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明治天皇 & 明治維新
[打印本頁]
作者:
熱門新聞
時間:
2013-6-5 19:15
標題:
明治天皇 & 明治維新
本帖最後由 熱門新聞 於 2013-7-9 13:33 編輯
明治天皇 & 明治維新
明治天皇(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第一百二十二代日本天皇(1867年-1912年在位)。名睦仁,孝明天皇第二子,母為典侍中山慶子。嘉永五年九月二十二日(1852年11月3日)出生。
即位
慶應三年(1867年)孝明天皇駕崩,繼為天皇,1868年依《易經·說卦傳》之「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改元明治。納一條美子為皇后,是謂昭憲皇太后。
即位之初,歷經江戶幕府戊辰戰爭,維新志士推翻德川幕府的統治,宣佈王政復古,擁戴以他為首的政府建立君主專制政權,並大力推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明治維新改革。
明治維新
在親政後不久,他便率領公卿諸侯祭告天地,以《五條御誓文》為國是綱領,展開維新圖強大業。明治八年(1875年)4月14日,頒布〈漸次立憲政體樹立之詔〉。明治十四年(1881年)10月12日,頒布〈國會開設之勅諭〉。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俗稱「明治憲法」,得以確立他的權力。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7月30日,因糖尿病去世,虛齡六十。在位期間,明治親任日軍最高指揮官,對外主導甲午戰爭(1894年)、八國聯軍(1900年)、日俄戰爭(1904年),並在甲午戰爭次年派遣樺山資紀接收台灣、台灣居民不服日本而抗日而發生乙未戰爭(1895年)。台灣和朝鮮半島因此成為日本殖民地,庫頁島則納入大日本帝國版圖。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完成大日本帝國主義、以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大日本帝國終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無條件投降(昭和20年、1945年8月15日)於1947年和平憲法施行後正式滅亡。
大正三年(1914年),昭憲皇太后去世,日本政府建立明治神宮,把明治天皇神格化。實施祭政一致,天皇是神道教的頭號祭司。昭和二十年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盟軍佔領日本,由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等訂定和平憲法,經議會通過後,1947年5月3日施行。根據此憲法,天皇是國家名義上的主人,但只能扮演「純粹儀式上的角色」(也就是國家的精神領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6%B2%BB%E7%B6%AD%E6%96%B0
明治維新(日語:めいじいしん)是指日本在西元1860年代到1880年代間,以維新志士所建新政府為核心的民族統一主義與西化改革運動。在當時此一改革運動稱為御一新或一新,後世則以此為明治天皇時期的運動,稱之為「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期間,由「薩長土肥」藩士成立的新政權在戊辰戰爭中消滅德川幕府和反抗者,推行版籍奉還,結束長達600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建立日本近世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政治上,他們透過推行天皇親政和推行議會政治(合議)的精神,力圖建立仿效西方三權分立的新式政府,以求擠入西方列強之林;經濟上則推動財政統一,穩定幕府後期嚴重負債的國家財政,並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社會上並且提倡「文明開化」,文明開化,大力發展教育等措施;對外關係上,除了推動廢除與列強之間的不平等條約外。也積極開發蝦夷地和入侵琉球展現,展現出強硬的姿態,並為日後日韓合併的發展積極鋪路。
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史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它建立起穩固的中央政府和新的社會體系,以藩閥和大資本家取代過去武士統治的階級政治,打下不可逆的現代化基礎,使日本快速發展,為日後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維新分期的定義
關於「明治維新」的開始與結束有多種說法。最狹義的講法是主張從第二次長州征討(1866年)開始,直到1867年明治元年為止。但考量到維新思想的發展,大多數的說法時間都超出此說甚多。
開端
目前對於維新運動開端的主要主張,有天保期和開國期兩種說法:
天保期的說法:以1837年(天保八年)的大鹽平八郎之亂或1843年(天保十四年)天保改革失敗為起點,認為德川幕府無法改善經濟衰退和由此造成的階級衝突激化是造成維新改革出現的主因。
開國期的說法:以黑船來航(1853年)或簽訂《安政通商條約》(1858年)作為開端,認為這些外來的壓力加劇了國內的緊張關係,這促使變革的想法出現,最後推動維新運動誕生。
結束
明治維新終結的時間則有多種說法,其背後的立場也不盡相同,有的著重在政府體系的改變,有的則著重在經濟因素或生產關係的矛盾:
1871年:主張完成廢藩置縣代表幕府體制至此終結,新政府下的統一國家正式確立。
1873年:主張明治六年政變結束明治初年一連串改革法令的推行和新政府內部的衝突,確立大久保政權的官僚獨裁政府形態。
1877年:認為西南戰爭結束代表士族叛亂終結,進入自由民權運動時代。隔年(1878年)大久保利通遇刺後維新三傑皆去世宣告維新志士的時代結束。
1879年:認為琉球處分代表近代日本正式完成國家版圖統一,這也意味著以犧牲少數民族的方式擴展國家主權的列強政治開始出現,以及幕府舊體制與國際關係最後的交匯點,可呼應因黑船來航而開始的內外體制衝擊。
下述三種主張則不同程度將自由民權運動納入維新運動中,可以說是進一步擴張的論點:
1881年:主張明治十四年政變結束以舊領主和御用商人為主的政權結構,政府的統治基礎轉型為近代資產階級。
1884年:認為秩父事件代表過往封建農村體系與幕藩制度的對立衝突被資本家與大地主和佃農與無產勞動者之間的對抗所取代。
1889年:認為《大日本帝國憲法》制定和〈教育敕語〉頒布構成了明治政府的法律架構與政治意識形態,而帝國議會召開則確立資產代議民主的成型。
歷史背景
黑船之一的薩拉托加號
維新運動可追朔至內部和外部因素。就內部而言,德川幕府晚期面臨前所未有的體制危機,無法解決財政惡化、通貨膨脹、農村土地兼併和城市無業流動人口增加等問題,這導致整體上其威信逐漸下滑。但另一方面,隨著18世紀中葉水戶學等皇國主張的國學派興起,已沒落數百年的京都朝廷聲望逐漸抬升,已不再像過去任意受幕府擺布,同時一些不受幕府節制的西南外藩如長州藩、薩摩藩、土佐藩與肥前藩等改革成功,政治經濟實力大為增強,成為足以與幕府權威抗衡的雄藩。於是在幕末時政治上已從幕府統治的一元政治體系逐漸轉為主權上由朝廷與幕府並立,行政上幕藩二元的體制。
外部局勢上,18世紀後期俄國探險家在遠東探險,多次進出庫頁島與蝦夷地等幕府認為是實際領土的區域,同時也多次要求登陸補給與開港。1840年鴉片戰爭後英國等西方列強打破清朝閉關政策,相繼取得中國的貿易與諸多通商權力,日本受到列強開放的壓力大為增加,使其強硬的鎖國體制開始逐漸鬆動。1853年黑船事件爆發,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率艦隊直入江戶灣,強迫幕府與之談判,1854年1月,幕府無視朝廷下達攘夷要求,與美國簽訂《日美神奈川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除長崎外的下田和箱館(函館)兩個港口,並給予最惠國待遇,正是宣告鎖國政策結束。此後英法等列強繼之訂立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不但造成尊皇論主導的輿論不滿,與列強的不平等貿易也加速社會經濟的動盪,以及與朝廷關係的惡化。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