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布吒婆樓經 - 佛說長阿含經第三分 [打印本頁]

作者: 釋弘箴法師    時間: 2013-5-29 18:13
標題: 布吒婆樓經 - 佛說長阿含經第三分




(二八)佛說長阿含第三分布吒婆樓經第九
如是我聞: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清旦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時,
世尊念言:「今日乞食,於時為早,
今我寧可往至布吒婆樓梵志林中觀看,須時至當乞食。」
爾時,世尊即詣梵志林中。 時,
布吒婆樓梵志遙見佛來,即起迎言:「善來,沙門瞿曇!
久不來此,今以何緣而能屈顧?可前就座。」 爾時,
世尊即就其座,告布吒婆樓曰:「汝等集此,
何所作為?為何講說?」 梵志白佛言:「世尊!
昨日多有梵志、沙門、婆羅門集此婆羅門堂,
說如是事,相違逆論。瞿曇!
或有梵志作是說言:『人無因無緣而想生,無因無緣而想滅,
想有去來,來則想生,去則想滅。』瞿曇!
或有梵志作是說:『由命有想生,由命有想滅,
彼想有去來,來則想生,去則想滅。』瞿曇!
或有梵志作是說:『如先所言,無有是處。
有大鬼神,有大威力,彼持想去,彼持想來,
彼持想去則想滅,彼持想來則想生。』
我因是故生念,念沙門瞿曇先知此義,
必能善知想知滅定。」 爾時,世尊告梵志曰:
「彼諸論者皆有過咎。言無因無緣而有想生,
無因無緣而有想滅,想有去來,來則想生,
去則想滅。或言因命想生,因命想滅,想有去來,
來則想生,去則想滅。或有言:『無有是處,
有大鬼神,彼持想來,彼持想去,
持來則想生,持去則想滅。』如此言者,皆有過咎。
所以者何?梵志!有因緣而想生,有因緣而想滅。
「若如來出現於世,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
有人於佛法中出家為道,
乃至滅五蓋覆蔽心者,除去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
樂,入初禪,先滅欲想,生喜、樂想。梵志!
以此故知有因緣想生,有因緣想滅。滅有覺、
觀,內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入第二禪。梵志!彼初禪想滅,二禪想生,
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捨喜修護,
專念一心,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清淨,
入三禪。梵志!彼二禪想滅,三禪想生,
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捨苦捨樂,
先滅憂喜,護念清淨,入第四禪。梵志!
彼三禪想滅,四禪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
有因緣想生。捨一切色想,滅恚,不念異想,
入空處。梵志!一切色想滅,空處想生,
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越一切空處,
入識處。梵志!彼空處想滅,識處想生,
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越一切識處,
入不用處。梵志!彼識處想滅,不用處想生,
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捨不用處,
入有想無想處。梵志!彼不用處想滅,
有想無想處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
有因緣想生。彼捨有想無想處,入想知滅定。
梵志!彼有想無想處想滅,入想知滅定,
以是故知有因緣想生,有因緣想滅。
彼得此想已,作是念:『有念為惡,無念為善。』
彼作是念時,彼微妙想不滅,更麤想生。彼復念言:
『我今寧可不為念行,不起思惟。』
彼不為念行,不起思惟已,微妙想滅,麤想不生。
彼不為念行,不起思惟,微妙想滅,麤想不生時,
即入想知滅定。云何?梵志!汝從本已來,
頗曾聞此次第滅想因緣不?」 梵志白佛言:
「從本已來信自不聞如是次第滅想因緣。」
又白佛言:「我今生念,謂此有想、此無想,
或復有想此想已,彼作是念:『有念為惡,
無念為善。』彼作是念時,微妙想不滅,麤想更生,
彼復念言:『我今寧可不為念行,不起思惟。』
彼不為念行,不起思惟已,微妙想滅,
麤想不生。彼不為念行,不起思惟,微妙想滅,
麤想不生時,即入想知滅定。」 佛告梵志言:「善哉!
