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上師、灌頂 及其象徵的意義 [打印本頁]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3-8-2 08:31
標題: 上師、灌頂 及其象徵的意義
上師、灌頂 及 象徵-宗薩欽哲仁波切
淨觀是金剛乘與眾不同的特徵,也是最基本的修行。「淨觀」的概念與果位修行密切相關,因為它視一切事物為清淨。
修行「淨觀」並不是意味著現象本來不淨,所以你要把它變成清淨;也並不是你必須愚弄自己,相信一些假的東西。它也不是感情激動的事情,假裝一切順利來欺騙自己;相反地,「淨觀」是真實的情況。
金剛乘所謂的清淨指沒有二元對立,它和無垢淨無關,也不是傳統上相對於不淨的那種淨,而是指清淨了淨與不淨的判斷取捨,因為這些概念在無二或實相中並不存在。
根據大乘的看法,外、內、主體、客體等一切現象的實相就是空性,這表示一切事物對於我們所認為的樣子而言是空。同樣地,根據金剛乘,一切事物都是清淨的,而不是我們所標示的樣子。
空與清淨在意義上極為相近,而且根本是描述同一件事情,不過角度與方法有所不同。你應該小心這些名相上的差別,不要認為這不重要。這些是對同一事物的不同名字,但又可互相替換。名相上的差異事關重大,因為不同的名相有非常大的力量,可能會引導行者,也可能會障礙行者,依個人情況而定。
獲得清淨見或「淨觀」的方法有無數種,而「上師」的概念或修持,也就是以上師為道的修行,在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小乘和大乘的行者喜歡引用這句佛語:「你自己的智慧是最好的老師。」換句話說,你是自己最好的主人。
金剛乘的說法和這相類似,它提到三種上師:外上師、內上師和密上師。內上師和密上師的意思是以自心本性為師,因為上師是指引你的人,而究竟上來說,你是受到內在的自己所引導。根據一般接受的佛教哲學,只有你對於事物的概念存在,並非事物存在,你所感受的都是自心。所以究竟上,並沒有實存的外、內神明或是佛陀、上師引導你,你自心的本質或你的本性就是至高的上師。
但是由於你對本性具有虔誠心的反應,就由內上師化現出一位外上師,他對你講話,和你溝通,告訴你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這位外上師非常重要,如果沒有他,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內在有些什麼。假設你在鼻子上有一塊汙跡,在正要上臺跳舞的時候,有人過來告訴你,鼻子上有一塊汙跡;你一定很感謝他,因為你在舞臺上必須看起來很美才行。他所能做的就只是告訴你這回事,但是他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就像這個樣子,外上師的功能如同鏡子。
外上師的重要性並不比內上師或密上師少。三種上師一樣重要,而在修道期間,外上師是最重要的;這點在金剛乘中尤然,因為金剛乘以善巧方便把一切事物——包括上師——轉為修行之道。
佛教中所有教派以及佛所開示的一切法門,目的都在於讓你發現自己本具的神聖性或清淨性。佛教所謂的「神聖」,並不是從宗教或超自然的概念或信仰衍生出來的名詞,「清淨」則與倫理道德無關;你的本性是清淨或神聖的,因為它不受任何幻覺和投射的染汙。你的實相並非心量狹小、暴躁、易受打擾的那個有限制的人,你不是那個人,那個人也不是你。
我們的無限是超越想像的,我們需要發現它。證悟就是認識你的無限性,這是你的神聖和純淨的另一種說法;以傳統佛教術語來說,就是發現你的佛性。金剛乘用許多不同的名詞來稱呼淨觀,甚至用象徵來表達它。
