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持名念佛的理論與實踐 [打印本頁]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3-10-8 14:11
標題: 持名念佛的理論與實踐
持名念佛的理論與實踐-法藏法師
  
彌陀淨土法門,自從東晉慧遠(334416)大師廬山結社首倡1,東魏曇鸞(476~?)大師註論 專弘以來,即在中國弘傳不輟。這其中雖然依於不同的淨土經論,或不同的教理思想背景,而產生了諸如自力、他力,修觀、帶理或專念佛名等不同類型的淨土修持理論與方法。
但是對於彌陀淨土的功德與修行價值等,長期以來都是共同加以推崇而廣泛弘揚的。然而近百年來,由於中國佛教在長期客觀環境的妨礙與不足下,已使得佛教有著解門不彰,行持不力乃至解行分離的現象產生。
影響所及,佔修持比例大宗的淨土法門,也因此漸漸地流於膚淺化、籠統化與目標不明、信心不定。修持淨土教法的人當中,不少人有著一種「只要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可以成就一切了」之類,似是而非的無知與懈怠之思想。
這類看似對淨土法門信心堅定,而又「道味」十足的說辭,或者對某些宿具深厚淨土善根的少數人有實際的利益,但對大部分疑心重、煩惱深且妄想多的眾生而言,總不免讓人有「以雞毛當令箭」的感覺。
彌陀聖號的功德固然深廣不可思議,而信心行人 也確實可能由於對聖號功德的仰信,而得到念佛的大利益,但那畢竟不是大部分末法眾生所能做到的。
因此古來大德才要不厭其煩地,廣演淨土教法以令淨土行者斷疑生信,不生退卻地精進用功。
對一般惱重慧淺之人,若不能以深入的佛法,給予開導念佛的用心方法,則往往用功不得力而中路退卻,徒使三根普被、萬修萬去的妙善法門成為虛設,誠為可惜之甚者!
   
另外尚有一部分日本淨土真宗學人,他們援引中國祖師 之教說,卻極端地解釋本願信心法門,認為絕對「他力」信仰才是淨土之「真宗」。
  
彼等由於只重信仰之建立,而未能於普遍的修行方便及成佛原理上,進行佛法應有的理解,以致產生諸多增上慢心,全依情見曲解淨土法門而不自知。
從而亦輕毀一切傳統「自力」修持之法門,往往自恃己見而睥睨他宗,甚至偏激得失去理性,而近乎外道信仰!
其信仰彌陀之真心故然可嘉,可是卻不知彌陀非心外而得,西方不格於方寸的大
乘真實深義,以致彌陀的深悲大願,不過類同外道神祗的純救濟義。
如此一來,雖有令少數有根器者往生的功勞,但也造下了毀失淨土法門之圓頓大乘深義的無邊過失,為弘法化而反致此咎,實為可憐憫者。
因此,為了保持彌陀淨土法門應有的圓頓大乘內涵,同時也深化持名念佛者的修行原理,我們實在有必要將大乘佛法中的「實相念佛」觀,導入易行道中的「持名念佛」行當中,將兩者作一調和與統一。
以使持名的徹底方便道,有著大乘終極真理的內涵在;反之,亦令甚深而不可思議的大乘中道實相之理,在凡夫的位上,有了簡易可修的下手方便,如此則上來兩類人的缺失即有了修正的可能,這也正是本文的深層目的所在。
持名念佛又云「稱名念佛」,是四種念佛中流傳最為廣泛的念佛方法,以專心一意,稱念彌陀聖號,念念相續得心一境性27,依此而達福慧增長、罪障淨除乃至最重要的臨終心不顛倒,蒙佛接引往生的目的。
如《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上引文中明白地指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及「是人終時心不顛倒」等持名方法和念佛成就的關鍵所在,可說正是持名念佛法門最重要的理論基礎!
   
關於此,在康譯《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願文中,亦以彌陀「本願」的形
式,強調了「持名」的重要性及持名往生的必然性,彼文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文中甚至以「乃至十念」取代了「若一日乃至七日」的念佛時間,而更強化了「信樂稱名」的有效性。
而唐朝善導大師亦直接判定,此「專持佛名」的修法,才是淨土法門的「正行」,其他禮拜,供養乃至餘善等,皆屬「助行」或「雜行」而已,皆非正行。
   
此外,稱念佛名固然以「往生極樂」為最大的目的,但稱名念佛尚有滅罪去障的功能,這尤其也是持名念佛法門的重要修行利益所在,如《觀無量壽佛經》云: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既然三經皆如此明確地推崇稱念佛名的功德及往生利益,至於其他如觀想、觀像乃至實相等念佛法門,由於觀境的深細和複雜,洵非一般躁動凡夫所易修持。
  