善哉!此是賢聖法中次第想滅想定。」
 梵志復白佛言:「此諸想中,何者為無上想?」
 佛告梵志:「不用處想為無上。」 梵志又白佛言:
「諸想中,何者為第一無上想?」 佛言:「諸想、
諸言無想,於其中間能次第得想知滅定者,
是為第一無上想。」 梵志又問:「為一想,為多想?」
 佛言:「有一想,無多想。」 梵志又問:
「先有想生然後智?先有智生然後想?為想、
智一時俱生耶?」 佛言:「先有想生然後智,由想有智。」
 梵志又問:「想即是我耶?」 佛告梵志:
「汝說何等人是我?」 梵志白佛言:「我不說人是我,
我自說色身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餔成長,衣服莊嚴,
無常、磨滅法,我說此人是我。」 佛告梵志:
「汝言色身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餔長成,
衣服莊嚴,無常、磨滅法,說此人是我。梵志!
且置此我,但人想生、人想滅。」 梵志言:
「我不說人是我,我說欲界天是我。」 佛言:
「且置欲界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滅。」 梵志言:
「我不說人是我,我自說色界天是我。」 佛言:
「且置色界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滅。」 梵志言:
「我不說人是我,我自說空處、識處、不用處、
有想無想處、無色天是我。」 佛言:「且置空處、識處、
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無色天是我,但人想生、
人想滅。」 梵志白佛言:「云何?瞿曇!
我寧可得知人想生、人想滅不?」 佛告梵志:「汝欲知人想生、
人想滅者,甚難!甚難!所以者何?汝異見、異習、
異忍、異受,依異法故。」 梵志白佛言:「如是。
瞿曇!我異見、異習、異忍、異受,依異法故,
欲知人想生、人想滅者,甚難!甚難!所以者何?我、
世間有常,此實餘虛;我、世間無常,此實餘虛;
我、世間有常無常,此實餘虛;我、
世間非有常非無常,此實餘虛。我、世間有邊,此實餘虛;我、
世間無邊,此實餘虛;我、世間有邊無邊,
此實餘虛;我、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此實餘虛。
是命是身,此實餘虛;命異身異,此實餘虛;
身命非異非不異,此實餘虛;無命無身,此實餘虛。
如來終,此實餘虛;如來不終,此實餘虛;
如來終不終,此實餘虛;如來非終非不終,此實餘虛。」
佛告梵志:「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
我所不記。」 梵志白佛言:「瞿曇!何故不記,我、
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盡不記耶?」
佛言:「此不與義合,不與法合,非梵行,
非無欲,非無為,非寂滅,非止息,非正覺,
非沙門,非泥洹,是故不記。」 梵志又問:
「云何為義合、


法合?云何為梵行初?云何無為?云何無欲?云何寂滅?云何止息?云何正覺?云何沙門?云何泥洹?云何名記?


」 佛告梵志:
「我記苦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所以者何?此是義合、
法合,梵行初首、無欲、無為、寂滅、止息、正覺、
沙門、泥洹,是故我記。」 爾時,世尊為梵志說法,
示教利喜已,即從坐而去。 佛去未久,
其後諸餘梵志語布吒婆樓梵志曰:
「汝何故聽瞿曇沙門所說,語語印可?瞿曇言:
『我及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不與義合,
故我不記。』
汝何故印可是言?我等不可沙門瞿曇如是所說。」 布吒婆樓報諸梵志言:
「沙門瞿曇所說:『我、世間有常,
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不與義合,故我不記。』我亦不印可此言。
但彼沙門瞿曇依法住,以法而言,
以法出離,
我當何由違此智言?沙門瞿曇如此微妙法言,不可違也。」 時,
布吒婆樓梵志又於異時,共象首舍利弗詣世尊所,問訊已,
一面坐。象首舍利弗禮佛而坐,
梵志白佛言:「佛先在我所,時,去未久,
其後諸餘梵志語我言:『汝何故聽沙門瞿曇所說,
語語印可?瞿曇言:「我、世間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
不合義,故不記。」
汝何故印可是言?我等不可沙門瞿曇如是所說。』我報彼言:
『沙門瞿曇所說:「我、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
不與義合,故我不記。」我亦不印可此言。
但彼沙門瞿曇依法住法,以法而言,
以法出離,我等何由違此智言?沙門瞿曇微妙法言,
不可違也。』」 佛告梵志曰:「諸梵志言:
『汝何故聽沙門瞿曇所說,語語印可?』此言有咎。
所以者何?我所說法,有決定記、不決定記。
云何名不決定記?我、世間有常,
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我亦說此言而不決定記。
所以然者?此不與義合,不與法合,非梵行初,
非無欲,非無為,非寂滅,非止息,非正覺,
非沙門,非泥洹。是故,梵志!
