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戒”的隨行 [打印本頁]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3-10-23 13:21
標題: “戒”的隨行
戒”的隨行-  常法師



受戒以後還要持戒,功德才能增長。正受戒時得戒體,然後依照戒法去行持,是為隨行。
戒論上的專有名詞叫“受體”、“隨行”,即所受的戒體(或者所受戒的法體),然後依體起行。
這樣的依戒行持,將非法的轉成如法,所以隨所行處,皆成功德。
比如說,要從生死輪回大海的此岸,到超脫生死輪回的彼岸去,需要一個工具——船或飛機。今天所得到的戒體,正如渡海的這條船,那時人已經坐在船上,不會掉到海裡,可是上了船以後,如果船不動,你還是浮在無邊無際的海裡。所以依體起行就如你運用這條船或飛機來渡越生死苦海,這才是增上戒學的真實意趣。
            
  正規的隨行,所緣的境很廣泛。什麼是隨行所緣的境?用個大家所熟悉的經驗來說明。我們白天隨便搞任何事情,任何人過日子,就是從早到晚自然而然地向前推移,不管你想或不想,時間就是分分秒秒的向前推衍。
有時我們對了境,內心會有一種與境相應的明顯念頭現起;有時不然,只是糊裡糊塗地過去而已。現在瞭解了佛法,以法來衡准,不管你在哪一種狀態,念頭起不起處,所謂不起,是好像並沒有明顯的心念。例如今天假若我們不是在這裡打七,而是在家裡面很輕鬆的坐在那裡,覺得就是這樣,說不上來是什麼,以佛法講,叫“有覆無記”,這種業不會招集引業,所召感的果是滿業。
另外,若將電視機打開來看,心念很明顯的生起來了,看得很配自己胃口很歡喜,這是貪相應法;或者不配自己胃口就排拒它,那是嗔相應法;癡是永遠隨轉的。這個心念明顯現起的貪相應、嗔相應,以及心念似乎不現起的癡相應法(有覆無記),都是輪回生死之不善業。
         
  我們現在沒感得惡果,覺得日子還過得滿好,那是因為不懂。受了戒以後,就不一樣了。例如還是坐在這裡,也許腦筋當中還是沒什麼起心動念,就如平常我們搞事就這麼去搞了,可是現在在此,內心當中就有種警策的力量在。所以這出家之法(八關齋戒就是在家居士的出家法)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不是像平常我們要怎麼辦就怎麼辦,雖然你也可能覺得累了躺在沙發上面,可是你心裡清楚。

怎麼清楚?即照著廣論精進的四種方式中的“暫止息力”,我休息一下,我也是躺在這裡、說不上什麼來,這也是無記,但這是“無覆無記”,不是不善業。受戒後,每當對境時,雖與以前同樣的狀態,貪心起來了,心裡會警覺到,嗯!今天不隨著它;嗔心起來了,也認清楚,不隨著它。那時候就與未受戒前有個根本的不同處,一個是無貪無嗔無癡,一個是貪嗔癡三毒;或者是無記的狀態,一個是好的無覆無記,一個是不好的有覆無記。

  所以持戒者,不是心裡好像老有一件事情在搞,而是內心當中,會有一種警策的力量在。比如諸位來到這裡,內心當中不知不覺地就有個警策的力量,因為內心當中對此有個嚮往、有個恭敬在,你就不會吊兒啷當。為什麼同樣的境,一個境你會悠悠放任、吊兒啷當;一個境內心當中就有一份警惕、恭敬的心?佛菩薩根本不需要我們對他們恭敬,你吊兒啷當,佛菩薩絕對不會因此而受害,他也不會生氣,可是對我們來說,這個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就是受戒後的隨行,總稱持戒。
              
  戒體是什麼?戒論上說:“警意之緣”。平常對了境,意念起來時,任運都是隨順舊習氣,現在受戒以後,對了境,意念起來時,自己有個警覺之心,警覺到:“啊,不對!”這就是警策之意。警覺是你自己的心在警覺的,但是要受戒後再對境時內心起這種強有力的警策心,所以說是警意之緣。
受戒時如何用心獲得戒體,今天就不細談了。但有一點要說明。諸位在這裡,因為客觀的環境在寺院裡,你會警覺,回去以後就不一定能警覺了。那麼你並未得戒,因為在這地方所生的警覺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你的戒體策發的,一種是因為外面的境緣是寺廟之故而策發的,如果屬於前者,你就得戒,如果屬於後者,你就不得,不過功德還是有的。
實際上就是我們心裡的現象,這起心動念對我們有這麼大的影響,所以得體就是把握住這個。真正得到了戒體是否隨體而行?得了戒體,乃是自己內心一種警覺的功能。這種功能隨著外面的境界現前,而生起警戒,那時你就禁止自己不要隨習氣、不隨貪嗔而轉,那樣搞,你正是隨戒體而行,如法持戒,反之就非,這一點我們要分得清楚。