金剛乘幾乎是直接設法使你見到自己的神聖性。明白自己的神聖,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都非常困難,因為我們都受到自我的迫害與欺騙。我們認為自我一直在幫自己,但它卻一直是蓄意破壞我們生活的限制因素,它是橫梗在我們與真正想要的之間的最大障礙物。
自我害我們變得渺小、量狹、卑鄙和所有自己不想成為的樣子,它使我們認為,由於什麼人、什麼事定義了我們,我們就只能當那樣的人,不能再超越了;或者我們只能成為這樣,永遠不能成為那樣。自我把我們詮釋為有限的眾生,影響我們,使得我們大部分的人對自己的神聖性與無限性都毫無所知。
如果我們對自己真正誠實的話,就會承認自己最基本的感覺並非神聖,而是不安全。我們對於自己存在的無意識不確定感,使我們內心有種不斷尋求再確定的需要;這透過貪欲、憤恨、嫉妒和所有那些起伏不定的情緒,讓自己感覺真實並且活著。朋友、情人和敵人對我們而言是必要的,因為他們扮演著這些情緒的客體,可以證實我們的存在。
「自我」用來編織騙術之網的所有精巧戰略,全都被金剛乘為了使你瞭解自己的神聖性所設計的相同戰略所瓦解。在這方面,金剛乘創造了名字、色彩、形狀、壇城和許多不同的象徵——動作象徵、色彩象徵、形狀象徵,金剛乘創造出一個無限和神聖的現象世界,以之取代「自我」有限而污穢的現象。
由於「自我」嫉妒的本性,因此它永遠傾向認為有個別人比它好,但是由於驕傲又不肯承認。金剛乘特別聰明的策略,就是基於它對這個「自我本位」或無明的眾生的認識而建立的(在佛教上,我執與無明是同義字)。
「自我」創造了比較的系統,可以覺得比別人好,但是同樣的比較系統也使「自我」認為有人比它好;這就是嫉妒與驕傲,也是你的心很複雜和生活複雜的原因——你永遠都害怕有人比你好,永遠都希望比其他每一個人要好。「自我」主要的目標之一,便是學習如何能更有效率地把它自己餵飽,讓它愈長愈大;為了達到這種目的,它永遠都創造出一個完美的模型做為嚮導——這種習氣也被金剛乘運用為上師的概念。
我們有天生的傾向認為有人比我們好,可以作為我們的模範;而上師瑜伽全套的概念,都是由此發展而成的。
金剛乘說:「很好,你現在可以有個比你好的上師,他有這等長處、有那等功德;實際上你希望自己有什麼品質,上師就有這些品質。」金剛乘的方法非常聰明!和其他乘不同,它准許你幾乎可以崇拜你的上師。金剛乘裡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以上師為道來修行:例如上師瑜伽,把自己的心和上師的心相融合;此外,還有灌頂等等。
一旦你找到一位具德上師,他具有不中斷的傳承,並且至少完成某種特定的修持或精通某種金剛乘的法;那麼,為了能進入金剛乘道,你通常必須從那位上師接受灌頂。許多人分不清楚簡單的加持與灌頂之間的差別,經常為了得到長壽等等的加持而去接受灌頂——這種不幸的誤解會導致更糟糕的誤解。灌頂的目的和世俗的利益一點關係也沒有,瞭解這點是非常要緊的。
灌頂真正的功能是一種助緣,使特定的因能產生特定的果。雖然種子(因)具有發芽的天生潛力,但是它也需要溫暖、土壤、耕作、水分、空間、陽光等適當的緣配合,才能展現它的潛能——灌頂就像這些緣一樣。
金剛乘的上師和弟子都明白弟子是可以成佛的、是可以清淨的,並且具有佛性。以這種見地為基礎能建立起什麼,並沒有限制;但是如果缺乏這種基礎的話,沒有任何東西能建立起來,而任何灌頂也都會毫無成果可言。
金剛上師明白受灌頂者具有了悟佛性而成佛的潛能,以這樣的見地,金剛上師用種種不同的灌頂儀軌把土弄鬆,為這顆種子或潛能澆水。
所能接受的最好灌頂是什麼,當然是由弟子的心理與煩惱狀態來決定。對有些弟子而言,最有效的灌頂可能非常儀式化,而且循序漸進。廣泛地說,這樣的灌頂是以幾個瓶灌做為開始的,並且使用水、寶冠、杵、鈴和名字等灌頂所依物;例如在進行瓶灌的時候,會把瓶中的水倒在弟子頭上,並給弟子喝一些水。