我雖說此言而不決定記。云何名為決定記?我記苦諦、苦集、苦滅、
苦出要諦。所以者何?此與法合、義合,
是梵行初首,無定無記。梵志!或有沙門、
婆羅門於一處世間,無欲,無為,寂滅,止息,正覺,沙門,
泥洹,是故我說決定記。 「梵志!或有沙門、
婆羅門於一處世間,一向說樂,我語彼言:
『汝等審說,一處世間一向樂耶?』彼報我言:『如是。』
我又語彼言:『汝知見一處世間一向樂耶?』
彼答我言:『不知不見。』我復語彼言:
『一處世間諸天一向樂,汝曾見不?』彼報我言:
『不知不見。』又問彼言:『彼一處世間諸天,
汝頗共坐起言語,精進修定不耶?』答我言:『不。』
我又問彼言:『彼一處世間諸天一向樂者,
頗曾來語汝言:「汝所行質直,當生彼一向樂天。
我以所行質直,故得生彼共受樂耶?」』彼答我言:
『不也。』我又問彼言:
『汝能於己身起心化作他四大身,身體具足,諸根無闕不?』彼答我言:
『不能。』云何?梵志!彼沙門、
婆羅門所言為是誠實,為應法不?」 梵志白佛言:「此非誠實,
為非法言。」 佛告梵志:「如有人言:
『我與彼端正女人交通。』稱讚婬女。餘人問言:
『汝識彼女不?為在何處?東方、西方、南方、北方耶?』答曰:
『不知。』又問:『汝知彼女所止土地、城邑、
村落不?』答曰:『不知。』又問:
『汝識彼女父母及其姓字不?』答曰:『不知。』又問:
『汝知彼女為剎利女,為是婆羅門、居士、首陀羅女耶?』答曰:
『不知。』又問:『汝知彼女為長短、麤細、黑白、
好醜耶?』答曰:『不知。』云何?梵志!
此人所說為誠實不?」 答曰:「不也。」 「梵志!彼沙門、
婆羅門亦復如是,無有真實。梵志!猶如有人立梯空地,
餘人問言:『立梯用為?』答曰:『我欲上堂。』又問:
『堂何所在?』答曰:『不知。』云何?梵志!
彼立梯者豈非虛妄耶?」 答曰:「如是,彼實虛妄。」 佛言:
「諸沙門、婆羅門亦復如是,虛妄無實。」
 佛告布吒婆樓:「汝言我身色四大、六入,父母生育,
乳餔成長,衣服莊嚴,無常、磨滅,以此為我者。
我說此為染汙,為清淨,
為得解?汝意或謂染汙法不可滅,清淨法不可生,常在苦中。
勿作是念。何以故?染汙法可滅盡,
清淨法可出生,處安樂地,歡喜愛樂,專念一心,
智慧增廣。梵志!我於欲界天、空處、識處、
不用處、有想無想處天,說為染汙,亦說清淨,
亦說得解。汝意或謂染汙法不可滅,
清淨法不可生,常在苦中。勿作是念。
所以者何?染汙可滅,淨法可生,處安樂地,歡喜愛樂,
專念一心,智慧增廣。」 爾時,象首舍利弗白言:
「世尊!當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
復有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不用處、
有想無想處天身,一時有不?世尊!當有欲界天身時,
復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色界天身,空處、
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天身,
一時有不?世尊!當有色界天身時,
復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
有想無想處天身,
一時有不?如是至有想無想處天身時,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
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天身,
一時有不?」 佛告象首舍利弗:
「若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爾時正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
非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
有想無想處天身。如是乃至有有想無想處天身時,
爾時正有想無想處天身,
無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
無所有處天身。象首!譬如牛乳,乳變為酪,
酪為生酥,生酥為熟酥,熟酥為醍醐,
醍醐為第一。象首!當有乳時,唯名為乳,
不名為酪、酥、醍醐,如是展轉,至醍醐時,
唯名醍醐,不名為乳,不名酪、酥。象首!
此亦如是,若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
無有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有想無想處天身;
如是展轉,有有想無想處天身時,
唯有有想無想處天身,無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
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無所有天身。 「象首!
於汝意云何?若有人問汝言:『若有過去身時,
有未來、現在身,一時有不?有未來身時,有過去、
現在身,一時有不?有現在身時,有過去、
未來身,一時有不?』設有此問者,汝云何報?」
 象首言:「設有如是問者,我當報言:
『有過去身時,唯是過去身,無未來、現在。
有未來身時,唯是未來身,無過去、現在。有現在身時,
唯是現在身,無過去、未來身。』」 「象首!