  現時大家到處去受八關齋戒,受了以後到底得不得戒體也不知道。但是,我還是很贊成,因為至少種了一個善根。
現在在這裡,為什麼要第三天以後才受?是希望頭二天先認真地懺悔,至誠懇切地皈依,漸漸將皈依的念力相續生起,你內心當中才會真正有這樣的一個最基本的皈依體。若此皈依體為受戒而皈依,那就成了戒體。原則上,很多人都能達到這最基本的真正的效果。至於這兩天受戒後的隨行,還是偏重在皈依,因為大家本來的中心是在皈依,所以緣念的時候,還是緣念皈依,對境時,隨分隨力去搞。

  大家在正受之前先細細的想一想,隨行所緣的境,就是我們平常生活中所對的那些,就表面上的形態來說沒什麼改變,還是早晨起來洗臉、上班、吃飯、下班回家,可是對境的心情不一樣了。但是為什麼以前會生起這種不相應的、讓我們去流轉生死的雜染業?它有一個根本推動力,覺得“這個是我要的”、“這個好”,或者有很多事情雖不是我要的,但是必須透過這個才能得到,比如上班工作,這是苦事不是我要的,但是上班工作可以扒分,賺了錢來獲得我要的,所以我還是去搞。
原則上我們忙世間一攬子的這些事情,所緣的都有這個基本的推動的力量,即“我要的”,我要的是什麼呢?離苦得樂!這是根本的問題,每一個人無有例外。正受之前應該提醒自己,我信佛,所以來皈依、所以受戒,佛告訴我們:“你要的快樂,不是快樂,是苦。”這是一個根本原則,否則講很多道理沒有用,我們必須體會到我們白天所緣的境,無始以來都覺得是好的這個東西,實際上不是好的,是苦!如果這一點不認識,你來受戒也有功德,但這是人天有漏的功德,很可惜,像是拿了無價之寶卻去換一個糖吃,等於糟蹋掉了。
所以你是有功德的,可是你不善巧的用功,對不起你自己。但認得這是苦那就不一樣了。要想離開苦,用種種方法,在這當中最殊勝的是受戒,這是必須要的,也是最銳利、最快速的工具,這才是戒的真正意義。

  在受戒之前請大家仔細想一想,對世間放不下的是些什麼?表面上它有相對的小小的快樂,所以我們總是放不下,較深一層實質上去看,根本是什麼?你們自己想,信不信得過佛告訴我們的這個話?這是魚餌!很好吃,但是才過喉嚨三寸,下面就痛徹心肺要你命,永遠如此,但是我們樂此不疲!根本問題在這裡。如果這個概念生不起,你來受戒有功德,但這個功德往往是三世怨。
受了戒以後,一定會有一些功德,將來也許地位更高,也許還有很多很好的,但造的惡事更可怕,墮落得更深,所以要認清這虛偽的、表相的快樂。現在大家進一步去想,是哪一樣東西把自己綁得最緊?單單想那個苦還不夠,也許你想到太太,也許你想到兒子,也許你想到事業,實際上,這正是綁住你的生死冤家。
不是我來告訴你,應由你自己想。如果你能夠想對了,那麼你受的戒就受對了。但並不是說今天我回去時,要跟太太離婚,不是,絕對不是,而是想:“啊,原來是這樣,以後我要認識。
我應該怎樣如法對待這件事情?”如此漸次漸次的,不是再照以前那樣去想、去搞,這才是。也許你看見的是你的兒子,也看成這是生死冤家,同樣的道理,這是你以前的業是如此,一面盡你的本分,一面依所學佛法去搞。應知,如果不認識苦,就不會修道;不認識苦,當然不會想要去掉苦;因為要去掉苦;所以要知道去掉苦的因;要去掉苦的因,才會修道;要修道,所以才持戒。

