本已成佛,要等待阿彌陀佛的時期盡了才能成佛,現在,在他方的另外無數的世界空間,是否有不少眾生同時已成佛?

作者: 至璿    時間: 2013-11-3 13:14
本帖最後由 至璿 於 2013-11-3 13:25 編輯

阿彌陀佛
  再次願仁者能多看經典,多聽慧律法師或是淨空法師說法,聽一年後如果有疑問歡迎提出討論。
現今仁者妄念所問的問題無窮無盡,妄念起生一問,妄念未停,問題也就無窮,而佛法根基又未深入,請多依大善知識並多聽經聞法。
 菩薩是否先成佛道再渡眾生或眾生渡盡方証菩提,均與因地時所發的願力有關,簡單的說就是個人意願。
例如:阿彌陀佛的意願是先建立一個很好的環境,讓眾生只有諸樂無有眾苦,後再說法令諸眾生得渡。
而地藏王菩薩則填第一志願是先把地獄眾生都渡盡後再說以後。二者都是大慈悲的表現,那有什麼分別呢!是仁者自生分別吧?
眾生無量,成佛者亦無量。仁者目前應只管自身是否能往生極樂世界才是,怎會關心諸菩薩成佛的問題呢?
(就好像學生關心副校長什麼是侯當校長,而問說:副校長知識學問與校長一樣為什麼不當校長等....為什麼呢?原因就在經典中)
若有得罪,還請仁者諒達。
阿彌陀佛


作者: Dicky    時間: 2013-11-12 18:27
感恩師兄指出末學需要更改的地方,末學會銘記
作者: 至璿    時間: 2013-11-14 12:08
阿彌陀佛:
   其實你也很不錯,所謂有疑才有悟的機會,只是在疑的同時還要深入經藏才能獲得利益。
你所問的問題是很多未學佛法人的疑問,但這些只是一般的常識,會隨著你深入經藏而有答案,
老實念佛,親近大善知識及深入經藏才會有自己的東西,共勉之。
                                            阿彌陀佛

作者: stanley    時間: 2014-1-8 21:35
隨喜  菩薩慈悲發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云 :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無礙行是如來行,應知真如行是如來行

1)佛子!如真如,前際不生,後際不動,現在不起;如來行亦如是,不生、不動、不起

2)佛子!如法界,非量、非無量,無形故;如來行亦如是,非量、非無量,無形故

3)佛子!譬如鳥飛虛空,經於百年,已經過處、未經過處皆不可量。何以故?虛空界無邊際故。如來行亦如是,假使有人經百千億那由他劫分別演說,已說、未說皆不可量。何以故?如來行無邊際故。

4)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住無礙行,無有住處,而能普為一切眾生示現所行,令其見已,出過一切諸障礙道。

5)佛子!譬如金翅鳥王,飛行虛空,迴翔不去,以清淨眼觀察海內諸龍宮殿,奮勇猛力,以左右翅鼓揚海水悉令兩闢,知龍男女命將盡者而搏取之。如來、應、正等覺金翅鳥王亦復如是,住無礙行,以淨佛眼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眾生,若曾種善根已成熟者,如來奮勇猛十力,以止觀兩翅鼓揚生死大愛水海,使其兩闢而撮取之,置佛法中,令斷一切妄想戲論,安住如來無分別無礙行

6)佛子!譬如日月,獨無等侶,周行虛空,利益眾生,不作是念:『我從何來,而至何所。』諸佛如來亦復如是,性本寂滅,無有分別,示現遊行一切法界,為欲饒益諸眾生故,作諸佛事無有休息,不生如是戲論分別:『我從彼來,而向彼去。』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以如是等無量方便、無量性相,知見如來、應、正等覺所行之行。」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譬如真如不生滅,  無有方所無能見;
 大饒益者行如是,  出過三世不可量。
 法界非界非非界,  非是有量非無量;
 大功德者行亦然,  非量無量無身故。
 如鳥飛行億千歲,  前後虛空等無別;
 眾劫演說如來行,  已說未說不可量。
 金翅在空觀大海,  闢水搏取龍男女;
 十力能拔善根人,  令出有海除眾惑。
 譬如日月遊虛空,  照臨一切不分別;
 世尊周行於法界,  教化眾生無動念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4-1-11 22:47
為什麼在同一時期和同一因地不能同時出現多個一尊佛以前有聽慧律法師講過,因為諸佛慈悲護念眾生,雖然每一尊佛都是清淨平等不會有比較心,但凡夫眾生卻心未平等,一定會心生比較,如北部和南部各出現一尊佛,其弟子們都會自以為自己的師尊是最好的而互相比較因此衍生種種問題


後學覺得六祖壇經中有段搶衣鉢的情節可以參考,神秀大師雖然很讚嘆六祖也無奪衣鉢之意,但其弟子卻心生不服而去追六祖......~看~~不是佛或師父的問題而是凡夫眾生心量問題,所以諸佛慈悲才會同時期同一因地只出現一尊佛來教化眾生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