此亦如是,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無欲界天身,
色界天身,乃至有想無想處天身;如是展轉,
至有想無想處天身時,
無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
至不用處天身。 「復次,象首!若有人問汝言:
『汝曾有過去已滅不?未來當生不?現在今有不?』
設有是問者,汝當云何答?」 象首白佛言:
「若有是問者,當答彼言:『我曾有過去已滅,
非不有也。有未來當生,非不有也。現在今有,
非不有也。』」 佛言:「象首!此亦如是,
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無欲界天身,
乃至有想無想天身;如是展轉,至有想無想天身時,
無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
乃至無所有處天身。」 爾時,象首白佛言:「世尊!我今歸依佛,
歸依法,歸依僧,
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
不飲酒。」 時,布吒婆樓梵志白佛言:
「我得於佛法中出家受戒不?」 佛告梵志:
「若有異學欲於我法中出家為道者,先四月觀察,
稱眾人意,然後乃得出家受戒。雖有是法,
亦觀人耳。」 梵志白佛言:
「諸有異學欲於佛法中出家受戒者,先當四月觀察,稱眾人意,
然後乃得出家受戒。如我今者,
乃能於佛法中四歲觀察,稱眾人意,
然後乃望出家受戒。」 佛告梵志:「我先語汝,雖有是法,
當觀其人。」 時,彼梵志即於正法中得出家受戒。
如是不久以信堅固,淨修梵行,
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即成阿羅漢。 爾時,布吒婆樓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二九)佛說長阿含第三分露遮經第十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往詣婆羅婆提婆羅門村北尸舍婆林中止宿。 時,
有婆羅門,名曰露遮,住婆羅林中,其村豐樂,
人民熾盛,波斯匿王即封此村,
與婆羅門以為梵分。此婆羅門七世已來父母真正,
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典三部諷誦通利,
種種經書盡能分別,又能善於大人相法、
瞻候吉凶、祭祀儀禮。
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於拘薩羅國人間遊行,
至尸舍婆林中,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
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
婆羅門眾中自身作證,與他說法,上中下善,
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如此真人,宜往覲現,
我今寧可往共相見。」 時,婆羅門即出彼村,
詣尸舍婆林中,至世尊所,問訊已,一面坐。
佛為說法,示教利喜,婆羅門聞法已,白佛言:
「唯願世尊及諸大眾明受我請。」爾時,
世尊默然受請。 彼婆羅門見佛默然,知已許可,
即從坐起,遶佛而去。去佛不遠,便起惡見言:
「諸沙門、婆羅門多知善法,多所證成,
不應為他人說,但自知,休與他說為。
譬如有人壞故獄已,更造新獄,斯是貪惡不善法耳。」 時,
婆羅門還至婆羅林已,
即於其夜具辦種種餚膳飲食。時到,語剃頭師言:「汝持我聲,
詣尸舍婆林中,白沙門瞿曇:『日時已到,
宜知是時。』」 剃頭師受教即行,往到佛所,
禮世尊足白:「時已到,宜知是時。」 爾時,
世尊即著衣持缽,從諸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
詣婆羅林。 剃頭師侍從世尊,偏露右臂,
長跪叉手,白佛言:「彼露遮婆羅門去佛不遠,
生惡見言:『諸有沙門、婆羅門多知善法,
多所證者,不應為他人說,但自知,休與他說為。
譬如有人壞故獄已,更造新獄,
斯是貪惡不善法耳。』唯願世尊除其惡見。」
 佛告剃頭師曰:「此是小事,易開化耳。」 爾時,
世尊至婆羅門舍,就座而坐。時,婆羅門以種種甘膳,
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食訖去缽,行澡水畢,
取一小床於佛前坐。佛告露遮:
「汝昨去我不遠,生惡見言:『諸沙門、
婆羅門多知善法,多所證者,不應為他人說,
乃至貪惡不善法。』實有是言耶?」 露遮言:「爾,實有此事。」
 佛告露遮:「汝勿復爾生此惡見。
所以者何?世有三師可以自誡。
云何為三?一者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於現法中可以除煩惱,又可增益得上人法。
而於現法中不除煩惱,不得上人法,
己業未成而為弟子說法,其諸弟子不恭敬承事,
由復依止與共同住。露遮!彼諸弟子語師言:
『師今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於現法中可得除眾煩惱,得上人勝法。
而今於現法中不能除煩惱,不得上人勝法。
己業未成而為弟子說法,
使諸弟子不復恭敬承事供養,但共依止同住而已。』」 佛言:「露遮!