給予灌頂的人,必須從他自己的上師得到過同樣的灌頂,而且他也必須修過所灌的這個本尊或密續的法——這些條件是絕對必要的,因為了悟的相續或灌頂證悟的相續,必須要出現在上師身上,灌頂才能有效。
如果你想為某人倒一杯水,那麼從水龍頭經水管到水源,都必須有水才行;要是水龍頭壞了,或是水管接得不對,就算井裡的水再多,你也無法從那個水龍頭取得一滴水。這種不中斷的連接是給予和接受灌頂時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現代許多上師並沒有這種連接,很可能是因為從來沒修過這個法、沒受過這個灌頂。
在你和上師建立關係之前,譬如接受他灌頂之前,要毫不猶豫地檢查上師的資格與憑證。誤把敬意或信任放在仁波切、活佛、喇嘛等頭銜上,或者放在某人的名聲上,可能會為你帶來許多麻煩。有些人自稱為仁波切,但卻根本不是仁波切;有些雖然是仁波切,但卻未必有資格給人灌頂。
在灌頂的方便上,金剛乘經常使用例如水、寶冠、鈴、杵和土等器物;而事實上,我們現象裡的一切物質都能拿來做為灌頂物質。其他經常使用的方便還有真言和手印:真言是一些字與音節的特殊組合,而手印則是象徵性的姿勢與動作。金剛乘灌頂也運用三摩地,包括觀想、專注和其他。如果灌頂上師與受灌弟子都認識到雙方都具有佛性,並明白灌頂所運用的物質並非幻覺所認為的狀況,它們的本性是空的,能轉化成任何事物,再加上許多金剛乘工具和方法的幫助,就會產生很好、很有成果的灌頂。
瓶灌時,弟子得到了水,在喝下水的時候,觀想自身五蘊已經轉成五方佛。這只是金剛乘運作的一個例子,與大乘去除對五蘊執著的方法,有相似的地方,只不過金剛乘的方法更生動、更多彩多姿,因為它運用視覺而不是邏輯的方法對治五蘊與自我。然後,觀想必須收攝,使你習慣於不將觀想之境執著為實;就像在大乘裡,你必須留意不可執著空性實存一樣。
大乘行者在去除自我的時候,只要思惟自我不存在五蘊中,它只不過是個幻覺。金剛乘去除自我的方法更精微、更有技巧;它利用我們比較、判斷、喜歡成為最好的傾向,把「自我」和「沒有自我」並排地放在一起,讓我們能盡情地比較和判斷,決定自己想成為哪一個。
「沒有自我」是你的純淨面,被觀想成一位很偉大、很有力量的本尊;而「自我」則維持你原來的樣子,相形之下是個很可憐的傢伙。其他乘視為問題的傾向與串習,金剛乘心理訓練則把它當成一種答案,將它轉為解脫道的方便。
測試任何法門是否正當的方法,主要看它有沒有偏離正見。
金剛乘灌頂的方便並沒有偏離正見,因為這一切善巧從大乘空性見地來看,都是合理的、可能的。前面曾經討論過,一杯水的本性是空,因此某一類眾生可以視它為飲料,而另一類眾生卻視它為家——水可以成為兩者或其一,是因為在究竟上,水不是飲料也不是家。所以,如果我們真正瞭解空性,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因為這個修行之道是築基於空性見地的究竟結果,所以沒有什麼需要改變,一切事物都可以依照它原來的樣子。不論事物如何,都能視它為純淨的顯現,而把它轉為幫你成佛的方便,不再是阻撓修道進展的障礙。金剛乘眼裡的障礙,是指那些你無法直觀它們清淨本性而將之轉成道的東西。就像任何東西都能成為障礙一樣,如果有些事物只能成為障礙而不能成為修行之道,就表示你還沒有了悟這些事物的空性,因而無法轉化。
如果弟子根器很好,那麼複雜又儀式化的灌頂,可能就不需要了;這種學生可以給予更直接的佛性教法而立即瞭解自性,上師當時的話就能成為灌頂。這種灌頂也不限於語言,它可以是一種姿勢,就像帝洛巴用鞋子打在那洛巴頭上一樣;或者,它也可以是某種訊息等等——當然,這種灌頂只給予上等根器的弟子。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