  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對廣論不但耳熟能詳、言之成理,而且說起來都非常動聽,這是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會有的自然現象,我們應該,也必須繼續進步,那才是好的,假定停在這裡那就可惜了。
為了不停,想一想我們學了這些,當我們遇見境的時候,我們是怎麼搞的?我們懂得了這些道理,但是平常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對境的時候,我們用了多少?我並不是要你們說:“啊,我今天是一無是處呀。”我也不是說你一無是處,而是當你自己反省、察覺到一無是處時,我們要懺悔、希望能優化。能認識錯誤,並生起力求優化之心,那麼這次就沒白來。當知,不是一下就能改過來的,通常,一下改不過來,事後會很追悔,這是正常現象,也是學習過程中的好現象。否則的話,儘管講廣論——自己還很得意,只是講的廣論都是騙人家的,是為自己的名利。實際上去看,大家在此不會講求名利,講求名利的人也不會到這裡來。拿廣論又換不到錢,沒有什麼利可圖。人家看我們學廣論還說:“你們這些人怎麼這麼荒唐,搞這種事情,又沒什麼名利。”我講的不是這個名利,而是內在仍舊是隨順著世俗的名利這樣的心去走的,是不知不覺當中而去的。所以廣論的前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等起心的過失,這個是有毒的!甘露中放了毒吃下去,還是受毒而不能得益的。

  現在受戒時,很認真的回想這些,想到了好好去懺悔。假若不能從這裡真正的去追悔,那一攬子懺悔的辭句只是嘴巴上念一遍,種一些遠因而已。所以廣論指示我們真正修是從四力懺悔開始的。對廣論很熟悉的,都知道瞭解了整體以後,真正進去處是四力懺悔,因為如果這強盛的現行擋不住的話,所謂修行總屬空話。修行是以意念為主的,可是現在它這麼強盛,懂得道理,沒有用!所以第一步必須懺悔,使得這樣的心念不要再起現行。這裡,再以譬喻說一說,譬如捉賊你要認得賊了再去捉他。平常我們一天到晚喊捉賊,賊在哪裡?不知道!只是聽人家喊嘛,我也喊,總歸有賊呀。這樣的喊捉賊,那是戲論。
      
  所以現在重新再想一下,今天我來的目標是什麼?要受戒了,戒,要戒些什麼?為什麼要去戒它?發現以前錯了,所以我在這裡痛切的懺悔,去追悔它;擋住了以後,我決心要跟著三寶告訴我的去走,依師、依法、依僧,這三個就生起來了。
所以這兩天仍舊繼續用心,只要把正念提起來就對了,一連這幾天,重要的都在這個上面。現在,稍微靜一下,想一想自己現行當中最糟糕的是什麼?你們可以放輕鬆一點,只一、兩分鐘,各人自己想。認真想清楚後,請大家站起來,跪下,從懺悔開始,把剛才自己觀察思惟的內容,很懇切的在佛前懺悔,懺悔以後,下面就決心受皈,皈依三寶,照著世尊告訴我們的法則去搞為我們行持的準則。
(下面是進行儀軌)
  ……每位同學都要把這些放在心裡,真正的去行持,這就是我們得戒以後的隨行。在這個時代,我們學廣論,能夠得到圓滿的法,不但自己,我們的父母、怨親債主、法界眾生,也都要幫他們超脫生死輪回。生死輪回的根本是業,業的根本是煩惱、惑。現在我們講了很多道理,對境的時候還是隨順著煩惱;還有我們發願要度法界眾生,可是對境時,小小的煩惱都擋不住,這些都是要很慚愧的事情。
並不是說今天我們一口氣一下就都擋住了,但至少我能夠認得它,隨分隨力的能搞多少就搞多少。天下的事情就是這樣,當你隨順、放縱的話,那就一無是處,當你肯真正去搞的話,一定會自己感覺到至少現在警惕了、明天更加強,如果你分分秒秒能夠增上,那就對了。

  平常我們最容易犯的是懂得道理,在搞的時候卻總是寬容、找很多藉口,搞為煩惱的護航者。我們在極大部分的情況下,乃至於我們學了對治煩惱的法門,還是用來搞為煩惱的護航者,這一點是我們最應該痛心、最應該努力的地方。
如果真正認識了這一點去搞的話,對治煩惱並不難。所以這兩天在這裡正好,外面這個緣很好,對境的時候去看一看,我是不是認識煩惱?認識了煩惱時去看,我是隨順我的習氣?是縱容這個煩惱?還是想道道克制這個煩惱?在這情況下,即使我沒成功,實際上比以前優化了。

  當我們能夠認識它,努力去克制它卻沒成功,實際上總比以前優化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所在!如果我們真正能夠在這上面努力的話,修行就對,並不需要我們一口氣就擋住了。如果老師一講,你就擋住了,明天再一講,你擋住了,這本廣論講完,你豈不也就不大離兒成佛了?不是的!所以這個特點在這裡說一下。
  總結一句話,有無盡的煩惱,我要斷,今天受了戒,對境的時候,我努力!隨行也是同樣的,這是“戒”的隨行,那麼一天的功德就有無量無邊。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