猶如有人壞故獄已,更造新獄,
斯則名為貪濁惡法。是為一師可以自誡。是為賢聖戒、律戒、
儀戒、時戒。」 又告露遮:「第二師者,剃除鬚髮,
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於現法中可得除眾煩惱,不可增益得上人法,
而於現法中不能除眾煩惱,雖復少多得上人勝法,
己業未成而為弟子說法,
其諸弟子不恭敬承事,由復依止與共同住。露遮!
彼諸弟子語師言:『師今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於現法中得除眾煩惱,得上人法。
而今於現法中不能除眾煩惱,
雖復少多得上人法,己利未成而為弟子說法,
使諸弟子不復恭敬承事供養,但共依止同住而已。』」
 佛言:「露遮!猶如有人在他後行,手摩他背,
此則名為貪濁惡法。是為二師可以自誡。
是為賢聖戒、律戒、儀戒、時戒。」 又告露遮:
「第三師者,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於現法中可除煩惱,又可增益得上人法,
而於現法中不能除眾煩惱,
雖復少多得上人法,己利未成而為弟子說法,
其諸弟子恭敬承事,依止同住。露遮!彼諸弟子語師言:
『師今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於現法中可得除眾煩惱,少多得上人法,
而今於現法中不能除眾煩惱,
雖復少多得上人法,己利未成而為弟子說法,
諸弟子恭敬承事,共止同住。』」 佛言:「露遮!
猶如有人捨己禾稼,鋤他田苗,此則名為貪濁惡法。
是為三師可以自誡。是為賢聖戒、律戒、儀戒、
時戒。露遮!有一世尊不在世間,不可傾動,
云何為一?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
乃至得三明,除滅無明,生智慧明,去諸闇冥,
出大法光,所謂漏盡智證。
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居之所得也。露遮!
是為第一世尊不在世間,不可傾動。露遮!
有四沙門果。何者四?謂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云何?露遮!
有人聞法應得此四沙門果。若有人遮言:
『勿為說法。』設用其言者,彼人聞法得果以不?」 答曰:
「不得。」 又問:「若不得果,得生天不?」 答曰:
「不得。」 又問:「遮他說法,使不得果,不得生天。
為是善心,為不善心耶?」 答曰:「不善。」 又問:
「不善心者,為生善趣,為墮惡趣?」 答曰:
「生惡趣。」 「露遮!猶如有人語波斯匿王言:
『王所有國土,其中財物王盡自用,勿給餘人。』
云何?露遮!若用彼人言者,當斷餘人供不?」 答曰:
「當斷。」 又問:「斷他供者,為是善心,
為不善心?」 答曰:「不善心。」 又問:「不善心者,為生善趣,
為墮惡道耶?」 答曰:「墮惡道。」 「露遮!
彼亦如是,有人聞法,應得四沙門果。若有人言:
『勿為說法。』設用其言者,彼人聞法得果不?」
 答曰:「不得。」 又問:「若不得果,得生天不?」 答曰:
「不得。」 又問:「遮他說法,使不得道果,
不得生天。彼為是善心,為不善心耶?」 答曰:
「不善。」 又問:「不善心者,當生善趣,
為墮惡道耶?」 答曰:「墮惡道。」 「露遮!若有人語汝言:
『彼波羅婆提村封所有財物。露遮!
自用勿給人,物當自用,與他何為?』云何?露遮!
設用彼言者,當斷餘人供不?」 答曰:「當斷。」 又問:
「教人斷他供者,為是善心,為不善心耶?」
 答曰:「不善。」 又問:「不善心者,為生善趣,
為墮惡道耶?」 答曰:「墮惡道。」 「露遮!彼亦如是,
有人聞法應得四沙門果,若有人言:『勿為說法。』
設用其言者,彼人聞法得果不?」 答曰:「不得。」
又問:「若不得果,得生天不?」 答曰:「不得。」
 又問:「遮他說法,使不得果,不得生天。
為是善心,為不善心耶?」 答曰:「不善。」 又問:
「不善心者,為生善趣,為墮惡道耶?」 答曰:
「墮惡道。」 爾時,露遮婆羅門白佛言:「我歸依佛,
歸依法,歸依僧,願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
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
不飲酒。」 佛說法已,時,露遮婆羅門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七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