在少有提倡及修持的情況下,明代以來,中國佛教大都以持名念佛為修持彌陀淨土的主要方法,是可以理解而且也是必然的。
自來諸祖亦廣歎此一法門的易行與契機,如蕅益大師即在《彌陀要解》中歎此法門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亂稱名為佛種,況執持至一心不亂,安有不徑登不退者乎?然諸經所示淨土要行萬別千差……而惟此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可謂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以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之故,任何人乃至散亂心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亦能為未來種下成佛的種子,因此念佛的法門雖多,而《彌陀經》中偏讚「持名」,自有其契理 及契機的原因在。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3-10-8 14:19
(二)持名念佛之實踐
持名念佛既如上節所說,有其不可思議的殊勝及特異的方便性,然而既使是如此,關於要如何「持名」,以及持名念佛之後要到達怎樣的標準,才能獲得往生確定?

則是在確立了稱名念佛的重要性之後,該當再考慮的。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中,即對凡夫的念佛往生有一段精要的開示云:
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以業成故,臨終歛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

文中所謂「專念」、「使成三昧」者,在智者大師看來,正是一切念佛得以成就的根本。
因為唯有如此,才能「以」念佛之「業」習「成」就「故」,而得以在「臨終」時「歛念(有「定」的效果)得生」乃至能「見彌陀佛」。
此外大師在《五方便念佛門》中,提出五種念佛方便門,亦皆以「念佛三昧」為名,可知專念使成三昧,當是天台念佛觀中,能夠「確定往生」的基本要求殆無疑義。
   
但是須要注意的是,所謂念佛三昧的成就,其實是隱含有「信、願」兩項前提的,若無信願則往生之因亦不能成就。


如《十疑論》復云:假如行人,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時,心必願生彼國土,即是稱名往生

文中言「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正是明示了天台對「持名」的確認。此外,所謂「口稱佛時」,「心必願生」云者,更是指出念佛三昧的成就,必以信、願為前提的明證!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於此更有明確的提示,文云:「信願二種,即是往生淨土之要領也……若信願堅固,縱使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使將此名號作個語頭,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一般(喻得三昧也),亦萬無得生淨土之理。」
由上所引,則信、願二心之重要性自不待言。總之,必須信願行三者具足,才是往生的最佳保證。
至於持名念佛要如何才能成就呢?小本《彌陀經》既以信、願、持名而階一心不亂,為往生正因,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如何持名方達一心不亂?乃至何謂一心不亂呢?
蕅益大師在《要解》中首先分別理、事二種持名方法云:「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猶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又云:「理持者,信彼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而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
  
與此類似的看法,則是天台大佑大師在《彌陀經略解》中所提出的理事兩種一心之分判,文云:「事一心者,行者繫緣憶念阿彌陀佛,相好光明,無分散意,念念無間。」
又云:「理一心者,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無自性。雖本來空寂,而感應道交,如鏡像水月,任運顯益。當處皆空,全體即假,二邊叵得,中道不存。
三諦圓融,絕思絕議。」

上諸引文中,所謂的事持(或云事一心),即是本章「持名念佛」所限定的範圍。
因此可知,以信願心為前導,心無分散如子憶母地繫念彌陀的名號,即是持名念佛的修持方法!
至於一心不亂的相貌又如何呢?大佑大師即以「無分散意,念念無間」為一心不亂之相,並未另做說明。換言之,即以念念無間地繫念彌陀(所緣境),若一日乃至七日,為一心不亂之相,此釋亦頗合經意。

至於蕅祖,則另依執持名號的「效果」而說明一心不亂之相。此中依於伏斷的強弱,亦分為理事兩個層級,《要解》云:「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名為事一心。又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三諦圓融,性具性造清楚現前),皆名理一心。事一心則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則不為(空有)二邊所亂。」
  
以上兩種一心的生起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不論事持(但持名號,不了實相性具之理)或理持(照了心具心造之理)皆可得到事一心(斷見思惑)或理一心(現證中道實相,一念三千理具事造之理)的果證。
換言之,乃至只是專稱佛名,而不去了解、思維、參究所謂的實相之理,其實也是可以證得與正觀實相(即下文所謂的「實相念佛」)相同的證境!
這是相當不同於一般對修道方式之理解的,因此《要解》中讚歎此一持名念佛法門云:「當知執持名號雖復簡易直捷,仍復至圓至頓!以一念相應即一念佛,念念相應即念念佛,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缺。上上根人終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人亦可臻其閾,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
  
接著更引經意及經文而讚此法門曰:「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
  
持名念佛的功德如是高妙,已於上來引文中可知,所謂「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統攝諸法」歷代祖師共所推重正緣於此。


作者: nanda123    時間: 2013-10-8 21:40
一句阿弥陀,总诵大藏经! 八万四千法门,总不离心为净土。 所以一句“阿弥陀佛” 就已经能让芸芸众生脱离苦海,早登极乐!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3-10-9 08:30

作者: 乘谢    時間: 2013-10-9 12:50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